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必修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教案

合集下载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物必修1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结构特点;2. 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和组成;3. 能够运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学现象。

教学重点:1. 生物膜的概念和结构特点;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和组成。

教学难点:1.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和组成;2. 运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学现象。

二、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教具:PPT、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图示、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胞膜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包括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糖类分子等。

4. 互动提问:学生回答关于生物膜结构特点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功能和作用。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和组成。

3. 课堂讲解: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包括磷脂分子的流动性、蛋白质分子的运动等。

4. 互动提问:学生回答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5. 实验演示: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物膜的流动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绘制生物膜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组成部分;2. 运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解释一个生物学现象(如细胞吞噬、分泌等);3. 总结生物膜的功能和作用,并与细胞结构联系起来。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课堂讲解、互动提问和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概念、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和组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 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及其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流动性、可塑性、渗透性等。

4.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细胞黏附等。

5.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讨论等活跃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报告内容、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程考核:设置课程考核题,测试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全面掌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2. 讲解与展示: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实例,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方面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研究的兴趣。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组成;(2)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3)能够运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学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镶嵌模型;(2)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构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3)运用模型解释生物学现象,如细胞的吞噬作用、信号传递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能力;(3)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概念和组成(1)介绍生物膜的定义和作用;(2)介绍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如磷脂、蛋白质等。

2. 生物膜的流动性(1)介绍生物膜的流动性概念;(2)解释生物膜流动性的原因和意义。

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1)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2)解释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与传统模型的区别。

4. 模型建构方法(1)介绍模型建构的方法和步骤;(2)引导学生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构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 模型应用(1)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2)引导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学现象,如细胞的吞噬作用、信号传递等。

三、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生物学》必修一;2. 实验材料:生物膜材料(如脂质双层)、显微镜等;3. 教学辅助工具:PPT、教学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生物学现象,如细胞的吞噬作用、信号传递等,引发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兴趣;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概念、组成、流动性和镶嵌模型,解释模型建构方法和应用;3. 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建构,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4. 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学现象;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组成;2. 学生能够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3. 学生能够运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学现象;4. 学生能够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构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5.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引入课题提出问题:人们是怎样探究生物膜的结构的呢?:明确学习目标・感知科学探究过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及教学思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的教学思路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提出实验假设,让学生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教学设计思路流程如下:复习第一节内容,提问: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提问: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可以看出生物膜的功能是什么?其功能特性是什么?为什么生物膜表现出这样的特性?/回忆回答,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质疑:怎样探究细胞膜的结构呢? 如何构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呢?构建成的生物膜的模型有是什么样的呢?总结提高二•教学目标1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策略1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

3 •归纳总结,图文并重,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引导阅读教材内容,观看多媒体 课件引导学生完成“思考与讨论”/悟实验技术的进步在科学 *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理解 /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师生共同探讨归纳出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 内容,了解这一模型的发展4•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生物膜中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运动等,帮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物课程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掌握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3. 了解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点。

2. 直观演示法: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和结构。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2. 实验材料:生物膜实验所需材料。

3. 讨论问题:关于生物膜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3. 讲解组成:介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如磷脂、蛋白质等,并讲解它们在生物膜中的分布和作用。

4. 结构特点:讲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如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6.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7. 讲解功能:讲解生物膜的功能,如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物质运输等。

8. 实验演示: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9. 小组讨论:分发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10. 分享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

11.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三、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

2.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组成及结构2. 生物膜的功能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证据5.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生物膜的组成及结构,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基本特征。

3. 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5.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现象,验证假设。

6. 总结: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膜的功能和作用。

7. 拓展: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抽象性:利用模型、图解、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2. 实验操作技巧:通过演示实验、分组讨论、教师辅导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PPT、动画等教学资源。

高中生物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内容和地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

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二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2.教学重点(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3.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的基本结构,掌握了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和对物质进出细胞具选择性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思维的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严密。

虽具有强烈探索欲望,又往往缺乏目的性,对科学探索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课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结构与功能相应的辨证观点在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策略1.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概念,掌握生物膜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和发展过程。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生物膜的组成和功能。

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内涵。

2.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3. 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 生物膜实验材料和仪器。

3. 相关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

教案内容请等待后续提问,我会为您提供更多详细信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动态特性。

2. 新课导入: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意义。

3. 教学内容:详细讲解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如蛋白质、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等。

4. 教学内容:阐述生物膜的功能,如物质运输、信号传递和细胞间交流等。

5. 教学内容: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和发展过程。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疑问。

2. 讨论环节:分组讨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生物过程中的应用,如细胞吞噬、细胞分裂等。

3. 回答环节:邀请学生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共同解决问题。

八、实验操作:1. 实验目的: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实验,让学生直观理解生物膜的流动性质。

2. 实验步骤: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指南进行磷脂双分子层的制备和观察。

3.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解释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九、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关注生物膜研究的新进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二节。

本节课主要包括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两部分内容,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相承接,通过细胞膜结构分析对生物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进行进一步认识,并为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二、学习目标①通过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能够举例说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②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能够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学情分析通过第一章第二章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通过第三章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知道了细胞膜所处的位置,细胞膜的成分和作用,生物膜系统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些让学生对细胞膜的认识如下: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边界,能控制物质进出,具有选择透过性,形态会发生改变。

高二学生学过有机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观察认知能力,对事物有探索的好奇心,却又缺乏目的性,热情有余,耐心不足,对事物更多停留在直观的认识,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

四、学习重点、难点4.1 学习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4.2 学习难点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五、设计思路本节课在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采用“展示资料→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通过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感受科学家的探索历程的艰辛,体味科学研究规律,而后自然引出流动镶嵌模型。

在分析讨论之后,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图片展示,学生观察分析,教师归纳总结,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体验结构模型的建构方法,理解描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1. 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活动性特点。

2. 简述活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 经过火析迷信家树立生物膜模型的进程,简述迷信发现的普通规律。

4.经过火析迷信家树立生物膜模型的进程,学习做出假定。

教学重点生物膜活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对迷信探求进程的剖析,树立生物膜模型的结构与功用相一致的观念。

教学进程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求历程1.对生物膜成分的探求——脂质和蛋白质〔1〕欧文顿实验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停止上万次实验发现: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经过细胞膜。

依据相似相溶原理,提出假定: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对欧文顿假定的验证20世纪初,迷信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植物红细胞提取出来。

化学剖析说明,膜的主要成分是由脂质和蛋白质得出结论:细胞膜中还含有蛋白质2.对生物膜结构的探求——磷脂双分子层〔1〕荷兰迷信家的实验1925年,两位荷兰迷信家用丙酮从红细胞中抽提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外表积的两倍。

结论:膜中脂质分子陈列为延续两层〔2〕磷脂分子的结构让先生画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的陈列3.对生物膜架构的探求——脂质和蛋白质的排布方式细胞冰冻蚀刻实验迷信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提醒了细胞膜结构中的蛋白颗粒。

结论:蛋白质在膜中的散布是不对称的;蛋白质镶在、嵌入、横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4.新技术带来新模型〔一〕〔1〕展现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荧光标志实验)结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活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活动镶嵌模型【典型例题1】在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求历程中,罗伯特森提出的三层结构模型与活动镶嵌模型的相反点是( )A. 两种模型都以为组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脂质B. 两种模型都以为蛋白质分子平均陈列在脂质分子的两侧C. 两种模型都以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D. 两种模型都以为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少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答案】A二、活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细胞膜的结构模型——活动镶嵌模型(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完整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1

(完整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宁夏银川六盘山高级中学王晓荣1、内容和地位1.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 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

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2、学情分析2.1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设计思路3.1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在第2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当时就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概述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功能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5.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成机制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发现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4. 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作用。

5.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亲身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包括其结构、功能和实际应用。

2. 评估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操作技能。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考察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功能和实际应用。

2. 实物模型: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态和特点。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人教版必修1)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人教版必修1)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人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解决方法:1、设计问题串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教师呈现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结合阐述其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解决方法:用设问法讲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在层层剥去“笋衣”中显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

五、教具准备:ppt。

六、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问题探讨]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2、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学生讨论回答[讲授新课]科学家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对生物膜结构的漫长探索,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历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设问1: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

比如细胞的结构是指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和细胞核之间的组合形式,氨基酸的结构是指组成它的各种原子之间的组合形式。

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

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呢?(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设问2: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设问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设问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高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高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学习目标1、能说出生物膜的结构,会识别细胞膜的结构。

2、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预习提纲〔自学完成〕〔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看书:P65-67文字及图〕→膜主要由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______ 。

→生物膜都由三层_ __________结构构成。

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提出生物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P68文字及图〕1.膜是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的。

〔还有少量多糖〕2.膜的基本支架:______________〔亲水头部朝外,疏水尾部朝内〕。

3.蛋白质分子有的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____________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__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4.膜的结构特点:具有_________性〔磷脂和大部分的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________的〕。

5.细胞膜的功能特点:_______________。

注意: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与结含成的,叫做糖被。

作用:①②三、[温故知新]1.科学家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做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逸出细胞。

伊红为什么不会逸出细胞?2.①1859年,E.Oerton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研究。

发现凡是易溶于脂质的物质,也容易穿过膜,反之,不容易溶于脂质的物质,也不容易穿过膜。

②1897年,Crijins和Hedin用红细胞做实验,同样也证明分子的通透性与其在脂质中的溶解度有关,且溶解度越大越容易通过.③学家对细胞膜化学成分深层分析发现,细胞膜会被蛋白酶分解〔提示:蛋白酶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只对蛋白质分解起催化作用的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探索历程在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教师讲述: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是要进行鉴定,才能准确地说明问题。


是鉴于当时技术的限制,不能进行对结构物质的提取。

⑵20世纪初“荷兰科学家实验”
教师设问:对“荷兰科学家实验”一一实验得到什么现象?如果
你是科学家,展开大胆想象,你会推测出什么样的结论?展示“磷脂分子图”
教师讲述:先解释磷脂的结构组成,强调头部磷脂的亲水性和尾部脂肪酸的疏水性,解释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然后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探索的进程。

磷脂分子的特点:一个亲水性头部,两个疏水性尾部。

(在水一空
气界面上如何分布,在水中如何分布)
思考与讨论1
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
出的。

2•有必要。

仅靠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还应通过科学实验进
行检验和修正,。

3•提示: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一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

科学家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
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

来源学科网]
教师引述:知道了膜中脂质的结构,那么蛋白质又处于如何的位置呢?有人推测出脂质两边覆盖蛋白质的理论。

⑶20世纪40年代“罗伯特森电镜实验”
教师设问:对“罗伯特森电镜实验” 一一实验得到什么现象?让
你来推测,你会推出什么样的结论?
图片展示电镜下细胞膜的结构。

教师讲述:借助于电镜,罗伯特森观察到了细胞膜的结构,并推出静态结构。

“三明治”结构模型有什么不足?
课件展示:细胞分裂、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成熟植物细胞的质
壁分裂与复原现象。

教师设问:罗伯特森细胞膜静态结构能说明这些生命现象吗?
教师讲述:20世纪60年代,有人对此静态观点提出异议。

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蛋白质的位置也提出了准确的说法,指出蛋白质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来源一
⑷20世纪70年代“荧光染料标记实验”
教师设问:对“荧光染料标记实验”——观察得到怎样的动态现
象?推出什么结论?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
[来源:]
学生交流、讨论:(略)
学生回答
学生交流、讨论:(略)
练习
基础题
1•提示:细胞膜太薄了,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而19世纪时还没有电子显微镜,学者们
只好从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入手进行探究。

2•脂质和蛋白质。

3•提示:这两种结构模型都认为,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这是它们的相
同点。

不同点是:(1)流动镶嵌模型提出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横跨整个脂双层,有些部分或全部嵌入脂双层,有些则镶嵌在脂双层的内外两侧表面;而三层结构模型认为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

(2)流动镶嵌模型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
运动的;而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结构。

4.D。

拓展题
1•提示:生物膜结构的研究历史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历程,也告诉我们建立模型的一般
方法。

科学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提出解释某一生物学问题的假说或模型,用观察和实验对假说或模型进行检验、修正和补充。

一种模型最终能否被普遍接受,取决于它能否与以后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相吻合,能否很好地解释相关现象,科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的。

2.提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验技随着实
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将能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