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

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

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一、教学理论的概念和分类教学理论是指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的理论体系。

教学理论可以被分为一般教学理论和特殊教学理论两类。

一般教学理论是指教学的一般规律、原则和方法,描述和阐释教学的普遍性规律,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特殊教学理论则侧重于某一学科、专业或领域的特殊性和教学实践方法。

二、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实践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外部刺激和反应的过程,学生的行为是外界环境和激励所导致的,强调直接观察和测量学习成果。

在教学实践中,行为主义理论提倡建立清晰的教学目标,采用激励和奖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注重反馈和矫正学生的行为。

三、认知理论与教学实践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的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反思、比较和整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认知理论强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倡启发性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实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和实践经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意义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性,倡导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索来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社会文化理论与教学实践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强调学习是社会化和文化化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社会实践,提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互动交流,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到真实的社会文化活动中来实现学习目标。

六、总结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涉及到多种不同的教育理论体系,每一种理论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教学实践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这些理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果的提高。

学与教的原理

学与教的原理

学与教的原理学习和教育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知识传递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学与教的原理是指人们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律和原则,它们对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学习和教育的角度,探讨学与教的原理。

首先,学与教的原理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认知、情感、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学与教的原理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学习是学生自身的行为,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学与教的原理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科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授抽象概念和理论知识时,可以采用讲授和解释的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时,可以采用实验和讨论的方法。

只有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最后,学与教的原理要求教师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支持。

总之,学与教的原理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们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该深入理解学与教的原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同时,学生也应该根据学与教的原理,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自己的发展和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之一。

对教与学的规律做出的正确理论诠释,必将给教学实际工作以巨大的指导作用。

规律固然重要,但揭示规律发现的过程同样重要,它为说明规律的真理性提供了历史依据。

本文拟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对于教学规律的新认识进行追述,意在做到古为今用,为当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辅以历史上的借鉴。

一、教与学的分离:两个极端(一)以“教”为中心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开始,强调“因材施教”,极为重视教师对学生“教”。

由此为后世的教学奠定了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受体,教师既处于主体地位,又发挥主导作用。

在其后的旧式私塾及兴办新式学堂之初,一直沿袭这一模式,只重视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记诵,教师的注意中心在教而不在学,所有的认识上的偏差,最终导致教与学的分离,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如此无视教、学两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牢牢抓住一个“教”字不放,影响了教育两要素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以“学”为中心五四运动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孟禄、克伯屈等先后来华宣传他们的“儿童中心主义”、“儿童兴趣主义”和“在做中学”等一系列新教育观点,同时国内一些积极谋求教育改革的激进人士,在全盘西化思想的支配下,把欧美的教育做法不假思索地移植到语文教学中来。

这样,在小学盛行“设计教学法”,取消固定的课堂教学,取消固定的教科书,只为儿童创设一种“生活情境”或“工作情境”,再根据儿童在特定情境中的需要来选择教材;在中学,实行“道尔顿制”成为一种“时髦”,把教室一律改为“作业室”,教师把教学内容一律制成分阶段,分专题的作业,学生在作业室里自动完成各种作业,教师只是完全被动为作业服务,“学”变成了教学的中心。

(三)对两个极端的检讨袁振国先生在《当代教育学》中把“教学”解释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此可谓当代“教”与“学”理解的通说。

《教与学的基本原理》复习资料2

《教与学的基本原理》复习资料2

1.社会学习理论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机过程和动作再现过程。

3-562.维果斯基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有及其重要的意义的理论是最近发展区。

2-393.电脑录入属于精细动作技能7-1174.班杜拉是认知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

2-425.四大学习理论划分的依据是学习的实质。

2-446.记忆分为两个阶段,即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3-527.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和格式塔心理学家都是以动物要素作为被试者研究问题。

6-1068.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社会规范的学习1-209.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成三个领域: 情感、心理运动和认知。

1-2310.19世纪晚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是威廉.冯特。

2-3411.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2-4212.累积学习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迁移。

3-4613.跑步属于粗大动作技能7-11714.桑代克是下列行为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

2-3415.心理定势概念被称心向,即个体经由学习积累起来的习惯倾向。

6-10716.程序性知识包括三个阶段: 程序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6-11417.反馈可分为增补的反馈和固有反馈。

7-12818.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8-13819.根据皮亚杰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划分, 6-8岁儿童处于权威阶段。

8-14220.布鲁纳评价理论的精髓是形成性评价。

11-20821.一般说来人类在60岁以后智力下降迅速。

9-15922.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地决策活动的要素是教学策略。

13-24423.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预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是皮亚杰。

9-17524.个体注意力在小学阶段发展速度最快。

10-18225.父母的职业和专业可能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对某学科的兴趣。

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包括

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包括

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在教育领域中,教学理论是构建高效教育体系的基石,它为教育者提供了指导和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教学。

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掌握的重要概念和原则。

下面将介绍几个教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学理论的核心,它关注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和发展技能。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认知主义强调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根据特定理论而形成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例如,直接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等。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背景,教师应根据教学理论和学生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技巧,用于提高学习效果。

包括记忆策略、理解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等。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评价方法: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评价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

形成性评价旨在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终结性评价则用于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确保教学秩序和高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包括规划教学活动、管理学生行为和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等。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

应考虑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标准等方面。

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它们指导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

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研究教学理论,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水平,为培养未来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一)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一)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于教育教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性的总结和理论探讨。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理论知识点的正确应用能够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研究学习的规律性、过程和机制。

根据学习理论,人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学生通过重复练习和反馈来习得知识和技能。

教学方法强调奖惩制度和正面激励,注重训练与实践。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加工过程,主张学生通过建构和重组知识来学习。

提倡启发式教学和问题解决方法,强调激发学生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主动建构知识来理解世界,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

倡导以项目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特点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一个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教学目标一般要遵循“明确、可行、适时、量化”原则。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注重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和策略。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评价方式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作业测验评价、考试评价等,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

教育教学理论包括什么(一)

教育教学理论包括什么(一)

教育教学理论包括什么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广泛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育实践和教学活动的实施。

教育教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介绍教育教学理论所包括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教学理论的核心之一,它研究了个体如何获取、处理和应用新知识和技能。

学习理论包括了不同派别和观点,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教师提供了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法则与原则教学法则与原则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它们规定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指导性原则和规则。

例如,根据教学原则,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教学理论的重要支柱,它研究了个体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教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教育学说与模式教育学说与模式是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论框架和范畴,它包括了不同学派和思想体系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认识。

教育学说与模式有助于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评估与评价教育评估与评价是教育教学理论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用来检测和评价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教育评估与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学领域探讨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它包括了学习理论、教学法则与原则、教育心理学、教育学说与模式以及教育评估与评价等内容。

教育教学理论为教师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三个基本理论

学习三个基本理论

关于学习的三个基本理论教师所学习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并没有太大的针对性。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习的过程,会发现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

学问的大小在于这个体系构建的广度和深度,及体系的完整性。

这个目标,可以指导教师教学,引导学生有效自学,减少教与学过程中的盲目性。

一、知识体系的特征是分门别类构建学生大脑中的知识体系,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目的。

但知识体系是个什么样子呢?打个比方就象一棵树,基本特征是分门别类。

逻辑上表现为并列和递进。

就象生物界中,门,纲,目,科,属,种的划分。

生物一分为二,动物界和植物界,这两个为并列关系。

把动物界进一步往下分,脊椎动物门和无脊椎动物门。

把脊椎动物进一步往下分,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等。

这样的再分,逻辑上叫递进。

再往下分越来越多,以至于象一棵树,以生物为树干,各种各样的门类及个体构成枝叶。

我们在研究某个领域的知识时,就象是沿着树干往下走,然后分门别类继续深究。

把这一领域知识研究差不多时,回头一看,这个由简到繁,由肤浅到深入的过程,就象在画一棵树的脉络结构。

这就是学习的过程,是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是个一般的过程。

我们学生的学习,也许会从这棵树的某一个点开始,但最终是要把这一点向前推,向后推,与前后左右的知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果仅仅是孤立的一点,这点知识没有意义,也很容易被遗忘。

由这样的点构成的学问,在头脑中是杂乱无序的,在实践中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新概念的建立,往往是根据学生已有的概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推理形成的。

陶行知先生说“接知如接枝”。

这个理论对教育者有指导意义。

教师教育学生时要讲清前因后果,要有理论纵深。

在同一逻辑层次上,要分门别类,讲清异同,分出一,二,三。

教师的错误是把建立知识体系的任务交给学生,缺乏引导。

由于学生知识有限,建立新概念新体系并非易事。

学生在知识点组成的海洋中手足无措,丢三落四,容易遗忘,不会举一反三。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的理论依据 文档资料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的理论依据 文档资料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的理论依据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只有弄清“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论基础,才能增强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自觉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学生为主体,即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要得到全面发展,应是学生为主体的必有之义。

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主要由教师设计和决定。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而且要“言传”,也要“身教”,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要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负责。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主导,主体是主导下的主体。

这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互相促进。

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越是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只有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根源,广大教师要自觉地在教学中加以实践。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自身的不断发展。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也包含着这个过程既包含着教师的教,学这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

.学生的学,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就教的过程说,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就是说,只有有了教师的教,同时也有了学生的学,才能称其为教学过程;看问题要分清主次,不能把矛盾双方平等看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贯穿全过程,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关键,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参与和组织下进行的。

所以,教师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但是,就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说,教师的教却只是外因,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善于学,才是内因。

“教得好”这一外因,只有通过学生肯学、善学,也就是“学得好”这一内因,才能起作用。

否则,只有教得好的一面,而无学得好的一面,教学仍不能奏效,从这个角度说,学生的学占着主体地位。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理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理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理论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表演式:一组动作;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积极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基本理论引言:教学设计与实践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之一。

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实施并进行评价与反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基本理论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下面将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阐述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基本理论。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目标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原理等。

教育目标理论是指明教育活动的目标和意义。

学习理论是对学生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的研究,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习惯,从而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原理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规律,针对不同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

1. 教育目标理论教育目标理论是教育活动的根本指导,它规定了教育者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育目标通常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态度目标和技能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教育目标需要具体、明确和可衡量,以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对学生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的研究。

其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对外界刺激的响应,认为教育者应该通过给予奖励或惩罚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对信息的加工和组织,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结构;构造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建构知识,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合的社会情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3. 教学原理教学原理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智能等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

二、教学实践的基本理论教学实践的基本理论包括教学方法论、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等。

教学方法论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评估,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反馈是教学活动之后的总结与回顾,帮助教师认识到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改进。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它将助力我们从理论上探
究如何精准、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

首先,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强调,要善于创造性地借鉴,完善自身教育教学知识,不断优化教育成果,激发学习者的自我创造动力。

要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多元性和持续性,贯彻学习机制的调节原则,打破“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强化学习者的自我发展能力,构建因材施教、以训为先的学习关系。

其次,正如恩格尔在“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要实施教育教学,必须以课堂为
中心,老师和学生在课堂粘合在一起,努力建立起良性的教育教学关系,确保存在
彼此的共享、博爱、双赢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习者的自我社交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促进课堂气氛的和谐发展。

最后,要恰如其分和实时地反射教育教学,增加教授们对学习者的敏感度,让
课堂更加充满活力,让学习者更能收心、收视野和谐地参与课堂,教师以学习者的方式认识实施教育教学,促使学习者更加负责任地自我修炼,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教育教学的积极效果。

总而言之,要有效实施教育教学,就必须正确运用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创
客学习中实现真正的教学目标,引导学习者走向成功,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论教育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论教育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论教育中的教与学的关系摘要: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整个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而得以实现。

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过程,因此教育中的“教”与“学”统一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

该文主要分别通过对“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之地位进行分析,借鉴教育界对于“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统合,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师生的双主体地位与师生互动,并注意“教无定法”,才能实现在教育活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自主学习教学相长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教育活动通常包括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过程。

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动实践的主体,相应地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便构成了一对矛盾。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

整个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教,学生学而得以实现。

关于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在教育史上主要有两个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德国学者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所持的“教师中心论”,其主张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积极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教导完全是教师;认为只要顺从教师的教导,学生就能顺利地学到知识。

这种观点注意到教师的主要引导作用、有利于增强教学的方向性,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同时过于弱化学生的积极性、个人主动性,实际上是对学生作为个人学习主体地位的否认,否认“以人为本”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该理论不承认学生应占有的地位,忽略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是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前提,因而在理论上是片面的。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忽视学生积极性与主体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纯粹变为教师外在灌输的过程,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性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提出的“学生中心论”。

持“学生中心论”的学者坚决地站在“教师中心论”的对立面,主张进行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的革命,力倡把学生变成教学活动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校教育的一切措施都是围着学生转,而教师只作为“自然仆人”,其作用仅在于引导学生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同时不能对学生多加干涉。

教育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1. 教育基础知识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道德、审美、身体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其全面发展。

在教育领域,有一些基础知识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1.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指有意识、有组织地对人进行影响和引导,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合作精神等。

1.2 教育的类型教育可以分为形al教育和非形al教育两种。

形al教育是指系统的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正规教学,如学校教育;非形al教育是指非正规的、自发的教育活动,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1.3 教育的作用教育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个体来说,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对于社会来说,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基础。

2. 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理论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的理论体系,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教育教学理论。

2.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可观察的行为,主张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学习。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2.2 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意义的认知过程,强调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认知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2.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往和实践活动,重视学习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文献心理学家雷德克利夫-布朗、巴吉特等。

3. 总结教育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教育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工作的效果。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考试内容一、新的教学观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

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

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

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

教与学的基本原理

教与学的基本原理

教与学的基本原理一、填空选择1.人类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环境,他以(语言)为中介,可以形成高级的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功能,并且具有(社会性)、(积极主动性)。

2.学习动机的三种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驱动力、附属内驱力。

3.短时记忆的容量很小,一般只能储存(7+2)个信息单位。

4.执行控制即(已有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是指学习者自身控制上述内在过程动作的(认知策略)。

(期望)即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5.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

6.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7.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8.我国古代《学记》中有“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样的记述,由此可知“教学”二字,首见于(《学记》)。

9.《学记》)中又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10.教学是学与教的(统一)活动。

1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狗的唾液分泌;(桑代克—联结主义)—小鸡走迷宫;(华生)—行为主义学说—条件反射—刺激、反应,华生是代表人物、奠基者;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12.斯金纳认为行为和条件反射都分别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条件反射)和(反应性条件反射)。

13.格式塔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14.学习的发生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实际去做的行动性学习),另一种是(观察榜样行为的替代性学习)。

15.苏格拉底对于“怎样教学”的回答是(“助产术”)。

16.(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精选教材的人。

17.(“从做中学”)成为杜威提出的教学论的核心原则。

18.(认知心理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即思维过程和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与学的基本理论》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步入信息时代的两大技术杠杆是:多媒体和Internet。

2、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是:阅读、写作、计算。

3、信息素养这个术语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提出来的,最早是用于图书检索技能。

4“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观念的提出被誉为教育发展中的“哥白尼革命".5、被世界公认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两个里程碑是:《学会生存》和《德洛尔报告》6、元认知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1970年首次提出的。

7、“学习型组织”是由佛睿思特在1965年首次提出。

二、名词解释:1、教育信息化:是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

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和理论构成。

2、同化:是主体在活动中对环境进行选择、改变并把它们纳入主体原有图式中,从量上丰富和发展原有图式。

3、顺应:是当原有图式容纳或同化不了客观与主体动作经验时,在主体自我调节之下改变原有动作结构产生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4*、图式:是指主题活动的功能结构,具体包括谐调主体外部动作的功能图式和这一图式内化在头脑中协调主体内部精神活动的思维图式。

(P58)5、支架式学习:教师与学生围绕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然后学生围绕该框架进行学习。

6、多元智能:包括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在世界:自我意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7、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习惯、偏好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活动方式。

8、认知风格:认知方式,被理解为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的一种偏好性和习惯化的方式。

9、诊断性评价:也称“事前评价”,指在活动开始之前,为使其计划更加有效的实施而进行的评价。

10、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评价,指在活动进行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进行的评价。

11、总结性评价:也称学习后评价,为了鉴定学习成效,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进行的评价。

12、绝对性评价:也称客观标准评价,指以事先确定的目标为基准,通过检验评价对象达到目标的程度做出评估。

13、相对评价:指在团体以自己所处的地位同他人相比较而进行的评价。

14、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根据评价对象现在和过去的情况或自身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所做的判断。

15、学习效率:就是学习的投入和学习的产出之比。

学习的投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所有代价,包括学习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学习的产出则是指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提高和发展。

公式表示为:学习效率=学习的产出/ 学习的投入。

16、协作学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通过合作与交流,相互促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学习形式。

(P227)18、学习型组织:是以“系统思考”为宗旨,以“团队学习”为基础,具有不断超越自我之生命活力的社会组织,包括企业、社会团队和学校等。

19*、学习评价: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所产生的身心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

(P172)三、简答题:1、什么是E-Learning及其三种理解形式?答:E-Learning是应用Internet、网络处理系统和其他电子设备与技术来支持、度量与管理学习。

它具有知识的网络化、学习的随意性、学习内容保持及时、持续的更新、培训的即时性等特点。

其方式是具有丰富多媒体资源、便捷的协同性交流、友好的互动性等独特优势。

三种理解形式:网络化学习、电子化学习和数字化学习。

2、信息素养的构成?答:信息素养由三个层次、四个方面构成:第一层次:驾驭信息的能力(1)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2)有序化地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第二层次:独立学习的能力(3)将第一层次的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第三层次:社会责任(4)信息文化环境中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3、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心理学、当代对学习的界定分别是?答: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习”包含“学”与“习”两个环节。

“学”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习”则是指人的实践活动。

②西方心理学对学习的鉴定: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或心理倾向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③当代对学习的鉴定:学习是人类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

4、结构主义与构建主义的区别是?答:①结构主义认为主体的知觉结构是遗传的,组织作用是神经系统一种原始性的先验机能;建构主义则认为人类认知结构的图式及其对外界刺激的同化作用都是在后天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②在学习活动中,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主体认知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结构主义只承认格式塔的共性突变,否认主体结构的历史因果性发展,认为儿童与成人具有相同知觉结构;建构主义则揭示了图式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进化,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与成人式不同的。

5、专家与新手的区别是?答:①对专业知识感知和理解水平、模式识别的差异:识别有意义的信息时,专家能够挖掘其中隐含的条件和联系,新手则是不能的。

②对专业知识以及表征、思维加工和深度解读能力的差异:解决问题时,专家根据解决问题的原理对问题进行分类,新手根据表面特征对问题进行归类。

③迅速灵活地提取应用相关信息能力的差异。

6、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答:①支架式学习。

教师与学生围绕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学要的,为此,事先应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以便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②抛锚式学习。

教学环节是:创设情境、抛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

③运用随机通达教学方法进行学习。

学生应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问题或同一内容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P60)答: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工程中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

②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运用原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③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与合作。

④强调学习的情境性。

8、元认知的界定?(备用题)答:对象:内在的、抽象的,是主体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内容: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作用方式: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调控间接地影响主体的认知活动;9、元认知的结构?答:①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包括关于个人、任务、策略的知识。

②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③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定的目标,借助元认知体验,运用元认知知识对认知活动不断进行积极、自觉地监控和调节。

10、学习的类型?答:①据学习对象和内容分,包括: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②据学习方式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③据学习结果分:言语知识、智能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12、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的学习表现以及对其的学习建议?答:学习表现:①场独立性:学习动机以内在动机为主,善于从整体中分析出各个元素,喜欢学习无结构的材料,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喜欢个人独立学习,不太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偏爱自然科学,倾向于冲动、冒险,容易过分主动;②场依存性:学习欠主动,善于把握整体,善于学习系统化、条理化的材料,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喜欢与同伴一起讨论学习或进行协作学习,对学习环境有要求,偏爱社会科学,较为谨慎,不愿冒险。

学习建议:①场独立性学习者在面对问题时要具体分析,对于不需要过多思考的问题,要努力从整体上把握,锻炼直觉能力;注意与他人交流观点和看法,并认真考虑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要断然拒绝。

②场依存性学习者对于需要逐步分析的问题,要思考解题的思路、过程、策略,逐步发展其逻辑分析能力;在听他人的要求、意见、建议和疑问时,要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评判,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

13、多元智能理论对学习的指导意义?答:使学习者在审视自己的学习,分析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独特之处和有待改进之处后,能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和长短处,认识自己最有希望、最有潜力的发展领域和发展上限制,学会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对薄弱之处加以改造、完善,使学习者在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上掌握主动权,最终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提高学习活动的成效,提高学习、工作、生活质量。

14*、学习评价的功能。

P175答:①学习诊断功能: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已达到的水平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分析造成学习不利(或有利)的原因,确定进一步学习的对策和措施。

②反馈调节功能:学习过程中信息的分析和及时反馈,可以对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和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③激励功能:有助于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现状,看到学习的进展和成效,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积极性。

④学习导向功能:学习评价对现实的学习活动具有定向和不定向的引导功能。

15、学习评价技术有哪些?P185答:①测试:古老而又常用的评价技术。

②档案袋评价:再现真实的学习过程。

③量规:开发能体现“标准”的规则。

④学习契约: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⑤反思评价表:培养反思力。

⑥概念图评价:展示可视化思维。

16、★学习评价的主要类型?(P176)答:①根据学习过程不同阶段,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②按照评价的不同参照系,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的评价。

③按照评价的不同方式,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④按照评价的不同主体,分为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

17、如何设计一个好的量规?(P193)答:设计步骤:①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的观测点;②与学习者协商建立评价标准;③根据评定标准设计评定等级。

设计量规的成功要素:①让学习者参与量规的设计;②量规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水平;③量规结构中各部分的权重要体现教学目标的侧重点;④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性语言清楚地说明量规的每一部分。

18、★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结合学习风格P208)答:①学习主体的身心状态对学习效率的影响;②学习对象对学习效率的影响;③学习手段对学习效率的影响;④学习环境对学习效率的影响;⑤学习动机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19、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