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学提纲

合集下载

组织社会学复习内容

组织社会学复习内容

组织: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长期依赖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群体。

组织就是精心设计的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

组织特性:①、目标清晰、明确、理解②、劳动分工,权威分配③、权力集中,控制行为④、组织兴盛,替代,消亡组织社会学:是对专业组织(包括企业、机关)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

即社会学对组织现象的研究。

研究客体:正式组织(包括企业、机关)和有章程的、联合的社会组织。

研究内容:组织结构与设计认识。

了解组织的内部结构形式,认识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组织内外环境系统之间的交换关系。

基本结构的功能分析、组织运转与规律探求、组织运转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分析传统组织结构:特点:金字塔式的纵向型组织运作特点:动员能力强大、人治关系、持续短暂(替代性问题)单位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国家所有或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各种类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

结构上:政治组织与具体专业组织合二为一。

行为上:专业取向和意识形态的行为取向融为一体。

功能上:多元化科学管理理论出发点: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工人的努力方向,以使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通过严格程序把每个人的工作规范化,把工艺流程标准化,减少管理人员的主观成分,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内容:A、建立真正科学的劳动过程使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和研究一个普通工人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完成的最大日工作量,进而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日工作定额。

B、科学地挑选和渐进地培养工人为达到上述的高额报酬,工人必须经过科学的挑选,确保他们具备与工作相应的体力与智力上的条件,从而具备完成规定产量的可能。

D、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和持久的合作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都要服从相同的规范: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对劳动过程的要求。

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基本观点: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

它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

2023八年级社会学(上)复习提纲

2023八年级社会学(上)复习提纲

2023八年级社会学(上)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人类的社会关系
1. 人类社会的起源
- 不同学者对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
- 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过程
2. 社会组织形式
- 部落社会
- 农耕社会
- 工业社会
- 现代社会
3. 社会角色和社会化
- 社会角色的定义和作用
- 社会化的含义和过程
-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第二单元: 经济与资源分配
1. 经济的基本概念
- 经济的定义和作用
-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
2. 生产要素与生产方式
- 生产要素的分类和作用
- 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比较
3. 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 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作用
- 资源获取的方式和途径
- 资源利用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单元: 社会与法律
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 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法律的发展和种类
- 人类社会法律的发展过程
- 普通法和大陆法的比较
- 国家法和国际法的区别
3. 法律与公民的关系
-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 全球公民意识的兴起和影响
- 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和方式
以上是2023八年级社会学(上)的复习提纲,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社会学提纲

社会学提纲

1、社会化的内容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角色扮演的学习。

在早期社会化阶段,个人首先要学习的就是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是劳动和文化知识的学习。

社会化的第二项内容是道德社会化,即社会成员通过学习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用规则和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行动选择的过程。

道德规范是社会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动员、整合和控制等功能。

个人要成为社会的一员,必须保持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同时需要了解和遵守社会的各种规则。

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互动的过程,实际就相当于在社会大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所以角色扮演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2、社会角色的类型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上所作的区分,可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获角色。

先赋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从社会角色的规范化程度来分,可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

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

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来分,可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

功利性角色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实现效率目标。

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3、贝尔斯社会互动过程分析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于20世纪40—50年代提出了一种小群体研究方法——互动过程分析。

他认为,小型群体的面对面互动包括12类互动范畴,涉及到取向问题、评价问题、控制问题、决定问题、紧张问题和整合问题六项功能性问题,互动可以分为下列阶段: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即对此情境做些什么。

社会学提纲

社会学提纲

社会学提纲社会学提纲一、社会化与个体化1.社会化概述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理解的三种角度:(1)文化角度:受文化学派影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经的实质是社会化的内化。

(2)个性发展角度:受心理学影响,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有个性的人。

(3)社会结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定义: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能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社会化的类型:社会化的理论视角:*人格: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

*自我意识:是个体关于“我是谁”的看法和判断,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库利“镜中我”理论——每个人的“自我”观念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来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2)“角色扮演”理论: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

*“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主我”与“客我”相互建构,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两者之间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分为三个阶段,即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博弈阶段。

(3)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将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

社会学提纲

社会学提纲

导论1、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孔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2、法国迪尔凯姆著作《自杀论》3、德国人文主义(理解)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思·韦伯5、在中国的发展6、三大功能理论基本观点(1)功能主义:原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这样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

(2)冲突论:原理:社会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冲突论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

(3)互动论:原理:沟通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互动论视角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们又是如何是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

第一章社会结构1、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摸式2、先赋地位:即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被改变的社会地位,也就是通过血缘和世袭的方式获得的地位.3、自致地位:即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而获得的地位,也就是说,后天努力获得的地位第二章社会角色1、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2、人们是否能被确定为某些角色,不是由自身主观意志决定,是由社会来确定。

3、角色失调表现:(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失败(4)角色中断(5)角色混同4、中国如何如加强角色建设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1)加强角色规范建设(强制性的如法律规范,开放性的如道德规范等)(2)注重角色技能的提高(着重指专业)(3)重视角色素质的培养(着重指”德”)第三章群体组织1、群体与人群的区别人群通常是指那些偶发聚集体,也就是偶然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临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

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导言: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行为、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的学科,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象,拓宽视野,提升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

为了有效地开展社会学教学工作,我们需要有一份完整的社会学教学大纲,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展示性。

下面将从教学主题、活动安排和教材使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教学主题1.社会学的定义和核心概念:在教学的初期阶段,我们将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定义和核心概念,包括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将能够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2.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接下来,我们将介绍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等。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参与小组讨论,进一步了解这些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观点,及其在研究社会现象中的应用。

3.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我们将展示社会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家庭、教育、犯罪、健康等。

通过案例研究和实地调查等活动,学生将能够将社会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应用能力和批判思维。

4.社会变迁与全球化:在教学的后期阶段,我们将重点关注社会变迁和全球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学生需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参与小组讨论,了解不同社会的变迁和适应策略,开拓跨国视野。

二、活动安排1.课堂讲解与讨论:教师将基本理论和案例进行详细阐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与教师及同学互动,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2.小组活动与案例研究:学生将分成小组,就所学内容展开讨论和研究,通过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案例研究,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3.实地考察与讲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学相关机构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学知识的应用,并邀请相关专家给学生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4.文献阅读与报告:教师将为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社会学文献,学生需要独立阅读并撰写报告。

这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

《组织社会学》整理版

《组织社会学》整理版

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组织形式专业组织和一般的社会组织2.研究对象企业、政府机关等专业组织3.研究问题(1)研究的基本概念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压力、角色紧张、冲突、性格、价值、社会规范、文化、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系统。

(2)研究的内容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运转过程及规律、问题诊断与分析。

(3)研究的变项:1.人的变项:需要、动机、态度、信仰、价值取向。

2.组织变项:目标、结构、资源等。

3.环境变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内外关系等。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过程1.社会中的组织人与组织的关系;工业化与社会组织的变迁。

2.何为正式组织?为什么社会会产生正式组织?3.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实现有序运转?请思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4.组织与社会组织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2)组织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体现之一;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4)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状况1.1978年以前的组织状况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多种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单一的组织形式2.1978年以后的组织分化3.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1)单位组织的特点:行政化与功能多元化单位资源的公有制、非独立性、功能多元化、行政级别(2)单位成员与组织的关系生活保障、福利单位化、个人活动的合法性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一、组织理论发展概述1.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性(1)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2)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获得比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3)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4)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间、组织内的权力关系。

组织社会学资料

组织社会学资料

组织社会学资料第一讲组织现象和组织社会学1、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

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动词,就是有目的、有系统集合起来,如组织群众,这种组织是管理的一种职能;另一种是名词,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标建立起来的集体2、组织学是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一门科学,组织社会学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一门科学。

3、什么是组织现象—各种组织都有着如此相似的结构(科层化)、组织有如此不同的结构形式和规模(高科技企业、食品店)、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生存率和死亡率、社会学其他领域关注的社会现象实际上也是组织现象—集体行为(资源动员)、社会分层中组织的作用—(代际流动,正式组织内部结构和过程是造成男女不平等的重要渠道)。

4、社会学的角度应该是从群体的层次来研究群体(社会)现象,但是它对制度演变的微观基础没有给予注意,且有“过度社会化”的嫌疑5、组织研究的起点:韦伯式的组织A、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制度。

B、合法权威有三种来源:习俗惯例;个人魅力;法规理性。

C、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所有大中型组织中由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组成的行政管理机构。

D、科层组织的基本特点:第一,有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等级制度;权力是和职位相关联的,并且是非人格化的;它是理性组织,通过规章制度来提高效率。

第二,科层组织内的官员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在组织里有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专业化的人员,其职业生涯追求的就是在组织制度里不断地晋升。

第三,科层组织一定是建立在理性-法理权威的基础上。

E、科层制组织为什么会产生?1、科层制组织是个历史现象,家庭和自然村落是先于科层制的组织形式,而科层制是2、2、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才盛行起来的。

2、韦伯认为科层制正式组织的出现是因为它比其他形式的组织都更有效率。

3、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竞争。

组织社会学 考点word

组织社会学 考点word

第一、三章1、什么是组织?名词:人或事物按照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静态结构状态。

动词:人或事物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动态活动过程。

社会学层面上:社会学中的组织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界定的,是指由不同的社会成员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而不包括生物组织等非社会性组织;另一方面,社会学中的组织主要是指其社会结构状态,更多的是将组织一词当作名词来使用。

2、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人们为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共同目标、心理结构、技术结构、整体活动。

非正式组织概念参照正式组织自己思考。

3、组织的构成1),一定数量的成员2),特定的活动目标3),明确的行动规范4),完整的权力结构5),一定的技术设施4、组织的功能生产功能、整合功能、效率功能、载体功能、管理功能5、组织的运转过程1)资源的获取与流动2)组织自身的制度化程序3)组织结构的制度要素6、组织类型的划分(一般原则)1),组织目标和功能来分类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规范性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2),组织目标与受益者的关系分类互利组织、赢利组织、服务性组织、公益组织3),以权威的基础来分类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4),以有无正式的结构分类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5),以组织的规模来分类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巨型组织6),以组织的专业化程度分类专业组织、半专业组织、非专业组织、服务组织7),以组织使用的技术来分类长链组织、媒介组织、集约组织7、名词解释互惠组织、服务组织、功利类组织、道德类组织互惠组织互惠组织的特定成员是组织目标的主要受惠者。

这类组织形式包括政治党派、工会组织、贸易协会、城镇居民乡间俱乐部、退休军人俱乐部等。

互惠组织成员基本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参加活动,结构比较松散,来去自由。

组织的管理方式也都是采取高度民主制。

通常,组织的管理权力在形成之后,也可能逐渐走向科层制的管理。

由于组织成员的参与程度较低,参与活动的多寡也不稳定,因此这种成员的参与程度对组织权力的获得有极大的关系和影响。

社会学提纲

社会学提纲

社会学提纲一、社会化与个体化1.社会化概述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理解的三种角度:(1)文化角度:受文化学派影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经的实质是社会化的内化。

(2)个性发展角度:受心理学影响,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有个性的人。

(3)社会结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定义: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能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社会化的类型:社会化的理论视角:*人格: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

*自我意识:是个体关于“我是谁”的看法和判断,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库利“镜中我”理论——每个人的“自我”观念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来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2)“角色扮演”理论: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

*“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主我”与“客我”相互建构,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两者之间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分为三个阶段,即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博弈阶段。

(3)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将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

组织社会学_于显洋_教学大纲

组织社会学_于显洋_教学大纲

《组织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二部分组织系统的要素分析课程编号:组织社会学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或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全校公共课等)授课对象: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开课学期:第4学期学分:3学分主讲教师:于显洋指定教材:于显洋,《组织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教学目的:《组织社会学》为社会学系本科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组织理论及组织运行的状况,掌握企业诊断的方法、领导方式与理论、商业伦理道德、商业组织原理等等。

培养学生如下能力:1.把握整体思考的方法,能够从矛盾对立的群体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能够制定一种策略,以使组织采取有效行动、从而使组织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学时分配: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组织社会学是指对专业组织(包括企业、机关)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

在这一定义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客体;二是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三是研究的基本变项。

1.研究客体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客体是指专业组织形式,一般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行政组织(包括企业和机关)和一般的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又可以分为两类,即有章程的、联合的组织形式和没有章程的、自愿的组织形式。

在这里,组织社会学重点研究前一类组织形式,即各类企业(机关)等专业组织形式。

这类组织形式既是一种正式组织,也是社会系统中最活跃、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一种组织形式。

2.研究的内容(1)基本结构形式组织现象作为社会结构最复杂的现象之一,有其确定的结构。

在分析组织现象时,一方面要了解组织的内部结构形式,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组织内外环境系统之间的交换关系等。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组织现象。

(2)组织结构的功能问题无论组织设计出怎样的结构,都包含四种功能,即正功能与反功能,隐功能与显功能。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对于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学概论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介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的设计。

第一部分:引言引言部分应该概述社会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领域。

通过介绍社会学的起源和重要学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

此外,引言还可以提出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性别不平等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第二部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一些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如社会结构、社会化、社会交往等。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解释和实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分析社会现象。

同时,可以引入一些经典的社会学理论,如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等,探讨不同理论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分析。

第三部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于社会学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解释和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设计和实施社会学研究,并能够评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可以讨论一些社会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如隐私保护、研究对象的权益等。

第四部分:社会学的应用领域社会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理论探讨,更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社会状况。

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社会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实践价值,并培养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第五部分:社会学的发展趋势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在不断发展。

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一些当前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如数字社会学、全球化研究等。

通过对这些研究领域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前沿领域,并激发学生对社会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组织
组织五要素:社会结构、参与者、目标、技术、环境
社会结构:分为规范结构和行为结构。

二者相互关联但并不相同。

集体都有这样的特性:即有制约参与者的规范结构,也有与共同的活动、互动和感知网络或模式相关联的行动结构。

参与者:即社会行动者,正是参与者的努力、遵循和不顺从构建和决定了组织的结构。

社会行动者一方面保证持续性即结构的再生产,另一方面也带来变化即创新和改革。

目标:组织是一个有机体,目标是有效存续。

目标也可被暂时定义为参与者力图通过其行为活动而达成的目的。

技术:强调组织的技术意味着要把该组织当成一个完成某类工作的地方。

一个利用能量处理物质的地方和一个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机制。

组织的技术通常部分地植根于机器和机械设备,同时又包含了参与者的知识和技能。

环境:每个组织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并且必须适应的物质、科技、文化和社会环境之中。

二、组织研究的三个视角
1、理性系统的界定
组织是意图寻求具体目标并且结构形式化程度较高的社会集合体。

这一定义不仅着眼于组织的独有特性,还关注其规范结构。

2、自然系统的界定
组织是一个集合体,参与者寻求着多种利益,无论是不同的还是相同的。

但他们也认识到组织作为一项重要资源永久存在下去的价值。

在参与者之间发展起来的非正式结构为理解组织行动提供了比正式结构更为丰富和精确的指导。

3、开放系统的界定
组织是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植根于其运行的环境之中,既依赖于与环境的交换,同时又由环境建构。

第一个定义把组织视为寻求特定目标的、高度形式化的集合体。

第二个定义把组织视为由一致或冲突而产生的、但始终寻求生存的社会体系。

第三个定义把组织视为在环境的巨大影响下,有着不同利益关系的参与者的联合。

三、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可分为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或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技术环境:组织为实现目标必须和环境发生交换。

组织结构应同外部的技术要求和内部的工作系统紧密联系。

在描述组织与环境交换时,有的强调环境是资源的储备,有的则认为环境是信息的源泉。

制度环境:从制度规章来看,导致遵从的主要机制是强制力。

个人和团体出于权益的考虑而服从规章准则。

强调规范要素的认为制度主要是规范性结构,它为社会生活行为提供了道德框架。

行为规范被参与者内化。

目前的制度研究着重于社会生活认知——文化要素。

我们使用连带字符的概念就是为了强调我们所指的并非是个体精神产物,而是支撑社会生活稳定和秩序的普遍符号体系和共同意义。

内外部环境:组织在完成其自己使命的同时,必然与其外部的社会群体或者说社会的某些环节相联系,而这些环节对于组织来说是“有直接关系的环境”。

再则,作为组织成员的个体,同时也从属于其他群体,其社会角色会超出他在既定组织中的角色。

这些“外部”因素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个体在组织内部所从事的活动。

组织与环境相互依赖。

组织不仅仅遵从和解释环境,甚至还能改变环境。

环境可以实施决定性影响。

通过影响结果,间接作用于组织结构。

结构是组织运作和环境反应的共同产物。

环境和组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组织嵌入环境。

参与者对环境的认知连同组织的注意力结构导致设定性环境的产生,这是环境特征和组织信息系统的共同产物。

四、为什么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决定组织行为的一个基本因果机制是效率机制,即成本的最小化或产出的最大化。

企业选择怎样的组织形式受效率机制影响。

这里的效率不仅要考虑到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分为协调成本和激励成本,二者有时相互转化。

任何经济交往活动都需要协调,不同的经济活动、不同的协调方式有着不同的协调成本。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双方都有投机行为,那么承诺便是不可靠的,需要通过激励来使得对方恪守诺言。

不同的组织所应该或所能够采取的激励方式是不同的。

不同的交易成本可以导致不同组织之间的合同关系,不同的交易成本可以导致不同的组织内部结构,不同的交易成本可以导致市场和组织之间,甚至不同组织之间的选择。

简言之,组织内部或组织间的种种差异都可以从交易成本的高低、形式、特点来加以解释。

五、为什么组织趋同
组织是一个制度化的组织,即处于社会环境、历史影响中的一个有机体。

迈耶提出必须从组织环境的角度去研究、认识组织现象及问题。

不仅考虑技术环境还要考虑到制度环境,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

制度环境要求组织服从合法性机制。

企业大多采取科层制就是因为科层制是被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企业参与公益也只是为其经营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合法性压力和效率相互矛盾,组织因此会将内部运作与组织结构分离开来。

各个组织的正式结构就变成雷同的象征性东西。

(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概念认为组织行为、形式都是制度所塑造的,组织或个人无自主选择性。

弱意义上的合法性则强调制度通过影响资源的分配或激励方式影响人的行为。


六、组织的三种机制
(1)从分析单位来看,效率机制的分析单位是交易,合法性机制解释的是在一个领域中制度环境如何影响了组织行为和形式。

社会网络理论的分析单位则是个人所处的网络结构以及他在这个结构中的位置
(2)从因果关系的机制来看,经济学家强调的是个人追求效率的动机和行为。

制度学派认为制度塑造人的行为。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一个人或组织所处网络结构限制和塑造了行为。

(3)从分析着眼点来看,效率机制着眼于个人或组织的利益关系如何导致各种做法,强调利益关系。

制度学派讲整个制度对组织的影响,强调制度环境、文化观念、行为规范对组织的制约。

因而效率机制强调了组织间的差异,合法性机制则讲述了组织的趋同性。

社会关系网络研究则着重于网络结构和人们在这个结构中的地位。

(4)研究层次:效率机制着眼于个人层次,网络机制着眼于中间层次,制度学派着眼于宏观层次。

七、组织当中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设想
1、第一个设想是劳动理性化所关心和重视的。

他们将组织成员首先视为消极被动的工具,认为他们适宜于执行一项被确定的任务,不能以创新的方式接收命令和指示。

在这个设想中,组织成员仅仅被视为形式角色。

(这个设想过高估计了作为代理人的重要性,也没有看到组织内的人类活动限定从来就不是完全可以借助形式命令的)
2、组织成员内在地持有他们本身的态度和价值体系。

而这些态度和价值体系并不一定与组织所追求的目标相适应。

要使组织成员分享组织的目标就必须使他们受到促动和刺激。

(组织内行为由人们相互的关系以及受情感、动机和满足的问题所支配)
3、组织成员有采取决定和解决问题的任务。

个体总是在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同时个体的理性有限
八、组织中权力的来源
1、专家性,组织中第一个权力来源是可以被感知的,它与特殊技能或难以被替代的职能专业化产生的一种压力相联系。

能够在组织中“解决某些关键性问题”的人拥有某种权力。

2、中介性,组织中第二个权力来源在于控制与环境的关系。

熟悉环境关系并懂得与企业交往的人,他的本领来自于他对两种领域同时存在的网络所具有的认识,这些认识的利用可以使他在几个相互联系的行动体系中得益。

不过,他的这个利用是为了巩固和扩大他的权力。

3、信息传递网络:掌握信息传递网络是组织中的第三个权力来源。

一个决策受挫可能就是制定者没有充分掌握有用信息或决策传递遇到困难或缺乏相适应的执行手段。

信息的交往经常是有战略上的重要性的,(而这种交往是根据个体的目标和个体使其交往者去顺从的目标来实现的。


4、规则性,第四个权力来源是对组织规则的利用。

了解并懂得利用组织规则的组织成员能够使他们在权力关系中成为获胜者。

大组织的大量规则不仅是详细明确活动规则的结果,它们也是有兴趣研究活动规则的那些人不断追求其研究成果的产物
在组织决策分析的观点里,上述四个权力来源都要求助于控制一个不确定性领域,且这个不确定性领域必须能够使那些追求实现其自身目标的对手对他们的能力感到不安。

九、什么叫中继者
从组织与环境关系这个角度来考虑建立专门部门,这些专门部门通过隶属于它们的一些人员的活动,才能与组织的环境发生实际的联系,这些人员在组织决策分析的观点里被视为是一些享有特权的中继者。

组织的总体运行也受到他们的影响。

中继者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角色。

从组织方面看,中继者起到的作用是减少来自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从中继者方面看,这个作用给他们提供了一种讨价还价或曰敲诈的可能性。

但如果中继者在获取这种可能性时所行使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他们在形式组织中的职权,那么此时的中继者便会从属于或曰受约于这个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