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视角下的意义建构

合集下载

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及应用

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及应用

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及应用
概念整合理论被认为是一种解释个体学习过程的有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主要
用于探索人们识别、理解以及储存和记忆信息的过程与机制。

随着社会发展的迅速发展,
许多新的概念出现,人们对新概念和旧概念之间的整合注意程度也在增加。

作为一种复杂
的心理现象,概念整合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人们通过找到新概念与旧概念之间的
关系,来建构一种完整的认知结构。

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来解释人们如何整合不同的概念,使过程更加可操作。

概念整合理论指出,个体接受新概念时,会根据现有的认知结构来组织和理解新概念,有
时会出现抵抗感,新认知结构和被替代的认知结构之间会有一定的冲突,如此一来,新概
念将不能很好地被理解和整合。

因此,有效的整合概念需要介入过程,使个体可以将新概
念转变为可理解的概念,概念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完成认知工作,充分理解概念之
间的关系。

概念整合理论主要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旨在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知识,建立情境下
的认知结构,整合知识要素,用以辅助学生开展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清晰
的认知架构来辅导学生,以确定学生理解新知识的必要条件,并使他们熟悉现有知识体系
中的关联关系,从而实现课程的有效整合。

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及应用在日常学习中被广泛使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发现、理解和记忆新知识的能力,解决概念混乱的问题,进而加快整体学习速度,促进学生较好的学习进步。

概念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解释力

概念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解释力

如果 不运用 心理 空 间和概 念整 合 , 哲学 家 的这 段话 是 令 人 费 解 的 , 为 这位 哲 学 家 和康 德 ( at 因 K n)
生活在不同的年代 , 使用不同的语言 , 表达的方式不同( 讲演 和写作) 。而实际上, 在这段话 中, 这位哲 学家构 建 了两个 输 入空 间 : 个是 哲学 家本人 说话 所构 建 的心理 空 间 , 一 另一 个是 康德思 考 和写作 所构建
言 规范 的条件 下 如何选 择不 同 的语言 形式 来表 达非 客 观 的意 义 。语 义 是认 知 语 言 学研 究 的重 心 , 知 认 语 言学 家一直 在 积极探 索 意义在 大脑 中是 如何 建构 的。传统 语 义学 基 于 自身理 论 的不 足 , 往 只能 静 往 态 地对 语言做 出解释 , 而认 知语 言学 中 的概念整 合理 论则 可 以积极 、 动态 地进行 语 言的意 义构建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9月 第3 O卷 第 5期
安徽大学学报 ( 哲学 社会 科学 版 )
Junl f n u U i rt P ispyadS c l c ne ) o ra o h i nv sy( hl oh n oi i cs A ei o aS e
的心 理 空间 。两个 输入 空 间通过跨 空 间映现 与一 个共 用空 间联 系起来 , 享有一 个框 架结 构 , 共 即一个哲
收稿 E期 : 0 0 t 2 6— 4—1 0 4 作者简介 : 王懿( 97一) 女 , 17 , 浙江上虞人 ,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 学院博士生
两个 输 入空 间的对 应部 分通 过跨 空 间的部 分映现 连接 起来 , 并投 射到 因此 而形 成 的两 者所 共享 的空 间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无法充分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崭露头角,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主动地对新知识进行解读和建构。

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而应是知识的创新和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不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过程,而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和合作过程。

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教学环境创设、教学策略设计等方面的分析和阐述,我们将揭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1.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

它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概念整合理论对通感隐喻建构过程的认知阐释

概念整合理论对通感隐喻建构过程的认知阐释

间的映射( m a p p i n g ) 1 .  ̄ 及意 向图式( i m a g e s c h e m a ) 来 解释隐喻现象 。例如 T i m e i s m o n e y隐喻即是从源 域m o n e y 映射到 目标域 T i m e , 通过源域 m o n e y 来思
两个概 念域或心理 空间之 间映射时抽象 概念 的产
生和理解的认知机 制。 F a u c o n n i e r &T u r n e r( 2 0 0 2 ) 对意义的构建过
抽象结构 , 复合空间则承接两个输入空 间相关域 的 所有背景 、结构 和认 知模 型知识 。
2 . 2概念整合 的原则
闭着 眼睛能够更好地欣赏音乐 , 而堵 住耳朵 能够减
少一部恐怖 片的恐怖感 。 通感 隐喻是有神经基础的。 最近对神经 系统 的 研究 表明 , 人类大脑 的执行 区域 , 主要是大脑的前
输入空 间 1 和输 入空间 2 相对应 的部分之 间进
行 映射 。如 图 1 所示 。 同类 空间( G e n e i r c S p a c e ) :同类空 间反映两个 输入空 间的共 同抽 象结 构和之间进行的映射 。
概 念整 合 理论 对 通 感 隐喻建 构 过程 的认 知 阐释
苑 晓 鹤
( 中国海洋大学外 国语学院 , l l I 东 青岛 2 6 6 1 0 0)


要: 建立在 对通感的认知基础 、原则和机制的分析基础之 上, 本 文试 用概念整合的理论分析五
大感官之 间的隐喻 映射过程 ,指 出:通感 隐喻 的意 义建构 的过程是动 态的概念 整合 的过程 ;通感 隐喻基 于人 类共 同的生理心理机制 ,是 生理 、心理和神经 的体验 ;各 感官之 间的隐喻 映射是 有一定规律 的 ,符 合认知 经. 济I 『 生 原则 ;通感隐喻遍及我们的 日常生活 ,无处不在 。 关键词 :通感隐喻 ;体验哲学 ;认知机制 ;概 念隐喻 ;概念整合

“心”的隐喻化词语的意义建构_概念合成

“心”的隐喻化词语的意义建构_概念合成

“心”的隐喻化词语的意义建构_概念合成摘要:本文旨在考察“心”这一隐喻化词语在语言理解中所指代的概念。

通过参考研究、概念合成和意义建构,本研究认为“心”一词有多种含义,能够概括人们的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并对每个人所处的具体上下文具有特定的意义。

关键词:隐喻化词语、概念合成、意义建构、“心”正文:“心”是比喻性词语,主要用来描述情感、情绪、内心状态等。

该词语广泛存在于日常语言环境中,表达了人们在核心认知层面上对自身内心深处感受的抽象概念,是集合多种不同维度认知的整合体。

从意义上看,“心”指代的既可以是指实际的心脏,也可以指人们的精神和思想。

当人们用“心”一词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时,实际上是在暗示自身当前所处的心理状态。

如,有人可能说“我的心里很累”,但实际上这是说明他此时正处于精神上的疲惫之中。

在传统视角中,“心”一词被视作人们的内心世界的总称。

它概括了人们的情感、情绪、理念和价值,以及偏好和判断能力等。

它也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表示着内在深处的认知能力。

例如,人们可能会说“我深有同感”,实际上是在暗示他们有能力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以及认识到别人同他们有着相同的情感。

此外,“心”一词还可被视作人们的情志主宰者,籍此解释人们的决定行为,乃至是思考、感受和判断的来源。

因此,当人们在做出重大决定或判断某些事情时,可能会说“我已经用心考虑了这件事”,表明他们已经经过深思熟虑,找到了适当的行动方向。

通过对“心”一词可能指代的概念,本文研究发现,它能够概括人们的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多方面的意义,并因每个人所处的具体上下文而具有特定的含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概念合成和意义建构的方式,全面了解隐喻化词语“心”的特殊含义。

应用“心”一词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对他人的有效沟通及情感交流。

例如,在和他人沟通时,如果你也承认对方的感受,而不是只关注你自己的感受,那么你就可以用“心”一词来表达你的情感,表达你的真诚、理解他人的用心。

概念整合理论对台州熟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

概念整合理论对台州熟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
方 言 中 的 熟 语 才 真 真 正 正 是 千 百 年 来 汉 民族 经 验 和 智 慧 的 释 各 种 语 言 现 象 , 如 隐 喻 、转 喻 、 虚 拟 句 、 指 示 代 词 、语
结晶。 法结构等。 F a u c o n n i e r 与T u r n e r  ̄ ] 建 的概 念 整 合 理 论 中 的 “ 概念 概 念 合 成 一 共 包 括 四个 相 互 联 系 的心 理 空 间 : 两 个 输
阐述 ,其宗 旨是试 图揭示言语 意义在线 构建背后 的那座认 知 冰 山 。本 文 以台 州 方 言 中 的熟 语 为 研 究 对 象 , 运 用 概 念
整 合 理 论 , 分 析 台州 人 民脑 海 中存 在 的地 方 熟 语 意 义 的 心 理 表 征 ,进 而探 讨其 背 后 动 态 的 意义 构 建 过 程 。 二 、 台州 熟 语 与概 念 整 合 理 论 ( 一 )台 州 熟语 熟 语 用 简 短 但 富 有 地 方 特 色 的语 言 来 反 映 富 有 哲 理 、 耐 人 寻 味 的 道 理 ; 它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语 言 形 式 ,是 我 国 民 间 最 为 宝 贵 的 语 言 文 化特 色 之 一 ; 它 反 映 了 汉 民族 的 思 想 内
主 要 集 中 在 熟 语 特 征 及 翻 译 、 中 西 方 熟 语 的 比较 、 熟 语 的 用 在 线 的 、 动 态 的认 知 模 式 来 构 建 意 义 。它 是 人 类 进 行 思
分类及 其中 的隐喻等 ,且着 重宏观层面研 究 ,鲜有 涉及微 维 和 活 动 , 特 别 是 创 造 性 思 维 和 活 动 时 的一 种 认 知 过 程 。 观层 面即方言 中的熟语 。方 言的历史 远于普通 话的历史 , F a u c o n n i e r( 1 9 9 7 、2 0 0 2 ) 指 出 ,概 念 整 合 理 论 可 用 来 解

课型建构的意义

课型建构的意义

课型建构的意义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型建构作为一种创新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领域逐渐受到关注。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课型建构旨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课型建构的背景、意义、定义、方法、实践与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课型建构的定义与内涵1.课型建构的概念课型建构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综合性、创新性构建。

课型建构强调课程内部的逻辑联系和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型建构的要素课型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

在课型建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整合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评价,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三、课型建构的方法与策略1.课程目标的确立在进行课型建构时,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应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挑战性,能够引导教育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内容整合是课型建构的核心环节。

教师应充分挖掘各类教育资源,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课程评价的优化课程评价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

优化课程评价方式,如采用多元化评价、动态评价、学生自评与他评等,提高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四、课型建构的实践与应用1.基础教育领域的课型建构在基础教育领域,课型建构应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高等教育领域的课型建构在高等教育领域,课型建构应紧密围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概念整合理论”看英语复合词的“非常规”意义建构——以“BlueX”,“WhiteX”为例

从“概念整合理论”看英语复合词的“非常规”意义建构——以“BlueX”,“WhiteX”为例

从“ 概 念整合理论 ’ ’ 看 英语复合词的 “ 非常规” 意义建构
以“ B l u e x " , “ Wh i t e X " 为例
尹铂 淳 , 陈萍萍
( 1 . 湖 南师 范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湖 南 长沙 4 1 0 0 8 1 ; 2 . 衡 阳师 范学院 外语 系, 湖南 衡阳 4 2 1 0 0 8 )
域。 … 人 的心 理空 间并 不是相 互 孤立 的 , 心 理 空 间与心理 空 间之 间 是连通 的 。彼此 连通 的心 理 空
维和人员” 而非简单 的意义组合所得到 的“ 蓝色 头盔 ” 。由上述 例子 的分析 , 不难 发 现 , 传统 的
“ 语 义组 合 ” 观 点 不能 解 释 复 合 词 的 “ 非常规” 意
试着展现出英语复合词 “ 非常规” 意义建构 的动
( B l e n d i n g S p a c e ) , L l 3 并以图像的形式表达出来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一 O 1 —0 5
作者简 介 : 尹铂 淳( 1 9 8 9 一) , 男, 湖 南邵 阳人 。硕士研 究生 , 主要从 事认知语 言学研 究。
“ 甘” 和“ 苦” 的意思 , 但我 们不一 定 知道 “ 甘苦 ” 的
态过 程 。


“ 概念整合理论" 简介
概念 整 合 理 论 ( C o n c e p t u a l B l e n d i n g T h e o r y ) 是 由美 国加 州 大 学 认 知 语 言 学 家 F a u c o n n i e r于 1 9 9 4年正 式提 出的。它 强调 “ 整 体 大 于部 分 之 和
1 1 4

单元整合建构-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单元整合建构-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单元整合建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单元整合建构是指在不同层面和领域的资源、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以实现整体价值的最大化和提升。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单元整合建构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不仅限于企业管理领域,而且在教育、科技、社会服务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单元整合建构,可以打破传统的部门壁垒和学科约束,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创新。

因此,单元整合建构不仅能够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还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探讨单元整合建构的概念、优势和实践方法,旨在为读者提供深入的理解和应用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首先从引言部分介绍单元整合建构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且阐述本文的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将深入探讨单元整合的概念、优势以及实践方法,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单元整合的意义和运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单元整合的意义进行总结,并展望单元整合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最终得出结论。

整个文章将围绕着单元整合建构展开,帮助读者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一重要概念。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单元整合建构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于企业和组织的价值。

我们将介绍单元整合的概念和优势,并提出实践方法,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并应用这一概念。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单元整合对于组织和企业发展的意义,以及未来单元整合可能带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最终,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内容,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和利用单元整合的大门,从而为企业和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2.正文2.1 单元整合的概念单元整合是指将各个组成部分或单元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结构。

在不同领域,单元可以是指软件开发中的模块,建筑设计中的构件,或者生产制造中的零部件。

而单元整合则是将这些独立的单元或部分,通过合理的组合与连接,形成一个更加完善和有机的整体。

单元整合的本质是将各个独立的部分或单元进行协同合作,以实现统一的目标或功能。

_汉语新文学_概念建构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_汉语新文学_概念建构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汉语文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积累,其中新文学的研究经过近百年的建构、开拓与发展,亦以其不断扩大的规模与日益充实的内蕴,成为文学研究学术格局中颇为活跃及颇具潜力的学科。

不过这一学科从概念而言尚缺少有力的学术整合:明明都是以区别于传统文言作品的汉语各体新文学写作为内涵,却被习惯性地分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不同领域,各自凸显的乃是某种时代属性或空域属性,汉语新文学整体遭到了人为的切割且被切割得有些纷乱、错杂。

“汉语新文学”的概念整合不仅能够在相关学科的设置上克服上述纷乱、错杂并奏繁就简之效,而且有利于相关学术领域学术规范性的建设。

汉语新文学研究者即使面对一些并不科学并不规范的学科概念也常常习惯于保持默认姿态,轻易放弃了汉语新文学名实关系的思索与论辩,其结果往往导致学科的纷乱与学术的失范;缺少明确、稳定和科学的学术内涵和外延的支撑,相应学科的学术规范性便会受到频繁的干扰。

根据学术范畴的一般原理,学术活动乃由“构成性规则”和“范导性规则”所规范,而“构成性规则”是基础,也是核心。

[1](P76)汉语新文学研究领域被长期分割成上述明显缺乏学术整合且相互之间夹缠含混的学科板块,正是其“构成性规则”相对紊乱的体现;而其“构成性规则”的紊乱直接导致“范导性规则”的薄弱,学科的规范性建设因而显得任重道远。

以白话文为主体语言写作的现代文学,从其诞生之时就被先驱者命名为“新文学”,汉语新文学概念的建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新文学“名学”传统的恢复。

新文学的命名体现着先驱者对所倡导和建设的文学性质、形态,特别是其所必然体现的新的文学传统的深刻认知与准确把握,从而构成了汉语新文学概念坚实的学术基础。

这一学术基础中的语言因素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卓越的凸现,虽然它在后来的“汉语新文学”概念建构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朱寿桐作者简介朱寿桐,暨南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广东广州,510632);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

概念整合理论在英汉新词意义建构中的解释力

概念整合理论在英汉新词意义建构中的解释力
第 9卷 第 3 期
21 0 0年 O 9月
安徽职业技 术 学院学报
J OUR NAL O NHUI C I FA VO AT ONA E HNIAL C I E LT C C O GE L
Vo . . I9No 3
S p 2 1 e. 00
概 念 整 合理 论 在 英 汉新 词 意 义建 构 中 的解 释 力
so n n ws wo d t t e r a l e t r fc n t u t g n n ta i o a o e e n n n l e i n i e r s wih i r ma k b e f a u e o o s r c i o - r d t n l v l a i g o — n . s n i n m i Ke r s c n e t a n e r to y wo d : o c p u l t g a i n;n o o im  ̄m e n n o s r c i n i e l gs a i g c n t u to
意义上的新颖意义的特性 , 够为新词 的语 义构建和理解提供一个新 的理论视角 。 能 关键词 : 概念整合 ; 新词 ; 意义构建 中图分类号 : 4 . H1 6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93 (0 0 0 —0 70 1 7 5 6 2 1 )30 4 —4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称 之 为 合 成 空 间 理 论 或 概 念 整 合 理 论 ( ln e Bedd
认 知语 言学 家们 提 出 了一 种 新 的意义 构 建 理 论 ,
究 ( 艳华 , 徐 亢世 勇 20 ) 的从 社 会 语 言 学 的角 0 2有
度 对新 词产 生 的社 会 文 化 背 景 进行 深 入 的研 究 , 分 析其 产 生 的 原 因及 其 对 社 会 的影 响 , 瞧 秀 梅 ( 20 ; 0 2 冯敏 萱 ,0 0 但 是 都 没 有 超脱 传 统 的分 析 20) 模式( 汪榕 培 ,0 3 。新 词 的产 生 是一 个 认 知 的 20) 过程 , 人类 认 知 概 念化 和 范 畴化 的结 果 。认 知 是 语 言学认 为 ,语 言 不是 一 个 自足 的系 统 , 言 能 “ 语 力 是 人 的 一 般 认 知 能 力 的 一 部 分 ”( 艳 芳 , 赵 20 ) 0 1 。语 义 以认 知为 基础 , 是人 类在 对世 界进行 范 畴化 和概念 化 的过程 中形 成 的 。语 言结 构依 赖 并反 映概 念 的形 成 过程 , 概 念 的形 成 过 程 又是 而 以我 们 自身 的经验 为基 础 。新词 意义 的获 得必 然 是建 立在 我们 对世 界 的经验 以及 感知 和概 念化 经 验 的过程 之 上 的 , 而是 有 理 据 的。认 知 语 言 学 因

“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兼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

“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兼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

“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兼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大概念”为引领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实践焦点。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核心概念为统领,整合课程内容,构建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

同时,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也在逐步推进,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文将从“大概念”视角出发,探讨单元整体教学构型的理论与实践,并兼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以期为教育实践和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我们将对“大概念”进行界定和解析,明确其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探讨如何以“大概念”为引领,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的内涵和要求,探讨如何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融入素养导向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总结单元整体教学构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优势和效果,为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简述当前教育背景及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方面,知识的获取和更新速度日益加快,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另一方面,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也要求教育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的人才。

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这些需求。

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二是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教学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和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

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而“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正是一种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型教学模式。

它以大概念为核心,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数学整合性教学

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数学整合性教学

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数学整合性教学作者:马琳来源:《江西教育C》2021年第10期“大概念”又称为“大观念”“核心观念”“核心概念”等。

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大概念”为核心,通过“大概念”集结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迁移。

“大概念”具有抽象性、持久性、高阶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质。

在通常情况下,“大概念”可以分为结论和结果性大概念、方法和思想类大概念、作用和价值类大概念。

一、从学科本质视角确定“大概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及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在准确把握数学课程标准、深度理解和把握数学教材的基础上,借助具有学科本质属性的“大概念”,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

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即从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提炼、概括出这一部分内容),笔者始终以“转化思想”为准绳、根基和目标,进行这样的教学追问:“转化思想”能有效地联结本节课的核心目标与核心知识吗?“转化思想”能有效地关联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吗?“转化思想”能有效地链接对数学深度的理解和深度的遷移、应用吗?通过这样的追问,让教学自觉地围绕“大概念”展开。

从学科本质视角确定“大概念”,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数学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能够改变教学行为与教学理论脱节的现象,也能够改变数学课程内容单一化、碎片化等现象。

从学科本质视角确定“大概念”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从课程内容视角建构“大概念”实施整合性教学,关键是将数学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

在对课程内容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发掘数学课程内容的核心价值和意义,不仅要研读本册教材,而且要研究其他版本的教材,要自觉对教材进行比较,以便能从课程内容视角建构“大概念”。

通过建构数学课程内容的“大概念”,能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组织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进行积极的反馈评价。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整合、聚焦教学——以三年级下册《宇宙的另一边》为例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整合、聚焦教学——以三年级下册《宇宙的另一边》为例

精品案例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整合、聚焦教学———以三年级下册《宇宙的另一边》为例文|陈晓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一直是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把握的概念,因为语文新课标并没有对语文学习任务群提出一个标准的释意。

但不难发现,语文新课标对学习任务群构建的方向却阐明了实践的意义。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整合、聚焦教学,必须明确单元所指向的核心问题,以此制订单元视角下的学习目标,进而统整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相互关联且有建构意义,使学生在学习任务群构建的真实活动中主动学习,勾连思维,实现核心素养“积累—建构—运用”的线性发展。

笔者现以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整体,以《宇宙的另一边》为单篇教学范例,谈谈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整合、聚焦教学,及如何在单篇课文教学中落实。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整合、聚焦教学,必须以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为主线,聚焦本单元的核心素养目标,以此把握大单元教学的价值,进行大单元下的整体目标构建,再延伸至单篇课文教学中。

一、单元教材分析笔者认为,学习任务群下的整合、聚焦思路,就是为了弥补单篇教学所出现的实践偏差,如细碎化、浅层化等。

如何在学习任务群中落实整合、聚焦思路,笔者以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进行阐述。

首先,明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即“大胆想象”,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而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除了关注本单元所涉及的常规生字词、朗读等基础性知识,还需关注语文素养所要落实的核心问题“想象”。

那么在本单元教学中打开学生的想象,使其感受想象的神奇,就显得尤为重要。

确定单元核心问题后,以整合思路聚焦单篇教学。

《宇宙的另一边》是本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充满童趣、想象奇特的文章,选自现代作家陈诗哥的儿童绘本,讲述的是作者趴在窗台上看着浩瀚的星空,由此产生了无尽遐想。

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诗性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阐释

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诗性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阐释

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诗性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阐释
岳 好 平 ,汪 虹①
( 南农业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湖 湖南 长 沙 4 0 2 ) 1 1 8
[ 摘 要 】 诗性 隐喻有别 于常规 隐喻 , 大多属 于创新性 隐喻 。由于诗性 隐喻 的超 常规性 , 它们的理 解就需要借助较 为复
构 成 。其 中一 个 输 入 空 间包 含 了一 个 抽 象 的空 框 架 , 另 一 而
大阐释力的概念整合理 论才能清 楚 的解 析诗性 隐喻 的意义
建 构 过程 。
概念整合理论引进 国内之后 , 许多学者利用该理论 对诗
性 隐喻等一些创新性 隐喻进行 了相关研 究 。由于诗性 隐喻
的 必 要 条件 , 因此 只 有 通 过 对 于 新 奇 隐 喻 或 即 时 隐 喻 具 有 强
步提 出了概念整合 理论 。该理论认 为 隐喻 意义 的建 构
过程始于两个属于不 同认知域 的输入空间 , 而产生 能够抽 进 象概括两个输入空间 内容的类属空 间( 或称 普遍空 间) 一 和
杂的多空 间投射机制。F uone &T re 的概 念合成 理论是能 够解读诗 性 隐喻 等诸 多语 言认知 活动的 重要理论模 式。文 a cn i r un r 章利 用概念整合 网络分别解析 了与文学、 幽默 、 治、 政 诗歌相关联的诗 性隐喻 , 对其 隐喻 意义建构 的认知 机制进行 了较 为详尽 的描述 。 将其认知过程动 态性地展 示出来 , 以期论 证概 念合 成理论框 架下诗性 隐喻认知 阐释 的可行性 。 [ 关键词 ] 概 念整合理论 ; 诗性隐喻 ; 心理 空间
个合成空间 。类 属空间包含两个输 入空间共 有的抽 象结构 , 形成普遍结构 ; 合成 空 间除 了包含 类属 空间 中 的普遍 结 构 外, 还从两个输 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 , 并通过 自身的组合 、

概念整合视角下中国古典诗歌中水意象的意义建构

概念整合视角下中国古典诗歌中水意象的意义建构
语文 学刊 ・ 外语教 育教 学
2 1 第 3期 00年
概 念 整 合视 角 下 中国古 典诗 歌 中水 意 象 的意 义 建 构
。 焦 明环
( 黑龙江 科技 学院 外语 系 ,黑 龙江 哈 尔滨 102 ) 507
[ 摘 要 ] 在概念整合视角下, 中国古典诗歌中水意象的意义建构进行分析 阐释, 对 旨在说明 Tm r u e 和
成空间得出其 他空 间都不包 含 的新 创结 构。合成 空间 中的
者、 陪伴者 ” 的角色被包含 在输入空 间 1中 ; 其次 , 温台 , 浮云
和流水 三个元 素被包含在输 入空 间 2中。跨 空间映射在角
新创结构 通过 三个基本过程得 出。这三个基本过程 为组合 (
cm oio , o p si t n) 完善 (cm lin) o pe o 和扩展 ( l oao ) t e b r i 。组合 a tn
扩展可 以激活合成空间 中新的结构。在完 善的基础上 , 人们
的值 的元素共 同投射到合成空问 中。经 过组 合 , 我们 可 以得
出浮云和流水是 出行者温 台的陪伴 者。在合成空 间中, 背景
知识会被我们无 意识 的扩展进 来。背景 知识通 常告诉 我们 人们不喜欢独 自出行 , 有朋友 相伴 , 没 出行的人 会感到寂 寞 悲伤 。在这首诗中 , 诗人指 出浮云 和流水这两个 意象均可充
乐观豁达地告诉他的朋友温台虽然他将 去到那渺渺天涯 , 但 是他不会孤单寂寞 , 浮云和流水会 一路相 随相伴 。从这 两句 诗 的语义 出发 , 我们 可建立 两个输 入空 间。首先 , 在第一行 诗 中, 去” “ 这一动词激活 了旅途框架 。这一框 架涉及两个 角 色 A和 B即出行者 和陪伴者 。这 一 “ 旅途 ” 架 以及 “ 框 出行

概念整合角度下的英语双关语的意义解构

概念整合角度下的英语双关语的意义解构
2 1 第 6期 00年 第 9卷( 总第 5 期 ) 1
商丘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J U N L O H N Q U V C TO A N E H I A O L G O R A FS A G I O A I N LA D T C N C L C L E E
空问 1 。从输入空间到合成空间的概念投射是部分 的、 有选择
英语双关语 的一个特点是 一个单词在句子里有两个或更 多的含义, 并且 所有 的含义在语境 中都是适合 的。 说者说的是
视野 、 常规感知力 、 背景 知识 、 机敏 的想象力 和文化素养。 概念整合理论是一种普通 的能够推动意义建构的认 知操作方法 , 这一理论 的建立用于解释在基础语 例中, 有两个或更多的脑 力空间的内容得 以合并 以产生新显结构。 关键词 : 概念整合 ; 英语双关语 ; 意义建构
中 图 分 类 号 : 1 H3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6 1 82 (0 0)6 0 8 — 2 17 - 17 2 1 0 — 0 5 0

类属空间包含适用于两个 “ 输入空间” 共有的抽象组织和框架
结 构 , 决 定 跨 空 问 映 射 的 核心 内容 。 成 空 间 还 包 含其 他 空 并 合
间都不具有的层创结构 。 由图中合成空间内长方形表示。 层创 结构并不直接来 自输 入空 间,而是认知主体对投射 的对象经 过 复 杂 的认 知加 工后 而 在 大脑 中形 成 的 层创 内容 。根 据
念 投 射 是 双 向 的 , 以从 空 间 1 空 间 2 也 可 以从 空 问 2 可 到 , 到
素造成了英语双关语 的大量涌现 ,使得英语这种语言幽默风 趣、 意味隽永 。 而读到并理 解了一个英语双关语也会使读者获

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诗经·木瓜》的意义建构研究

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诗经·木瓜》的意义建构研究

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诗经·木瓜》的意义建构研究《诗经·卫风·木瓜》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诗经》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本文从认知视角,应用概念合成理论对《木瓜》中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进行分析,验证了概念合成理论对《木瓜》的意义建构过程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从广度上扩展了对《木瓜》的研究,也为大家赏析《诗经》的文学魅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标签:《诗经·木瓜》概念合成理论认知隐喻一、引言《诗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600年)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计三百零五篇。

因此《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卫风·木瓜》通过描述一方赠送木瓜、木桃、木李等水果和另一方回赠琼琚、琼瑶、琼玖等美玉,表达出了双方的深厚情谊。

《诗经》的主要修辞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比”主要包括当今所说的明喻和隐喻,“兴”则属于篇章层次上的隐喻。

我们认为《诗经·卫风·木瓜》中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现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深层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

在20世纪80年代,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并系统阐述了隐喻的工作机制。

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单向映射。

然而,简单的单向映射关系并不能解释复杂隐喻的意义生成机制和在线意义建构问题。

Gille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于20世纪90年代在心智空间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著名的概念合成理论。

概念合成理论对隐喻的工作机制和动态意义建构问题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可以用于分析自然语言中的诸多语言层面的意义建构问题。

以往对《诗经·卫风·木瓜》的研究多从修辞角度或文化、礼俗角度入手,本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其中的隐喻的意义建构进行分析,以期丰富对《诗经》的研究,提高大家对《诗经·卫风·木瓜》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整合视角下的意义建构作者:焦明环来源:《经济师》2012年第05期摘要:以苏轼的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文章以概念整合为视角对其进行分析,旨在说明Turner和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对宋词整体语篇意义建构和理解的认知机制提供完整连贯的解释。

关键词:心理空间概念整合意义建构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24-02一、前言词最早产生于隋唐时代,在宋代广泛盛行,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即是宋词。

词本身长短不一,便于配乐吟唱,也被称之为“长短句”。

自古以来,词以它特有的格式或婉约或豪放地抒发作者的情感意境。

宋词更是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青睐,有关宋词意义赏析的文章比比皆是。

但传统的赏析方法只看重宋词本身所传达的语言意义,却并未关注在宋词语篇意义构建的背后所运行的认知机制。

笔者将突破传统的宋词赏析方法,以认知语言学新兴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深入解读宋词语篇的整体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为宋词赏析开辟新的视角,同时也进一步验证Turner和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以及概念整合理论。

二、理论简述Turner和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以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Fauconnier阐述在语篇意义建构的同时,心理空间也在不断建立。

心理空间由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所激活。

在心理空间构建的过程中,基础空间、视角和焦点不停地转换,构成其语义的动态性。

在他的著作《我们思维的方式》一书中将心理空间定义为“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

”Fauconnier 以心理空间为基础架构,又进一步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将之前的两个心理空间的运作模式扩展成为四个心理空间的概念整合网络,即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

两个输入空间包括所建范围的相关信息以及背景知识和语篇信息的附加结构。

类属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抽象属性。

两个输入空间由跨空间映射连接起来,有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得出其他空间都不包含的层创结构。

合成空间中的层创结构通过这三个基本过程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得出。

组合是指合成空间将两个输入空间投射到合成空间内容组合起来,并形成以前在两个输入空间并不存在的新关系。

完善是指当我们看到熟悉的框架或结构从输入空间投射出来,这一框架在长时记忆中的更多信息将会被完善到合成空间中。

扩展可以激活合成空间中新的结构。

在完善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运用想象力对层创结构进行无限的不同可能的扩展。

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已经逐步被应用于文学、艺术和文体学的研究之中。

余渭深和董平荣等人将这一理论运用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研究当中。

这些研究都体现出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中国的古典诗词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在诗歌赏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先前的研究都只是局限于将诗词当中的一或两句精心提炼出来,再通过概念整合进行简单地分析和理解。

笔者旨在于证明概念整合理论可以为整篇的中国古典诗词意义建构理解的认知机制提供一个完整连贯的解释,从而展现出该理论对文学文本的强大解释力。

笔者将以苏轼所写的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将概念整合理论运用于整篇诗词当中探索其意义建构的创造性过程。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5)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6)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8)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它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这首诗词在相连的字词背后也同时隐藏着复杂的彼此相连的概念整合网络。

这首词总体上分为上下两阕,前四行为一阕,后四行为一阕。

第一阙以作者所在的现实世界为基点总体上建立了一个现实空间(present space),在这一现实空间中,作者主要刻画出自己在赤壁矶的所看之景。

在(1)句中,作者见到滚滚的长江,不禁将历史比作这滚滚东去的江水,将曾经叱咤的风流人物比作淘尽的浪花。

将大江输入空间和历史输入空间进行组合,这一概念网络令作者可借江景抒发对历史的感慨之情。

两输入空间的抽象结构投射到类属空间“某物离去”中。

历史如同大江,大江滚滚东去的特性经过组合产生出“历史逝去”的新的结构关系。

“风流人物”对应“浪花”,这些风流人物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而逝去就如同这不断东流的江水一点点淘尽那些滚滚浪花。

背景知识告诉我们那些风流人物都曾有着精彩的人生,但如今都已随着历史而成为陈迹,这进一步完善了新的结构关系,经过扩展可见这是作者对历史以及人生既悲哀又通脱的慨叹。

这一概念整合网络将在图1中展现。

赤壁在历史长河中因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而被后人铭记。

上句所提的这些风流人物仅仅是泛指。

有关赤壁的这些背景知识进一步完善风流人物应该主要是指历史中三国时期参与赤壁之战的主要人物。

这一点恰恰在(2)句中得以扩展证实。

“故垒”、“周郎”和“赤壁”点明这里正是三国时期周瑜赤壁之战的故址,而风流人物也得到确指,正是指挥赤壁之战的周郎。

在(3)句中,作者仍以现实空间为基点进一步对江景做细致的描写和刻画。

石,涛,雪浪这些原型意象被刻画出来,浪花如千堆雪本身就是一个小的合成空间。

这些原型意象被乱、穿、拍和卷等动词和形容词修饰,这些文化认知帮助我们在乱石对天空,惊涛对海岸中都提取出战争框架。

在战争框架中战争双方的角色在输入空间1中建立,而这两对原型意象作为对应的值包含在第二输入空间当中。

具体的概念整合网络参见图2。

(4)句作者承接上句对输入空间1中这壮观惊险的江景和输入空间2中参与战争的英雄豪杰给予了共同的赞美。

景如画,战争中有很多的英雄人物参与其中。

这也恰恰为作者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为何会突然间提及“一时间多少豪杰”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在第二阙开头,“遥想”一词作为空间构造语创建了一个新的历史过去空间(past space)。

整体语篇的焦点也由作者的现实空间转入历史过去空间。

在上一阕最后作者曾笼统的提及战争框架。

这一抽象框架除了在景物当中可以提取出具体的值以外,也恰恰呼应作者意欲提及的历史当中著名的赤壁之战。

因此在第二阙作者顺势转入这一过去历史空间中,主要对赤壁之战的指挥者周瑜这位历史人物进行细致地刻画并且对当年的赤壁之战进行了叙述。

在(5)句中作者开始对周瑜又称公瑾这一人物进行刻画,但作者却忽然插入了周瑜娶得小乔这一生活细节。

背景知识告诉我们通常都是英雄配美人,这一抽象框架作为输入空间1,周瑜和小乔在输入空间2充当英雄和美人这两个角色具体的值。

以美人衬英雄,这一概念整合网络更衬托出周瑜作为历史英雄所具有的英姿勃发的形象。

再加上(6)句中“羽扇纶巾”,更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

我们可以见到,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的周瑜,作为赤壁之战的指挥官,临战潇洒从容,指挥淡定,以火攻大败曹军战船,令其“灰飞烟灭”。

(7)句开端提出“故国神游”,这一句正映射作者在过去空间中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叙述。

同时,由此句可见作者语篇的视角再次由过去空间转回到现实空间当中。

在总体上看,过去空间又与现实空间相互对应形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过去空间作为输入空间1中包括周瑜这一元素以及他所取得的功绩,这里主要指赤壁之战;对应的现实空间作为输入空间2包括作者苏轼这一元素以及作者所取得的功绩。

但是作者认为自己仅仅只能在此看景抒情,别无建树。

经过完善和扩展,作者认为自己完全无法和周瑜这位风流人物相比,只能笑自己“多情”,早早生出白发,虚度人生。

最后(8)句作者慨叹无论是历史中的风流人物还是自己,人生都如同一场梦,不如豁达洒脱一些,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同饮共醉。

整首词首先以作者所在的现实空间为基点展现眼前所见之景,借景怀古,随之将语篇的焦点转向过去历史空间,最后再回到现实空间咏史怀古借景抒情。

语篇无论在整体层面还是单句层面都可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给予完整连贯的解释。

四、结束语之前学者所做的研究表明概念整合理论可以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认知视角,但是分析的语料仅仅局限于精炼提取的几句短小的诗行。

通过以上对苏轼这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概念整合理论同样可以为中国古典诗词较长的整体语篇进行分析,并且对其意义建构和理解所涉及的认知机制能够提供一个完整和连贯的解释。

参考文献:1.Fauconnier,Gilles.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P,1994.2.Fauconnier,Gilles.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P,1997.3.Fauconnier,Gilles.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2002.4.Freeman,Margaret H.The poem as complex blend: Conceptual mappings of metaphor in Sylvia Plath’s‘The Applicant’[J].Language and Literature,2005.14(1): 25-44.5.吴莉.心理空间理论关照下的语篇分析认知图示解读[J].外语学刊,2006(3)6.余渭深,董平荣.合成空间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责编:吕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