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案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导学案
四.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导学案A【学习目标】1.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1.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1.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自主预习回归课本P65-68完成下列问题(熟记相应内容,小组长和课代表提问)1、,2、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结论是什么依据什么得出该结论3、20世纪初科学家对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得出什么结论4、1925年荷兰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实验现象是什么实验结论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5、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的生物膜模型内容有何依据6、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分别是什么该实验运用了什么技术7、谁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其基本内容是什么8、如何提出假说假说一定正确吗自我检测:正误辨析。
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只有脂质和蛋白质。
( )2、罗伯特森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组成。
( )3、细胞膜中的磷脂呈双层排列。
( )4、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 )5、细胞膜外表上的糖蛋白只有识别作用( )课内探究探究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请结合课本66页的思考与讨论3画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的情形[2、动物有机体内还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结合细胞所处的环境特点,画出细胞膜中磷脂的排布。
3、请举例说明罗伯特森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静态统一结构有什么不足之处你是否赞同此观点为什么探究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下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4是哪种成分图中2、5、6是哪种成分2、5、6在4上的存在方式有什么不同3、A、B中哪面是细胞膜的外侧,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试举几个能够体现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实例…5、尝试从生物膜的成分角度思考生物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原因。
学案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案13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预习案使用说明:①依据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完成以下内容。
②用红笔做好疑难标记,以备讨论。
【预习学习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预习学习内容】一、19世纪末。
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膜是由组成的。
二、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提取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和。
三、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测得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的2倍。
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四、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红色荧光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
五、生物膜的模型认为,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架,这个支架不是磷脂双分子层是清油般的流体,具有。
蛋白质分子有的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
七、在细胞膜的表面,有一层有细胞膜上的与结合形成的叫做糖被。
【预习自我检测】课堂探究案使用说明: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桌交流,用红笔做好标记。
②小组交流,总结本组内的看法和观点,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和点评。
③按照互动要求,及时思考,展示到位,认真点评。
【课堂学习目标】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课堂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要求:阅读课本P65-67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离细胞膜,分析膜成分,推理膜结构: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学高中生物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1.2 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2 教学难点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3 教具准备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4 教学策路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本节安排1课时。
5 教学过程7.练习巩固附板书设计: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2.蛋白质覆盖、部分或全部镶嵌、横跨磷脂双分子层中间3.磷脂、蛋白质大多可以运动模型建构: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建构模型……修正模型。
高中生物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习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3、通过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体会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学习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学习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体会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学习新知】学习任务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自主学习活动11、阅读课本P65-67相关知识,了解每位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及结论,完成下列内容。
(1)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膜是由组成的;(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和组成;(3)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三层结构;(4)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5)1972年,桑格和提出了。
活动2 完成教材P66思考与讨论合作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细胞膜上磷脂分子是怎样排布成两层的?(1)试画出将磷脂分子(以4个磷脂分子为例)放在空气水界面上的磷脂分子压入水中,磷脂分子在水中如何分布?(以4个磷脂分子为例)水中(3)细胞膜内外都是水环境,类比推测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应该怎样分布?在右上空白处画出自学检测1、细胞膜常常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可以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①磷脂②蛋白质③多糖④核酸A、①③B、②③C、①②D、②④2、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有关。
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贮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内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完全相同D、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3、仔细阅读下列信息,并回答问题:①有人在研究未受精的卵细胞膜透过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质的物质则很难通过。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程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构造。
【教课要点】1.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课活动】旧知监察:1.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和,还有。
2. 细胞膜的功能是:、、。
活动一:对生物膜构造的研究历程世纪,欧文顿发现:凡是溶于脂质的物质更简单经过细胞膜,说明:。
世纪初,科学家剖析哺乳动物红细胞膜的成散发现,主要有和。
3.1925 年,荷兰科学家提取红细胞膜中的脂质,在空气- 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
4.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的暗- 亮 - 暗三层构造,提出生物膜都是由三层构造组成。
但他把生物膜描述成静态的构造。
年,荧光染料标志的人细胞核小鼠细胞交融实考证明细胞膜拥有。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的。
活动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如右图,回答下列问题:名称:(1)①地位:特色:名称: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2)②地点磷脂双分子层中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特色:名称:,又称(3)③作用:2. 细胞膜的构造特色是:。
3. 细胞膜的功能特征是:。
4.细胞膜构造和功能的关系:(以下列图)5.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构造,请回答:(1)该构造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功能特征是__________ 。
(2)有些有机溶剂如苯酚,可溶解B 造成膜的损害, B 表示的构造是 ________________ 。
(3)细胞辨别与图中 ____( 填字母 ) 相关。
(4)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中均有近似膜构造,但履行的详细功能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原由是因为图中 ____( 填字母 ) 不一样所致。
(5)拥有 ____( 填字母 ) 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6) 细胞能生长,变形虫能变形、运动摄食是因为细胞膜拥有。
【讲堂反应】《导教案》5.1 降低化学反响活化能的酶【课程目标】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实质和特征。
2.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学会控制自变量,察看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比较组和重复实验【教课要点】1.酶的作用、实质和特征。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张舒静10121910203一、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探究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设计环节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教师提出两个关于生物膜的问题,请学生回答。
问题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答: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问题2:细胞膜具有哪些功能?学生答: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教师导入:生物学观点认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那么,生物膜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与其功能相适应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对生物膜的结构的揭示也不例外,就让我们打开思维的大门,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100多年前,与科学家一起探索生物膜的结构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做下铺垫。
环节二情景创设,夯实基础1.探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展示“资料1”(如下),回顾已学知识。
资料1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可以溶入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中。
教师给学生留出阅读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并用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水、汽油、花生油、烧杯、玻璃棒等)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问题:该实验说明什么?做出假设:小实验:1.花生油与水混合;2.花生油与汽油混合。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细胞膜主要是有脂类物质组成的,这是依据化学上物质的相似相溶原理。
脂类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物质应该是性质相似的脂类物质。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一』学习目标和重点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过程。
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学习指导本章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看书:P65-67文字及图)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膜主要由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_____________。
4.1959罗伯特森年提出:生物膜都由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构成。
5.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膜是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的。
(还有少量多糖)2.膜的基本支架:______________双分子层(亲水头部朝外,疏水尾部朝内)。
3.蛋白质分子有的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____________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__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4.膜的结构特点:具有_________性(磷脂和大部分的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________的)。
5.膜的功能特点:_______________。
『三』自学归纳『四』反馈测试1.下列哪项叙述不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A.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B.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C.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具有流动性D.有些蛋白质分子可以在膜的内外之间移动2.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面积增大而厚度变小,其决定因素是细胞膜的()A.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B.选择透过性C.专一性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3.人体的某些白细胞能进行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这个过程的完成依靠细胞膜的()。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入: 生物膜系统包括哪些膜?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科学家是怎么样确定生物膜的?活动一: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要求:分析资料,小组交流回答问题[小标题一] 从细胞膜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资料1]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科学家:欧文顿(E.Overton)实验: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欧文顿提出了什么假说?[资料2]细胞膜提取分离和成分分析时间:20世纪初实验: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的?[小标题二]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资料3]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过程时间:1925年科学家: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磷脂平铺在空气—水界面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呢?[资料4] “三明治”结构模型时间:1959年科学家:罗伯特森(J.D.Robertsen)实验: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罗伯特森提出了什么假说?③讨论“三明治”模型的局限性[小标题三]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资料5]电镜冰冻蚀刻细胞膜示意图时间:20世纪60年代实验: 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颗粒问题:该图说明了什么?[资料6]免疫荧光技术细胞融合实验时间:1970年科学家:弗雷(Frye)和埃迪登(Edidin)实验:人鼠细胞融合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例举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智慧升华]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生物膜分子模型并被人们所接受。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表达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情感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表达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过程:引入:从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实例可以看出,生物膜对于物质进出细胞是有选择性的。
为什么生物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当年科学家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探索生物膜结构的。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19世纪末,欧文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的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提出膜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
2、欧文的推论是否正确呢?膜中除含脂质外,还有没有其它成分呢?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说明: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_______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的2倍。
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的中的脂质分子的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蛋白质在脂双层的什么位置?〔1〕20世纪40年代曾有科学家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到50世纪,_____________,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的清晰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层结构,他提出的生物模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教学目标1. 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2. 简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 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简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4.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教学重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建立生物膜模型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过程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对生物膜成分的探索——脂质和蛋白质(1)欧文顿实验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提出假设: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对欧文顿假设的验证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典型例题1】在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罗伯特森提出的三层结构模型与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同点是( )A. 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脂质B. 两种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均匀排列在脂质分子的两侧C. 两种模型都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D. 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答案】A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细胞膜的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3)细胞膜表面的糖类可以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其分布特点是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
2.糖蛋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1)图1体现了通过体液运输实现细胞间的间接交流,图2体现了细胞与细胞间的直接交流。
图3体现了通过细胞通道传递信息。
(2)细胞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糖被)。
【典型例题2】如图表示生物膜的亚显微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①在生物膜中是不均匀分布的B. ②是生物膜的基本骨架C. CO2、H2O通过细胞的方式相同D. ②是运动的,但①是静止的,所以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答案】D三、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⑴原因: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高中生物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预习目标: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学习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预习内容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罗伯特森生物膜模型的提出新技术带来新模型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尝试着完成以下内容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学习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二、学习过程(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实验一:1895年E、Overton用植物细胞研究细胞膜的通透性。
他选取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脂溶性分子易透过细胞膜;而非脂溶性分子则难以通过。
问题①: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问题②: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问题③: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实验二: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
问题①: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问题②:在此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红细胞膜来进行分析?实验三: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红细胞膜脂质实验:将抽提出的脂质在空气亮—鼠细胞融合实验。
问题①:该实验表明什么?问题②根据已有的生物知识或生活经验,你能列举哪些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证据。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自学案【学习目标】1. 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3. 通过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体会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温故知新】1.概述生物膜的成分,最全面的说法是2.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①②③。
3.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可以看出,生物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性。
【自学导引】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活动一:感受细胞膜的存在。
自己动手用针的钝端碰触鸡蛋黄的膜。
活动二:探究细胞膜成分实验一:1895年, Overton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质穿透十分缓慢。
思考: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细胞膜含有成分。
实验二:用蛋白酶处理,能破坏细胞膜。
(提示:蛋白酶可以水解蛋白质)思考: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细胞膜含有成分。
活动三:学习细胞膜的结构模型1、阅读材料,思考细胞膜脂质分子的排布方式。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提取人的红细胞膜的脂质成分,并测定膜脂单层分子在水面的铺展面积,发现它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思考:⑴为什么用丙酮提取脂质?⑵磷脂为什么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2、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的结构他提出了:所有的生物膜都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构成。
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手段揭示了细胞生物膜结构为: _____ _______。
二、生物膜的结构特点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法测得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结论:细胞膜具有性。
〔荧光染料标记法〕细胞膜的这一特点对细胞完成一些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如细胞融合、变形虫变形、白细胞吞噬细菌(内吞)、分泌蛋白的分泌(外排)、温度改变时膜的厚度改变、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或失水皱缩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生物_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效果分析[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③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根据这节课的课表要求以及教学的重难点,我简单分析一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一、“教”的效果分析:1、在本课题的教学中,紧密联系探究实验,体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在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掌握逻辑思维的能力、设计对照实验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2、通过小组互助、讨论、交流制作生物膜磷脂分子的排布模型,蛋白质的分布模型,以及生物膜的三维结构模型等活动,使学生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分析,不仅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同时掌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方法,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学”的效果分析: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体验科学家对生物膜的探索历程,感受科学技术推动科学的发展,并且学习兴趣很高。
2、学生对于探究性模型构建的思路以及思维有欠缺,需要教师进行点拔以后才能有所领悟。
3、小组讨论积极,特别是在构建维结构模型时,各组都能积极参与和发言,发表自已的见解,并能在美观和科学性方面构建生物膜模型。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以及掌握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及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人教版必修1)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人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解决方法:1、设计问题串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教师呈现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结合阐述其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解决方法:用设问法讲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在层层剥去“笋衣”中显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
五、教具准备:ppt。
六、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问题探讨]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2、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学生讨论回答[讲授新课]科学家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对生物膜结构的漫长探索,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历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设问1: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
比如细胞的结构是指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和细胞核之间的组合形式,氨基酸的结构是指组成它的各种原子之间的组合形式。
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
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呢?(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设问2: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设问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设问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江苏省高中生物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习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 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过程: 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资料1:欧文顿实验 19世纪末,欧文顿(E.Overton )曾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提出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2: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3: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
提出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提出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蛋白质分子: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糖类:细胞膜的结构特点:____________课后制作: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5-6人组成一个小组尝试制作立体的生物膜结构模型。
高中生物必修1学案21: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法指导]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能更好地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可以用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学生易学。
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跨膜运输方式打下了基础。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重点、难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学习过程]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预习案](一)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1.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1895年人物:欧文顿(E.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欧文顿的结论是。
2.资料二: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3.资料三:时间:1925年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的细胞膜中提取脂质(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明治”结构模型的提出4.资料四:时间:二十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诞生,1959年,科学家用它观察细胞膜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大胆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结构。
又称三明治结构。
这一模型的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但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
(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5.资料五:随着新的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膜蛋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
学案1: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习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理解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原理。
4.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体系梳理】一、生物膜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根据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膜是由①组成的。
2.20世纪初,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②。
3.1925年,荷兰科学家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③。
4.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④。
5.1959年,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⑤三层结构构成。
6.1970年,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⑥。
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生物膜的⑦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⑧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结构特点是具有⑨。
2.蛋白质分子有的⑩,有的部分或全部,有的;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的。
3.细胞膜表面的糖类可以和蛋白质结合形成,也可以和脂质结合形成。
4.细胞膜的功能主要是由来承担的。
【探究】探究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解读1.请完成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2.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和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分别是什么?糖被具有哪些主要功能?3.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在膜上是如何分布的?4.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吗?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5.如何通过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区别细胞膜的内外侧?探究二:如何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具有以下四个性质:镶嵌性、流动性、不对称性和蛋白质极性。
1.生物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这体现了生物膜的哪一性质?2.请叙述生物膜的流动性。
3.生物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不同,这体现了生物膜的什么性质?4.请举例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例题】例1材料: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装………………○………………订………………○………………线………………○………………
………………○………………外………………○………………装………………○………………订………………○………………线………………○………………
… 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自主探究】
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资料1 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作研究,发现:凡是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类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1)根据欧文顿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得出这个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3)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资料2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
(4)分析材料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2.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构成膜的
资料3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做了丙酮抽提红细胞膜脂质的实验:将抽提出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1)分析材料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资料 4 生物膜中的脂质,后来确定为磷脂,磷脂分子的结构如右图所示。
已知水是一种极性溶剂。
(2)细胞膜中的磷脂是连续的两层,试分析细胞膜中的两层磷脂分子最可能的排列方式是( )
资料5 电子显微镜诞生后,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如图),据此提出了生物膜结构模型。
(暗带是因为电子穿透的较少,明带是因为电子穿透的较多) (4)罗伯特森生物膜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证据
资料6 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分布,结果如下图。
该实验表明什么?
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结合流动镶嵌模型分析下列问题: 1.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什么?有何特点?
2.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如何排布?有何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 一、磷脂分子的特点分析
1.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和所处环境,画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的情形?
………………○………………内
………………○………………装………………○………………订………………○………………线………………○………………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
………
………
外
………
………
○………
………
装……
…………
○……
………
…订……
………
…○…
…………
…
线…
………
……○…
………
……
2、动物有机体内还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结合细胞所处的环境特点,画出细胞膜中磷脂的排布。
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下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
题:
1、图中的4是哪种成分?图中
2、5、6是哪种成分?
2、2、5、6在4上的存在方式有什么不同?
3、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分别是什么?
【课堂练习】
1.植物的花粉四处飞扬,却只有落在同种植物的柱头上才会萌发,落到其他植物的柱头上不会萌发。
经研究发现,以上事实是由于细胞之间存在着识别作用,这种识别作用与细胞膜的哪种成分有关()A.糖蛋白B.磷脂C.糖脂D.胆固醇
2.人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内膜,在溶血后,只剩下一层细胞膜外壳,称血影。
如果将血影中的脂类抽提出来,在水面上铺展开,并用板条将其推挤到一块,则测得的脂类面积约是红细胞表面积的()A.1/2倍B.1倍C.2倍D.4倍
3.下列过程中,不直接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能完成的是()
A.液泡失水皱缩B.氨基酸在核糖体上进行脱水缩合
C.变形虫的变形D.人鼠细胞融合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欧文顿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生物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模型不能解释溶于脂质的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
C.流动镶嵌模型是由桑格和罗伯特森共同提出的
D.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5.下图为细胞膜的液态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
的是()。
A.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内侧
B.细胞膜表面①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C.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②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③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教材问题答案】
(一)问题探讨
1.提示:三种材料比较,弹力布更能体现细胞膜的柔变性和一定的通透性,相对好一些。
当然,这几种材料的特点与真实的细胞膜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
2.提示:有条件的话,使用微孔塑胶或利用激光给气球打上微孔都可以作为模型的细胞膜。
使用透析袋也可以。
如果制作临时使用的模型,利用猪或其他动物的膀胱做细胞膜是更加理想的材料。
(二)思考与讨论1
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的。
2.有必要。
仅靠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还应通过科学实验进行检验和修正。
3.提示: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
科学家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
(三)思考与讨论2
1.提示: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如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
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
2.提示: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
例如,不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异的。
在生命系统中,一般来说,功能的不同常伴随着结构的差异,而早期的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相同的,这显然与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不完全相同是矛盾的。
还有,不同膜的厚度也不完全一样。
由此促进学者们重新研究脂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问题。
一些学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运用红外光谱等技术证明,膜蛋白主要为球形结构。
冰冻蚀刻电镜技术又证明,脂双层中分布有蛋白质颗粒,这样又发展了生物膜模型。
生物膜中存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不同分布情况,恰能较好地解释不同结构的生物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四)练习
基础题 1.提示:细胞膜太薄了,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而19世纪时还没有电子显微镜,学者们只好从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入手进行探究。
2.脂质和蛋白质。
3.提示:这两种结构模型都认为,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这是它们的相同点。
不同点是:(1)流动镶嵌模型提出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横跨整个脂双层,有些部分或全部嵌入脂双层,有些则镶嵌在脂双层的内外两侧表面;而三层结构模型认为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
(2)流动镶嵌模型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而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结构。
4.D。
拓展题 1.提示:生物膜结构的研究历史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历程,也告诉我们建立模型的一般方法。
科学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提出解释某一生物学问题的假说或模型,用观察和实验对假说或模型进行检验、修正和补充。
一种模型最终能否被普遍接受,取决于它能否与以后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相吻合,能否很好地解释相关现象,科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的。
2.提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将能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流动镶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