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中财政的基本特征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导论财政的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三要素:主体:国家;客体:剩余产品;目的:满足公共需求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属性:历史的经济范畴特征:国家主体性、强制性、无偿性财政学概念:关于财政研究的学科。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规范与实证定性与定量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公共财政‖ 与传统国家财政的区别:⏹(1)公共财政预算的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主要是通过以公共权力为基础的税收征集收入;国家财政既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国家财政的支出则可能提供(甚至主要提供)私人商品。
基础理论篇第一章公共需求公共需求含义:公共需求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
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特征:非排他性第二特征:非竞争性公共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所做出的决策或选择应达到社会整体效用的最大化或促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
公共选择的规则:(一)一致性规则又称一直满意规则,是指在公共选择过程中,任何一项提案在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获得所有投票者的赞成。
(二)投票的多数性规则,在一项提案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经过多数投票者的赞成中间投票人定理:如果所有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在多数投票规则下,投票的结果是中间投票人获胜。
阿罗不可能定理:要寻找这样一种决策机制,即它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程序的影响,同时又不限制投票人的偏好以及进行的独立决策,并能最终将所有个人的偏好转换成一种社会的偏好,是不可能的。
第二章效率与市场资源配置含义: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对资源的使用进行的组合或选择。
资源配置机制: 1.决策机制 2.信息机制 3.动力机制 4.协调机制效率:是指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满足人类需要的状况。
配置效率:称帕累托效率,是指在既定的条件下,当资源配置使得一个人福利的改善必然使另一个人的福利受损时的资源配置状态。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1.财政的基本含义:就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其生存和履行职能的需要而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分配的特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分配关系.2.财政的产生条件:①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②国家的形成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3.财政的基本特征:①公共性与阶级性;⑵强制性与非直接性偿还;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简答)4.自然垄断的公共定价法:⑴平均成本定价法⑵二部定价法⑶负荷定价法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的区别:①经济市场的个人选择与最终结果确定,而政治市场是不确定的;②经济市场的竞争是连续的,且允许多个卖主存在,政治市场的竞争是间断的, 且只能有一个胜者;③经济市场的选择规则是自愿性,政治市场为少数服从多数;④经济市场的参与者职责和损失关联度大,政治市场相反.(选择,判断或简答)5.财政监督的方式:日常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个案检查.(选择)6.财政支出分类: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选择)现行支出经济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分析意义:①作用: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有间接的影响;转移性支出则相反。
②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这种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强;在安排转移支出时,政府并没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③微观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关系时,也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这对微观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在同政府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产生,对其预算约束是软的。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①政局是否稳定②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③政府干预政策);社会性因素。
(选择)财政支持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多,简答)①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②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③财政支持和社会坚持的关系④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11.国防支出项目包括: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装备费。
财政学-习题集及答案(陈共)(2)
财政学习题集第1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二、填空1、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等。
2、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3、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4、公共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
6、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7、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处于0.3~0.4 之间被称为合理区间。
8、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的大体平衡,包括进出口收支、和无偿转移收支。
9、自马斯格雷夫于1959年出版的《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首次引入公共经济学概念,随后冠以公共经济学的著作得以陆续出版。
四、不定项选择1、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2、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准公共物品: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3、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垄断B、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C、收入分配不公D、经济波动4、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A、立法和行政手段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C、财政手段D、强制手段5、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A、政府决策失误B、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C、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D、寻租行为6、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包括:A、历史性B、非排他性C、非竞争性D、单一性7、财政的基本职能是:A、资源配置职能B、调节收入分配职能C、组织生产和销售职能D、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8、财政的特征包括:A、阶段性与公共性B、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C、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D、历史性9、完整的市场体系是哪几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A、家庭B、企业C、政府D、中介10、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A、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B、规范工资制度C、加强税收调节D、通过转移支出第2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二、填空1、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公共需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市场,二是政府。
1财政学(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概念●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1.“财政”一词的来源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综观我国几千年留下来的古籍,可以找到关于古代财政即政府理财之道的记载,如“国计”、“国用”、“大司农”等。
日本引进西方Finance一词,同时借鉴中国古代的“财”与“政”的词意,创立“财政”一语。
1882年日本率先使用“财政奏折”一词。
我国文献中最初启用“财政”一词,见于1898年戊戌变法“明定国是”诏书中“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
《辞海》对“财政”作如下解释:财政谓理财之政,即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持其生存发达之目的,而获得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也。
2.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经济现象),换言之,财政行为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因而,财政学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
当代西方基于财政与政府国家之间的关系,把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
3.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公共产品与公共需要——财政学的两个基础性概念——公共产品的定义1.布坎南的定义:在《民主财政论》一书中,他指出:“任何集团或社团因为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都将被定义为公共产品”。
也就是说,凡是由团体提供的产品都是公共产品。
2.奥尔森的定义: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指出:“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X1,…,Xi,…,Xn中的任何个人Xi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适当地排斥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
”则该产品就是公共产品。
也就是说,该集团是不能把那些没有付钱的人排除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之外的。
3.萨缪尔森的定义:所谓公共产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
财政学期末整理
财政学期末整理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1 财政基本含义:是一种国家或者政府的经济行为。
2财政的基本特征:公共性与阶级性,强制性和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4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的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5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分标准:(1)非排他性和排他性(2)非竞争性。
(1)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使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2)排他性: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带来的利益。
(3)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4)竞争性:消费这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6纯公共物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7准公共物品:兼具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征的物品8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个人需要的总和,而是公共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9公共需要的特征:(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简单的个别需要的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的,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为了维持社会在身缠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要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是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交税和付费),但是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不能说多付多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10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题组成的。
是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
11市场失灵:市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
12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
市场效率是由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比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是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财政学
导论财政: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国家主体性。
现代基石:1公共商品理论(萨缪尔森等人)2效率理论(帕累托)3公共选择理论(布坎南,阿罗)公共需求公共需求:当众多个人组成一个整体是所产生的需求。
特点:1公共需求满足的收益外在性2整体性(表现为相互依赖与不可分割)公共商品: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
特点:1非排他性(技术、效率、成本)2非竞争性另外生产、提供不可分性,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大,具有自然垄断性分类:1纯粹公共商品:完全用于满足公共需求(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混合公共商品:一定程度满足公共需求也在一定程度满足私人需求(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投票悖论: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没有一个方案能获得多数票效率与市场资源配置: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对资源的使用进行的组合或选择。
资源配置机制:(四部件)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生产效率:生产过程中资源与产品之间技术转换率或产出率交换效率:任何新增加的交换都不可能在一方获益同时不使交换的另一方受损。
综合效率:生产效率和交换效率同时实现的基础上实现的效率(实现条件)也可以说任意两种商品边际转换率必须等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
市场失败的表现:1不能有效的提供公共商品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市场竞争不完全性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政府及职能政府:执行和表达国家意志的工具。
特征:1、人机构没有的政治权利2、民主社会政府领导人是有选举产生的或经过政治程序任命的从而使其合法性直接或间接取决与公共选择的过程3、以盈利为目的,其行为目标是对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追求政府失败:由政府内部机制决定的并导致经济出现低效率的现象。
原因:一、政府能力所限(1信息有限2对私人市场反映控制有限3 对官僚主义控制有限4政策决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二、政府行为的越界(集中表现在本该选择市场交易的方式上却选择使用了政治交易的方式。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
(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当局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当局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当局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当局提供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当局职能的“越位”和“缺位”重点考点: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
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第一章财政概述1.财政概念1.1财政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经济部门,经济范畴:公共和阶级,强制和非直接偿还,平衡性1.2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财政学基础概念:提供者,非排他,非竞争,混合物品:公共与私人需要;共同需要,无差别享用,付出代价但非等价,政府的职责,涵盖广;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1.3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2.政府和市场关系——财政学基本关系2.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研究政府和市场关系:两个资源配置的系统关系是理论前提2.2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信息,价格,资源配置,优胜劣汰:垄断-高价,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收入不公,经济波动2.3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厘清政府职责;提供公共物品,宏观调控2.3.2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法政,公共生产和提供,财政手段2.3.3政府干预失效:政治全力不创造财富却能支配经济;决策失误,寻租,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3.财政职能3.1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3.2资源配置职能:有限的资源,资产、产业、技术、地区结构,优化配置,效率;提供物品和经费,引导资源,弥补市场缺陷;手段-明确划分、优化支出结构、优化狗子规模和结构、投资税收等手段、本身3.3收入分配职能:公平分配;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手段-划清市场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工资制度,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3.4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就业充分,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增长,经济结构,:总共需平衡,财政的自动稳定作用,通过投资补贴等消除经济发展瓶颈,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的满足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包括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指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者损失的现象。
财政学重点
第一张1.财政的概念(概念)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凭借其公共权力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
财政的本质就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财政的基本特征(选择)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3.公共物品及其判定标准(简答)所谓公共物品,在经济学上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其供给成本却不随享用它的人数规模和地域范围的变化而变化的物品。
指的是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物品,比如国防、路灯等物品。
判定标准(公共产品的特征)(1)非排他性是指个人消费不会被排除在某种物品的消费之外。
它与物品的所有权相关(2)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4.市场的含义是指市场机制(资源配置角度)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三大分体机制。
第二张1.市场失灵及其表现(简答及以下)市场失灵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产生的、市场无法自行纠正的缺陷。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2. 政府存在的意义(应对市场失灵,政府和市场的关系)1.内在地融入并影响现代经济的运行过程(1)对资源利用与社会财富增长的影响。
(2)对市场价格机制的影响。
2.为经济运行提供国家权力干预3.对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
3. 政府干预手段(框架)(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4.政府干预失效原因(政府失灵):(1)内部性(2)垄断性(3)政治性5. 市场经济中财政的职能(重点掌握,论述题)1. 资源配置职能(1)含义资源配置是指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用途间进行分配和组合,并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地区结构。
(2)资源配置的效率通常会采取某些指标或若干指标组成的“景气指数”来表示(3)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国家重点支出。
第二章__财政概述12节(1)
3、财政分配的目的:实现国家职能,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2)
为实现其职能,国家需要有一定的财力作保 证,由于国家一般不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 (政府的特殊地位完全可以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但有失公平、公正,容易损害微观利益主体的利 益,也不利于整个社会范围内效益的提高,我国 计划经济体制“一大二公”的教训也充分说明这 一点),因此,凭借公共权力,通过财政参与社 会产品分配就成为国家筹集所需财力的必要手段。 可见,财政分配的直接目的就是为满足国家实现 其职能对财力的需要。
1、财政的国家主导性(2)
另一方面,财政分配活动及分配关系体现出 明显的国家(政府)意图,是国家(政府)贯彻 政治、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手段。 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常 常通过财政分配活动体现出来,财政活动及由此 确定的分配关系是国家贯彻其政治、经济、社会 发展政策非常重要、不可替代、切实可行的重要 手段。 究其原因,一方面基于财政的不可替代的客 观功能;另一方面基于国家主动选择、是国家主 导性的体现。
1、财政的国家主导性(1)
财政严格来讲就是国家财政,财政分 配的主导是国家,有两重涵义: 一方面,在财政分配活动及分配关系 中,参与主体多元化,但财政收支方式、 渠道、规模、管理均是由国家确定的,国 家处于主导地位,而分配活动及分配关系 的另一方(个人或企业)相对处于被动和 从属地位,有按照国家法律、规章、政策 等规定具体执行的义务;
③财政的公共性(2)
当阶级出现,国家产生后,国家就具 有了独家行使政治权力,保护国家安全、 保护公民免受他人暴力侵犯和维护社会稳 定的职能,与此同时,道路、桥梁、大型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公共工程项目是社会 成员出于个人利益所不愿提供或无力提供 的,国家责无旁贷。 由于这些职能、工程是用于满足公共 需要,为满足这些需要提供财力保障的财 政活动就天然具有了公共性,使之与私人 财务区别开来。
财政学重点
财政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以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的。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和公共性。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
如何理解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存在在固有的缺陷,统称为市场失灵。
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类.一.市场势力.主要是指垄断和自然垄断等.厂商成为价格控制者.自然垄断行业具有平均成本递减的特点.这一类主要是公用事业部门.如供水.供电.管道.电话灯.独家经营胜过多家竞争.二.市场残缺.主要是因为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不存在的问题.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产品.该种产品一旦被提供.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偿公共产品的成本.同时向消费者免费提供公共产品.外部性对他人福利的影响.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另一方得不到的信息的情形.容易产生欺诈行为.三.市场功能不足.主要包括不公平.经济波动.优值品或劣值品等.市场经济中人们通过提供生产所需的要素来获取收入.由于各种因素的不同.收入差距在社会成员之间扩大.消费者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产品和服务为劣值品..消费者评价高于合理评价的产品和服务为优值品.一般认为市场失灵时市场经济固有的特征.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市场经济将无法存续.政府干预: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力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这正是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
政府失灵.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
2,寻租行为权钱交易.腐败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和失真。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没有一种提案能够获得超过其他所有提案的多数票.意味着简单多数的规则无法得到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这一现象叫做投票悖论.随着提案和人数的增加.出现投票悖论的概率会越来越高.投票悖论是因为投票者的多峰偏好所致 .如果个人的偏好呈现单峰形态.投票悖论就不会发生.很遗憾的是多峰偏好在公共决策中是很普遍的事情.大家都偏好极端.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一、简述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特征:公共性与阶级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平衡性二、试述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三、财政有哪些职能如何实现这些职能1、配置资源:①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结构效率;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的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2、分配收入: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②规范工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④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第二章四、试述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的理由;1、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分割的,无法个量化;2、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3、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难题;五、什么是公共定价它有哪些方法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就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方法:平均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六、试述“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也成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分析对比,更多的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对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第三章八、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2、政治因素:财政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因素: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九、转移性支出和购买性支出各自有何含义它们对生产、就业有何影响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货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影响:1、购买性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具有直接影响,转移性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3、微观主体再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必须遵守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十、试述“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他的结论建立在经验分析的基础之上,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第四章十一、什么是社会保险制度当前,它为什么必须由政府组织实施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原因:1、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2、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3、私人保险和商业保险由于存在种种局限,不可能完全向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十二、试述行政管理、国防和文教科卫体事业支出的经济和社会性质;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是一种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投资支出属于购买性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保证一国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提供国家防务和社会稳定,还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处理和协调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关系以及商务关系 ,还要通过外交活动维系正常的国际关系;非生产性支出文教科卫体支出都是财政支出的重要支出项目,也属于经常性支出和购买性支出;非生产性支出十三、试述财政在发展社会保险事业中的职责和投入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也同此规定;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在国家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的体制下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保险事业;范围:1、对各项基金的经费支持;2、由中央财政拨款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3、补贴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支付的不足;第五章十四、试述政府投资的特点和范围;特点;1、政府居于宏观调控的主体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建成项目却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2、政府财力雄厚,可以投资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3、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益”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范围;社会公益领域,公共服务领域和基础性投资领域.十五、试述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项目;2、资本----劳动比率最大;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3、就业创造标准;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十六、试述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及提供方式;属性;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提供方式;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十七、试述财政必须介于“三农”的理由;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履行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提供那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对“三农”的投入也是如此;2、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靠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3、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长远来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十八、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1、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2、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4、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5、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第六章十九、什么叫财政补贴WTO对其是如何分类的是指国家为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分类;禁止性的补贴可诉补贴不可诉补贴二十、试述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1、可以改变需求结构;2、可以改变供给结构;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二十一、什么叫税式支出它一般有哪些形式指国家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纳税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形式;1、税收豁免,在一定的时期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不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2、纳税扣除,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3、税收扣除,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的比率从其应缴税额中扣除;4、优惠税率,对合乎规定的企业课以较一般为低的税率;5、延期纳税、允许纳税人对于合乎规定的税收延迟缴纳或分期缴纳;6、盈亏相抵,准许企业以一年的亏损,抵消以后年度的盈余,以减少其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款;7,加速折旧,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取更多的折旧;8退税,是指国家按规定对纳税人以纳税款的退还;第七章二十二、我国当前的财政收入的分类方法有几种如何认识狭义的财政收入和广义的财政收入1、按财政收入形势分;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2、按收入的管理方式分类: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狭义的财政收入一般仅包含税收收入和一般预算非税收收入的预算内收入,广义的财政收入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财政收入,即所谓的全口径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全部非税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二十三、试述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思路;1、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前提;2、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3、预算内财政收入是全口径财政收入中不可置疑的部分;4、继续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5、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6、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指标;二十四、如何评价“土地财政”问题市县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的政策规定,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收入,主要是以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取得的收入,也包括向改变土地使用条件的土地使用者依法收取的收入、划拨土地时依法收取的拆迁安置等成本性收入、依法出租土地的租金收入等;近年来土地出让收入增长较快,被称为“土地财政”;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私人不得买卖,政府是国有土地的代表者和经营者,有偿转让使用权;出让收入纳入国库,作为财政天经地义;其收入较快主要有2个原因;1、土地供应规模加大,2、以“招拍挂”形式提供的商业用地和商品房用地的比重加大,出让价格高;第八章二十五、什么是税收简述税收的“三性”;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三性;1、强制性,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2、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3、固定性,征税钱就已经法律形式规定了征税的对象以及统一的比率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二十六、简述税收的分类;1、按课税对象的性质:所得课税商品课税财产课税2、按税收是否转嫁:直接税间接税3、按课税标准:从量税从价税4、按税收与价格关系:价内税价外税5、按税制规定:中央税地方税二十七、简述税收的效率原则;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这里的效率包括2方面要求:一是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等;二是指征税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就是尽可能的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2,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在征收既定税收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将征纳双方的征税费用降到最低;二十八、简述税收的公平原则;税收应以公平为主,公平合理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和税制建设的目标;1,受益原则,指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各社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2,能力原则,指征收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二十九、什么叫税负转嫁它有哪些方式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方式:1、前转方式,又称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2、后转方式,又称逆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价格以转嫁税负的方式;3、其他转嫁方式,混转、消转等三十、简析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反之,不易转嫁;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反之不易;4、对垄断性商品课税的税较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税的税较难转嫁;5、从价课税的税负较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易转嫁;三十一、税收制度包括哪些要素各要素的含义如何1、纳税人,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2、税率,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应纳税额计算的尺度;它体现征税的深度;3、纳税环节,纳税环节是征税对象在运动过程中交纳税款的环节;4、征税对象,税法规定征税的目的物;·····第十章三十二、什么叫税收制度是国家以法律或法令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办法的总和;三十三、简述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指导思想;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配,理顺分配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体系;基本原则;1、加强税收的宏观调控 ; 2、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 ; 3、发挥税收对个人收入和地区发展的调节作用,使个人收入分配保持合理差距,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4、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5、简化、规范税制;6、保持原有的税负总水平,既不增加企业的总体税负,有不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但局部变动是不可避免的;7、严格控制优惠减免;主要内容;1、以推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2、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3、统一个人所得税,取消原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4、调整、撤并和开征其它的一些税种;第十一章三十四试述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特征;1课税普遍;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3、实行比率税率;4、计征简便;功能;1、税源充足;2、课征方便;3、抑制消费;4、增加储蓄和投资;5、有利于经济发展; 三十五、试述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特征:1、税负相对公平;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4、课税由弹性;功能;1、是国家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的杠杆;2、是一种有效的在分配手段;3、有利于稳定经济,“内在稳定器”;三十六、试述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的一般特征;1、课税比较公平;2、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功能;3、课税不普遍,且弹性较差;三十七、试分析我国的增值税为什么要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进行技术更新改造,促进基础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三十八、如何计算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个人所得税见例题第十三章三十九、什么叫国家预算它有哪些类别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筹集和运用财政资金的工具,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类别:单式预算复式预算零基预算增量预算中长期预算项目预算行动预算绩效预算国民经济预算充分就业预算四十、简述国家预算的主要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以及编制国家预算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1、公开性2、可靠性3、完整性4、统一性5、年度性四十一、何谓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者劳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的特征;第十四章四十二、何谓预算管理体制它有哪些主要内容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 主要内容:1、确定预算管理主题和级次;2、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与方法;3、预算管理权限和责任的划分;4、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四十三、何谓分税制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分税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预算体制,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题;要点: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2、在明确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范围;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4、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的转移支付制度;5、各国的分级预算制度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经常进行调节;四十四、试述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1、弥补纵向财政缺口;2、弥补横向财政缺口;3、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4、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第十五章四十五、如何理解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是指预算年度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财政平衡不过是把收支对比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所追求的目标和考核目标而已;1、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平衡;2、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3、局部平衡和全面平衡;4、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5、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6、真实平衡和虚假平衡;四十六、预算赤字和赤字财政各有何含义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是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但不意味着预算执行结果一定有赤字;赤字财政是指国家有意识的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四十七、试述财政赤字和社会总量平衡的关系;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局部平衡,就财政本身研究财政平衡难以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2、就社会总量平衡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标,不过是供求平衡的一种手段;3、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出口属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或者说属于市场行为,也就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而财政收支属于政府行为,因而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四十八、试述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债务融资:发行国债;货币融资:财政部直接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财政部向公众出售国债,然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第十六章四十九、什么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简述二者各自的目标财政政策: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目标:1、经济的适度增长;2、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3、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3、收入的合理分配;4、社会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的措施的总和;目标:1、币值稳定;2、就业充分;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五十、财政政策有哪些政策工具税收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国债预算政策五十一、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有哪些1、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2、存款准备金制度;3、利率;4、公开市场操作;5、贴现政策;五十二、为什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相互配合1、两者的作用不同;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2、二者作用方向不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其决定作用;投资需求的形成中,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供应资金,流动资金投资由银行供应资金;3、二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财政不能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五十三、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不同政策组合;1、“双松”政策;2、“双紧”政策;3、一松一紧政策;财政政策松指的是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紧的相反; 货币政策的紧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货币供应量;松的相反五十四、简述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这种财政政策本身具有内在的调节功能,能够根据经济的波动状况,无需借助外力而自动地发挥稳定作用;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税收的自动稳定作用;二是公共支出的自动稳定效应;。
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财政学复习资料财政的定义及⼀般特征?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活动,他是⼀国政府采取实物,⼒役或价值形式,以⼀部分国民收⼊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实施的分配活动。
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财政分配的对象: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财政分配的形式:实物,⼒役或价值形式财政分配的⽬的:满⾜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求西⽅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什么是外部性,外部性的类型?指某经济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他⼈造成损失或收益⽽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取得相应报酬的⼀种经济现象。
正外溢性:私⼈成本⼤于社会成本,⽽私⼈收益⼩于社会收益。
负外溢性:私⼈成本⼩于社会成本,⽽私⼈收益⼤于社会收益公共产品的定义和特征?定义:公共产品是私⼈产品的对⽴物,指的是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特征:(1)消费⾮排他性,即⼀些⼈想⽤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不能出其他⼀些⼈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
原因:a.公共产品⼤都是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众多受益者的产品;b.某些公共产品虽然在技术上可排他,但排他成本⼗分昂贵,以致经济上不可⾏。
(2)取得⽅式的⾮竞争性{公共物品最重要的标志},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产成本的增加,社会边际成本为零。
6. 什么是基尼系数?衡量其⼤⼩的标准是什么?洛伦茨曲线与对⾓线间的⾯积与对⾓线以下的总⾯积之⽐。
系数 < 1 ,系数越⼩,越趋于公平。
G=0 收⼊绝对平等0.30.4G>0.5 收⼊差距悬殊G=1 收⼊绝对不平等0.4警戒线,我国>0.5,差距悬殊1.财政在调节居民收⼊分配差距⽅⾯的⼿段?税收:税式⽀出负所得税财政⽀出:社会救助⽀出社会保险⽀出通过公共项⽬⽀出间接影响收⼊分配格局政府管制:最低⼯资、同⼯同酬、房租管制等3财政在调节经济发展稳定的机制与⼿段①内在稳定器:累进的所得税和转移⽀付制度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总供给﹥总需求:扩⼤财政⽀出、减少税收收⼊、回购公债总供给﹤总需求:减少财政⽀出、增加税收收⼊、发⾏公债③满⾜⾮⽣产性公共需要④加快公共设施发展,消除”瓶颈”效应,转化产业结构财政⽀出效益的特殊性?1、计算效益的范围不同微观经济主体:企业⾃⾝核算范围内的直接的、有形的所费与所得财政:包括直接的有形的所费与所得,也包括长期的、间接地、⽆形的所费与所得2、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微观:⾃⾝经济效益最⼤化财政:社会效益最⼤化3、成本、效益的表现形式不同微观:单⼀的、货币计算的价值形态财政:价值形态多样化,政治、经济、社会等等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内容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标,提出若⼲实现建设⽬标的备选⽅案,计算出每个⽅案的全部预算成本和预期效益的现值,通过⽐较分析,从中选择出最优的项⽬作为政府投资项⽬的⼀种⽅法如何计算成本和收益市场价格影⼦价格消费者剩余根据经济⾏为判断(时间价值和⽣命价值) ⽆形成本和收益的估价公共定价法的定义与类型?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以便提⾼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公共物品得到有效利⽤,提⾼财政⽀出的效益,保证居民⽣活⽔平和⽣活安定。
财政学复习重点
1.财政的含义: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因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从经济学的意义来解释,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中国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该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财政的基本特征:①公共性与阶级性②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平衡)性。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①垄断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③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④收入分配不公⑤经济波动政府干预手段:①立法和行政手段②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③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①政府决策失误②寻租行为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财政的职能:⑴资源配置职能:①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出结构也就是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④合理运用财政投资、税收、补贴等多种手段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⑤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
⑵收入分配职能:①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②规范工资制度。
改进和完善行政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
③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④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⑶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①根据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变化情况,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需平衡。
②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③通过财政投融资、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的安排,促进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协调和高级化。
④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的纯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财政学重点整理
财政:是公共权力组织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财政产生的条件:(一)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二)公共权力组织的产生和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三)公共需求是财政产生的根源财政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国家主体性基础篇公共需求:是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公共商品: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指这样的物品,即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公共商品特征:(基本)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其他)1、生产或提供的不可分性。
即要么向所有人提供,要么不向任何人提供。
2、规模效益较大。
3、初始投资大。
4、具有自然垄断性。
拥挤函数:Ug=G/N^a Ug指个人消费公共商品g的效用,G商品g的用效用,N消费商品的人数,a拥挤系数,当g为纯公共商品时,a=0,g为纯私人商品时,a=1,g为混合商品时0<a<1 经济人假说:亚当·斯密对市场活动的经济分析是以“经济人”假说为基础的。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利己的,其行为动机都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
这一命题后来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帕累托最优:在既定条件下,当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当增加一个人的福利必然会损害其他人的福利时,或者说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福利的增加是以牺牲他人福利为代价的,则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的能判断标准帕累托改善:在一部分人福利得以改善的同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这种变动被称为市场失灵:又称市场缺陷,是指由于市场机制的自身特点或缺陷,没有或不能将资源配置到效率状态的现象市场失灵的表现:一、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二、不能有效地解决外部性问题三、市场竞争不完全性四、市场信息不充分五、收入分配不公平六、宏观经济波动政府的特征:第一,政府拥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即运用强制手段对社会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权力。
第二,政府领导人是经由特定的政治程序产生的。
这里所指的政治程序包括暴力夺取、法定或习惯传承以及各种形式的选举和任命。
财政学-习题集及答案(陈共)(2)
财政学-习题集及答案(陈共)(2)财政学习题集第1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二、填空1、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等。
2、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3、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4、公共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
6、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7、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处于0.3~0.4 之间被称为合理区间。
8、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的大体平衡,包括进出口收支、和无偿转移收支。
9、自马斯格雷夫于1959年出版的《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首次引入公共经济学概念,随后冠以公共经济学的著作得以陆续出版。
四、不定项选择1、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2、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准公共物品: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3、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垄断B、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C、收入分配不公D、经济波动4、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A、立法和行政手段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C、财政手段D、强制手段5、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A、政府决策失误B、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C、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D、寻租行为6、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包括:A、历史性B、非排他性C、非竞争性D、单一性7、财政的基本职能是:A、资源配置职能B、调节收入分配职能C、组织生产和销售职能D、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8、财政的特征包括:A、阶段性与公共性B、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C、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D、历史性9、完整的市场体系是哪几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A、家庭B、企业C、政府D、中介10、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A、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B、规范工资制度C、加强税收调节D、通过转移支出第2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二、填空1、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公共需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市场,二是政府。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1.财政的基本含义:就就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其生存与履行职能的需要而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分配的特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分配关系。
2.财政的产生条件:①剩余产品的出现就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②国家的形成就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3.财政的基本特征:①公共性与阶级性;⑵强制性与非直接性偿还;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简答)4.自然垄断的公共定价法:⑴平均成本定价法⑵二部定价法⑶负荷定价法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的区别:①经济市场的个人选择与最终结果确定,而政治市场就是不确定的;②经济市场的竞争就是连续的,且允许多个卖主存在,政治市场的竞争就是间断的, 且只能有一个胜者;③经济市场的选择规则就是自愿性,政治市场为少数服从多数;④经济市场的参与者职责与损失关联度大,政治市场相反。
(选择,判断或简答)5.财政监督的方式:日常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个案检查。
(选择)6.财政支出分类: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她);(选择) 现行支出经济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分析意义:①作用: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与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有间接的影响;转移性支出则相反。
②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这种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强;在安排转移支出时,政府并没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对政府的效益约束就是软的。
③微观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关系时,也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这对微观主体的预算约束就是硬的;在同政府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产生,对其预算约束就是软的。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①政局就是否稳定②政体结构与行政效率③政府干预政策);社会性因素。
(选择)财政支持与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多,简答)①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②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③财政支持与社会坚持的关系④增加投入与制度建设的关系11.国防支出项目包括: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装备费。
财政学知识点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职能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 (1) 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 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准公共物品的提供形式:1.政府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 3.政府补助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耗费的资金总和。
从性质上讲,它既是政府行为的政府成本,也是实现其职能的主要手段。
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1.财政支出是政府职能和政策的最直接反映。
2.财政支出是政府行为的政府成本。
政府的财政支出包括:1.预算内支出即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各项财政支出。
财政学题库—简答题
财政学题库—简答题简答题1. 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2. 简述财政的基本特征。
3. 简述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
4. 简述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5. 简述公共需要的特征。
6.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什么?7. 为什么纯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提供?8. 简述财政发挥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
9. 简述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10. 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11. 简述财政监督的范围。
12. 财政职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3.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14.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包括哪些内容?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分配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6. 简述财政支出的分类。
17. 简述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区别。
18. 简述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特点。
19. 简述“瓦格纳法则”的基本原理。
20. 简述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21. 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发展变化。
22. 简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23. 简述我国转移性支出的特点。
24. 简述社会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的异同点。
25. 简述我国行政管理费的构成。
26. 简述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
27. 简述基础产业的特点。
28. 简述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29. 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
30. 简述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的区别与联系。
31. 简述我国“三农”投入的特殊性。
32. 简述财政投融资的意义。
33.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34. 简述财政投资的标准。
35. 简述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36. 简述财政补贴的性质。
37. 简述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
38. 简述财政补贴效应。
39. 简述财政补贴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40. 简述税收支出的形式。
41. 简述税收支出的预算控制。
42. 简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43. 简述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作用。
44. 简述价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财政的基本特征
(一)阶级性与公共性
由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产生了财政并存的两个鲜明特征,即阶级性与公共性。
1.国家历来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政府则是执行统治阶级意志的权力机构,财政具有阶级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国家又是一个公共权力中心,并且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前提的。
这就决定了财政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公共性,是两者相统一的一种分配形式。
其公共性是指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属性,阶级性是指政府财政在履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责时总是优先考虑统治阶级的利益。
2.公与私是相对应的。
政府财政历来就是履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责或办“公事”的一种分配形式,公共性是其天生的特质。
在我国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尽管政府包揽的事务过多过宽,但也没有包揽私人的全部事务,如没有包揽家庭理财,没有包揽企业财务,甚至国有企业财务也不是完全属于财政范围。
在市场经济下,财政的公共性仍包含了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一般公共特质,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其满足的社会公共需要是以市场失灵为出发点的,有其特定的内容,范围更广泛。
这种市场经济下特有的财政模式即“公共财政”。
因此,在财政的公共性与公共财政的关系上应特别强调两点:
①财政的公共性是其天生的,不是因冠以“公共财政”的名称而存在。
②财政天生就具有公共性,但其天生的公共性不等于“公共财政”。
(二)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财政的强制性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
财政的强制性是由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权力中心和政治统治机构的身份决定的。
首先,财政收入具有强制性。
税收就是典型的强制性收入形式。
其次,财政支出也具有强制性。
在财政支出规模和用途的安排中,众多的公民可能有不同的主张,但财政支出不能按某一公民的意愿进行决策。
即使在民主政治下,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作出决策并依法强制执行。
由此而言,财政本质上是一种超经济的分配形式。
财政的无直接偿还性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从整个财政收支过程来看,财政是具有偿还性的。
因为财政从公众手里取得收入,还用于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
其次,这种偿还不是直接的,即每一个纳税人都无权要求从公共支出中享受与其纳税额等值的福利。
由于国家征税筹集的是提供公共物品的费用,因此,就直接的税收征纳关系来讲,是无偿的。
财政的强制性和无直接偿还性是一致或相互依存的。
强制的重要原因就是其是无偿或不直接偿还的。
强制性和无直接偿还性是财政区别于一般经济分配形式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三)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运行的基本过程就是收入和支出,因而收支的对称性构成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处理财政收支的关系上,虽然久有“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的争论,但这都说明收支是财政运行过程中相互制约的两方,收支是否平衡是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收支平衡是财政运行本身的内在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财政收支平衡对经济的影响是中性的。
要发挥财政的某种政策功能就需要打破财政收支的平衡状态,但这种失衡性的政策操作也必须围绕收支平衡这个轴心,不能过度和失控。
有的国家规定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的上限,或通过立法来制约公债的发行,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