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第六章 基带传输系统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基带传输系统

1、AMI码的缺点是什么?

解:不能限制长连O和长连1,不利于时钟提取。

,CMI码.

2、设数字信号序号为1000010100001111,将其编成AMI,HDB

3

解: AMI:+10000-10+10-10000+1-1+1-1

HDB3: V+|B-000V-B+0B-B+`00V+B-B+B-B+

CMI: 000010101011101000101010111001100

3、带限传输对数字信号有什么影响?码间干扰是怎样形成的?

解:理论上数字信息的频带为无穷大,这样无限带宽的信号通过实际的信道传输时,由于实际信道带宽有限,信号波形必然会产生失真,从而产生码间干扰. 4、怎样用示波器观察眼图,眼图恶化说明什么含义?

解:示波器采用外同步,扫描同期必然为TB(码元同期)或TB的整数倍,这样,就在荧光屏上出现一个或几个接收到的均衡波形,由于示波器的余辉作用,使多个波形迭在一起,这样在荧光屏上显示类似人眼的图形。眼图恶化说明信噪比降低,误码率增加.

5、定时抖动同哪些有关定时抖动对PCM通信有什么影响?

解:定时抖动的原因:

①谐振回路失谐的影响

②时钟提取电路限幅门限失调或输入信号电平变化。

③信通噪声和串话干扰

④信号码型随机组合

抖动的影响:误码率增加

6、某CMI码为11000101110100,将其还原为二进制NRZ码

解:按CMJ码编码规则,还原后的NRZ码为1100101

0→01

1→00和11交替

7、为什么数字通信系统要求误码率低于10-6?

解:当Pe=10-6时,误码信噪比(S/Ne)dB=41.6dB,但若信道误码率高于10-6,如Pe=10-5,则(S/Ne)=31.6dB(Pe增加一个数量级,误码信噪比下降10dB),低于A律压缩特性的最大量化信噪化38dB,所以为保证总的信噪比不因误码噪声而显著下降,信道误码率Pe应低于10-6。

8、再生中继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解:噪声不积累但误码会积累。

9、为什么要求均衡波形的波峰附近变化要平坦?

解:均衡波形幅度大且波峰附近变化平坦,即使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定时抖动(再

生判决脉冲发生偏移),也不会产生误判,即“1”码仍可还原为“1”码。反之则有可能会将“1”码误差为“0”码。

10、为什么电缆传输码型常用HDB3码?

解:1、无直流分量,低频成分也少

2、高频成分也少

3、便于误码检测

4、码型频谱中虽无时钟频率成分,但经全波整流后即为RZ码,就会有时钟频率成分,故提取时钟较容易。

5、克服了长连0(最大连0数为3个),便于时钟提取

11、已知信息代码为1010000011000011,试确定相应的传号差分码、CMI码、数

码,并分别画出它们的波形。

字双相码、AMI码以及HDB

3

解:

12、有4个连1和4个连0交替出现的序列,画出单极性非归零码、AMI码、HDB

3码所对应的波形图。

码的编码规律比较思路单极性非归零码、AMI码的编码规律比较简单。对HDB

3

码,并进而画出波形图。由于序列中4个熟悉后即可直接由信息代码求出HDB

3

连1和4个连0是交替出现的,故相邻的4个连0码组之间1码的个数肯定是偶码中的每个取代节都应是B00V。

数个,因此HDB

3

解:单极性非归零码、AMI码、HDB3码及其波形图如下图所示。

13、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的1码出现的概率为0.5,对应一个振幅等于1、宽度等于码元间隔T s 的矩形脉冲,0码对应0电平。

(1) 求其功率谱密度及功率,并画出功率谱曲线,求谱零点带宽; (2) 若1码对应一个占空比等于0.5的矩形脉冲,0码仍为0电平,重新回答(1)中的问题;

(3) 能否从上述两个信号中用滤波法直接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f s =1/T s 的分量?若能,给出该分量的功率;

(4) 分析离散谱f s 的功率与1码概率P 的关系。 思路 第一个信号为单极性非归零码,第二个信号为占空比等于0.5的单极性归零码,它们的基本波形为D Ts (t)和D 0.5Ts (t)。这两个信号都是相同波形随机序列,可用式(5-3)求其功率谱。若功率谱中含有f s =1/T s 的离散谱,则可用滤波法直接提取频率为f s =1/T s 的位定时信号,否则不能。 P s (f)=f s P(1-P)(a 1-a 2)2G 2

(f)+f 2

s ∑

-∞

=n |Pa 1+(1-P)a 2|2G 2(mf s )δ(f-mf s ) (5-3)

傅氏变换对

D τ(t)←→τSa )2

(

ωτ=τ2/2/sin ωτωτ

是本课程中常用公式,此题中τ=T s 或τ=0.5T s 。 解: (1) P=0.5,a 1=1,a 2=0

G(f)=T s Sa(πfT s )=T s Sa(πf/f s ) 代入式(5-3)得 P s (f)=f s ×0.5×0.5×T 2

s Sa 2

(πf/f s )+f 2

s

-∞

=m 0.52×T 2s Sa 2(m πf s /f s )δ(f-mf s )

=0.25T s Sa 2

(πf/f s )+0.25 ∑

-∞

=m Sa 2(m π)δ(f-mf s )

由于 sin(m π)=0 所以

Sa(m π)=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