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的水养不活鱼(姚志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清的水养不活鱼
——小论生活与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内容摘要: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打开数学教科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例题,一道道练习题,虽然逻辑严密,也有色彩鲜艳的插图,但却是“冰冷的美丽”。
如果教师只是教教材,由例题讲解——练习——再讲解,那么数学课堂就成了解题教学,学生也会对数学产生枯燥与厌倦之感,这与高质量的课堂生活相去甚远。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在总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可见,突出数学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是新课程的主流。
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科书上的知识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
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才能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数学的价值。
一、创设现实情境,贴近数学教学
生活是知识之源。
数学起源于生活,隐藏在抽象的数学知识背后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活。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赋予生活的内涵和情境,使枯燥的数字和符号具有生命的活力,让数学充满情趣。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中“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小灰狗、小猴、小山羊骑方轮车、圆轮车、椭圆轮车”的动画片,小动物们滑稽、夸张的动作引得学生哄堂大笑,他们在笑声中明白了其中蕴涵的道理。
这样做,融知识、趣味于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愉悦了学生的身心。
再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一课时,出示《镇江日报》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出让公告;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我们参加竞买,那么需要了解这块土地的哪些情况呢?通过时代色彩鲜明的话题,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饶有兴趣的讨论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以积极的姿态参与课堂练习。
二、巧用生活经验,活化数学文本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
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文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瞄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化“冰冷”为“火热”,使学生体验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涵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是那么有趣和有用。
1.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
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有趣的,有意义的。
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直观、形象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体会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如:《厘米的认识》一课,课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材料:牙签、火柴、硬纸条等,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长边。
有的学生量出5根半火柴长,有的量出的是3根牙签长,有的量出2个硬纸条的长。
教者提问:“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学生根据刚刚测量的经验,发现这些材料的长短是不一样的,看来得有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学生马上想到尺子,这是在生活中看到和用到的,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还不了解,一下子激起学习的愿望。
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
又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可创设购物情境,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购物经验,让学生体验小数加减法题的生成。
2.对教材内容进行“编码”。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现行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有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可以适当进行改编、重组、删减、增补。
如有这样一道例题:甲乙两队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人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学生对修路不熟悉,不能深刻的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于是,我把它改成:两个同学要完成60朵小红花的制作,小军单独做10天完成,小丽单独做15天完成,如果两人一起做,几天能完成?出示此题后,可配上图,让学生形象的感知、理解。
然后把“60朵”这个条件去掉再解答,学生很快理解了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书本上的一部分例题和习题都可以改编成生活中熟悉的、可操作的问题,使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建立联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创意。
3. 把生活实例引入课堂。
“教师在讲解新教材时利用学生的
个人经验,就能使理论和实际接近起来。
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利于他们在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
”教师如果是生活的有心人就不难找到便于学生从中体会和感悟出一定的思想方法的实例。
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用同学们熟悉的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引出问题:算一算,早上3个,晚上4个,共吃几个?早上4个,晚上3个,共吃几个?学生发现:3+4=7,4+3=7,3+4=4+3。
让学生再举出生活中有那些交换的例子?学生马上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交换。
比如:买文具时先买笔,再买橡皮,和先买橡皮再买笔,总价钱不变。
为了理解“约数和倍数”这两个概念的相互依存关系,可举出:王华和钱青是一对好朋友的例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生动说明: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教学简便运算时,凭借购物付款的经验形象理解163-98=163-100+2的简算算理。
三、补充生活背景,激活数学课堂。
1.谱写新知教学的前奏。
数学教材内容比较抽象,语言精练,概括性较高。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环境,适当扩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来源于周围的生
活世界中。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课前就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观察,有目的的思考。
在课堂上不仅举出了很多例子,而且把找到的圆形物体带到了课堂上,有硬币、手表、赛车的车轮。
学生还发现生活中圆形的物体比较多。
我便问:“你们猜猜看,为什么许多东西要设计成圆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猜想出许多理由:“人们喜欢圆形,它看起来很美。
”“圆形的东西便于滚动。
”“圆轮的车子坐着平稳。
”“为什么圆轮的车子坐着平稳呢?”于是,我和学生进一步探究有关圆的知识,课堂气氛热烈,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流淌着探索生活奥秘的喜悦之情。
又如:学习圆的周长,多媒体出示学生沿圆形操场跑步的情景,让学生明确周长是指什么?怎样求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立足于应用意识的培养。
2.引入社会生活中的时事。
将社会生活中的时事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在感受时代脉搏的同时,学会数学知识。
“如果真正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田地就开阔了,儿童们就会感觉到我们祖国前进的巨大步伐。
”例如:
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教者结合我国“神州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用多媒体出示“神州5号”的图片,并用激动的语言告诉孩子们:“我国首次航天载人实验成功了!”孩子们与老师一起高兴、激动,感受科技的力量。
老师接着问:“看到…神州5号‟,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出了许多想法,真是好极了。
“神州5号,你真棒!”“神州5号,你成功了。
我要好好学习,也要像你一样。
”“长大后,我要坐上神州6号。
”随后,多媒体又出示“神州5号”不同部位的图片,让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以此导入新课。
可见,课堂教学是没有边界的,数学课也可以像语文课一样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表达。
科技发展的现实是振奋人心的,更使课堂增添了一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祖国如此辽阔,世界如此博大,宇宙如此神秘,各种新闻时事层出不穷,教师要善于捕捉其中蕴涵的数学信息,载入课堂,使课堂成为生动的生活磁场。
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回归生活。
生活多姿多彩,生活中知识无穷。
我们相信,将数学真正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定能让学生多方面多方位地面向生活、面向问题、面向创造,得到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从而使数学教学成为酿造“甜蜜”的事业,培养“智慧”的事业。
参考文献:
中国教师报2004年第二期北京教育出版社小学教育2003年第十一期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师2004第3期-2005第8期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2005第一期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