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6)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时作业(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时作业(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shuō)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B.传.不习乎(chuán)逾矩.(jù)学而不思则罔.(máng)C.好.之者(hào)论.语(lún)思而不学则殆.(dài)D.为.人谋(wéi)曾.子(zēng)乐.之者(lè)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择其.善者而从之/人不堪其.忧D.学而时习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下列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仁在其中矣”中的“仁”意为“仁德”,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B.“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与“小人”相对,指有才德的人。
C.“为人谋而不忠乎”中的“忠”指竭尽心力,它是儒家倡导的为人之道。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映了孔子淡泊名利、鄙视富贵的思想。
4.《论语》中许多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请你依次写出源自下列各章中的成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1)(2)(3)5.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班级开展“走近孔子”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假如你到曲阜孔庙参观,请根据所学,补充完整孔子的简历表。
(2)祭孔大典是中华民族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举行的隆重祭奠。
孔子诞生地曲阜准备举行祭孔大典,请你为这次大典选取一句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经典名句作为迎宾语。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0《论语》十二章(含答案)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自我小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
人不知而不yùn()为人móu()学而不思则wǎng()思而不学则dài()曲ɡōnɡ()而枕之博学而dǔ()志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择其善者而从.之()3.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家、______家。
(2)《论语》是___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及其弟子的__________的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4.填空。
(1)亚运会期间全国人民喜迎亚洲各国宾朋,这种喜悦之情可以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与同步练习(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及专题练习1.文学常识(1)《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文章中心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修身做人。
3.写作特点(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2)古今异义①学而时.习之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②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一日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③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⑤可以..为师矣今义:可能、许可(3①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②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③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④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4)词类活用①名词作状语学而时.习之时:原意为时间,文中名词作状语,按时。
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11《〈论语〉十二章》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第十一课《〈论语〉十二章》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儒家,信奉孔孟之道,是先秦时由孔子创立、孟子发展、荀子集其大成的一个学术流派。
之后延绵两千余年而不断随时变化,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尊崇西周的礼乐文化和政治模式,儒家思想以仁、恕、诚、孝为核心,对个人重品德修养,对社会强调人伦秩序,对政治提倡教化和仁政。
总全而言,儒家思想富于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与道家思想的截然不同。
在先秦时期,儒家和诸子百家是平等的,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儒家也遭受重创。
到了西汉,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重新兴起,其后代代张大,两千年间,始终是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2.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不但开创儒学,还是私学的开创者,私人讲学之风自孔子始,据说其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乐经》失传,“六经”成了“五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人物评价:孔子弟子颜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1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选自《<论语>十二章》)【答案】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句式变化,倒装句要在翻译时,把语序调整过来;如果有省略句式,翻译时,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
译文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语句通畅。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该句重点词语:三军,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泛指军队;夺,改变;帅,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匹夫,平民中的男子,也指平民百姓。
整句译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1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③一狼洞.其中_________________ ④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回头看趁,乘名词做动词,打洞生气,发怒【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顾:回头看;②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漫天飞舞。
因:趁,乘;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
洞:名词作动词,打洞;④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
愠:生气、恼怒。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小题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乎?”(《学而》)而不愠,不亦君子..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同步检测(含答案)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下列加粗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思而不学则殆(dài)人不知而不愠(wēn)B.学而不思则罔(wǎng)不亦说乎(y uè)C.知之者不如好知者(hào)曲肱而枕(gōng)D.匹夫不可夺志也(pǐ)博学而笃志(dǔ)2.下面加粗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学而时习之(时常)B.不逾矩(越过,超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欢)C.饭疏食饮水(饭食)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D.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3.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思而/不学则殆B.匹夫/不可夺志/也C.择其善者/而从之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4.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家、______家。
(2)《论语》是___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默写填空。
(1)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远方嘉宾的欢迎之情。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行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谈时间之易失难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谈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7~10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吾日三省..吾身:(2)为人谋...:(3)从心所欲....:(4)学而不思则罔.:(5)思而不学则殆.:(6)博学而笃.志:(7)切问而近思.....:2.指出下列加点词在不同语句中的含义。
(1)为(2)而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B.C.D.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旧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5.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论语》中所讲道理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近的两句是。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3)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一句话: , 。
(4)小明学习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强。
但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
李老师引述《论语》中的两句话“, ”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二、课内语段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七(含答案) (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七(含答案)二、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选自《论语》)(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丙)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邵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①。
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②,在者八万。
时魏军始阵,幡兵③适交,参佐④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
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⑤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皆催令去。
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⑥奋勇,思致死命。
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
”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邵,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注:①[剑阁]关隘名。
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
②[十二更下]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
③[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
幡,同“施”,旌旗。
④[参佐]部下,僚属。
⑤[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
⑥[住者]留下来的士兵。
3.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三省.吾身/发人深省.传不习.乎/习.以为常B.与友期.行/不期.而遇时.年七岁/四时.之景C.相委而去./去.国怀乡日中不至./朝发夕至.D.下车引.之/引.经据典入门不顾./三顾.茅庐的一项是( )4.翻译语段中三处画线语句,不正确...(甲)为人谋而不忠乎?翻译:你替别人谋划,是不是一种不忠诚?(乙)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陈太丘丢下友人离开了,离开后他的友人才赶到。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巩固综合练习(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巩固练习检测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不惑()不逾矩..而枕.()()()好.之者()笃.志()一箪.食()曲肱..三、解释加点词语之()1. 学而时习..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乎()4.不亦君子..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师矣()()()14.可以为...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饮水.()()()18.饭疏食...枕之()()19.曲肱而...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曰()24子在川上..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可夺帅也()27.三军..不可夺志也()28.匹夫..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 )( ) 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 ,意思是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今义: 。
习,古义: ;今义: )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 。
三,古义: ,今义: ) 3.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分层作业解析版)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分层作业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不愠.(yùn)逝.者(shì)B.罔.(wáng)笃.志(dŭ)殆.(dài)焉.(yān)C.箪.(dān)好.之者(hǎo)曲肱.(gōng)惑.(huò)D.三省.(xĭng)传.不习乎(zhuàn)逾.(yú)矩.(jŭ)【答案】A【解析】B.罔wǎng。
C.好hào。
D.传chuán。
2.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答案】A【解析】“说”同“悦”,愉快。
3.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不思/则罔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答案】D【解析】句子的节奏划分应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人/不堪其忧C.思/而不学则殆D.三军/可夺帅也【答案】 C【解析】正确的划分应为:思而不学/则殆。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先师”。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D.《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答案】B【解析】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
二、巩固与发展1.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论语〉十二章》中,表达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欢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人交往,我们应该有君子风范,即使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心存怨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19)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论语》十二章-章节测试习题(2)
章节测试题1.【答题】请你结合学习实际,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疑惑)。
”回答即可。
(意思符合即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
【解答】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
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2.【综合题文】我会阅读。
屈原①以②五日死,楚人以舟楫③拯④之,谓之竞渡。
又曰:五日投角黍⑤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⑥,祖父琼⑦,为太尉⑧,以日食状闻。
太后诏⑨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⑩。
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⑪。
”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⑫麻炬⑬,从夕达旦。
时或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闻有异书,必往祈⑭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
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
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⑮。
’是为大雨之兆⑯。
”后果然。
【注释】①屈原:战国楚国诗人。
②以:在。
③舟楫:泛指船只。
④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
⑤角黍:即粽子。
⑥黄琬:人名。
⑦琼:人名,即黄琼。
⑧太尉:官职名。
⑨诏:召见。
⑩况:比方。
⑪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
⑫燎:燃烧。
⑬炬:火把。
⑭祈:乞求。
⑮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
⑯兆:预兆,征兆。
【答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谓之竞渡谓:___________(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何:___________(3)从夕达旦旦:___________(4)是为大雨之兆是:___________【答案】(1)称。
(2)为什么。
(3)早晨。
(4)这。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2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257.阅读《论语》(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3)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可以.一战C.可以.调素琴D.皆以.美于徐公(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
【答案】(1)①wǎng②dài(2)①愉快②学过(旧)的知识(3)B(4)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解析】【详解】(1)本题是基础的字音题,注意拼音的拼写要正确,还有音调准确。
如“罔”:迷惑,迷惘之意,所以读“wǎng”。
注意据义定音。
(2)本题考查的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是文言文词语考查的重点内容,考生要重点积累。
“说”通“悦”,高兴;“故”,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的知识。
(3)本题考查的是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可以为师矣”中“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凭借;选项中,A,因为;C,可以;D,认为;只有B项是“凭借”,因此选B项。
(4)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因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本句中“知”通“智”,聪明的。
“是”:这。
这些是关键词语。
“是知也”判断句的翻译。
(5)本题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积累的考查,需要注意两点:1、默写《论语》中的句子;2、不要有错别字。
12 《论语》十二章【课堂练】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12 《论语》十二章
12 《论语》十二章
一、基础巩固 1. 理解型默写。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
告诉我们经常回忆、复习旧的知识,能从中获取新的知识。 (2)《<论语>十二章》中用“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来阐述“学”与“思”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论语>十二章》中的“ 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 ”表达 了与志同道合之人交往的快乐。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定志向,能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 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123456
12 《论语》十二章
二、课文理解 4. 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课文主要介绍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5.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个问题 能不能互换位置?
123456
12 《论语》十二章
(4)培养青少年探索、发现科学的兴趣,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 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来表达。 (5)当我们感受到时间如流水般流逝时,不禁发出“ 逝者如斯夫 ,
不舍昼夜 ”的慨叹。
123456
12 《论语》十二章
2. 下列对加着重号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 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恼怒
B. 饭.疏食,饮水
饭:吃
C. 传.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D. 三军可夺.帅也
பைடு நூலகம்
夺:被剥夺
123456
12 《论语》十二章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 会疑惑而无所得。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3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乙)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
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
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
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
孔子佯为不见之。
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
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
”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①陈蔡:春秋时陈国和蔡国。
②藜:野草,这里指野菜。
羹:汤。
③索:找。
④几:差不多。
⑤甑(zèng)古代器具,似今日之蒸笼。
⑥向:刚才。
⑦室:煤灰。
30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堪.其忧堪:(2)昼寝.寝:(3)孔子佯.为不见之佯:(4)弃.食不详弃:301.下列句子中与“得而焚之”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B.择其善者而从之C.俄而雪骤D.学而不思则罔30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303.(甲)(乙)两段文字中,孔子对颜回分别有什么看法?304.(乙)文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答案】300.(1)堪:能忍受。
(2)寝:睡觉。
(3)佯:假装。
(4)弃:扔掉。
301.B302.(1)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2)孔子看到颜回用手从锅里抓出了一点饭自己先吃掉了。
303.【甲】文中孔子大加赞扬颜回“贤”的高尚品质,【乙】文中孔子看到颜回用手抓吃米饭,怀疑他的品质。
304.①要深入了解一个人并不容易,只凭表面现象判断他人优劣往往会出差错。
②如果只凭眼见与经验,很多时候我们就会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无形中就会产生很多的误解,对“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对“事”造成错误判断。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2)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3)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多么贤德啊,颜回!”(4)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5)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6)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7)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论语》十二章习题练习(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横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思而不学则殆(殆:危险)B.逝者如斯夫(逝:流逝)C.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D.吾日三省吾身(三:泛指多次)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学而时习之D.曲肱而枕之二、语言表达3.翻译下列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以下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
”(《泰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①识:记住。
②厌:满足。
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④及:赶上,追上。
⑤亡:不知道的东西。
5.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综合性学习)新华社济南6月14日电(记者魏圣曜)记者13日从山东曲阜市文物局获悉,世界最长家谱《孔子世家谱》的数字化系统正在校对审核中,修正解决审核发现的1000多个问题信息后,这一录入2000余万字、约200万名孔氏族人的系统有望在近期启用。
《孔子世家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已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特别是2009年新版的《孔子世家谱》,全谱共80册、4.3万页、2000余万字,共录入孔氏族人将近200多万人。
曲阜市文物局表示,《孔子世家谱》是孔子后裔对孔子思想重视的体现,也是维系海内外孔子后裔的重要纽带,对研究儒家学说及中国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具有重要价值。
这一数字化系统启用后,将提高孔子后裔修谱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进一步挖掘家谱的文化、教育价值。
287.给上面的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5个字。
288.画线语句是个病句,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287.世界最长家谱《孔子世家谱》将启用数字化系统288.去掉“将近”或“多”。
【解析】【分析】287.拟写新闻标题。
要题文一致;一语破的;简洁明快;旗帜鲜明;生动活泼。
一般的格式为:“谁干了什么事”或“哪发生的什么事”。
可提取导语一句“世界最长家谱《孔子世家谱》的数字化系统正在校对审核中,修正解决审核发现的1000多个问题信息后,这一录入2000余万字、约200万名孔氏族人的系统有望在近期启用”压缩整理即可。
288.考查对句子语病的辨析。
词语重复,“将近”和“多”重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二、对比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乙)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
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①可终身②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注:①言:字②行:奉行8.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2)人不堪.其忧(3)于斯.二者何先(4)知者不惑.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0.阅读甲乙两部分,说说你分别学到了什么相处之道?【答案】8.(1)通“悦”,愉快(2)能忍受(3)这(4)迷惑,疑惑9.(1)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2)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但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10.甲文提出“人不知而不愠”,乙文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学到的相处之道:宽容。
【解析】【分析】8.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堪:能忍受。
通假字词,说:通“悦”,愉快。
9.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六(含答案) (1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六(含答案)175.文言文阅读《论语》十则(文略)(1)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A.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多次)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常)C.温故而知新(旧的,学过的知识)D.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身体)(2)解释下列划线字:①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
③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④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
(3)请按要求选择正确的项。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上面各项属于学习方法的是(___________)上面各项属于求知态度的是(___________)上面各项属于谈修身做人的是(____________)【答案】D 停止真诚有害生气 C B AD【解析】【分析】【详解】小题1:D项划线字解释有误。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一句话是可以终生奉行的吗?“终身”:终生。
小题2: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已”:停止。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殆”“愠”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小题3:文言文要点内容的理解。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属于学习方法的是“温故而知新”;属于求知态度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属于谈修身做人的是“人不知而不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14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亦君子乎____..(2)博学而笃.志____(3)我独亡.____14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B.择其.善者而从/人不堪其.忧C.不患人之.不己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患不知人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50.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勉励弟子要珍惜时光,不断进取。
B.“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阐述了在学习上要博览群书,广泛学习。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主要阐述了温故知新就可以做老师的学习态度和远大追求。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15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5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儒家学派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148.(1)指有才德的人(2)坚定(3)无149.D150.C151.(1)只学习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2)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152.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讨厌(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这是对儒家“恕”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准则。
这句话说明了在生活中,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
【解析】148.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博学而笃志”的意思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的意思是“坚定”;“亡”的意思不用于现代汉语,在这里的意思是“没有”。
149.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表承接/转折;B.代词,他们的/代词,那样;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学问和事业;D.表判断语气/表判断语气。
故选D。
15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
C项有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写的是学习方法,这句话与“远大追求”无关。
故选C。
151.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罔”“殆”和两个“患”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5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这句话强调了我们要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用宽容的态度去理解别人,为别人考虑。
选自《论语》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年代:春秋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孔子说:“不能怨恨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能怨恨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司马牛很忧郁地说:“人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说:“我曾经听夫子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只要能始终保持肃敬的处世态度,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四海之内,皆是兄弟啊。
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15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饭.疏食。
(______)②匹夫不可夺.志也。
(______)③仁.在其中矣。
(______)④三十而立.。
(______)15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55.唐太宗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
”156.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不少独到的见解,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153.①吃②改变③仁德④立身,指能有所成就154.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②广泛学习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15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56.要求:任选一点作答,方法态度均可,但要结合自身谈出具体的感受和体会。
【解析】15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吃粗粮。
饭:吃。
②句意为: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夺:改变。
③句意为:仁德就在其中了。
仁:仁德。
④句意为: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有所成就。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5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故,学过的知识。
可以,可以凭借。
笃,坚定。
近思,多思考当前的事。
15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把别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
含义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导致别人成功的优点,就努力学习;导致别人失败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
文本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句的观点也是学习别人长处,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别人的缺点并改正。
这两句话观点一致。
所以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以想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6.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中十二则语录大致可分为三类,有讲学习方法的,比如:温故而知新。
有讲学习态度的,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讲个人修养的,比如:人不知而不愠。
选择讲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的一则,结合自身学习与生活谈体会即可。
例:我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现很深,这一则讲的是应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如果一味苦学,不加思考,那么书本上的知识就很难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如果一味思考,不加学习,那么思考就成了空想,没有意义。
【点睛】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