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西方的人本化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与西方的人本化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与西方的人本化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与西方人本化教育之我见

阿左旗八中王素文论文摘要:素质教育和西方的人本化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因此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人本化教育人格潜能

正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深远意义,家庭、学校、国家也更加重视教育在个人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国务院发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立了基础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不同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任务,提出了基础教育的明确要求。

可见,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职责,它要求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要求教师要将素质教育的观念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素质教育和西方的人本化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因此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西方的人本化教育思想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提出的中心概念是人、人格、个性、人的本性、人的潜能和价值等,其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到20世纪60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它实际

上是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而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现象学的方法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方法,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西方教育领域之中,从而使西方人本化教育思想有了一个突破性发展。

西方人本化教育集中体现了人本化教育思想,突出的表现在:

一、承认人的潜能和价值他们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巨大的潜能,怎样发现并开发它们,是未来教育面临的伟大挑战,学习的动机源于人性的内部。

二、培养自我实现的人用马斯洛的话来说,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善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并反复强调“自我实现不只是一种结局状态,而是在任何时刻,任何程度上实现人的潜能的过程”。

三、教育的内容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速率并要生活化强调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主张让学生感受直接经验,而不是只研究“别人的实现结果”。

四、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才能自由地选择和接受挑战,自发的参加学习活动。(并提出几种教育方法,如:“审美体验法”、“自我激励法”、“情意沟通法”、“协同帮助法”、“自由学习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渗透到学习的行为、态度和个性中去。

五、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只能通过鼓励,关怀提供选择机会等来表现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需

要,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潜能的实现,并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本化教育虽然夸大人的自然素质作用,但注重人的整体性和发挥发挥人所具有的潜能,强调人的整体性和发挥人所具有的潜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观点与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不谋而合,即必须把教育目标和具体的操作措施定位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首先,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使每个学生不仅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感觉各方面均衡发展,而且使其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达到和谐一致。

其次,承认所有的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在此基础上,鼓励和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潜能,同时也允许学生个体发展出现不均衡。

第三,更加注重强调学生发展的内部动因。要从人的内部寻找创造性的源泉,注意帮助学生满足各种对外界事物的需要、渴求、好奇心和冲动。

第四,在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必须做到创设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教育氛围,建立互相尊重、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培养兴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五,一个健康的优秀的教师,必须先完善自我,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自我评价,坚持启发诱导,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使优生优化、差生转化,面向全

体,全面提高。

在基础教育中,我们无法教给学生将来可能需要的各种知识,但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相信素质教育的推进必将给国家带来昌盛,给民族带来兴旺,使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

参考书目:

《外国教育研究》

《做人的权利——马斯洛传》作者:美爱德华霍夫曼

《学习的革命》作者:美珍尼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校教育》作者:西尔维亚法纳姆迪戈蕾

2005年4月

70、80、90后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7页word文档

70、80、90后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 摘要:当今,70、80、90后正是国家的一支有生力量。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这三代人接受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如何加强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将成为我国当前的首要教育任务。只有加强马克思人本主义教育,才能使我国有生力量集于一体并齐心协力的建设国家,使我国在国际文化的舞台上展现民族特色。 导言 时代的发展牵引着青少年思想的浪潮,10月革命的炮声敲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旗帜插在辽阔的国土上激励着热血青年为国、为民谋取幸福。正如马克思所说:“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1]。 老一代人用热血谱写着保家卫国的历史,用脊骨搭建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门,用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哺育着下一代。我们新一代人呢?实践出真知,我们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脚步发展本国经济建设。我们用实践证明了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证明了我们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我们走在了小康的大道上,农民扬鞭高歌祖国颂,工人开仓喜迎新产品,学生彩妆舞起了中华复兴之歌。 当然,黄莹唱的再好,嗓音也有不适的时候。百川汇集大海的路径也有冲没的时候,国家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有负面发展的情形。70后、80后、90后正是当今国家发展的栋梁支柱,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理

论为指导思想的发展道路上,70后、80后、90后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在时代发展中认识自己的世界观,如何评定自己的人生观,如何判断自身价值呢? 一、70、80、90后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之比较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是我国极力宣传的主流文化。青少年从小就接受着这一思想的洗礼。但是,经济诉求全球一同发展,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把青少年推向了国际化的舞台,从而淡化了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固守的阵地。这样,演示出了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在70、80、90后中递减式的发展状态。让我们看看网络中对70、80、90后的流传语: 1.70后:工作狂基本上都是70后的。 80后:拒绝加班! 90后:拒绝上班! 2.70后:他们喜欢穿七匹狼或者猛龙牌子的衣服。 80后:喜欢D&G、G-Star之类的。 90后:乞丐服,越花越好,越破越好..一个洞时尚,两个洞潮流,三个洞个性... 3.70后:他们如果有笔记本,会喜欢到公众场合用。 80后:我们才不会背那么重的东西在身上。 90后:只要苹果笔记本,而且不止一台。 4.70后:他们喜欢喝红酒,一般是长城或者张裕。

素质教育与西方的人本化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与西方人本化教育之我见 阿左旗八中王素文论文摘要:素质教育和西方的人本化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因此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人本化教育人格潜能 正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深远意义,家庭、学校、国家也更加重视教育在个人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国务院发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立了基础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不同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任务,提出了基础教育的明确要求。 可见,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职责,它要求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要求教师要将素质教育的观念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素质教育和西方的人本化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因此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西方的人本化教育思想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提出的中心概念是人、人格、个性、人的本性、人的潜能和价值等,其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到20世纪60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它实际

上是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而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现象学的方法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方法,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西方教育领域之中,从而使西方人本化教育思想有了一个突破性发展。 西方人本化教育集中体现了人本化教育思想,突出的表现在: 一、承认人的潜能和价值他们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巨大的潜能,怎样发现并开发它们,是未来教育面临的伟大挑战,学习的动机源于人性的内部。 二、培养自我实现的人用马斯洛的话来说,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善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并反复强调“自我实现不只是一种结局状态,而是在任何时刻,任何程度上实现人的潜能的过程”。 三、教育的内容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速率并要生活化强调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主张让学生感受直接经验,而不是只研究“别人的实现结果”。 四、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才能自由地选择和接受挑战,自发的参加学习活动。(并提出几种教育方法,如:“审美体验法”、“自我激励法”、“情意沟通法”、“协同帮助法”、“自由学习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渗透到学习的行为、态度和个性中去。 五、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只能通过鼓励,关怀提供选择机会等来表现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需

在农村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在农村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提倡多年,通过各类媒体可知,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很多城市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农村尤其是在贫困山区,素质教育的实施却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和在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问题。笔者认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思想认识落后 在农村,不少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认识不到位,感到很茫然。他们认为成绩好素质自然就好,如果成绩都不好那还有什么素质可谈。部门主管领导为了本地区的升学率,有时虽然也下来检查工作,但也是走走过场而已。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其他技能、兴趣,而是片面地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一来,分数就成了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的追求和唯一的目标。 2、考核评价老套 在农村,直以来都是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老师是否先进。勿容置疑,学生要进重点中学,分数;学生要进重点大学,分数。就算清华、北大也如此。这样一来,只要成绩好,浑身毛病的学生也是老师的宠儿;只要成绩好,你这个老师就是个好老师。这就导致了现在我们老师虽然口头上天天喊素质教育,而实际上仍然没有脱离应度试教育的轨道。 3、教师素质参差 在农村,虽然教师的地位、数量和质量都较过去有所提高,但教师的总体素质仍然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会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有的教师甚至有违法乱纪行为……有的教师刚参加工作时虽然满腔报负,并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但在多数素质一般或比较差的教师的影响下,也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素质教育在这里几乎找不到生存的空间。 那么,素质教育在农村尤其是在贫困的地区如何才能得到实施呢?针对以上几点,笔者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转变思想观念 应试教育给社会提供的人才只有一种,那就是高学历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单一人才。而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更多的、方方面面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教育应当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功能。教育不仅仅授人以知识,更应当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创造、如何生存的能力。受教育者在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现代化的文明意识,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长。而素质教育就承载了这样的功能。为此,我们老师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一)自然人性论 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生来不具有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等各种不同的基本需要,这些基本的需要就是人性。 (二)自我实现人格理论 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追求自我潜能得以实现和发挥的欲望和倾向,也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三)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往往形成了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自由地实现自我潜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2)真诚一致(3)移情的理解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一)学习的目的与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授知识或谋生技能,更为重要

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能在知识、情感、动机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康人格。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变化和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二)有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指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的学习,是一种“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整的人的成长无关。所谓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对未来行为方针选择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四个特征:(1)全身心投入(2)自我发起(3)渗透性(4)自我评价 三、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师观 (一)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罗杰斯强调要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为此他建立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 (二)人本主义教师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

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本化理念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48818788.html, 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本化理念的运用 作者:杨万满 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年第11期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贯彻落实,各个学校都在寻找新的既符合素质教育观念的要求,又能以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管理体系。初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接受和遵守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从而实现素质教育。在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人本化理念进行管理,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从教育管理人本化的重要意义入手,对实施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人本化理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人本化理念顺利开展工作。 【关键词】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人本化理念 中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改革要全面落实人本化理念。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落实,人本化教育管理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且逐渐成为初中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始终将人本化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教育管理人本化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教育管理中,人本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第二,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强制性管理;第三,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人本化理念的落实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变革之间存在许多矛盾,人本化教育管理理念的深入将会打破这一局面,其能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成为新型人才,同时对学校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健全具有促进作用。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师生之间形成对立的局面,学生相对被动,在初中教育管理中运用人本化理念将会改变这一状况,使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与此同时,在初中教育管理中运用人本化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二、初中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教育管理中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育管理理念、内容也在发生变化。现如今的初中教育管理中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仍然保留传统

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之我见 XX课件在各类奥林匹克比赛中,我国的选手多次获得胜利,然而若提及诺贝尔奖,我们则是望而叹之。 前者注重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而后者更兼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创新的精神。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而关键是创新的精神有没有激发出来,有了精神才能拓展能力。 就此素质教育就从学校首先展开了。 小学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教育的重要起点。 以我所在的地区来说,小学素质教育正处在积极推行的状态,许多教师还处在探索尝试之中,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对于突然活起来的教学方法手段感到新鲜而满意,更多的是好奇。 就拿太和镇中心小学来说,学校联合周边的力量(工厂村庄农场等)建立学生的实践基地,让学生真正认识大自然的生产过程和建筑过程。 这种实践的反馈效果非常的好,从第一次实践活动开始,参加实践的小学生充满了求知欲,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他们会到阅览室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去寻找答案。 我觉得这种教育手段比起以前的老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的讲授灌输好几百倍,真实的东西往往比虚拟的东西更能激起人们的注意,特

别是小学生。 但有些老师却对实践活动提出怀疑,他们觉得,实践基地是校外的活动,它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了,哪还有心思学课堂上老师讲的呢?学生整天想着他的小制作,哪里还有精神做作业?另外有些老师还担心,建立实践基地需要投资,学校负担加重;组织学生实践要担心学生的安全,曾加了老师与家长的负担。 对此我不作评论,我相信实践可以证明一切。 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观念。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学习成绩好,期末拿到三好学生的奖状。 于是教师变相地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家长把孩子关在家里学习,学习跟不上就请家教,坚持学习成绩高于一切。 作业占去学生的活动时间,把学生活泼好动好奇的天性封装起来。 其实,人的创造发明都是在完全自由的思想过程中实现的,应该还给学生自由的活动与思想空间,并且指引正确的方向。 素质教育必须认真推进教学上的改革。 过去总觉得知识量越多就越有本事,现在我要否定这种观念了。 现在,学会一种知识,已经不能只单纯的学会这种知识,而是还要学会知识的重新组合和拓展——知识的创新。 记得我在实习时,学生们坐在座位上像个小老头,一个班六十几个人整整齐齐地坐在那儿,没有老师允许就一声也不敢吭,我觉得是

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当前,在基础教育中,各学科教学都围绕着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应地提出了本学科所承担的素质要求。学科教学只有切实地落实本学科的要求,完成本学科所承担的素质教育的任务,才可能使各学科互相渗透形成综合效益,最终才可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本文试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确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单一的,即把目标定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上,强化的是选拔意识,淡化了德育、美育、体育和知识的普及意识。素质教育则相反,其教学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活泼地成长,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应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确立多元化的语文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基础教育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凸现德育功能,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的训练,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等,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中心目标是进行语文素质教育,即全面地、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走出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文学分析课、语文常识课等的误区,扎扎实实地加强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对人的修养起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

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素质教育之我见

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素质教育之我见 全国教师考试交流群:296261858 欢迎来到中国教师资格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48818788.html,),中公教师资格网是中国教师资格考试第一门户网站,提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信息、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 推荐信息: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公益讲座 中公教师招聘考试全国巡讲在线预约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面对21世纪的挑战,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完成自身现代化的真正内涵和有效途径,更是基础教育战线的一次飞跃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紧迫任务。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 作为教师,首先,我们应提高自身素质,做到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友善团结、勤俭自强、爱岗敬业。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要努力使自己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珍视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坚持真理,追求真理,主动认识客观世界发展规律。道德品质素质方面: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善做表率,具有创新精神。文化素养方面:要努力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努力做到能居高临下,成功解答学生质疑,在学生心中树立“无所不知”的形象,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加强体育锻炼,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加强学习,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近年来学校经常组织我们跨学科的听课学习,在这些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对唐诗宋词了如指掌,对中国绘画赏析得是惟妙惟肖,整个课堂充满诗情画意,给学生广泛的想象思维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提高了学生欣赏诗歌绘画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有许多感慨,我感到做她的学生该是多么的幸福!英语课上,英语教师流利的口语,自然的教态,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对学生恰到好处的评价,给我的教学做了良好的示范。听了这些课,对照自己的日常教学与之相比使我感到相形见绌,感觉到自己太需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另外,要进行素质教育,我觉得我们还要具有极强的工作责任心。教师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被人们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从教的几年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师所肩负的责任有多重。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已有6年的教龄了,在这6多年里,我不仅爱上了学校,爱上了我所教的科目,更爱上了我的学生。记得一位老师曾说过:真正的爱学生应该用你的心去与学生交流,用你的人格、你的知识去塑造学生。我想我们不仅要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完善的人格,我想这些都应该包含在我们的素质教育当中。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肩负着一个伟大的使命。今后,我将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做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第二章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章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1、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学理论为思想基础的。它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即批判地继承了中西方千百年来人本思想的优秀成果,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诉求。其内涵比以往任何人本主义思想更丰富、更深刻、更科学。 2、简述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我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以人为本,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源远流长、历史弥新的重要思想,是人类文化遗产中值得关注和珍惜的精华之一。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就产生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萌芽,智者学派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人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18世纪,反对封建神权专制,强调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权利。19世纪20年代,提倡以人为中心,提倡个性的解放,宣扬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在我国古代,以人为本首先是从治国理政角度提出来的,以儒派创始人孔子为代表,在人类文教历史上开创了最早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内涵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师爱生,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启发式,对话式教学尊重学生个性等。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中西方文化决定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差异性与相通性并存。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历史渊源不同;在对“人”的理解上,中国意指“集体人”,西方视为“个体人”;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中国当成“引导者”,西方则为“促进者”。两者相通之处在于:坚持性善论;强调人具有贵于动物的独特价值观;倡导教师尊重、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 3、西方有哪些人本主义学者,他们分别提出了哪些观点? 答:(1)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泰式拉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2)被马克思誉为“古代真正激进的启蒙者”的伊壁鸠鲁提出了一种“个人快乐主义”的教育思想。 4、如何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问题? 答: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师观认为,教师角色应有别于传统教师,他并不重视认知的,也不握有所谓“正确答案”,他不过是一位愿意帮助学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教师就应如同罗杰斯所描述的那样,他应是一位“促进者”。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而不是传统教育中对学生的“训练”或“教导”。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在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我与你”,即“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我与他”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是说,教师要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作物看待,把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自己主动探索,而不是把学生看作一个对象,需要外在得导引和灌注知识,人本主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 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实践中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答:(1)在教学目标中突出以人为本。(2)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3)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观。(4)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5)为学生提供宽松、友爱、理解和鼓励的学习环境。 6、简述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 答:(1)真诚一致;(2)无条件积极关注;(3)同理心。 7、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的师生交往有哪些特点? 答:(1)多向性。(2)主动性。(3)发散性。(4)多样性。(5)怀疑性。(6)综合性 第三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答:创始人,皮尔士;推广者,詹姆斯;集大成者,杜威。 2.实用主义教育的本质官包括哪些内容? 答: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教育本质观可以归纳为三个命题: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初中化学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初中化学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关键词:素质教育,基本概念,化学实验,创新精神。 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执行新大纲,要以全民族素质教育为准则,牢牢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方向。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四个方面的教育。以这四个方面为红线,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新大纲确定的初中化学的教学目的是: 一: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体会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概括反映。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多而抽象,学生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 (1)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2)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1(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1(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2(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2二、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2(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2(二)明确教学目标,准确理解和正确处理教材.................3(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4(四)遵循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5(五)加强学法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5(六)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5三、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7(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7(二)“内化”与“外化”.......................................8(三)能力和习惯..............................................9参考文献.................................................9致谢.................................................10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方法

一、马斯洛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㈠、自我实现的含义 在心理学上,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人“更真实地成为了他自己,更完美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完满人性的实现。所谓完满人性,是指人类共性的潜能,包括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浩等特性或潜能。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是指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所谓个人潜能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也就是个人特性。 自我实现有两个标准:①承认并表述了内部核心或自我实现,即那些天赋能力、潜能、完善的机能、人类和个人实质有效性的现实化;②他们全部意味着极少出现不健康、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精神病、人类和个人基本能力的缩减或丧失。 自我实现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健康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务实、能干,他们往往是实践家,而不是思想家。另一种自我实现者是超越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具有强烈的内在体验,更关注精神生活,他们往往是一些思想家和理论家。 (二)、自我实现的三大理论支柱 1.性善论 性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人性观。马斯洛认为,人作为生物进化的产物,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发展,人已成为富有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动物,人性基本上是建设性的,破坏和侵犯行为是人的基本需要遭受挫折后而引起的。因此,人性中具有成长和实现的倾向,人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 2.潜能论 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价值观的表现。所谓潜能就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马斯洛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便于维持和增强机体活动的方式,发展自身潜能。潜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有。 人除了有一般的生物潜能外,人还有特殊的心理潜能,这种心理潜能称之为似本能。所谓似本能,就是指人类天生的但却是微弱的基本需要的本性,它极易被环境条件所改造。也就是说,似本能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所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似本能是人类的一种高级需要或冲动。马斯洛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有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公正、好奇等需要,这种需要不像生理需要那么强烈,但作为一种内在潜能,只要环境条件适当,它就有可能发展到可能达到的程度。 似本能是人所特有的。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似本能是人固有的趋势、内在本质、内在天性,或者说是人性的内核和集中表现;②似本能是一种类似于本能又不同于本能的东西;③似本能是人的一些潜能,但并不是最终实现物;④似本能本质上是人所特有的东西; ⑤似本能一方面是一种非常微弱的本能,文化教育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改变;⑥似本能的需要和理性是合作的而不是敌对的;⑦似本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⑧似本能的需要是人性发展的内在依据。因此教育和社会影响对人发展的关系重大。 3.动机论 动机论也称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力观。 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内在动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人类的似本能的基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后天的。与它们有关的行为、能力等则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性善论和潜能论规定了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的性质、导向和发展的可能性,而需要层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是学习与其它学科的基础,也是社会交际的必备功能。它具有思想性、形象性、综合性,决定了它在进行素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语言素质和文学素质,其中思想素质和语言素质是语文素质的主要表现,下面我谈一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些粗浅体会。 1.要抓住语文教材的思想性,给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学语文教材大部分课文具有较强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教材这一特点,进行“因文解道,披文入情”,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加强辨别真善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熏陶。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心激励后人;闻一多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凛然正气,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给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1.1 在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时,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加强思想教育,如,教学《生命的意义》一课时,着重介绍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写作的顽强精神,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作家坚韧的毅力和严肃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1.2 抓住关键词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因为语言是传情达意,再造现实的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圈点勾划,发现点晴之笔,细致剖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内心活动等,使学生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沐浴其思想光辉。如学习《最后一课》时,重点分析下课铃响后,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先由学生圈点关键词句,再体味人物的精神面貌,教师抓住关键词有“惨白”、“硬住”、“说不下去”等这些词句,对韩麦尔先生的悲愤至极的内心世界和极其深沉的爱国情感,学生无不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 1.3 利用课文所描述的美景、世风人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培养审美意识,塑造健康人格。如:讲授《背影》、《我的母亲》时,让学生讲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从而树立孝敬父母,报答党和人民的思想情怀。 1.4 教学文言文时,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科学文化成就及光荣的民族传统,教育学生珍惜幸福,增强自信,发扬优良传统。 1.5 在作文教学中要结合现实生活,谈自己的认识与感受,提高思想境界。 1.6 开展课外活动,巩固和加强思想教育的收获,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电影,参观革命根据地及烈士纪念塔,采访英雄人物等。

《教育心理学》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理论。60年代和70年代有迅速的发展,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许多持有相近似观点的心理学家和学派联合发起的一种学术思想运动,其主要发起者是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近年来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C.R.Rogers,1902—1987)。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的性本能倾向,又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化倾向。他们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富有进步意义的问题。 当前,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他是心理咨询家和教育改革家。从30年代起,他从事儿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40年代初他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公开提出“患者中心疗法”。在个性理论方面,30年代初,他就提出人格及其变化的理论,即“自我理论”。从60年代以来,他把他的理论推广到教育和教学领域,出版了《学习的自由》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学习和教学观点。 罗杰斯的学习观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在对学习过程本质的看法上,罗杰斯的观点是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根本对立的。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机械的刺激和反应联结的总和,个人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心理过程,是个人对知觉的解释。罗杰斯曾举例说明,具有不同经验的两个人在知觉同一事物时,其反应是不一致的。罗杰斯认为两个人因对知觉的解释不同,所以他们所认识的世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反应也不同。因此,要了解一个人,要考察一种学习过程,只了解外界情境或外界刺激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习者对外界情境或刺激的解释或看法。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属于现象学派的思想范畴,虽然他注意到认识的主观能动性,但他对知觉的解释完全不同于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对知觉的解释。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主观映象为基础的认识,而并非由自己的主观世界来决定客观世界。罗杰斯对知觉的解释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倾向,这是需要澄清的。 (二)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在对学习的起因和学习动机的看法上,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人类的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人本主义的学习观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因此,在教学中,罗杰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对自我的理解,而不应该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那样,用安排好的各种强化去控制或塑造学生的行为。罗杰斯还认为学习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应该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在教学中不应把惩罚、强迫和种种要求或约束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 罗杰斯认为,人的学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这种观点是可以接受的。但罗杰斯认为这种主动性和自觉性来源于人的本能或所谓内在的潜能,这种本能主义的观点我们不能苟同。我们认为,人类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主要在于外界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离开了人类社会和人类的实践活动就谈不上主动性和自觉性。另外,在罗杰斯的观点中特别强调人的自然发展,而否定环境和教育的重要决定作用。这种否定环境作用的本能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在教学中,我们固然要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合理地运用奖励和惩罚,但完全放弃对学生学习的约束和要求,而任其自然发展是不符合社会对教育的要求的。

中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中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发展进步,都取决于该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而教育水平是决定科技发展的控制性因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生命力的。创新精神能为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然而这种创新要以一定的素质为基础,这就是素质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目标,素质教育已经取代传授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已渐渐渗入我国教育事业的各个阶段。我国站在战略的高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取得明显成效。具体表现为:一是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素质教育;经济建设也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了。二是一批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面向个体学生,真正按照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要求培养教育学生。二是市场经济的需求,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教材的更新,教法的完善,教研、课改活动的深入开展均呈现好势头。 一、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临新世纪的挑战,部分地区和个人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 1.部分人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有些地方,有些人把素质教育跟现代教育对立起来。认为素质教育是抽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一种与传统教育、现代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它可以取消考核评估,盲目开展兴趣活动,增加课外活动时间,以歌咏、书画竞赛、体育擂台来削弱文化课的力度,降低文化课的教学要求。似乎文化课等同应试教育,说什么应试教育要转轨就是要取消考试,不讲升学,以此造成了背弃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 2.思维方式存在不明确性。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强实施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有关文章、论述在报刊上随处可见,相关会议、经验报道耳有所闻,而少数人还未明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考核评估仍以部分代替整体,离不开传统的评估方法,致使个别疲劳战术持续蔓延,思想意识为知所然。 3.工作注重表面不具实在性。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虽已引起广泛重视,得到了全体国民的认可。但一些地方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教学业务与主管部门分工较细。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够,不顾未来发展趋势,教学停留在“六认真”上,未能在学生创造力方面狠下功夫。对所开课程仍有偏激思想,导致了学生缺泛长远日标,不能很好地处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首先是克服片面认识,加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性质是一种普通教育,它的基本特征带有主动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它的宗旨是:发展特长学科,培养特别兴趣,获得特殊成果。其教学模式是按照活动——目标——成功格局进行。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现代教育的扬弃。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表现在:教学目的、对象、内容、过程、效果诸方面。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培养对象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内容上以“三全”为核心。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以部颁课程计划为依据,注重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效果方面形成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发展学生的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良好的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施教、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充分考虑

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_语文论文.doc

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_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 一、小语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

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习祖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直接为理论基础,吸取了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观点,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潜能和整体性,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人,倡导人本化的课程和注重人际关系的教学方式,它对当代美国的教育实践以及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主要观点为: (1)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2)课程观。 人本主义教育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3)师生观。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合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心理健康的人。 人本主义的特点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 2.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发展 3.课程内容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 4.自由心理气氛 5.表现为多方面的教育 代表人物 马斯洛 层次需要理论 基本观点是人总是有需要(或需求)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高层次的需要就自动产生。 当所有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以后,人就会去追寻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现实。 达到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象触电一样的感觉,一种难于言表的超然物我、极度愉悦、无限满足、飘飘欲仙的心灵状态 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也应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人一旦达到“高峰体验” 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 按马斯洛的这个意思,教育首先要不断地去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要,最终引导学生达到“高峰体验”。前者是很实际的,后者是理想化的。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他认为,人本化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即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他相信人的内部本性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这种“自我实现”的趋向,就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潜能的不断实现,同时也指个人寻找自我同一性,寻找最适合自己本性的独特性,并以此作为奉献毕生的圣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