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基本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与学的基本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步入信息时代的两大技术杠杆是:多媒体和Internet。

2、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是:阅读、写作、计算。

3、信息素养这个术语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提出来的,最早是用于图书检索技能。

4“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观念的提出被誉为教育发展中的“哥白尼革命".

5、被世界公认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两个里程碑是:《学会生存》和《德洛尔报告》

6、元认知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1970年首次提出的。

7、“学习型组织”是由佛睿思特在1965年首次提出。

二、名词解释:

1、教育信息化:是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和理论构成。

2、同化:是主体在活动中对环境进行选择、改变并把它们纳入主体原有图式中,从量上丰富和发展原有图式。

3、顺应:是当原有图式容纳或同化不了客观与主体动作经验时,在主体自我调节之下改变原有动作结构产生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4*、图式:是指主题活动的功能结构,具体包括谐调主体外部动作的功能图式和这一图式内化在头脑中协调主体内部精神活动的思维图式。(P58)

5、支架式学习:教师与学生围绕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然后学生围绕该框架进行学习。

6、多元智能:包括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在世界:自我意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7、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习惯、偏好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活动方式。

8、认知风格:认知方式,被理解为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的一种偏好性和习惯化的方式。

9、诊断性评价:也称“事前评价”,指在活动开始之前,为使其计划更加有效的实施而进行的评价。

10、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评价,指在活动进行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进行的评价。

11、总结性评价:也称学习后评价,为了鉴定学习成效,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进行的评价。

12、绝对性评价:也称客观标准评价,指以事先确定的目标为基准,通过检验评价对象达到目标的程度做出评估。

13、相对评价:指在团体以自己所处的地位同他人相比较而进行的评价。

14、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根据评价对象现在和过去的情况或自身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所做的判断。

15、学习效率:就是学习的投入和学习的产出之比。学习的投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所有代价,包括学习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的产出则是指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提高和发展。

公式表示为:学习效率=学习的产出/ 学习的投入。

16、协作学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通过合作与交流,相互促进,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学习形式。(P227)

18、学习型组织:是以“系统思考”为宗旨,以“团队学习”为基础,具有不断超越自我之生命活力的社会组织,包括企业、社会团队和学校等。

19*、学习评价: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所产生的身心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P172)

三、简答题:

1、什么是E-Learning及其三种理解形式?

答:E-Learning是应用Internet、网络处理系统和其他电子设备与技术来支持、度量与管理学习。它具有知识的网络化、学习的随意性、学习内容保持及时、持续的更新、培训的即时性等特点。其方式是具有丰富多媒体资源、便捷的协同性交流、友好的互动性等独特优势。

三种理解形式:网络化学习、电子化学习和数字化学习。

2、信息素养的构成?

答:信息素养由三个层次、四个方面构成:

第一层次:驾驭信息的能力

(1)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

(2)有序化地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第二层次:独立学习的能力

(3)将第一层次的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第三层次:社会责任

(4)信息文化环境中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3、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心理学、当代对学习的界定分别是?

答:

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习”包含“学”与“习”两个环节。“学”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习”则是指人的实践活动。

②西方心理学对学习的鉴定: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或心理倾向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③当代对学习的鉴定:学习是人类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

4、结构主义与构建主义的区别是?

答:

①结构主义认为主体的知觉结构是遗传的,组织作用是神经系统一种原始性的先验机能;建构主义则认为人类认知结构的图式及其对外界刺激的同化作用都是在后天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②在学习活动中,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主体认知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结构主义只承认格式塔的共性突变,否认主体结构的历史因果性发展,认为儿童与成人具有相同知觉结构;建构主义则揭示了图式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进化,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与成人式不同的。

5、专家与新手的区别是?

答:①对专业知识感知和理解水平、模式识别的差异:识别有意义的信息时,专家能够挖掘其中隐含的条件和联系,新手则是不能的。

②对专业知识以及表征、思维加工和深度解读能力的差异:解决问题时,专家根据解决问题的原理对问题进行分类,新手根据表面特征对问题进行归类。

③迅速灵活地提取应用相关信息能力的差异。

6、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

答:①支架式学习。教师与学生围绕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学要的,为此,事先应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以便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②抛锚式学习。教学环节是:创设情境、抛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

③运用随机通达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学生应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问题或同一内容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60)

答: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工程中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②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运用原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③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与合作。④强调学习的情境性。

8、元认知的界定?(备用题)

答:对象:内在的、抽象的,是主体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

内容: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

作用方式: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调控间接地影响主体的认知活动;

9、元认知的结构?

答:

①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包括关于个人、任务、策略的知识。

②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③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定的目标,借助元认知体验,运用元认知知识对认知活动不断进行积极、自觉地监控和调节。

10、学习的类型?

答:①据学习对象和内容分,包括: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②据学习方式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③据学习结果分:言语知识、智能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12、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的学习表现以及对其的学习建议?

答:

学习表现:

①场独立性:学习动机以内在动机为主,善于从整体中分析出各个元素,喜欢学习无结构的材料,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喜欢个人独立学习,不太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偏爱自然科学,倾向于冲动、冒险,容易过分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