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便是其一。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由于受到我国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些进城务工人员中的大多数将子女留在了原籍,由此便衍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中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得不到亲情的呵护,其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影响。留守的青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无法受到父母在价值观念及思想认识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心理发展上的异常。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其道德状况,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1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目前社会各界给予了农村留守儿童高度的关注,然而目前留守儿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长期外出务工而被留置在原籍的,未能在正常家庭结构下成长的农村未成年子女。本文所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并非单指刑法意义上的犯罪,而是广义上的犯罪,包含因未成年人未达到法定年龄而刑法认为不构成犯罪的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一)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现状

2004年公安部调查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缺乏必要的心理及情感上的交流,导致了部分儿童心理产生了问题,同时又受到来自于各种渠道的不良思想与文化的冲击,逐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一份调查显示,广西宾阳县2004年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共46人,其中农村未成年人刑事犯

1张金兰.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J].特区经济,2010,(6):13-16.

罪31人,占全县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67.3%。浙江省苍南县破获了一个由农村留守儿童组成的“五街帮”犯罪团伙,涉案300余起,其中包括绑架、抢劫、强奸、盗窃、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活动。2留守儿童犯罪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严重威胁了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特点

1.多数为侵财型犯罪

农村的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加之目前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在物欲的驱使下,为满足其钱财的欲望,故侵财型犯罪较多,且有着明显的暴力化倾向。出于对财产占有欲的强烈追求,他们往往会通过盗窃、抢夺、抢劫等犯罪行为达到目的。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涉及侵财型犯罪的,98年占到87.5%,99年占到85.7%,2000年占到100%,2001年占到82.4%,2002年占到83.3%。3他们的犯罪目的并非是出于谋生,而是贪图享乐,满足自身挥霍的欲望。

2.多为团伙性犯罪

由于年龄小、作案心理压力大,个人作案的能力也差,加之失去父母的监督,在其他监护人面前留守儿童又往往自我封闭,因而更容易与年龄相仿,臭味相投的同龄人在一起,形成群体。由于自我甄辨能力差,他们往往模仿电影、电视剧当中的帮派、团伙,组成犯罪团伙,共同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在犯罪团伙中,他们相互激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犯罪的恐惧感和负罪感,同时,在心理学上,一个群体由于责任的分担,往往出现集体冒险的现象,因而出现了留守儿童团伙犯罪中暴力程度高,危害性大的特点。

3.重复犯罪率高

一部分违法犯罪的留守儿童,在羁押场所受到了不良的影响,造成了“交叉感染”,由于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较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犯罪技能掌握的快,这部分留守儿童在羁押场所学到了更多的犯罪技能,经过教育矫治后继续犯罪,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另一部分违法犯罪留守儿童,因对于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往往以教育管教为主,有的只进行批评教育,加之父母常年在外,缺乏父母的管2陈杰.温州三农在线网[N].农民日报,2005-6-6.

3陈俊.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透视[J].新闻调查,2007,(15):14-16.

教,因此部分违法犯罪留守儿童对于自身行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重新犯罪。

4.犯罪随机性高,多为突发性暴力犯罪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青春期,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同时法律知识又比较淡薄,加之缺乏父母有效的疏导和监管,极易不顾后果而产生激情犯罪。在遇到问题时,不经过慎重的考虑,完全凭借一时兴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满足挥霍的欲望而去盗窃、抢劫;不服亲人管教而伤害甚至杀人;受到色情的刺激而强奸、猥亵。他们往往事先并没有明确的作案目标和作案的谋划,往往是因偶然事件而临时起意或者激情犯罪。

5.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据统计,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为14-15岁,相比提前了0.84岁。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中,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年龄阶段的人数呈现上升的趋势。据全国妇联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全国5800万留守儿童当中,14周岁以下的约有4000万人,这也决定了留守儿童犯罪的低龄化现象。2011年,重庆破获了一起团伙入室盗窃案件,其中11名团伙成员中大多数为留守儿童,年龄最大的也不满18周岁,最小的仅11岁,平均年龄只有14岁,留守儿童犯罪的低龄化趋势由此可见一斑。

三、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探讨

(一)家庭方面的因素

1.缺乏父母监护

北京市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秘书长张雪梅认为,父母监护的缺失,不但对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发展有很大负面影响,而且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影响。4因为缺少父母情感上的疏导和关注、呵护,加之思想道德方面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监

4刑云,朱德全.农村留守儿童的反思与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1):1-3.

管而造成行为上的失范,变得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等。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监护人重养不重教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养方式大致有以下两种:隔代监护和委托监护。隔代监护,顾名思义即是跟随外祖父母或者祖父母生活;委托监护,即是将留守子女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这两种类型的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及学习成绩关注较多,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感情上的关注较少,即以“不出事”为原则,重养而不重教。监护人监护不力,造成了留守儿童成长过程家庭监管的缺失,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法制教育变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很多学校因受到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德育及法制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效。在学校教育中,留守儿童的德育缺失,加之法律知识的淡薄,极易走上“邪路”,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在应试教育主导的教学机制下,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德育及心理问题的疏导。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能够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呵护,心理成长上往往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学习成绩往往不好,得不到老师的关注。教师缺乏责任心,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成长或者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放任不管。老师对这部分留守儿童的忽视,极易使得他们自暴自弃,产生敌对、逆反的心理,对学校、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进而产生逃学、辍学,被动的走向社会,埋下了违法犯罪的隐患。有调查形象的反应了部分留守儿童的倾述,“老师就连排座位时都把我们排在最后面的边上,似乎我们这些人可有可无。”5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也是诱发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我国5叶敬中,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2006,(3):20-24.

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当前社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重新抬头,加之当前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地区经济普遍落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造成了农村青少年心理的不平衡。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缺乏父母及时有效的监管和心理上的疏导。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极易产生好逸恶劳、享乐主义、哥们义气的不良思想,思想上的问题,导致其行为上的不端。

(四)留守儿童自身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因素的影响,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上发育不成熟。由于身心发育的不成熟,他们思维简单,自控能力差,遇到挫折、遇到刺激,易冲动,引发激情犯罪。同时易受外界不良文化及行为的消极影响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心智发展不成熟以及法律意识的淡薄,极易被犯罪分子利用,被教唆犯罪。

(五)国家户籍制度的束缚

由于受到我国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无法在其父母的务工地享受到与当地人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国家的户籍制度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虽然并无直接影响。但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想要在其父母务工地入学,需缴纳高额的解读费,大多数的进城务工人员选择将子女留在户籍地入学,这是造成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根本性原因,也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一个根源性影响因素。

四、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防治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防治,应当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防”,即如何预防农村留守儿童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一个是“治”,即如何做好犯罪留守儿童的教育、挽救工作。

(一)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预防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消除城乡差距

在现阶段,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想在父母务工地入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够入学,高昂的借读费也让绝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工难以承受。这一根本性的因素造成了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是每一名适龄

儿童应有的权利。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务工地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机制,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确保进城务工农民能够享受到“市民待遇”,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群体。

2.完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重视留守儿童心理疏导

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影响很大,在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中,家庭结构不完整,却乏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容易产生一些极端的个性和心理上的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出务工期间,应当经常关注子女的成长,加强与留守子女的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子女出现的心理上的问题,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解决留守子女在心理上产生的危机,纠正留守子女行为及心理上的偏差,引导子女走上正确的道路。

3.加强普法宣传,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

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对法律了解甚少,加之在学校教育中,存在重学习成绩轻素质教育的情况,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在许多的留守儿童犯罪案例中,绝大多数的孩子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假如这些孩子知法懂法,或许就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应当加大普法宣传的力度,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应当尽早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加强对农村地区中学生及教师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

4.大力发展乡镇经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农民之所以选择外出打工,说明在本地没有就业岗位或者薪资待遇无法与外地企业相比。政府应当大力扶植发展乡镇经济,发展当地的乡镇企业,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较好的薪资待遇。如此,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城,也是从源头上减少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规模的措施。

(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司法应对措施

在基层司法实践当中,应当从两个方面预防留守儿童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一方面,要严厉打击涉及侵扰学校、学生的案件和教唆引诱农村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净化校园周边地区的环境,为农村留守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依法清理那些以儿童、学生为主要目标,散布在校园周围的网吧、录像厅、游戏厅,依法严肃处理向儿童、学生贩卖不良书籍的小摊小贩,还学生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另一方面,在处理留守儿童犯罪时要重教育、重挽救,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着重于对犯罪的留守儿童施行感化、教育、挽救的方针,建立完善的考察体制和帮教体系。应当重视教育感化功能。对他们进行教育改造时,在立足于挽救侧重于教育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感化,重视并加强感情的投入。帮助他们早日改过自新,争取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材,以防止犯罪的农村留守儿童回归社会后因缺乏监管而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容忽视,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局。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家庭、学校、政府都应当重视起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形成合力,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消除犯罪死角,净化社会环境,有效打击犯罪。让我国2500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通过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及现状,进一步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表现,深入分析其犯罪的原因,最终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对策。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犯罪 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城市迅猛发展,大批的农村人口不断的拥向城市,一方面机械在农田大规模作业代替了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城里赚钱机会多,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可是,许多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在农村老家“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及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有一方到外地去打工,而将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他们通常与自己的双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据统计2012年9月,我国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人数超1260万,而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达到2200万,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会将孩子留在农村的家中。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贫困的家庭,造成孩子的父母必须到城市去打工;另一方面,中国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问题 从政府方面看,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与城市相比,农村存在教育环境较差、师资水平较低、教学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使在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同时,缺乏心理咨询方面的课程,没有办法开展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正确疏导。 从家庭方面看,一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对其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并且他们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缺乏硬性的要求,只认为孩子只需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孩子将来就定位在外出务工上;二是留守儿童大多寄养在祖辈或隔辈亲属家中,而这些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少正确教育方法,并且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无暇在学习上去正确指导孩子。 2、心理问题 由于缺乏成长时期应有的亲情关怀,家长也不可能时时刻刻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一些孩子的性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分析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日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金山镇小学课题组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县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力涌向城市经商、打工,其子女留在农村,从而产生了“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群体, 他们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我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我局接受了中央教科所牵头组织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为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以李庆明主席为组长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小组,并确定金山镇小学11所完小为研究基地,在基地校及工作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备了结题条件。现将我镇研究情况做一总结,报告如下。 一、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有300名,占在校生总数的12.5%。这些“留守儿童”绝大多数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少数被寄托在远亲近邻家,有的甚至独自支撑门户,与“留守老人”共同组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全镇“留守学生”中以隔代监护的居多占58.3%,托亲属监护的占26.5%,自我监护的占10.6%。这些“留守儿童”呈现出面广量大特点。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亲情缺乏、家庭教育不力、心理人格缺陷、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校、社会的管理也有许多地方没有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委托监护人职责不明。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留守学生”由祖辈或亲属照管,少数“留守学生”甚至无人照顾。而委托监护人往往不甚明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浅析

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浅析 一、本校留守儿童的情况分析 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超过1亿,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300万人数,“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 数字。通过统计,我校281名同学中有136名留守儿童,他们来自各个年级,年龄主要分布在6到12岁的学龄期。其中,女生82名,男生54名,父母主要在杭州、广州、深圳等地务工,最短一周、最长一年回来探望一次。除少数几个托付给邻居或者亲戚照看的儿童以外,多数的儿童由爷爷奶奶照看。由于较长时间和父母的疏离,这些留守儿童所表现出的依恋类型也不相同,总体上体现出,年龄较小的儿童依恋程度较高,年龄较大的儿童依恋程度较低甚至有一些由于依恋缺失产生了较轻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对外界的好奇心较重,在最初的接触中,对陌生人警惕性较高,通过一段时间共同生活学习,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以后,他们对老师的依恋程度较高,希望从我们这得到关爱的需求度明显提高。除了由亲戚或者邻居照看的高年级儿童住在学校里,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住在家里,且离学校的距离都不太远。处于学龄期的儿童,通过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获得勤奋感,从而形成自信心。纪子炫与纪梦怡分别为5岁和8岁的姐弟俩,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他们每天早上7点半由奶奶送到学校,中午在学校和大家一起吃饭,晚上5点半左右到家,然后和爷爷奶奶一起吃饭,写作业。由于纪子炫年龄比较小,独立吃饭都成问题,每天都是他的姐姐和他一起吃。他们的父母一般一个星期会打一次电话回来问家里情况,在电话中教导子女学习和生活的事情。类似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意识,独立自主能力强,但学习成绩差,注

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13-04-18T10:11:17.310Z 来源:《学术月刊》2013年3月供稿作者:李新 [导读] 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衔接,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更不能相互取代 李新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7)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及其受侵害事件逐年增多,对社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越来越大,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为了有效的降低这种危害性,本文从法制教育的视角,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现状分析,探索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途径,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献计献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迫切性 [作者简介] 李新(1972—),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讲师,社会学专业,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G4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9-8041(2013)03-0015-03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一个群体,其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一群体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凸现,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事件、受侵害事件逐年增多,对个体、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性增大,社会影响强烈。为此,有针对性地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既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键期,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一、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迫切性 (一)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逐年增加。据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农村劳动力输出较多的地区,留守儿童所占儿童总数已高达47%以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一群体的犯罪率日益上升,现已经占到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的20%以上,留守儿童犯罪率的上升引起了社会学家和法学专家的重视。”[1]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增加的原因复杂多样,从微观上看有个人和家庭的因素,从中观上看有学校和社区的因素,从宏观上看有国家和社会的因素。无论从哪一层面来看,农村留守儿童法律知识匮乏、法制观念淡薄,往往是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规模逐年扩大的严峻形势下,尤其值得关注。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增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观念的工作,迫在眉睫。 (二)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受侵害事件频发。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拐骗、性侵犯等恶性事件屡见报端。据全国妇联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被拐卖儿童中,留守儿童居第二位。某中学1名13岁的女学生,父母均在外打工,一次晚自修回家路上被本村一男青年强奸后,因屈辱害羞不敢向爷爷透露,直至怀孕快生产时才被发现;[2]这类事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状况令人堪忧,同时也反应出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我国在对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规定上,一向是强调成人在法律上对儿童所承担的保护义务。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儿童不仅是保护的对象,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对儿童权利的保护不应该停留在成人中心的模式上,儿童需要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而这一方面的规定却恰恰是我们所欠缺的。[3]从长远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将有利于保护儿童自身免受侵害,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缺失严重。许多农村社区的学校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甚至连基本的思想品德课也没有,法制教育的教材及专职或兼职的授课教师更无从谈起。无论是从学校的方面,还是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或者监护人方面来看,他们都希望孩子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将来能跳出“农”门,这也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最终诉求。因此,过分重视提高学习成绩,片面地追求知识积累,以应对考试、升学,从而忽视了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可能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或受侵害事件增多,作为家长、监护人或学校都负有不可推脱责任。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 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成长特点,致力于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法律素质、道德品质,牢固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法制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工作。许多家长、学校认为孩子在初中阶段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往往忽视法制教育。正是在初中阶段儿童的各种不良行为也开始出现,“高发年龄”绝大多数是在13岁到15岁。农村留守儿童读初中大都是在县或乡镇的中学,离家较远,因此学校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发挥积极的作用。学校更要积极与多方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法制教育资源,加强法制教育工作。可以聘请法律界人士作为学校的法制教育老师,定期给孩子们上法律知识课,组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一批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用以案说法的形式,让普法教育走进校园,使留守儿童逐步养成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其次对留守儿童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防御能力,从而对那些思想不稳定、有潜在违法犯罪意识及有劣迹的学生时刻敲响警钟,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将一些违法犯罪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组织学生参观监狱、看守所、少管所等,请服刑或劳教的青少年给他们上警示教育课,让他们从小就对法律知识有所了解,有清醒的是非对错观念,远离违法犯罪。[4]还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影视、图书馆、普法教育机构等多种方式,开辟法制教育的新途径,丰富法制教育内容,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服务。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法制教育和宣传,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法律素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便是其一。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由于受到我国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些进城务工人员中的大多数将子女留在了原籍,由此便衍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中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得不到亲情的呵护,其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影响。留守的青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无法受到父母在价值观念及思想认识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心理发展上的异常。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其道德状况,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1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目前社会各界给予了农村留守儿童高度的关注,然而目前留守儿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长期外出务工而被留置在原籍的,未能在正常家庭结构下成长的农村未成年子女。本文所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并非单指刑法意义上的犯罪,而是广义上的犯罪,包含因未成年人未达到法定年龄而刑法认为不构成犯罪的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一)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现状 2004年公安部调查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缺乏必要的心理及情感上的交流,导致了部分儿童心理产生了问题,同时又受到来自于各种渠道的不良思想与文化的冲击,逐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一份调查显示,广西宾阳县2004年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共46人,其中农村未成年人刑事犯 1张金兰.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J].特区经济,2010,(6):13-16.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迫于条件限制,他们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中,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这些滞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缺少来自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处于真空状态,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的留守儿童还会做出道德败坏的行为,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本文首先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德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我国教育质量和人才的培养。教育是现代化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更是薄弱的一环,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 绪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据全国妇联调查数据,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已经超过6000万,占全部农村人口的%,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一个完整融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他们因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品行、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原本就是一个难题,教育的关键在于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农村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解决难度更大。虽然这一问题的解决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情况不乐观,需要我们花更多的功夫解决。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密不可分,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他们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只得将子女留在农村,随之产生了一部分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近几年陆续报道出的农村留守儿童自杀,犯罪等案例使人们对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感到担忧,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研究。 2.研究意义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的兴旺。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令人堪忧,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原因以及解决对策着手,力求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做出理论上的贡献。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巨大,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柱,他们的道德水平不仅关系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报告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目前,留守儿童成为我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成长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在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中,家庭教育是极其重要却又薄弱的一个环节。在留守家庭中,家庭教育职能弱化,亲子情感交流欠缺,教育方向不正确,隔辈监护,给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安全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道德问题等。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齐管共抓:家庭方面应该弥补亲情的缺失,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职能,加强家校沟通;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积极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目录 I摘要 ....................................................................................................... 一、引言 (1) (一)留守儿童概述 (1)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 1.父母关爱缺失 (1) 2. 隔代监护弱化了家庭教育 (2) 3. 家庭教育方向不正确 (2)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给孩子带来的负面效应 (3) (一) 人身安全和生活问题 (3) (二) 家庭内部情感问题 (4) (三) 心理问题 (4) (四)学习问题 (4) (五)道德问题 (5)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 (5) (一) 家庭方面 (5) 1.父母改变双双外出打工的方式 (5) 2.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联系 (6) (二) 学校方面 (6)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6) 2.举办家长学校 (6) (三) 政府及社会方面 (7)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初探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初探 贵州省遵义县新舟中学高正伟 近些年来,农村贫困地区青壮年夫妇同时外出务工者普遍增多,而他们的孩子(留守儿童)却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亲友邻居代为照管(即监护人),父母外出挣钱,孩子由祖辈监管,这种隔代教育不但使家庭教育陷入困境,而且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 那么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究竟如何呢? 首先,留守儿童监护人思想落后。在这些老人中,大多数认为农村孩子不会有出息,只要能写几个字,能算帐就行了;有了认为现在大学毕业生无工作的人很多,倒不如早打工早挣钱,还有的则认为在农村“养儿就是为防老”,为“官”是城里人或有权势者的事,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乏动力、缺乏后劲,更缺乏责任感。 第二,留守儿童监护人能力太差。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60岁以上的祖辈,年老体弱多病少文化,还要监管三到七个孩子,连吃饭、穿衣也管不完,还能谈什么家庭教育? 第三,不少老人对留守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生怕不能在儿女面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呢?虽也时刻挂念着孩子,但远隔万水千山,无所事从,有的一年半载还给孩子打次电话、写封信,有的则两三年不回家,孩子的亲情何在?父爱、母爱所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何在?因此,带给留守儿童的是恐惧、孤僻、空虚,对人对事怀有敌意,学习上放任自流,生活上忧虑麻木,有的逃学结伴出走,有的违法偷窃行凶……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严重影响着非留守儿童的成长进步,因此强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校要肩负“指导家教、优化家教环境育人”的重担。 首先,是定期召开家长(或留守儿童监护人)会,班主任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班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通报学生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做到家庭教育的效果。 二是及时家访,既了解学生在家庭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行为表现等情况,也向家长提出家教方面的建议或意见,告诫家长与学校共同承担教育责任。 三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老师与家长签订家校教育责任书,公开学校及校长、班主任的电话号码,登记家长和监护人的工作单位和住宅电话,以便及时沟通家校教育,掌握学生双向表现,统一家校教育口径。四是请家长到学校与孩子一道听课,观看孩子作业,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以便家长了解学生心理,体验学校教育。五是不定期举办家庭座谈会,请优生家长讲述自己家庭教育的教训和经验,起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当然,教育的重点在学校,学校要对留守儿童付出真正的、无形的关爱。 作为学校,首先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机制,比如学校安排专(兼)职学生生活指导教师,管理、指导他们吃、住、睡等安全问题。各班级建立留守儿童特别小队,指导留守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受伤的心理,补偿留守儿童的亲情和父母的爱。以消除他们心中的苦闷与孤僻;二是全面开展红领巾帮扶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结对帮扶活动,鼓励他们结伴同进,在班级为留守儿童的生日唱支歌,送小礼品,在学校组织留守儿童“三学会”我能行才艺展示或竞赛活动,把集体的温暖和自信心带给留守儿童,还可以建立儿童心理信箱和班志、图书桢等,让留守儿童心里话有处说,成绩有地方记载,看书有地方借阅,班主任还可以指导留守儿童半月给父母打次电话,一月写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产业的改革,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劳 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了外出务工者,而他们的子女在农村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亲情和必要教育的缺失,从而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沉重的社会问题,急需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本文就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出其解决措施,以促进农村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农村 ; 留守儿童; 外出务工者;父母; 教育 前言:随着农村产业的调整,外出务工者的人数不断增长,而这些家庭的孩子 无法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要么寄居于亲戚朋友家里,要么与年老的祖辈生活。因此,在社会中又形成了一群新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如四川、江西等),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到22%之间。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是在国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一、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部分的农村青年人跟着进城的潮流来到了城市,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只能让未成年的孩子呆在家里,成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金山镇小学课题组 向禄丰县课题规划办报告: 从XXXX年1月20日开始申报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课题组规划办:禄丰县金山镇南雄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已立项,于XXXX年9月30日开题,特邀请县课题专家组给予 督导、检查。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XXXX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摘要:在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影响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但表现在家庭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和学校方面。为此,本文论述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60-02 人的社会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教育,它不但能够对儿童的智力水平与知识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还能够对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形成、道德素养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人们常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由此可见,教育不但来源于学校,而且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也十分关键,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是非常迫切的。下面,笔者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少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大部分的人群都具备生理需求、归属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以及受人尊重的需求,从总体上来讲,农村留守儿童的吃、穿、行、住等都能够实现,然而,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会感到缺乏少亲情和安全感,也没有家庭归属感。留守儿童往往会遭受其他同学或者是人员的嘲笑和讥讽,这使得留守儿童不被尊重,进而会出现一种自卑的心理感受。事实上,留守儿童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不被人尊重是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的缘故。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思考更多的是怎样挣钱,而不重视跟孩子的交流、沟通,这样孩子就不能够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会出现一种自卑的心理,性格变得古怪和内向,不想跟别人交流,甚至他们的性格会变得非常暴躁。 2.缺少学校教育。农村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跟儿童的身心发展不相适应,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或者是设置心理课程的机会比较少,因为受限于经济条件,农村的中小学学校仅仅可以确保有关升学科目的教学,像是数学和语文等,而很少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的待遇保障比较低,甚至是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这使得不少的教师要么是到城市教学,要么是不能够对目前的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他们有的时候仅仅是为了应付基本的教学任务。再者,未能够有效地贯彻实施农村学校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毕业论文)_2

开放教育 专科专业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专业: 姓名:学号: 分校:教学点: 指导教师:上交日期:

目录 写作提纲 (1) 论文摘要 (2) 关键词 (2) 正文 (3)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3) 二、留守儿童形成的主要原因 (4)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5) 参考文献 (7)

【写作提纲】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问题 1留守儿童生活现状问题 2留守儿童学习状态问题 3留守儿童心理障碍问题 4 留守儿童品行价值问题 5、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 2、从家庭认识来看 3、从家长自身来看 4、从学校教育来看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政府应加大投资 采用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论文摘要】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我国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因范围广、影响大、形成因素复杂、解决难度大等原因,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有些是被扔给了老人监护和寄养,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贫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 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 的社会现象,人口迁移流动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 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那么,什 么叫留守儿童呢?就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 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有的不适应, 感到孤独无助,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压力,诚惶诚恐,有的劳累过度,力不从心,等等。因此,近 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 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 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 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基于社会责任与良知,近年来我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身边的留守儿童家庭的走访调研,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即:“生活上缺少照料、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缘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是“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伤害。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中期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在我们农村小学,有很多孩子生活在没有父母关爱的“空巢”中,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都外出务工,很多孩子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家长也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所以在农村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 就我校的留守儿童来看,我们做了调查,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占57% ,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占29% ,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的占5% 目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的抚养人没能力辅导孩子,所以孩子在校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在家看电视成瘾,迷恋上网,玩电子游戏等。作为一名教师,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留守儿童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和教育,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题界定: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导致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生活中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调查显示:我国有 1.2 亿农民常年在外地打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 万

留守儿童, 其中14 岁以下的占85.6% 。因此,我们应该去关注这个群体目前,留守儿童并没有一个严格而清晰的定义,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是指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做生意,而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让孩子托付给祖辈或其他亲戚照看,经常不与父母见面的孩子。留守儿童一直被看作缺乏来自家庭的“爱”的象征,小学生正是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另外,受心理因素的作用,他们的情绪会躁动不安,需要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赏识与沟通。 研究目标: 1. 通过研究,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留守 儿童进行测查,比较,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2. 结合我校实际,我们要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孩子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让孩子摆脱心理障碍,让其同非留守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3,通过研究,探索在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还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研究内容:

农村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给老师,家长,社会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 一、产生背景 近年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二、案例描述 郭菲,女,11岁,郭菲同学上课比较认真,特别是在我的数学课堂上表现相当出色,可是不爱与同学一起玩耍,目光忧郁,心事重重,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属于典型的“普通型”留守儿童。 三、案例分析: 郭菲同学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陈梦霞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 四、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1)交流谈心,从内心感染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郭菲,和英语老师杨建甫一起交流管理办法,一起与她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帮助其想办法,竭力为其解除学习英语上遇到的困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在英语学习上自卑的郭菲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她,与她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她,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让她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她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她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朋友。 2、尽力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作为监护人的祖父母,由于自身病痛的原因和隔代观念差异的原因,对郭菲的教育和引导几乎为零,甚至有时还会将自身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幼小的心灵上,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对此,我特意与其祖父母一起分析和探讨他们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初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初探 随着我国农民工问题的大量出现,现在我国已经有将近六千万农村留守儿童。对于他们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的二元结构,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更广、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解决的途径也应该从打破二元结构壁垒、农民工市民化的角度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标签:留守儿童;二元结构;农民工市民化 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以及农民工的大量流动,出现了一个新的庞大群体,就是农村留守儿童,也即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在城市打工,而自己或与父母一方或与祖父母或与其他亲戚留在农村生活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儿童。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0~18岁儿童总数是2.78亿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占到了我国儿童总数的20%以上。而对于像河南、四川、安徽等这样的劳动输出大省,这个比例更高。而对于这部分群体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了一项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现在这部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般是由这样几种方式来进行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农村学校教育等等。 对于父母一方到城市或外地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与教育问题一般是由在家的另一方负责,而父母双方均到外地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则很大一部分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甚至是父母的亲戚负责他们的生活和教育,有的是把他们托付到学校或其他私人教育机构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托付给农村学校或私人机构,由于机构较少、相关政策法律不规范,教育问题、安全问题等等也时有发生。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 有父母一方在家照看的其受教育状况相对好一些,尤其是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教育状况更加令人担忧。经调查,对于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普遍处于这样几种状态,一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临时监护人放任不管,只负责孩子的吃喝,心理辅导、安全教育等等基本上出于失控状态;二是溺爱,这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临时监护人出于对孩子这种亲情缺失的补偿,溺爱他们,把他们视为掌上明珠,要什么、买什么,不讲原则,甚至一些不适宜儿童成长的玩具、游戏之类的消费也尽量满足;三是严厉,还有少数临时监护人由于知识结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清水乡郎家庙小学路可进 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特殊国情滋生的社会现实。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中国数以亿计的进程农民工。如此大规模的劳动、生活迁移现象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不曾有过的,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许多问题环环相扣,牵扯到三农、农村城镇化、社会保障、公民权益等一系列工作的统筹与协调。特殊的社会成长环境、心理的茫然与压抑,对这一代特殊群体产生了什么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远的将来,长大了他们又会怎么样影响社会?这一系列问题令人关注。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1、监督权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委托亲友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在态度上,处于亲情关系他们都想把留守儿童监护好。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监护人错误的把监护权理解为照顾其生活。二是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的错误行为持宽容甚至放纵的态度。三是监护人受文化程度、体能影响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方式欠妥。四是监护人顾及亲情对留守儿童在物质上过度满足,受这些因素影响,监护人所履行的监护职责往往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人格、道德的发展将产生影响。 2、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管理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没法向家庭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

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再之,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目前尚没有通讯费补贴,客观上限制了教师联系家长的主动性。有的调皮的孩子利用这个空当,在学校里欺骗教师,在家中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 由于受经济状况、教育观念及教师资源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条件建立心理机构,使留守儿童缺乏倾诉的渠道,更加孤立无助。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 由于目前尚没有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进入城市学校学习必须缴纳一笔数额较大的择消费。由于外出打工父母的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又被高昂的择校费挡住,难以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交由家中的老人抚养,而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承担不了学习辅导、品德培养职责,是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是一些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是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学习大环境。 有效缓解和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该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及教育策略初探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及教育策略初探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一大社会问题,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应该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长久思考和探讨的课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关爱,他们在心理上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学习上丧失信心、有明显的不良行为等负面心理因素及表现。对此,学校应及时建立与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管理模式,始终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首位,努力为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创造良好教育环境;班主任、教师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态度,关爱尊重留守儿童,相信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在心理上承受着比同龄人更大的压力,时间一长他们的心理就会受到一些不利于健康成长的负面因素的冲击,进而出现不良行为。所以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应该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急需思考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负面心理因素及表现: 一、普遍存在心理障碍。 由于留守孩子长期与父母分居,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父母必要的陪伴和经常性的有效交流沟通、在生活和心理上缺少父母的关爱的他们多少表现出孤独沉默,紧张不安,抑郁自卑,冷漠内向等性格特征。 二、学习上丧失信心。 由于长期受到心理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变得对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出现偏差,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学生厌学情绪高涨,逆反心理表现明显,慢慢的很多变成了所谓的“问题学生”。 三、表现出明显的不良行为。 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的缺失及监管的不到位,留守儿童在家里无人管束,在学校出现不认真听讲、课堂捣乱,甚至逃课等违反学校纪律等问题,有些学生更有夜不归宿、迷恋网络游戏,甚至出现偷盗、拉帮结派、结伙打架等严重不良行为。面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以上问题,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学校应及时建立与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管理模式,始终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首位,努力为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创造良好教育环境。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让家长全面及时的掌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要利用节假日或家长回家等特定时间,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多与其家长或监护人交流沟通,争取与家长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及管理教育工作。 其次、班主任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多注重培养他们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态度,关注自主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在班级中多为留守儿童创设有利条件,多设计一些适合全部同学都能参与的活动,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多给与鼓励肯定,让他们在班级中充分感受到理解和尊重。当然班主任要摘掉有色眼镜,平等的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和信任留守儿童,让他们与老师、同学亲密融洽,与班集体步调一致,这样才能给他们鼓舞和希望,也能够充分的发挥教育的正能量作用。 再次、教师在学习中上多关心尊重留守儿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自卑的重要原因,所以老师对待他们应该体现差别化管理和要求,在课堂上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他们设置梯度作业,适当降低作业难度,让他们在学习上也能感到有收获感,激发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有效学习。 关心帮助留守儿童的前提是要和他们的监护人密切联系,让家庭学校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和进步,哪怕是对他们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学校和家长都要及时的给与鼓励,使留守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