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区治理的组织结构关系

合集下载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

一、名词解释社区:就是区域性的社会,换言之,社区就是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

社区管理:社区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以社区基层政权组织为基础、以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的参与为前提、以居民自治(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为目的,为维护社区整体利益、促进社区全方位发展、提供多侧面的服务,采取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对社区的各项事务进行有效调控的过程。

自治:“在通用的政治语言中,亦指实行自我管理的国家,或国家内部享有很大程度的独立的或自主性的机构;在政治思想领域,这一术语现在常常用来指个人自由的一个方面。

自主的个人是指那些可以切实的选择其目的和目标的。

”社区自治:就是指生活在同一社区共同体的居民自己管理和决定着社区内部的事务、对其自身命运负责的一种生存状态,它是一种社会管理机制,也是民主实现的重要途径。

市民社会:既独立于国家政治领域又独立于经济领域的具有自身运作机制的那么一个领域,它的构成要素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

治理: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关系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社区组织:首先,它意指社区组织自身与社区内部存在的各种组织形式,是在社区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起来满足一定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是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表现形式。

其次,社区组织又是一种社会工作的方法,是组织、动员社区资源的一种过程。

二、问答题社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1、地域:社区是地域性的社会,社区有一定的边界,比如范围、位置、形状。

2、人口:社区人口通常涉及人口的数量、人口构成、人口分布。

3、生态:主要涉及社区的地理条件和资源条件。

4、结构:指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之间的关系。

5、社会心理:一是社区对社区成员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二是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问题。

城市社区治理与社区居民人口结构

城市社区治理与社区居民人口结构

城市社区治理与社区居民人口结构作者:秦蓁来源:《时代经贸》2014年第04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跟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并且在很多问题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社区治理是指以社区地域为基础,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

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主体中占了绝大多数,因此要想做好社区治理,社区居民是关键。

而要最大程度的发挥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当中的作用,社区居民人员结构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XY小区管理模式的分析来探讨如何研究社区治理与社区居民人口结构的关系。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区居民人员结构居民自治内容:社区治理是指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赢利组织、非赢利组织等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协调合作,有效供给社区公共物品,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的过程与机制。

社区居民是社区组成的基础力量。

因此社区治理与社区居民是利害攸关的。

社区居民人口结构是研究社区居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社区治理与社区居民人员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XY社区位于河南省东北部,有居民住户5600余人,社区居民有多个单位构成人员比较复杂,管理难度较大。

并且社区上一任物业公司管理松散,唯利是图不顾社区居民利益,对社区事物经常是不闻不问,而且经常乱收费,因此跟社区住户的关系非常差,甚至多次发生冲突,最终该物业公司被迫撤出社区。

新到的物业公司吸取上一任的经验和教训,改变管理策略,经常与社区居民沟通听取不同意见,对于分析社区居民人员结构,针对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方式,最终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该物业公司的成功给了我一些关于社区治理方面的启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关于社区居民人口结构的研究与分析。

一.人口结构相关概念马克思指出:“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

”人口结构,指的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又称人口构成。

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社区治理试题及答案

社区治理试题及答案

社区治理试题及答案《社区治理》综合练习题第一章社区概况3.答: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世俗化、社会组织的分化与整合。

一、名词解释4.答:社区问题的类型有:(1)群体偏差和越轨类问题;(2)社会1.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需求和利益的、排斥和孤立问题;(3)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弱势群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的、体的基本生活的缺乏问题;(4)社区环境问题;(5)社会基本道德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规范的丢失问题;(6)社会解组问题。

2.地理社区:基于空间属性而形成的社区。

五、论述题3.身份利益社区:主要用来指那些非地域的社区,即功能社区、1.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功能的特点联盟性社区或是精神牲社区等。

2.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什么特点?它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4.个人网络社区:指基于个人的主观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

社区生活有什么冲击和改变?二、单选题1.德国社会学家(a)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a.腾尼斯b.迪尔凯姆c.韦伯d.帕森斯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b)。

a.美国学者桑德斯b.美国学者华伦c.中国台湾学者徐震d.中国香港学者林香生、黄于唱3.腾尼斯把传统社会的社区形态界定为一种自然发生的基于(a)的靠情感和习俗来维持人际纽带关系的长期稳定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a.血缘和亲缘关系b.理性和算计的选择c.兴趣和爱好d.法律和规则4.在马克斯韦伯看来,(d)被当作现代转变的核心。

a.城市化b.民主化c.科学化d.理性化5.认为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定义过程和定义标准才是构成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关键行为,至于行为和社会现象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这是何种社会问题归因理论?ca.社会病态论b.社会解组论c.标签理论d.行为偏差论三、多选题1.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所提出的社区定义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社区治理》课程教学大纲

《社区治理》课程教学大纲

《社区治理》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社区治理》是广东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专科的一门选修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选修的一门基础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社区治理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社区治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理解社区治理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形成和确立基本的社区治理思维。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简明、系统地向学生阐述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规律。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3、安排形成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三、教学要求的层次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教学中要求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基础部分;要求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主要范围;要求掌握的内容基本上是教学和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第二部分大纲本文第一章社区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是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学生应通过学习了解社区治理的基本前提。

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社区在人类生活中的核心作用,在概念类型上要把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和行政管理上的社区两者的关系理清楚,明白社区问题和现代化过程的关系,懂得社区治理在社区发展中的方向和定位。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一、社区的定义和基本要素二、社区的基本分类第二节社区的功能一、社区功能划分的争论二、社区功能的历史演变三、当今社区功能的特点第三节社区的变迁一、经典社会学家关于传统社区与现代社会基本差异的论述二、现代社会社区生活遭受的冲击及其反应第四节社区问题一、社区问题及其类型二、社区问题的归因三、社区化的问题解决机制第二章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治理理论的产生北京;掌握治理理论的含义及其与统治概念的区别;重点掌握社区治理理论的含义、社区治理理论的产生北京,以及与社区治理相关的范畴。

第一节治理理论概述一、治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含义二、“治理”与“统治”概念的本质区别三、善治及其基本要素第二节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一、全球化时代人类政治生活的变化迹象二、世界范围的“结社革命”三、新管理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影响第三节社区治理理论及其背景一、社区治理的含义二、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的转变第四节与社区治理相关的范畴一、社区发展二、社区建设三、社区组织四、社区服务五、社区工作第三章社区治理的策略选择和历史演变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理解世界上不同地区社区治理的策略及其依据,了解中国城乡基层社区治理的历史演变过程。

社区的结构

社区的结构

现代经济信息社区的结构姚兆余 刘文义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摘要:中国的社区是指地缘把一群人从环境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共同体。

在同一小区中的人群发生一定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形成一种具有稳定秩序结构的整体。

社区结构是实现社区功能基础。

社区建设是畅通信息传输通道,建立行为基本规范,形成稳定的互动方式,即使社区成为具有稳定结构的整体。

社区管理或治理是指社区调整、完善结构,以消除由于社会环境所输入的一些不利因素对社区整体结构的干扰影响。

随着管理体制不断建设创新,结构功能日趋完善,社区将成为广大居民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新起点。

关键词:社区;结构;建设;趋向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0-0032-02社区研究是近十多年来的热点,这不仅在社会学,还从政治学、管理学、环境资源学等多个角度探讨社区问题。

从社会学角度,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治理等问题都属于社会秩序的范畴,社会秩序隐含的是群体构成及其结构的问题,都以结构为对象,以结构为依据,或者本就是社区的结构问题。

社区研究大多是围绕实现其某种功能目标而采取的策略、措施。

功能是整体的表现,是显露的、表象的,而任何一种功能都是由其内在的、隐含的结构所决定的。

功能是属性,结构是本质。

社区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表象描述的层面,还缺少把功能表象与结构相联系的更深入层次的分析。

一、社区的构成结构社区是指生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

社区概念源于“利益”或“价值”取向相同的共同体,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社区原本并非指在共同的区域居住的群体,当然共同体也可以是在一个区域居住的。

在中国社区研究中,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治理等则是指居住在一个相对独立区域的群体。

中国社会学研究的社区是相对于“现代工业社会”而言的传统农业社会的组成部分,并成为现代工业社会整合的基层单元。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结构、效应及构建路径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结构、效应及构建路径
此 ,如何 建立 社 区各利 益相关 者 之 间的合 作关 系 ,并在 此基 础上 建立 起一 种 维 护这 一关 系 运作 的 科 学 机制 ,是 当前 社 区治理 必须 面对 和需 要解 决 的重大课 题 。


文献 、背 景分 析及 问题 的提 出
( )从 文 献角 度来 看 ,当前 国内有关 社 区治 理 机 制 的研 究 成 果 主 要 集 中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一
我们除应建立一些国家制度层面的法律如社区组织自治法社区治安条例等硬法规定外还应重视一些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它们虽然没有法律的效力却也发挥着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如业委会章程居民文明公约物业公司管理规则等在学术上它们一般被称之为软法是对应于国家层面制定的法律即硬法而提出的
第2 4卷 第 4期
21 0 2年 8月

是有 关加 强社 区合 作 治理 、建立 社 区治 理主体 之 间 的和谐关 系 的成 果 。如 陈伟 东 、孔 娜娜 从权
力 结构 重组 的角度 出发 ,认为 “ 市 社 区权 力 关 系模 式 表 现 为 :多 元博 弈 ,多重 形 态 ”3,陈伟 城 _ J
东 指 出 :“ 区生活本 质 是社 区利 益相关 者 之 间 的合 作 伙 伴关 系 ,社 区治 理 是社 区利 益相 关 者之 社 间合作 治理 社 区公共 事 务 的过程 ”4;李 慧 凤从 政 府 的 角度 出发 ,倡 导社 区治 理 机制 创 新 、提 高 _
社会 组 织参而 ,新事 物 的 出现 也伴 随 着其 不成 熟或不 规 范 的问题 ,这 种不 成熟 和不 规范 在原 有 的高度 集 中化模 式 中的秩 序一 致性 一 时 间被新 的治理关 系 打破 的前 提下尤 其 明显 。西 方学 者 杰 索 普 曾指 出 : “ 理 的要 点 在 于 : 目标 治 定 于谈判 和 反思过 程 之 中 ,要 通过谈 判 和反 思加 以调 整 。就这个 意 义而 言 ,治 理 的失败 可 以理 解

社区治理理论

社区治理理论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4月10日星期 六2021/4/102021/4/102021/4/10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021年4月2021/4/102021/4/102021/4/104/10/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4/102021/4/10Apr il 10, 2021
(三)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
• (3)政府的低效率。 • 政府行为受到一系列法律的约束,受到各种社会势力的牵制
,而且作为一个庞大的科层机构,政府也难以摆脱官僚主义 积弊的拖累,因而政府往往对新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机会反应 迟钝,显得非常保守。 • (4)政府行为的失范。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政府有可能违背自己的宗旨而损害 公众利益。
(三)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 论
• 2.政府失灵
• (1)信息不完全。
• 信息不完全问题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但政府也不能免疫 。
• (2)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决策是一种政治性的决策,倾向于反映 代表社会大多数的“中间选民”的意愿。这样,政府在提供 公共产品问题上就存在诸多条件的限制:①种类限制;②多 数限制;③任期限制;④知识限制;⑤规模限制。
(二)治理理论
• ⑷法治。法治的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 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是 善治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 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程序,就没有善治。
• ⑸回应。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和负 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回应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也 就越高。

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

5、社区工作:社区工作是调整社会关系, 减少社会冲突,寻求社会福利需要与社 会福利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满足社区需 要、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区生活、促 进社区进步、改善权力与资源的分配。
第二章 社区治理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 社区治理中的调查研究方法 社区调查研究是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
有关社区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 过对资料的分析与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 区生活状况及其社区发展规律的认识活
社区治理的实现,社区善治程度的提高 需要社区治理中各不同主体的协调与配 合。目前,支撑社区建设的三大主体— 政府组织、经济组织和民间组织在社区 治理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扮演着不同的 角色,它们各自的职责和作用也不相同。 明确各社区治理主体的职责,发挥好各 个主体的作用是社区治理的基础。
1、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和作用 第一,界定社区 第二,把握社区治理的政治方向 第三,完善社区治理的法治体系 第四,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第五,规范社区内部公共物品的提供
2、特征 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
动,而是一个过程; 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 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
门;
三、治理与统治的关系
1、主体不同,治理的权威中心不限于政 府;
2、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治 理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互动管理过 程;

2、各自特色
(1)上海模式的特色是把社区建设与“两 极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 理体制改革相结合,因此上海的社区治理 模式属于行政主导型的。
(2)单从组织结构来说,沈阳模式属于 自治型,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除了 辽宁省内其它城市外,武汉、海口、西安、 哈尔滨、合肥等地都学习借鉴沈阳经验。

社区治理单选题(随机)

社区治理单选题(随机)

社区网考单项选择复习题第一章社区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德国社会学家(A)早有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 A )A、腾尼斯B、迪尔凯姆C、韦伯D、帕森斯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B)。

A、美国学者桑德斯B、美国学者华伦C、中国台湾学者徐震D、中国香港学者林香生、黄于唱3. 下列那个不是社区的基本要素( D )A.. 人口 B . 地域 C.社会互动 D. 户籍4. 我国目前城市社区建设中对社区时分类是根据 ( A ) 划定社区时界限。

A.社区居民的居住方式B.新建小区C. 经济条件5.所谓传统社区主要指 ( B )A.网络社区B.农村社区C.城市社区6.以下那个不属社区问题类型 ( C )A.社会解体B.社区环境C.街道办事处干予过多7.社区化的问题解决机制之一是 ( A )A.外部策的扶持和援助B.党的组织建设C.政府的支持8 .统治的权威中心一定是政府机关,而治理的权威中心包括 ( A)但又不限于政府机关。

A.政府机关B.国际组织C社会团体9.政府失灵的表现形式之一(B)A.经济危机B.决策失误C.通货膨涨10.中国学者俞可平提出善治的基本要素共()A.五个B.六个C.十个11.系统功能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的主流理论模式,主要由美国社会学家( ) 创建。

A. 帕森斯B. 法林C. 华伦第二章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2、1989年(C)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

A、联合国开发署B、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C、世界银行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3、学者(A)于1995年发表题为《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题为《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韧性能力何以实现:社区风险治理的结构调适与功能复合

韧性能力何以实现:社区风险治理的结构调适与功能复合

韧性能力何以实现:社区风险治理的结构调适与功能复合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复杂多样。

如何有效地进行社区风险治理,提升社区的韧性能力,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社区风险治理的结构调适与功能复合,分析如何通过优化社区治理结构、增强社区功能复合性,提升社区的韧性能力,实现社区风险的有效治理。

本文将首先介绍社区风险治理的背景和现状,分析当前社区风险治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社区风险治理的结构调适,包括社区治理体系的优化、治理机制的完善、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等方面。

本文还将研究社区功能复合的重要性,包括社区功能的多元化、社区资源的整合、社区服务的创新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和案例分析,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社区风险治理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社区的韧性能力,实现社区风险的有效治理,同时也对于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韧性能力作为近年来社会科学和风险管理领域的热点话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它涉及个体、社区、城市乃至国家等多个层面,尤其是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韧性能力的构建与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风险治理的结构调适与功能复合对于韧性能力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对韧性能力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

韧性能力通常被理解为在面对内部和外部环境压力、扰动和冲击时,系统、社区或个体能够维持其基本功能、结构并快速恢复的能力。

在社区风险治理的框架下,韧性能力的实现依赖于社区内部的结构调适和功能复合。

结构调适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社区风险治理的结构应当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便在面对各种风险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和调整。

这包括社区治理组织的扁平化、网络化的重构,以及社区内部各种资源和能力的有效整合与配置。

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治理与自治

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治理与自治

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治理与自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然而,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修建新的房屋和提供基础设施,还需要注重社区治理与自治,以促进农村社区的融合和发展。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来探讨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治理与自治。

一、建立稳定的农村社区组织结构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基础是建立稳定的组织结构。

这包括建立村委会、居民委员会等组织,明确组织的职责和权力,使其能够有效地推动社区治理和自治。

二、加强农村社区基层自治能力农村社区自治能力的提升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

通过加强农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和决策,提升农村社区自治能力,从而实现社区治理的目标。

三、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新农村建设需要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持。

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机构,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四、推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农村社区治理与自治需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通过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升农村社区的经济实力,为社区治理提供支撑。

五、推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文化是社区治理与自治的重要支撑。

通过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农村的传统文化,培养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六、加强农村社区环境治理环境治理是保障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提高农村环境质量,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七、加强农村社区安全防范保障农村社区安全是社区治理与自治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农村治安管理,提升农村社区的安全意识,确保农村社区的居民生活安宁。

八、促进农村社区和城市的互动与合作农村社区和城市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通过加强农村社区与城市的联系和交流,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九、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与推广新农村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通过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与推广,增强公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广大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

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

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

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社区治理是指社区居民与政府、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实现社区公共事务有效管理和居民福利提升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区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特点,并通过实证案例分析其现状与问题。

政府与居民互动:社区治理研究中,政府与居民的互动是一个核心话题。

研究内容包括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政府角色与权力等。

此类研究有助于理解政府与居民间的关系,找出影响社区治理的关键因素。

社区自治:社区自治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强调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研究社区自治有助于推进社区民主化进程,提高居民参与意识和社区管理水平。

公共参与:公共参与是实现社区治理的重要途径,包括公民投票、公众听证会、社区论坛等形式。

研究公共参与有助于了解公民意愿、汇聚社区智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近期的一项实证研究对某城市的社区治理进行了调查。

研究发现,虽然该城市在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以下问题:政府与居民互动不足,社区自治意识不强,公共参与程度较低。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政府与居民互动:政府应积极开展公民参与活动,了解居民需求,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同时,要加强政府与居民间的沟通,及时反馈政策执行情况,形成良性互动。

提升社区自治水平:通过培训和宣传,增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能力。

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决策,提高社区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促进公共参与:政府应拓宽公共参与渠道,鼓励公民表达意见和诉求。

同时,要完善公共参与机制,确保公民参与社区治理过程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社区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社区治理的理论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区治理的实质,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结合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可以找出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引起更多人对社区治理研究的和探讨,共同推进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

17959515_“社会整合-系统整合

17959515_“社会整合-系统整合

一、社区治理研究中的“国家-社会”框架及超越该框架的努力(一)“国家-社会”框架及其问题直到最近,社区研究的主导性框架仍是“国家-社会”二元框架。

该视角于20世纪90年代由邓正来等学者自国外引进①,并且在国外、特别是美国的中国社会研究中处于主导地位,进而直接影响到国内的相关研究。

其典范是德国社会理论家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哈贝马斯认为,欧洲近代以来社会中存在着一个由受教育的中产阶级构成的、独立于国家的“公共领域”,通过该领域中的公共批判建立“公共舆论”,并成为宪政结构中立法机构行使权力的社会基础。

20世纪90年代苏东社会主义制度解体,中国虽然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由于经济市场化改革而产生了相对松散的个人活动空间,西方学界认为在与国家相对立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正在生成。

这是“国家-社会”框架开始流行的历史和思想背景。

“国家-社会”框架由于较好地捕捉到国家收缩、社会空间生成的历史趋势,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产生了较好的分析效果②。

在社区“社会整合-系统整合/国家-社会”社区治理框架初探刘阳*【摘要】“国家—社会”二元框架及其变体是到目前为止社区研究和社区治理分析的主导框架,但该框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

本文提出,结合当代社会理论的“社会整合/系统整合”区分得到的“社会整合/系统整合+国家/社会”二维框架具有更好的包容性和分析性,能够将“国家”“社会”范畴内的社区治理要素进行重新审视与划分,并由此明晰此前隐而不彰的多重治理关系,为深化研究社区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社区治理国家与社会社会整合系统整合*刘阳,北京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

研究领域,相比于之前的基层政权建设视角,国家-社会框架注意到街区社会的整体资源和权力格局,并将其纳入一种互动分析之中,取得了较为深入和丰富的成果,且不少研究对现实状况具有较好的批判性。

但该框架也存在明显问题。

有的研究者概括,其理论和实践中的运用有三个基本预设。

社区治理(社区管理)简答题

社区治理(社区管理)简答题

1.什么是社区,它有哪些要素构成社区实质上就是一个区域性社会。

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社区包含以下四层基本含义:第一,社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

第二,社区都有以特定社会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一定数量的人口。

第三,生活于该地域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文化上的认同感。

第四,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有什么特点,具有哪些功能社区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2、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

3、社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4、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社区意识。

5、社区是不断变迁的。

除此之外,社区还具有管理上自治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管辖上的区域性等其它特征。

具有如下功能:1、政治功能;2、文化功能;3维系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心理维系,另一方面是社会维系;4、服务功能,社区的服务功能是指社区通过基础性保障和福利性照顾,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3.什么是社区管理,社区管理应遵循什么原则所谓社区管理,就是指在社区党组织领导和基层政府组织的指导下,社区居民与居民委员会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区中介组织等组织的辅助下,为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进社区全方位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社区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全体利益原则。

第二,自治和自助原则。

第三,组织和教育原则。

第四,协调性原则。

第五,前瞻性原则。

第六,系统管理原则。

第七,法制管理原则。

第八,渐进创新原则。

4.简述社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社区管理学是以社区管理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行为规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

社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区管理活动。

5.社区管理学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阐述社区管理的基本内容。

具体包括:1.社区管理的基本要素分析。

2. 社区管理体制与模式选择。

3.社区民主政治参与与民主政治建设。

4.社区文化、教育管理。

5.社区卫生服务与体育管理。

社区与社区治理

社区与社区治理

第一章:社区与社区治理一、社区的含义与构成要素1.所谓社区,就是区域性的社会,换言之,就是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同时,该文件还明确指出了城市社区的范围,“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社区与社会的联系:(1)从范围上看,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2)从内容上看,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社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的缩影,并不能完全反映社会的全部内涵。

因为社会并不是众多社区的简单拼凑,而是由各种社会单位、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

所以社会具有超越各个具体社区的性质和特征,有着同社区不尽相同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

2.社区的构成要素包括五个方面:地域要素、人口要素、生态要素、结构要素、社会心理要素。

二、社区治理的含义及发展1.治理与统治不同:(1)治理与统治的主体不尽相同。

(2)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

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是自上而下的方向,而治理则是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互动管理过程。

(3)管理的范围不同。

治理所涉及的范围要宽泛得多,由于治理的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非政府的、跨国的公司、民间组织等,治理的范围可以超越特定领土内的民族国家,可以涉及国际领域和国际性问题。

(4)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治理必须建立在多数人的共识和认同基础之上,没有多数人的认同,治理很难发挥作用。

社区治理是治理理论在社区领域的实际运用,它是指对社区范围内公共事务所进行的治理。

社区治理是社区范围内的多个政府、非政府组织机构,依据正式的法律、法规以及非正式社区规范、公约、约定等,通过协商谈判、协调互动、协同行动等对涉及社区共同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增进社区成员社会福利,推进社区发展进步的过程。

2.社区治理的现实发展:(1)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进展。

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赋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赋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赋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应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

关键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五个关系前言:社会治理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为,其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新时代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上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题中之义。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应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

一、前提:正确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也开启了人所主导并支配的社会发展过程。

发展不是一种纯客观的发展,而是同人的发展及其价值实现直接相关的社会发展。

因此,社会治理之“本”是“人”而不是“物”,必须要改变单纯以GDP来论成败,以财富来衡量幸福指数等“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真正按照人的需要来组织社会治理,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服务人民、管好社会。

要树立“一切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过程”的理念,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视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群众需要为第一选择,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群众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群众意愿得到充分尊重,群众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创新城市社区组织的治理结构

创新城市社区组织的治理结构

创新城市社区组织的治理结构作者:吴万明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34期摘要:当代中国,伴随着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逐步推进,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已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潮流,社区治理开始受到广泛重视。

然而,社区治理一直未能走出自治不足的困境。

通过对花都区某社区的个案研究认为,应当以社区各类组织的责任、相关功能和关系的合理定位为基本思路,构建符合新时期所需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组织;治理结构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48-02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社区建设大规模地进行以及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社区组织的治理结构问题日益被人们重视。

如何让城市社区组织的治理结构规划更科学、功能更完善呢?我们需打破长期以来政府主导模式中落后的束缚性的条条框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革社区组织内部结构中的不合理、权责关系不明确、协调方式不畅通之弊病,更新管理模式,为社区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

笔者通过不断的走访调查,并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以花都区新华镇某社区为个案,就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相关的整改意见和建议,力图以新的社区组织的模式来为社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摸清详情,对症治理首先,笔者对本案涉及到的社区做了详尽的调查,了解到辖区内有常驻居民将近二千户,常驻人口约5500人。

社区中的建筑状况是上世纪的单位分配性住房和近十年来新建的外售商品房并存,由于之前的管理还不规范,社区内也有居民自建的库房。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进行,单位分房制转向了市场管理,社区的居民组成也不再单单是本单位职工及家属,由于有的职工退体或是外调,不断出现房屋出租及出售,居民构成日渐多样化,加之又有新建筑的加入,新入住的居民的情况更使社区的居民组成复杂化。

各个年龄段、各种职业和各阶层形形色色的居民组成了现在的这个社区。

在传统的“区-街-居”垂直计划行政管理体制下,基层的街道和居委会主要是执行上级政府交代的行政任务。

《社区治理》复习资料

《社区治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区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 .德国社会学家(A)早有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 A )A、腾尼斯B、迪尔凯姆C、韦伯D、帕森斯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B)。

A、美国学者桑德斯B、美国学者华伦C、中国台湾学者徐震D、中国香港学者林香生、黄于唱3. 下列那个不是社区的基本要素( D )A. 人口 B . 地域 C.社会互动 D. 户籍4. 我国目前城市社区建设中对社区时分类是根据( A ) 划定社区时界限。

A. 社区居民的居住方式B. 新建小区C. 经济条件5. 所谓传统社区主要指( B )A. 网络社区B. 农村社区C. 城市社区6. 以下那个不属社区问题类型 ( C )A. 社会解体B. 社区环境C. 街道办事处干予过多7. 社区化的问题解决机制之一是 ( A )A. 外部策的扶持和援助B. 党的组织建设C. 政府的支持8 . 统治的权威中心一定是政府机关,而治理的权威中心包括 (A) 但又不限于政府机关。

A.政府机关B.国际组织C社会团体9.政府失灵的表现形式之一(B)A.经济危机B.决策失误C.通货膨涨10.中国学者俞可平提出善治的基本要素共()A.五个B.六个C.十个11.系统功能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的主流理论模式,主要由美国社会学家 ( ) 创建。

A. 帕森斯B. 法林C. 华伦第二章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1989年(C)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

A、联合国开发署B、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C、世界银行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学者(A)于1995年发表题为《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题为《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了社区建设的步伐,主要的背景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不能再象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靠行政权力垄断所有的资源,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2],个人从单位体制中解放了出来,而原有的主要管理“社会闲散人员”的街道和居委会体制在新形势、新问题面前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症状,与此同时,社区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等,居民也越来越重视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开始参与一些社区公共事务。

将“治理”概念应用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对我国社区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区治理的基本理念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社区治理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推进社区持续发展的活动。

与我国过去的基层社会管理相比,社区治理的特征在于:1、就主体而言,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

我国过去在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中,管理主体单一化,只能是政府。

而在社区治理中,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然要求,除了国家(政府)主体之外,还有居民、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等。

因此,社区的公共事务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决策,政府与社区之间要形成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信任关系,以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3]为目标,达至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就过程而言,从强调行政控制到强调居民参与。

我国过去的基层社会管理,不论是单位体制,还是街居体制,行政功能都非常突出,命令式的上下级科层色彩浓厚。

政府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职工之间都是服从与被服从的行政命令关系。

市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都按照行政命令模式运行。

而社区治理则强调居民参与,要求社区发展的各项规划、社区建设的实施以及社区事务的处理等都必须体现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与居民的要求相适应。

居民不再依附于单位或街居组织,更不受它们的庇护,而是彼此形成平等互惠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社区治理中的组织结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近年来,城市社区的治理问题正日益成为当前城市社区建设中深入探讨的研究领域,也成为学者们和诸多实践者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话题,因此,城市社区治理正成为有着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的理论研究,这一理论研究也因而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一、由二分法社会结构到三分法社会结构的转变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过和也就是国家与社会之间逐步分化的过程。

在改革以前的中国社会中,国家控制和垄断着几乎所有重要的资源,全面地控制和渗透着社会生活。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可自由流动资源”和“可自由活动空间”开始出现,市场和社会开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提供资源和机会的源泉。

在此背景下,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开始发育,这特别表现在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形成和民间社会组织发育。

国家和社会两分的社会结构也逐渐向市场、政府和社会三分的社会结构发展。

(一) 市场机制的作用及其局限——市场失灵1.市场机制及其优越性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论述,阐述了市场机制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由市场主动配置资源的经济机制,市场机制的突出优点就是在完全竞争的前提下能够自动地导向社会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并给每个经济主体以经济选择的自由。

具体地说,市场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越性:1.1 市场机制的动力是个人利益,通过追逐自由的利益竞争,有利于调动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2 个人的决策是自由、分散的,众多的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对供求变化做出直接的、灵活的、有效的反应,从而能够使得供求关系实现平衡。

1.3 价格是市场信息的突出放映,每个经济过程的参与者能够通过价格变化来获取清楚而有效的信息,并对此加以充分有效运用,及时作出决策,从而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1.4 市场机制等价交换、公平竞争、自由开放作为主要特征,因而有利于打破封闭、保守和狭隘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建立起新的平等、自由、开放和不断创新进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2.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市场机制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单纯的市场机制存在着一些它无法弥补的缺陷。

它并不能有效抑制垄思,不能有效提供公其物品,不能克服外部不经济行为,不能带来其运行所需的外部环境条件,还不能提供我们极为珍视的许多东西,例如社会公正,社会保障和内心的宁静等等。

人们反市场机制的上述缺陷叫做“市场失灵”。

具体地说,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有:1.1 市场的垄断。

虽然市场推崇逢由竞争,但竞争本身不具有自我维持的特性,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张有兼并活动的开展都很容易导致行业的垄断,一但垄断形成,垄断者就会利用对市场的控制操纵价格,并借此牟取暴利,从而使资源配置不能实现最优,而市场机制本身是无法克服垄断的。

1.2 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征是消费的非排分性和非竞争性,人们不用购买仍然可以消费,它没有交易,也没有市场价格。

如果公依靠市场调节,公共物品就没人生产,或生产远远不足,但公共物品又是一个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

也就是说,由于“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市场几乎没有办法有效率地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分性的公共物品,这种局面仅仅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

1.3 导致外部不经济行为。

市场经济活动会产生一些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承担的成本,或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获得的利益。

无论是负外部性,还是下外部性,都会带来从私人角度来看资源配置最优,但从社会角度来看并不是资源配置最优的结局,导致外部不经济行为。

1.4 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安定。

市场机制奉行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的原则,但由于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人的自然禀赋教养素质及其所处社会条件的不同等等,很容易造成人们收入水平的差别,产生事实上不平等,而竞争往往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财富越来越集中的“马太效应”,致使贫富强弱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市场本身又无力也不欲对此进行纠正。

市场竞争导致贫富悬殊差别和两极分化,并进影响社会的公平和安定。

1.5 无法满足市场机制运行的外部环境条件。

市场机制运行本身也砖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在市场机制中,人们以这东西求自我得益最大化为目标,市场主体部争中产生利益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而当一只人自己以及市场本身都不具备划分市场主体产权边界限的机制,更不具务化解冲突的能力。

这就需要以社会公共权力为后盾的政府充当促裁人,设定体现和保障市场原则的“游戏规则”,即以政策或法律的形式明晰界定和保护产权关系中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保证市场交易的效率和公正性。

这些环境条件都是市场本身所无法满足的。

(二) 政府机制的作用及其局限——政府失灵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政干预以济活动中因决策失误而不能达到弥补市场失灵的预期目标;或者虽然能达到目标,但效率低下,代价昂贵,导致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或者达到预期目标,效率也较高,但产生了种种未曾预料到的副作用。

具体地说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1.决策失误。

政府在干预经济社会过程中由于对干预程度把握不当而达不到弥补市场失灵目标,导致资源不能实现有效合理的配置。

2.政机构的自我扩张。

政府机构的扩张包括两个方面: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

政府机构具有扩张的本性已被帕金森定律所证明。

帕金森定殷墟指出:无论政的工作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或者已根本没有任何工作了,政机构的人员数目总是按同一速度递增。

政府角色会导致政府部门的扩张,政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作为外在效应的消除者,作为收入和财富的分配者等等都会导致政府部门的扩张。

3.政府行为的低效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政府机构的官僚作风而导致政府行为效率低下。

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官员缺乏追求利润的内在动机。

因政府官员不能把利润占为己有。

加上公共物品的成本与收益难以测定,所以政府官员的目标并不是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规模最大化,以此增加自己的升迁机会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势必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官员没有竞争的外在压力。

政府机构往往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由于缺乏竞争,各级政府就没有压力提高行政效率。

再加上监督信息的不完备大大降低了公众对政府监督的效力,而作为监督者的公民完全有可能受到被监督者的官员的操纵,因为后者的地位实际上可以使他们强制规定某些政策措施,使之更有利于自身利益,而不利于公共利益。

4.权力的寻租与腐败。

权力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必然产物,在有政府干预的地方就可能产生寻租现象。

政府部门的权力寻租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特别是一些与经济立法与执法相关的部门,将公共产品的提供转变为有偿服务,从而造成政府部门的整体性“创租”“寻租”行为。

(三) 第三部门的崛起“第三部门”是指除政府和企业以个的第三种社会组织。

一般来说,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领域,即政治活动领域,经济活动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与此相适应,社会组织也可以分作三类,即政府级织,营特别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

如果说政府组织是第一部门,营利组织是第二部门,那么,“第三部门”就是各种非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总称或集合。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萨拉蒙教授的观点,非营利组织应该具有六个基本特征:一是“正规性”即非营利组织必须具有正式注册的合法身份;二是“民间性”,即非营利组织应从组织机构上与政府分离;三是“非营利性”,即非营利组织不得为其拥有者谋求利润;四是“自治性”,即非营利组织要能控制自己的活动;五是“志愿性”,即在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和管理中均有显著的志愿参与成分;六是“公益性”,即非营利组织要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从奉献。

在我国,第三部门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而出现的。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为实现政府计划而由中央政府集中配置资源,并对社会组织实施单位制管理,这使得我国社会组织体系成为整个社会中最为封闭的组成部门,国家政府所认可的各种社会组织。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我国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单位化社会开如瓦解。

在此背景下,维系原来社会组织及其体系的制度和政策开始逐渐解体,“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开始出现,资源配置组合方式也开始出现重大变化,民间社会组织发育的条件逐渐具备。

特别是开始于20世纪末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更是为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新机会,带来了新机遇。

总之,我国第三部门的崛起与国家经济社会体制转轨,与政府权力下放,资源配置格局的调整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尽管目前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组织活动中的官方色彩过浓,资金来源不足等,但是,第三部门的产生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下治改革的总趋势相吻合,作为一种协调市场和政府之间平衡的调节机制,其存在具有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失灵,为第三部门的产生提供了大契机。

二、社区治理主体的职责和作用社区治理的实现,社区善治程度的提高需要社区治理中各不同主体的协调与配合目前,支撑社区建设的三大主体——政府组织,经济组织和民间组织在社区汉理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各自的职责和作用也不相同。

明确各社区治理主体的职责,发挥好各个主体的作用是社区治理的基础。

(一) 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和作用政府是国家的代表,国家正是由多种政府组织的存在而体现出来。

综观全球社区发展历史,社区治理都不能缺少政府的力量,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在我国也不例外。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体制转型的背景下政府组织的职责和作用应该是:1.界定社区社会治理的前提是社区的界定。

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中社区定位尚不太明确。

例如,有的地方将社区界定在街道办事处层次上,认为社区就是街道办事处辖区;有的将社区界定在居民委员会层次上,认为一个居民委员会辖区就是一个社区;还有的将社区界定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间的层次上,通过在街道办事处之下居民委员会之上重新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并以此作为社区范围。

2.把握社区治理的政治方向政府组织应该通过建立一定的机制,把握好社区治理的政治方向。

在社区治理过程中,通过形成一定的制度和机制,例如法律制度、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等等来保证社区治理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社区治理中的政治意义。

3.完善社区治理的法制体系在社区治理体系中,政府组织、经济组织和民间组织各自的地位、职责等法律法规都十分缺乏,尤其是关于这些组织运行的可操作性规定,例如组织目标、组织责任、运行经费来源及数量、运营规则等等几乎都是空白。

因此,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和社区治理的展开,必须逐步形成和完善社区自理运行的法律法规体系。

此外,还应包括如何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如何保证社区治理所需经费的投入等等方面的制度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