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时代解读职业打假人的识别及应对技巧
职业打假人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职业打假人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职业打假人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很多的职业打假人,他们打假的范围和规模增长趋势非常迅速,给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那么在新的国内形势下,怎样应对职业打假人?怎样既保护普通群众正当维护自身权益,又有效的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摆在市场监督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请各位同行指正。
一、职业打假人的认定要解决职业打假人问题,首先要确定什么才是职业打假人,通过我们的工作经验,我们认为符合以下大多数条目或全部条目的,就是职业打假人。
1、声称追求法律正义和打击不法商户,但以赢利为目的自然人或团体,并不要求是否实现法律正义和打击不法商户;2、通过(或声称)向执法部门投诉、举报的形式向商户施压,在获利后立即撤稍投诉和举报;3、以要求复议、行政诉讼、处罚信息公开和对执法人员追责等形式向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施加压力,获利后则放弃上述诉求;4、依靠执法部门查处(或将要查处)的压力,压迫企业向其支付多倍购货款或远高于购货款的赔偿;5、多次以上述同样的模式获利,并以此作为工作,将以此获利作为生活费用的重要来源。
综上所述,我们对职业打假人的认定,是根据其行为来定论,而不是根据其目的来定论,一是因为打假的目的很难迅速明确确定,二是因为现代社会网络资源丰富,职业打假人无法掩盖其之前的多次打假行为,有利于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鉴定。
二、职业打假人带来的法律和社会问题1、涉嫌讹诈。
职业打假依靠掌握了企业在经营中的瑕疵,夸大企业违法行为的后果,威胁企业如果不给予高额赔偿就将予以举报。
在笔者处理的一个举报中,打假人向商户网购了一个相框,售价5元,运费6.35元,但该商户因事早已不再经营网店,在打假人向其索赔时,商户对他的赔偿从1000元提到5000元,以换取他的撤销举报,打假人却提出索赔10000元才予收撤销。
在我们的了解中,职业打假人的索赔金额远远高于交易金额,我们认为已经涉嫌讹诈。
浅析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
浅析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职业打假人是指专门从事打假工作的人员,他们通过调查、收集证据、揭露假冒伪劣商品或者欺诈行为,从而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在这个职业中,打假人常常面临伦理困境,即在追求正义和公平的他们可能会冒犯他人的权益或遭受报复。
本文将从职业打假人的角度浅析他们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困境。
职业打假人在调查和揭露假冒伪劣商品或欺诈行为时,需要搜集大量的证据,包括从不同渠道购买假货或虚假产品、调查目标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供应链等。
这种行为可能涉及非法获取他人信息的问题,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打假人在搜集证据时需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采用合法合规的手段进行调查。
相关法律法规也应对打假人的合法调查行为给予保护。
职业打假人在揭露假冒伪劣商品或欺诈行为时,往往需要公开曝光目标企业或个人的不法行为,以给消费者一个警示。
这种行为往往会对目标企业或个人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毁灭性的打击,可能导致企业倒闭、个人丧失声誉等。
打假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权衡公众利益和个人权益之间的关系。
他们应当确保所揭露的信息真实可靠,避免任意诽谤或中伤他人。
对于目标企业或个人,打假人应当尽量提供对话机会,听取双方的陈述和解释,避免误伤和不公。
职业打假人往往会面临来自目标企业或个人的报复行为。
一些不法分子可能采取暴力威胁、诉讼打击、网络攻击等手段来对打假人进行报复,威胁他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打假人需要有相应的安全保护机制,包括身份保密、隐私保护、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措施。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大对打假人的保护力度,加强打击报复行为的力度。
只有打假人在安全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维护市场秩序。
职业打假人在与其他相关部门或组织合作时,也会面临利益冲突和道德困境。
一些打假组织或机构可能存在利益输送、权力滥用等问题,对打假人产生不正当的干预和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打假人需要保持独立的立场和判断,坚守职业道德,不受外部利益的干扰。
相关部门和组织也应加强监管,确保打假行动的公正、公平。
浅析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
浅析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职业打假人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们通过调查、揭露、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不法行为,保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职业打假人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伦理困境。
本文将从职业打假人的道德责任、信息真实性和侵犯个人隐私三个方面来进行浅析。
作为职业打假人,他们应该对社会负有一定的道德责任。
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职业打假人可能会面临一些道德困境。
在揭露假冒伪劣商品的过程中,如果职业打假人过度渲染事实,夸大商品质量问题,造成了品牌的损害,那么他们就是站在了错的一方。
职业打假人在履行职责的时候,应该注重客观公正,把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对品牌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职业打假人在收集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可能面临信息真实性的伦理困境。
打假是一项涉及到大量调查取证工作的职业,职业打假人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可靠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判断和定位。
在现实生活中,打假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信息不全、不准确、甚至夸大其词的情况。
职业打假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可能会选择发布一些尚未经证实的信息,或者夸大商品质量问题的程度。
这样一来,就存在着误导消费者的可能性,同时也可能侵犯到商家的合法权益。
职业打假人在收集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该谨慎,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给消费者和商家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损失。
职业打假人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也可能涉及到侵犯个人隐私的伦理困境。
打假需要对所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证据。
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打假人可能会涉及到拍摄、录音等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
虽然这样做确实可以获取一些有力的证据,但也可能造成被调查对象的人格尊严的受损。
职业打假人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应当尊重个人隐私,确保调查行为的合法合规,避免给被调查对象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职业打假人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伦理困境。
他们应该注重客观公正,把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对品牌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对付职业打假人的三个办法
对付职业打假人的三个办法
对付职业打假人的三个办法第一步:工商开始和你面对面,你要给工商材料,这时候你拖着不给,打假人会催促工商,工商又来催你,你就不给搪塞,这样过了3个月,部分打假人就放弃了。
第二步:如果打假人等不下去投诉工商,工商就会给你期限,你肯定是拿不出证据,这时候你就认栽,这时候工商给你开发单,你要求复议。
第三步:要求复议是90天内,你就可以拖,到时间了,工商催你,你说你在准备材料,然后拖个3-6个月,有一部分打假人又放弃了。
第四步:复议完了,你肯定又又认栽,然后你要求刑侦诉讼,这个时间是30-90天不等,等到最后期限要求诉讼,去法院叫50元诉讼,可以取证3个月。
一般法院对这个无厘头诉讼是不理的,你可以拖着。
第五步:因为你诉讼了,工商是免责的,打假人告不了工商。
法院一直压着案子,最后大多是不了了之。
第六步:也有几率取证,又3个月开庭,然后判你挂,3个月,你要求2审,然后1234重复。
总结:要记住,这期间你是和工商诉讼,不是和打假人,你认罚没事,工商会出公示。
而且这个时间过去都1-2年了,打假人早忘记你了。
就算没忘记,也没精力和你周旋了。
监管部门怎么应对职业打假人
• 5、侵占行政资源,职业打假人多方面、低水平、重复
投诉,占用了执法部门大量精力。2016年6月2日,笔者 在调查处理一起职业打假人举报案件时,该案件是浙江 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转来的,编号是16575号,可想 而知,他们要面对多大的工作量,我局近两年来打假人 投诉也呈现高速上涨态势,因为基本都是食品和网络虚 假宣传的投诉,执法人员应接不暇,无法在其他领域的 监管投入更多精力,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职务风险。
•
• 纠正自己的违法行为。另一种情况是,企业确实有违法
行为,但并不是违反了打假人所说的高额罚款的条款, 执法机关应该严格按条文处理,而不是随意姑息违法行 为。
• 3、在处理中要严格依法、按程序处理。依法办案、按
程序办案是执法人员避免职务风险的盾牌,也是执法部 门树立权威,取信于民,取信于企业的关键。笔者在处 理的几起职业打假人投诉中,职业打假人提起了多起行 政复议,但在法律应用和理解上都比较正确,最后区法 制办都支持了我局的处理意见。
• 4、对于一向遵纪守法、认真经营的业户,因对法律不
了解而由文字导致的轻微违法行为,不宜深究。应按《 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从轻或减轻处罚、不处罚, 甚至不予立案。
• 对于涉及中医理论、养生理论的,因为属于传统理论,
与现代科学不是一个体系,现代科学也没有定论,而且 在很多内容正在被现代科学所验证,所以不宜轻易否定 ,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宜搞一刀切。
一、职业打假人的认定
• 要解决职业打假人问题,首先要确定什么才是职业打假
人,通过我们的工作经验,我们认为符合以下大多数条 目或全部条目的,就是职业打假人。
• 1、声称追求法律正义和打击不法商户,但以赢利为目
的自然人或团体,并不要求是否实现法律正义和打击不 法商户;
浅析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
浅析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职业打假人是指致力于揭露、打击和打假的一群人。
他们以揭示商品质量问题、消费欺诈、侵权行为等为己任,通过调查、取证、报道等手段,将违法、不合规等行为曝光并向相关部门举报。
职业打假人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常常面临伦理困境,该如何平衡其中的利益冲突成为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浅析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探讨其中的原因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
职业打假人常常被厂商、商家、政府等不法实体诬告、威胁、起诉,甚至遭到暴力伤害。
这是因为打假行动常常涉及到重要的利益关系,相关方往往维护自身利益的对打假人产生负面的情绪。
打假人必须在追求真相和公正的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名誉,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
职业打假人还常常面临信息的获取和使用的伦理问题。
为了揭示真相,他们往往需要进行潜入调查、监视取证、利用隐私信息等行为。
这些行为本身可能涉及到违反他人隐私、不当利用信息的问题,容易引发道义上的质疑和批评。
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中,打假人也需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对错误或不完整的信息做出不当的判断和发布。
职业打假人在揭发问题的方式和手段选择上也面临伦理困境。
在追求真相和公众利益的他们不能采取非法手段和不当方式,否则可能自身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牵连到他人。
在进行调查取证过程中,打假人需要遵守法律规定、尊重他人权益,并在追踪报道时区分事实和猜测,不做不实报道和捏造事实。
面对这些伦理困境,职业打假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可能的应对措施。
他们可以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其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应对威胁和暴力的可能。
在遭受攻击和纠纷时,打假人可以寻求法律援助,维护自身权益和声誉。
打假人在信息获取和使用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和伦理准则。
他们可以主动了解和学习法律法规,确保自己的行为合法合规。
在引用隐私和个人信息时,打假人应尽量避免侵犯他人隐私,切勿滥用他人个人信息。
打假人还可以加强社会合作与监督。
通过与相关部门、媒体、公众等进行合作,打假人可以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打假工作。
[转载]职业打假人的特点及识别应对技巧
[转载]职业打假人的特点及识别应对技巧原文地址:职业打假人的特点及识别应对技巧作者:邢振荣律师职业打假人特点及识别应对技巧作者:邢振荣律师一、职业打假人一般具有5个特点1.知假买假是职业打假人区别于普通消费者的典型特征。
他们的消费动机是专门购买有问题、有瑕疵的商品,购买数量远远超过普通消费者的正常消费量。
2. 职业打假人对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和维权程序非常熟悉,打假技巧和手段较多,索赔成功率高。
3.职业打假人对工商机关的履职监督程度高。
4.职业打假人比较注重高额赔偿和举报奖励。
5.职业打假人具有区域活动和团队活动倾向,内部分工明确。
现阶段,职业打假人的打假地点多集中在大商场、大超市,打假行动和寻求救济方式日益规模化、程式化。
二、如何识别职业打假人1.进店购物很仔细看包装,但不品尝或询问销售人员食品口感,有时反而打听进货渠道、进货周期、销量、消费群体、店面连锁情况等于食品消费不相干的信息。
2.不谈论购物目的,也不对所要购买的食品的数量和品种,询问销售人员的建议。
3.针对某一种或某几种食品进行大量的采购,数额一般超过伍佰甚至仟元以上。
4.采购食品时或采购后,在我方提供收银小票后,又要求开具正式发票或收据,但又不提供消费单位的名称或者要求开消费者个人姓名。
5.购物构成或结账时,不断用拿出手机又不打或用直接用手机拍照。
6.一般不是一人购物,大多是二人以上,且年龄大都为25至45岁之间男性居多。
7.选购物品时进店人员之间会有交流,但声音小或谈论的内容不是关于产品适不适合消费目的。
8.第一次进店不一定立即购物,会于第二日或第三日转回,手里通常拿着深色小包,且经常把包的一头对准选购的食品,又不说话。
9.近店后,会不时留意或询问我方营业执照或食品卫生许可证等证照情况。
10.付完款后,马上打消费投诉电话或报警。
三、如何对付职业打假人取证1.除了介绍食品的口感、吃的方法、保存注意事项等与消费食品直接的信息外,对于成分、产地、标识等信息,请对方直接看产品包装。
浅析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
浅析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职业打假人是指专门从事打假工作的人员,他们扮演着揭露假冒伪劣产品、打击侵权行为的重要角色。
职业打假人在执行任务时可能面临一系列伦理困境。
职业打假人需要依靠举报来获取线索和证据,但在取证过程中往往需要采取一些不按法律规定的手段,如伪装、偷窃或收集个人隐私等行为。
这涉及到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打假人需要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尽量避免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职业打假人必须在与侵权者交涉时保持中立和公正。
他们需要在揭露真相的不得干预司法程序,不能通过滥用权利、暴力威胁等方式对待侵权者。
保持公正对待侵权者是职业打假人首要考虑的伦理原则之一。
职业打假人在行动中可能会涉及到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他们与权益受损的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等相关方都有着不同的关系和利益。
职业打假人需要在伦理上平衡各方利益,并避免受到某些利益方的操纵或滥用。
职业打假人还需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由于打假工作的高风险和高压力,有些打假人可能在信息获取或报道时陷入主观臆断或误导公众的情况。
这样的行为不仅会在道德上受到质疑,还有可能给职业打假人本身以及整个行业带来信任危机。
职业打假人需要考虑自身的职业道德。
他们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相关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不得从事违法、不道德的行为,以保持职业的良好形象和调查的可靠性。
职业打假人还需要关注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以更好地履行职责和保护公众利益。
职业打假人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伦理困境,如合法手段的选择、公正和中立的维护、利益冲突的平衡、信息的真实性和道德的考量等。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困境,职业打假人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伦理意识,并在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以真实、公正、客观的态度行使自己的职责。
职业打假的常见方式及应对技巧
职业打假的常见方式及应对技巧职业打假的常见方式及应对技巧2018-03-21 蓝彦518转自老实的老五修改微信分享:职业打假人是指以打假为职业,长期寻找在产品质量、包装标识、有效期限、广告宣传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商品,进而通过索赔或其他方式获取一定利益的群体。
他们单纯地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以消费申诉举报为主;要求获得赔偿和举报奖励。
职业打假人关注重点项目存在问题的商品(有效期限、包装标识、产品质量)和企业不合规的经营行为。
根据各地商场反馈职业打假人关注商品的问题项目:商品执行标准14%,商品包装标识宣传语言19%,过期食品投诉18%,价格投诉17%,商品质量投诉17%,商品配料表及内容问题15%。
职业打假人常见特点(一)投诉索赔内容比较集中;(二)职业打假人熟悉工商部门的行政执法流程,对工商机关的履职监督程度高;(三)职业打假人具有区域活动和团队活动倾向,内部分工明确。
现阶段,职业打假人的打假地点多集中在大商场、大超市,打假行动和方式日益规模化、程式化;(四)知假买假是职业打假人区别于普通消费者的典型特征。
他们的消费动机是专门购买有问题、有瑕疵的商品,购买数量远远超过普通消费者的正常消费量。
据了解,约90%以上的职业打假人,以追逐私利作为打假目的。
职业打假人将目光聚焦在便于获得赔偿的大型商场、超市,长期寻找产品质量、包装标识、保存条件、有效期限、广告宣传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商品,一旦发现立即购买,并采取直接向商家索赔、向工商部门申诉举报或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手段要求赔偿;(五)职业打假人比较注重高额赔偿和举报奖励,通过向政府主管部门举报赚取奖励;(六)职业打假人普遍拥有较为专业的法律知识及调查取证技能。
对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和维权程序非常熟悉,打假技巧和手段较多,索赔成功率高。
普通顾客与职业打假人的区别(一)关注重点不同:普通顾客在消费时通常注重于商品的款式或价格,而职业打假人则侧重于对材质、内标和外标等的检查。
浅析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
浅析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职业打假人是一个不容易被注意到的职业,但是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职业打假人是必要的存在。
他们的职责是为了保证市场的公正和守法,帮助消费者保护自己的权益。
然而,在职业打假人的工作中,他们也可能会遇到伦理困境。
第一个困境是职业道德的考虑。
职业打假人的工作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在工作过程中,他们需要遵守职业道德。
例如,他们需要保护那些丢失知识产权的企业,防止知识产权被盗版的货品所占据市场,这样可能会对企业的经济利益造成不利影响,打假人需要平衡带有道德标准对待丢失知识产权的企业,也需要对货品及消费者进行公正的评估和批判。
第二个困境是情感问题。
职业打假人需要跟踪假冒品,能够发现假冒品的来源,了解它们从哪里来,有哪些代替品。
这个工作是需要冷静客观的态度,能够保持冷静的心态进行工作。
但是,因为打假人也是人,遇到假冒产品会让他们的情绪变得易于失控。
在这种情况下,打假人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假冒产品进行批评和评估,淡化自身的情感。
第三个困境是客户的期望。
在职业打假人的工作中,客户的期望是一项关键因素。
客户的期望通常会涉及到要求打假人的工作产生直接的经济影响。
然而,打假人还需要考虑到产品的安全问题和责任问题。
打假人应该说服客户,打假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责任和过程,只有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的公正才能带给我们一个健康,有竞争力,安全的市场。
总之,从职业道德到情感问题,从消费者的利益到客户期望的影响,职业打假人必须理解伦理困境所带来的影响,并且积极地处理它们。
在工作过程中保持冷静、客观、理智,考虑到对市场的公正和维护安全的责任感,最终,才能成功地解决伦理困境并达到保护消费者和市场的目标。
教你如何正确处理“职业打假人”投诉举报案件?
教你如何正确处理“职业打假人”投诉举报案件?随着新修订《食品安全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明确,消费者用以维权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职业打假人”这一特殊维权群体迅速兴起,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收到的由“职业打假人”投诉举报的案件数量也日益增多,作为监管部门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职业打假人”投诉举报案件?职业打假人的现状与特征第一,手法专业化。
职业打假人对食品领域的法律法规乃至食品安全相关标准非常熟悉,对证据材料的收集、申诉送达的途径及维权程序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其投诉、举报、信访、复议、诉讼的手段非常专业,索赔成功率高。
他们在法律框架下,以一种理性、平和的方式表达诉求,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二,组织集团化。
职业打假人具有区域活动和团队活动倾向,有的还组建打假团队,成立打假公司,其成员不乏媒体记者、律师和行业内人士等,甚至有实验室为其提供技术支持。
其内部分工明确,已经实现了打假的“集团化”和“程式化”。
第三,目的利益化。
职业打假人打假的直接动力源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他们以“打假”为噱头,以获取超额赔偿和举报奖励为目的,只要获得较为满意的经济赔偿,就不再关注执法部门对违法行为的查处,甚至同意撤回复议申请或撤诉。
当前,职业打假人选择“维权”对象的目标性很强,主要集中在食品标签标识上,对食品内在质量安全却少有问津。
这种打假方式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
其“维权”地点多集中在大中型商场、超市,因为大中型商场、超市更加注重自身名誉和信誉,并拥有一定范围的消费群体,社会影响力较大,赔付能力较强,一般会直接通过赔偿了事。
职业打假人是否属于消费者对于职业打假人是否属于消费者,不仅各地的司法判例差异较大,有关权威规定也是大相径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规定:“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浅析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
浅析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职业打假人是指专门从事打假工作的人员,他们通过调查、收集证据和揭露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来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
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打假人往往会面临着一系列伦理困境,这些困境涉及到权利、责任、公平和正义等多方面的考量。
本文将从伦理角度出发,对职业打假人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浅析。
职业打假人还可能面临公平与正义的伦理困境。
在打假过程中,职业打假人需要对待所有的假冒伪劣产品一视同仁,不能因个人好恶或其他因素而对某些产品采取偏袒或歧视的态度。
他们也需要考虑到对被揭露的企业的公平对待,不能因为单方面的调查结果就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损失。
职业打假人在处理这些情况时,需要做到公平、客观、公正,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正义的原则。
职业打假人还可能面对最大善与最小恶的伦理困境。
在打假过程中,有时候职业打假人可能需要需要在道德与人性的考量之间权衡,有时需要作出让人痛苦的决定。
可能会因揭露某个企业的不法行为而导致该企业大量员工失业,这就需要职业打假人在做出决策时,需要尽量减少对其他人的伤害和损失,同时尽可能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职业打假人还可能面对自我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伦理困境。
在打假过程中,职业打假人可能会受到各种利益的诱惑,比如收受他人的贿赂、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等行为。
职业打假人的工作本质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因此他们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站在公共利益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违背职业道德和伦理原则。
在面临种种伦理困境时,职业打假人需要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坚守职业操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他们在打假过程中,需要做到客观公正、诚实守信,严格遵守法律和职业规范,保持专业的态度和行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他们也需要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职业能力。
职业打假人在打假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各种伦理困境,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权衡利益,保持道德操守,做出符合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要求的决策。
浅析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
浅析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职业打假人是指专门从事打假活动的人员,他们主要负责揭露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广告以及其他违法行为。
虽然职业打假人的工作被认为是一种正义行为,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他们也面临着一些伦理困境。
职业打假人往往要面对法律风险。
他们所从事的打假活动通常要进入一些灰色地带,有时甚至是非法的行为。
打假人在调查、收集证据、曝光等过程中可能会侵犯他人的隐私权,或者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
如果他们没有合法的证据或者合法的渠道,就擅自曝光他人的违法行为,就可能面临被起诉的风险。
职业打假人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做到合法合规。
职业打假人的行动往往带有主观性和情绪因素。
打假活动容易受到个人认知、主观判断和个人情感的影响。
有时候,打假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主观感受,对某些产品或者企业进行打假。
而这种个人主观性会影响他们对事实的判断和处理方式,可能会对被打假方造成不公平的冤枉和损害。
职业打假人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打假行为,确保不冤枉无辜,并尽量避免个人情感对判断的干扰。
职业打假人往往面临信息真实性的问题。
在打假活动中,获取真实和准确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他们会面临信息不足、虚假信息、误导性信息等问题。
虽然打假人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但是无法保证每一条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
如果他们凭借虚假或者不完全准确的信息进行打假,就可能误伤无辜或者产生其他不良后果。
职业打假人必须具备严谨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避免由于信息不准确导致的伦理困境。
职业打假人的行为可能会引发道德边界的问题。
打假活动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社会公平,但其中的行为方式和对待被打假方的态度也是值得思考的。
有时候,打假人可能会采用过度激烈的方式,例如恶意攻击、人身攻击、造谣等手段。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打假的初衷,也容易引发社会的舆论反弹,进而影响公信力。
职业打假人应该在行动中保持冷静和理性,坚守道德底线,以维护打假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职业打假人
职业打假人“维权”的新趋势与应对策略近来,食药监部门受理职业打假人的申诉、举报案件数量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其因不服申诉、举报而申请行政复议或诉讼的也越来越多。
如何处理好职业打假人的“维权”,已成为我们执法人员当前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
一、职业打假人的行为特征分析所谓“职业打假人”,就是把打假当成生意来做的人。
从行为动机看,职业打假人的目的,不在于退货,而在于高额赔偿。
特别是今年3月,新《消法》中“三倍赔偿”,以及最高法院明确支持针对食品、药品“知假买假”者,促就了一批职业打假人的复出,职业打假人投诉举报活动高涨。
《食品安全法》中10倍赔偿金的规定,让更多的职业打假人瞄准了“打假”的巨大利益。
不少职业打假人发现经营者违法时,先直接与商家、生产企业“谈判”,高价索赔。
在商家、厂家不能满足其赔偿要求时就会以消费者身份向食药监部门申诉、举报,以此达到向企业施加压力,支持其索赔要求的目的。
职业打假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专家化。
职业打假人对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和维权程序非常熟悉,包括立法部门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解释。
打假技巧和手段较多,索赔成功率高。
(2)专业化。
职业打假人了解执法部门办案流程。
通过用投诉执法人员“不作为”等手段威胁执法人员,从而达到其向企业索要高额赔偿的目的。
(3)集团化。
职业打假人往往是多人组成打假团队,其内部有着明确的分工,并严格遵守一定的操作规程,真正实现了打假“集团化”。
(4)“缠诉”化。
职业打假人在申诉、举报时处处设置“陷阱”,就同一问题向不同部门多次举报、申诉、信访。
同时,在其申诉、举报、信访达不到要求时,采取复议、诉讼等与管理部门无休止的纠缠。
二、职业打假人“维权”的新趋势(1)“维权”水平日渐提高。
职业打假人申诉、举报、信访、复议、诉讼的手段、方式更加专业,不仅提交书面的申请材料,同时还会例举一大堆事实和理由,甚至相关法律法规对此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都说得清清楚楚。
浅析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
浅析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职业打假人是指专门从事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业人员,他们通过调查、取证和举报等方式揭露和打击假货的生产、流通和销售行为。
职业打假人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伦理困境,这是由于打假行为涉及的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和方法不当等问题所导致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
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之一是利益冲突。
打假行为往往涉及到各种利益相关方,包括品牌企业、消费者、打假机构等。
职业打假人在采取行动之前需要考虑各方的利益,并进行权衡。
在揭露假冒商品的可能会对品牌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企业倒闭,从而使其员工失去工作。
如果职业打假人不采取行动,消费者将会受到损害,因为他们购买到的是劣质产品,可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职业打假人需要面临如何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尽量减少对品牌企业的伤害的困境。
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之二是信息不对称。
在打假的过程中,职业打假人通常需要进行调查取证,获取假货生产、流通和销售的相关信息,以便进行揭露和打击。
往往存在信息来源不足或信息非常敏感的情况。
职业打假人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可能需要通过不正当手段,如贿赂、窃取等,来获取相关信息。
这种行为违反了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给职业打假人带来了伦理困境。
职业打假人获取的信息是否准确、真实也是一个问题。
职业打假人需要针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鉴别,以确保揭露和打击的是真正的假货,而不是误判或冤假错案。
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之三是方法不当。
在揭露和打击假货的过程中,职业打假人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行动。
职业打假人有时可能为了追求效果而采取过激或不当的行为方式。
他们可能通过诋毁品牌形象、煽动群众情绪等方式来实施打假行动,导致品牌企业声誉受损、员工安全受到威胁甚至被迫离职。
这些不当行为不仅违反了道德原则,也可能违反法律法规,给职业打假人带来舆论压力和法律风险。
为了应对职业打假人的伦理困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解决。
浅议职业打假行为的特点及应对
浅议职业打假行为的特点及应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完善之中,法律、法规相对滞后,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导致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
为了有效地惩戒不法经营者,遏制各种侵权行为的发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先后引入了惩罚性赔偿制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由于惩罚性赔偿制度能够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社会上出现了以王海为代表的职业打假人。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打假已经衍生成为一种营生,一种赖以生存的手段,并逐步形成以维权为手段、索赔为目的的职业打假群体。
所谓职业打假是指通过购买或消费假冒、不合格产品或服务后依据法律获得惩罚性赔偿,并以获得此赔偿收入为主要营业收入来源的职业活动。
一、当前职业打假的新特点近年来,特别是随着《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衔接不畅,惩罚性赔偿倍率的增加,职业打假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申诉、举报量大幅增加。
从职业打假的角度来讲,与行政诉讼相比,投诉、申诉、举报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具体来说,一是成本低。
多数时间只是一封信或者一个电话;二是门槛低。
多数情况只需提供线索,不需要特别高的专业知识,更不需出庭应诉;三是周期短,见效快。
投诉、申诉、举报后,一般只需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便可知晓处理结果;四是后续手段多。
如果工商部门因某种原因处理不及时或者职业打假人对处理结果不满意,可以选择采取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的方式施加压力,达到其最终目的:获得满意的赔偿或者奖励。
(二)在一定行政区域内采取抱团式或者集团式的方式行动。
例如吴江工商局2013年初接到周某的申诉举报,称吴江某超市的某类预包装食品存在标签内容不符合规定的情况,要求工商部门受理申诉并立案查处。
与此同时,周某在相城、张家港等辖区也提出了相类似的申诉举报。
职业打假人区域活动和团队活动倾向日趋明显,内部分工明确,打假地点相对集中,多在大商场、超市进行,打假行动和寻求救济方式日益规模化、程式化。
关于工商部门如何应对“职业打假人”的一些思考
关于工商部门如何应对“职业打假人”的一些思考关于工商部门如何应对“职业打假人”的一些思考.谭光灿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的申诉举报或查处假冒商品等案件中,时常有职业打假人的申诉举报,职业打假人的这些申诉举报,给工商执法人员提出了很多思考,执法人员如何对待?如何妥善处理这些申诉举报?应引起基层工商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对职业打假人的认识什么才是职业打假人?如何正确认识他们?有人说他们是知假买假,有人说他们是以赢利为目的,甚至还有人说他们是敲诈。
对职业打假人的认识,笔者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职业打假人应属于一般消费者。
他首先是以一名普通消费者的身份购买商品,然后才发现所购买的商品存在缺陷、是问题商品甚至是假冒伪劣商品,再向工商等部门申诉举报,最终依据《消法》等有关规定获得赔偿。
他应属于普通消费者的范畴,假如在某商场等购买不到缺陷商品、问题商品甚至是假冒伪劣商品时,他也就是一名闲逛商场的普通消费者而已。
第二种观点:职业打假人应属于一种特殊的消费者。
职业打假人没有政府拨款,没有办案经费,一切费用都要靠自己想办法解决,必须要通过正当、合法的索赔来支撑打假工作的正常开展,并实现自身发展。
因此,对于职业打假人来说,买假是手段,是打假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或者必要的形式,目的为了保存实物证据,为索赔或者诉讼打好物质基础,最终实现打假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在购买缺陷商品、问题商品甚至是假冒伪劣商品时就已经先支付了一定的费用,他就是一名消费者,之所以称之为“特殊消费者”,就是因为他有可能长期实施这种“以买假为生、以打假为目的、兼顾社会道义和自身发展”行为,他有更大、更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他不是为了简单的购买商品而购买商品,不是普通消费者的一般性、日常性消费。
第三种观点:职业打假人是一个“钻空子挑毛病伺机渔利”的群体。
社会上给予职业打假人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消费者把他们当作是“英雄”,但也有人认为他们就是“钻空子挑毛病伺机渔利”的一个群体,借此为己谋利。
关于“职业打假人”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职业打假人”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台,确立了新维权理念,拓宽了消费者维权途径,但随着惩罚性赔偿机制的实施,也催生出“职业打假人”,即以索赔为目的,通过投诉举报或诉讼假冒伪劣产品,获取赔偿金的新型职业。
随着职业打假人群体的不断增加,其打假目的已经从单纯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变成了谋求利益,这种打假行为逐渐形成了分工严密的灰色产业链、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一、“职业打假人”表现形式。
(一)疑假买假型。
即主动在市场中购买疑似假冒伪劣产品,验证确为假冒伪劣产品后,通过投诉、诉讼等手段索赔。
(二)知“假”买假型。
主要集中在传统肉制品、腌菜类、农产品等食品方面,通过找寻标签信息不完整或瑕疵问题产品,购买后随即以此为证据向商家索赔。
(三)造假买假型。
这类性质较为恶劣,通常以人为藏匿、损坏商品导致过期变质后,再购买问题产品向商家索赔。
或以边制假售假边打假形式,产销一条龙,牟取非法利益。
二、“职业打假人”造成的问题。
(一)监管履职难度大。
职业打假的恶意举报,牵制执法部门的精力,浪费行政资源,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造假维权所要付出的成本极低。
由于现行法律并无“打假人”的规定,“打假人”与“消费者”也并无明确的界限,是否“为生活需要”也很难区分。
所以只要是购买问题产品的索赔请求,都要按照处理投诉的程序处理。
对于基层执法机构而言,本身的人手就非常紧缺,但是这些冲着利益而来的打假者却占据了他们相当多的调解精力,如果你们不帮助他们调解,他们还会到处投诉执法部门不作为,无形当中将执法部门变成了他们敛财的工具。
很多商家因为监控设备不够,而常常“被赔偿”。
在部分行业对职业打假人赔偿甚至出现了行业潜规则。
(二)形成灰色产业链。
职业打假的动机并非为了去伪存真,净化市场,而是利用产品的标签、说明、宣传用语瑕疵等投入少、产出高的细小问题,通过诉讼途径获得惩罚性赔偿为自身牟利。
更有甚者针对某产品已经胜诉并获得赔偿,又购买该产品以图再次获利。
应对职业打假人的措施
应对职业打假人的措施稿子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怎么应对那些让人头疼的职业打假人。
你说这些职业打假人,他们就像一群到处找缝的苍蝇,让人防不胜防。
那咱们能咋办?啊,咱得保证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那是实打实的好,没啥毛病让他们挑。
就像盖房子,地基得牢,质量过硬,他们想找茬也找不着。
然后呢,咱们得把各种规章制度、流程啥的都弄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产品的说明、标签,服务的条款,一个字都不能马虎,不给他们钻空子的机会。
还有哦,员工培训也很重要。
让大家都知道啥能做,啥不能做,遇到事儿了该咋处理,别慌里慌张的,被人家抓住把柄。
我想说,别害怕这些职业打假人。
只要咱们行得正,坐得端,他们也不能把咱们怎么样!加油,小伙伴们,一起把生意做得稳稳当当的!稿子二:亲人们,咱们来唠唠应对职业打假人的那些招儿!这职业打假人啊,有时候真的挺烦人的。
但咱不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嘛!咱先把自己内部管理做好。
比如说,进货渠道要正规,质量检测要严格,不能让有问题的东西流出去。
就像给自己家做饭一样,得干净、卫生、有营养。
还有啊,宣传的时候可别吹牛,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不然他们抓住你夸大其词的地方,那可就麻烦啦。
另外,售后服务一定要跟上。
客户有啥不满意的,咱赶紧解决,别等到人家找职业打假人来,那事儿就大了。
再就是,平时多留意相关的法律法规,别一不小心就踩雷了。
就像走路要看路,不然容易摔跤。
还有哦,如果真的遇到职业打假人找麻烦,别冲动,冷静处理。
收集好证据,该解释解释,该申诉申诉。
呢,咱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只要咱们本本分分做生意,他们也不能随便欺负咱们!大家一起加油,把难关都闯过去!。
职业打假人惯用手法和应对策略
职业打假人惯用手法和应对策略近年来,食品安全越来越容易牵动公众的敏感神经,稍有风吹草动,便成为舆论的风口浪尖,而职业打假人也频频进入公众视线。
究竟职业打假人行事作风有何特点,行政机关又当如何妥善应对,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
职业打假人的手段都有哪些?职业打假人是在消费品领域中通过“知假买假”获取经济利益的一批人。
他们一般都具备相当纯熟的法律知识,熟稔行政、司法程序,并且在长期“打假”的过程中,善于利用法律规则,形成了一系列标准化、规范化的“打假”模式。
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买,二公开,三举报,四复议,五诉讼,先民事、后行政,两条腿走路,多方面施压。
一买,是首先在市场上寻找有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进口食品,通常是标签制作错误的,然后直接购买相当的数量,以确保一旦索赔成功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
二公开,是向行政机关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固化证据。
通常来讲,许多进口食品在经过进口商品检验的时候,都会出具检验合格的证明文件,部分食品还需要进行标签备案,通过公开这些信息,打假人就可以将产品的经营单位(责任主体)、进出口手续、特别是产品标签等一系列证据固定下来,便于后续的索赔。
三举报,如果打假人买到的产品标签与监管部门的备案不符,那就证明商家存在篡改标签的行为,或者是加贴了不合格的标签。
此时打假人就会向食品监管部门进行投诉,要求查处涉案产品,并要求给予奖励。
但如果买到的产品标签与备案一致,那就说明企业在进口环节中没有弄虚作假的行为,标签是经过检验得到检验检疫部门认可的。
这时打假人可能会通过投诉的手段,根据其所掌握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标准,要求检验检疫部门更改检验结论。
这个环节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具体本文会稍后详述。
四复议,如果通过投诉举报,打假人还没有实现其目的,比如行政机关经过调查不认为被举报人涉嫌违法,或者不认可打假人提出的依据,打假人往往还会通过行政复议的途径,向更上一级的行政机关要求复议。
复议对打假人来说有几个好处,一是进一步向行政机关施加压力,扩大影响力,同时有可能推翻下级行政机关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威时代解读职业打假人的识别及应对技巧
一、职业打假人一般具有五个特点
1.知假买假是职业打假人区别于普通消费者的典型特征。
他们的消费动机是专门购买有问题、有瑕疵的商品,购买数量远远超过普通消费者的正常消费量。
2. 职业打假人对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和维权程序非常熟悉,打假技巧和手段较多,索赔成功率高。
3.职业打假人对工商机关的履职监督程度高。
4.职业打假人比较注重高额赔偿和举报奖励。
5.职业打假人具有区域活动和团队活动倾向,内部分工明确。
现阶段,职业打假人的打假地点多集中在大商场、大超市,打假行动和寻求救济方式日益规模化、程式化。
二、如何识别职业打假人
1.进店购物很仔细看包装,但不品尝或询问销售人员食品口感,有时反而打听进货渠道、进货周期、销量、消费群体、店面连锁情况等于食品消费不相干的信息。
2.不谈论购物目的,也不对所要购买的食品的数量和品种,询问销售人员的建议。
3.针对某一种或某几种食品进行大量的采购,数额一般超过伍佰甚至仟元以上。
4.采购食品时或采购后,在对方提供收银小票后,又要求开具正式发票或收据,但又不提供消费单位的名称或者要求开消费者个人姓名。
5.购物构成或结账时,不断的拿出手机又不打电话或直接用手机拍照。
6.一般不是一人购物,大多是二人以上,且年龄大都为25至45岁之间男性居多。
7.选购物品时进店人员之间会有交流,但声音小或谈论的内容不是关于产品适不适合消费目的。
8.第一次进店不一定立即购物,会于第二日或第三日转回,手里通常拿着深色小包,且经常把包的一头对准选购的食品,又不说话。
9.进店后,会不时留意或询问我方营业执照或食品卫生许可证等证照情况。
10.付完款后,马上打消费投诉电话或报警。
三、如何对付职业打假人取证
1.除了介绍食品的口感、吃的方法、保存注意事项等与消费食品直接的信息外,
对于成分、产地、标识等信息,请对方直接看产品包装。
2.对于行迹可疑的人可以采用贴身服务的方式,进行服务并进一步观察。
3.发现拍照或言行重大可疑人员,可以采用直接的方式予以禁止,并责令其离开店面。
4.对于基本认定的职业打假人,采用各种借口不予销售,比如,其选的货均以被别人定了,公司对这种货正进行盘点。
5.对打好包后,马上投诉或报警的,立即将商品抢回,强行打开包装将货品与未销售的货混放,甚至摔倒地上污染,最终造成货品不出店。
答应开具提货单或退款。
打假的一般不敢打人。
6.发现可疑人员,主动给主管经理打电话,询问进一步措施,在没有得到答复指导前,先多观察、拖沓称斤两、包装、提货。
7.得到指导后,及时按指导的方法,立即采取行动,不要报侥幸心理或轻信包括工商局等执法人员在内人的建议。
8.对待工商执法人员,态度客气,不给予准确或明确的回答,在通知相关领导到达现场前,如果确实不知道如何回答,暂时不回答。
9.工商人员如进行笔录制作,要求签字时,能不签就委婉拒签,或建议等领导到后由领导签。
10.我方参与处理纠纷,尤其是到工商所等执法部门时,应有两人以上前往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