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制图-第三章 直线、平面的相对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图步骤:
1)利用积聚性求直线AA1与P 平面的交点(d,d,d );
2)利用积聚性求直线AB与P 平面的交点E,其过 程为先求e,
根据e求出e, 再跟据e求出e; 3)用同样的方法 求出F (f, f, f ); 4)顺序连接点D、 E、F 的同面投影, 就可求得P 平面与 三棱柱表面的交线。
[例1]过已知点k,作一条水平线平行于△ABC平面。
步骤:
1)在ABC平面内 作一水平线AD; 2)过点K作 KL∥AD; 3)直线KL 即为所求。
b a′
b′
d′ e′
k′
l′
X
a c d l k
[例2] 试判断:已知直线AB是否平行于四棱锥的侧表面SCF。
作图步骤:
1)作cm∥ab ; 2)根据CM在平面 SCF内,作出cm; 3)由于cm不平 行于ab,即在该 平面内作不出与 AB平行的直线, 所以,直线AB不 平行于四棱锥侧 表面SCF。
图(b)所示的平面ABC为一般位置平面,求 点S到平面的距离时,应先把点S和ABC平面作 一次换面,使平面ABC在新的投影体系中为投 影面垂直面,再由点S向平面ABC作垂线,则 垂足L和点S的连线SL即为所求点S到平面ABC 的距离。
作图步骤:
1)在ABC 平面上作水平线CD( cd , c d ) ; 2)取X1轴垂直于cd,在V1投影面上求出s1 和 a1 b1 c1(积聚为一直线); 3)自s1引a1 b1 c1 的垂线与之相交于l1 ,则s1 l1 即为所求距离的实长; 4)自s 作X1的平行线,并在其上根据l1 求出l ; 5)用取面上点的方法求出l ,则线段SL(sl ,s l ) 即为所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⑴ 平面为特殊位置
[例]求直线MN与平面ABC的交点K并判别可见性。 空间及投影分析
平面ABC 是一正垂面, 其V 投影积聚成一条直线, 该直线与mn 的交点即为K 点的V 投影。


1)求交点。 2)判别可见性。 由V投影可知,km 段在平面 上方,故H投影上km为可见。 还可通过重影点判别可见性。
[例7]已知三棱锥SABC 被铅垂面Q 切去一角, 试完成其主、左视图。 解:平面Q为铅垂面,只
需利用积聚性求得Q 平面 与三棱锥三条棱边SA 、 AB、AC的交点D、E、F, 然后将其顺序连接即可。
作图步骤:
1)求D、E、F得H投影d、e、f; 2)由d、e、f求出d、e、f ; 3)由e、f求出e、f ; 4)由d求出d ; 5)顺序连接D、E、F的同面投影即可。
[例5]求一般位置直线ABC与正垂面P 的交线。 解:P 平面为正垂面, 可以利用PV 的积聚 性,直接求出交线 的V 投影m n,再由 m n 求得mn。 由于P 平面是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线表示的平面, 故不需要判断其可 见性。
[例6]求证垂面P与三棱柱表面的交线。
解:求P 平面与三棱 柱表面的交线,只 需要利用积聚性求 出三条棱边AA1、 AB、AC 和P 平面 的交点D、E、F, 然后将交点顺次连 接即可。
§3
综合举例
本节给出了用换面法解决一些较复杂的 相对位置问题的一些例子。
[例1]求点M与直线AB之间的距离。 m a X a m b
b
解:由图可见,求点 M 与 直线AB 间的距离,应由点 向直线AB引垂线,交AB于 K点,则线段MK 即为点M 与直线AB 间的距离。 当直线AB垂直于某 一投影面时,则线段MK必 平行于该投影面,且在该 投影面上的投影反映实长。
2.1.2 一般位置直线与一般位置平面相交 一般位置直线与一般位置平面相交, 其投影都没积聚性,则采用换面法: 将一般位置直线或平面变成投影面的 垂直线或垂直面,在新的投影体系中利用 积聚性直接求得交点的投影。然后利用所 得交点的投影返回到原体系当中,即可求 的平面与直线的交点。
[例3]求一般位置直线MN与一般位置平面ABC的交点。 解:根据上述分析,应采 用换面法将平面ABC变换 成投影面垂直面,这样就 可以在新的投影体系中直 接求得交点的投影。 作图步骤: 1)在平面ABC上作水平 线AD(ad,a d ); 2)作X1轴垂直于ad; 3)求出直线MN和平面 ABC在V1投影面上的新 投影m1 n1和a1 b1 c1 ;
第三章 直线、平面的相对位置
本章讨论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 相对位置关系及其投影,包括以下内容:
1)平行关系:直线与平面平行, 两平面平行。 2)相交关系:直线与平面相交, 两平面相交。
§1
1.1
平行关系
直线与平面平行
定理:
若一直线平行于平面上的某一直线, 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必相互平行。
由于ef∥ad,e f ∥a d ,即 EF∥AD,且AD是ABC平面上的一直线,所 以,直线EF平行于ABC平面。
⑵ 直线为特殊位置
空间及投影分析:
b k ● a

m
直线MN为铅垂 线,其水平投影积聚成 一个点,故交点K 的水 平投影也积聚在该点上。
c
n b
1 (2)
作 图:
1) 求交点 2) 判别可见性
用面上取点法
X
k● 2 M (n)

通过重影点判别可见性
c
a
1
点Ⅰ位于平面上,在前; 点Ⅱ位于MN上,在后。 故k 2为不可见。
两平面相交
2.2.1 一般位置平面与特殊位置平面相交
在两平面之一有积聚性的情况下, 可以在没有积聚性的那个平面上取两 条直线,分别求这两条直线与有积聚 性的那个平面的交点,则这两个交点 的连线就是两平面的交线。
[例4]求一般位置平面ABC与铅垂面DEF的交线。
解:由图可见,只要求出△ABC上的两条直线AB、AC 和△DEF 的交点M、N ,就可以求得两平面的交线。
作图步骤:
1)过K点作平面KFG平行于平面CDE(KF∥CE, KG∥CD);
2)用换面法求直线AB与平面KFG的交点S;
[例4]过点K 作一条直线,使其与平面CDE 平行,并与直线AB 相交。
解:过定点K作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平面CDE,有
无穷多解,这些直线的轨迹为一个过点K且平行于 CDE的平面Q 。所作的直线还应与直线AB相交, 而Q平面与直线AB只有一个公共点,即直线AB与 平面Q 的交点S。因此KS 即为所求直线。
4)求出m1 n1和a1 b1 c1 的交点k1 ;
5)根据k1求出k,再由k 求出k,则点K(k,k )就是 直线MN与平面ABC的交 点; 6)取H面的重影点1、2 判断直线MN 的H 投影 的可见性。
7)取V面的重影点3、4 判断直线MN 的V 投影的 可见性。
2.2
作图步骤:
1)利用积聚性求AB与△DEF的交点M (m,m ); 2)利用积聚性求AC与△DEF的交点N (n,n ); 3)连接MN (mn,m n )就可得到两平面的交线; 4)取直线AB和DF在V面上的重影点1 (2), 分辨可见性: 由图可见,点1在点2的前面,故b m为可 见,为m l 不可见。由于过重影点的两线段的 投影之可见性必不相同,因此可以确定其他各 边的可见性。
作图步骤:
1)更换V面,作轴X1平行于ab,求出两平面在新的投影体 系中的投影a1 b1 c1和a1 b1 d1,此时,交线AB平行于V1 面;
2)更换H面,作轴X2垂直于a1 b1,求出两平面在新的投 影体系中的投影a2b2c2和a2b2d2,此时交线AB垂直于H2面, c2a2d2 即为所求两平面夹角 的真实大小。
直线EF为正垂线时
[例1]求直线MN 与铅垂面P 的交点。
解:平面P为铅垂
面,PH有积聚性, 故mn与PH的交点k 即为交点K 的H 投 影。
由于交点K必在直 线MN上,故可用 在直线上取点的方 法,由k求出k。 规定:在求用迹线表
示的平面的交点和交线 时,不必分辨可见性。
k
k
[例2]求直线MN与四棱柱表面ABCD和ABEF的交点。 解:ABCD为水平面,其V投 影有积聚性;ABEF为铅垂面, 其H投影有积聚性,故本题可 用平面的积聚性求解。 作图步骤: 1)求mn 与abcd 的交点k ; 2)根据k,在mn上求得点k, 则点K(k,k )就是MN与ABCD 的交点; 3)求mn与abef的交点l ; 4)根据l,在mn上求得点l, 则点L(l,l )就是MN与ABEF的 交点; 5)因直线MN穿通四棱柱,所 以线段KL之间部分的投影均为 不可见。
解:将平面ABC变换成 投影面垂直面,即可求 得交线的一个投影。
作图步骤:
1)在平面ABC上作水 平线AN(an,a n ); 2)作X1轴垂直于an; 3)求出△ABC和△DEF 在V1面上的新投影 a1 b1 c1 和 d1 e1 f1 ;
4)求出a1 b1 c1 和d1 e1 f1 的交线k1 l1 ; 5)根据k 1 l 1 求出kl, 再根据kl 求出k l ,则 直线 KL(kl, k l ) 就是 两平面的交线; 6)利用V1投影直接 判断H 投影的可见性; 利用重影点1 ,2 和 3, 4 判断投影的可见性。
作图步骤:
1)作KL∥BC (kl∥bc, kl∥bc); 2)作KD∥AC (kd∥ac,kd∥ac); 3)平面KDL即为所求。
X d
l a k
b
c b
l k a d
c
§2
2.1
相交关系
直线与平面相交 利用积聚性求交点
2.1.1
当平面或直线的投影有积聚性 时,交点的两个投影中有一个可直 接确定,另一个投影可用在直线上 或平面上取点的方法求出。
[例3]求平面ABC和平面ABD间的夹角。
解:由图(a)可见,当两平面同时垂直于某投影面时,这两
个平面在此投影面上的投影反映两平面夹角的真实大小。 要使两平面同时变换为投影面垂直面,只需将它们的交线 变换为投影面垂直线即可。 图(b)中,平面ABC和ABD的交线AB为一般位置直线, 因此需要两次换面,才能使交线AB变换为投影面垂直线。
b
X1 H V1
a1 k1 (b1)
m1
[例2] 求点S 到平面ABC 的距离。
解:求点到平面的距离,需自该点向平面作垂 线,求出该垂线与平面相交的的垂足,则该点 到垂足的距离,即为所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如 图(a)可见,当平面垂直于某一投影面时,则由 点M向平面所作的垂线MK为该投影面的平行 线,且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反映实长。
2.2.2
两个一般位置平面相交
两一般位置平面的投影都没有积 聚性,所以其交线不能直接求出。解 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是采用换面法,将 两相交平面之一变换为投影面垂直面, 这样就可以利用积聚性在新的投影体 系中直接求得交线的一个投影,然后 将其返回原投影体系中,即可求得两 平面的交线。
[例8]求两一般位置平面ABC 和DEF 的交线。
1.2
平面与平面平行
两平面相平行的条件是:如果一平面上的两 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平面上的两条相交直 线,则此两平面平行。
因为:AB∥DE,BC∥EF , 所以:平面ABC 和平面DEF 相平行。
[例3]过点K作一平面,是其与平面ABC平行。
解:只要过K点作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ABC的两 条边,则这两条相交直线所确定的平面就是所求平面。
图所示直线AB为水平线,若求点M到直线AB的 距离,应进行一次投影换面,将直线AB变换为投影 面垂直线,则在新的投影体系中,即可求出点M与 直线AB 之间的距离的实长。将其返回原投影体系 中,就可求出距离的投影。
m
A
a b K B m b M
X
m a
作图步骤:
1)取新投影轴X1垂直于ab,求出点M与直线AB的新 投影m1 和a1 b1 ; 2)由点M向直线AB作垂 线,与直线AB相交于点 K,点K在新投影体系中 的投影k1 与a1 b1 重合, a 连接m1 k1 即为所求距 X 离的实长; 3)自m引直线平行于X1轴, a 与ab相交于k ; 4)由k求出k ,则可求 得点M与直线AB的距离 MK (mk, m k )。 m k m k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