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第十三课时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共10篇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备课教师:第1课《周易》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是如何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概括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的。
2.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从广度和时间一横一纵两个方面来看待中华民族文化各个特点的思维模式;关注社会文化现象,联系自身生活看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本文为阐明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所列举的众多事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二、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影响深远。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现象,深入思考一些文化问题,训练思维的深度。
四、教学步骤:《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千年古县汤阴县(河南安阳的一个县城)。
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北2公里处。
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
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
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
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
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亦称“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
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
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
《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
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
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3. 举例说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见解。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二)第二章:诗词鉴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
教学步骤:1. 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诗词,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程度。
3. 学生自己创作的诗词的质量和创意程度。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三)第三章:书画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培养学生对书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书画作品。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书画作品,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教学步骤:1. 讲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书画作品。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书画作品,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古诗入门
第一课《塞下曲》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带。
第7课《戚继光》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戚继光的英勇,有智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收集、交流有关戚继光的故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的原因。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戚继光的事,说说戚继光是个怎样的人。
师: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绝不屈膝投降。
(6)后两行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读诗,读出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
(学生自读、同桌读、指明读,并互相评议)
三:了解写作背景体会感情。
(1)、师: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至今思项羽”,宋朝女词人为什么要去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失败的英雄呢?这和作者当时所处时代背景有直接关系,谁把课前搜集到的作者所处年代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给大家念一念?
三、感情朗读,情感升华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继续收集、交流有关抗击倭寇的历史故事,进一步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抄写、积累本课的好词,如:闻风丧胆、身先士卒。
第8课《郑成功》
学习目标:
山东版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人之初》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二、诵读新句子: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2、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篇: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初步了解春节、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活动、美食等一些相关知识和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我国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如上网、查阅书刊、询问等)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有计划做事及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来初步感受、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构想计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对祖国的认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二、整体感知请按照农历时间顺序,说出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
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份:清明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冬月:冬至腊月初八:腊八节三、自由交流讲讲你最喜爱的传统节日,它会让你想到哪些诗词、故事。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讨第一板块:端午粽飘香 1.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2.端午节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插艾第二板块:春节知多少1.了解农历新年的意义与典故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
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2.了解农历新年传统食物的意义例如: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传统文化》优秀教案
第五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暨课题中期评估交流会活动通知全国各地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中小学、幼儿园:各课题实验区、实验园/校:为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教育部2021年3月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件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中小学校课堂。
“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拟于2021年10月在济南举行“第五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暨课题中期评估交流会”。
进一步促进各地各校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广度和深度,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指导单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二、主办单位:“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三、支持单位:济南市天桥区教育局四、承办单位:济南市天桥区有关学校五、参会对象1教育管理者、教研员、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一线教师;2课题实验区/校相关人员。
六、活动主题传统文化课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形式、手段、方法、效果的创新研究交流研讨;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的方法和途径研讨。
七、活动形式专家讲座、分组交流及课堂教学展示(幼教组、小学组、中学组)、经验分享八、会期及内容会议时间:2021年10月下旬,共计4天,具体时间及日程安排将在9月上旬另行通知。
九、活动内容:1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现场展示。
分幼儿园、小学低年段(1-3年级)、小学高年段(4-6年级)、初中、高中五个学段展示。
凡参加展示的学校和个人要提交录像课、教学设计参与评选。
课题组将选择优秀者在济南现场展示。
(参评具体要求详见附件)2“十二五”课题中期评估交流。
凡课题实验区、实验校及实施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学校和个人,均可将已取得的经验、成果等以论文或报告形式参与交流评比,同时,将每个学段遴选10个最佳论文和报告参与现场经验交流。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如诗词、成语、书法、绘画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2. 第二章:中国古代诗词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格律、词的格式等。
教学难点: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3. 第三章:中国成语故事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能够正确运用成语。
教学难点:对成语故事背后道理的理解和把握。
4. 第四章:中国书法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如字体、笔法等。
教学难点: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把握。
5. 第五章:中国绘画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基本知识,如画派、技法等。
教学难点: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成语故事、诗词等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如写书法、绘画等,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核。
3. 实践作品:学生的书法、绘画等实践作品。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相关教材、诗词、成语故事等。
2.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传统文化内容。
3. 实践材料:书法、绘画等实践材料。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六、教学计划:1.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化第十三课弘扬国家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化第十三课弘扬国家为民教案本教案旨在通过泰山出版社八年级教材中的第十三课,弘扬国家为民的理念,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了解国家为民的概念和内涵。
-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为民的贡献。
- 培养学生对国家为民理念的认同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国家为民的概念解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解读国家为民的概念。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国家为民的内涵,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为民的贡献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为民的贡献,包括儒家思想、孝道文化、礼仪文化等。
通过故事、传统节日、经典文献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培养学生对国家为民理念的认同和责任感通过情感教育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对国家为民的理念产生共鸣,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和民众福祉的责任感。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行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介绍国家为民的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运用丰富的案例和故事进行讲解。
-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观点。
- 观摩展示:鼓励学生通过展示、演讲、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国家为民理念的理解和观点。
教学评价- 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积极程度、主动参与度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
-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写作、演讲等作品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准确表达对于国家为民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环节安排- 引入:激发学生对国家为民的思考和兴趣。
- 知识传授:介绍国家为民的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为民的贡献。
-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观点。
- 研究任务:完成相关作业和实践任务。
- 总结反思: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
让我们通过本教案,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为民的理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对国家为民的认同和责任感,为建设美好的社会做出贡献。
3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2单元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学段目标:学生经过二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一二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要求:本套教材以德育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尚德修身、砥砺品学、孝慈齐家、仁爱乐群、公忠报国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品德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本册教材包括尚德修身、砥砺品学、孝慈齐家、仁爱乐群、公忠报国(共五个单元,3 6个课时。
(三)教材编排原则: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 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六、教法学法: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七、教学时间安排:上学期第一周第1课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第二周第2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第三周第3课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第四周第4课君子慎其独也第五周第5课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建筑等。
2.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孝经》等。
3.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4. 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5.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经典著作、道德观念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围棋等,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论语》选段。
3. 第三课时:探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
4. 第四课时:介绍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孔子。
5. 第五课时: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六、教学内容6. 传统艺术:介绍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7. 传统建筑: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结构和象征意义,如宫殿、庙宇、园林等。
8. 传统节日:详细讲解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9. 传统习俗:分析中国的婚嫁习俗、丧葬习俗、节气习俗等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山东省国学经典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一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4.《治家格言》(节选一)
总课时数:4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暮鼓对晨钟,吹竹对弹丝.
河、汉:
奇:
偶:
吹竹:
弹丝: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对联。
3.小儿语(节选)
《治家格言》(节选一)
1
第11.12周
11.4——11.15
《治家格言》(节选二)
1
第13.14周
11.18——11.29
《名贤集》(节选一)
1
第15.16周
12.2——12.13
《名贤集》(节选二)
1
第17.18周
12.16——12.27
《逢老人》
1
第19.20周
12.30——1.10
《幼女词》
1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第2.3周
9.9——9.20
《笠翁对韵》(节选一)
山大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册)
山大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册)第一篇:山大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通过诗词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美情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古代诗歌,辞赋为主,从唐诗宋诗及清诗中选择一些著名诗人的作品,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道德品质,体现各个时代的不同社会风貌。
如杜甫的心忧国家,李白的豪迈不羁,白居易的流畅明晓,苏东坡的诙谐豁达等等。
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并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
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如父母亲情,真挚友情,怀古等,大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视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
三、教学重点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教学中对所学诗词要求学生背诵。
我们将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打造一个善于记忆的头脑。
同时,对诗词的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四、教学措施:1、诵读,记背。
再慢慢品尝,感悟。
2、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
3、将这本书扩展出去,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诗经》硕鼠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硕鼠》的意义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硕鼠》原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介绍《诗经》及《魏风·硕鼠》。
四、活动广角。
1、背诵《硕鼠》这首诗。
2、说一说你对《诗经》了解多少。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黄鸟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挽歌,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用这样的句式来写首小诗。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等。
2.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等。
3. 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剪纸、瓷器等。
4. 传统美德:如孝道、礼仪、诚信等。
5.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经典著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传统艺术和美德。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2.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3. 第三课时:传统艺术。
4. 第四课时:传统美德。
5. 第五课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经典著作。
2. 学生能够理解并实践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和道德观念。
3. 学生能够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4.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欣赏传统艺术。
5.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教科书。
2. 参考资料:相关书籍、文章、案例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4. 实践活动材料:如剪纸、毛笔、墨水等。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趣味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化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以下原典。
原典1
程工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译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考察他们的功劳和事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使他们得到重用;儒者并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只是为了合乎君主的意志,只要有利于国家,不求个人富贵。其推举和提拔贤能之士就是这样的。
原典2
我们要把爱国主义这把精神火炬传承下去,爱我中华,兴我中华。
第13课利国为民
教学目标
1、在熟读古代典籍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利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通过《礼记》、《孟子》、《墨子》等关于利国为民的记述,让学生具有尽忠报国的精神理念。
教学重点
理解利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生具有尽忠报国的精神理念。
译文
砍断手指和砍断手腕,如果对天下的利益是相似的,那就没有选择。即便是生与死,只要有利于天下,一样没有选择。杀一个人以保存天下,并不是杀一个人以利天下;杀死自己以保存天下,这是杀死自己以利天下。
三、小组讨论:
“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利天下”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说说这种精神可贵在什么地方。四、阅读课本97页《古代科举制度》
大禹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世人千古传诵。
课堂小结
杀死自己以保存天下,这是杀死自己以利天下。我们要具有爱国之一精神,学好本领,报效我们的国家。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笃学善思”“博文约礼”“交友之道”“修身养德”四个单元。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阅读名人故事、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积累一定的经典名篇,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开启心智,提升志趣,并通过搜集更多的关于教材的资料的过程中习得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古文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美情感,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工艺,古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难点:过了解古代的名人志士,引导学生领悟他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
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措施: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精选7篇)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体会剪纸的类型和特点以及表现的内容,掌握剪纸的剪刻方法,会灵活选择方法创作剪纸作品。
二、重点难点: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体会剪纸的类型和特点以及表现的内容,掌握剪纸的剪刻方法,会灵活选择方法创作剪纸作品。
三、课前准备:课件、剪纸,剪刀,纸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师生互动过程:一、聆听美的枕声1、检查学具,稳定学生情绪。
2、播放歌曲《新年好》。
加强美术与音乐的联系,创设一种过年的气氛。
导入新课二、回想美的画面1、牵引:优美的歌声,强烈的节奏,我们眼前又浮现了过春节的情形。
2、显示:课件显示过春节的一组镜头。
(镜头特写:礼花、灯笼、剪纸、对联、舞狮……)3、设问:劳动人民在过春节的时候都有些什么习俗?4、评论:过春节时为什么要贴剪纸?5、:贴剪纸能把节日装扮得更加喜庆,它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讴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板书课题:剪纸通过播放录像,渗透民间美术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通过回想熟悉的画面,强化学生艺术体验,让学生感悟到美术的语言魅力和特点。
教学新课三、感受美的艺术1、简介剪纸。
课件边显示剪纸作品,边解说,并配以古乐曲《流水》,使学生感受到古代艺术之美。
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晋时就己形成。
剪纸艺术是真正的劳动群众的艺术,创作者大都是农民和农村妇女,题材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如丰硕的果实、田园生活、花鸟虫鱼等。
它是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赞美、对人们的祝福、对未来的向往。
劳动人民凭着简单的一把剪刀或一把刻刀一张纸,就能创造出许许多多生动活泼极富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形象。
正如郭沫若所说:"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这确是对民间剪纸艺术最恰当的。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山东教育出版社)
第1课时《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心正而后身正。
》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心正而后身正。
”这句古语2、理解其含义,能结合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心正而后身正。
二、简介《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心正而后身正。
》这句话的出处《傅子.正心》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明道喻理:结合视频,通过数豆正心的故事,更加深刻体会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心正而后身正。
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七、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思考,在自己的生活中,怎么实践这句话,怎样成为一个“有德之人”,能从哪方面做起?写出你的想法。
八、拓展诵读: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识记“种树者必陪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这句名言。
第2课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句古语2、理解其含义,能结合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二、简介这句话的出处《论语.述而》以及孔子其人三、教师有感情、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语文教案备课时间:第十三周上课教师:张雪莹课型:新授编号:13
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人贵有义》
【教学目标】1、理解“人贵有义”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人贵有义”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人贵有义”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人贵有义”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惠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
许多人从字面上去理解,认为“人欲”是人的所有欲望,“天理”是与人的欲望完全对立的,这其实是误解。
我们来看朱惠自己的解释:“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按他本人的解释,正常的生活需要,都是符合“天理”的,但山珍海味、妻妾成群,贪求享受、骄奢淫逸,就是“人欲”。
所以,朱惠所讲的“人欲”,其实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恶欲”“贪欲”。
“存天理”是希望留存人的仁爱之心,是一种对精神境界的追求;“灭人欲”是要去除人过度的私欲、杂念以及恶念,去除对物质的过分贪求。
如何克制人的欲望?用“义”来克制恶欲,使之限制在合理限度内,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新课教学:
1、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礼记·乐记》
语译:君子以(从音乐中)感悟了道而快乐,平凡人以(从音乐中)获得了感官满足而快乐。
用道来节制欲望,就可以快乐而不迷乱;为了满足欲望而忘记了道,就会困感而失去快乐。
2、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尽心下》
语译:孟子说:“恰养心性没有什么比滅少欲望更好的了。
如果一个人清心寡欲,即使他善良的本性有所丧失,失去的也是很少的;如果一个人欲整难填,即使他善良的本性有所保留,留存的也是很少的。
”
3、朱子曰:“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
”
-----《朱子语类》
语译:朱子说:“人所具有的天理与人欲,这一方进那一方就退,那一方进这一方就退,没有立定不进也不退的道理。
三、思考讨论:
1、朱熹理学说“存天理,灭人欲”,朱子又说“饮食者,天理也。
要求美味,人欲也”,如何理解这两句话?谈谈你的认识。
2.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将如何处理“义”与“欲”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认识。
四、延伸阅读:
鲁仲连辞封
有一年,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魏安釐(xi)王派将军晋鄙带领部队去救赵国。
当时秦国称霸诸侯,军事实力强大,魏国也十分畏惧。
于是,当晋鄙的军队到达汤阴的时候,就不再前进
了。
魏王为了保全自己,让将军辛垣衍从小路进入了邯郸。
辛垣衍到了邯郸之后,拜访了赵国的平原君,对平原君说了自己的办法:让赵国满足秦国的欲望,奉秦王为尊,秦王一高兴,必定很快撤兵。
平原君听了,并没有立刻答应。
鲁仲连听说了这件事,找到平原君,表示想要亲自见辛垣行。
很快,鲁仲连就见到了辛垣行,最终用自己的智慧说服了他,使辛垣衍心服口服,不再提及自己前番的主意。
不久,魏国公子无忌为了救赵国,抢夺晋鄙的军队去攻打秦国。
秦军撤退了赵国的危险最终得以解除。
平原君想感谢鲁仲连为赵国解围,却遭到了鲁仲连的多次拒绝。
于是,平原君就邀请鲁仲连参加宴会。
在宴席上,正当大家喝酒喝得兴致勃勃的时候,平原君站起来为鲁仲连劝酒,并想要献上千金来答谢他。
鲁仲连笑着说:“那些名闻天下的高士之所以为世人看重,正是因为他们替人排难解纷而不要什么报酬。
若是要了报酬,那就商人的行径。
这样的事,我鲁仲连是万万不肯干的。
”最后,鲁仲连向平原君告辞而去再也没有出现过。
五、积累与感悟
1.现实生活中,不断涌现的平凡人的“义举”让整个社会笼罩在文明和温馨之中,请积累两则当代“义举”故事,如勇救落水儿童的“热心奶奶”孙志秀、援藏支教7年的80后教师付成龙、“救火英雄”王峰等,并写一段读后感。
2.目前“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高污染”的生活模式,已导致地球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使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结合本课所学的“以义制欲”,讨论如何应对这种生活模式所带来的环境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