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魏晋南北朝服装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服饰》课件

《魏晋南北朝服饰》课件

发饰与配饰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注重发饰与配饰 的搭配,以彰显身份地位和审美品味。
VS
详细描述
发饰包括发簪、发钗、发带等,材质多为 金银玉器。配饰则包括耳环、项链、手镯 等,材质有金、银、玉、珍珠等。这些配 饰不仅有装饰作用,还有象征意义,如耳 环的佩戴可表示已婚或订婚。
04
魏晋南北朝服饰的文化意义
详细描述
短裙一般以单层丝绸或麻布制成 ,长度在膝盖以上,有的款式甚 至短至大腿中部。颜色以浅色系 为主,也有一些鲜艳的颜色。
上衣与外套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上衣多为窄袖 紧身,外套则多为宽袖长袍。
详细描述
上衣通常为交领,紧贴身体,凸显女 性身材。外套多为广袖,长至膝盖以 下,有的甚至长至脚踝。材质多为丝 绸或棉布,色彩丰富,图案多样。
03
魏晋南北朝女装
长裙
总结词
长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的主要下 装,款式多样,色彩丰富。
详细描述
长裙通常由多层丝绸或棉布拼接而成 ,长度过膝,有的甚至拖地。颜色方 面,除了常见的素色,还有各种图案 和绣花装饰,如牡丹、莲花、凤凰等 。
短裙
总结词
短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女子的 休闲装束,轻便舒适,适合夏季 穿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在面料选择和搭配上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丝绸、麻 布等面料的运用,为现代服饰的面料选择提供了借鉴。同时,这一时期服饰的色 彩搭配和图案设计也对现代服饰产生了影响,使得现代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05
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影响
对后世服饰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风格和特点对 后世的唐、宋、明等朝代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如宽衣大袖、褒衣博带等元 素被继承和发展。

第11章 魏晋南北朝服装

第11章  魏晋南北朝服装

穿裤褶的男子
.
2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 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 的时期。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服饰,大体上 仍承袭秦汉旧制。这 个时期的服饰,可以 参鉴《洛神赋》、 《列女传》等图卷。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
.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3
人和人格自己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 和文艺的中心。高贵的灵魂,脱俗的言行, 英俊的风采。魏晋衣服宽博,受清淡影响, 求潇超脱俗,蓄意仿古 。
.
22
金步摇
.
23
第四节: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
穿裤褶的男子
• 1、裤褶
穿裤褶的女子
.
裤褶是实际上一种上 衣下裤的组合,它的 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 袖衣,下身穿肥腿裤。
上衣为短身大袖或 小袖,圆领对襟, 衣长不过膝,加沿; 下衣喇叭裤,膝弯 处长带系扎。
24
• 2、裲裆
裲裆liǎngdāng源自北方民
1襦裙,妇女服装继承秦 汉遗俗,有衫、袄、襦、 裙之制。衣服特征为: 上俭而下丰,上衣短小, 下裙宽大。交领上襦, 束腰较紧,头部多加假 发。这时的襦、衫亦宽 亦窄,有广袖宽身和窄 袖紧身。南北朝时有交 领大袖衣,长裙外着, 腰线甚高,也有窄袖合 领衣,腰间垂裳,已近 隋式。
.
13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 都以宽博为主,其特 点为:对襟,束腰, 衣袖宽大,并在袖口 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 的缘饰,下着条纹间 色裙,腰间用一块帛 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 裳,除间色裙外,还 有其它裙式 。
魏晋南北朝女子高髻插步摇发
.
2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由于贵族统治者的推崇 和提倡,妇女对面部的 修饰十分重视。魏武帝 曹操令宫人作长眉,谓 之“仙蛾妆”;梁武帝 令宫人作白妆,画青黛 眉。最具特色的是“额 黄之妆”,这是南北朝 以后流行的一种妆饰风 习。所谓“额黄”,就 是以黄色的颜料染画在 额间。“花黄”则是用 黄色纸片或其他薄片剪 成花样粘贴于额。“花 黄”也是当时妇女开始 流行的一种妆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概述

魏晋南北朝服饰概述

魏晋南北朝服饰概述秦、汉帝国曾经以政治上强大的向心力使服饰文化在传承商、周服制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服饰文明之所长,至东汉明帝厘定了适应封建政教理想的封建服饰制度,对后世封建服饰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汉朝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

经过三国鼎立,两晋王族之争,中国内部分崩离析,给徙居华北边境的少数游牧民族以可乘之机。

魏晋贵族男子服饰蒙古系游牧民族匈奴、羯、鲜卑,藏系游牧民族羌、氐先后入侵中原,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即历史上所称的“五胡十六国(包括十三个五胡小王朝和三个汉族小王朝)”。

公元4世纪至6世纪,中国处于混乱的南北朝时期,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促使胡、汉杂居,南北交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国家的异质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影响,促使中国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

汉、胡服饰文化的相互交流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服饰文化,是按两种不同的性质和方向互相转移的。

其一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封建服饰文化,魏晋时基本遵循秦、汉旧制;南北朝,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初建政权之后,鉴于他们的本族习俗穿着不足以炫耀其身份地位的显贵,便改穿汉族统治者所制定的华贵的服装。

尤其是帝王百官,更醉心于高冠博带式的汉族章服制度,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北魏孝文帝的改制。

公元486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帝始服衮冕;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改革其本族(鲜卑族)的衣冠制度。

公元495年接见群臣时他就班赐百官冠服,用以更换胡服。

其二是在实用功能方面比汉族统治者所穿的宽松肥大的服装优越的胡服,向汉族劳动者阶层传移,魏孝文帝曾命令全国人民都穿汉服,但鲜卑族的劳动百姓不习惯于汉族的衣着,有许多人都不遵诏令,依旧穿着他们的传统民族服装。

官员们“帽上着笼冠,裤上着朱衣”,连魏文帝的太子也私着胡服,从洛阳逃回平城,后被废为庶人。

这是由于服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有民族的习惯性,他们原来的服装样式比汉族服装紧身短小,且下身穿连裆裤,便于劳动,这种服装是鲜卑族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形成的,魏孝文帝在推行汉化中未能使鲜卑人断其流行,反而在汉族劳动人民中间得到推广,最后连汉族上层人士也穿起了鲜卑装。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随着纺织也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新型品种,而此时也出现了一种能防火的“火浣布”,相当于今天的石棉布,这是纺织科技的一大成就。

一、魏晋时期,百官直至皇帝,都沿袭秦汉服制,以黄色为尊。

二、魏晋时期,男服以袍、衫为主,女服还保持深衣制。

上层男子如贵族、文吏等,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

其特点是交领,衣长袭地,微露脚,袖根收窄,袖口肥宽。

贵族妇女也是如此,肥衣大袖,衣长曳地,交领或圆领,腰束带,有线条美。

三、平民服饰则以短、瘦、窄为特点。

当时下层人民穿裤普遍。

南朝服饰南朝服饰皆如魏晋之制。

其中男子的主要服饰是衫,官服为袍。

女式服装有衫、襦,为秦汉遗俗。

北朝服饰褶皱为北朝主要服装。

其次为裲裆,裲裆男女通用,以帛为质,前后两片,一当胸一当背,肩部相连,腰间系皮带。

孝文帝改革时期,服饰汉化,吸收了汉袍严整、规范、中和的特点,也吸收了汉服中的等级差异性,以此来加强统治。

而女服主要吸取鲜卑族紧身上袄的优点,变宽袍曳地为衣裙合体。

这反映女性审美观的变化与社会意识的宽松。

影响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因素:一、哲学哲学对服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竹林七贤”得着装上。

“竹林七贤”的衣着多为汉代之衫,衣袖宽敞,裸露手臂,大袖自然下垂,有飘逸感。

是他们不拘形迹、不拘礼俗的思想和性格的外在表现。

他们在服装上的追求,是崇尚自然、任心任情、不受拘束的体现。

二、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与服饰是相互影响的。

文学作品中对服饰的描写既源自生活又影响人们的生活,受造型艺术的影响,服装造型还注意表现服装的层次和装饰,特别是领和袖等部位的装饰,领型多样,开口趋深,便于表现衣领的层次性。

三、社会风尚在魏晋时期,形式美得到追捧。

这一时期,人们所崇尚的是近乎女性的美态,例如何晏“行步顾影”、“好服妇人之服”。

人们在崇拜之余,纷纷效仿。

且那一时期,以貌取人的现象普遍,因此形式美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图片:魏晋服饰男子服饰女子服饰竹林七贤:自由大胆的竹林七贤服饰美丽的洛神:何晏:服妇人之服的何晏。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信使服饰

魏晋时期的百姓服饰近年在甘肃嘉峪关东北的戈壁滩上, 发现一处魏晋时期的墓群,其中有六座墓室的墓砖上绘有 彩画,共有六百余幅。砖画的内容几乎都是现实生活的各 种场景,包括采桑、耕田、狩猎、畜牧、屯垦、庖厨、宴 饮等等,其中描绘劳动者形象的,就有二百多幅,。如农 民的袍服、猎户的毡帽、信使的巾帻、牧民的绑腿、妇女 的围裳等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Leabharlann 男子 魏晋以来,社会上盛传的玄学与道、释两教相结合,酝酿出文士的空谈之风。他们崇尚虚无,藐视 礼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羁。在服饰方面,魏晋时期的男子已很少穿传统的额审议,他们穿宽松的 衫子,衫领敞开,袒露胸怀。 女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主要发型为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发髻形势高大,发饰除一般形势的 簪扠以外,流行一种专供支撑假发的杈子,承重的意义大于装饰的意义。 服装商承袭秦汉的遗俗,有衫、裤、褥、群等形制,后逐渐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 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紧身的衫褥或者袄,衣衫以对襟、交领为多,领、袖都有缘边;下着长裙, 腰用帛带系扎。款式多位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群多位折戟裙,裙长曳地,下 摆宽松,给人以俊俏潇洒之感;加上丰富的首饰,反映出奢华靡丽之风。南北朝时期的百姓妇女梳 丫髻,穿宽袖短衣、长裙、侍女梳环髻、穿对襟衣。
贵妇衣裙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 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 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 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 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 此图为穿汉化衣裙的贵妇。
魏晋官吏服饰
魏晋杂裾垂髾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 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 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 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 三角,并层层相叠。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 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 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 使两者合为一体。

中国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

中国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

中国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公元220~58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350余年的时间里,战乱频仍,北方与南方时常处在纷飞的战火中,国与国之间争斗不断,政权屡屡更迭。

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均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服饰也随之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服饰文化发生质变的重要时期之一,同时也是各民族服饰文化相互交融并展现新的特色的时代。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求生存和赢得战场上的主动权而进行的那次服饰改革应该说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但就其改革的范围来说仅仅是一个点,用的是一种强制执行形式。

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变革,却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是在强制与随意间进行的。

造成这次服饰巨变的直接因素是战争,由于战争的多年延续,兵员和劳动力的补充,成了关系到北方各国统治政权时间长短的重要因素,故北方各国对人口的争夺非常激烈,使得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各民族居民,背井离乡,形成了大范围的迁徙。

共同的命运、处境和遭遇,大大增强了各民族人民对时政、环境的共同认识,原来彼此之间生活习俗上的差异、民族文化心理上的障碍等,很快得以填平,促进了相互间的联系和往来。

特别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那里的民族融合趋势就更加明显。

民族与民族的融合是多方面的,除了血缘融合外,还有民族习性、生产活动、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融合,其中,以服饰穿戴方面表现得最为直观。

在这一时期,服饰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传统的深衣渐渐消失,袍服成为正式的礼服之一;袴褶(音xí)服开始盛行;妇女服饰整体上以上身短小、下体宽博拖长的“上俭下丰”式装束为时尚。

这些特征的形成,明显是受了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影响的结果。

同时,汉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和礼仪,对各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特别是北魏孝文皇帝实施的变俗改制举措,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发展。

孝文帝的变俗改制与战国时赵武灵王的服饰改革恰好是一来一往:前者是大规模引入、吸收汉族的传统礼仪和服饰文化,后者是吸收、借鉴北方少数民族的优秀服饰。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是怎样的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是怎样的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是怎样的公元4世纪至6世纪,中国处于混乱的南北朝时期,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促使胡、汉杂居,南北交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国家的异质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影响,促使中国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是怎样的。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男服服饰: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

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汉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国古代的周礼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据周礼而定。

委貌冠服:为公卿行卿射礼之礼服。

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为领袖。

朝服: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亦都有五色朝服,不过汉代平时常朝以皂朝服、绛服为多,而魏晋南北朝则以绛朝服为主。

通天冠服:魏晋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礼服。

着绛纱袍,皂缘中衣,黑鞋。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诸王所服,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

百官冠服:以绛纱为主。

但陈制较复杂,百官位高者以朱衣为朝服,位卑者,则以皂衣为朝服,皂白纱缘中单。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馈绣,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裤褶服,用途非常广,可以做朝服、军服、便服、从贵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饰:皇后谒庙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庙佐祭服:为妃、嫔、命妇之祭服。

在晋及南朝宋、陈均为皂上皂下。

亲蚕服:为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均为青上缥下。

助蚕服:为妃、嫔、命妇助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在晋及南朝陈为缥上缥下。

南朝宋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为女性之朝服。

比周礼服:女性官服与男性官服同样,非常复杂,用色亦多,与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拓展184年汉灵帝时期爆发黄巾之乱,为了安定地方,州牧拥有地方控制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服饰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经济萧条、文化惨遭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

魏晋南北朝服装与儒学禁锢下的秦汉袍服不同,变得越来越宽松,“褒衣博带”成为是魏晋时期的普遍服装形式,其中尤以文人雅士居多。

众所周知的竹林七贤,不仅喜欢穿着此装,还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

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

这种风格是由于当时政治动荡、经济衰退,文人欲实现政治理想又怯于宦海沉浮,为寻求自我超脱和精神释放,故采取宽衣大袖、袒胸露臂的着装形式,因此形成了“褒衣博带”的服装样式。

一、男子服饰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袪,而衫为宽大敞袖。

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白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当礼服。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

上至王公名士,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袖为尚,只是耕于田间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仍为短衣长裤,下缠裹腿。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

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裙等。

巾分为幅巾、纶巾:原为幅巾中一种,传说为“诸葛巾”。

《三才图会·衣服一》记:“诸葛巾,一名纶巾。

诸葛武侯(亮)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提到“羽扇纶巾”之服。

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

它的制作方法是在冠上用经纬稀疏而轻薄的黑色丝纱,上面涂漆水,使之高高立起,里面的冠顶隐约可见。

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人物多着漆纱笼冠。

二、女子服饰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裙、深衣等。

多用对襟,领袖施彩绘,腰间著一围裳或抱腰,外束丝带。

妇女的服饰风格有窄衣和宽博之别,细裥多褶裙风尚。

衫裙是魏晋女子的常服,上衣的衫紧身合体,袖子宽肥;下边的裙子多折裥,裙长拖地,宽松舒展。

深衣:男子已不穿的深衣仍在妇女间流行,并有所发展,主要变化在下摆。

中国各朝代服饰历史沿革之魏晋南北朝服饰

中国各朝代服饰历史沿革之魏晋南北朝服饰

中国各朝代服饰历史沿革之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220~589)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

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

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

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

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

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哑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

女子衣着“上俭下丰”。

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

足穿笏头履、高齿履(一种漆画木屐),流行一时。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

鲜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

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ppt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ppt

戴 兜 鍪, 穿 裆 铠 裤 褶 的 武 士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 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 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 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 身穿衫、袄、襦,下身穿 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 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 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 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 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男子服饰主要为胯褶及两 裆等。左图穿杂裾垂髯服 的妇女。右图为戴小冠、 穿裲裆的男子。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漆纱笼冠
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 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另外,帽类有 几种样式:一种“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 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一种“突 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 等等。
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及其 侍从(敦煌莫高窟288窟壁画)
穿大袖宽衫的贵族及侍 从(顾恺之《洛神赋图》 局部)
戴 梁 冠 、 穿 大 袖 衫 的 文 吏
•裤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他们的 衣着大多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 称之为“裤褶服”。
穿 裤 褶、 缚 裤 的 女 子
• 裲裆:北方少数民 族的服装,起初是 戎服中的裲裆甲演 变而来。
褒衣博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 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 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 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 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 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 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 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 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 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 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 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 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 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 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 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 下裳多穿裤裙。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的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581年)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汉代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中国内部分崩离析,出现了以魏为首的三国鼎立,两晋争权,周边的许多游牧民族也乘虚而入,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

这使得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中国处于空前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使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传统服饰的机能性在这一时期得到加强,在美学风格上则是追求“仙风道骨”的飘逸和脱俗。

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传顾恺之《列女图》局部)漆纱笼冠漆纱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特色的主要冠式。

当时的男子和女子都可以佩戴。

因为它是使用黑漆细纱制成的,所以得名“漆纱笼冠”。

冠的特点是平顶,两侧有耳垂下,下边用丝带系结。

伦敦大英博物馆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之一,男穿曲领大袖长襦,女倭堕髻垂臂,右衽衫,长裙拂地,腰束细绅带。

漆纱笼冠图(根据传世帛画、壁画及出土陶俑复原绘制)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大袖宽衫魏晋时期的人们崇尚道教和玄学,因为祈望长生不老,所以炼制丹药服用的情况较为普遍。

服食丹药后常使身体发热,不适合穿紧身的衣服,加之当时的人们大多追求“仙风道骨”的风度,所以这一时期的人们喜欢穿宽松肥大的衣服,世称“大袖宽衫”。

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及其侍从(敦煌莫高窟288窟壁画)穿大袖宽衫的贵族及侍从(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裤褶裤褶是实际上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

裤褶原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服装开始在汉族地区广为流行,裤口也越来越大,为了行动方便,人们用1米左右的锦带将裤腿缚住,称为“ 缚裤” 。

后来衣袖和裤口愈加宽大,时称“广袖褶衣”、“大口裤”,一时之间成为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服饰。

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博物馆藏北魏彩绘陶文武士俑穿裤褶的男子和女子(北朝陶俑,传世实物)杂裾垂髾服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

华服时课|魏晋南北女子朝服饰

华服时课|魏晋南北女子朝服饰

华服时课|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背景魏晋南北朝作为过渡阶段﹐在汉朝和唐朝两个朝代中间﹐维持了将近四百年。

魏晋南北朝﹐是在汉朝灭亡以后相继建⽴起来的⼀系列政权的总和﹐这些政权⼤多数都很短暂。

魏晋南北朝期间政权更替频繁﹐曾短暂统⼀﹐随着北⽅游牧民族⼊主中原﹐新建起来的魏晋不⾜以控制整个局⾯﹐战乱纷扰﹐政局摇摆不定、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盾重重﹐呈现南北对峙的局⾯。

南北朝并不是指两个朝代﹐⽽是指⼀种并⽴的政治局⾯。

总体来看﹐北朝的游牧民族政权居多﹐⽽南朝⼤多数是由魏晋时期躲避战乱向南迁徙的汉⼈建⽴起来的政权。

史书上有个词叫作“⾐冠南渡”﹐就是指的这个阶段。

南渡指向南迁徙﹐这个迁徙的意义⾮常重⼤﹐它代表着之前的中原⽂明由最早发源的黄河流域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

在秦汉时期﹐长江以南的⼴⼤地区都被看作是⽂明未开化的地⽅。

但随着北⽅国⼟的沦陷﹐受到长期战争、饥荒、疾病、天灾的影响﹐北⽅的⼈民背井离乡﹐向南迁移﹐和南⽅⼈⼀起⽣活。

起初的时候﹐⽭盾是很尖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演和⼏代的传承﹐隔阂慢慢被淡化﹐⽂化最终融合在⼀起。

南北朝是在两条平⾏轨道上发展﹐并且整个魏晋南北朝期间到处都充满了战乱﹐但由于这种民族和地域的⼤迁徙、⼤融合﹐促进了新的汉民族的形成。

这种新的民族认同﹐⽐传统的中原⽂明具有更⼤的包容性﹐在隋唐统⼀中国以后被慢慢延续下来。

因为门第和依托于门第的⼈才选拔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层固化﹐寒门出⾝的⼈在政府中上升空间有限﹐所以知识分⼦不再把仕途作为唯⼀追求﹐转⽽追求⽂学、美学、哲学﹐以及⽣活享乐﹐并且创造出了新的⽂化和⽂学风格﹐构成了所谓“魏晋风度”﹐这也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服饰风尚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则出现各民族间相互吸收、逐渐融合的趋势。

⼀⽅⾯﹐⼀些少数民族提倡穿汉服;另⼀⽅⾯﹐鲜卑族服装紧⾝短⼩﹐下穿连裆裤﹐便于活动﹐在中原⼴泛流⾏﹐传统的深⾐形制逐渐消失。

这⼀时期的服饰主要有两种形式:⼀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为少数民族服饰﹐承袭北⽅习俗。

《魏晋南北朝服装》课件

《魏晋南北朝服装》课件
简述男性服装的特点和演变历程,分别阐述上、中、下三种层次男性服装的特征和区别,探究性服装与社会地 位的关系。
女性服装
简述女性服装的特点和演变历程,分别阐述上、中、下三种层次女服装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外来文化交流时的服装变化,探究汉服、胡服和袍服 三种服装文化的融合及其带来的影响。
结论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特点和演变历程,同时探讨服装在文化传承、文 化融合和时代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魏晋南北朝服装》PPT 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深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通过介绍服装的 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探究男性和女性服装的特点和演变,以及外 来文化元素对服装的影响,展现服装在时代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概述
介绍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同时解释服装在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性。
男性服装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是什么样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是什么样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是什么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衣裳最具特色的有三种,一是大袖衫,二是裤褶与裆,三是不拘仪表的宽袍。

大袖衫衫在魏晋之时不仅是玄者所着,而且也是上流社会的服饰特征之一。

它是在传统的汉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当时的衫与现在的衫不同,其形制与袍相仿,只是袖口不同,袖口有祛者为袍,无祛者为衫。

也就是衫不收袖口,不施祛口,袖口宽敞。

《释名・释衣服》称:“衫,衣无袖端也。

”指的就是袍与衫的区别所在。

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

“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

”转相流传,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朝服饰。

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皆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从传世的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裤褶与裆裤,战国之时已有少数人所着,实为赵武灵王引进的胡服之一种,经几百年的演变、改进,不断完善而形成。

裤褶之名起于汉末,但此时的裤褶之制已非汉末的式样,其形制比以往汉式上衣窄小,长至膝部;裤管宽松,长至足部。

这种服饰汉魏之际主要是在军队中穿着。

该服经南北几次交流融和形成,魏晋之后,被广泛用于民间,也成为了汉族的普通常服和便服。

穿裤褶的陶俑魏晋南北朝之际,中原和南方的服饰都受到北方少数民族习俗的深刻影响,当时除裤褶之外,广泛穿着的还有裆,也是从北方传来。

所谓裆,也就是我们说的背心或坎肩的意思,其意在挡住背部挡住心胸部。

其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扎。

裆虽为男子服饰,但妇女也可以穿着,只是妇女在初起多穿在外衣的里边,以后又穿在交领衫袄外,这种穿法在今天的女子服饰中仍可见到,是裆穿法在今天服饰中的延续和残留,只不过今天穿的不是裆,而是坎肩的形制。

文化的传承永远是这样一个改变吸收、再改变再吸收的演进过程,而很少出现间隔、跳跃。

除大袖衫、裤褶、裆外,男子还着袍襦、裤、裙等。

另外此时盛行衫,袖口尽可放宽,袖的宽度在我国历史中除宋代外可为最宽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服装

魏晋南北朝服装
13
戴幅巾旳人物
戴纶巾旳诸葛亮
14
■汉族男子旳冠
小冠:前低后高,中空如桥,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级皆可 服用。
高冠:继小冠流行之后兴起,常配宽衣大袖。
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旳一种首服,在魏晋时期 最为流行。它旳制作措施是在冠上用经纬稀疏而轻薄旳黑色 丝纱,上面涂漆水,使之高高立起,里面旳冠顶隐约可见。 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人物多着漆纱笼冠。
39
穿裤褶、缚 裤旳男子 (北朝陶俑)
40
穿裤褶、缚 裤旳男子
41
裲裆:
所谓裲裆,也就是我们说旳背心或坎肩旳意思, 其旨在挡住前心后背,形制也与目前旳背心相同, 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 皮带系扎。
这种服式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称马甲,北方称 背心或坎肩。也有单、夹、皮、棉等区别,并可着 于衣内或衣外。衣外者略长,衣内者略短。
因为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上至王公名士,下 及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袖为尚,只是耕于田间或从事重体 力劳动者仍为短衣长裤,下缠裹腿。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旳主要衣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 最为喜好。
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裙等。
9
大袖衫
10
戴卷梁冠、 穿袍服旳男 子(顾恺之 《列女图》 局部)
34
织文锦履
35
首饰发展到此时,突出体现为竞尚富丽。其质
料之华贵,名目之繁多,是前所未有旳,显然与宫
中姬妾成群,汉末出现旳妓女这时以“营妓”形式
出现等奢侈风气有关。衣饰也从点缀修饰旳功用,
进而形成以色相迎。故而,首饰之光灿夺目,强调
其与众不同,成为嫔妃营妓旳热衷之处。
36
佩饰
金冠饰 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服装

魏晋南北朝服装
(二)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 冠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袪, 而衫为宽大敞袖。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 服装日趋宽博。褒衣博带 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 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 最为喜好。
图为——长衫
图为笼冠大袖衫
图为褒衣博带的竹林七闲
图为穿袖衫的士人
图为——大袖宽衫
深衣 帔 履 首饰发展到此时,突出表现为竞尚富丽。其质料之华贵,名目之繁多,
是前所未有的
右图为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
图为穿女子大袖衫的妇女
首饰
图为魏晋时期的首饰
各类首饰
发饰
(四)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裲裆
裤褶:上衣 叫褶,下衣 叫裤,一种 胡服,是一 种衣裳分制 的服装
裲裆:所谓 裲裆,也就 是我们说的 背心或坎肩 的意思,其 意在挡背挡 心。其形制 也与现在的 背心相似, 是前后各一 片,在肩部 有两条带子 相连,腰间 再以皮带系 扎。
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 幅巾 纶巾 小冠 高冠 漆纱笼冠
左图为戴幅巾的人物
图为戴笼冠的骑马人士
帽子是南朝以后大为兴起的, 主要有: (1)白纱高屋帽 (2)黑帽 (3)大帽
图为南朝帝王像(陈文帝),头 上所戴为白纱高顶帽
(三) 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 饰
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襦、裙、 深衣等。
图为穿裤褶,缚裤的男子
图为裤褶,缚裤示意图
裲裆铠示意图
穿裲裆铠的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神赋图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 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 之回雪.. 曹值《洛神赋》
帔,是始于晋代的女之衣物,形似围巾。
列女仁智图
• 3、发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妇女发式,与前代 有所不同。在南朝 时,由于受佛教的 影响,妇女多在发 顶正中分成髻鬟, 做成上竖的环式, 谓之“飞天髻”。 在发髻上再加饰步 摇簪、花钿、钗镊 子、或插以鲜花等。 此时的面饰流行鹅 黄装。
• 2、深衣与汉代有较大不同,下摆加丝织物三角形层层相叠的 装饰,飘带较长。南北朝时去掉了飘带,尖角的“燕尾”加 长,二者合为一体。
此时的深衣又称杂裾垂髾服。所谓“髾” shāo,指的是从
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 燕飞舞。
深衣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 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 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 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 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人和人格自己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 和文艺的中心。高贵的灵魂,脱俗的言行, 英俊的风采。魏晋衣服宽博,受清淡影响, 求潇超脱俗,蓄意仿古 。
洛神赋图
列女仁智图 东晋 顾恺之
第二节: 汉族的男子服饰
• 1、长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 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 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 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 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 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按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 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 qū 口。
金步摇
第四节: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
穿裤褶的男子
穿裤褶的女子
• 1、裤褶
裤褶是实际上一种上 衣下裤的组合,它的 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 袖衣,下身穿肥腿裤。
上衣为短身大袖或 小袖,圆领对襟, 衣长不过膝,加沿; 下衣喇叭裤,膝弯 处长带系扎。
• 2、裲裆
裲裆liǎngdāng源自北方民
族,流行于南朝齐梁之间。 《释名.释衣服》称:“裲裆, 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南 北朝时的主要铠甲是裆铠,其 材料大多采用坚硬的金属和皮 革。
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 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 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 飘带。由于使用了轻柔飘逸的丝绸材料, 所以这两种装饰使女子在走动的时候, 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律感。后来,这两种 装饰逐渐合二为一,这就是杂裾垂髾 [shāo]服的造型。杂裾垂髾服使魏晋的女 子充满灵动、飘逸的气质。
戴兜鍪、穿两裆铠的武士
五、南北朝时胡汉文明融合的特性
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服饰文明,是按两种不异性质和方 向互相传移的。 1.其一是在政治功能明晰的遵循秦汉旧制的服装逐渐成 为统治阶级服装。 2.其二是适用优越的胡服,逐渐向汉族劳动者阶级转移。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 长衫的特点,及其与袍的区别;女子深衣 、襦裙、发饰的特点;裤褶和裲裆与北方 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女子高髻插步摇发
由于贵族统治者的推崇 和提倡,妇女对面部的 修饰十分重视。魏武帝 曹操令宫人作长眉,谓 之“仙蛾妆”;梁武帝 令宫人作白妆,画青黛 眉。最具特色的是“额 黄之妆”,这是南北朝 以后流行的一种妆饰风 习。所谓“额黄”,就 是以黄色的颜料染画在 额间。“花黄”则是用 黄色纸片或其他薄片剪 成花样粘贴于额。“花 黄”也是当时妇女开始 流行的一种妆饰。
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
本章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长衫流行的原 因,衫的特点以及衫与袍的区别; 男子的各种首服,漆纱笼冠的特点 和工艺;女子深衣和襦裙的特点, 披和履的特点和穿着方法,女子发 饰的特点;北方少数民族裤褶和 裆 的特点和穿着方法。
学习目标
熟悉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长衫流行的原因 ,衫的特点、衫与袍的区别;了解男子的各种 首服,尤其是熟知漆纱笼冠的特点和工艺;掌 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深衣和襦裙的特点 ,披和履的特点和穿着方法,女子发饰的特点 以及北方少数民族裤褶和裆的特点和穿着方法 。
思考与练习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服 饰的交融体现在哪些方面? 2. 佛教文化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有什么影响?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汉族男子服衫,主要是 衫子。衣无袖端,敞口, 有单、夹两式,对襟以 襟带相连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 装日趋宽博。上至王公名士, 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 袖为尚,只是耕于田间或从 事重体力劳动者仍为短衣长 裤,下缠裹腿。
• 2、巾 巾是魏晋男子常戴的首服,一般用丝带、葛布、鹿皮制作, 用以束头。在《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壁画七贤中山涛、阮籍、 向秀、阮咸四人均束巾。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戴幅巾的人物
戴纶巾的诸葛亮
• 3、漆纱笼冠 漆纱笼冠简称“笼冠”,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 男女皆可服用,以黑漆细纱 制成,故名“漆纱笼冠”。
漆纱笼冠图
帽子
戴白纱高顶帽的皇帝(唐《历代帝王图》中 陈文帝形象)
第三节: 汉族的女子服饰
1襦裙,妇女服装继承秦 汉遗俗,有衫、袄、襦、 裙之制。衣服特征为: 上俭而下丰,上衣短小, 下裙宽大。交领上襦, 束腰较紧,头部多加假 发。这时的襦、衫亦宽 亦窄,有广袖宽身和窄 袖紧身。南北朝时有交 领大袖衣,长裙外着, 腰线甚高,也有窄袖合 领衣,腰间垂裳,已近 隋式。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 都以宽博为主,其特 点为:对襟,束腰, 衣袖宽大,并在袖口 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 的缘饰,下着条纹间 色裙,腰间用一块帛 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 裳,除间色裙外,还 有其它裙式 。
戴小冠、穿襦裙的乐人
2,衫裙,是魏晋女子的常 服,上衣的衫紧身合体, 袖子宽肥;下边的裙子多 折裥,裙长拖地,宽松舒 展。这种上俭下丰的造型, 加上丰盛的配饰,能够展 现出魏晋女子潇洒俊美的 风度。这也是中国传统女 装的经典造型。
章节结构
• 第一节: 魏子服饰 • 第三节: 汉族的女子服饰 • 第四节: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
穿裤褶的男子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 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 的时期。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服饰,大体上 仍承袭秦汉旧制。这 个时期的服饰,可以 参鉴《洛神赋》、 《列女传》等图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