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歌解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杨澄甫口授的《太极拳术十要》(收录于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论述言简意赅,解释清楚易懂。
无论是太极拳初学者,还是经年习拳者,都将它作为必读的学习指南。
即使是功夫已有所成的拳家,也把这“十要”作为评判拳架是否工整、拳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可见其在拳论中的重要地位。
笔者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研习心得,专文对《太极拳术十要》的技术内涵进行一些分析阐释。
—、虚灵顶劲“虚灵顶劲”说的是头部的要领和状态。
张三丰《太极拳经》开篇便讲“顺项贯顶两膀松”,所谓“顺项贯顶”,指的就是“虚灵顶劲”。
将“虚灵顶劲”作为“十要”的首句,可见其在太极拳修炼中具有提纲携领的作用。
太极拳是武术,武术就是技击。
要技击首先就要提起精神,而头部姿势对技击时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以自然界的动物相搏为例,猫捕老鼠时,在将捕未捕之际,它四肢是屈的,身是俯的,头是伸的,眼是专注的,全身劲势专注一方,这种头部状态和神态,就似“虚灵顶劲”。
人在相搏技击时,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则。
行功走架虽不是直接搏击,但它的技击内涵却始终存在。
因此,练拳时“虚灵顶劲”这一要领是首要的,也是要贯穿于始终的。
杨澄甫对“虚灵顶劲”这一要领解释说:“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这就明确指出了这一要领的具体做法是,喉头微后收,下颌微收提,同时头顶(百会穴)上提,使颈椎拔起,头部自然端正,随即便产生周身虚活、精神凝提的感觉。
它的功用是,主精神,生气势,提携周身,以达“满身轻利”“劲力专注一方”之功效。
我认为,要做到“虚灵顶劲”,首先要做到“顶劲”。
“虚灵”是对做到顶劲后的进一步要求或做到顶劲后所达到的理想状态。
“顶劲”是将颈椎骨节上拔,使其与胸椎、腰椎、尾椎各骨节连成一体而节节拔开,周身一体,形成一个整劲。
我们老家有句土话,把“顶劲”形象地比作“马梗子”,是说马在拉车的时候,特别是在将重车启动的那一瞬间,马头、马脖子一定要向前“顶”,加上它的四肢配合用力,使周身形成一个整劲儿向前拉动。
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歌诀(
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歌诀(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歌诀是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扎西老师的大弟子李海水先生,经过多年潜心修练,不断揣摩积累,细心领悟总结出的既顺口又易记的精辟之作,是自我修练和教授学习的好范本。
非常值得太极拳友们拜读学习。
预备式要求头要正,顶要平,颌要收,口要闭,椎要鼓,胸要涵,背要拔,肩要沉,肘要坠,腋要虚,腹要实,指要舒,胯要坐,腰要松,膝松直,踝要松,裆要圆,趾抓地,涌泉空,除杂念,意集中,尾闾前卷腰后撑,先心松,后身松,里里外外处处松,问君练拳何为难,放松当为第一关。
第一动:揽雀尾左掤封脚须内扣,掤挒采拿如意手。
右掤前臂要撑圆,后手助推莫等闲。
顶头立腰送尾闾,莫要前扑过膝尖。
前去必要往后撑,下实丹田胸前空。
力由脊发形于手,致球碰壁体凌空。
捋式接手先吞劲,四点齐转轻运行。
腕肘关节可变处,玩弄掌中不可轻。
劲点变化随敌动,捋采肘靠任尔行。
半马步势立身正,切莫后仰和前倾。
掤忌掤到敌身去,捋莫捋到己身来。
挤势转换须横肘,齐进齐退双叠手。
涵胸拔背胸前空,力点对准螺旋攻。
顶头立腰送尾闾,挤手莫越膝盖顶。
按势抹掌要涵胸,裆劲下沉前后撑。
高领低按随敌势,拔根敌必向前倾。
敌欲调整身平衡,当胸按去莫留情。
挫劲震敌脏腑碎,长劲出手敌凌空。
按手双掌在脚上,切莫俯身向前冲。
第二动:单鞭单鞭双掌抹平圆,涵胸拔背顶头悬。
前推三尖要对齐,半个云手靠腰转。
手如长鞭追穷寇,肩窝后抽背撑圆。
劲贯脚手一条线。
中线东南略偏南。
第三动:提手上势提手上势虚步站,左采右拦致臂残。
双掌合住静观变,顾盼七星和三前。
敌若前挤捋去,敌欲抽身送一站。
起脚可致敌丧命,转身肘靠难生还。
第四动: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靠为先,上架下分美若仙。
肘击胯打贴身靠,上拔下沉意绵绵。
螺旋上架须坠肘,松腰落胯顶头悬。
切忌右手变招手,重心不可戕向前。
第五动:搂膝拗步搂膝拗步当胸掌,步步紧逼踩中堂。
实腿缓送虚腿上,切忌落步如砸夯。
落步胯根左右撑,沉裆转腰前后蹬。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详解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详解1. 啥叫虚灵顶劲?嘿,就好比你头顶上有根线往上提着,让你整个身子都挺拔起来。
你想想,要是你耷拉着脑袋,那能打出有气势的太极拳吗?比如你走路的时候,是不是也会下意识地挺直脊梁啊,这就是那种感觉啦!2. 含胸拔背呀,这可不是弯腰驼背哦!这就像是你抱着个宝贝,既不挺胸过度,也不窝着身子。
你看那公园里打太极的大爷,他们的身姿,不就是很好的含胸拔背的例子嘛!3. 松腰,哎呀,这可太重要啦!就跟你坐在舒服的沙发上一样,腰部放松但又有支撑。
你想想,要是腰板僵硬,那动作能灵活吗?就像跳舞的时候,腰部灵活才能跳出好看的舞姿呀!4. 分虚实,这就好比走路,一只脚实,一只脚虚,交替进行。
打拳的时候也是这样,不然怎么能站稳呢?你试着单脚站立一下,感受感受虚实的变化,是不是很有意思!5. 沉肩坠肘,就好像肩膀上放了两袋米,自然地往下沉。
你和朋友打闹的时候,有时候胳膊是不是也会自然地下垂呀,那就是类似的感觉哟!6. 用意不用力,这可神奇了!不是让你使蛮劲,而是用意念去引导动作。
就像你轻轻推动一个气球,靠的是巧劲,而不是猛推。
你想想那种感觉,多妙呀!7. 上下相随,这就如同跳舞时身体的各个部位要协调一致。
比如你摆手的时候,脚也会自然地移动,整个身体是一个整体。
打太极也是这样,不能手忙脚乱的呀!8. 内外相合,这就好像你的内心和身体在对话。
心里想着动作,身体就自然而然地做出来了。
你有没有过心里想做一件事,身体很配合地就去做了的经历呀,就是那种感觉!9. 相连不断,打太极的动作要像流水一样不间断。
你看那小溪流淌,一直向前,没有停顿。
你想想自己跑步的时候,那种连贯性,就是类似的哟!10. 动中求静,这可不容易做到哦!就好比你在热闹的集市中,还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打太极的时候,身体在动,但心要沉稳。
你试试在嘈杂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那就是动中求静啦!我觉得杨澄甫太极拳十要真的是太重要啦,掌握了这些要点,才能真正打好太极拳呀!。
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
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提示】本文所探释的六首太极拳古歌诀,在清末之后的出版物中,最早出现于民国时姚馥春、姜容樵两先生所著、1930年出版的《太极拳讲义》一书中的《乾隆抄本》中,是属于此书出版之前民国时一般流传的所有太极拳古拳谱中所没有的拳谱;杨、武两家所收藏的拳谱中也没有这六首古歌诀。
六首古歌诀的写作年代,根据歌诀中出现的很多清末之后已不普遍使用的词语如“顺项贯顶”、“束肋下气”、“胸背开劲”等等,应该与《王宗岳拳论》等所有太极拳古拳谱存在着时代间隔而比《王宗岳拳论》等所有太极拳古拳谱还要早。
这六首古歌诀与《王宗岳拳论》等太极拳古拳谱相同都存在着大量的互文、分承等约明中叶之前文字写作使用中曾存在、约明末时已经在文字写作使用中淘汰的古代修辞,反映这六首古歌诀应该是明中叶之前的作品。
近代民国时个别太极拳史考证者认为这六首古歌诀中的五首是对于《王宗岳拳论》等太极拳古拳谱“敷衍陪衬的诗歌,大概是后进太极拳家的作品,把王宗岳的著作归纳在几首诗歌中以便记诵的。
”事实上,①即使是明末清初之人也是不可能写出这种包含有约明末时已经被淘汰的古代修辞之作品的,因此这六首古歌诀不可能是民国时之人的作品。
②这六首古歌诀虽然可以看作是《王宗岳拳论》等很多太极拳古拳谱部分内容的浓缩,但显然《王宗岳拳论》等太极拳古拳谱的很多内容是这六首古歌诀所无法“归纳”的;相反,倒如赵斌、赵幼斌、路迪民先生所著之《杨氏太极拳真传》一书所论析的,包括《王宗岳拳论》的很多太极拳古拳谱是对这六首古歌诀按句针对发挥性的注释。
至于这六首古歌诀的作者,由于《王宗岳拳论》等很多太极拳古拳谱很可能是属于对这六首古歌诀的注释,而王宗岳所作的拳谱上又有“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之语,这“以上”显然很可能就是指这六首古歌诀。
如果“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真的是指这六首古歌诀,那么,这六首古歌诀的作者就应该是张三丰。
然而被《清史稿》称为是明中叶人氏之王宗岳显然是不可能直接传承于张三丰,“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之说应该是王宗岳和他的前人因口耳相传之传承所得的,口耳相传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则没有可靠的历史予以证实。
杨澄甫式太极拳拳谱及练习说明
01杨澄甫式太极拳拳谱(九十一式)01,太极拳起势02,揽雀尾(掤、捋、挤、按)03,单鞭04,提手上式05,白鹤晾翅06,左搂膝拗步07,手挥琵琶式08,左搂膝拗步09,右搂膝拗步10,左搂膝拗步11,手挥琵琶式12,左搂膝拗步13,进步搬拦捶14,如封似闭15,十字手16,抱虎归山(捋,挤,按)17,肘底看捶18,倒撵猴(左式,右式)19,斜飞式20,提手上式21,白鹤晾翅22,左搂膝拗步23,海底针24,扇通背25,撇身捶26,进步搬拦捶27,上步揽雀尾28,单鞭29,云手30,单鞭31,高探马32,右分脚33,左分脚34,转身蹬脚35,左搂膝拗步36,右搂膝拗步37,进步栽捶38,翻身撇身捶39,进步搬拦捶40,右蹬脚41,左打虎式42,右打虎式43,回身右蹬脚44,双风贯耳45,左蹬脚46,转身右蹬脚47,进步搬拦捶48,如封似闭49,十字手50,抱虎归山51,斜单鞭52,野马分鬃右式53,野马分鬃左式54,野马分鬃右式55,揽雀尾56,单鞭57,玉女穿梭(一,二,三,四)58,揽雀尾59,单鞭60,云手61,单鞭62,单鞭下势63,金鸡独立右式64,金鸡独立左式65,倒撵猴66,斜飞式67,提手上式68,白鹤晾翅69,左搂膝拗步70,海底针71,扇通背72,转身白蛇吐信73,进步搬拦捶74,上步揽雀尾75,单鞭76,云手77,单鞭78,高探马穿掌79,十字腿80,进步指裆捶81,上步揽雀尾82,单鞭83,单鞭下势84,上步七星85,退步跨虎86,转身摆莲87,弯弓射虎88,进步搬拦捶89,如封似闭90,十字手91,合太极式02杨澄甫式太极拳推手01,单手推挽02,原地推手03,活步推手04,大捋05,散手03杨澄甫式太极拳的练习说明01,杨澄甫式太极拳的,手、眼、身、法、步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手眼身法步,高度概括了练拳和推手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现依次说明。
杨式太极拳85式用法全集,所有的诀窍都在这了(附视频)
杨式太极拳85式用法全集,所有的诀窍都在这了(附视频)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动作歌诀第1式:预备势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第2式:起势沉气举手腕须平,黏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侯,吐尽浊气清气升。
第3式:揽雀尾左掤势:初运鸿濛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
转身左掤出左步,右采横掤任自然。
右掤势:架御敌手需用掤,意欲黏回勿近胸。
最忌板滞与偏抗,活泼全在转腰功。
捋势:顺取肘腕捋勿空,不抗不匾见真功。
本有舍己从人意,原为引人从己行。
挤势:捋势变挤顺手缠,得机发劲莫迟延。
预防敌拳又钻来,变成双掌推向前。
按势:挤若落空变按柔,自是从人无他求。
伸腰攻步为助势,左按腕节右按肘。
揽雀尾总诀: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掤势劲点在两臂,捋势劲点在掌中。
挤势劲点在小臂,按势劲点在腰攻。
欲知此中玄妙处,勤练推手功乃成。
第4式:单鞭追魂钢鞭当胸甩,左像箭来右似弓。
近得身来劲变挒,靠肘掤按任君行。
第5式:提手上势遇敌扑来胸前吼,左截右断掀彼肘。
顺引合出挤肘靠,伸腰发力敌便走。
第6式:白鹤亮翅白鹤展翅立鸡群,左采右挒敌力分,敞开门户引敌进,开中寓合须用心。
第7式、左搂膝拗步起肩过胯膝外搂,肘外预防敌暗手。
连环接打斜中找,掌按侧肋并肩头。
第8式:手挥琵琶双手如抱一琵琶,折肘剪腕用不差。
里外圈儿由我划,左挒右采破擒拿。
第12式:进步搬拦捶太极五捶此为先,搬拦左右顾盼间。
护中反打进步捶,化后即打非等闲。
第13式:如封似闭扬掌格肘十字封,化开合手闭含攻。
推按顺防刹不住,哼哈之间腰腿功。
第14式:十字手扣脚即寓裆中击,转身掤开敌两臂。
缠拿裹封开合手,相机变化莫迟疑。
第15式:抱虎归山十字手开采挒上,抱虎全凭力臂长。
盼前顾后搂按打,趁势捋挤也难防。
第16式:肘底看捶左掤右粘护中打,捶居肘下叶底花。
缠托折叠掌劈面,肘底相机破擒拿。
第17式:左右倒撵猴轻灵撤步似水流,引而后发倒卷肱。
走化闪战扳挽劲,惊走猴王佛心留。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太极拳大家杨澄甫说:练习太极拳,一要虚灵顶劲,二要含胸拔背,三要松腰,四要沉肩坠肘,五要用意不用力,六要上下相随,七要内外相合,八要相连不断,九要分虚实,十要动中求静。
一、什么是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解读:虚灵顶劲。
也称虚领顶劲或顶头悬。
要求舌轻抵上颚,精神提起,第三、四节颈椎骨略向后退,使头颈向右贴到衬衣后领上去,使百会穴轻向上领。
这样做自然带动下颏微收(如果颈椎不动单做下颏微收会使颈椎向前倾斜,不符合中正的要求,练太极拳要求处处中正安舒,主要指的是脊椎要中正),目视前方,微微向下,耳听后方,微微向上。
这样能使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大脑迅速安静下来(如果只知道目视前方不知道耳听后方的话,就不符合太极拳有前必有后的拳理要求)。
古人有诗云:一片灵机写太和(虚实),全凭方寸(心意)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请出太阿(宝剑名)。
也就是说:通过虚实的交替,凭意识引导肢体,有意无意的动作,变来了刚柔相济。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要使周身轻松利落,精神不垮,头角不低,有堂堂正正的气概;顶头悬要从悬字着眼,从顶字着手,悬的意思是虚领,属于柔,顶是使颈直肌轻度收缩,属于刚,要处处有刚柔相济之意。
二、什么是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含,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解读:含胸拔背和其它运动项目的挺胸相反。
胸宜放松、浅含,如同人们深思入神的状态,不可做成驼背的样子,更不要损坏动作中正的姿势和形象。
含胸的深浅度要按动作的需要有所不同,盘架子和推手不同,发劲与不发劲不同。
杨式太架套发劲,只要把胸部放松就可以了,能配合扩大腰胯部转析的范围即可。
在化劲和发劲时须加深含胸。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一节,太极拳起势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
立定时。
头宜正直。
意含顶劲。
眼向前平视。
含胸拔背。
不可前俯后仰。
沈肩垂肘。
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
松腰胯。
而足直踏。
平行分开。
距离与肩相齐。
尤要精神内固。
气沉丹田。
一任自然。
不可牵强。
守我之静。
以待人之动。
则内外合一。
体用兼全。
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
殊不知练法用法。
俱根本于此。
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第二节,揽雀尾绷法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
即推手所谓黏连贴随。
往复不离不断。
遂以雀尾比喻手臂。
故总名之曰:揽雀尾。
其法有四。
曰绷捋挤按。
绷法。
由起势。
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
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
随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
屈膝坐实。
后脚伸直。
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
手心向内。
肘尖略垂。
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
用横劲向前往上绷去。
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
则彼之力即为我移动。
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
第三节,揽雀尾捋法由前势。
设敌人用左手击我侧肋部。
我即将右足向右前正面踏出。
屈膝踏实。
左脚变虚。
身亦同时向右面转。
眼随往平看。
右手同时圆转。
往右前出动。
右手在前。
手心侧向里裹。
左手在后。
手心侧向内。
转至右手心向下。
左手心向上时。
速将我右肘腕间。
侧贴彼肘节上。
侧仰左腕。
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
向左外侧。
全身坐在左腿。
左脚实。
右脚虚。
此时敌如进攻。
我即闪向胸前。
右侧捋来则彼之根力拔起。
身亦随之倾斜矣。
第四节,揽雀尾挤势由前势。
设敌人往回抽其臂。
我即屈右膝。
右脚实。
左腿伸直。
伸腰长往。
随之前进。
眼神亦直前往上送去。
同时速将右手腕向外翻出。
左手心贴我之右腕臂间。
向前往。
乘其抽臂之际。
随出挤之。
则敌必应手而跌矣。
第五节,揽雀尾按法由前势。
设敌人乘势从左侧来挤。
我即将两腕。
从左侧往上提劲。
空其挤力。
手指向上。
手心向前。
沉肩垂肘。
坐腕。
含胸。
全身坐于左腿。
速用两手心按其肘及腕部。
向前逼按去。
屈右膝。
坐实。
伸左腿腰亦同时往前进攻。
眼神随动往前从上送去。
杨氏传统太极拳85式动作歌诀
杨氏传统太极拳85式动作歌诀杨氏太极拳当中也有很多的拳法,也有很对的动作歌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杨氏传统太极拳85式动作歌诀。
欢迎阅读!杨氏传统太极拳85式动作歌诀第1式:预备势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第2式:起势沉气举手腕须平,黏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侯,吐尽浊气清气升。
第3式:揽雀尾左掤势:初运鸿濛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
转身左掤出左步,右采横掤任自然。
右掤势:架御敌手需用掤,意欲黏回勿近胸。
最忌板滞与偏抗,活泼全在转腰功。
捋势:顺取肘腕捋勿空,不抗不匾见真功。
本有舍己从人意,原为引人从己行。
挤势:捋势变挤顺手缠,得机发劲莫迟延。
预防敌拳又钻来,变成双掌推向前。
按势:挤若落空变按柔,自是从人无他求。
伸腰攻步为助势,左按腕节右按肘。
揽雀尾总诀: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掤势劲点在两臂,捋势劲点在掌中。
挤势劲点在小臂,按势劲点在腰攻。
欲知此中玄妙处,勤练推手功乃成。
第4式:单鞭追魂钢鞭当胸甩,左像箭来右似弓。
近得身来劲变挒,靠肘掤按任君行。
遇敌扑来胸前吼,左截右断掀彼肘。
顺引合出挤肘靠,伸腰发力敌便走。
第6式:白鹤亮翅白鹤展翅立鸡群,左采右挒敌力分,敞开门户引敌进,开中寓合须用心。
第7式、左搂膝拗步起肩过胯膝外搂,肘外预防敌暗手。
连环接打斜中找,掌按侧肋并肩头。
第8式:手挥琵琶双手如抱一琵琶,折肘剪腕用不差。
里外圈儿由我划,左挒右采破擒拿。
第12式:进步搬拦捶太极五捶此为先,搬拦左右顾盼间。
护中反打进步捶,化后即打非等闲。
第13式:如封似闭扬掌格肘十字封,化开合手闭含攻。
推按顺防刹不住,哼哈之间腰腿功。
第14式:十字手扣脚即寓裆中击,转身掤开敌两臂。
缠拿裹封开合手,相机变化莫迟疑。
第15式:抱虎归山十字手开采挒上,抱虎全凭力臂长。
盼前顾后搂按打,趁势捋挤也难防。
第16式:肘底看捶左掤右粘护中打,捶居肘下叶底花。
缠托折叠掌劈面,肘底相机破擒拿。
杨式太极拳拳谱全体大用诀
杨式太极拳拳谱全体大用诀•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
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
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字手法不变尽,抱虎归山采挒成。
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
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着法用不空。
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捶打闪化势,横身前进着法成。
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三进臂上攻。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
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捶迎面冲。
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
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风贯耳着法灵。
左蹬脚踢右蹬势,回身蹬脚膝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单鞭下势顺锋人,金鸡独立占上风。
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靠为锋。
上步七星架手势,退步跨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
如封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势完成。
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混圆势纳新吐故气须圆,摄得真精鼎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坐腕沉肘势自然。
纳气两手托上行,提自丹田升在胸。
腹收精气全提住,势若腾空上苍穹。
待得吸尽变成吐,清气沉来浊气除。
腹松手按归元候,浑然一息还太虚。
揽雀尾势出手含掤似围墙,虽逢强敌莫慌张。
变个圈儿左右化,后步挺劲作中梁。
若逢刚劲倚逞强,顺劲下捋敌难防。
左搬右拦伤人面,或按或捋自思量。
卦象乾健首万物,禁忌上手太刚强。
向下常将按劲先,敌虽刚强莫相干。
变挤变捋从君意,拔背含胸最忌偏。
掤按双推须熟练,全凭腰腿作机关。
捋来挤去象离坎,刚柔相济势不偏。
上掤下按随时变,水火既济妙难言。
阴阳配备最称神,揽雀尾势推四正。
世人练得圈中妙,真能四两拨千斤。
提手上势(下势在内)单鞭一势最称雄,左象箭来右似弓。
松肩沉肘挡四面,钢鞭一击追人魂。
近得身来劲变挒,或推或按任君使。
左顾右盼迎头打,先击敌人两枝花。
杨澄甫太极拳法歌解
杨澄甫太极拳法歌解作者:来源:《少林与太极》2011年第03期1对待用功法守中土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拥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沾黏连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2身形腰顶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3太极圈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
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
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全。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4沾黏连随解沾者,提上拔高之谓也。
黏者,留恋缱卷之谓也。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
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黏连随不可。
斯沾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亦。
5顶匾丢抗解顶者,出头之谓也。
匾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
抗者,太过之谓也。
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明沾黏连随断亦不明知觉运动也。
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知此病。
所难者,沾黏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也。
6太极阴阳颠倒解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器、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
阴、坤、地、月、水、坎、卷、八、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圆、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
如火炎上,水润下者,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
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
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
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借火气水必有温时。
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上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渗漏。
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
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润下,必至水火分为二,则为水火未济也。
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
故云一而二,二而一。
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
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
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
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
天者性也,地者命也,人者虚灵也,神也。
杨澄甫式太极拳分解动作
《杨澄甫式太极拳》分解动作一、太极起势1.开步站立,双手下垂,平视。
掤上举〔平肩〕顾手前视。
〔腹前〕顾手前视。
採〔跨前〕平视。
二、揽雀尾左掤:1.屈膝下坐按手〔双、腹前膝上〕平视;2.左实右转〔西南〕提手〔双、右腰左腹〕,顾右手前视;3.右定上步〔左南〕掤手〔左〕顾左手前视;〔南〕前弓〔左〕採手〔右跨前外〕,顾手平远视;右掤:1.坐步〔右〕右转〔西〕翻手〔左〕顾左手平视;掤手〔右〕弓步推〔左〕掤〔右〕,顾手平视;捋:〔西北〕翻手〔双〕,顾手;2.坐步沉肘〔双〕,顾手;〔西偏南〕捋手〔双〕平视。
挤:〔西〕合手〔右掤左推〕,顾手平远视;2.弓步前挤,顾手平远视;按:〔左〕分手,顾手平视;〔双〕,顾手平远视。
三、单鞭1.坐步〔左〕坡掌〔双〕,顾手平视;〔东南〕摆手〔双〕带脚掌〔右〕,领左手;〔右〕沉肘〔双〕顾手;〔西南〕摆手〔双〕,领右手;5.定步〔右〕勾〔右〕掤〔左〕手,注视右腕;6.左摆〔东南〕,上步〔东〕,云手〔左〕,顾左手;〔左侧立掌〕,顾左手平远视;〔P1〕四、提手上式〔右〕右转〔南〕带手脚〔双手、左脚东南〕顾左手平视;〔平腰高〕平视;〔右、南〕提合手〔右手肩前,左手胸前〕顾右手;〔右跟〕沉裆合劲,顾右手平远视。
五、白鹤亮翅1.左转〔东南〕旋臂〔左外右内〕按手,顾手平视;2.左定右上〔原地〕搭手〔右手成下掤手,左手推于右大臂〕,顾手平视;〔东〕横步〔右弓左蹬〕靠打〔右〕向南平视;〔东南〕分手〔右上、坐下〕,平视;〔东〕上步〔左脚掌〕,平视;〔左〕提档,平远视。
六、左搂膝拗步〔右手〕提〔左〕右闪伦臂,顾西南;2.右定上步〔左〕曲肘〔右耳侧〕,向东平视;〔东〕搂膝〔左膝外〕,顾左手平视;〔左〕推掌〔右〕,顾右手平远视。
七、手挥琵芭1.松沉,前定〔左〕左揉跟步〔右〕松手〔右〕;〔右〕带手〔右〕,顾右手;〔右〕前挪〔左〕右揉提手〔蓄劲〕,顾左手;〔左跟〕沉裆送劲,合手〔左提右按〕,顾左手平远视。
八、左搂膝1.右闪〔东南〕伦臂〔右〕,顾右手方向;2.右定上步〔左〕曲肘〔右耳侧〕向东平视;〔东〕搂膝〔左膝外〕,顾左手平视;〔左〕推掌〔右〕,顾右手平远视。
【杨澄甫世纪经典37式内功和文化解读】杨氏太极拳起势
【杨澄甫世纪经典37式内功和文化解读】杨氏太极拳起势【问道太极】杨澄甫宗师经典37式解读式子隐藏的内功和太极文化杨澄甫宗师要求: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
立定时。
头宜正直。
意含顶劲。
眼向前平视。
含胸拔背。
不可前俯后仰。
沈肩垂肘。
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
松腰胯。
而足直踏。
平行分开。
距离与肩相齐。
尤要精神内固。
气沉丹田。
一任自然。
不可牵强。
守我之静。
以待人之动。
则内外合一。
体用兼全。
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
殊不知练法用法。
俱根本于此。
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内功解读】太极内功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心意的运行,而非身形肌肉出力”,王宗岳《太极拳论》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是我们身心意的表达,而此意非平常之用意,是经过一定时间修炼后得到的“神意气”化合的真意,大能体悟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小能康养身体,用于拳术攻防。
(一)太极起势要领之“意含顶劲,气沉丹田”孙禄堂是近现代史上第一位有确切文字记载真阳之气发动时真实感触,详细描述在《拳意述真》里。
摘录几段:“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至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跷穴)处如有物萌动。
初不甚着意。
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
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
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
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欲发动而欲泄。
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
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
心想仍用拳术之法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
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
此时周身融合,绵绵不断。
当时尚不知采取转法纪轮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
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拳术练到一定阶段,就会进入静中有动的元气内动自动阶段,阴阳变化,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是道家先人对自然和生命的观察体悟总结出来的中华民族独有的太极哲学文化】孙禄堂讲太极就在于一气,如何练到内气的运行,还是从有为法开始。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六)用意不用力(赵幼斌)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六)用意不用力(赵幼斌)
六、用意不用力
所谓“用意不用力”,是指用心意去指挥周身内外上下运动,不要用拙力。
拙力的表现是筋骨不放松或身体某些部位凸凹不顺,使劲力变换僵持滞浮而为人所制。
太极拳并非不用力,其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用时则缓应急随,忽隐忽现。
比如出拳动作,拳在腰间未出之前要虚握,及至伸出虚抵接触点时,瞬间握实而产生松弹劲。
其意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拳发力时无论是寸劲还是长劲,都要有穿透之意,犹隔山打牛状;二是拳力随伸就曲,无过不及,方能招法连成,变化得灵。
但我们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就是过于用意、刻意为之,物极必反,这反而会产生拙力僵劲。
我在教学中始终强调一点,就是行拳走架时,在意识上不要有“武术就是打人逞强”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思想,要把武术动作看成散步,在情绪上首先做到放松,这就较容易将拳架动作和技击内涵自然地融为一体,而不要刻意为之。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解读(三)(作者:谢华)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解读(三)(作者:谢华)6.用意不用力原文: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
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
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
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
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释义:这是十要中杨澄甫大师着墨最多,论述最详细的部分。
杨澄甫从几个层面对“用意不用力”问题进行了论述。
一是要松。
所谓的“用意”,就是全身不起强力,要彻底地松开,不能有丝毫的“拙力”。
这些拙力停留在身体内(盘骨血脉)会起到束缚作用。
没有拙力就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二是通经络。
练习时要注重用意,全身松开,但以这种不用力的方式去练习又如何能够增长劲力呢?这是因为人体布有经络。
这些经络有如沟壑,当人体充满拙力、僵力时,则气血淤塞、停滞,全身转动不灵,处处被动;而当经络畅通时,则气血如行云流水般地在身体内畅行。
三是用意及其效果。
要用意而不是用力。
意所到之处,气血会随之而至。
如此每天周而复始,日日用功,气血就会流注全身,练习者就会得到真正的内劲。
松得彻彻底底,真正的用意不用力,真正的松柔,才会真正的得到坚刚的内劲。
四是内劲的表现。
拥有内劲的人,手臂如同用棉花裹着的铁块,任何时候的分量都显得十分的沉重。
而练习外家的人,用力时好像显得很有力,实际上其力量十分轻浮,不堪一击。
在本要中,杨澄甫用初学者能够听懂的语言,对“用意不用力”进行了有层次的解读。
在作者之前的思考中,已经对太极拳中“意”的深刻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太极拳十要[杨澄甫]
太极拳十要[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杨澄甫口述陈微明录一、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
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三、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四、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
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
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六、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
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
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
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
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
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
即太极拳论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
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
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
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
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
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八、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歌解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歌解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序技术者,为我国国粹之至宝也,惜多年不振,几于失传,幸今国家提倡武术为必要,余踊跃为止序,今杨师南来,与同志互相研究,发展普及起见,余雀跃之至,因余为国民一份子,亦要加入提倡,惜才学最浅,绝不免热心耳,拳有外壮,内壮,余偏爱于内家太极,奥妙笔亦难言,尊师长谈,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余苦功徒学研究二十有年,不能得百分之一,虽然,余长怀有志竟成,每日在研究中也。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歌解(一)对待用功法守中土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棚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沾粘连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二)身形腰顶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三)太极圈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
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
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全。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四)沾粘连随解沾者,提上拔高之谓也。
粘者,留恋缱卷之谓也。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
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不可。
斯沾粘连随之功夫,亦甚细亦。
(五)顶匾丢抗解顶者,出头之谓也。
匾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
抗者,太过之谓也。
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明沾粘连随,断亦不明知觉运动也。
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
更不可不知此病。
所难者,沾粘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也。
(六)太极阴阳颠倒解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器、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
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园、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
如火炎上,水润下者。
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
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
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
杨澄甫口传郑曼青太极拳秘法
杨澄甫口传郑曼青太极拳秘法一、曰松澄师每曰,必重言十余次。
要松,要松,要松净。
要全身松开。
反此则曰:不松。
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
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
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
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於下。
使学者易於领悟。
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
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
若无骨,只有筋耳。
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
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
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
沉即不浮,浮是病。
体能沉已善矣。
尤其加以气沉。
气沉,则神凝。
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
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
右脚与左手亦然。
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
反是,则亦然。
是为分清。
总之全身负担。
只许放在一只脚上。
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
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
至要至要。
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实之枢机。
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
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
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
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即是顶劲。
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
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於梁上,体亦悬空离地。
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
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
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
须於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
而神与气。
不期然而相遇於顶焉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
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
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
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
余得此意後,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揽雀尾掤捋挤按之推手也。
往复相推,喻之以拉锯者。
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
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
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复得相推如初。
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
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释义
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释义(1)2010-3-29 22:2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512| 评论: 0|原作者: 赵幼斌|来自: 中华武术《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是杨澄甫传下来的手抄本目前在已公布杨家传的太极拳经、歌、诀中尚未见到。
我父亲赵斌在1992年著《杨氏太极拳正宗》(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定名《杨氏太极拳真传》由北京体育大学改版发行)中首次披露,共37首歌诀。
在正式出版时,只对原抄本个别生僻怪别字做了修改,其原句原意未变。
此后也有人出书援用此歌诀。
杨澄甫传37首拳式歌诀,是传统杨式太极拳架中不重复动作的技术内容和要领的集中概括,他与杨班侯传太极拳《全体大用诀》在技术意义上一致,还有互通互补之益,且更具针对性,读起来简单明了而又寓意深刻,对指导和研究太极拳架及技术内涵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人将这37首拳式歌诀了释义,也结合自己的认识糅进些看法,是一种兴趣,不代表先师原著歌诀本意。
同时也作为杨氏太极拳的后学,向各位同道谈心得,以期交流、学习、互进。
一、预备势歌诀: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释义:预备势也叫无极势。
在太极符号中的表象是个空心圆无形无象,空泛虚极,里边什么都没有,但同时其间什么也都可以有,可包罗万象,内容无尽,变化无穷。
以老子的思想来表述,预备势在态势上可理解为:“绵绵若存”宇宙之象,蕴“有无相生”阴阳之机,含“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机变之神。
歌诀开篇表述了鸿蒙开启前的混沌状态。
预备势是静、是守、是蓄、是合,同时也孕育着动、攻、放、开之意、两者相互对立而统一存在,就叫“混沌未开太极前”。
行拳之首,先需一个澄心净虑,调意、调身、调息的过程。
所谓“静”,净化动意之谓也。
在静态中(也包括在动态中)习者意守丹田,使体内精、气、神互化,“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孕化过程就叫“摄得真精顶内煎”;心意上做到了这样的要求,身形要领协调得当,精神就提得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歌解
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序技术者,为我国国粹之至宝也,惜多年不振,几于失传,幸今国家提倡武术为必要,余踊跃为止序,今杨师南来,与同志互相研究,发展普及起见,余雀跃之至,因余为国民一份子,亦要加入提倡,惜才学最浅,绝不免热心耳,拳有外壮,内壮,余偏爱于内家太极,奥妙笔亦难言,尊师长谈,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余苦功徒学研究二十有年,不能得百分之一,虽然,余长怀有志竟成,每日在研究中也。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歌解
(一)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棚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沾粘连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二)身形腰顶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三)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
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
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全。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四)沾粘连随解
沾者,提上拔高之谓也。
粘者,留恋缱卷之谓也。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
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不可。
斯沾粘连随之功夫,亦甚细亦。
(五)顶匾丢抗解
顶者,出头之谓也。
匾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
抗者,太过之谓也。
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明沾粘连随,断亦不明知觉运动也。
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
更不可不知此病。
所难者,沾粘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也。
(六)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器、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
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园、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
如火炎上,水润下者。
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
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
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
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
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
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上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渗漏。
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
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润下,必至水火分为二,则为水火未济也。
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
故云一而二,二而一。
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
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
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
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
天者性也,地者命也,人者虚灵也,神也。
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人为三乎。
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之功,胡为乎来哉。
(七)太极轻重浮沉解
双重为病,干于填实,与沉不同也。
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
双浮为病,只如飘渺,与轻不例也。
双轻不为病,天然清灵,与浮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
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
偏者无者落也,所以为病。
偏无着落,必失方圆。
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
偏浮偏沉,失与太过也。
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
半轻偏轻,灵而不园也。
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
半浮偏浮,茫而不园也。
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
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
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
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于外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
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表里精细无不到,则以极大成。
有何云四隅出方圆耶。
所谓方而园,园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八)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练开展,后练紧凑。
开展得而成之,才讲紧凑。
紧凑得成,才讲尺寸分毫。
由尺进之功成,而后能寸进分进毫进。
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也。
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
故云对待者,数也。
知其数则能得尺寸分毫也。
要知其数,必密授而能量之分毫内,即有点穴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