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合集下载

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

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

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
据报道在南方玉米种植区,一般年份发病率为40%左右,严重时达70%,个别地块或品种高达100%;制种田发病率更高,一般年份植株发病率在50%以上,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在云南玉米种植区,由于玉米生长期气温高、湿度大,纹枯病已成为玉米第一大病害。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对春玉米的危害主要在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该病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

在滇中8月上中旬玉米田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土表的菌核开始萌发形成菌丝,侵染玉米基部叶鞘,并逐渐向上蔓延发展。

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结合有关玉米纹枯病的报道和楚雄州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下防止措施:
防止措施:
1、栽培防治足在高产的前提下,利用耕作栽培措施以控制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和发展,此举既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有利于寄主作物的生长发育。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1.1选择优良抗病的杂交种。

品种问抗性有一定的差异,选用抗病或耐病的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1.2施肥。

注意均衡施肥,防止后期脱肥,避免偏施氮肥,适量增施钾肥;
1.3排水及合理密植。

注意及时开沟排水,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以减轻发病程度。

2、药物防治
适时施药防治。

田间病株率达到3%-5%时,每亩用5%
井岗霉素1000倍液、50%农利灵可稀释,或50%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对水50-70公斤喷雾,隔7-10天再防治一次。

施药前要剥除病叶叶鞘。

玉米纹枯病防治方法

玉米纹枯病防治方法

玉米纹枯病防治方法玉米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它会导致玉米叶片出现黄化、枯死、裂纹等症状,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防治玉米纹枯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玉米纹枯病的首要措施。

在选用品种时,应选择抗病性强、适应性好、产量高的品种。

同时,还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以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二、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预防玉米纹枯病的重要措施。

在田间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施肥:玉米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但过量施肥会导致玉米生长过旺,易感染病害。

因此,应根据土壤肥力和玉米生长需要,合理施肥。

2.及时除草:杂草是玉米纹枯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因此应及时除草,减少病害传播。

3.保持土壤湿润:玉米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但过度干旱或过度湿润都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和抗病能力。

因此,应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合理浇水。

4.及时清除病残体:玉米纹枯病病原菌可以在病残体中长期存活,因此应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害传播。

三、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玉米纹枯病的常用防治方法。

在化学防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药剂:应根据病情和药剂的毒性、效果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剂。

2.正确使用药剂:应按照药剂说明书的要求,正确使用药剂,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

3.注意药剂剩余物的处理:化学药剂有毒性,使用后应注意处理药剂剩余物,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四、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有效的防治方法。

在生物防治中,可以利用一些有益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拮抗菌等,来控制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生物防治的优点是安全、环保、不会产生药害残留等问题。

综上所述,预防和控制玉米纹枯病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保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纹枯病,又称玉米白褐杆菌病,是由玉米白褐杆菌(Fusarium spp.)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出现红褐色或黄褐色的线形病斑,病斑上有带状的黑色纹路,直径逐渐扩大,最终导致玉米叶片枯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以下是关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的详解:1. 发生原因:玉米纹枯病主要由土壤中寄生的玉米白褐杆菌引起。

这些菌株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通过玉米种子传播。

发病与气候条件、土壤氮素含量以及土壤pH值等因素有关。

2.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玉米品种是预防纹枯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抗纹枯病的玉米品种。

(2)土壤处理:在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有化学消毒和热力消毒。

化学消毒可使用甲基溴化物等药剂,热力消毒则是利用高温蒸汽或热水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3)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通过综合考虑土壤养分状况和玉米的生长需求,合理追施磷、钾等营养元素,同时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繁殖。

(4)轮作与间作:玉米纹枯病具有一定的土壤传播性,因此实行适当的轮作与间作是控制病害传播的有效措施。

可将玉米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或在玉米田间种植一些抑制玉米白褐杆菌生长的物种。

(5)病害监测与早期防治:及时进行病害的监测,并尽早采取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早期防治方法包括喷洒杀菌剂、人工拔除病叶等。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原因主要与土壤中寄生的玉米白褐杆菌有关。

预防和控制该病害需要选用抗病品种、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合理施肥、轮作与间作以及及时防治等综合措施。

通过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以减少玉米因纹枯病带来的损失,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纹枯病菌寄生在种子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侵入玉米植株,导致茎秆、叶片、穗部等部位产生纹枯病斑。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纹枯病的玉米品种是防治该病的首要措施。

通过选育和引进高抗性品种,可以有效减轻纹枯病对玉米的危害。

2. 养分合理施用。

科学施肥,加强玉米植株的营养供给,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合理施用有机肥,平衡施肥,保持土壤肥力,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 深耕整地。

在玉米地栽培前,要进行充分的深耕整地,提高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期。

4. 適度間作。

间作玉米与其他作物,可以有效降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玉米与豆类作物间作,可以通过固氮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植株的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

5. 病源消毒。

使用含有杀菌剂的消毒液清洗种子,可以有效杀灭种子上的纹枯病菌,减少病害的传播。

6. 病害监测和防治措施。

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纹枯病的病斑,立即将受害植株烧毁或深埋。

进行驱除周围杂草,减少病害传播源。

7. 定期喷洒药剂。

可选用具有杀菌作用的农药进行喷洒,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

喷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剂说明书,按照配方和用药方法正确使用。

8. 合理灌溉管理。

适量灌溉,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

注意排水,减少积水,降低纹枯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率。

9. 培育生物防治菌。

利用益生菌进行生物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纹枯病的方法。

通过喷洒益生菌剂可促进植物健康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

科学合理地防治纹枯病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提高至关重要。

通过种植抗病品种、施肥合理、深耕整地、间作、病源消毒、防治措施、喷洒药剂、合理灌溉和培育生物防治菌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减少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生长中难免会受到各种病虫草害的侵袭,因此综合防治技术对于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综合防治技术是指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综合利用化学、生物、物理和农艺等手段,对玉米病虫草害进行综合综合防治,以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就玉米病虫草害的常见类型和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1.纹枯病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玉米常见病害,其防治技术包括:(1)采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纹枯病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2)合理施肥:保证玉米生长的养分供应,提高玉米抗病能力;(3)轮作休闲:合理轮作减少病害发生;(4)化学防治:如有必要,可使用有效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2.玉米赤霉病玉米赤霉病在潮湿天气条件下容易发生,其综合防治技术包括:(1)播前防治:选用抗病种子,种前用25%三唑酮处理种子;(2)合理施肥:保证玉米养分供应,提高玉米抗病能力;(3)适时播种:避开高温多湿时段,尽量在干燥时段播种;(4)化学防治:如有必要,可使用有效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3.玉米稻谷秆腐病玉米稻谷秆腐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病害,其综合防治技术包括:(1)深耕旋耕:将病残株连同土壤深埋,减少病菌传播;(2)清耕早扒:清除秋后病残茬,减少病菌滋生;(3)合理施肥:保证玉米养分供应,提高玉米抗病能力;(4)化学防治:如有必要,可使用有效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二、玉米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1.玉米螟害玉米螟是玉米的常见害虫,应采取综合防治技术:(1)选择抗虫玉米品种:选用抗螟品种进行种植;(2)生物防治:有效利用天敌、寄生蜂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3)化学防治:如有必要,可使用有效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4)培育自然天敌:通过人工增殖和释放天敌,保持天敌的种群平衡。

2.玉米蝗虫蝗虫是玉米的重要害虫之一,其综合防治技术包括:(1)早发现早防治:定期巡田观测,及时发现蝗虫,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2)农艺防治:合理密植、提早播种等农艺措施;(3)化学防治:如有必要,可使用有效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4)生物防治:培育并释放天敌,控制蝗虫的种群数量。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对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原因、症状特征、防治方法等进行详细介绍。

玉米纹枯病主要由真菌伯克菌所引起,主要通过种子传播和土壤传播。

潮湿多雨的天气条件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是该病的易发环境。

土壤中存在的伯克氏细菌也是玉米纹枯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为了预防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我们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有效控制。

二、玉米纹枯病的症状特征玉米纹枯病一般在玉米苗期、生长期以及果实成熟期发生。

病害初期,玉米叶片上出现黄绿色的小斑点,随后逐渐褪绿而变黄,形成不规则的黄色斑点。

而后,这些斑点开始变浅,出现红褐色病斑,形成纹枯病斑,最终导致植株花药被感染死亡,影响玉米的授粉和传粉。

果实的受害,将出现黑色、软腐、生长缓慢等症状。

如果发现玉米出现上述症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1. 种子处理在种植前,可以对玉米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可以选择较为常见的抗病种子,也可以将种子浸入含有有效成分的杀菌剂中,用以清洗玉米种子。

2. 预防措施充分改良土壤,保持土壤肥沃和通风,降低土壤中真菌和细菌的密度,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生长。

如果发现玉米地出现了纹枯病疫情,要及时将病株拉掉改善排水,保持空气流通。

在干旱条件下减少过湿,否则将增加真菌的繁殖速度和感染植物的可能性。

3. 合理施肥适度增加磷、钾等微量元素的营养供应,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减少过量施用氮肥,以降低病菌的感染可能性。

4. 生物防治选择一些能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物有益剂,也可以通过种植玉米纹枯病抵抗性更强的玉米品种来防治玉米纹枯病。

5. 喷洒农药对玉米纹枯病严重区域,可以喷洒一些有效的农药,如霜霉灵、三唑酮等,以防止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

6. 养护管理及时修剪病株,清除病害叶片和病害的果实,并且采取适当措施保证足够的光照、空气流通。

严格控制水分,避免盲目浇水,防止植物过多吸收过多水分,助长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最 后 , 田间 玉种 植 情 况 。玉 米 植 株之 间的 生长 环 境 和 营 养
系最大 ,田间 湿度较 大 ,排 灌不 方便 ,玉 米定 植 密度 较大 ,有利 于 该种 疾 病加 重发 生 。植株 生长 弱 势 ,不健壮 ,田 间氮肥 施人 量 过 高 ,玉米 徒长 都会 导致 该种 疾病加 重发 生 。
危害 玉米 叶鞘 ,造 成 叶鞘 腐烂 ,叶 子枯 萎 。玉米 纹枯 病是 严 重影 疾 病大规 模 发生 。在 昔 阳县 ,一 般玉 米纹 枯病 发病 高峰 期在 6月
响到 玉米 产量 和 品质 常见 病害 之一 ,该 种疾 病蔓 延 速度快 ,危害 上 旬到 7月上 旬 之 间 , 这 个时期 正 好是 玉米拔 节抽 穗的 关键 时期 。 性严 重 ,常 常给 种 植 户造成 严 重的 经 济损 失 。最近 几 年 ,昔 阳 改 良海绵 化 、技 术操 作精 准化 、信 息 支撑 网络 化作 为战 略措 施加 以部 署 ,同时 着力在 品种 引进 、种 植方 式 、种 植密 度 、管 理方式 、 基 础设施 建设 上 挖潜 力。
县把 产业 布 局 园区化 、农 业技 术集 成 化 、丰产 种植 良种 化 、土壤 条 件 ,对 菌丝生 长 有着较 强 的影 响 。其 中以水 肥管 理 合理 与否 关
玉 米种 植 一 直是 昔 阳的 农 业 主导 产 业 ,这 几 年 玉米 种 植 面 二、 玉米 纹枯病 综 合防治 措施 积 稳 定在 2 8 万亩 左 右 。昔 阳 县结 合 当地 实 际 ,用科 学 发展 观 指 1 、 做好 宣传 教育 和玉 米纹 枯病 检测 工作 首 先 ,加 强 玉 米 纹枯 病 防 治 宣 传 。利 用发 放 宣 传 资料 和 采 导 农业 ,用现 代产业 体 系提 升农 业 ,用现 代科 学 技术 改造 农业 ,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玉米的病害。

该病害在我国分布广泛,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科学合理地防治玉米纹枯病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病害的发生规律、病原菌的特点和防治方法等方面介绍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一、病害的发生规律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和病原菌等因素密切相关。

具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是影响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因素:1.气候条件:纹枯病菌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候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

一般来说,发病较重的地区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并且有大量降雨。

日照强度较弱也是纹枯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2.土壤条件:纹枯病菌对土壤pH值、肥力和通风状况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来说,土壤pH值偏碱性、缺乏腐殖质、通风不良的土壤更容易发生纹枯病。

3.病原菌的侵染途径:纹枯病菌主要通过种子、根系和叶片等途径侵入玉米植株内部,引起病害的发生。

二、病原菌的特点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是纹枯病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

该菌具有以下特点:1.菌丝:纹枯病菌的菌丝呈褐色或黑色,细长而坚韧。

2.孢子:纹枯病菌的孢子呈弯曲形状,颜色为黑色。

三、防治方法针对玉米纹枯病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方法:1.合理选择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是预防纹枯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品种选育中,应注重纹枯病抗性的筛选和培育。

2.清除病株:及时清除病株和菌源,控制病害的传播。

在病害初期,可以通过人工将病株剪除并焚烧,减少病害在田间的扩散。

3.病害预警和监测:定期巡查田间,发现病害早期症状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可以通过设置病害监测点,采集病样并送检,及时了解病害的发生情况。

4.土壤处理:改善土壤条件是防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通过土壤消毒、施加有机肥料、调节土壤pH值等方式改善土壤环境,降低纹枯病的发生风险。

5.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早期,可以使用有效的药剂进行防治。

一般来说,可选择广谱杀菌剂或抗生素喷施,以杀灭纹枯病菌,减少其侵染玉米植株的能力。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河南农业2018年第7期(上)植物保护玉米纹枯病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也是河南省近年来玉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到茂盛的菌丝体,后结成白色小绒球,逐渐变成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

有时在茎基部,数节出现明显的云纹状病斑。

病株茎秆松软,组织解体。

果穗苞叶上的云纹状病斑也很明显,造成果穗干缩、腐败。

二、发生规律玉米纹枯病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侵染玉米,先在玉米茎基部叶鞘上发病,逐渐向上和四周发展。

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

7月为水平扩展高峰期,病株率迅速增加,病菌主要在叶鞘上三、防治对策为了防止玉米纹枯病从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降低防治成本和防治难度,减轻危害,治理策略上树立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指导思想。

在玉米纹枯病零星或轻发生区采取应用抗病品种和农业治理措施,即可控制其危害,并压低田间菌源基数。

在玉米纹枯病中度或重发生区,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从根本上控制该病的发生,切忌单一采用化学防治来控制。

(一)种植抗病品种应选择叶片大小适中并向上倾26号、浚单补施钾肥,花生等。

(三)化学防治1.尽可能使用包衣种子,没有包衣种子的每667 m 2用10 mL 适乐时对水200 g 拌种或用12.5%禾果利或志信星可湿性粉剂10 g 对水200 g 拌种2~3 kg。

2.适时施药防治。

田间病株率在3%~5%时,每667 m 2用5%井冈霉素100~150 mL,或12.5%禾果利或志信星可湿性粉剂30 g,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 g,或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25 g,对水50~60 kg,对准发病部位均匀喷雾。

一般间隔7~10 d 再用药防治1次,连喷2次,可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通过种子、土壤和空气传播。

该病在玉米生长期内会对植株造成严重危害,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预防和控制玉米纹枯病至关重要。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 避免病原侵入
通过选择健康的种子和种植材料,并加强田间管理,以减少病原菌的入侵。

在土壤消毒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

2. 种植抗病品种
通过选用具有抗病性的玉米品种,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3.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特别是钾肥和磷肥的施用有助于减轻玉米纹枯病的危害。

4. 做好土壤和田间管理
保持田间的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水分和养分竞争,降低病原体在田间的密度。

6. 及时防治
发现病害症状后,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常用的防治方法包括喷洒合适的杀菌剂和生物制剂,加强通风透光,保持地面干燥,避免地膜或秸秆覆盖。

7. 合理灌溉
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对于减少病害的发生至关重要。

过度或不足的灌溉都会增加玉米纹枯病的发生风险。

要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频率,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有效防治措施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有效防治措施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玉米纹枯病是感染立枯丝核菌所导致,此病原菌还会侵染其他禾本科作物,例如:水稻、小麦、高粱等,会对玉米的叶鞘、果穗与茎秆造成危害,一般情况下,病斑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型,还会导致茎秆松软、组织解体,直至果穗萎缩、腐烂,若病菌蔓延到茎秆内部,会造成籽粒不饱满、整株枯死等情况。

一、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1、病原玉米纹枯病和水稻纹枯病都是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前期无色,呈现倒棍棒状,前端有四个担孢子,为卵圆形。

菌丝适宜生长温度大约为29摄氏度,当温度为10摄氏度以下与38摄氏度以上暂停生长。

病菌入侵的温度区间是23到35摄氏度,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再配以高湿条件,大概22小时可完成感染,病菌在酸碱度为2.5到9.8之间都能生存,阳光可限制菌丝生长,但促进菌核形成。

2、发病症状在玉米苗期到花粒期都会出现纹枯病,从拔节到穗期较为严重,特别是抽雄前后,叶梢和叶片受损严重,甚至形成空秆。

叶鞘发病时,会在附近地面出现暗绿色水渍形状斑点,慢慢形成椭圆形状,四周褐色,中间灰绿色,最终形成灰白色。

在高湿情况下出现病斑,周围暗绿色,病斑蔓延迅速,能够相互结合形成纹状大斑。

病情严重的叶鞘经常会导致叶片枯萎。

雌穗感染后,苞叶颜色变成灰白直到干枯,雌穗无法正常吐丝授粉,直到慢慢干枯,在发病时能够看到一层白色粉状物。

3、侵染循环病菌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过冬,还能以菌丝的形式在病株茎秆与杂草上过冬,为下一年的主要感染源。

当春耕播种出苗后,菌核会附着在玉米苗株的叶鞘周围,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出菌丝,菌丝在叶鞘上蔓延进入叶鞘缝隙中,从叶鞘里面的表皮气孔进入,经过五到七天之后出现病斑。

病菌进入后,在植株组织内进行扩张,朝外长出气生菌丝,在病变组织周围的叶鞘、叶片间扩展蔓延,条件允许时,每提升一个叶位大约5天,玉米纹枯病以竖直拓展为主,抽雄吐丝时到达高峰期,危害性最强。

4、发病条件耕地菌核越冬残存量和玉米前期发病程度有紧密联系,前一年发病轻的田地明年病情也不会严重。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玉米纹桔病属世界性土传病 害,往我 各玉米产 普 遍 发生 ,已 成 为我 国 米 主产 区 主要 病 害 之 一 ,且 日趋 严 重。 一般 团块发病率 为 1 0 重病 刚达 5 %以 上。 0—3 %, 0 随着 玉米播种面积的迅速扩大和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纹枯病 发 展蔓 延 迅 速 , 已成 为制 约 玉米 持 续 增 产 的 主要 障 碍 :
湿度大时 , 开始 零 星 发 病 ; 在气 温 2 8~3 , 气 相 对 湿 2| 空 c : 玉 米纹 枯 病 主要 发 生 玉 米 籽 粒 形 成 期 至 灌 浆 期 . 苗 0 最有利于纹枯病 蔓延 危害 。 此 , 6月.旬 L 期 和生 长后 期 很 少 发生 , 该病 主要 危 害 叶 鞘 和 果穗 , 可 危 :度 9 %以上时 , 也 害茎 秆 和 n l j最 初 多 由近 地 面 的 1 叶鞘 发 病 , 斑 -l f - ~2 痫 至 7月 _旬 , 卜 玉米籽粒形成期 至灌浆期 , 若遇雨 翻多 、 雨量 初 呈水 渍状 , 圆形 或 不 规 则形 , 病 戥 中 央 变 为灰 n 色 , 椭 后 f 大的天气 , 则易出现病害流行。 边 缘 褐 色 。 斑 扩 大 后 常 多 个病 斑 '= 成 云纹 状 大 斑 , 嗣 病 『合 f 包 () 4 栽培因素。栽培因素中 , 肥水管理不 纹估病 的发生 关 系 密 切 地 势 低 洼 、 壤 排 水 不 良 , 壤 湿 度 和 株 问湿 度 土 土 整 个叶 鞘 , 叶 鞘 腐 败 ,1 敛 【 片枯 死 。 I 加大 , 有利于病菌发育 , 且土壤通气不 良, 影响根系发育 和 受 害 果 穗 苞 H 上也 产 生 云纹 状 火斑 .其 内 籽粒 和 穗轴 t - 府烂 被 害 茎 秆 ~ 的t 片 褐色 , 规则 形 , 重时 根 茎 基 L - 1 } 不 严 吸 收 能 力 , 株 生 长不 健 壮 , 低 抗 性 , 病 重 。 米播 种 过 植 降 发 玉 部组织变为灰白色, 次生根 黄褐色或腐烂 。多雨 、 高湿持续 密、 施氮过多 , 发病重 , 玉米连作易造成病原菌积 累, 利于 有 n l长 时 , 部 长 f稠密 的 门色 菌 丝 体 , 丝 进 一步 聚 集 成 ,u t- I 病 i 5 菌 发病。 四 、 合 防 治 综 多个 菌 丝 团 , 后 形 成褐 色 不规 则 形 的 菌 卡 熟 的 菌核 极 最 爱成 易脱 离 寄 主 , 落 田问 。 遗 玉米纹枯病 的防治应采用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药剂 防 二 、 原 物 病 治 为 关 键 . 用抗 ( ) 品 种 的综 合 防治 措 施 。 选 耐 病 1消灭 菌 源 。 、 玉米 收 获 后 , 秆 应堆 放 在 远 离 农 田 的地 秸 玉米纹枯病病原为 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 方, 并将 田问的玉米残茬收集到地外烧毁或深埋= . 利用秸秆 属 ; 性 态 为 瓜 王 革 菌 , 担 子 菌 亚 f 革菌 属 , 自然 界 有 属 】 在 不 常见。 堆肥的 , 肥料必须 充分腐熟后才可适用 . 以防堆肥巾携带病 1形 态 特 征 。 丝 初 无 色 , 细 , 枝 处 多缢 缩 , 分枝 、 菌 较 分 近 原菌 冬前 翻耕土地晒垡 , 以杀灭和减少菌源 . 能有效减轻 处有隔膜。 随菌龄增长 , 菌丝细胞渐变粗短 , 纠结成菌核 并 发病。与非禾本科作物如大豆 、 花生轮作 , 可较好 的降低 也 田问 菌 源 数量 。 菌核 形 状 各 异 , 为 自色 , 变 为 褐 色 , 面粗 糙 , 牛或 多 初 后 表 单 2选 用 抗 病 品 种 。 玉 米不 同类 型 和 品种 的纹 枯病 抗 性 、 个 结 成 不 规 则形 , 径 1 5 m, 面有 许 多微 孔 : 核 萌 直 —1m 表 发后形成拍子 , 担子呈桶 形或亚网筒彤 , 较支撑 担子的菌丝 差 别 较 大 : 冈此 , 用 抗 病 品 种 防 治纹 枯 病 是 经 济 、 效 的 选 有 略宽 , : 3~5个小 梗 , 上着 生 担 孢 子 : 抱 子髓 圆形 至 J具 梗 担 防 治措 施 。 3 改进栽培方式。提倡 高垄栽培 , 、 : 用宽窄行 仃条件 宽 棒状 . 部 较 宽 , 基 大小 ( . 2 ×(. .) 75~1 ) 4 5~5 mm:担孢 子 5 的地区 , 可用 地膜 覆 盖 栽 培 技 术 。地 表 覆 盖 地膜 , 有 效 减 可 能重 复 萌 发 形 成 2次担 子。 2 生 物 学 特性 。 菌 寄 主 范 r , 自然 状 态 下 可侵 害 、 病 在 少 土 壤 中 丝核 菌 与 茎 基部 的接 触 ,同 时有 利 于 玉 米 植 株 健 4 3科 20多 种 植 物 , 括 玉 米 、 稻 、 麦 、 花 等 多 种 主 0 包 水 小 棉 壮 生 长 , 强抵 抗 力 , 增 可较 好 的 减 少 纹枯 病 的 发 生 4、 加强 田问 管 理 。合 理 排 灌 , 善 田问 小 气 候 , 止 湿 改 防 要 农作 物 。 菌丝 生 长温 度 范 隅 为 7~ 0=. 适 温 度 为 2 4c 最 ( : 6— 3 ℃, 2 低于 7 : 高 于 4 时 停 止 生 长 。 核 肜 成 的适 宦 温 或 0 菌 度过大 , 雨后应及时排水。在施肥种类上做到基肥为主 . 种 度 范 围 为 l ~3 ,最 适 温 度 为 2 ℃ 。谯 1 3 9范 嗣 1 7 2 2~ 4 2 肥 、 肥 为辅 ; 机 肥 为 主 , 肥 为辅 ; 施 磷 、 肥 , 期 追 追 有 化 早 钾 分 内 , 越 高 , 核形 成 越 快 。蔺 丝 仅 在 相 对湿 度 8 %以 上 温度 菌 5 施氮肥 , 增强植株 长势 , 高植株抗病力 。结 合巾耕铲除 田 提 问 除 草 , 手 摘 除基 部 老n‘ 叶 , 出 田间 集 叶处 理 , 可 随 }病 、 带 I 既 时 , 能侵 染致 病 。菌 核 存 2 ~3 : 相 对 湿 度 达 9 %以 才 6 2 和 5 上 时 ,0 2 时 即可 萌 发产 生 菌 丝 。 1 ~1 小 增加 田问通风透光的 , 又可降低田问湿度 , 减轻发病 三 、 病 规 律 发 5 药 剂 防治 。 种 前用 种 子 重 最 0 %的 2 %粉 锈 宁 呵 、 播 . 2 5 1侵染循环。 、 病原以菌核遗 留件土壤中和以菌丝 、 核 湿 性 粉 剂 或用 种 子重 量 02 %的 3 %的纹 霉 净 可 湿 性 粉 剂 菌 . 5 3 拌种 ; 田润 病 株 率 达到 3—5 %时 . 应进 行 喷 雾 防 治 药 荆 可 在 病 残 株 卜 冬 菌 核 萌发 产 生 菌丝 或 以病 株 存 活 的 菌 越 选删 5 %井岗霉素水剂 10 5 0倍液 .J 4 %菌核净 可湿 性粉荆 D 丝接 触 寄 主 茎 基部 表 面 引 起 发病 。 发病 后 . 丝 又 从 病斑 处 菌 伸 {, “ 很快 向上和左右邻株蔓延 , 成第 2次和多次病斑。 形 10 0 0倍 液 ,0 5 %农 利 灵可 湿 性 粉 剂 10 0 0~20 0 0倍 液 ,0 5% 彤 成病 斑 后 , 原 气 生 菌 丝 伸 长 , I 叶鞘 发 展 , 原 常 病 向 部 病 速 克 灵 可 湿性 粉 剂 10 0 0~20 0 0倍 液 。一 般 间隔 7天 防 治 1 透过叶鞘而为害茎秆 , 成下陷的黑色斑块 。湿度大时 , 形 病 次 , 连喷 2次 。亦可在 发病初期用井岗霉素 3 gh  ̄ 过筛 k/n拌 无菌 细: 0k , 人玉米“ 叭 1” , 仅防效高 , 且 3 0 g点 喇 3内 不 而 斑 上亦可出现担孢 子, 担孢 子可借风 力传播侵 染: 2 发病阅素。 、 药效持续时间长 , 至成熟期药效仍存 8 %以上。 0 ( 者 单 位 :50 0 黑龙 江省 绥 化 市北 林 区 太 平 】镇 作 120 j 1 () 1菌核基数。 耕地 菌核越冬残留量与玉米初期发病 轻 重有密切关系一 卜 年发病轻的耕地或新垦地 , 一般发病轻 , 政 府 农 牧 综 合服 务 中心 推 广 组 、 东富 乡农 牧 综 合 服 务 中心 反之 则重 。 推 广组 )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玉米纹枯病是玉米生长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玉米纹枯病的病原及症状表现,然后分析了该病的发生原因,包括气候、土壤、种植密度等因素。

接着详细阐述了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方式。

在提出了玉米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强调了预防胜过治疗的重要性。

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呼吁更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玉米纹枯病的防治领域,为玉米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本文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玉米纹枯病的认识,提高防治意识,促进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病原、病症、发生原因、防治方法、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措施、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纹枯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玉米纹枯病的病原、病症以及发生原因,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在防治玉米纹枯病时,我们可以采取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措施,通过使用合适的农药或生物控制剂来遏制病害的发展。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措施,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玉米纹枯病,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探索更多可能的防治途径,为玉米生产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障。

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防治和控制玉米纹枯病,实现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玉米纹枯病病原及病症玉米纹枯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期间。

病原菌为拟杆菌属(Xanthomonas),主要通过叶片伤口或气孔侵入玉米植株内部,造成病变。

病症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色斑点,随后逐渐扩大为长条形黄色条纹,这些条纹类似玉米叶子的纹路,因此得名“玉米纹枯病”。

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会出现枯黄、枯褐或水浸状病斑,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变黄、枯萎。

受害部位还会出现细菌性渗出液,造成交叉感染,加重病情。

在玉米穗部,病变开始表现为棕色或黑色条纹,逐渐蔓延至整个穗部,导致穗部变软、产量减少。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也是一种严重的真菌病害,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生产。

该病害最早发生于美洲,如今已经遍布全球的玉米栽培区域。

本文将从病害的发生和病原菌的特征,以及防治措施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玉米纹枯病的相关知识。

一、病害的发生1.发病期:在玉米生长季节中,6月至8月是发病高峰期,当天气潮湿闷热时,病害发生的可能性更高。

2.病害症状:玉米纹枯病的病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茎秆、玉米穗等处的菌丝、菌核及其产生的孢子。

病害初期玉米叶子顶端开始出现黄斑,随着病菌的侵染,黄斑向下扩展,形成黄色带白边的条纹,同时叶子和茎秆中形成一些菌核。

当菌核破裂时,会产生一些孢子,这些孢子会随着雨水或者风吹落到地里,进而引发新的病害。

二、病原菌的特征玉米纹枯病的主要病原菌是有丝分枝菌门的赤壳属真菌,属立枯组。

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有颜色,孢子上有许多细小的鳞片,核孢子个数较多,可在玉米叶片、茎秆、芽、穗,以及其他植物病害材料上找到。

此外,病原菌在土壤中也能存活,因此病害在连续种植玉米同一田地时容易发生。

三、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该选择抗病品种,这些玉米品种具有抗病性强、产量高等优点,在预防玉米纹枯病时十分有效。

2.种植植物混种:在玉米园林中栽种一些抗菌植物,如大蒜、洋葱、韭菜、茴香等,能够阻断病原体的传播,从而发挥一定的防治作用。

3.优化排水体系:由于病原体在潮湿环境中生长繁殖的速度更快,因此优化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畅通,能有效的减少病害的发生。

4.化学防治:在玉米纹枯病发作的时候,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手段,经过科学的配比和喷洒方式,能够较好地控制病原体,并防止其在一定范围内扩散。

总之,最重要的是在预防和控制病害时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通过调节土壤、优化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增强植物的抵抗力,抑制病害的进一步扩散,千万不要追求单一措施的效果,应该多种措施结合,全面提高玉米园林抗病能力。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玉米上常见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由纹枯病菌引起。

纹枯病菌侵入玉米植株后,会造成玉米叶片出现黄褐色、线形的条纹,并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纹枯病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具有严重影响,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一、合理选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防治纹枯病的基础。

目前已经有一些对纹枯病具有较强抗性的玉米品种,如TB系列、SKY系列等,可以优先选择这些品种种植。

二、土壤改良纹枯病菌在土壤中可存在多年,因此要选择土壤适宜的地块进行种植,并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工作,改善土壤排水性能和透气性能,减少纹枯病菌的滋生和繁殖。

三、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预防纹枯病的重要手段。

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玉米生长期需求,进行科学施肥。

适量施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增强玉米抗病能力。

四、病害监测定期对玉米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纹枯病的初期病斑,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发病初期,可以通过对病株进行剪除、焚烧等方式进行清除,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和侵染,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五、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纹枯病的方法。

可以利用一些抑菌菌剂,如枯草杆菌、拮抗真菌等,进行种植前或种植时进行喷洒,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六、化学防治在病害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广谱杀菌剂可以用于防治纹枯病,如三唑酮等。

但是使用化学药剂需要注意剂量和频率的控制,以避免产生抗药性和对环境的污染。

七、轮作休闲轮作休闲是一种有效的防治纹枯病的方法。

因为纹枯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通过将玉米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可以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合理使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定期监测、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手段,以保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害损失。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拼音病害,对于玉米的生长和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介绍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机理和防治方法。

玉米纹枯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

主要是由玉米皮层水平枝黄单胞菌引起的。

玉米棉纹枯病的发生与干旱、高温、土壤含盐量过高、土壤瘠薄、病原菌等多种因素有关。

具体原因如下:1.干旱和高温玉米纹枯病发生和病害程度与干旱和高温有很大的关系。

在干旱和高温条件下,玉米的生长速度受到限制,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弱化,使得玉米免疫系统降低,从而导致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2.土壤瘠薄和土壤含盐量过高如果土壤瘠薄,缺乏肥力,玉米生长差,就会从根部开始慢慢枯萎。

如果土壤盐分过高,那么玉米受到的胁迫也会更加明显,更容易病菌侵染。

3.病原菌玉米棉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有黄单胞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

黄单胞菌以细菌形态形态出现,是人和动物的肠道中常见的菌落。

黄单胞菌的毒力很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入侵玉米植株,导致玉米棉纹枯病的发生。

二、玉米纹枯病的危害玉米纹枯病对玉米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破坏玉米的叶片和其他器官玉米棉纹枯病会在玉米植株的叶片、叶鞘、茎基等处引起褪色、紫色、裂缝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干枯,影响植株正常地生长和发育。

2.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由于病害的危害,玉米的产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如果病害严重,可导致玉米的品质下降,甚至不能收获。

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纹枯病最基本的措施。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抗病品种,可以选择符合当地环境条件的品种进行种植。

比如HT1、SK1、SC215等品种都有玉米纹枯病抗性。

2.加强地力管理保证土壤肥力,选择土壤肥沃、排水性好的土壤进行种植,合理施肥、适时浇水、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使玉米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其抗病能力。

3.定期消毒定期使用有效的腐熟物或化学农药进行消毒,降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率。

消毒时应将玉米土壤以及玉米周围的废弃物进行清理消毒工作,杀死植株中的黄单胞菌,防止病害的传播。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以玉米的幼苗和秧苗期为主要感病期,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下面将详细介绍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一、病害症状:1.玉米幼苗期:叶片出现红褐色斑点,渐渐扩展成褐色的纹状病斑,病斑间隔较开,叶片呈现枯死。

2.玉米秧苗期:病斑融合成较大的黄褐色斑,感病植株生长较慢,整个苗期发育不良。

二、防治方法:1.合理田间管理:(1)选择优质种子:选用健康的种子,种子表面无病斑和霉菌,尽量购买经过检验合格的种子。

(2)间隔种植:合理控制栽植密度,减少植株之间的接触,有利于传播病菌的阻断。

(3)良好通风排水条件:玉米田保持较好的通风排水条件,有助于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2.药剂防治:(1)药剂浸种:可以将种子浸泡在1%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浸种15-30分钟后拿出晾干。

(2)喷雾药剂:在玉米苗期出现纹枯病的病斑上喷洒药剂,控制病情的扩散。

常用的药剂有高露洁50%可湿性粉剂、亚细亚胺等。

(3)合理施肥:玉米缺乏营养容易感染纹枯病,因此要合理施肥,保证玉米健康生长,提高其抵抗病害能力。

3.轮作防治:(1)合理轮作:利用玉米耕种间歇期进行合理轮作,可以避免连作玉米,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2)绿肥种植:轮作时可以选择一些抗纹枯病的绿肥作物,例如菜心、田菁等,可以抑制赤霉菌的生长。

4.病株处理:发现病株应及时清除和焚烧,避免病菌在田间传播,减轻病害的发生。

总结:玉米纹枯病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在防治过程中,要注重合理田间管理、药剂防治、轮作防治和病株处理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加强对病害的防治研究,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达到预防和控制纹枯病的目的。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探讨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发生原因:
1.土质不良: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盐分和重金属,或土壤缺乏养分,会导致植物的抗病力下降。

2.栽培技术不当:种植密度过大,留白不足,会使植株间空气循环不佳,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抗病力。

3.天气条件:多雨和高湿度的气候有利于病菌的生长,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防治措施
1.管理土壤:在种植前,彻底清除病原体,选择适合生长的土壤,我们可以通过去湿化、消毒及覆膜等方式防治土传病害的发生。

此外,在播种前施上化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2.注意栽培技巧:适宜的密度、留足间距,有利于空气和阳光的循环,减少了植物因摩擦而受伤的几率,进而增加抵御病原体的能力。

此外定期修剪和清理杂草是抵御病害的可行方法。

3.化学防治:有针对性的使用化学品,能有效控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防止它们进一步蔓延。

但是,化学品对土壤和植物有一定的伤害,若过量使用,会降低植物的健康度,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4.生物防治:采用自然方式,引进天敌、有益细菌等微生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害的发生。

但是,生物农药起效缓慢,增加了抗病时间。

总结:
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种植玉米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只有掌握完整的防治技术,才能更好地保护玉米生长。

我们应该始终关注天气情况,密切观察玉米生长的微小变化,保证种植环境的干燥、通风以及土地养分的合理化管理,保护种植的玉米免于病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摘要介绍了玉米纹枯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发病规律;防治
玉米纹枯病属世界性土传病害,在我国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已成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病害之一,且日趋严重。

一般田块发病率为10%~30%,重病田达50%以上。

随着玉米播种面积的迅速扩大和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纹枯病发展蔓延迅速,已成为制约玉米持续增产的主要障碍。

1 危害症状
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很少发生。

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和果穗,也可危害茎秆和叶片。

最初多由近地面的1~2节叶鞘发病,病斑初呈水渍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后病斑中央变为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扩大后常多个病斑汇合成云纹状大斑,包围整个叶鞘,致叶鞘腐败,叶片枯死。

受害果穗苞叶上也产生云纹状大斑,其内籽粒和穗轴腐烂。

被害茎秆上的叶片呈褐色,不规则形,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

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最后形成褐色不规则形的菌核。

成熟的菌核极易脱离寄主,遗落田间。

2 病原物
玉米纹枯病病原为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Kü hn),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有性态为瓜亡革菌(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ank) Donk),属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在自然界不常见。

2.1 形态特征
菌丝初无色,较细,分枝处多缢缩,近分枝处有隔膜。

随菌龄增长,菌丝细胞渐变粗短,并纠结成菌核。

菌核形状各异,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表面粗糙,单生或多个结成不规则形,直径1~15 mm,表面有许多微孔。

菌核萌发后形成担子,担子呈桶形或亚圆筒形,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上具3~5个小梗,梗上着生担孢子。

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μm×(4.5~5.5)μm。

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形成2次担子。

2.2 生物学特性
病菌寄主范围广,在自然状态下可侵害43科200多种植物,包括玉米、水稻、小麦、棉花等多种主要农作物。

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7~40℃,最适温度为26~32℃,低于7℃或高于40℃时停止生长。

菌核形成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1~37℃,最适温度为22℃。

在12~34℃范围内,温度越高,菌核形成越快。

菌丝仅在相对湿度85%以上时,才能侵染致病。

菌核在26~32℃和相对湿度达95%以上时,10~12 h即可萌发产生菌丝。

3 发病规律
3.1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和以菌丝、菌核在病残株上越冬。

菌核萌发产生菌丝或以病株上存活的菌丝接触寄主茎基部表面引起发病。

发病后,菌丝又从病斑处伸出,很快向上和左右邻株蔓延,形成第2次和多次病斑。

形成病斑后,病原气生菌丝伸长,向上部叶鞘发展,病原常透过叶鞘而为害茎秆,形成下陷的黑色斑块。

湿度大时,病斑上亦可长出担孢子,担孢子可借风力传播侵染。

3.2 发病因素
3.2.1 菌核基数。

耕地菌核越冬残留量与玉米初期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

上年发病轻的耕地或新垦地,一般发病轻,反之则重。

3.2.2 品种抗病性。

玉米不同类型和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有较大差别。

一般生育期长的中晚熟品种发生时间长,病情较重;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易感病;杂交种较本地常规种感病;糯玉米、甜玉米较感病。

3.2.3 气象因素。

这是导致玉米纹枯病流行的关键因素。

玉米纹枯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当日平均温度达24℃,田间湿度大时,开始零星发病;在气温28~32℃,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最有利于纹枯病蔓延危害。

因此,6月上旬至7月上旬,玉米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若遇雨日多、雨量大的天气,则易出现病害流行。

3.2.4 栽培因素。

栽培因素中,肥水管理与纹枯病的发生关系密切。

地势低洼、土壤排水不良,土壤湿度和株间湿度加大,有利于病菌发育,且土壤通气不良,影响根系发育和吸收能力,植株生长不健壮,降低抗性,发病重。

玉米播种过密、施氮过多,发病重。

玉米连作易造成病原菌积累,有利于发病。

4 综合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应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为关键,选用抗(耐)病品种的综合防治措施。

4.1 消灭菌源
玉米收获后,秸秆应堆放在远离农田的地方,并将田间的玉米残茬收集到地外烧毁或深埋。

利用秸秆堆肥的,肥料必须充分腐熟后才可施用,以防堆肥中携带病原菌。

冬前翻耕土地晒垡,以杀灭和减少菌源,能有效减轻发病。

与非禾本科作物如大豆、花生轮作,也可较好的降低田间菌源数量。

4.2 选用抗病品种
玉米不同类型和品种的纹枯病抗性差别较大。

因此,选用抗病品种防治纹枯病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4.3 改进栽培方式
提倡高垄栽培,宜用宽窄行。

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地表覆盖地膜,可有效减少土壤中丝核菌与茎基部的接触,同时有利于玉米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抵抗力,可较好的减少纹枯病的发生。

4.4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排灌,改善田间小气候,防止湿度过大,雨后应及时排水。

在施肥种类上做到基肥为主,种肥、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早施磷、钾肥,分期追施氮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植株抗病力。

结合中耕铲除田间除草,随手摘除基部老叶、病叶,带出田间集中处理,既可增加田间通风透光的,又可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

4.5 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2%的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重量0.25%的33%的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拌种;
田间病株率达到3%~5%时,应进行喷雾防治。

药剂可选用5%井冈霉素水剂1 5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

一般间隔7 d防治1次,连喷2次。

亦可在发病初期用井冈霉素3 kg/hm2拌过筛无菌细土300 kg,点入玉米“喇叭口”内,不仅防效高,而且药效持续时间长,至成熟期药效仍在80%以上。

参考文献
[1]吴大椿,方守国,余知和.玉米纹枯病病原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7(3):15-19.
[2]唐海涛,荣延昭,杨俊品.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 2004, 12(1):93-96.
[3]刘岗山,蔡万青.江华玉米纹枯病重发原因与防治对策[J]. 湖南农业科学,2006(5):79,81.
[4]朱东安,赵民军.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对策[J].作物研究,2002(4):188-189.
[5]李金堂,傅俊范,李海春,等.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药剂防治持效期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12.
[6]姚永章. 玉米苗期病害类型与防治[J]. 农技服务,2005(11):29-30.
[7]郑雅楠,吕国忠,杨宇,等.玉米细菌性茎腐病鉴别与防治[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128.
[8]谭荫初. 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技术[J]. 农技服务,2003(4):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