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与饲养标准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6fb21a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73.png)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是指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动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为了保护实验动物的福利和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动物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是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使用等方面进行规范的文件,其制定旨在保障实验动物的权益,保证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我国,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发布。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是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包括了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饲料、饮水、卫生条件等方面的规定。
在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方面,国家标准通常规定了实验动物的饲养场所应具备的空间、温度、湿度、采光等条件,以及相关的设施设备要求。
在饲料和饮水方面,国家标准一般规定了实验动物的饲料成分、营养需求、饮水供应等要求。
此外,国家标准还对实验动物的卫生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包括了对饲养场所的清洁、消毒、疾病防控等方面的规定。
二、实验动物的使用。
实验动物的使用是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国家标准一般规定了实验动物的选取、麻醉、手术、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要求。
在实验动物的选取方面,国家标准通常规定了实验动物的种类、数量、来源等要求。
在麻醉、手术和实验操作方面,国家标准一般规定了实验动物应当接受适当的麻醉和镇痛处理,实验操作应当符合伦理要求,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苦难。
三、实验动物的福利保护。
实验动物的福利保护是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
国家标准一般规定了实验动物的福利保护原则、福利指标、福利评估等方面的要求。
在福利保护原则方面,国家标准通常规定了实验动物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应当避免或减轻痛苦和苦难,应当提供适当的饲养环境和生活条件。
在福利指标和福利评估方面,国家标准通常规定了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行为表现、生理指标等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得到有效保障。
实验动物饲料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饲料国家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4aad84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ca.png)
实验动物饲料国家标准实验动物饲料是指用于实验室动物的饲养和实验的饲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动物的健康。
为了保障实验动物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标准,以规范实验动物饲料的生产和使用。
首先,实验动物饲料的成分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根据《实验动物饲料国家标准》,实验动物饲料的成分包括主要营养成分、辅助营养成分和添加剂。
主要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而辅助营养成分包括维生素、矿物质等。
添加剂则包括抗氧化剂、防腐剂等。
这些成分的含量和比例需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以保证实验动物获得充分的营养和健康的生长。
其次,实验动物饲料的生产过程需要符合一定的卫生标准。
生产实验动物饲料的工厂应当具备一定的生产设备和卫生条件,确保饲料不受污染。
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和筛选,以确保饲料不含有有害物质。
此外,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饲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确保饲料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再次,实验动物饲料的使用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
在实验动物饲养过程中,需要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饲料的配给和管理。
饲料的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潮防霉,避免饲料受到污染。
同时,需要定期对饲料进行检验和更新,确保饲料的质量和营养价值。
总的来说,实验动物饲料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才能保证实验动物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结果。
希望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够加强对实验动物饲料国家标准的执行和监督,共同维护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实验的科学性。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13d78f8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b.png)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课程标准1.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适用专业:畜牧兽医学时数: 72学时学分:2先修课程:动物解剖生理、动物生物化学、应用化学后续课程:畜禽养殖技术2.课程性质《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是畜牧兽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教导学生从一般基础知识进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桥梁。
该门课程以《生物化学》、《解剖生理》为学习基础,为后续课程《畜禽养殖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将动物与饲料作为统一研究对象,将动物生产性能与饲料生产效益作为统一的研究目的。
通过学习动物营养和饲料相关基础知识,能针对动物的具体生理阶段合理运用和调制饲料,并将动物研究成果应用于畜禽饲养实践,从而推动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3.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21世纪高级畜牧兽医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动物营养与饲料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奠定基础;同时注意渗透专业思想教育和创新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及敬业精神,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使其具备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饲料营养物质的基本知识、基本营养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掌握饲料营养物质在动物体的转化途径及缺乏症;熟悉动物营养需要特点及饲养标准;掌握不同种类饲料的营养特点及配合饲料配方设计的技术;了解配合饲料生产工艺及管理措施。
能力目标能识别各种营养素的缺乏症及中毒症,分析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熟练掌握常用饲料及其类别、营养特性及品质鉴定。
掌握饲料的常用加工调制技术、配合饲料加工工艺及加工质量控制技术。
掌握动物日粮配合的基本技能。
能开展动物饲养试验方案设计和饲养效果检查。
熟练查阅和灵活运用饲养标准。
素质目标具有热爱科学、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具备进一步学习和创业的能力。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意识、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4.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课程的设计思路该课程是依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训交替,技能驱动”为工作项目设置。
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与饲养标准
![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与饲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f0479b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3.png)
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与饲养标准动物为了维持生命及生长、繁殖等,需要各种营养物质。
由于动物的不同,生长、妊娠、泌乳等生理状态的不同,以及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耐受实验刺激、感染等外部条件的不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都会有所差异。
因此,研究动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种类,研究不同种类的动物在不同生理条件、不同环境条件及不同生产水平下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研究不同营养素之间相互的作用等,是为不同种类的动物制定营养素的供给水平,制定动物配合饲料的重要依据。
一、动物所需营养素的种类及影响营养需要量的因素实验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所需的营养物质根据化学组成的不同共有约50种,就其主要功能可大略分为以下三大类:a.作为能量来源: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b.作为身体构成成分:蛋白质、矿物质;c.调节身体功能:维生素、矿物质。
各种实验动物对以上所提到的营养素的需要量是不同的,除受到遗传因素影响而有存在的明显的种间差异外,还因性别、年龄、生理状况而不同。
1.动物维持的营养需要:维持是指健康动物体重不发生变化,不进行生产,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处于平衡状态。
维持需要量是指动物处于维持状态下对能量、蛋白质等营养素的需要。
从生理角度来讲,维持状态的动物体内的养分处于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速度相等的“平衡”状态。
维持需要就是用来满足这个动态平衡的需要,动物只有在维持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多余的营养物质才能用于生产。
2.动物生长的营养需要:生长是指动物通过机体的同化作用进行物质积累、细胞数量增多和组织器官体积增大,从而使动物的整体体积及重量增加的过程。
从生物化学角度看,生长是体内物质的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的结果。
从解剖学和组织学角度来看,即使同一动物由于在不同生长阶段由于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生长不同,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营养的需要也不同。
3.动物繁殖的营养需要:动物的繁殖过程包括两性动物的性成熟、性机能的形成与维持,受精过程、妊娠及哺育后代等许多环节,要求在不同的繁殖过程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
实验动物的营养控制解读
![实验动物的营养控制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cf165d204a1b0717fd5dd4f.png)
小麦
小 麦 麸
木 薯
大 豆
土榨豆饼 (已破碎)
鱼 粉
鱼
粉
血 粉
石灰石
2、配合饲料的分类
(1)按营养成分分类 全价配合饲料:又叫全日粮配合饲料 营养全面
(2)按组分的精细程度分类 ◆ 天然配合饲料 ◆ 提纯配合饲料
3、配方设计 (1) 原则 ◆ 满足动物的营养需要量 ◆ 因地制宜 ◆ 满足实验需要
犬
犬是肉食动物,犬必须供给足够 的脂肪和蛋白质,饲料中动物性蛋白 应占全部蛋白质食物的1/3。犬能耐受 高脂肪日粮,要求日粮含有一定量的 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A的需要量较 大,亦需补充维生素B12。
猴
杂食性动物,其饲料中的蛋白质应占 21%~25%,脂肪4%~5%。体内不能合成维生 素C,必需由饲料提供,同时要注意适口性; 除主食外,每天要供给一定量的水果和蔬菜。
4.微生物状态
无菌动物因肠道内微生物状态与一 般动物不同因此在配制饲料时,必须 调整饲料成分及配制方法,以满足动 物的需求。
5.研究条件 实验操作如外科手术或于饲料中添加 测试药物时,会造成动物紧张或改变饲料 的适口性,使动物食欲减退,进而影响饲 料的采食。此时就必须给予适口性较好的 饲料或提供高营养成分的饲料。
大鼠
大鼠对钙、磷的缺乏耐受力较强, 对镁需要量较多,尤其是妊娠、哺乳 时需要量明显增加。每公斤饲料中添 加 60mg 维生素 E 能提高大鼠繁殖率。 无菌大鼠还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12 。
豚鼠
豚鼠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强,饲
料中要含12-14%的粗纤维。如果 粗纤维不足,豚鼠会出现排粪障 碍和脱毛现象。
鸡、家兔
方
法:
对照组 缺锌组 饲喂正常饲料 饲喂低锌饲料(1mg/㎏) 饮去离子水
实验动物标准化
![实验动物标准化](https://img.taocdn.com/s3/m/9af9e8b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84.png)
实验动物标准化实验动物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们在医学、生物学、药物研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为了保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对实验动物的管理和使用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实验动物的标准化。
实验动物标准化是指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操作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首先,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需要标准化。
这包括饲料、饮水、温度、湿度等因素的控制。
实验动物的饲料需要保证营养均衡,符合其生理特点和实验要求,饮水也需要保持清洁、新鲜,以防止因水质不良导致的实验结果偏差。
此外,对于不同种类的实验动物,其饲养环境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其生理特点进行相应的标准化管理。
其次,实验操作需要标准化。
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实验结果失真。
对于一些常见的实验操作,还可以制定操作指南,对操作步骤、操作方法进行详细规定,以确保实验操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另外,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也需要标准化。
在实验前,需要对实验动物进行健康检查,排除患有疾病或异常情况的实验动物,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也需要对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以避免因实验动物健康状况不良导致的实验结果失真。
最后,实验动物的管理也需要标准化。
这包括实验动物的编号、记录、存储等方面的管理。
对于实验动物的编号,需要确保编号清晰、准确,避免因编号混乱导致实验结果无法识别。
对于实验数据的记录,也需要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此外,对于实验动物的存储,也需要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以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安全。
总之,实验动物标准化是保障实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只有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操作、健康状况和管理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希望各个实验室和科研人员都能重视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共同努力,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可靠的实验数据。
实验动物饲料与营养
![实验动物饲料与营养](https://img.taocdn.com/s3/m/6d9935220722192e4536f691.png)
实验动物饲料与营养充足的营养是动物机体的基本需要和维持健康的先决条件,这在人类方面早以得到充分的认识。
然而,在实验动物科学领域营养却是最易被遗忘的一个因素。
但实际上与其它各种因素相比,饲料营养则是实验动物生长、繁殖以及遗传和各种生物学特性得以充分表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实验动物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营养需要是指动物群体每天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分、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物质的平均需要量。
营养需要量的确定是对各种实验动物生物学,特别是消化代谢特点进行综合研究的结果,是制定实验动物饲养标准的科学依据。
一、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一)实验动物所需营养素的种类到目前为止已知动物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达50 余种,其中最主要的可划归七大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及纤维素等。
因此,对于实验动物饲料营养学来说,就是要求严格控制,合理搭配这7类50余种营养物质,使之满足动物的各种生理需要。
(二)确定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指标在确定实验动物营养需要时,要选择一些指标作为进行实验测定的依据,应用不同的实验方法,选择不同的测定指标,测定所得需要量数值亦不相同。
过去通常以实验动物生长发育(体重、器官、组织等)与繁殖性能等作为测定指标;近来则逐渐改用实验动物血液生化、免疫功能等指标作为判定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指征,因此,所得相对数值亦有所增加。
这是因为,机体维持最佳生理状态时的营养需要量较维持生长、发育等基本功能活动高的缘故。
以维生素A为例:实验动物维持最佳免疫状态需要量>最佳体内贮存需要量>有效体内贮存需要量>正常生长需要需要量>维持生长需要量。
(三)影响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因素影响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因素较多,实验动物不仅因品种、品系的不同而其营养需要量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实验动物性别、年龄、生理阶段与生产状况等也与其营养需要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实验动物饲育生产方面常根据动物的品种、年龄及生理状态将其营养需要分为生长、繁殖和维持三种,并据以考虑饲料营养配比:1.实验动物生长的营养需要:实验动物生长营养需要,要求饲料营养能够满足动物生长与体内同化过程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实验动物日常饲养管理
![实验动物日常饲养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3d1004d8fab069dc502201a5.png)
四、地鼠一般饲养管理 地鼠的饲养管理基本同小鼠,可用小鼠 料饲喂地鼠,饲养时应注意饲料中蛋白质的 质量,并适当补充青饲料和维生素保证充足 的清洁饮水。 保持一定室温,地鼠为夜行性动物,繁 殖时要注意夜间配种,以提高其受孕率。要 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相对湿度在 50 % -60% 较好。
(三)豚鼠的日常管理 1 . 饲喂应定时定量,颗粒料上午、下 午各喂1次,喂量的多少可视下一餐刚吃完 为度,一次加料过多除造成浪费外,饲料在 料盒中放置时间太长,易被细菌污染发霉变 质。青料充足且质量好,可适当减少颗粒料。
2 . 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保证地面、 食具和笼具清洁干净。每周更换垫料2次, 消毒饲养盒(笼)和饲料盒1次,定期用消 毒液喷洒地面和墙壁。 3 . 仔细观察动物的健康状况,产仔情 况及仔鼠的生活情况等,并认真记录。
(二)生产、繁殖管理 繁殖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选种一般从第2~4胎的仔鼠中选留种子。 选种原则是:首先要看双亲的繁殖能力。要求双方 体质健壮,产仔率高,离乳率要高,母性强,胎间 隔不超过30d。然后看子代,要求子代体质强壮,运 动活泼,生殖器正常。对于生产胎次少的品系,也 可从第一胎仔鼠中选留。 2. 配种要等体成熟时再配,体成熟时期较性 成熟时期晚。
(二)大鼠的饲料 大鼠喂全价颗粒饲料。饲料应保证其 营养需要,并符合各等级动物饲料的卫生 质量要求。大鼠对蛋白质的要求高,特别 是动物性蛋白和维生素,投给量要比小鼠 多。大鼠对营养缺乏非常敏感,营养缺乏 时常会导致缺乏症,并加剧传染病的发生。
(三)大鼠的一般饲养管理 大鼠的一般饲养管理应注意几点: 1 . 饲喂大鼠要定时定量,每日喂给新 鲜水,一般每周换垫料2~3次。 2 . 大鼠扩大繁殖生产,一般采用一雄 多雌间隔同居法,当雌鼠腹部明显增大确认 怀孕后,进行单养准备分娩,并投入新的雌 鼠。
实验动物动物实验生物安全要求
![实验动物动物实验生物安全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6e05b8a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4.png)
实验动物动物实验生物安全要求动物实验是科研和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对于理解疾病的发展机制、测试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动物实验也引起了许多道德和伦理问题,而且可能对动物自身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为了保障动物福利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制定一系列针对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要求。
首先,实验动物的源头管理是非常关键的。
采购实验动物的单位需要确保从信誉可靠、依法合规经营的实验动物供应商购买。
供应商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证明其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提供适用于动物实验的相关品系鉴定报告。
这些文档包括供应商仓库的温湿度、空气质量等状况,以及经营者的许可证、动物饲养及疫情防控制度等。
其次,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要求严格,确保其健康和安全。
饲养环境应该清洁、卫生,而且能够满足实验动物的生理需求。
实验动物的饲养场所应该具备必要的保温、通风和消毒设施,以及室内外合理的采光条件。
对于一些特殊物种的实验动物,如透明鱼类或无毛小鼠等,需要提供特殊的设施和饲养条件,以保证其生存和繁殖。
此外,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要求还包括对饲料、饮水和饲养物资的要求。
饲养动物所需的饲料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满足其营养需求,并且不含有因农药残留、重金属或其他有害物质。
饮水系统应当进行定期的检测和清洁,以保障实验动物的饮水安全。
另外,饲养物资如饲养箱、笼具、水槽等应该经过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并且定期更换,以防止潜在的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
为了确保动物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动物实验应该得到科研机构的批准,并严格按照一定的实验操作规范进行。
实验过程中应该监测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和行为特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实验动物的相关记录和数据应该进行可靠的管理和保存,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此外,疾病防控也是动物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实验动物单位需要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制度和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动物疾病或异常情况。
对于一些潜在的感染性疾病,如屠杀病或实验动物病毒等,需要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确保其他动物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实验动物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实验动物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777049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c.png)
实验动物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相符
相符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营养平衡:实验动物的饲养标准应该确保其获得营养物质的平衡供给,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这些营养物质的供给应符合实验动物的生理需求,以维持其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状态。
2. 营养需求:不同种类的实验动物具有不同的营养需求,例如老鼠和大鼠对蛋白质的需求较高,而兔子则对纤维素的需求较多。
因此,饲养标准应根据实验动物的种类和特点来确定合理的营养需求。
3. 健康维护:饲养标准应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维护,防止或减少可能出现的营养缺乏或过多引发的疾病。
例如,维生素C是一种必需营养素,对于一些动物(如豚鼠)来说,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坏血病,因此,在饲料中添加足够的维生素C可以预防这种疾病。
总而言之,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应与其饲养标准相符,以满足其正常生理和健康需求,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性,同时也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和健康。
我国实验动物标准体系
![我国实验动物标准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f23722d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0f.png)
我国实验动物标准体系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为了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和权益,国际上普遍采用统一的实验动物标准体系。
为了使我国的实验动物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我国在制定实验动物标准体系时候参考了国际惯例,并且根据我国的国情,对标准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我国的实验动物标准体系。
1. 一般的实验动物我国一般的实验动物标准体系与国际通行的标准体系基本一致。
一般实验动物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体重和年龄:不同实验动物的体重和年龄要求不同,但是一般都有一定的范围限制。
(2)环境要求:实验动物的生存和繁殖需要适宜的环境,例如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
(3)饲养和管理:合理的饲养和管理可以降低实验动物的应激反应,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饲养和管理要求包括饲料、饮水、饲养密度、清洁度等。
(4)健康检测: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需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测。
(5)标志和鉴别:标志和鉴别可以帮助研究者进行实验动物的统计和分类。
2. 基因改良动物基因改良动物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动物的基因进行改良,从而获得特定性状的动物。
我国实验动物标准体系对基因改良动物也有一系列要求:(1)基因改良动物的繁殖环境和繁殖方式应该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基因改良动物的遗传背景应该清楚,并且需要充分证明这些动物的特定性状与基因改良有关。
(3)基因改良动物需要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以保证它们的健康状况符合实验要求。
(4)鉴别和标识:基因改良动物的基因类型需要进行鉴别,并且需要在动物体内和外部标识。
3. 人源化动物人源化动物是指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技术等手段将部分或全部人类基因导入到动物体内,使其表现出人类相关疾病的模型。
我国对人源化动物的标准体系也有具体的要求:(1)人源化动物的研究必须符合伦理和法律的要求。
(2)人源化动物的研究需要进行人员保护,并且需要建立规范的安全防护制度。
实验动物的营养控制-研究生2018
![实验动物的营养控制-研究生2018](https://img.taocdn.com/s3/m/59851876915f804d2b16c1a3.png)
三 实验动物饲料
1、 饲料的分类 ●按物理性状分类 粉状料 颗粒料 膨化料
●按来源分类
植物性 动物性 矿物质和添加剂
颗粒饲料的优点
① 加工过程中高温作用使蛋白质变性和淀粉α 化,容易消化吸收;
② 加工过程中高温具有杀菌作用,使细菌数大 量减少,饲料不易变质;
③ 加工过程中高温能灭活原料中有害物质; ④ 颗粒饲料便于运输、储存、饲喂; ⑤ 颗粒饲料适合于啮齿类动物啃咬习性; ⑥ 易掌握每日摄食量,不易造成浪费。
一、营养成份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蛋白质
营养作用:动物体的结构物质;修补体 组织的原料;组成活体物质 的原料;供给能量;动物产 品的原料
需要量: 大、小鼠 ≥ 18% 豚鼠≥ 17% 兔 ≥ 14% 犬 ≥20%
NRC 美国国家研究会 ARC 英国农业科学委员会 AOAC 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
缺乏证:生长期大鼠缺乏蛋白质 可导致生长缓慢、贫血。成年动 物雄 性性欲不振,雌性发情紊乱, 受孕率低,产生死胎和弱胎
●按营养特性分类
青绿饲料 水分>60%
青贮饲料 水分>45%
粗饲料
粗纤维 >18%
能量饲料 蛋白质<20%
蛋白质饲料 蛋白质>20%
矿物质饲料
维生素饲料
添加剂饲料
青绿饲料 特点:天然水分含量≥60%,蛋白质
较多且品质好、尚含多种维生素,钙磷 亦较多且比例适当,适口性好
代表:天然牧草、树叶
青贮饲料
代表:鱼粉、肉骨粉、血粉
矿物质饲料 特点:含有对动物生命所必需的矿物 元素 代表:蛋壳粉、石灰石、贝壳粉
7.维生素饲料 代表:酵母、鱼肝油
8.添加剂
2、配合饲料的分类
动物营养学-13 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动物营养学-13 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35887bd2f60ddccda38a0ad.png)
一、饲养标准的概念
(二)营养需要 营养需要也称营养需要量即动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 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 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营养需要量是一个群体平均值, 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 制定需要量目的:营养需要量对于不同地区可相互通用, 可保证相互通用的可靠性和经济有效地饲养动物。而对 一些有毒有害的微量营养素,常给出耐受量和中毒量。
精品文档
一、饲养标准的内容概述
3、氨基酸指标体系 多数饲养标准一般只涉及到EAA,而且采用总必 需氨基酸含量体系表示定量需要。 按理想蛋白考虑时,也用到非必需氨基酸或非 必需氮。 不同饲养标准中列出的EAA指标种数不同。
精品文档
一、饲养标准的内容概述
不同种类动物饲养标准,对不同生理阶段的动 物,列出的EAA种类有所不同。 有些国家的标准中增设了回肠末端真可消化氨 基酸需要量和回肠末端表观可消化氨基酸需要量。 氨基酸指标主要用于反映动物对蛋白质质量的 要求。
程度。
选用每个“标准”,应考虑其所要求的动物与应用对象是
否一致或比较相近,若品种间差异太大,则标准难以应用
于对象。
除了动物遗传特性外,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合理设定保
险系数使“标准”规定的营养定额适合应用对象的实际情
况。
精品文档
三、应用饲养标准的基本原则
(二)应用标准定额的灵活性 “标准”中的定额对具有广泛或比较广泛的共同基础的 动物饲养具有应用价值。共同基础小的动物饲养仅有指 导意,而无应用价值。 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对营养定额进行适当调整,可使 “标准”规定的营养定额变得可行。 选用按营养需要原则制定的标准,一般都要增加定额, 选用按 “营养供给量”原则制定标准,营养定额增加幅 度比较小,或不增加。选用“营养推荐量”原则制定的 “标准”,营养定额可适当增加。
动物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及其应用
![动物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bb594c82cc58bd63186bdef.png)
一
类是国家规定和颁布的饲养标准 , 称 为国家标准 ,
我 国的 国家标准代号为 G B ; 一类是行业发布 的标准为行 业标准 , 行业标准的代号 , 农业为 N Y, 水产为 S C ; 另一类 是大型育种公司根据各 自培育的优 良品种或品系的特点 , 制定的符合该品种或品系营养需要的饲养标准 , 称为专用
标准 。 3 饲 养标 准 的组成 结构 和 内容
下, 维持生命健康 、 正常生长和 良好的生产性能对能量及 各种营养物质的数量要求。营养需要一般是指群体营养 需要的平均值。不同的研究 者可能给出动物的不同营养 需要量的数值。 有时营养需要特指权威部 门批准并 以文件形式发布 出来的动物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比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农业部在 2 0 0 4 年发 布了第二版猪的饲养标准 , 美 国N R C ( N  ̄ i o n a l R e s e a r c h C o u n c i l , 美国家研究委员会 ) 在2 0 1 2 年发布了第十一版猪营养需要。
河 南 需 牲 兽厦 纛
2 0 1 4 年 ( 第 3 5 卷 ) 第 3 期
动 物 的 营 养 需 要 与 饲 养 标 准 及 其 应 用
程 伟’ 。 李灵平 。 4 5 0 0 4 6 ; 2 . 河南省饲料质检中心 )
( 1 .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 河南 郑州
中 图分 类 号 : S 8 1 6
文献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4 — 5 0 9 0 ( 2 0 1 4 ) 0 3 — 0 0 2 3 — 0 3
2 . 3 按 发 布机 构分 类
标准化实验动物
![标准化实验动物](https://img.taocdn.com/s3/m/e7374b5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3.png)
标准化实验动物
标准化实验动物是指在科学实验中使用的一类动物,它们在医学、生物学、药物研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标准化实验动物
的选取、饲养和使用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实验结
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本文将就标准化实验动物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首先,标准化实验动物的选取需要考虑到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不同的实验需要不同种类的动物,比如小鼠、大鼠、兔子、猴子等。
在选择实验动物时,需要考虑到其生理特征、遗传背景、疾病易感
性等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实验动
物的供应来源和饲养条件,以保证实验动物的健康和稳定。
其次,标准化实验动物的饲养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实
验动物的饲养环境需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并且需要定期消毒
和检查,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此外,实验动物的饲料和饮水
也需要符合营养需求,并且需要定期更换和补充,以保证实验动物
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最后,标准化实验动物的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伦理和法律规定。
在进行实验前,需要进行伦理审查和动物保护委员会的批准,以确保实验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尽量减少实验动物的痛苦和不适,采取合适的麻醉和镇痛措施,以保护实验动物的福利和权益。
总之,标准化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选取、饲养和使用实验动物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希望本文对标准化实验动物的相关内容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实验动物的营养控制
![实验动物的营养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b457fedd240c844769eaee44.png)
高压灭菌后饲料中营养成分的损失 量(参考值)
蛋白质 4.2%~4.3%
VA 10.2~13.3%
VB1 47.2~56.7% VB2 5.7~23.6% VE 18%
4、矿物质
饲料在550-600℃高温下灼烧后,剩下的 灰分即为矿物质。到目前为止,已知其中有 二十种左右的元素对动物机体有重要作用, 是构成机体组织,维持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 所必不可少的物质。
4、矿物质
常量元素(占动物体重的0.01%以上)
矿物质
(钙、磷、钾、钠、氯、镁)
微量元素(占动物体重的0.01%以下) (铁、铜、锌、锰、碘、锰、钼 、 镍、硒、硅、锡、钒和锌等)
实验动物的营养控制
实验动物营养需要量: 满足动物维持正常生长和
繁殖所需各种养分的基本需要 量。
合理营养: 满足该种动物对各种营
养素的需要,并略有富裕。
一、营养成份对动物的影响
1、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的起源, 一切生命过程都与蛋白 质代谢有关。是动物维 持生命、生长发育、繁 殖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二 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
小鼠
小鼠近交系极多,饲料中必需给小鼠充 足的营养以维持其生物学特性和保证实验正 常进行。饲料中18%粗蛋白,4~8%粗脂肪, KM、ICR、BALB/c、DBA/2等品系小鼠均 获得满意的繁殖效果。若添加0.47%含硫氨 基酸可提高小鼠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小 鼠特别需要含亚油酸丰富的日粮。
2.生理状况
动物在不同的生理状况中,如生长、怀孕、 创伤或泌乳时,对营养需求会有所不同,个 体需从饲料中获取额外的营养。如在实验动 物中如产后发情配种的小鼠,如带仔多,营 养供应不上,母鼠会发出信号,使受精卵停 留于输卵管而不在子宫着床,这样就使小鼠 的怀孕期大大延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与饲养标准
动物为了维持生命及生长、繁殖等,需要各种营养物质。
由于动物的不同,生长、妊娠、泌乳等生理状态的不同,以及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耐受实验刺激、感染等外部条件的不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都会有所差异。
因此,研究动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种类,研究不同种类的动物在不同生理条件、不同环境条件及不同生产水平下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研究不同营养素之间相互的作用等,是为不同种类的动物制定营养素的供给水平,制定动物配合饲料的重要依据。
一、动物所需营养素的种类及影响营养需要量的因素
实验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所需的营养物质根据化学组成的不同共有约50种,就其主要功能可大略分为以下三大类:a.作为能量来源: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b.作为身体构成成分:蛋白质、矿物质;c.调节身体功能:维生素、矿物质。
各种实验动物对以上所提到的营养素的需要量是不同的,除受到遗传因素影响而有存在的明显的种间差异外,还因性别、年龄、生理状况而不同。
1.动物维持的营养需要:维持是指健康动物体重不发生变化,不进行生产,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处于平衡状态。
维持需要量是指动物处于维持状态下对能量、蛋白质等营养素的需要。
从生理角度来讲,维持状态的动物体内的养分处于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速度相等的“平衡”状态。
维持需要就是用来满足这个动态平衡的需要,动物只有在维持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多余的营养物质才能用于生产。
2.动物生长的营养需要:生长是指动物通过机体的同化作用进行物质积累、细胞数量增多和组织器官体积增大,从而使动物的整体体积及重量增加的过程。
从生物化学角度看,生长是体内物质的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的结果。
从解剖学和组织学角度来看,即使同一动物由于在不同生长阶段由于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生长不同,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营养的需要也不同。
3.动物繁殖的营养需要:动物的繁殖过程包括两性动物的性成熟、性机能的形成与维持,受精过程、妊娠及哺育后代等许多环节,要求在不同的繁殖过程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
二、各种常用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和营养需要量
遗传和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
有许多文献证明了小鼠各品系间营养需要有明显差异。
在隔离或屏障环境中培育的动物其营养需要和同品系在开放环境中饲养的动物的营养需要差别更为明显。
由于实验动物品种、品系繁多,饲养环境各异,对其营养需要量自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也不能对每一品种、品系逐一论述,本节仅就实验动物的营养特点和正常环境下同种动物最低营养需要量做一简要叙述。
实验动物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见表4-1,2,3,4。
表4-1 实验动物常规的需要量(%)
━━━━━━━━━━━━━━━━━━━━━━━━━━━━━━━━━
营养指标大鼠小鼠豚鼠狗猫灵长类兔繁殖兔
──────────────────────────────────能量(DE) 3800 - 3000 - - -
2500 2500
粗蛋白 12.0 12.5 18.0 22 28.0 15.0 16.0
17.0
粗脂肪 5.0 5.0 - 5.0 9.0 -
2.0
3.0
亚麻油酸 0.3 0.3 - + + 1.0
- -
粗纤维 - 5.0 10.0 - - - 10~12.0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