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历史学科知识——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二)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背景:(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

(2)经济上: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4)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

(三)主要流派1、道家(1)老子哲学思想①“()”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哲学思想①“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③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2、儒家:(1)孔子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①主张“( )”(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维护等级名分。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政治思想——“( )”(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 )”(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③礼法并施3、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对教师招聘考试历史学科高频考点的分析—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对教师招聘考试历史学科高频考点的分析—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对教师招聘考试历史学科高频考点的分析—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是我国的传统思想,不仅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甚至对东亚各国历史都有深刻的影响。

近代以来一直到今天,关于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

同时,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如何利用历史上的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人们对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同,也一直是考查的热点。

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梳理,并精选练习题帮助考生进行训练。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整合】一、知识点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点总结【核心解读】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演变历程(以儒家思想发展为线索)1、冷遇与创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1)背景①物质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②政治条件: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③阶级条件: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的活跃并受重用④思想文化条件: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内容(3)意义: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2、沉重挫折(秦)——焚书坑儒(思想文化专制政策)3、改造与正统(汉代)——董仲舒新儒学(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3)内容董仲舒新儒学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5)评价积极:政治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思想上,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等级秩序,具有神学色彩,是唯心主义,其主张愚民政策,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

4、冲击与挑战(魏晋至隋唐)——佛道盛行、三教合一5、转型与成熟(宋明)——宋明理学(1)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2)内容①创立——北宋五子A、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B、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C、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D、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②成熟——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A、思想主张:理气论、道统论、心性论(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③新发展——陆王心学A、陆九渊:心即理也、发明本心B、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核心)。

知识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2015届历史知识提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考纲:(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孔子、老子是同处于春秋时期的中华文化源头上两位思想巨人。

试结合史实分析它们的思想理念在政治主张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之处。

2、儒家思想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3、自汉至唐,儒学为什么被奉为“周(公)孔之道”? 试评价孔子“礼”的思想?
4、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与西汉王朝选择治国思想的探索历程分不开。

那么西汉初年统治者治国思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转变的原因又是什么?
5、儒学在宋朝发生了哪些变化?用史实说明,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怎样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和继承的。

必背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

必背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识必背(一)百家争鸣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士”的兴起: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

3.教育学术: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派别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思想核心无为仁兼爱,非攻法治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贡献政治思想1.“仁”:即“爱人”,相互爱护,融洽相处。

2.“礼”:即周礼,“克已复礼”,人的行为要符合“礼”的要求。

3.“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滥杀;“节用而爱人”。

教育思想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文化典籍整理和编订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三)孟子对儒家思想发展的贡献政治思想发展孔子“仁”的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主张实行仁政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四)荀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五)老子的地位与思想主张地位他是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

哲学思想世界本原是“道”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政治思想。

(六)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与作用思想,以权术驾驭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思想。

作用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七)汉初“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积极影响使西汉经济恢复,社会稳定,百姓生活改善,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1.中央软弱无力。

2.匈奴威胁政权稳定。

3.诸侯国势力膨胀。

(八)董仲舒新儒学内容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历史ⅲ人民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重点知识整合

历史ⅲ人民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重点知识整合

历史ⅲ人民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重点知识整合【一】百家争鸣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2、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主张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论;逍遥4、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

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5、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主张:主张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6、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

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7、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二】汉代儒学1、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2、对“焚书坑儒”的评价: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1〕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3、罢黜百家的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4、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教师资格考试中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知识点

教师资格考试中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知识点

教师资格考试中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知识点教师资格考试中关于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知识点导语: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相应的历史科目的问题。

下面就是关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原因及其重要影响1.社会原因(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注意私学的兴起】2.历史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3)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原因(1)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的需要。

(2)魏晋以来,儒、道、佛三家日趋融合,到隋唐时,三教合一的局面形成,这为儒家发展成为更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3)宋代的“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成为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问题: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1.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演变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演变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演变【考纲解读】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

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5、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复习思路】1.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这四个阶段的演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中之重。

2.要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观点来指导复习。

【学法导航】1.本单元的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

2.复习本专题内容,要在加深基础知识记忆的同时,把握一条主线,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不仅反映了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把思想变化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知识记忆将更为牢固。

3.注意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发展加以比较,体会中国古代文化领先世界的特点。

4.注意本专题的易错知识点:⑴孔子“仁”的思想是爱人,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相近。

孔子在儒学中的地位被尊称为“至圣”,孟子为“亚圣”,荀子为儒学集大成者。

⑵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是道家思想——“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

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学。

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⑸理学在社会道德规范上是儒家的三纲五常。

【滁州教师考编】-师出教育-历史考编备考知识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滁州教师考编】-师出教育-历史考编备考知识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滁州教师考编】-师出教育-历史考编备考知识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定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

原创复习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原创复习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8、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 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9、“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 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 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 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 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 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 想 3、春秋战国时代 ,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 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 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 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6、“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
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 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 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 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7、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 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学亦称“道 学”。指宋明(包 括元及清)时代, 占主导地位的儒家 哲学思想体系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1、儒学为什么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
外来 佛教
本 土 化
儒学
贵 儒 尊 道
土生 道教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儒学受到内、外夹 击,独尊地位面临严重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刘先银经典点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1)概念: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被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2)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私田不断出现,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原来地位较低“士”在社会上活跃起来,受到各渚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各阶层和政治派别的利益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④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3)主要流派及代表: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②道家:老子、庄子。

③法家:商鞅、韩非子。

④墨家::墨子,等等。

(4)影响: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先秦思想(1)儒家:◆孔子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青年时代担任过下级官吏,后做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寇。

曾周游列国,屡遭冷遇。

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后被称为“六经”。

他的言行载于《论语》。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归纳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归纳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孔子观点:思想的核心是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观点: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本善”。

荀子观点: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张“性本恶”。

与孔孟相比,增加了法治的内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为了推广儒学,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

此后,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理学:南宋:朱熹,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其着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离经叛道”的李贽,自称“异端”,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共同观点:反对君主专制独裁,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主张“经世致用”,着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练习题:A.稷下学宫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B.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荀子等C.文学游说之士在此相互切磋驳难,形成了当时思想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D.培养出了诸如孔子、董仲舒等儒学大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中的。

由稷下学宫存在的时间“大约创建于齐桓公时期”,而孔子属于春秋末时期的人,由此可推断出D项是错误的,ABC均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点梳理】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