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第五章第五节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网上形考(任务一至五)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网上形考(任务一至五)试题及答案国开(中央电大)本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网上形考(任务一至五)试题及答案说明: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课程考核:形考(比例50%、手段网络);终考(比例50%、手段机考)。
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简答题 1. 简述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
[答案]孔子提倡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孟子主张专心有恒,由博而约;韩愈强调学必有师,文以载道;朱熹赞成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王夫之提出学思并重,知行结合等。
2. 语文课程有哪些功能?其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案]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包括工具功能、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
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 语文课程的发展功能涵盖哪些主要内容? [答案]培养以思维为核心的包括注意、观察、想象、记忆在内的一般认识能力;培养以理解语文学习过程为基础的语文自学能力;培养互助合作学好语文的能力;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 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
[答案]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包括:首先,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它涵盖了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发展性、创造性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而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特殊性,是与其它课程相区别的特点,也是绝对不容许忽视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学生是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反过来人文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对语文工具的掌握。
第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语文包涵两个方面:语言文字的形式方面和它所负载的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等内容方面,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
一年级语文第五单元集体教研
一年级语文第五单元集体教研
一年级语文第五单元集体教研活动一般会围绕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生学情分析等方面进行研讨。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一年级语文第五单元集体教研活动提纲:
1.教材解析:详细解读本单元的主题、课文内容、语言点、识字写字要求等,明确各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2.教学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3.教学设计研讨:
o朗读教学:如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分角色朗读等)提升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o识字写字教学:探讨有效的汉字认读与书写教学方法,比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o阅读理解: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初步掌握文章大意,理解关键词句,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
4.学情分析及应对策略: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习惯和已有的知识储备,讨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包括课堂管理、个性化教学以及作业设计等。
5.教学资源分享与整合:交流和分享各自准备的教学辅助材料(如课件、音频、视频、图片等),并探讨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评价与反馈机制:研究如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7.下阶段教学计划:基于第五单元的教学情况,规划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通过这样的集体教研活动,教师们可以集思广益,共同提升教学质量,确保一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既符合规范要求,又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国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国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篇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一.填空题1.摘录精彩的语段;根据原文编写故事;写出文章提要;写心得体会。
2.知识要点;能力水平3.教学理念;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生的发展4. 课程目标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学习语文5. 形象;语言;编儿童故事;游戏;6.形象;意蕴;情味;节奏7.口语交际活动情境;挑战性任务8.孔子;孟子;韩愈;朱熹;王夫之二.名词解释9.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素养。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10.语文课程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三.简答题11.在中年级主要采用观察作文的形式来发展儿童语言功能的依据是什么?中年级主要采用观察作文的形式来发展儿童语言功能,既顺应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需要。
首先,小学作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儿童的”虚构”,而且要教会他们表达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
当儿童已经初步具备在头脑中产生表现和安排表象结构的心理机制,其观察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必须根据作文教学的性质、任务,教会他们通过观察去准确的摄取周围世界各种真实的形象,并用文字把由这些形象产生的表象和真实感情准确的表达出来。
其次,中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用文字概括和交流周围世界比较复杂的信息,即掌握“构段”的基本思路。
学生通过写作观察作文能力比较顺利的掌握“构段”的基本功能。
因为语言的条理性是观察的周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的具体体现,边观察边思考,有助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2.简述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主线和辅线。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五章)
第五章语文教材语文教材广义:一切对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口头语言材料及书面材料。
狭义: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材料,即常说的教科书。
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有四方面: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
第一节从课程视角看语文新教材正因为语文教材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所以就语文教育而言,我国传统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一直顶替着课程,研究的重心一直放在教材与教学上。
20世纪90年代,“语文课程”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焦点。
下面,从课程视角呈现新教材的主要特色。
一、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新教材比较好地演绎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理念,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善的预设,而是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
为此,新教材不但增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作品,而且还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文章。
新教材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
二、新教材贴近生活世界(一)课程与生活课程是什么?课程即经验,这种课程定义是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
此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强调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的作用的动态的情境,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二)新教材与生活传统的语文教材几乎把注意力全部投向“选文”,坚持选文的“文质兼美”,然而在反映“生活”、联系“生活”方面却有明显不足。
而新课程语文教材在坚持选文标准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新教材重视言语实践活动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全面整合语文学习的诸多要素,言语实践不再是局部的、单项的,而是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
河南开放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任务5(第九~十章)-null分
河南开放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任务5(第九~十章)-null分题1:为什么要开展语文教学评价?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是什么?正确答案:评价的目的是了解教学效果:语文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的学习成就,以及教学方法和教材的有效性。
改进教学:评价提供了有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激励学生:通过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
决策支持:学校和决策者可以使用评价数据来制定政策和资源分配决策,以改善语文教育质量。
题2:举例说明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
正确答案:客观性:评价应该是客观的,基于事实和证据,而不受主观偏见的影响。
多样性:使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笔试、口试、项目作业、课堂观察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能力。
公平性:评价应该公平对待所有学生,避免歧视或偏袒特定群体。
实用性:评价结果应该能够指导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用的反馈和建议。
及时性:评价应该及时进行,以便在教学中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行动。
题3:对于语文教学研究来说,我们都可以研究哪些内容?正确答案:教材分析:研究语文教材的设计、内容、结构,以及对学生的适用性。
教学方法:探讨不同的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听、说、读、写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策略:研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采用的学习策略和技巧,以及这些策略的效果。
评价工具和方法:研究语文教学评价的工具和方法,包括考试、测验、课堂观察等。
教师专业发展: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和培训效果,以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题4:如何开展语文课堂观察研究,步骤有哪些?正确答案:选择观察焦点:明确定义研究的目标和观察重点,例如,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吴立岗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第一节语文课程名称的来历一、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二、语文教学独立设科始于清末三、“语文”课程于1949年正式定名第二节建国后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任务的历史演变一、1950年: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的初步形成二、1953年: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三、1956年:明确提出小学语文科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语言四、1958年:片面强调语文课程的政治陛和思想性五、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六、1966—1976年:彻底否定建国17年来的语文教学七、1978年:拨乱反正,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八、1986—1992年:为提高民族素质全面修订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九、20世纪90年代: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第一节语文课程名称的来历一、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二、语文教学独立设科始于清末三、“语文”课程于1949年正式定名第二节建国后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任务的历史演变一、1950年: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的初步形成二、1953年: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三、1956年:明确提出小学语文科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语言四、1958年:片面强调语文课程的政治陛和思想性五、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六、1966—1976年:彻底否定建国17年来的语文教学七、1978年:拨乱反正,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八、1986—1992年:为提高民族素质全面修订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九、20世纪90年代: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第九章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第十章语文教学研究显示全部信息。
第五章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模式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训”指的是教师的指导、辅导。 “练”指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 训练的目标是什么? 叶圣陶说: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 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样, 他们就能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
“四式”是指导读过程中的四个阶段即 “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 “复读式”。
鲁迅:倘若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 及作者个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 才较为确凿。要不然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五、去语文化; 六、误读。
一、教学原则的概述与举例
(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的一般原 理,是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进行教 学的基本依据。 (二)中国古代教学原则举例 因材施教 知行统一 学思结合 启发问难
1、发现教学法 2、SQ3R学习法 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 3、科学扫描法 4、问题教学法 5、暗示教学法 6、快乐教学法
7、范例教学法 8、图表教学法 9、利用图书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教学总目标是通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能力、素质培养,使学生较好掌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论体系,准确把握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以及实施建议,掌握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知识要点,具有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为未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奠定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能够运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教材分析和案例分析,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关联,形成综合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体验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感知小学语文课程的独特魅力,体会小学语文情智兼融的特点,增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信心和乐趣。
课程具体目标如下: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较好掌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论体系,准确把握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以及实施建议,掌握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知识要点,具有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为未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奠定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课程名称(中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名称(英文)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xtbook Research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课程代码08120092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考核形式考试总学分(学时/周)2(2学时/周)理论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实践或实验学分(学时/周)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后续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适应范围小学教育专业面向专业小学教育开课学期4开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基层教学组织课程负责人课程网址无制定人审定人目标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教材分析和案例分析,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关联,形成综合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目标3:体验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感知小学语文课程的独特魅力,体会小学语文情智兼融的特点,增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信心和乐趣。
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任务三 回答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任务三回答题目:在第五章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
答:一、多读阅读教学中最大量的活动应是学生自己的阅读, 因为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 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读中才能实现。
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质量,注重读思结合。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包括关于“怎样读”的谈话也不宜多,而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
那种过去在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一问到底”或“一议到底”的做法都是应该避免的。
另一方面,实施新课程也应防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多,而与文本对话过少;非语文活动过多,语文本身的活动太少的倾向。
二、多领悟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发展正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分析推理。
小学阅读教学应当增强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适当地创设情境,通过品读和想像、联想,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是一种顿悟。
学生在阅读中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突发奇想,幡然醒悟,是一种突变和升华,它不是借助反复训练可以实现的。
但是,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助于这种突变和升华。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开展师生、生生对话,有助于学生的感悟。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教师把统一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去构建自己对新内容的理解。
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
所以,感悟必然是个性化的,要注重个体的独特感受。
三、多积累古诗从重理解到重积累,也是古诗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博发”,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重积累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有没词语、精彩句段,进而多读多背,而不需要“讲深讲透”和“问个不休”。
有的句段和篇章学生一时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应当允许他们随着阅历的增长去逐步加深感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件0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第五章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 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 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自 改”的基础上增加了 “互改”的要 求,标点符号运用要求相应提高。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 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 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 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
二年级上册安排了3次训 练,分别是:语文园地三 “写自己喜欢的玩具”,语 文园地四“学写留言条”, 语文园地七“看图想象, 写猫和老鼠的故事”。
二年级下册安排了4次训练:语文园 地二“模仿教材提供的例子,写一写 你的一个好朋友”,语文园地四“看图 想象,写小虫子、蚂蚁、蝴蝶玩蛋壳 儿”,语文园地六“照教材的例句,提 出问题”,语文园地七“写自己想养的 动物和理由”。
现实原因:内涵不清,规格要求不明,教材 编排失当,以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种种教学 偏差,即课程设计缺陷和教学实施不当。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将第一学段的写作称为写话,目的在于:
(1)对写话有 兴趣,留心周围 事物,写自己想 说的话,写想象 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 乐于运用阅读和 生活中学到的词 语。
(3)根据表达 的需要,学习使 用逗号、句号、 问号、感叹号。
提出观察任务,
对儿教童师心提理学出研的究表明,第一学段学生观察水三平年较级低,儿到童第观二学段时
才有明显发展。
任务也不能排
察的精确性深
除干扰集中注
刻性有了明显
意观察;
提高。
到了三年级, 儿童观察的目 的性才有所改
无论是出于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本学段习作教学目标的需要,还是出于为下 一学段习作教学打好基础的考虑,第二学段都不应延续第一学段以想象类习 作唱主角的做法。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第五章第五节
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和协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探究学习法
总结词
探究学习法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 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VS
详细描述
探究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 假设、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 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 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游戏教学法
总结词
游戏教学法是一种将游戏元素融入教 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 中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
详细描述
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让 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 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游 戏中快乐学习。
合作学习法
总结词
合作学习法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学 习任务的教学方法。
鼓励交流、增强信心
详细描述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口语 交际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 与同学、家长、老师等进行 交流。同时,教师还通过肯 定和鼓励学生的表现,增强 其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和积极 性。
THANKS
感谢观看
语文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小学语文教学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通过教学使学生 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语文是个人发展的基石
小学语文教学为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够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潜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小学语文教学
当代小学语文教学
古代小学语文教学以识字、写字、读 书、习字为主要内容,注重背诵和模 仿。
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章教学方案
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章教学方案第一节:课程简介本节主要介绍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章的教学方案。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古代民间故事的特点和传承价值,并通过阅读和讨论相关材料,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二节:教学目标本节旨在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与生活中的思维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和区分古代民间故事的特点,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学生从中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3.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三节:教学内容与方法本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主,包括以下内容:1.主要内容:本章节将以古代民间故事为核心,介绍了《济公送春》等多个具体的故事,学生通过阅读故事文本,了解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2.教学方法:a.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故事中的要点和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b.互动式阅读:老师和学生共同阅读故事文章,通过问题互动、语句解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c.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演绎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d.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写作活动,例如写一篇自己的故事或改编一部经典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节:教学评价与反馈本节将重点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采用以下评价方法:1.笔头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和阅读能力。
2.口头表达:课堂上进行一对一或小组对话,检验学生对故事的思考和理解,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3.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通过评价作品的质量来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节: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延伸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可以进行以下教学延伸活动:1.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博物馆,了解古代的文化和民间故事,增强学生的实地体验和文化熏陶。
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整体大单元教学的研究——以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
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整体大单元教学的研究——以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邮编:650301摘要: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当中,描写人物的文章占着极大的比重,着重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效的解决学生在第五习作单元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掌握更多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该如何去进行人物的描写。
对此,在课程教学阶段,既要求教师试着对习作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通过指导学生去阅读教材上的一些文章,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增长其见识。
又要多指导学生进行模仿习作,进而让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掌握一些习作的技巧,在有效降低自己习作的难度基础上,锻炼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习作单元;教学策略在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这一习作单元教学当中,部分学生对于任务的描写存在着严重的脸谱化问题,导致在写作的过程中很难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尤其体现在描写方法缺乏系统性和灵活性,学生很难根据人物的特征从外貌、言行举止以及心理活动等方面去塑造人物。
另外,则是小学学生自身人物方面的写作素材和经验的积累较为贫乏。
尽管了解并掌握了集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但是因为词汇量、句式的不足,导致很难在习作课上将一个人物传神的用文字勾勒出来。
面对此种情况,本篇课文从多个方向来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整体大单元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策略上的指导和建议:一、阅读与观察同步,借阅读来增长学生的见识第五单元教材当中的人物都是比较典型的,其拥有着鲜明的人物性格,长时间下去,会让学生逐渐习惯写典型的人物,而不善于捕捉普通人物的特征。
对此,在教学阶段,需要教师试着将阅读与观察进行整合,多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去比照与课文当中人物相似的现实人物。
例如,在《摔跤》一课的教学之中,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文本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一些刻画人物的细节,教师就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试着对课文当中刻画人物细节的句式进行勾画和赏析,进而在赏析的过程中提高其课堂阅读的收获。
国开作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作业3(第五章15分)参考13
在第五章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针对案例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
有效的教学策略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活动概括化的作用。
因此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的灵魂。
孙老师的组诗选取了《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渭城曲》这四首。
虽然他们都是出自唐代诗人之手,都以“送别”为话题,但是四首诗在情境、内容和情感等方面还是存在着诸多不同的。
《赠汪伦》是一曲李白汪伦友谊的赞歌,诗风激情浪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多了一些绵长与悠远,比起李汪的情意,更显深情;《别董大》则一改离别诗的悲切惜别情调,豁达豪爽地劝慰朋友,体现出挚友豪放洒脱的情怀;《渭城曲》则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质朴而优美。
孙老师看似洋洋洒洒的课堂布阵,却始终驾驭着一条感情的红线,这四首诗分别是以“歌”送、以“目”送、以“话”送、以“酒”送,但皆以“情”送。
以“情”为线,串“歌”、“目”、“话”、“酒”四珠,以“送”贯穿,以情凝聚,形散神聚,收放自如,可谓佳境。
观摩过很多的主题教学,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或明或暗的“线”,或曰“主题”。
主题不仅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境,一种文化。
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止肝肠寸断,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
送别,已经不仅作为一种仪式,一个话题,它已经衍生成为一种“送别文化”。
孙老师的课堂引领学生感受“送别之情”,汲取中国古代诗文精华,其用意可谓深远。
而当孙老师希望学生对即将分别的老师说几句话时,孩子们分明已经将课堂所感悟的送别情意演绎成为生活情感的一部分,“孙老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时君!”“孙老师,我相信我们有缘会再相见!”“孙老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老师送我情!”孙老师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主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逻辑轮廓,为 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 结构。 作用:中介、桥梁
一、抛弃“理解型”教学模式
现行的阅读课模式有两种: “知识理解型”:致力于知识传授。“解题——释 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 “思维训练型”:致力于发展智力。“阅读课文—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共同点:1、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 2、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 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探究“常式”中的“变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1、四个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必固化,可根据实际需要 灵活变动。 2、四个阶段不必平均使用力量,可根据实际需要有 重有轻。 3.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完成某一阶段的任务为主要目 标,并以此为主线改造“常式”的教学程序,呈 现明显的“变式”。
感悟型教学模式: 1、感悟准备阶段 2、读悟阶段 3、感悟形成阶段 问题引导型教学模式: 1、设疑启情,激发动机 2、自读自悟,提出问题 3、深入阅读,分析问题 4、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5、师生小结,揭示思路
二、建构突出感悟、质疑和运用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 主动积极的活动中,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 评价和运用能力。 典型的阅读教学模式: 基本型(也称综合型) 感悟型 问题导向型
基本型(综合型)模式的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境,自读自悟(开始阶段) 基本任务:通过情境设置,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 新表象,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激发阅读兴趣, 了解文章大意,初步感悟思想感情。 关键:激发学生的情感 方式:一是让学生自由议论 二是教师提出问题
关键:落实语感的积淀工作,以及学会通过语文实 践提高语感能力。
语感: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阅读、分析和运用中形 成的对语言比较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 内涵:意蕴感、想象感、情味感、畅达感 作用:是语文能力和语文人文素养的完美结合,它 的形成是语文基本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 分类:词感、句感和篇感
注意: 1、时间。每篇课文学完后,留10分钟让学生积淀 和运用语感。 2、练习。情境性练习;情境性造句。 3、引导学生运用语感的书面练习,要有多样性、创 造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思考与练习
2、在阅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质疑能力 有什么重要性?两者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 (1)概念:感悟能力是指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 能力,是一种优良的思维品质,它包含形象的感 知、理性的认识和逻辑的推导能力。 条件:中国人的思维特征为培养感悟能力奠定了基 础,汉语的体验性特点为感悟能力的培养打开了 方便之门,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感悟能力的培养提 供了丰富的资源,个性的心理发展为学生感悟能 力的培养提供了可靠保障。 意义:培养感悟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 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2、要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解疑。 3、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保留自己对问题的见解。 4、对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要给时间解决,不要怕课 时进度“失控”。 5、要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 分组合作学习步骤: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 作解疑
(四)联系生活,积累运用(总结阶段) 基本任务:联系生活语言运用的情境,达到积淀语 感,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读读议议,披文入情(深入阶段) 基本任务:进入课文局部,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 的结合上对课文作比较深入的领会。 重点:对词和句的把握 关键:进入语言情境,受到情感熏陶 基本做法:以段位单位,读读、议议、讲讲 注意:1、分析课文不必每一段平均用力 2、竭力揭示词的特殊含义,即揭示出词的特殊的形 象、意境和情味。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最深入阶段) 基本任务:通过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对课文更深 入地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 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学会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质疑 注意:1、要教会学生从哪些方面质疑。 质疑内容分五个层次:1)疏导性问题 2)深究性 问题 3)鉴赏性问题 4)延伸性问题 5)评价性问 题
(2)概念:质疑能力是人通过大脑进行分析、综合、 判断、推理而对事物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的能力。 意义:有利于丰富知识结构,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 性,有利于促进教师知识更新,弥补备课讲课的 不足,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 力的培养。 (3)关系:感悟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从而有助于质疑能力的培养。而质疑能力 又可以加深对文本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