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魏晋南北朝服装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服饰》课件

《魏晋南北朝服饰》课件

发饰与配饰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注重发饰与配饰 的搭配,以彰显身份地位和审美品味。
VS
详细描述
发饰包括发簪、发钗、发带等,材质多为 金银玉器。配饰则包括耳环、项链、手镯 等,材质有金、银、玉、珍珠等。这些配 饰不仅有装饰作用,还有象征意义,如耳 环的佩戴可表示已婚或订婚。
04
魏晋南北朝服饰的文化意义
详细描述
短裙一般以单层丝绸或麻布制成 ,长度在膝盖以上,有的款式甚 至短至大腿中部。颜色以浅色系 为主,也有一些鲜艳的颜色。
上衣与外套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上衣多为窄袖 紧身,外套则多为宽袖长袍。
详细描述
上衣通常为交领,紧贴身体,凸显女 性身材。外套多为广袖,长至膝盖以 下,有的甚至长至脚踝。材质多为丝 绸或棉布,色彩丰富,图案多样。
03
魏晋南北朝女装
长裙
总结词
长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的主要下 装,款式多样,色彩丰富。
详细描述
长裙通常由多层丝绸或棉布拼接而成 ,长度过膝,有的甚至拖地。颜色方 面,除了常见的素色,还有各种图案 和绣花装饰,如牡丹、莲花、凤凰等 。
短裙
总结词
短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女子的 休闲装束,轻便舒适,适合夏季 穿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在面料选择和搭配上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丝绸、麻 布等面料的运用,为现代服饰的面料选择提供了借鉴。同时,这一时期服饰的色 彩搭配和图案设计也对现代服饰产生了影响,使得现代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05
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影响
对后世服饰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风格和特点对 后世的唐、宋、明等朝代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如宽衣大袖、褒衣博带等元 素被继承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服饰 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服饰 ppt课件

——————华丽的、生机丛生的时代
“竹林七贤”-中国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 、刘伶、王戎及阮咸7位名士的合称,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 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 七贤.七人————华丽的、生机丛生的时代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 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 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 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 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 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 ,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 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 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 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 “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漆纱笼冠
小贴士:漆纱笼冠影视剧复原
男子典型服饰— 首服
戴笼冠、穿大袖衫的舆夫
男子典型服饰— 首服
戴笼冠的骑马人物
男子典型服饰— 首服
帽子是南朝以后大为兴起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
白纱高屋帽:初唐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中陈文帝即戴 这种帽。样式为高顶无檐,通 常用于宴见朝会。
黑帽:以黑色布帛制成的 帽子,多为仪卫所戴。
时代特色:
分裂割据 频繁激烈的战争 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 佛教、玄学盛行
服装特色:
北方-汉族与北族服饰的融合-“短衣缚裤,腰 束革带,外加套衣,头戴风帽,足着短靴”。
北魏在服饰上推行汉制-“孝文改制”。
南方仍沿袭秦汉遗俗。
服装上受玄学的影响,形成的“魏晋风度”-大 袖宽衫,宽衣博带。

魏晋南北朝服饰制度探析【文献综述】

魏晋南北朝服饰制度探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历史学魏晋南北朝服饰制度探析前言魏晋南北朝是继秦汉大一统之后出现的政治大动荡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外,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争一触即发,政权更替频繁。

各民族间的接触和碰撞,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融合,在服饰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文化上,玄学成为士族在痛苦之外寻求的一种精神超脱,从服饰上可以体现他们的理想观念和生活要求,此外佛学、道教正在兴盛时,他们主张的洒脱、自然的思想观念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着衣风格和服饰制度。

一、魏晋南北朝的服饰特点一、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多年,它的服饰起初留有秦汉时的遗风,比较正统。

长期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服饰无论从颜色上还是样式上都有明显的等级观念和身份尊卑的标志。

服饰的形制总体保守,恪守礼仪规制。

晋人司马彪的《后汉书.舆服志》上说:“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

故礼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

非其人不得服服,所以顺礼也。

顺则上下有序,德薄者退,德盛者缛。

故圣人处乎天子之位,服玉藻邃延,日月生龙,山车金银饰,黄屋左森,所以副车德,章其功也。

贤人佐圣,封国爱民,能献文绣,降龙路车,所以显其仁,光其能也。

”妇女在这时的服饰上也依循品级,如《通典》所云:“晋依前汉制,皇后渴庙服组上皂下:蚕,青上缥下,隐领袖缘。

元康六年,诏以纯青。

贵人,夫人,贵殡是为三夫人,皆金章紫缓,九殡银印青缓,佩彩擅玉(于闻玉),助蚕之服,纯缥下为上下。

”[1]桂镯用绣为衣,赏加五色,金银校饰。

刘熙《释名》称:“妇人上服曰桂,其下垂者,上广下窄,如刀圭也。

”两汉时,特别注重礼,服饰从上到下根据官位逐级而下,表现出对上的尊敬和膜拜,在不同的场合,由上到下又有相应服饰变化,不得逾越。

这种行为一直是儒学极力倡导的“礼治”。

所以到了魏晋前期,还是过多的宴席筵席着秦汉时期正统的服饰制度。

二、社会急速变化,造成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几度变更。

《抱朴子·讥惑篇》所云:“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财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 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 ppt课件

宽袍
南朝的衣式,大抵趋尚于博大。《晋 书·五行志》云:“晋末皆冠小而衣裳 博大,风流相仿,舆台成俗。”《颜氏 家训》也说:梁世的士大夫,都好尚褒 衣博带,大冠高履。晋处士冯翼衣大袖 衣,亦即如此。 在魏晋时期政治、思 想、文化的影响 下,士人们 向往自然、重视生命、展示 个性,宽袍大袖与清谈作为当 时的一种 社会形式,反映出其 对个体审美的一种 要求,折 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审美观。
南朝时一种特有的冠帽,尤为 天子的首服,亦作“白纱高顶 帽”、“白帽”、“高屋帽”。 南朝天子宴私,都戴白纱帽。
笼 冠
在小冠上再加笼巾即成笼冠。 笼 冠不是顶于头上, 而是像帻一样 罩在头上, 顶平,两边有目。 形 制又像汉时的梁冠, 有圆、方之 分和梁数之别, 前壁向后倾斜, 戴于头上显得十分挺拔、庄重。 所以当时文官皆戴笼冠。
折上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北周武帝用幅巾之 制, 并加裁四角带, 名曰折上巾,又名幞 头、 自幞头盛行后, 启后世唐代幞头之始, 其他冠也因此而少用。
魏 晋 南 男北 子朝 服时 装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300余年战乱不息,社会动荡。魏晋 南北朝约公 元3世纪至6世纪末,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充 满曲折的一个时期 政治和经济动荡激烈,使社会的各个方面, 包括衣冠服饰,都起了 很大的变化。 北魏本为异族,迁都 洛阳后由孝文帝推行了全面的文 化改革,大量地吸取了汉文 洛阳后由孝文帝推行了全面的文化改革 大量地吸取了汉文 化,甚至改变本族的语言,在服饰上也推行了汉 制。当时祭 服全部改为汉制,朝服、常服也以汉服为主。同时广大 南方 人民在原来汉服的基础上吸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 一 改以往的整幅宽身的服饰形制,服饰裁剪日趋合体,传统 的服饰样 式,甚至连常服中应用最多的深衣也逐渐消失。而 胡服在这一时期 才不仅仅是军人所穿,一般官人以及侍从、 宫内人员、贵族及百姓 都有穿着,在中国厂泛地流传开来。

魏晋南北朝 (220~589) 服饰特点

魏晋南北朝 (220~589) 服饰特点

魏晋南北朝 (220~589) 服饰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非常丰富,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服饰也有很多特点,下面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也逐渐加强。

这个时期的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弘扬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此来追求精神上的幸福。

1、男装特点男子的服饰比较简单,通常包括衣、裤和帽子。

衣服的样式多以宽大为主,衣袖也非常长。

男子常常佩戴半罩面的巾帽,有的还穿上学士服装和五彩鱼袋。

女子着装更加细致,服装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女子的裙子通常分为紧身裙和宽裙两种,还有一些由长裤和短上衣组成的女装。

女子的服饰上相对比较注重色彩的搭配,经常用五颜六色的布料来装饰。

此外,女子还佩戴各种发饰、珠宝等。

3、官服特点官员穿的服装比较特别,通常有明显的颜色和各种符号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权利。

在这个时期,各级官员的服饰都非常正规,并且有着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要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的样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个时期的服饰具有自然、舒适的基调,注重表达个性和精神追求,也更加注重服饰的美感和舒适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不仅在中国自己的服饰上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对外交往产生了影响。

当时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非常频繁,中国的服饰和文化也逐渐传播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中。

同时,外来的服饰和文化也逐渐传播到中国。

这些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也增加了中国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特点非常丰富,它们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同时也为当时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服饰风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

缣巾
双丝细绢制 的头巾。

平巾帻是和介帻、平上帻一个 系统的首服。帻本是古时一般 人裹在额头上的布。王莽时做 成有硬挺的顶部,可以覆罩整 个头部,接着出现了顶部呈介 字形屋顶的帻,是为介帻。

小 冠
比以往冠的形制小, 但顶部依 然为平制, 它是从帻(zé)巾发 展而来的, 是把帻后加高、顶 拉平, 并缩小了体积, 也称 ‘平上帻’。 这种小冠当时上 下层人士 皆可戴之
宽袍
南朝的衣式,大抵趋尚于博大。《晋 书·五行志》云:“晋末皆冠小而衣裳 博大,风流相仿,舆台成俗。”《颜氏 家训》也说:梁世的士大夫,都好尚褒 衣博带,大冠高履。晋处士冯翼衣大袖 衣,亦即如此。 在魏晋时期政治、思 想、文化的影响 下,士人们 向往自然、重视生命、展示 个性,宽袍大袖与清谈作为当 时的一种 社会形式,反映出其 对个体审美的一种 要求,折 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审美观。
裤褶和裲裆
裤,战国之时已有少数人所着,实为赵武 灵王引进的胡服之一种,经几百年的演变、 改进,不断完善而形成。
裤褶之名起于汉末,但此时的裤褶之 制已非汉末的式样,其形制比以往汉式上 衣窄小,长至膝部;裤管宽松,长至足部。 这种服饰汉魏之际主要是在军队中穿着。
所谓裲裆,也就是我们说的背心或坎肩的意思, 其意在挡住背部挡住心胸部。其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 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 再以皮带系扎。
幅巾
幅巾,又称巾帻,或称帕头。 [1] 是指用整幅帛巾束首。多 裁取一幅即长度和门幅各三尺 的丝帛做成。[2] 从额往后包 发,并将巾系紧,余幅使其自 然垂后,垂长一般至肩,也有 垂长至背,用葛布制成,称为 “葛巾”,多为布衣庶人戴用。 用细绢制成,称为“缣巾”, 多为王公雅士戴用。

《魏晋南北朝服装》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服装》PPT课件

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 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 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 飘带。由于使用了轻柔飘逸的丝绸材料, 所以这两种装饰使女子在走动的时候, 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律感。后来,这两种 装饰逐渐合二为一,这就是杂裾垂髾 [shāo]服的造型。杂裾垂髾服使魏晋的女 子充满灵动、飘逸的气质。
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152衫裙是魏晋女子的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长衫流行的原 因,衫的特点以及衫与袍的区别; 男子的各种首服,漆纱笼冠的特点 和工艺;女子深衣和襦裙的特点, 披和履的特点和穿着方法,女子发 饰的特点;北方少数民族裤褶和 裆 的特点和穿着方法。
洛神赋图
列女仁智图 东晋 顾恺之
第二节: 汉族的男子服饰
• 1、长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 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 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 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 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 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按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 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 qū 口。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学习目标
熟悉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长衫流行的原因 ,衫的特点、衫与袍的区别;了解男子的各种 首服,尤其是熟知漆纱笼冠的特点和工艺;掌 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深衣和襦裙的特点 ,披和履的特点和穿着方法,女子发饰的特点 以及北方少数民族裤褶和裆的特点和穿着方法 。
章节结构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汉族的男子服饰 • 第三节: 汉族的女子服饰 • 第四节: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 都以宽博为主,其特 点为:对襟,束腰, 衣袖宽大,并在袖口 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 的缘饰,下着条纹间 色裙,腰间用一块帛 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 裳,除间色裙外,还 有其它裙式 。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信使服饰

魏晋时期的百姓服饰近年在甘肃嘉峪关东北的戈壁滩上, 发现一处魏晋时期的墓群,其中有六座墓室的墓砖上绘有 彩画,共有六百余幅。砖画的内容几乎都是现实生活的各 种场景,包括采桑、耕田、狩猎、畜牧、屯垦、庖厨、宴 饮等等,其中描绘劳动者形象的,就有二百多幅,。如农 民的袍服、猎户的毡帽、信使的巾帻、牧民的绑腿、妇女 的围裳等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Leabharlann 男子 魏晋以来,社会上盛传的玄学与道、释两教相结合,酝酿出文士的空谈之风。他们崇尚虚无,藐视 礼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羁。在服饰方面,魏晋时期的男子已很少穿传统的额审议,他们穿宽松的 衫子,衫领敞开,袒露胸怀。 女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主要发型为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发髻形势高大,发饰除一般形势的 簪扠以外,流行一种专供支撑假发的杈子,承重的意义大于装饰的意义。 服装商承袭秦汉的遗俗,有衫、裤、褥、群等形制,后逐渐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 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紧身的衫褥或者袄,衣衫以对襟、交领为多,领、袖都有缘边;下着长裙, 腰用帛带系扎。款式多位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群多位折戟裙,裙长曳地,下 摆宽松,给人以俊俏潇洒之感;加上丰富的首饰,反映出奢华靡丽之风。南北朝时期的百姓妇女梳 丫髻,穿宽袖短衣、长裙、侍女梳环髻、穿对襟衣。
贵妇衣裙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 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 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 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 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 此图为穿汉化衣裙的贵妇。
魏晋官吏服饰
魏晋杂裾垂髾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 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 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 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 三角,并层层相叠。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 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 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 使两者合为一体。

知识点13:魏晋南北朝时期典型服饰

知识点13:魏晋南北朝时期典型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中国历代服饰赏析知识点13:魏晋南北朝时期典型服饰教学目的:以图片资料比较分析南北朝服饰的变化以及对隋唐服饰的影响。

内容纲目:(一)北方服饰变化—摇摆式接受(二)南方服饰变化—选择式接受服饰变化的双向性,一方面,汉族发现胡服短小紧身,便于活动,实用性强;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崇尚中原文化和舆服礼制管理国家的思想,推行汉化。

最后形成一种相互认可的服制新形制。

(一)北方服饰变化—摇摆式接受(1)北魏—全面汉化在南方汉族逐渐吸纳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元素的时候,北方鲜卑人政权却全面推行汉化政策。

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下令禁止穿鲜卑服装,改穿汉式服装,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洛阳话。

第二年又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

北魏官员头戴平巾帻,右衽袍,与魏晋时汉人官服十分相似。

女服的领子尤其夸张,女子爱穿裲裆,下身穿间色裙,外边还会再套一层单色裙子,由侍女帮忙提起。

女子则流行白色的圆领单衣,大袖衫上镶着颜色不同的贴袖,也不镶满整个袖口。

外套一件半臂,也是袖口领子镶边的,交领的开口也很低。

腰上围着一条短腰裙,北魏马金龙墓漆画2、北齐—否定汉化公元535年(永熙四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

进而为北齐和北周取代。

一东一西,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服饰特点。

北齐全面否定汉化,坚持穿胡服,都是V领袍靴。

北齊徐顯秀墓壁畫宴饮北齊東安王婁睿墓壁畫《北齐校书图》局部3、北周—胡汉并举北周则是采用胡汉并举的方式,在朝会等正式场合采行汉魏衣冠,平时则穿着鲜卑装,并以此作为常服。

隋唐以汉魏衣冠为公服,圆领襕袍为常服,正是承行了周制。

在北朝晚期逐步形成的这一套复合服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产物,也是中古时代我国服制上的最大变化。

北周敦煌供养人壁画(贵妇与侍从)(二)南方服饰变化—选择式接受东晋存在约一百年后,公元420年进入宋齐梁陈的政权频繁更迭中;而北方北魏在公元439年统一各国,约一百年后分裂为西魏和东魏,又分别被北周和北齐替代。

中国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

中国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

中国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公元220~58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350余年的时间里,战乱频仍,北方与南方时常处在纷飞的战火中,国与国之间争斗不断,政权屡屡更迭。

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均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服饰也随之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服饰文化发生质变的重要时期之一,同时也是各民族服饰文化相互交融并展现新的特色的时代。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求生存和赢得战场上的主动权而进行的那次服饰改革应该说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但就其改革的范围来说仅仅是一个点,用的是一种强制执行形式。

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变革,却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是在强制与随意间进行的。

造成这次服饰巨变的直接因素是战争,由于战争的多年延续,兵员和劳动力的补充,成了关系到北方各国统治政权时间长短的重要因素,故北方各国对人口的争夺非常激烈,使得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各民族居民,背井离乡,形成了大范围的迁徙。

共同的命运、处境和遭遇,大大增强了各民族人民对时政、环境的共同认识,原来彼此之间生活习俗上的差异、民族文化心理上的障碍等,很快得以填平,促进了相互间的联系和往来。

特别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那里的民族融合趋势就更加明显。

民族与民族的融合是多方面的,除了血缘融合外,还有民族习性、生产活动、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融合,其中,以服饰穿戴方面表现得最为直观。

在这一时期,服饰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传统的深衣渐渐消失,袍服成为正式的礼服之一;袴褶(音xí)服开始盛行;妇女服饰整体上以上身短小、下体宽博拖长的“上俭下丰”式装束为时尚。

这些特征的形成,明显是受了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影响的结果。

同时,汉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和礼仪,对各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特别是北魏孝文皇帝实施的变俗改制举措,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发展。

孝文帝的变俗改制与战国时赵武灵王的服饰改革恰好是一来一往:前者是大规模引入、吸收汉族的传统礼仪和服饰文化,后者是吸收、借鉴北方少数民族的优秀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考究

魏晋南北朝服饰考究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2007-03-16 来源:作者:220年—581年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汉代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中国内部分崩离析,出现了以魏为首的三国鼎立,两晋争权,周边的许多游牧民族也乘虚而入,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

这使得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中国处于空前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使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传统服饰的机能性在这一时期得到加强,在美学风格上则是追求“仙风道骨”的飘逸和脱俗。

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传顾恺之《列女图》局部)漆纱笼冠漆纱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特色的主要冠式。

当时的男子和女子都可以佩戴。

因为它是使用黑漆细纱制成的,所以得名“漆纱笼冠”。

冠的特点是平顶,两侧有耳垂下,下边用丝带系结。

伦敦大英博物馆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之一,男穿曲领大袖长襦,女倭堕髻垂臂,右衽衫,长裙拂地,腰束细绅带。

漆纱笼冠图(根据传世帛画、壁画及出土陶俑复原绘制)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大袖宽衫魏晋时期的人们崇尚道教和玄学,因为祈望长生不老,所以炼制丹药服用的情况较为普遍。

服食丹药后常使身体发热,不适合穿紧身的衣服,加之当时的人们大多追求“仙风道骨”的风度,所以这一时期的人们喜欢穿宽松肥大的衣服,世称“大袖宽衫”。

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及其侍从(敦煌莫高窟288窟壁画)穿大袖宽衫的贵族及侍从(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裤褶裤褶是实际上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

裤褶原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服装开始在汉族地区广为流行,裤口也越来越大,为了行动方便,人们用1米左右的锦带将裤腿缚住,称为“缚裤”。

后来衣袖和裤口愈加宽大,时称“广袖褶衣”、“大口裤”,一时之间成为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服饰。

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博物馆藏北魏彩绘陶文武士俑穿裤褶的男子和女子(北朝陶俑,传世实物)杂裾垂髾服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

浅析魏晋南北朝的服饰

浅析魏晋南北朝的服饰

浅析魏晋南北朝的服[摘要]简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状况及形成这种服饰的原因,说明服饰的款式的形成是民族融合的一个突出表现。

关键词:少数民族的服饰魏晋是妇女的服饰魏晋是男子的服饰服装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也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

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服装经历了长期多样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服装更加充实了服饰艺术的宝库,这些在魏晋的服装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公元220-581年,是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350余年的时间里,战乱频繁,北方和南方时常处在纷飞的战火中,国与国之间的争斗不断,政权屡屡更迭。

这个时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都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服饰也随之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其变化,(简单的说是伴随着匈奴、鲜卑、羌等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是服饰文化上发展而被迫产生碰撞,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造成了异域服饰文化的某种因素。

所以使魏晋南北朝服饰艺术异彩纷呈,其内涵非常丰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服饰文化质变的一个重要时期之一,同时也是各民族服饰文化相互交融并发展新的特色的时代。

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执政者,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熏染,仰慕峨冠博带式的汉族服饰,热心提倡穿汉族服装,以至形成〝群臣皆服汉魏衣冠〞的状况。

北魏教师元宏为表明是华夏正统文化的继承者所推行的汉化运动;禁胡服禁胡语,就是典型的例子。

另一方面,由于连年战乱、天灾、瘟疫肆虐,广大北方人民被破背井离乡,远徙南方,出现民族错居杂处的状况,形成了一种民族间相互影响,生活习性日渐融合的趋势。

汉族男子开始穿起紧身窄袖短衣,蝶泄,[有环和力饰金银]腰带和长统靴的胡服;汉族妇女的服装样式也是有裹衣博带,上长下短变成紧身适体〝上俭下丰(上短小,下宽大)〞。

从而出现了深衣形制在民间渐渐消失,胡服在中原地带广为流行的局面。

关于这一时期服饰的特点,晋人葛洪在《抱林子·外篇·讥惑》中有过如下概括:“丧乱以来,十五屡变,冠履衣服,袖缺财(裁)制,明改易,无复一定,炸短,一广一狭,忽高忽低,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其女子事者,朝夕仿效,所谓京贵大眉,远方皆半额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服饰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经济萧条、文化惨遭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

魏晋南北朝服装与儒学禁锢下的秦汉袍服不同,变得越来越宽松,“褒衣博带”成为是魏晋时期的普遍服装形式,其中尤以文人雅士居多。

众所周知的竹林七贤,不仅喜欢穿着此装,还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

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

这种风格是由于当时政治动荡、经济衰退,文人欲实现政治理想又怯于宦海沉浮,为寻求自我超脱和精神释放,故采取宽衣大袖、袒胸露臂的着装形式,因此形成了“褒衣博带”的服装样式。

一、男子服饰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袪,而衫为宽大敞袖。

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白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当礼服。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

上至王公名士,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袖为尚,只是耕于田间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仍为短衣长裤,下缠裹腿。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

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裙等。

巾分为幅巾、纶巾:原为幅巾中一种,传说为“诸葛巾”。

《三才图会·衣服一》记:“诸葛巾,一名纶巾。

诸葛武侯(亮)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提到“羽扇纶巾”之服。

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

它的制作方法是在冠上用经纬稀疏而轻薄的黑色丝纱,上面涂漆水,使之高高立起,里面的冠顶隐约可见。

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人物多着漆纱笼冠。

二、女子服饰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裙、深衣等。

多用对襟,领袖施彩绘,腰间著一围裳或抱腰,外束丝带。

妇女的服饰风格有窄衣和宽博之别,细裥多褶裙风尚。

衫裙是魏晋女子的常服,上衣的衫紧身合体,袖子宽肥;下边的裙子多折裥,裙长拖地,宽松舒展。

深衣:男子已不穿的深衣仍在妇女间流行,并有所发展,主要变化在下摆。

魏晋南北朝服饰有哪些特点

魏晋南北朝服饰有哪些特点

魏晋南北朝服饰有哪些特点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个时期的传统服饰的主要特点吧。

魏晋南北朝男服服饰特点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

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汉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国古代的周礼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据周礼而定。

委貌冠服:为公卿行卿射礼之礼服。

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为领袖。

朝服: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亦都有五色朝服,不过汉代平时常朝以皂朝服、绛服为多,而魏晋南北朝则以绛朝服为主。

冠服:魏晋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礼服。

着绛纱袍,皂缘中衣,黑鞋。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诸王所服,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

百官冠服:以绛纱为主。

但陈制较复杂,百官位高者以朱衣为朝服,位卑者,则以皂衣为朝服,皂白纱缘中单。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馈绣,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裤褶服,用途非常广,可以做朝服、军服、便服、从贵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魏晋南北朝女服服饰特点皇后谒庙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庙佐祭服:为妃、嫔、命妇之祭服。

在晋及南朝宋、陈均为皂上皂下。

亲蚕服:为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均为青上缥下。

助蚕服:为妃、嫔、命妇助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在晋及南朝陈为缥上缥下。

南朝宋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为女性之朝服。

比周礼服:女性官服与男性官服同样,非常复杂,用色亦多,与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魏晋南北朝园林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对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的布局、构图、手法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他的六法其一是“ 气韵生动”,“气韵”是一幅画的总的艺术效果和它的艺术感染力。

【晋朝历史】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民族服饰

【晋朝历史】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民族服饰

【晋朝历史】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民族服饰北方民族,泛指五胡之地的少数民族。

春秋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的胡服,即为这种短衣长裤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裤褶与?裆,一时随胡人入居中原,对汉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裤褶:这是一种外套下的裤子,被称为裤褶。

褶皱的形状像一件长袍,短身宽袖。

和汉族的长上衣一样,翻领或左翻领与汉族使用的右翻领不同。

腰带方便整洁;男女都可以穿。

它可以作为日常使用。

材料是布料和布料,上面绘有刺绣,也可以织成锦缎,或用野生动物毛皮制成。

裤子被两条裤腿隔开,裤腿被肥壮起来。

随着它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们像衣服和裙子一样站在那里。

然而,由于裤子的形状太宽,它们衍生出了捆绑裤。

缚裤:凡穿裤褶者,多以锦缎丝带裁为三尺一段,在裤管膝盖部位下紧紧系扎,以便行动,成为既符合汉族“广袖朱衣大口裤”特点,同时又便于行动的一种急装形式。

胯部:“胯部,其中一个是胸部,另一个是背部”。

当背部小心时,它的形状应该是无领无袖的。

起初,它似乎是正面和背面,腋下和肩膀上都有纽扣。

男人和女人都可以戴它。

这种衣服一直使用到现在。

它在南方被称为背心,在北方被称为背心或马甲。

还有单件、夹子、皮革、棉布等不同之处,可以穿在衣服里面或外面。

外套稍长,内衣稍短。

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在服饰上互相取长补短,以图其新,不仅兼有广、狭两种形式,还演变出一些新的服饰风格,如上衣紧身、窄袖,下裳宽大博广,被东晋学者干宝在《晋记》中称其为“上俭下丰”。

另外,如北齐妇女戴用的幂、穿着的皮靴、缘边袍、系扎的革带等,都为汉族人民所吸收,并流传至后代。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 魏晋 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 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 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 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 带系扎。
• 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 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 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 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 。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 服的特点。
•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 通行。如在这种冠帻 上加以笼巾,即成 “笼冠”。笼冠是魏 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 冠饰,男女皆用。因 以黑漆细纱制成,又 称“漆纱笼冠”。 • 帽类有几种样式:一 种“白高帽”;一种 “突骑帽”。
魏晋服饰二——妇女假髻
• 魏晋时期流行的蔽髻是一种 假髻。 • 高髻上插步摇首饰,髻后垂 有一髾,早在汉代出现,魏 晋后再度流行,成了广大妇 女的主要发型。 • 后来将发挽成单环或双环, 高耸发顶,也有梳丫髻或螺 髻。继南北朝风俗,民间妇 女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 直向上,谓之“飞天髻”。
髻的种类
魏晋服饰之三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 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 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 方习俗。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 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 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 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妇女服饰一般上身穿衫 ,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 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 ,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 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 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 ,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
魏晋服饰之一——头饰
• 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 中“羽扇纶巾”的纶巾, 是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织 成。又名“诸葛巾”。幅 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 以一块帛巾束首,始于东 汉后期。一直延续到魏晋, 仍十分流行。 • 魏晋时期冠帽也很有特色。 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 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 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 时称“平上帻”或叫“小 冠”。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ppt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ppt

戴 兜 鍪, 穿 裆 铠 裤 褶 的 武 士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 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 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 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 身穿衫、袄、襦,下身穿 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 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 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 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 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男子服饰主要为胯褶及两 裆等。左图穿杂裾垂髯服 的妇女。右图为戴小冠、 穿裲裆的男子。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漆纱笼冠
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 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另外,帽类有 几种样式:一种“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 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一种“突 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 等等。
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及其 侍从(敦煌莫高窟288窟壁画)
穿大袖宽衫的贵族及侍 从(顾恺之《洛神赋图》 局部)
戴 梁 冠 、 穿 大 袖 衫 的 文 吏
•裤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他们的 衣着大多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 称之为“裤褶服”。
穿 裤 褶、 缚 裤 的 女 子
• 裲裆:北方少数民 族的服装,起初是 戎服中的裲裆甲演 变而来。
褒衣博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 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 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 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 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 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 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 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 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 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 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 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 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 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 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 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 下裳多穿裤裙。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的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581年)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汉代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中国内部分崩离析,出现了以魏为首的三国鼎立,两晋争权,周边的许多游牧民族也乘虚而入,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

这使得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中国处于空前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使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传统服饰的机能性在这一时期得到加强,在美学风格上则是追求“仙风道骨”的飘逸和脱俗。

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传顾恺之《列女图》局部)漆纱笼冠漆纱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特色的主要冠式。

当时的男子和女子都可以佩戴。

因为它是使用黑漆细纱制成的,所以得名“漆纱笼冠”。

冠的特点是平顶,两侧有耳垂下,下边用丝带系结。

伦敦大英博物馆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之一,男穿曲领大袖长襦,女倭堕髻垂臂,右衽衫,长裙拂地,腰束细绅带。

漆纱笼冠图(根据传世帛画、壁画及出土陶俑复原绘制)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大袖宽衫魏晋时期的人们崇尚道教和玄学,因为祈望长生不老,所以炼制丹药服用的情况较为普遍。

服食丹药后常使身体发热,不适合穿紧身的衣服,加之当时的人们大多追求“仙风道骨”的风度,所以这一时期的人们喜欢穿宽松肥大的衣服,世称“大袖宽衫”。

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及其侍从(敦煌莫高窟288窟壁画)穿大袖宽衫的贵族及侍从(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裤褶裤褶是实际上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

裤褶原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服装开始在汉族地区广为流行,裤口也越来越大,为了行动方便,人们用1米左右的锦带将裤腿缚住,称为“ 缚裤” 。

后来衣袖和裤口愈加宽大,时称“广袖褶衣”、“大口裤”,一时之间成为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服饰。

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博物馆藏北魏彩绘陶文武士俑穿裤褶的男子和女子(北朝陶俑,传世实物)杂裾垂髾服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4
2)文人衣式:褒衣博带,大冠高履
• 竹林七贤 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魏晋南北朝服饰
5
魏晋南北朝服饰
6
魏晋南北朝服饰
7
魏晋南北朝服饰
8
3)劳动者:短衣, 长裤,裹腿
4)其他:袍,襦, 裤,裙
魏晋南北朝服饰
9
2.巾 冠 帽
1)巾:
– 幅巾 – 纶巾
2)冠:
– 小冠 – 高冠 – 漆纱笼冠
22
魏晋南北朝服饰
23
3.头饰
• 发型→大 • 梅妆:南朝宋武帝、寿阳公主,日卧含章
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 不去,宫女奇其异妆,竞效之。
魏晋南北朝服饰
24
魏晋南北朝服饰
25
魏晋南北朝服饰
26
四、北方民族 裤褶与裲裆
• 裤褶 上衣下裤
–缚裤 三尺长丝带 膝下系扎
• 裲裆
魏晋南北朝服饰
27
魏晋南北朝服饰
28
五.军事服装
魏晋南北朝服饰
29
魏晋南北朝服饰
30
五、纹样
• 佛教题材增多 • 神话增多 • 经锦→纬锦 技术日趋高超 • 加金艺术提高 • 外来纹样增加
– 兽王锦、忍冬锦(毛织物)、串花纹(毛织 物)、对鸟对兽绮
• 既有汉代传统,开隋唐先声
魏晋南北朝服饰
31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1
一、概述
• 220年魏代汉→589年统一 9年
• 三国→晋→南北朝→ 隋
十六国→北魏→东、西魏→北齐、周 东晋→宋→齐→梁→陈
• 各民族服饰溶合
36
魏晋南北朝服饰2Βιβλιοθήκη 二、汉族男子 衫、巾与漆纱笼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裤褶的男子
.
2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 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 的时期。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服饰,大体上 仍承袭秦汉旧制。这 个时期的服饰,可以 参鉴《洛神赋》、 《列女传》等图卷。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
.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3
人和人格自己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 和文艺的中心。高贵的灵魂,脱俗的言行, 英俊的风采。魏晋衣服宽博,受清淡影响, 求潇超脱俗,蓄意仿古 。
.
22
金步摇
.
23
第四节: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
穿裤褶的男子
• 1、裤褶
穿裤褶的女子
.
裤褶是实际上一种上 衣下裤的组合,它的 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 袖衣,下身穿肥腿裤。
上衣为短身大袖或 小袖,圆领对襟, 衣长不过膝,加沿; 下衣喇叭裤,膝弯 处长带系扎。
24
• 2、裲裆
裲裆liǎngdāng源自北方民
1襦裙,妇女服装继承秦 汉遗俗,有衫、袄、襦、 裙之制。衣服特征为: 上俭而下丰,上衣短小, 下裙宽大。交领上襦, 束腰较紧,头部多加假 发。这时的襦、衫亦宽 亦窄,有广袖宽身和窄 袖紧身。南北朝时有交 领大袖衣,长裙外着, 腰线甚高,也有窄袖合 领衣,腰间垂裳,已近 隋式。
.
13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 都以宽博为主,其特 点为:对襟,束腰, 衣袖宽大,并在袖口 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 的缘饰,下着条纹间 色裙,腰间用一块帛 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 裳,除间色裙外,还 有其它裙式 。
魏晋南北朝女子高髻插步摇发
.
2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由于贵族统治者的推崇 和提倡,妇女对面部的 修饰十分重视。魏武帝 曹操令宫人作长眉,谓 之“仙蛾妆”;梁武帝 令宫人作白妆,画青黛 眉。最具特色的是“额 黄之妆”,这是南北朝 以后流行的一种妆饰风 习。所谓“额黄”,就 是以黄色的颜料染画在 额间。“花黄”则是用 黄色纸片或其他薄片剪 成花样粘贴于额。“花 黄”也是当时妇女开始 流行的一种妆饰。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
6
汉族男子服衫,主要是 衫子。衣无袖端,敞口, 有单、夹两式,对襟以 襟带相连
.
7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 装日趋宽博。上至王公名士, 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 袖为尚,只是耕于田间或从 事重体力劳动者仍为短衣长 裤,下缠裹腿。
.
8
• 2、巾 巾是魏晋男子常戴的首服,一般用丝带、葛布、鹿皮制作, 用以束头。在《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壁画七贤中山涛、阮籍、
.
17
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
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
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
飘带。由于使用了轻柔飘逸的丝绸材料,
所以这两种装饰使女子在走动的时候,
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律感。后来,这两种
装饰逐渐合二为一,这就是杂裾垂髾
[shāo]服的造型。杂裾垂髾服使魏晋的女
子充满灵动、飘逸的气质。
.
18
.
19
洛神赋图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 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 之回雪.. 曹值《洛神赋》
帔,是始于晋代的女之衣物,形似围巾。
.
列女仁智图
20
• 3、发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妇女发式,与前代 有所不同。在南朝 时,由于受佛教的 影响,妇女多在发 顶正中分成髻鬟, 做成上竖的环式, 谓之“飞天髻”。 在发髻上再加饰步 摇簪、花钿、钗镊 子、或插以鲜花等。 此时的面饰流行鹅 黄装。
.
洛神赋图
4
列女仁智图 东晋 顾恺之
.
5
第二节: 汉族的男子服饰
• 1、长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 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 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 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 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 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按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 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 qū 口。
族,流行于南朝齐梁之间。 《释名.释衣服》称:“裲裆, 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南 北朝时的主要铠甲是裆铠,其 材料大多采用坚硬的金属和皮
革。
戴兜鍪、穿两裆铠的武士
.
25
五、南北朝时胡汉文明融合的特性 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服饰文明,是按两种不异性质和方 向互相传移的。 1.其一是在政治功能明晰的遵循秦汉旧制的服装逐渐成 为统治阶级服装。 2.其二是适用优越的胡服,逐渐向汉族劳动者阶级转移。
向秀、阮咸四人均束巾。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9
戴幅巾的人物
戴纶巾的诸葛亮
.
10
• 3、漆纱笼冠
漆纱笼冠简称“笼冠”,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 男女皆可服用,以黑漆细纱 制成,故名“漆纱笼冠”。
漆纱笼冠图.
11
帽子
戴白纱高顶帽的皇帝(唐《历代帝王图》中 陈文帝形象)
.
12
第三节: 汉族的女子服饰
戴小冠、穿襦裙的乐人
.
14
2,衫裙,是魏晋女子的常 服,上衣的衫紧身合体, 袖子宽肥;下边的裙子多 折裥,裙长拖地,宽松舒 展。这种上俭下丰的造型, 加上丰盛的配饰,能够展 现出魏晋女子潇洒俊美的 风度。这也是中国传统女 装的经典造型。
.
15
• 2、深衣与汉代有较大不同,下摆加丝织物三角形层层相叠的 装饰,飘带较长。南北朝时去掉了飘带,尖角的“燕尾”加 长,二者合为一体。
首服,尤其是熟知漆纱笼冠的特点和工艺;掌
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深衣和襦裙的特点
,披和履的特点和穿着方法,女子发饰的特点
以及北方少数民族裤褶和裆的特点和穿着方法

.
1
章节结构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汉族的男子服饰 • 第三节: 汉族的女子服饰 • 第四节: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
此时的深衣又称杂裾垂髾服。所谓“髾” shāo,指的是从
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 燕飞舞。
深. 衣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 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 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 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 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
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
本章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长衫流行的原 因,衫的特点以及衫与袍的区别; 男子的各种首服,漆纱笼冠的特点 和工艺;女子深衣和襦裙的特点, 披和履的特点和穿着方法,女子发 饰的特点;北方少数民族裤褶和 裆 的特点和穿着方法。
学习目标
熟悉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长衫流行的原因
,衫的特点、衫与袍的区别;了解男子的各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