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_经验_诗学思想与卞之琳前期诗歌创作_陈丙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 第1期2012年1月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34,No.1Jan.2012

①参见朱狄:

《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本书对当代西方经验美学有广泛扫描。虽主要探讨鉴赏过程中的“审美经验”,也涉及创作过程的“经验”美学,实际上这二者是相通的。

②内·韦勒克(Rene Wellek)著《现代文学批评史》第5卷“托·斯·艾略特”专章,章安琪,杨恒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本文重点参考了此书对艾略特的评述。此书还有杨自伍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韦勒克说:艾略特“接受了布拉德雷哲学的基本原则,尽管他在某些问题上批评过这些原则,并朝一定的方向上改变了它们,这个方向可以被最贴切地称作‘现实主义’(在哲学意义上),或甚至称为‘行为主义’”(《现代文学批评史:第5卷》第68页)。贺照田:《艾略特中晚期诗学研究一》,《学术中国》,2004,(3);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收稿日期:2011-05-

20作者简介:陈丙莹(1935-)

,男,汉族,江苏扬州人,苏州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艾略特“经验”诗学思想与卞之琳前期诗歌创作

陈丙莹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摘 要:卞之琳前期诗歌艺术特色是在他“化古”、“化欧”的创作实践中形成的。论及他的“化欧”,就必须注意到他对艾略特的学习借鉴,

尤其是艾略特“经验”诗学思想对他的影响。本文重点论述了艾略特“经验”诗学思想及卞之琳前期诗歌(1933—1935)对这种思想的吸纳与融化。关键词:艾略特;经验;卞之琳;感应;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12)01-0065-08

卞之琳前期诗歌艺术特色是在他“

化古”、“化欧”的创作实践中形成的。论及他的“

化欧”,就必须注意到他对艾略特的学习借鉴,尤其是艾略特“经验”诗学思想对他的影响。

自十七、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兴起以来,以经验主义思考美学问题便在学界不断发展。至十九世纪、二十世纪,逐渐形成以研究审美经验为重心的浩大的当代西方经验主义美学思潮。经验主义美学十分复杂。哲学上的“经验”有唯物、唯心之分。“审美经验”的本质是客观,亦或主观,亦

或主客观的统一,

说法也各一。①

艾略特在大学里是学哲学的。他或深或浅地接触过,研究过桑塔亚那、

布拉德雷、柏格森、黑格尔、康德等的哲学。这些哲学家的哲理都有涉及“经验”的内容。一般认为艾略特的“经验”思想主要接受了布拉德雷的影响。艾略特的导师Harold Joachim就是布拉德雷的同事与信徒。艾略特在1916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即以《布拉德雷哲学中的知识与经验》为题。对艾略特有深刻研究的新批评派的理论家雷内·韦勒克(Rene 

Wellek)将此文视为艾略特“经验”诗学思想形成的起点。近年国内不少青年学者,如贺照田、陈庆勋承续

了这一研究方向做了许多创造性的阐发。

布拉德雷的理论属客观唯心主义。有人称他是新黑格尔主义,也有人视他为一种生命哲学。世界的终极存在对于黑格尔来说是理念,对于布拉德雷则是融涵着一切,并有着肉体美丽与温暖的“

经验”。他认为我们从日常经验的感受与直接表象中就能获得实在本体;

实在在时空里的直接呈现就是经验。主体与客体同时发生于存在,一方没有另一方是不可想象的。他又把经验划分为三个层次:一、直接经验(或称感性经验,

感觉经验),即原初感觉的实在。二、关系性经验。在这一层次,混沌的直接经验被分解成主体与客体,自我与非自我,

思想与物质,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差异、区别,关系……。三、超验经验(或称抽象经验,绝对经验,超关系经验)。进入这一层次,关系性经验种种分解的异质重又综合为一体,上升到无所不包、互相协调的经验终极了。

讨论艾略特的“经验”哲学思想,一般研究者皆认可韦勒克的以下评述:

艾略特“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他以布拉德雷的·

56·

‘直接经验’来代替笛卡尔的‘思’或康德的主体。这种‘直接经验’先于任何主客体的划分,因此也先于任何个人心理状态,任何个人情感。但是艾略特在批评中避免用‘直接经验’一词,而代之(布拉德雷有时就这样做)以‘感觉’或‘感受’。诗人成为这样一种人:他通过将自己的感觉客体化而回到这种原始的直接经验,回到一种统一的感受那里去。感觉和客体至少在原先是不可分的。布拉德雷以及艾略特的博士论文都认为,只是在后来才分为主客体的这种原始状态的直接经验,是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类的过程。在艾略特的批评理论中,它成为一种诗的过程,而且往往是一种理想的诗的过程”。[1]

另一位研究者揭示了艾略特“经验”诗学思想的另一方面:“按布拉德雷的观点,第三层次,即超验的经验,它允许回到直接经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直接经验的存在先于关系(经验),而超验经验的存在后于或高于关系(经验)。直接经验分解自身转入关系经验,但关系经验抵制进入较高层次的一元的经验。从中作梗的是推理的理智,而种种关系的超越诸如自我,空间,时间等,主要需要改造这推理的理智,不让它从事间隔和分裂的勾当,转而协助达到整体的统一。直接经验的特征是认识和感受的统一,它出现在理性活动前;超验经验的特征是思维和感受的统一,它出现在理性活动后,并经过理性活动完成。明显地这种经验层次就是艾略特在‘玄学派诗人’中讲的‘对思想的直接诉诸感官的理解,或者将思想再创造为感觉’。布拉德雷关于超验经验的一个著名命名就是感受思想。在一个著名段落里,艾略特使用了这一概念以区分十七世纪与十九世纪的诗人:‘丁尼生和勃朗宁都是诗人,而且他们也都思考;但是他们不能像闻到玫瑰花香一样立刻感受到他们的思想。思想对于多恩来说是一种经验,它调整了他的感受力’”。①

这里所说“感受思想”与韦勒克前述“统一的感受”并不矛盾,正可互相补充。无论是“直接经验”或“超验经验”,其共同点都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和,而这正是艾略特“经验”诗学思想的精髓。

布拉德雷的理论为艾略特打开了一扇新的认识世界(外在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和表现世界的窗户。诗要“传达经验”。[2]这“经验”应是主、客观及感觉,情,智诸心理要素的混融。这“经验”又应是“非个人化”的。艾略特认为,“经验”是纯粹的,无差别的,它不是主体的附属物,不能说我的或谁的“经验”。这“经验”又应是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统一。艾略特提出的著名作诗法“客观对应物”就与此有关。他说:“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刻唤起那种情感”。[3]

然而,艾略特并非要在诗歌里移植布拉德雷的哲学,他需要从布拉德雷的“经验”论里获取理论支撑,以解决他思考的他所处新时代的诗美学问题,并由之纠正浪漫主义诗歌之偏。于是,他在那篇具有旗帜性意义的论文《传统与个人的才能》中针对华兹华斯的诗是“宁静中回忆出来的情绪”的论断提出:“诗不是情绪,也不是回忆,也不是宁静(如不曲解字义)。诗是许多经验的集中,集中后所发生的新东西,而这些经验在实际的一般人看来就不会是什麽经验。……这些经验……他们最终不过是结合在某种境界中”。他还认为:“诗不是放纵情绪,而是逃避情绪”,“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4]这些论述成为他的“经验”诗学思想最明晰的阐述。显然,这样的“经验”论正切合表现浩瀚、繁复的现代世界与现代精神的审美需要,较之浪漫诗单纯、单薄的自我抒情要深刻得多。

艾略特思想深刻,开阔,跃动,论述语境复杂,加之他似乎不善于严谨地整理自己的思想,因而,他在运用一些理论术语时,指涉意义便显得极其灵活。如本文重点论及的“经验”,如前述,他有时就以“感觉”、“感受”代指。李赋宁翻译《玄学派诗人》,有多处就把“experience”译成“感受”,②原因即在此。在《传统与个人的才能》的一些段落,他将“经验”与“情绪”相联系,但含义有差异。一种是浪漫派所谓要表现的诗人的自我的“情绪”。一种是他在“经验”诗学思想中所强调的与世界、与全部心智融为一体的“情绪”。这“情绪”“必须是一种极复杂的东西”;和诗人的“个性”,“也尽可以没有多大关系”;“艺术的情绪是非个人的”。又如他谈论“统一的

①《从艾略特的〈荒原〉和〈四个四重奏〉看布拉德雷的经验学说》(F.H.Bradleys Doctrine of Experience in T.S.Eliot’s“The Waste land”and“Four Quartets”,Jewel Spears Brooker,Modern Philology,Vol.77,No.2(nov.1979),pp.146-157)。此处引文原文如下:There is,inBradley s view,a third level,a transcendent experience,which permits a return of sorts to the wholeness and unity of immediate experience.Immediate experience exists before relations,but transcendent experience exists after or above relations.Immediate experience dissolves of itselfinto relational experience,but relational experience resists resolution into the higher monistic experience.The villain is the discursive intellect,and the transcendence of relations such as self and space and time becomes largely a matter of reforming the discursive intellect from a servantof division and fragmentation to a Partner in the achievement of wholeness.Whereas immediate experience is characterized by a knowing andfeeling in one which comes before intellection,transcendent experience is characterized by a thinking and feeling in one which comes after andwhich is achieved through intellection.Obviously,it is this level of experience which Eliot refers to in‘The Metaphysical Poets’as‘a direct sen-suous apprehension of thought,or a recreation of thought into feeling’.One of Bradley s favorite terms for transcendent experience is‘feltthought’.In a famous passage,Eliot uses this concep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poets of the seventeenth and the nineteenth centuries:‘Tenny-son and Browning are poets,and they think;but they do not feel their thought as immediately as the odour of a rose.A thought to Donne wasan experience;it modified his sensibility’.

②可对照原文查考李译该文,收入李赋宁译:《艾略特文学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