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第14节艾滋病 传染病学第8版

合集下载

第8版传染病学整理---精品管理资料

第8版传染病学整理---精品管理资料

传染病学整理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病原体对人体侵犯的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一) 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二) 隐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

(三)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四)病原携带状态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五)潜伏性感染潜伏期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没有感染性),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一)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二)毒力(三) 数量(四)变异性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二)、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第8版传染病学整理

第8版传染病学整理

传染病学整理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病原体对人体侵犯的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

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一)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二)隐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

(三)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四)病原携带状态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五)潜伏性感染潜伏期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没有感染性),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一)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二)毒力(三)数量(四)变异性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二)、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传染病学第8版艾滋病课件

传染病学第8版艾滋病课件
血液、体液(唾液、泪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
汁、伤口渗出液等)、器官组织中都含有大量的病
毒。
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同性,异性和双
性性接触);
经血传播:①静脉注射吸毒;②接受血液或血制品;③
献血员感染的传播;
母婴传播:经胎盘、产道及哺乳等;
其他: 医源性感染(器官移植、人工受精、污染的器
2. CD4+T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 (1.)病毒直接损伤;(溶解破坏和诱导凋亡) (2.)免疫损伤(CTL和ADCC); (3.) HIV感染骨髓干细胞。 CD4+T淋巴细胞的极化群Th1/Th2失衡:Th2呈极 化优势,抗病毒免疫应答弱化,抗原呈递功能受损、 IL-2减少和对抗原反应活化能力丧失。极易发生各种 感染 3.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异常。因表面也有CD4分子。诱 导产生NF-KB核因子抗原性相结合因子,防止细胞凋 亡,可携带HIV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4.B细胞功能异常。表面有低水平CD4分子表达。 5.NK细胞异常。细胞因子产生障碍。 gp41抑制NK监 视功能。
艾滋病(AIDS)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感染科
学习内容
一.掌握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的全称,定义; 二.熟悉艾滋病病毒的特性; 三.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和高危人群,了解世界和国 内艾滋病流行的近况,艾滋病的发病机理; 四.艾滋病临床分期及各期的主要表现; 五.用于诊断艾滋病的实验室检查; 六.艾滋病的诊断原则及标准; 七.艾滋病的治疗原则,抗病毒治疗的方法; 八.艾滋病主要的预防措施。
3、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 同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
网络直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历年传播途径构成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人卫八版(温医)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人卫八版(温医)

教学大纲改为:临床本科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人卫8版,李兰娟主编)温医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熟悉传染病及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二.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

教学内容: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重点讲解感染的概念。

二.重点讲解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体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三.重点讲解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四.一般讲解传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一般讲解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二.一般讲解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三.一般讲解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重点讲解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的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二.一般讲解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重点讲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二.重点讲解传染病的临床特点:㈠.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

㈡.一般讲解常见症状与体征。

㈢.一般讲解传染病的临床类型。

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一般讲解传染病诊断的三大要素: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一般讲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一般讲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章病毒性肝炎目的要求:一.掌握病毒性肝炎病原的种类及临床表现。

二.熟悉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三.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一.概述:重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的概念及其病原分型。

二.病原学:重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病原的种类及其主要特点,重点讲解HBV 三大抗原抗体系统的意义,一般讲解HBV DNA和DNAP、HBV变异的意义。

第8版传染病学整理

第8版传染病学整理

传染病学整理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病原体对人体侵犯的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

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一) 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二)隐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

(三)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四)病原携带状态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五) 潜伏性感染潜伏期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没有感染性),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一) 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二)毒力(三)数量(四)变异性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二)、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临床分期

2、无症状期


持续时间一般6-8年。 HIV不断复制,免疫系统受损, CD4+T淋巴细胞 计数逐渐下降。 有传染性。
24
临床分期

3.艾滋病期:

(1) HIV相关症状:

主要表现1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 神经精神症状 全身淋巴结肿大

除腹股沟淋巴结外,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 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 持续3个月以上

无症状感染期 有症状感染期
17
2.HIV感染和复制

HIV进入细胞,首先与CD4受体结合,然后与CXCR4和CCR5受体结合。 HIV和受体结合后,进入宿主细胞。 HIV RNA在反转录酶作用下成负链DNA。在胞核内DNAP作用下复制成双 链DNA,整合入宿主染色体。 一部分双链DNA在细胞质中作为前病毒,2-10年后,病毒复制,在细胞 膜装配成新的HIV后牙生释出。破坏CD4+T细胞。
18
19
3. 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功 能障碍


(1)病毒对受染细胞溶解破坏和细胞凋亡直 接损伤。 (2) CD4+T淋巴细胞的极化群Th1/Th2失衡

Th2呈极化优势,而抗病毒免疫应答弱化,抗原 呈递功能受损、IL-2产生减少和对抗原反应活化 能力丧失,使其易发生各种感染。
20
病理解剖
10
(一)传染源

AIDS病人和HIV感染者是本病的唯一的传染 源;
11
(二)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 性接触); 2.经血传播

共用针具静脉吸毒 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 介入治疗操作

3.母婴传播:经胎盘、产道、产后血性分泌物及哺乳等; 4.其他: 医源性感染(器官移植、人工受精、污染的器械 等),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污染也 可受染。


我国HIV流行态势为感染率持续 下降;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 主,其次是吸毒。 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 扩散
14
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15
(一)发病机制




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包括CD4+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 树突状细胞,主要表现为CD4+T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导 致免疫功能缺陷。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1.病毒动力学 2.HIV感染和复制 3.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 4、单核-吞噬细胞(MP)功能异常 5、B细胞功能异常 6、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异常 7、异常免疫激活
7
HIV型别及亚型
8
HIV外界抵抗力低



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 可将HIV完全灭活。 能被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含氯石灰 灭活。但0.1%甲醛、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 活HIV。 侵入人体可刺激产生抗体,但并非中和抗体, 血清中同时存在抗体和病毒时传染性。
9
流行病学
4
5
病原学
6
HIV病毒


单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 科-慢病毒亚科-人类慢病毒 组 球形颗粒,直径100~120 nm,由核心和包膜组成。 包膜:gp120(外膜糖蛋 白)、gP41(跨膜糖蛋白) 核心:P24包裹两条正链 RNA、逆转录酶(RT)、整合 酶(INT)和蛋白酶(PI, P10) 分为Ⅰ型和Ⅱ型
3
概述



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由人免疫 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HIV主要侵 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细 胞和(或)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最终并发各 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极高。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16
1.病毒动力学


急性感染:HIV进入人体后,24-48小时内到达局部淋 巴结,5天左右在外周血中可以检测。继而产生病毒 血症,导致以CD4+T淋巴细胞数量短期内一过性迅 速减少为特征的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大多数感染者未经治疗CD4+T淋巴细胞 可自行恢复正常,但病毒并未被清除,形成慢性感 染。
传染病学第八版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十四节 艾滋病
1
教学目标

1.了解艾滋病的病原、流行病学。 2.熟悉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病理解剖 3.掌握艾滋病的治疗原则以及预防 掌握艾滋病的中英文全称、英文 缩写,定义。
2
教学内容


1、概述 2、一般介绍病原学 3、一般介绍流行病学 4、重点讲述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 5、详细讲述临床表现 :潜伏期,急性感染,无症状感染,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艾滋病 6、重点讲述实验室检查 : 7、重点讲述诊断: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实验诊断 8、一般介绍治疗: 9、重点讲述预防
12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15-49岁发病者占80%。 儿童和妇女感染率逐年上升。 高危人群

男同性恋; 静脉药物依赖者; 性乱者 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
13
(四)流行状况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 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亚 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 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 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 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 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 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 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 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 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 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感染病原体 多; 病变主要在淋巴结和胸腺等免疫器官; 中枢神经系统有神经胶质细胞灶性坏死、血 管周围炎及脱髓鞘等。
21
临床表现
22
临床分期


潜伏期平均9年,短至数月, 长达15年。根据临床表现 可分为3期: 1.急性期


HIV感染2-4周后即可出现发 热、全身不适、头痛、咽痛、 恶心、肌肉关节痛、皮疹及 颈、枕部淋巴结肿大等。 血清中可查出HIV RNA及p24 抗原。因CD8+T细胞升高, 使CD4/CD8比例倒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