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论《毛诗序》诗教精神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
论《毛诗序》诗教精神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
《毛诗序》是毛泽东领导下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宝典,其影响力深远。
它被誉为“新文艺运动的第一部宣言”,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毛诗序》提出了“新文学”的理念,提倡“新文学”的基本原则,强调文学作品应以“社会实践”为根本出发点,以“社会主义现实”为内容,以“社会主义理想”为终极目标,以“人民”为最高标准,以“正确的思想观点”为基础,以“实践”为手段,以“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为目的,以“把文学作品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核心。
这一理念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艺术性的视角,而是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以文学作品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为重点,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社会主义理想为终极目标,以正确的思想观点为基础,以实践为手段,以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为目的,进行文学批评。
其次,《毛诗序》强调文学批评应以“科学”为基础,以“真理”为准则,以“正义”为标准,以“实践”为核心,以“把文学作品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目的。
这一理念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艺术性的视角,而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以真理为准则,以正义为标准,以实践为核心,以把文学作品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目的,进行文学批评。
总之,《毛诗序》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艺术性的视角,而是从社会实践和科学的角度出发,以真理为准则,以正义为标准,以实践为核心,以把文学作品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目的,进行文学批评。
毛诗序——精选推荐
⽑诗序1.《⽑诗⼤序》的“讽谏”说《⽑诗⼤序》的主要内容则是宣扬封建教化的观点。
它在阐释“风”的涵义时,似乎能从两⽅⾯考虑问题,实则强调的是⾃上⽽下的说教:“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谲谏,⾔之者⽆罪,闻之者⾜以戒,故⽈风。
”这就是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可以利⽤⽂艺影响对⽅,满⾜各⾃的要求。
但它认为“上以风化下”是⽆条件的,这是⽂艺的主要作⽤。
……相反,《⽑诗⼤序》认为“下以风刺上”是有条件的。
⾸先就得注意态度。
所谓谲谏,按照郑⽞的解释,即“咏歌依违不直谏”。
被统治者若要发表某种意见,应该注意⽅式⽅法,必须委婉曲折,不得径直显露。
但它还怕有些横暴⽽短见的统治者连这样的意见也不能听取,⽆从了解下情,故⽽⼜提出了“⾔之者⽆罪”的要求,藉安⾔者之⼼。
这种意见和诗教说的精神是⼀致的。
《礼记·经解》篇⽈:“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些都是“下以风刺上”时必须遵循的准则。
(周勋初《中国⽂学批评⼩史》)什么是“风”?“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现代的语⾔来说,风相当于批评教育的意思。
但这种批评教育不是指责训斥,⽽是要从思想上去感化别⼈。
《⽑诗序》在解释风时还提出所谓“主⽂⽽谲谏”,就是要⽤委婉深切的⽂辞去表⽰⾃⼰的意见、看法,不要直接地加以指责批评。
……在这些说法⾥,毕竟⼜指出了⽂艺对于⼈的作⽤,不是进⾏纯粹理性的、概念的说教,⽽要诉诸于个体的情感。
⽂艺所特有的作⽤,不在说教,⽽在感染陶冶。
所谓“风⽽动之,感⽽化之”的说法,包含了对⽂艺的这种特点的认识,素朴地观察到了在⼈们对⽂艺的接受中,理智的认识是和情感结合交融在⼀起的。
⽽所谓“主⽂⽽谲谏”的说法,虽然活画出⾂民在君主⾯前那种可怜的胆怯⼼理,但它毕竟⼜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即在⽂艺⾥,理智的认识和判断不是直接地说出来的,⽽是隐含在具有感染⼒的⽂辞之中的。
在上述这些⽅⾯,《⽑诗序》对它所⼗分重视的“风”的分析,在中国美学史上促进了⼈们对于艺术和美感的特征的认识,并且对形成中国⽂艺很为重视的含蓄的风格产⽣了主要影响。
毛诗序读后感
毛诗序读后感首先,毛亨在《毛诗序》中对诗词的定义进行了一番阐述。
他认为诗是文化的基础,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他说“诗言志,诗言情,诗言志情之极”。
这句话表明了诗的多重功能和价值。
诗不仅表达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
通过阅读诗词,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人的情感,理解他们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其次,毛亨在《毛诗序》中提到了诗的作用和意义。
他认为诗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人的高尚品格,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说:“子科有藏无所不燾”,这句话表明了诗词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诗词是一种美的力量,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催生人们的思考,使人们更加向往美好,追求真理。
通过阅读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
再次,毛亨在《毛诗序》中对古代经济文化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描述。
他说:“凡人以事为号令,文以瑚琏瓮牖书之,监以金玉质,食以珪璋”,这句话表明了古代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的景象。
古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诗词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融入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
通过阅读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毛亨在《毛诗序》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价值进行了一番赞美。
他说:“乃至鸾俦凤交,箕帚相继,长笛凭鸣。
玄宇宙则磊落充溢,兹穷年代则旧俳谈弥留”。
这句话表明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
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通过阅读《毛诗序》,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价值,从而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综上所述,《毛诗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之作。
它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毛诗序》,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对古人情感和思想的理解,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拓展:“六义”与“六艺”的区别
1、六艺:礼、乐、书、射、御、数
2、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毛诗序》的影响
1.【毛诗大序】所提出的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成为两千多 年来封建正统的文学批评纲领,影响极大。 2.肯定了诗歌创作要“发乎情”,这是正确的,但他要求这种 情必须受“礼义”的规范和约束,就是势必要影响诗歌创作的健 康发展,而使之流为经学之附庸,封建说教的工具。 3.【毛诗大序】是更重在志的,而且对志的内涵的理解也与先 秦“诗言志”的志是接近的,但是他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 点,说明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已近一步深化了。 4.过去人们总是把【毛诗大序】看成为中国古代儒家诗论的总 论,这种说法并不很确切,因为它虽然总结了先秦儒家诗论的一 些主要内容,但更主要是按照汉代的需要对他进行了改造,而成 为汉代儒家新文艺观的代表性著作。
《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渊源:
秦火之后,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 毛四家。但是后来齐、鲁、韩三家都失传了,只 有毛诗一直流传至今。《毛诗序》的作者是谁学 界有争议,郑玄《诗谱序》说:“《大序》是子 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范晔的 《后汉书》则认为是东汉时人卫宏所作,等等。 从《毛诗序》的内容来看,恐非成于一人之手, 可能是毛公传诗时已有,后人又作过修订补充。
《毛诗序》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 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国史明乎得失 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 风其上。” 这种思想是对荀子《乐论》的继承和发展,荀 子已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比不能免也” “以道制欲”等。 2,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郑玄《诗谱序》云:“论功颂 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毛诗序
• “哥唱的不是歌 哥唱的是回忆, 哥练的是肌肉 哥练的是毅力, 我的动力来自 歌迷!”
• 文体流变: 乐 诗 变诗 和 风化 风刺
• • • • • •
• “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 者,禽兽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从庶是 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 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 矣。” ----《乐记》 知声、知音、知乐 禽兽、从庶、君子
•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 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 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 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 之德性) •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 教化,移风俗。(诗之大用) • “感天地,动鬼神,莫近於《诗》”。
五、诗之所由变: 变风变雅:“发乎情,止乎礼义”说
1)变,指时世由盛变衰,时变诗亦变。 二者指西周中衰以后的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2)变风,指邶(bè i)风以下十三国风; 3 )变雅,大雅中《民劳》以后的诗,小雅中 《六月》以后的诗。 4)发乎情,民之性也:民性不同,故各言其情。 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俱被先王遗泽。
(此言变诗之作。变风、变雅,必王道衰乃作者,夫天下有 道,则庶人不议;治平累世,则美刺不兴。 )
7)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 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 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 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功成告于神 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3、还指周代诗歌的教学纲领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周礼•春官•大司乐》)
(1)第一阶段,唱诵诗:风诗三百、诵诗三百 (2)第二阶段,解诗:比诗三百、兴诗三百 “比”,托事于诗,用诗去喻意,赋诗言志; “兴”,引申诗义、发挥诗义。 (3) 第三阶段,用诗,用之于礼: “雅”,正也。“凡建国, 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 “雅”, 用于某种礼仪的正声。不同场合演奏不同诗 乐。 “颂”,用之于祈祷天地鬼神,祭祀山川祖先的诗乐。 故六义指诗教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而其教学纲领
读《毛诗序》有感
读《毛诗序》有感《毛诗序》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的儒家诗论的总结,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学艺术与文艺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尤其《毛诗序》对诗歌抒情言志的本质特征有较为全面的阐述,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毛诗序》继承了先秦“诗言志”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征,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
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志”构成诗的内容,这与先秦时代就已产生的“诗言志”的观点一脉相承。
古文《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之说,成为我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此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有“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有“诗言是其志也”之说,都继承发挥了“诗言志”之说。
虽然在先秦“志”中包含“情”,如唐代孔颖达《左传正义》所说“在已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但“情”在“诗言志”说中并不占主要地位。
而《毛诗序》则突出强调了“情”与“志”的统一性,更为清楚地说明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征,“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从“诗者志之所之也”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两段论述来看,《毛诗序》认为“情”与“志”是二而一的东西。
《毛诗序》一方面肯定“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在言为诗”,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
它与《楚辞》中抒情言志说的不同,就在于它认为无论情或志,都必须受“礼义”的约束,服从于“礼仪”的规范。
它指出诗歌“吟咏情性”即“发乎情”的基本特征,并且强调诗歌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是人的本性的必然要求,“发乎情,民之性也”。
但它同时也对诗所表现的情感予以一定的限制,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
所谓“止乎礼义”即要求诗所表现的情感不超过、不违背社会政治、伦理规范,要保持在“礼义”所许可的范围之内,绝对不能超越“礼义”的大防。
这就要求诗歌虽然表现的是诗人个人一已之情感,但这种情感又必须带有社会性和理性的特征。
《毛诗序》和钟嵘《诗品序》的诗学观念比较
《毛诗序》和钟嵘《诗品序》的诗学观念比较发布时间:2023-05-29T09:03:03.289Z 来源:《中国教工》2023年6期作者:刘雪乔[导读] 摘要:《毛诗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论文,体现了诗学的思想。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是全书的总论。
二者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体裁、品评对象、诗歌的创作原则与方法等诸多方面又有区别。
摘要:《毛诗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论文,体现了诗学的思想。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是全书的总论。
二者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体裁、品评对象、诗歌的创作原则与方法等诸多方面又有区别。
关键词:《毛诗序》《诗品》诗歌理论《毛诗序》又称《毛诗大序》或《诗大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论文,体现了诗学的思想。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评述了自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二位五言诗人的创作特色和渊源流变。
作为著作序言,《诗品序》以提纲挈领之式论述了诗歌的性质、作用、思想特色等问题,评述了五言诗的发展脉络,说明了写作《诗品》的缘由和它的体例、特色等,可以说是全书的总论。
同是诗学著作,《毛诗序》与《诗品序》是诗歌理论研究中避不开的两篇作品,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相异处,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论述。
首先,就作品体裁来说,《毛诗序》还只是一篇论文,不是明确的体现诗学思想的诗论著作,作者并没有将诗论作为一门研究学问从其他艺术中独立出来,。
而《诗品序》是明确的论诗作品,钟嵘的《诗品》是现存的我国古代最早的诗论专著,《诗品序》体现了明确的论诗思想,比较系统了论述了五言诗的发展演变,明确地指出了诗歌的性质、作用及思想特色,同时也涉及了诗歌的创作方法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的问题,诗论的思想较为成熟、系统化,将五言诗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
作者已经明确的意识到将“诗学”作为一门研究学问进行研究。
试论《毛诗序》
《毛诗序》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毛滂所著,主要写了诗人对于古代诗歌艺术的研究、剖析、发现和总结,是一部经久不衰的诗学经典。
毛滂在《毛诗序》中把古代诗歌艺术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依次为唱诗、造词、体说、派别和杂陈。
他对五个阶段的诗歌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揣摩,他渊博的文学功力令人叹服。
他把古代诗歌艺术作为一个发展的整体,剖析了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背后的文学概念,同时他也追溯了诗歌艺术的多元文化历史性继承,从而把古代诗歌艺术包括进了中国上古文学的传统文明之中。
《毛诗序》不仅对于古代诗歌的艺术有了深入的剖析,也为中国以后的文学发展提供了诸多的范本。
毛滂的精神被视为一种文化精神,也为之后的大量优秀诗歌家称赞所用,他的精神也被后世诗人用以继承、更新和发展的。
毛诗序
《毛诗序》中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产生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朝,传统伦理道德被提升至一个几近神化的高度,文学、艺术在封建专制统治者的手上只能作为教化工具而存在。
因而“礼义”一词,便不容质疑地成为了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题中之义。
于是“发乎情,止乎礼义”更成为了《毛诗序》当中的精髓之所在。
虽然“发乎情,止乎礼义”一句被打上了鲜明的封建道德的烙印,但仍然无碍它在《毛诗序》中闪耀其进步的、卓越的理论光辉。
《毛诗序》较好地汲取了先秦“诗言志”说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并将“情”纳入特定的框架中。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里把诗人内在的情感作为艺术创作的驱动力,把诗歌看做是抒发诗人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
它将内在的情感逐步转化为外在的艺术形式的过程清晰地勾画了出来,并把艺术创作来源于诗人的“情”、“志”这一因果联系呈现于我们眼前,较清晰地阐明了诗歌的艺术本质。
在当时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毛诗序》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学准则,既符合了封建统治的政治标准,也把握住了诗歌的本质,它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如果把“发乎情,止乎礼义”此一准则放到当下的文化语境去予以探讨,其理论缺陷亦是明显的。
首先,它过于着重文学、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
“止乎礼义”即要求诗所表现的情感不超过、不违背社会政治、伦理规范,要保持在“礼义”所许可的范围之内。
对诗歌表现情感的内容、性质、范围有所限制,体现了儒家文艺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政治伦理规范的保守性,又把文艺与政治直接对接起来,带有浓厚的现实功利性,限制了诗歌抒情理论的健康发展,仍然容易使诗歌成为礼义说教的工具。
其次,“止乎礼义”强调“志”比“情”重要性。
在《毛诗序》当中,“情”与“志”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范畴。
“志”是经过伦理道德规范的情感,“情”是未经过伦理道德规范的性情,前者具有理性思维的特征,而后者则更多是艺术形象的昭示。
毛诗序中的儒家诗教思想
《毛诗序》中的儒家诗教思想《毛诗序》为赵人毛苌所作,它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为系统地总结了儒家诗论的要旨,主要从诗歌的特征、社会作用、分类、表现方法、原则等方面加以阐释。
首先,诗歌以情志合一为主要特征。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就把言志与缘情结合起来了。
情,即人的思想情感;志,有三个含义:记忆、记录和怀抱,怀抱包含着人的感性情感和理性的思想意志,甚至历史积淀下来的潜意识也蕴含其中。
诗源于人内心的感动,通过诗的形式记录和反映现实,抒发内心的怀抱,即所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因而,在儒家诗教中诗歌的情和志合二为一,相辅相成,共同融汇于诗歌之中,言志抒情便成为诗歌的主要特征,如孔颖达在《正义》中所言:“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其次,《毛诗序》非常注重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诗歌创作要为政治服务,诗歌是统治阶级实行文学教化的工具。
从内容上看,诗歌是反映社会现状的晴雨表,“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人心可以超越视听觉,感受到整个社会脉搏的跳动,并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对社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关注与反映,通过美刺参政议政。
从社会功能上看,通过诗歌教化最终实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治理想。
从中可以看出它又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带有强制意义与功利色彩的政治工具。
正如孔子所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正是这种自下而上对社会的关注和自上而下对政治的教化,使诗歌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更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接着,《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即风、赋、比、兴、雅、颂。
按朱熹的说法,风、雅、颂为诗之体,赋、比、兴为诗之用,即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为诗的创作方法。
关于风、雅、颂《毛诗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毛诗序》认为风,即为风教,“上以风化教,下以风刺上”,统治者观风察政,通过风来实现对“乡人”和“邦国”的教化与统治。
毛诗大序的主要观点
毛诗大序的主要观点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后人称为《毛诗序》。
《毛诗序》是中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
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的儒家诗论的总结。
其主要观点如下:首先,《毛诗序》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
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志”构成诗的内容,这与先秦时代就已产生的“诗《毛诗序》进一步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比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表述,在这里“志”与“情”的关系与内涵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但《毛诗序》认为它们是可仍然是基于诗与乐的紧密相关性来认识诗的本质的。
正因如此,《毛诗序》才汲取了乐论中的抒情说作为先秦以来言志说的必要补充。
如果联系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整个发展史,就会意识到这一补充是多么有意义。
其次,《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
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
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如“动天地感鬼神”云云)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
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牵强附会。
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再次,序文提出的“六义”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后人对“六义”的具体解释不同,却大体上都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而赋、比、兴是诗的写作手法。
文中没有对赋、比、兴作具体的解释,却为后来的诗歌刨作论提供了极富启示性的一组范畴。
序文对风、雅、颂作了重点阐发,其间所贯穿的浓厚的政教意味与全篇的基调是一致的。
文中提出“主文而谲谏”,要求诗歌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达到讽谏的目的,这显然是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另一种表述。
不过,这一要求与艺术创作要求委婉含蓄却有相通之处。
毛诗序_精品文档
毛诗序一、引言《毛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一部集民间诗歌、歌谣和宴会歌曲于一体的诗歌集合。
它记录了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至春秋末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间的诗歌作品。
《毛诗》是中国古代五经之一,《毛诗序》则是《毛诗》的开头部分,由儒家学者孔子所撰写。
本文将对《毛诗序》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二、《毛诗序》的意义1. 诗经的背景《毛诗序》首先回顾了诗经的成立背景。
据《毛诗序》所记,诗经是由古代贤人召公奭和周公旦两位宰相所编纂而成。
他们深知音乐的力量,认为通过音乐可以培养人民的美德和道德观念。
因此,他们从民间收集了大量的民歌和诗歌,将其整理编纂为《诗经》。
2. 诗经的价值《毛诗序》进一步探讨了《诗经》的价值。
孔子认为,《诗经》具有教育和引导社会风气的作用。
这部诗集以其朴实、感人的语言,表达了古人的情感与思想。
通过《诗经》,人们能够体验到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 孔子的立场《毛诗序》还揭示了孔子对于《诗经》的态度。
孔子强调,《诗经》中的诗歌应该被当作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吟咏《诗经》,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修养和人格美德。
4. 阐述孔子思想除了探讨《诗经》的价值,孔子在《毛诗序》中还阐述了他的一些思想观点。
孔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只要人们能够接触到高尚的文化和思想,就能够改变和提升自己。
因此,孔子积极倡导人们学习文化遗产,尤其是《诗经》,从而塑造自己的品德和人格。
三、《毛诗序》的影响1. 教育影响力《毛诗序》的出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这部序言详细地介绍了《诗经》的价值,以及如何运用《诗经》进行教育。
它成为后来教育者们探索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参考,对于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和情感修养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2. 文化传承《毛诗序》的写作使得《诗经》得以广泛传播和流传。
孔子自身就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而被后世所尊重。
论《毛诗序》的文体分类思想
论《毛诗序》的文体分类思想毛诗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诗集,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诗歌,毛诗序以其独特的文体分类思想而轰动一时。
在《毛诗序》中,毛诗的文体分为七种,这七种类型包括:“国风”、“国言”、“礼仪”、“诗歌”、“绝句”、“乐府”以及“采花”。
“国风”是指以语言精炼的古典文学形式来描写典型的历史场景和生活画面,表达人们对民族传统与文化的崇敬感。
“国言”则指描绘历史场景中典型人物形象,言谈出典型人物对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与民族观念的述说。
“礼仪”则是以普通民众语言为基础,以国家宗教仪式为表现形式,表达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认同。
“诗歌”包含了传统文学以外的多种文体,包括抒情诗、直言诗、疑难诗、抗议诗、宣言诗等,是对不同历史时间、社会场景的诠释和表达。
“绝句”则是突出表达抒发情感的文体,以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意念及深情的感受。
在“乐府”中,作者将自身的心境诗化,写出了一些主题活跃的、音乐优美的文字曲调,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崇敬。
最后,“采花”着重于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文中对古典风格的描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流露出新意。
毛诗序以七种文体的形式表达了传统文化的美丽与崇敬之情,所以毛诗序的文体分类思想有助于挖掘出古典文学的内在价值、古代文学与文化的深层意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体分类理论,对我们对文体分类的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毛诗序》的文体分类思想不仅体现了古代文学的特色,而且也反映了古代文学发展的思想特点。
例如,“国风”文体体现了古代艺术家探索历史场景和社会画面的愿望,表达了尊重民族传统的保有古风的态度;“国言”则是在历史传统和文化经典的基础上,描绘典型人物形象,表现典型人物的观念;“礼仪”则是流行的文体,着重于表达民众对传统宗教仪式的尊敬和认同;“诗歌”则通过表达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表现形式的诠释,抒发出作者对美、正义与慷慨的追求;“绝句”则是表达个人情感的抒情文体;“乐府”则是将自我心境与古代文化结合的诗歌形式,表达对古典文学的尊敬与崇敬;而“采花”则是一种表达态度的文体,文中对古风格的描写,流露出新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感与欣赏。
毛诗序读后感
毛诗序读后感《毛诗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毛诗序》,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首先,我被《毛诗序》中所表达的“天命”思想所震撼。
在《毛诗序》中,作者对“天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述,认为人的一生都受到天命的支配,而且必须顺应天命,尊重天命。
这种思想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因为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天命的存在,而过分追求个人的欲望和利益。
读完《毛诗序》,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应该顺应天命,遵循天命的安排,不要过分追求个人的欲望和利益,要尊重天命,顺应天命,做一个顺应天命的人。
其次,我被《毛诗序》中对孝道的强调所感动。
在《毛诗序》中,作者对孝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述,认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读完《毛诗序》,我深刻地意识到,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孝道,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最后,我被《毛诗序》中对仁爱之道的强调所感受。
在《毛诗序》中,作者对仁爱之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述,认为仁爱之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读完《毛诗序》,我深刻地意识到,仁爱之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仁爱之道,做一个仁爱之人。
总之,读完《毛诗序》,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我相信,只要我们顺应天命,孝顺父母,传承和弘扬孝道,传承和弘扬仁爱之道,我们就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也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够牢记《毛诗序》中的教诲,做一个顺应天命、孝顺父母、仁爱之人。
《毛诗·大序》析论
《毛诗·大序》析论
《毛诗大序》是毛泽东先生开创的一种新型文学形式。
作为一部精美地艺术品,它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有着凝练、热情、朴实的诗歌风格,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毛诗大序》的核心内容是记录毛泽东新中国建立以及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并以此为核心表达毛泽东的思想意识。
从《大序》中可以深入了解毛泽东先生对中国整个历史发展的态度,以及他对新中国建设和民族精神发展的想法。
毛泽东先生在《大序》中从属于民族、国家和时代的不同层面来描述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变革,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元化的形式,来反映出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
此外,《大序》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学和语句,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未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以及“英雄无泪,把握未来,时代革命,春蚕到死也丝”,毫无疑问,毛泽东在语言的表达上用典型的文学技巧,把形容词、比喻、排比、叠句等语言技巧都用得非常精彩,使得文章把民族精神的变迁表达得栩栩如生。
《毛诗大序》中涉及到的新时期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先生深远的思想理念,也突出了他崇高的民族精神,他认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不断发展,才能有所作为,即使战败了也要精神上努力,毅力非凡。
总之,《毛诗大序》是毛泽东先生精心创作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不仅有着独特的文学风格,而且涉及的话题极其深刻,表达的思想
理念深切而真挚,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毛诗·大序》析论
《毛诗·大序》析论
毛诗大序是一首出自毛泽东的诗作,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序言、节诗和尾声,其中序言既提出了诗作的主旨又介绍了创作背景,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作品。
毛诗大序以其独特的叙事节奏和形式,将序言、节诗和尾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毛泽东的思想和人生历程的把握,展现了伟大的革命家兼作家的精神宏图和深邃的思想智慧。
从毛诗大序的序言可以看出,毛泽东有重大的历史任务和社会使命,注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认为自己必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必胜的革命斗争中去。
作为一个深谙历史的政治家,毛泽东深刻洞察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结合他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种超越时代、超越自我的新型人生观。
从毛诗大序的节诗部分可以看到,毛泽东积极面对现实,勇敢地接受未来挑战,充满激情地塑造自己,从而获得对生活的热情、对历史的认可、对未来的期许。
他强调正义、勇气和正确的观点,主张拥抱未来,不惧怕挑战,勇敢地投身斗争,为社会建设和人民解放而努力奋斗。
从毛诗大序的尾声可以看出,毛泽东深刻地感悟到生活的意义,写出了有关精神力量的要求,主张立身於,勇於奋斗,活出真正的人生,不把命运推倒在他人手中。
毛泽东一生以反帝反封建斗争为己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却以此精神乘风破浪,激励我们把握自己的命运,勇敢地接受挑战,奋力前行。
毛诗大序的出现,在当时的政治社会形势下,以毛泽东的生动笔触勾勒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象征着一种永恒的精神,表现出毛泽东强烈的英雄气概,也感染着无数热血青年去实现梦想,推动中国伟大复兴的进程。
综上所述,毛诗大序不仅是一首励志诗歌,也是一部用来表达毛泽东个人理念和政治意志的重要作品,展示了他宏大的历史使命和坚定的斗争精神,激励了我们继续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而奋斗。
毛诗序读书笔记
毛诗序读书笔记《毛诗序》主要反映了那些文学见解《毛诗序》主要反映了以下文学见解:1、诗的特征:情志合一与诗乐舞三位一体。
2、诗与社会的关系及诗的社会作用:诗政相通与“诗教”方法。
3、诗的创作原则与方法:“发乎情,止乎礼义”与“主文而谲百谏”。
4、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六义”说。
扩展资料《毛诗序》产生于春秋中期的《诗经》作为度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纯文学作品,因此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实际上是文学的代称,关于诗的理论批评也就具有文学批评的普遍指导性。
先秦诗论起于儒家,宗法儒学,从理论上强调言志,很早就提出了“诗言志”这一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
《尚书·虞书·尧典》曾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即便《舜典》绝不是三代之文,可能出于战国,甚至更晚,然而“诗言志”的观点则版肯定由来已久。
由此可见先秦诗论尚未明确涉及诗歌情感性的特质,没有抒发内心情绪的“诗缘情”的自觉认识,故此是片面而不完整的。
首先接触到诗的情感特征,并将其与言志联系在一起权予以较系统地论述的,则是完成于汉代的《毛诗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诗序谁能发些《毛诗*序》的资料给我,最好是读后感之类毛诗序》《毛诗序》又称《毛诗大序》,其作者问题前人考证纷纭(参见教材),大体上说应是西汉时期的著作,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这篇文字的理论内容较为丰富,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很高,几乎可以说是后世两千年封建社会正统文学的理论纲领。
对《毛诗序》的理论内容,同学们要掌握的是以下两点:(1)、“情志”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这一关于诗歌本质的理论,大家在学习时要把它放到古代文论史上去把握,例如联系先秦时期的“诗言志”说,以及后世的“诗缘情”说等等,请看教材和参考教材。
《毛诗序》风雅正变论辨析
《毛诗序》风雅正变论辨析
《毛诗序》是毛泽东在1935年编写的一部比较著名的诗歌集,其中收录了毛泽东的大量诗歌作品。
《毛诗序》的风格被称为“风雅正变”,它是毛泽东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毛泽东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风雅正变”是毛泽东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他结合了传统文化中的“风雅”和现代文化中的“正变”,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增添了现代文化的元素,突出了毛泽东个人的创作特色,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色。
从语言表达上看,毛泽东的诗歌风格融合了平实的表达方式和文辞的精炼,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情色彩,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理想。
总之,毛泽东的“风雅正变”创作风格,是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各大家文论
古代各大家文论一、《毛诗序》的文学观1、情志融合说——文学创作的本质“情志”伴随情感的理性认识,第一次提出诗歌具有抒情特征。
《毛诗序》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情志说”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倡导情理兼容。
情激活了志,使原先积淀在作者心中的、带有必然性的“志”,变成偶然性的、个体性的情,志入于情,情蕴含着志,这样的诗歌既能传达政教内容,又能打动人心,从而使政教内容为天下人所接受。
2、教化说——文学的社会功能作者认为从诗与乐中可以看出政治得失与社会心理走向:“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毛诗序》看到了诗歌与音乐由于以情为动力,故而其感动人心、教化百姓最具价值,它强调从调协父子、夫妇等人际关系出发,进行移风易俗,美化社会,实行儒家理想中的王道之治。
这样,文艺之美就与政治教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3、美刺说——文学的社会功能《毛诗序》在解说“六义”时提出了美刺的观点,释颂为“美盛德之形容”;释风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依据《毛诗》及注释者的理解,美与刺有许多是通过比兴手法而得到展现的。
但讽谏必须掌握好尺度,不能过分。
“温柔敦厚,诗教也。
”形成温和含蓄的抒情特征。
二、司马迁文论1、发愤著书说①阐述了社会生活、个人经历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强调个体写作的决定因素,可以说是开魏晋文论自觉意识的先河。
②苦难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悲愤痛苦的情感往往使作者能够体会到生活与宇宙中最深刻的意蕴,这种建立在体验之上的思索,往往构成了作品情理交融的魅力,也是艺术特有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发乎情,止乎礼义”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 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国史明乎得失 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 风其上。”
这种思想是对荀子《乐论》的继承和发展,荀 子已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比不能免也” “以道制欲”等。
2,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郑玄《诗谱序》云:“论功颂 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六义说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 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 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毛诗序》对前 者有解释,但对后者没有解释。汉儒郑众,郑玄 对后者的解释:”比者,比方于物也” “兴者, 托事于物”; “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 恶。比,见进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一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3.【毛诗大序】是更重在志的,而且对志的内涵的理解也与先 秦“诗言志”的志是接近的,但是他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 点,说明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已近一步深化了。
4.过去人们总是把【毛诗大序】看成为中国古代儒家诗论的总 论,这种说法并不很确切,因为它虽然总结了先秦儒家诗论的一 些主要内容,但更主要是按照汉代的需要对他进行了改造,而成 为汉代儒家新文艺观的代表性著作。
4,情,志统一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吟咏情性”。
拓展:“六义”与“六艺”的区别
1、六艺:礼、乐、书、射、御、数 2、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毛诗序》的影响
1.【毛诗大序】所提出的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成为两千多
年来封建正统的文学批评纲领,影响极大。
2.肯定了诗歌创作要“发乎情”,这是正确的,但他创作的健 康发展,而使之流为经学之附庸,封建说教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