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提要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词句和素材,识记文学常识,能够翻译文中主要句子,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和反衬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把握人物形象掌握写作方法。

3、理解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朗读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一、导入:以“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出本课内容。

二、听读课文后学生朗读课文两遍,尝试复述故事情节。

三、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三个任务: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语调等。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重点语句,难点句子,全班共同解决。

3、对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进行解释,明确其意义和用法。

教师巡堂,解疑释惑,指导学法。

四、朗读展示表演:通过朗读展示表演,体会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

重点把握以下语句:1、安陵君其许寡人!(用命令、商量的语气各读一遍,选择何种语气,为什么?)2、第二段中秦王与唐雎各自的语气。

(秦王骄横不满,唐雎不卑不亢,应如何表现?)3、第三段为秦王设计动作表情和语气(愤怒、拍桌子、大声)。

唐雎的语气(有决心、斩钉截铁、置生死于度外)4、第四段中秦王的表情动作和语气,前后对比朗读,体会其外强中干、欺软怕硬的特点。

五、合作探究1、通过以上朗读分析,以及动作角色表演,总结概括人物形象,学会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读,我看到一个的秦王。

读,我看到一个的唐雎。

明确:秦王:虚伪狡诈、骄横狂妄、外强中干、胆怯懦弱唐雎:沉着冷静、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正气凛然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明确: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

这也是《战国策》这部书的特点,从本文看,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揣摩的。

通过对比的方法突出人物形象。

六、情感提升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唐雎,字叔詹,生活在战国时期的齐国。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谋士。

在历史上,他以不辱使命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为后人所称道。

一、唐雎的背景唐雎出身于齐国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聪明机智,深得父母的喜爱。

在学识渐渐丰富的同时,唐雎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

因此,他很快就在齐国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当时备受重视的人物。

二、唐雎的使命作为一位贵族子弟,唐雎深知自己肩负着家族的荣誉和国家的使命。

他在政治上秉持着忠诚、正直和勇气的原则,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从不私欲私利。

唐雎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因此他时刻铭记使命,勇挑重担。

三、唐雎的不辱使命在齐国内乱的时期,唐雎被任命为齐国的宰相,成为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面对重任,唐雎没有丝毫犹豫,他用智慧和魄力,成功地平息了内乱,确立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唐雎总是深思熟虑,从不轻言放弃,竭尽全力为国家民众谋福祉。

四、唐雎的品德除了在政治上不辱使命外,唐雎在道德品质上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他廉洁自律,不为名利所动,一心为国家谋福祉。

唐雎以身作则,劝诫身边的人们珍惜国家和家族的荣誉,遵守法纪,共同致力于国家的繁荣富强。

五、唐雎的教诲唐雎一生不忘教育后人。

他教导年轻人要勤奋好学,要有担当和责任,要忠诚于国家,为国家民众谋幸福。

唐雎的教诲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后人,使他们时刻准备着不辱使命,勇往直前。

六、结语唐雎以其高风亮节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不辱使命,为后人树立了一面崇高的旗帜。

他的事迹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唐雎,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以上就是对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主题的导学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迪和帮助。

愿我们在学习唐雎的精神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新人教版

二、对学、群学(合作探究) (一)两人对着翻译全文,找出争议的地方 (二)组内翻译。重点解决对学中争议的地方。记下不能解决的 问题,以便提 交到全班中进行交流。
三、展示: (一)按组分配翻译任务,组内成员共同展示 (二)重点展示本课的文言现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 ) 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 使命( . ) 以大易 小( . ) 请广 于君( . )
2、翻译下列句子。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 3、结合人物语气,说说秦王的形象。 4、 结合课文, 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强国给予的 屈辱?
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 ( ) 否,非若是也 ( ) 长跪而谢之曰 ( ) 5、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 ( )请广于君 ( ) 6、一词多义 使 命( ) 虽然 ,受地于先王( . . 秦王使 人( . 仓鹰击于 殿上( . 受地于 先王( . 请广于 君( . ) ) ) ) 秦王怫然 怒( . 以 头抢地耳( . 以 五十时之地而存者( . 以 君为长者( . 徒以 有先生也 ( . 四、拓展:课外文言文阅读 五、课堂检测: 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虽 千 里 不 敢 易 也 ②公 亦 尝 闻 天 子 之 怒 乎 2、教师抽查翻译全文 ) ) ) ) ) 课后反思:
3、给全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 段) ,写 第二部分(第 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 段) ,写 第二层(第 段) ,写 第三部分(第 段) ,写斗争的结局。 4、结合文章的情节和语句,谈谈秦王和唐雎的人物形象(结合文章内容,从 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或抓住关键性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分析人物形象, 做到答 题规范) 段)写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 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2、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使、欲、许、易、悦”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重、难点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

三、资料链接《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刘向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四、学习过程【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3分钟后个人展示。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在6分钟内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对照课文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第一段。

2、解释方框内的文言词语。

⑴使人谓安陵君曰使:⑵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欲:⑶以大易小易:⑷安陵君其许寡人许:⑸秦王不悦悦:⑹使唐雎使于秦使:【当堂训练】(15分钟)得分:一、填空。

(11分)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之手编订,共国策,篇。

2、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唐雎曰:秦王曰:“,,以头抢地耳。

”二、给方框内的汉字注音。

(6分)唐雎()怫然()免冠徒跣()缟素()休祲()以头抢地()三、翻译句子。

(8分)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四、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选做题)(4分)1、《唐雎不辱使命》中表现秦王用武力要挟唐雎的一句话是:2、唐雎针锋相对的一句话是:参考答案一、填空。

1、国别刘向12 33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二、jūfúxiǎn gǎo jìn qiāng三、1、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师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战国末期大约最后十年,秦国相继翦灭六国,吞并了原为六国附属的若干小国。

当时,秦国的兼并与其他六国的反兼并矛盾空前尖锐。

一些国家屈服于秦的淫威,“割地贿秦”,但也有不少国家,敢于起来抗争,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爱国者——唐雎,一起来感受他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深入虎穴,并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相信你心中定然升腾起一股豪侠之气。

1.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要接触《战国策》里的又一个游侠勇士——唐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祲(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2.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

挠,屈服。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

冠,帽子。

跣,赤脚。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说”通“悦”,愉快)(2)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3)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4)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即使如此;今: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2)“非若是也”(是:古:这样;今:判断动词)(3)“休祲降于天”(休:古:吉祥;今:休息)(4)“虽千里不敢易也”(易:古:交换;今:容易)(5)“长跪而谢之曰”(谢:古:道歉;今:感谢)5.一词多义。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词语,如:使、易、其、许、以、虽、对、徒、抢、休、谕、谢等;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唐雎和秦王的性格;3.学习理解含蓄的外交辞令;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斗争的精神;5.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

【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要词语,如:使、易、其、许、以、虽、对、徒、抢、休、谕、谢等;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唐雎和秦王的性格;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斗争的精神.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文学常识】《战国策》【背景链接】《唐雎不辱使命》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事。

唐雎,是安陵国的臣子。

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

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消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几年,秦国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

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技。

秦惠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于之地六百里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上了当。

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的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些事据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

而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选择与虎狼之秦作争锋相对的坚决斗争。

【梳理式练习】1.字音唐雎(j)怫然(fú)跣(xin)抢地(qing)韩傀(gu)休祲(jìn)缟素(o)色挠(náo)2.重点实词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曾经)秦王色挠(屈服) 长跪而谢之(道歉)逆寡人者(违背) 天下缟素(白色衣服、丧服)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对……说、告诉) 秦王不悦(高兴)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 愿终守之(希望)以头抢地耳(撞) 亦免冠徒跣(帽子)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岂直五百里哉(仅仅、只)3.通假字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4.一词多义徒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怒:此庸夫之怒也(发怒)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金塔中学参与式课堂导学案
2013年9月25日
学科
语文
班级
九年级(3)班
课型
讲读课
备课人
何生斌
课题
《唐雎不辱使命》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
3.赏析人物的对话描写。
学习重点
1、复述、解释、翻译、朗读、积累。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学习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得到什么结果?(ppt)
3、课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ppt)
4、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ppt)
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展示的要点。
2、小组内互动交流;组与组之间汇报交流,学生倾听并笔录。
3、集体评议、总结。
三、学生评议课堂收获,学生畅谈对课文的感悟。
四、作业拓展练习
学习积累
4、理解突出词语的含义。(ppt)
5、重点句子翻译。(ppt)
过程: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
2、学生听录音并在课本上划出语句的停顿给生字注音。
3、自读课文,各小组比赛朗读课文。
4、各小组内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并在组内互动讨论交流。
活动二:探究、思考题
目标:小组讨论,感知课文内容。
问题设置
1、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的魏属安陵小国,其用意是什么?(ppt)
学习方法
小组讨论式与启发式相结合
内容与活动
反思与悟
一、我的搜索资料
1、我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刘向的资料。
2、我国的史书体例,《战国策》的情况。
二、我的课堂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语文阅读文章,通过讲述唐朝名将唐雎的故事,传达了“忠诚、勇敢、仁爱”的价值观念。

一、文章梗概文中先讲述了唐朝时期,薛仁贵领导的唐军在攻打反唐叛军时,被反唐势力找了一个机会,用假消息勾引唐军,将唐军陷入绝境,唐军要求唐玄宗紧急调集兵力前往救援。

唐雎接到紧急军令后,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赶到敌营,探明敌军的情况,并成功将消息带回唐军将领手中,最终唐军成功斩首敌人,见到了胜利的曙光。

二、文章主题本文的主题是“忠诚、勇敢、仁爱”。

唐雎是一位忠诚的将领,他始终信任唐玄宗的指挥,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敌军营地,探明敌情。

他还是一位勇敢的战士,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

最后,文章还表达了仁爱的价值观,唐雎在搜救战友时,没有杀害手无寸铁的朝阳,反而还照顾了他的伤口。

三、文章阐释1.忠诚在本文中,忠诚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

唐朝时期,唐雎信赖皇帝的指挥,从未怀疑皇帝的意愿,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仍然执行了皇帝的命令。

这种忠诚感不仅仅是对皇帝的尊敬,还包含对家国的忠诚。

唐雎的侄儿曾问他:“您为什么这样忠心耿耿地对皇上?皇上这么多年来对您也不怎么公平呀!”唐雎淡然而言:“我是忠诚于自己的责任,忠诚于保卫我们的国家”。

2.勇敢勇敢是战争中必备的品质,我们在本文中看到了唐雎的勇敢,他在担任前线指挥官时,尤其是在敌人陷害唐军的危急时刻,带着部队猛攻敌军,并有了一次更加危险却更加值得表扬的行动,就是他单枪匹马去侦查红巾军,在成功打通唐军的补给线之前经过了数次危险的场面。

唐雎这种勇敢不是因为他对死亡一无所惧,而是出于对工作、对国家和对自己的责任感。

3.仁爱仁爱是一种人类本质中的美好品质,唐朝时期,唐雎个人在战争中表示出的“死心塌地”的担当和“发扬人间大爱”的情怀,在古代战争文化背景下,具有很高指导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学生版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学生版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战国末期大约最后十年,秦国相继翦灭六国,吞并了原为六国附属的若干小国。

当时,秦国的兼并与其他六国的反兼并矛盾空前尖锐。

一些国家屈服于秦的淫威,“割地贿秦”,但也有不少国家,敢于起来抗争,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爱国者——唐雎,一起来感受他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深入虎穴,并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相信你心中定然升腾起一股豪侠之气。

1.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要接触《战国策》里的又一个游侠勇士——唐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 ) 怫( ) 跣( ) 抢( )祲( ) 缟( ) 傀( ) 挠( )2.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怫然:休祲:休,祲,色挠:挠,免冠徒跣:冠,跣,谢:谕: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2)故不错意也()(3)轻寡人与()(4)仓鹰击于殿上()(5)寡人谕矣(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2)“非若是也”(是:)(3)“休祲降于天”(休:)(4)“虽千里不敢易也”(易:)(5)“长跪而谢之曰”(谢:)5.一词多义。

(1)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依次为:使人谓安陵君曰(2)徒: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3)夫:此庸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4)然:虽然受地于先王秦王怫然怒(5)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以头抢地尔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依次为:(6)之:聂政之刺韩傀也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长跪而谢之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7)于:受地于先王唐雎使于秦休祲将于天仓鹰击于殿上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稿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稿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稿【学习目标】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说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2、能够把文中重要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3、通过讨论、总结,会用自己的话准确分析概括唐雎、秦王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并归纳出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总结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学习重点】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说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2、能够把文中重要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预习导学】一、情境导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2年访问中国时,到南京考察,在南京长江大桥问陪同访问的周恩来总理。

尼克松:每天有多少人过桥?周恩来:每天有五个人过桥。

尼克松满脸狐疑,周恩来解释说:工、农、兵、学、商。

可见,语言技巧在外交场合是多么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极有性格的古人,靠自己的智慧和犀利的言辞保全自己国家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二、作者、背景简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你能读准它们吗?请给下列字注音:雎()怫()跣()抢()祲()缟()傀()挠()四、小组分角色范读课文并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编写人:陈凤玲审核人______ 编写时间:2014.09.16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_ 组名_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朗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难点】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学习方法】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知识链接】1、《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2、《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3、背景资料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及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及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及答案【篇一:《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 (课堂用)】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7.文体链接。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散文集。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33篇。

8.背景链接-----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9.“士”,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

“士”的地位也出现上升或下降,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以张声势。

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雎( )怫( )跣( )抢( )祲( )缟( )傀( )挠() 2.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怫然:休祲:色挠:免冠徒跣:谢:谕: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通,) (2)故不错意也(通 , ) (3)轻寡人与(通,) (4)仓鹰击于殿上(通,) (5)寡人谕矣(通,)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今:)(2)“非若是也”(是:古:;今:)(3)“休祲降于天”(休:古:;今:)(4)“虽千里不敢易也”(易:古:;今:)(5)“长跪而谢之曰”(谢:古:;今:)5.一词多义。

(1)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人谓安陵君曰(2)徒: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3)夫:此庸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4)然:虽然受地于先王秦王怫然怒(5)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以头抢地尔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6)之:聂政之刺韩傀也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长跪而谢之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7)于:受地于先王唐雎使于秦休祲将于天仓鹰击于殿上 6.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唐雎》导学提纲

《唐雎》导学提纲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提纲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翻译重点语句;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分析唐雎、秦王的人物形象;3、学习本文运用对话描写及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朗读和人物形象分析。

2、学习本文运用对话描写及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复习检查:(试一试你掌握了吗?)一.指出句中的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2.仓鹰击于殿上()3.轻寡人与()4.岂直五百里哉()5.寡人谕矣()二.一字多义: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3.徒以有先生也()4.以君为长者()5.以头抢地耳()徒:1.亦免冠徒跣()2.徒以有先生也()而:1.挺剑而起()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2.愿终守之()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者:1.以君为长者()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虽:1.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2.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即使)于:1.受地于先王()2.仓鹰击于殿上()3.请广于君()古今异义: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

今:今常用作判断词)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

今:不弯曲)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

今:常用作休息)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

今:容易,简单)5.徒以有先生也(古:只。

今:徒弟)6.秦王色挠(古:屈服。

今:轻轻地抓)7.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

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

今:感谢或凋落)8.以头抢地耳(古:撞。

今:抢夺)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三、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一、激情导入:二、自主合作学习:1、出示学习目标2、交流预习情况3、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全文都写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2﹚秦王和唐雎的态度有何变化?请跳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秦王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讲学稿.docx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讲学稿.docx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讲学稿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讲学稿二七唐雎不辱使命【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学习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

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2、关于正直的名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一一谚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一一谚语志无虚邪,行必正直。

——春秋管仲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

唐寒山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一一郭吉安世上没有比正直更丰富的遗产了。

一一莎士比亚几何以直线为最近,修身以正直为最好。

一—英国谚语讲真话的人不需要记住自己说过的话。

马克?吐温你若正直,不要怕人诽谤。

——[波斯]萨迪正直的人是神创造的最高尚的作因正直而获得的利益才是真利益。

---- 英国谚语【自主学习】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休複降于天天小缩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大王加惠故不错意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徒以有先生也安陵君其许寡人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6.2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性格;赏析人物的对话描写。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反复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翻译。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型文言文精读课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备习备习内容:1.朗读课文。

2.读准课文中的词语:唐雎(jū)怫然(fú)抢地(qiāng)韩傀(guī)休祲(jìn)跣(xiǎn)缟素(ɡǎo)色挠(náo)3.疏通文义。

参看书下注释,试着翻译课文,划出不懂得词语。

4.查阅相关资料,增加对作家、作品的了解。

5.《战国策》文辞优美,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备习检测内容:1.给加线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抢地()韩傀()休祲()跣()缟素()色挠()2.作者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33篇。

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辞说。

同时它还是一部散文集,文章的说理透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3.文体知识。

1.《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约12万字。

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2.《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3.《战国策》所记人物是复杂的,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鲁仲连、唐雎、颜;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提要
主备人: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学习难点】
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导引:作者作品背景介绍:
(1)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

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背景资料: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国,于是安陵君就派_唐雎__到秦国谈判。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唐雎.(jǔ)怫.然(fǔ)休祲.(jìn )缟.素(gǎo )
徒跣.(xiǎn )色挠.(náo )抢.地( qiāng )韩傀.( guī)
2、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齐读。

3、、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四、积累文言词语。

(先自己做,再小组交流,最后分组展示)
1、辨析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含义
徒:免冠徒.(光着)号令徒.属曰(所属的人)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若:若.为佣耕(你)若.士必怒(如果)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
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怒:秦王怫然怒(发怒)怀怒未发(怒气)
夫: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以君为长者(把)亦: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也)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也不过)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秦王不说(通“悦”,高兴)②故不错意也(通“措”,放置)
③轻寡人与(通“欤”,吗)④仓鹰击于殿上(通“苍”,青色)
⑤寡人谕矣(通“喻”,明白)
3、解释加点的词。

不辱.使命(辱没)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出使)易.安陵(交换)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请广.于君(扩充)而.君逆.寡人(可是)(违背)以头抢.地(撞)秦
王色挠
..(变了脸色)怫然
..怒(盛怒的样子)长跪而谢.之(道歉)休祲
..降于天(吉凶的征兆)轻.寡人与(轻视)
4、翻译句子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土地,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安陵君从先王那儿继承了土地并守住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呢?
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分组展示)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

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因为他知道秦王并不是真的想易地,秦王的目的是吞并安陵国。

2、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

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3、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4、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临危不惧。

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5、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

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6、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

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的是都拒绝与秦交换土地。

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7、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8、从文章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入手,你认为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人?
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家。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没有辱没使命?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请说说你探究的结果。

四、延伸思考1、你还了解中国历史上哪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舌战群儒
(爱国志士为国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

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2、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面对不良风气,面对歹徒,应当怎样有勇有谋地斗争?当国家有难,比如在台湾问题上有人挑起战争;比如说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之时,你应当怎样做?(答题时教师点到为止,不要上纲上线或偏离课文。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一则短文,回答问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
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师旷论学》)
1.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活用现象。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炳,点燃。

炳烛,这里是使动用法,把蜡烛点燃的意思。

2.识别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领悟其作用。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作用:叙事透辟,讲出一个人应终身向学,并且条分缕
析;内容集中,不枝不蔓,增强气势;节奏鲜明,长于抒情,富有感染力,不能不打
动晋平公。

(2)……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此两句运用了顶针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前一句的句末短语“炳烛之明”作下句的开头,构成顶针辞格,具有蝉联续接的特点。

增强了语气语势,更加有说服力。

后一句运用
了反问的修辞方法,表示确定的意思,加强了语气,对说服、打动晋平公更具有作用,更显得情真辞切。

3.根据这则短文,能概括出一个成语:“炳烛之明”“举烛之明”。

4.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发?
刘向的这篇文章,勉励人们要终身向学,活到老学到老。

这则故事概括为成语“炳烛之明”或
“举烛之明”,告诫人们即使到了老年,也要努力学习。

现在用此成语形容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或用于自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