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合集下载

【优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优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首先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同学之间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搜集资料、图片,小组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

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二、新课学习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学生讲述、教师总结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小组推荐学生分别讲述三个节日的历史故事。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二、节日习俗的活动的传承与变化1、春节: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总结。

节日习俗: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帖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

食俗:蒸年糕、包饺子。

节日变迁: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

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

图片展示;清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2、端午节节日习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挂艾草与菖蒲、放风筝、栓五色丝线等习俗。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篇活动课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课文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说,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认识不足。

学生对节日习俗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挖掘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探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学会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难点: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讲述节日传说、展示节日习俗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4.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制作PPT。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关注节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 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 四月五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 扫墓, 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 孝的具体表现。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 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 为“宵”。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 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 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在全国各地也 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 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
第二环:分组展示
寒食节
亦称“禁烟节”、“冷节” 、 “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105天, 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
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中秋节的起源、传承及现实意义。
2.利用查阅图书,上网,社会调查等方法搜集 资料,培养了我们综合实践能力。
3.从古诗词中挖掘历史信息,培养了我们阅读 和表达的能力。
4.用流行歌曲帮助大家记忆,既寓教于乐,还 让我们学习了填写歌词和学唱歌曲。
人的温暖之味;一种文化,坚守
着永恒纪念……”由此可见,这
里纪念的传统节日是 A.元宵节 B.端午节
(B)
C.中秋节 D.腊八节
第三环 知识抢答:选择题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
指杏花村。”写出了哪个节日的特
殊气氛? A.元宵节 B.端午节
(D)
C.中秋节 D.清明节
1. 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歌,请问谁知道这首 歌的歌名?
《正月里到了哪几种中国传统节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部编《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长周期称为“年” 。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 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农历),在政
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
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一直沿用至今。
部《编《中中国国历历史史》》 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中中国国传传统统节节日日的的起起源源
武威第十五中学 李朝晖
部编《中■国导历史入》: 七年级下册在 许中多第国特2历有2课的史传长统河中节,日我,们如中春华节民、族清形明成节了、
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节日。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 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 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 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 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武、威挂第艾草十、五喝中雄黄学酒等。 李朝晖
部编《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 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 一种固定的风俗。 • 其它起源传说: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 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习俗: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等。
武威第十五中学 李朝晖
部编《中国历史》
后来据秦七《军史年攻记破级》楚下记国册载都:城第屈,原屈2是2原课春眼秋看时自楚己国的大祖臣国,被遭侵馋略去,职心,如被刀流割放,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刻体会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教材以节日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索节日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知识,对本课涉及的一些节日有所了解,如春节、中秋节等。

但学生对这些节日的起源和内涵的理解尚不深入,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节日习俗、历史故事等,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节日起源的相关知识,搜集节日习俗和历史故事,准备教学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起源的基本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节日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你们觉得节日的重要性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并通过PPT展示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传统节日发展阶段简表
时间
阶段
先秦
发生期
汉代
定型期
魏晋南北朝
融合期
唐宋
高峰期
明清
稳定期
请其他几个小组派一名 代表来与大家分享传统节日 的习俗及其变化。
春节
往 1.贴春联(在秦汉以前,贴春联的目的是驱鬼压邪 ,以前家家户户 贴的春联内容、字数都一样,用毛笔写的,用浆湖贴桃木)
日 2.压岁钱(一对夫妻俩给自己的孩子八个铜钱在大年三十晚上给) 3.下跪(在唐朝拜年目的是把仇恨解开,他们的祝词都是身体健康, 拜年的方式是下跪)
春节,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除夕到正月初一这个 过程)。
《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春节”条:“……春节乃是 由一年农事结束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开始时,冬祭一般在 冬末时进行。慢慢地,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开展庆祝活动……最终 成了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中国开始采用世界通用的历法—— 公历(亦称阳历)。但民间仍习惯在农历初一过新年……1914年 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 并被批准。
求美:这些传统节日都是很美的: 视觉上的美:春节的中国红,清明的烟雨弥蒙,端午 节龙舟的色彩绚丽,中秋节的皓月,重阳节的茱萸插满 头,七夕节的浪漫,都画在人们心目中; 味觉上的美: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 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都让人回味无穷。
中国传统节日增强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中国传统节日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
统节日的起源。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的起源
有哪些 中 国 从哪来 的 传 怎样变 统 节 诗里藏 日
战“洋节”
“中华传统节日形象标志创作大赛”获奖作品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师总结:
中国的节,一般都是停下来,通过古老的仪式、细节, 追思先人之德,调整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或闭门思过,或 饮酒叙旧······春节从祭祖开始,清明思念祖先,端午追思 屈原,中秋怀念亲人······所有的节日都要回到对先人、历 史的纪念与沉思上。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 了图腾的流浪者。如今,国家已经将春节、清明节、端午 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但这还不够,还要恢复节 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 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 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 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习俗:
祭月、赏月、拜月、 吃月饼、赏桂花、 饮桂花酒
第二环节:品诗词 猜节日
抢答题
品诗词 猜节日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桃木板写上神荼、 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 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龙舟竞渡、吃粽子、凭 吊屈原
变(演变)
春晚、电话拜年、互联网 拜年、禁放鞭炮、微信红 包发压岁钱等 内容变化:祭奠烈士 形式变化:网上祭奠鲜花 追思
女儿回娘家、举办龙舟文 化节、小长假旅游等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探究节日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1、观察春节门神年画的变化,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春节
• 春节起源: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是我国最盛 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自西汉以来,春节的 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 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 据记载,春节由冬天祭拜活动发展而来。冬祭是原始社会人们的 一种习俗。开始时,冬祭活动没有固定的日期,但一般都是在每 年冬天结束时进行。慢慢地,人们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开展庆祝 活动。随着时代的变化,冬祭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最终 成了一年辞旧迎新的节日,所以人们开始称它为春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节、端午节的起源与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地考察走访等多种方法收集历史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历史信息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其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勇于展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精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课前按照春节和端午节两部分,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进行准备,然后对春节组和端午节组进行准备活动的分工布置。

(2)学生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以及节日中传递的观念,理解传统节日文化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针对当下洋节的盛行,传统节日备受冷落的社会现状,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教学重难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是本课的重点,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体会节日之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歌曲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想把最近常听的一首歌分享给大家。

这首《粽香》大家听完,有什么感受?歌曲中尤其表现了歌者对什么节日的温暖的怀念?(学生欣赏《粽香》,创设节日气氛,让学生初步体会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师: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大家辨一辨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生: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七夕。

师:你是如何判断这些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具备什么特点?生: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师:本节课我们以春节和端午节为例,了解节日的由来、传承、演变与意义。

一、春节的起源、传承与演变师:首先我们来讲一讲中国人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什么时候?生:正月初一师: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习俗,为本课学习提供了生活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认识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难点: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节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氛围。

2.谈话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

4.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资料、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节日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节日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下问题:a.各个节日起源的原因是什么?b.各个节日的习俗有哪些?背后有何寓意?c.节日习俗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

教材通过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底蕴。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从节日文化中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如亲情、友情、团结、爱国等。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但鉴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一些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挖掘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掌握有关节日的历史文化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难点:引导学生从节日文化中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图片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这些节日有什么了解?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节日,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该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并准备进行成果展示。

4.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各个节日的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

清代《龙舟盛会图》
7、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 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 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 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 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 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甲午元旦
• 孔尚任
•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 眠。
•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 钱。
•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 偏。
•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 年。
5、清明节
《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6、端午节
1、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又叫 鸡日,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古代有元 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 正朔等30多种名称。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据《盘古王表》载:“天皇氏始制干 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上古时期以此年头岁尾举行祭神 祭祖活动。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元宵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 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汉文 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 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 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 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 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但对于这些节日的起源和背后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特点。

2.难点:节日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资料: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的相关文章、图片等。

3.投影仪:用于展示教材内容和相关资料。

4.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1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12)
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 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 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 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 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穿针乞巧
• 瓜果乞巧
吃巧巧饭
中秋节
农历七八九月为秋季,在古代分别被称 为孟秋,仲秋,季秋,八月为仲秋,后称中 秋。
拓展延伸: 如果我们用一些关键词来归纳中国传统 节日的内涵,你觉得会是哪些词呢?
根: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的根,是文化 之源,寄托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情感:如对 亲情、对团聚、对平安、对幸福的歌颂和追求, 重视家庭,崇宗敬祖,除旧迎新,反映了中华 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融汇亲缘 感情、增强内聚力的符号。
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 2、知道传统节日的习俗与内涵 3、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 和价值观。
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约, 缠也。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 思。 节日,就是自我节制,管束,停顿的日子。
中国的节,一般都是停下来,通过古老的仪 式,细节,追思先人之德,念旧,调整与周 围世界的关系,或闭门思过,或饮酒叙旧 ······春节从祭祖开始,清明思念祖先,端午 思念古代诗人,中秋怀念亲人······
新:节日习俗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了 ,现在出现了“网络(祭奠先祖和革命烈士) ”、“低碳”、“环保”等新元素,我们倡导 健康的过节方式。
美: 这些传统节日都是很美的,视觉上的美:
春节的中国红,清明的烟雨弥蒙,端午节色彩 绚丽的龙舟,中秋节的皓月,重阳节的聚会插 满头,七夕节的浪漫,都画在人们心目中。味 觉上的美: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 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都让人回味无穷。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一.年的含义
《尔雅 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唐虞曰载。
《说文解字》:年,谷熟也。
二.春节习俗 (1)忙年
1.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腊八节是春节的
前奏。“老婆老婆你莫谗,过了腊八就是 年。”
腊八粥
腊八粥的传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纪念佛祖成道:释迦牟尼(Sakyamuni) 一家四口的故事;朱元璋。
• 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 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 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 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 ,再向同辈敬酒,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 定要在上午。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 ,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 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 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 可缺少的活动。
1、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 2、汇报学习的成果。
清明节
一、清明节的来历 春秋时期:晋国,晋献公,骊姬,申生,重耳
(介之推)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拯清明复清明。
二、清明习俗 1·扫墓 2·祭黄帝 3·踏青 4·荡秋千 5·放风筝 6·蹴鞠 三、清明食品 鸡蛋,春饼, 乌饭,螺蛳, 清明粑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 “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 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 “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 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夕、清明、 盂兰盆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 大节日。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老人的尊重, 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 (共21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 (共21张PPT)

女儿回娘家、举办龙舟文 化节、小长假旅游等
活动四、探讨:
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 的作用
探讨: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你最喜欢的节日是哪一个?为什么?
2、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有哪些影响? 带动社会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注重家 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 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 合作探讨:随着多元文化的日益丰富,中国的传 统节日日益被人们忽视与淡忘。取而代之,“圣 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在 我国愈加盛行。这种现象在广大青少年中尤为常 见。对此,你有何看法?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洋节” 和中国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 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 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 多
活动三、分享:
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习 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放爆竹(年的传说) 拜祭祖先 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 压岁钱 守岁 拜年:由内及外,由近及远。 送穷鬼与祭财神
二十三,糖瓜粘(小年)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豆腐,谐音“兜福”)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闹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南方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两样菜:一是有头有尾完整的鱼, 象征年年有余;二是丸子(圆子),象征团团圆圆。 福建:韭菜(久),豆腐(兜福),菜头(彩头),竹笋 (节节高),鸡,橘子(吉祥如意), 甘蔗(甜甜蜜蜜,节节高升)。 北京:荸荠(必齐) 南方:年糕(年年高升) 北方:饺子(更岁交子,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表格:节日习俗的变与不变(传承与演变)
节日 春节
不变(传承)
变(演变)
祭祀祖先、辞旧迎新、重 春晚、电话拜年、互联网
视家族、拜年、贴春联、 拜年、禁放鞭炮、微信红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节活动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起源和意义可能知之甚少。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过传统节日,但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可能不够重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访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难点: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图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课堂探究:(1)提问: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它们有什么习俗和意义?(2)学生分享: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

4.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访问、讨论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诗词中不是描绘元宵节的是 ( C )
A.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B.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2、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
月节、艾节、夏节等。 若请你写一篇《端午
节简介》,下列四组关键词,你会取用的应 是 (D ) A.柳条 粽子 春耕 屈原 B.月亮 月饼 团圆 嫦娥 C.菊花 九层糕 敬老 晋文公 D.艾叶 粽子 龙舟 屈原
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成了 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
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 习俗,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合作 探究
传统节日对社会生 活有什么作用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
南方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两样菜:一是有头有尾完整的鱼,
象征年年有余;二是丸子(圆子),象征团团圆圆。 福建:韭菜(久),豆腐(兜福),萝卜 (菜头-彩头),竹笋(节节高),鸡, 橘子(吉祥如意),甘蔗 (甜甜蜜蜜,节节高升)。 北京:荸荠(必齐) 南方:年糕(年高) 北方:饺子(更岁交子,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3、中国古人在划分二十四节气时充分考虑了季 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以有利于 指导农业生产。能够反映农作物成熟的节气是 (C ) A.雨水、清明 C.小满、芒种 B.惊蛰、谷雨 D.白露、霜降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活动课:中国传 统节日的起源
导入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 熟悉的节日。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 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 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 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 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新授
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
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的由来
春秋时期:晋国,重耳(晋文公),介之推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拯清明复清明。
清明习俗
1· 扫墓 2· 祭黄帝 3· 踏青 4· 荡秋千 5· 放风筝 6· 蹴鞠
初一为“春节”。
新授
பைடு நூலகம்
春节习俗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 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 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
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
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新授
二十三,糖瓜粘(小年)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豆腐,谐音“兜福”, 闽南话豆干谐音“大官”。 二十七,洗疚疾,有钱无钱,剃头过年。 二十八,贴花花 二十九,做黄酒
春节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 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 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
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
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 月初一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 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 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
总结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
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
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影响。我们作为中学生,更要 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 民族精神,为把我们国家建立得更加富强,为早日 实现民族复兴之梦而努力学习。
练习
1、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下
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
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 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
《岁朝欢庆图》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来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风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挂艾草 与菖蒲、放风筝、栓五色丝线等
端午节的变迁
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 有所侧重;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
放爆竹(年的传说) 拜祭祖先
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
压岁钱
守岁
拜年:由内及外,由近及远。
送穷鬼与祭财神
春节的变迁
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
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
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 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 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 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清
清明食品:
鸡蛋,春饼,乌饭,螺蛳,清明粑
清明节变迁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 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
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
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 定节日的色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
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
日”;秦代之后,端午节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魏
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 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隋唐埋藏,端午节从风俗 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代端午节竞渡 之风尤为鼎盛;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如贴
天师符;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
却愈来愈盛行。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
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 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 是认识先辈。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 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 节、扫坟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 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