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台湾海峡大桥-林元培

合集下载

2006年企业年报显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利润稳步增长

2006年企业年报显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利润稳步增长

桥 梁 专 家 称建 台湾 海 峡大 桥 技 术
已切 实可行
中新社 武汉 十 月 十 五 E电 ( 者 章 敦 华 徐 金 l 记
( ) 筑节 能新体 系 、 二 建 新材 料 、 技术 、 产 品 新 新 研究 开发项 目; 色建 筑和低能 耗示 范工程 项 目 绿
建设部 科技 司建 设 节 能与 新 材 料 处 , 电话 : 1 00
定差距 , 但也 并不遥 远 , 而且距离 开工 E期 尚有很 l 长时 间 , 利用这 段 时间大陆 方面完 全可 以迎 头赶 上 。
( 自. 国新闻网) 摘 中
预警体系建设作了详细汇报。民政部救灾救济 司、 气象 局预测减 灾 司 、 国土 资 源部 地 质 环境 司 以及 国
务 院应 急办 的有关代 表先 后作 了发 言。
技术 已切 实可行 。 林 元 培先生今 E应邀 出席在 此 间举 行 的万 里长 l 江第一 桥— —武 汉 长 江 大 桥通 车 五 十 周 年 相 关 庆
建设 部 科 技 司 综 合 与 信 息 处 , 话 : 1 电 0 0—
58 3 8 3 9 3 2
( 科 技示 范工程项 目 四)
会议 。
要 沉箱定 位好 , 将来 可实现 全天候 作业 。
林元 培表示 , 然 目前 大 陆 在 主桥 的 上部 构造 虽 与 下部基 础建造 技 术 , 与所 需 的 桥梁 建 设水 平 尚有

国家 防总秘 书长 、 利部 副部 长鄂 竞 平 出 席此 水 次会议 。国家 防办 副 主任 邱 瑞 田主 持 会议 , 南省 湖 副省 长杨泰波 为会 致 辞 。会 上 , 南省 水 利厅 负责 湖 同志介 绍 了湖南在 山洪灾 害预警 监测 系统方 面的设 计成果 及其 主要功 能 , 对今 年 该 系统 在 山洪 灾 害 并 防御 工作 中的效果进 行 了分析 。浙江 、 江西 、 南三 河 省的水 利厅负 责人分 别就各 自省 内的 山洪灾 害防御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元洪航道桥V形防撞梁设计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元洪航道桥V形防撞梁设计

90桥梁建设2018年第48卷第3期(总第250期)Bridge Construction,Vol.48, No.3, 2018 (Totally No.250)文章编号:1003 —4722(2018)03 —0090 —05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元洪航道桥犞形防撞梁设计贾恩实(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56)摘要: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元洪航道桥为(132 +196 +532 +196 +132) m双塔钢桁混合 梁斜拉桥。

针对该桥防撞等级高、船撞力大、风流及波浪力大、防撞结构尺度大的特点,经比选,该桥最终采用钢套箱+V形防撞梁的组合式防撞体系。

V形防撞梁的基本防撞机理为构造斜面削能、削力,为对其梁体刚度及张开角进行合理取值,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梁体刚度对船舶和梁体的变形产生较大的影响;V形梁张开角取90°左右较为合适。

根据分析结果,元洪航道桥V形防撞梁梁体采用了较船头略大的刚度,张开角取为90°经计算,设置V形防撞梁后,该桥船舶撞击力峰值削减幅度达22. 7%。

关键词:桥梁防撞;V形防撞梁;防撞机理;梁体刚度;张开角;方案比选;构造设计中图分类号:U448.27;U443.26 文献标志码:ADesign of V-Shaped Anti-Impact Beam of Yuanhong ShipChannel Bridge of Pingtan Straits Rail-cum-Road BridgeJ I A E n-s h i(China Railway Major Bridge Reconnaissance &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Wuhan 430056? China)Abstract:The Yuanhong ship channel bridge of the Pingtan Straits Rail-cum-Road Bridge is a double-pylon steel truss hybrid girder cable-stayed bridge with span arrangement (132 +196 +532+196 +132) m.The bridg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 anti-impact level,great sion force,strong wind and wave forces and large size ant--impact structure.Therefore,the bridgefinally adopts the ant--impact system combining the steel box and V-shaped ant--impact beam after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t schemes.The basic mechanism of the V-shaped ant--impact beam is tobuild the inclined plane to weaken the energy and forces.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between ship and beam to attain the reasonable values of the beam stiffness and o­pening angl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am stiffness has a great effect on ship and beam and the proper opening angle of the V-shaped beam s about 90° degree.Accordingto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for the Yuanhong ship channel bridge,the V-shaped anti-impactbeam body that has the stiffnes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ship bows and that has the opening angleof 90° is selected and through the calculation,the weakening range of the impact force reaches 22. 7%.Key words:antHmpact of bridge;V-shaped ant--mpact beam;antHmpact mechanism;beam stiffness;opening angle;scheme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structural design1概述性工程,起于长乐市松下镇,止于平潭县平潭岛,跨新建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位于福平铁路(福 海段总长16. 322 km。

林鸣:奔跑在大桥上的“大国工匠”

林鸣:奔跑在大桥上的“大国工匠”

林鸣:奔跑在大桥上的“大国工匠”(function() {var s = "_" + Math.random().toString(36).slice(2);document.write('');(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id: "u3686515",container: s});})();“15个亿怎么样?15个亿给你们这个技术。

”“3个亿行吗?给个框架就行了。

”“呵呵,3个亿,不如我给你们唱首歌吧。

” 天降大任,无人敢杠10月23日的伶仃洋上,从太平洋灌入人工岛的海风,吹散不了建设者的自豪、喜悦。

历时9年,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全线贯通。

至此,港珠东西,长虹卧波,天堑南北,通途无阻。

这个超级工程,堪称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巅峰之作。

而在此之前,谁能想到,人类建设史上迄今为止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设计使用寿命最长的跨海公路桥梁,会诞生在中国的东南一角?时间拨回到2005年,那一年建设港珠澳大桥计划刚刚提出,但现实情况是,在沉管隧道领域,中国的技术还无法达到国际水平。

如此情况下,国外媒体都特别关注港珠澳大桥,其实就是因为一个字:“难”。

工程体量之巨大,建设条件之复杂,是以往世界同类工程都没有遇到的。

在当时,全国江河沉管隧道总长不超过4 000米,而在此基础上,光建立一个长5 664米的外海沉管隧道,其费用之高、难度之大、风险之大,就吓退了无数前来应标的公司!可这个重担,偏偏就落在了工程师林鸣身上,由他出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的总工程师。

“33节沉管,装上去,对接好,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难度可能还要更高。

”要建造港珠澳大桥,必须要突破3个难点:第一,港珠澳大桥需要建造一个外海沉管隧道,但在港珠澳大桥之前,全中国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来不到4公里。

2000年以来世界拱桥的发展与技术创新

2000年以来世界拱桥的发展与技术创新

精选范本,供参考! 拱桥具有很长的历史,是桥梁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跨径、材料适应性强,在世界各地、各个时期得到大量的修建,其中有众多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当地的象征。今天,拱桥在美观和经济上仍具有很强的优势,随着不断的技术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拱桥的技术在我国的原始创新也最多,桥梁中所占比例较大。2007年,在我国53万座桥梁中占34.5%。林元培院士在一本《桥梁工程》教材的序言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桥梁事业突飞猛进,中国的斜拉桥与拱桥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原国际桥梁协会主席伊藤学在2006年接受《桥梁》杂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拱桥水平非常高,我对拱桥的技术十分钦佩。这点可能与中国拱桥悠久的历史渊源有关。中国的石拱桥、混凝土拱桥、钢拱桥,都是世界第一。这些桥在设计、施工上都下了很大工夫”。郑皆连院士指出:“拱桥是我们不应忽视的国粹”。项海帆院士认为,“山区地形和地质条件有利时,更应优先考虑经济性更好的拱桥,慎用甚至不用价格昂贵、施工复杂、主缆又不能更换的悬索桥”。

国际拱桥大会(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Arch Bridges)是一个以拱桥为对象的国际学术会议,其目的是将研究者、专家、实践者和其它对拱桥感兴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开展有效的有关拱桥的知识与信息的交流与讨论,促进拱桥技术持续发展。自1995年开始,每三年举办一次,迄今已举办过七届。 在第一届、第二届会议上,仅有在海外的中国人参加了会议;从第三届开始,有十余名国内学者或工程师参加。从第四届开始,在每次四五个大会报告中,均有中国学者的一个大会报告,中国拱桥的发展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与关注,其中2010年,第六届国际拱桥大会首次走出欧洲来到中国,由福州大学主办,大会的四个报告中,原交通运输部总工凤懋润作了题为“中国拱桥的最新进展”的报告,引起了广泛的兴趣。我国拱桥的技术成就,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2013年10月,在克罗地亚召开了第七届国际拱桥大会,在《桥梁》杂志社、福州大学等单位的组织下,我国的与会代表的收录论文均占了三分之一,充分显示了我国拱桥技术在世界上的大国与强国地位。会上成立了永久性学术委员会,决定秘书处落在我国的福州大学。

林鸣港珠澳大桥精神简介

林鸣港珠澳大桥精神简介

林鸣港珠澳大桥精神简介
港珠澳大桥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55公里,东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门。

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技术、装备、环境等诸多难题。

“敢教日月换新天”是大桥建设者的誓言,“路漫漫其修远兮”是大桥建设者的追求。

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辉典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力量。

在建设过程中,中国交建的建设者们发扬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展现了“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港珠澳大桥精神。

1.胸怀大局
港珠澳大桥是国家重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

建设好这项工程,对于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交建承建的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由主体工程三地连接线和沉管隧道两部分组成。

其中主体工程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伶仃洋海底隧道;二是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三是人工岛和香港口岸连接线。

—— 1 —1 —。

有关斜拉桥的发展与创新

有关斜拉桥的发展与创新

有关斜拉桥的发展与创新一、斜拉桥的发展历程世界上第一座现代的斜拉桥——斯特伦松德桥是德国工程师弗兰茨·狄辛格从1955年开始在瑞典主持设计的。

1975年,这种桥型传入我国,第一座试验性斜拉桥——四川云阳汤溪河大桥(当时重庆属四川管辖)建成。

虽然我国斜拉桥的建造比世界晚了二十年,但是经过中国桥梁工程师们不懈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践,中国的斜拉桥事业发展迅速,到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桥梁大国。

根据查找资料了解到我国斜拉桥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我国斜拉桥的起步阶段,从1975~1982年,是我国斜拉桥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在这期间所修建的斜拉桥均为混凝土斜拉桥。

除了一开始提到的于1975年2月我国建成的第一座试验性斜拉桥——四川云阳汤溪河大桥以外;还有1980年建成的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三台涪江大桥;然后是1980年,我国在广西建成的第一座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红水河铁路桥;还有1981年我国建成了第一座独塔斜拉桥——四川金川县曾达桥,这座桥创造性地采用了平转法施工;1982年建成了上海泖港大桥为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大跨度斜拉桥。

第二阶段是我国斜拉桥的提升阶段,从1983~1991年。

为何会有提升阶段的划分呢?这是由于第一阶段的建成的斜拉桥大多有拉索上的损坏问题,危及桥梁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优秀的桥梁工程师开始了斜拉桥的深入研究。

1985年,上海市政设计院的林元培先生主持设计了重庆嘉陵江石门大桥及上海恒丰北路桥,为日后设计建造南浦大桥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1987年建成了天津永和大桥。

该桥是跨越永定新河的一座公路桥,是津汉公路的重要通道。

第三阶段是我国斜拉桥的飞跃式发展阶段,从1991年至2023年。

从1990年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交通的建设也必须提上日程,所以中国迎来了桥梁建设的春天。

尤其是造型美观的斜拉桥往往成为首选桥型。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接触网风偏分析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接触网风偏分析

运营维护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接触网风偏分析敖晓峰(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供电部,江西南昌330001)摘要:福平铁路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位于东南沿海季风气候区,容易出现大风天气。

接触网是牵引供电系统的薄弱环节,接触线在风载作用下可能发生横向偏移,严重时将影响弓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基于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在不同风速下的接触网实测数据,采用数据对比及数据拟合的方式,对接触网的抗风性能进行分析,结合线路参数研究定位点处、跨中位置接触线横向偏移值的最大值,对比风偏理论值与实测值的差异;根据接触网实测数据,分析接触线跨中及定位点在不同风速下的横向偏移量及其差值,明确接触网容易受到风载作用影响的位置,为运营维护提供有效指导。

关键词: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接触网;拉出值;风偏;抗风性能中图分类号:U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83X(2021)12-0087-05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1.12.0870引言福平铁路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所处的平潭海峡位于福建省东中部沿海,为典型海洋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大风日数70d左右,最大风速达29m/s。

对于沿海大风区,接触网会因风载的干扰产生较大偏移,容易出现钻弓、打弓等弓网事故,影响列车安全稳定运行。

自然风一般被分解为平均风和脉动风,平均风在一定时间内对结构的作用不随时间变化,相当于静止的力;脉动风由风的不规则性引起,其强度随时间变化明显。

在自然界随机风的影响下,接触网的振动由横向与纵向振动耦合而成,平均风会引起接触网横向偏移,偏移量过大会导致刮弓事故,脉动风则将导致接触网发生振动,影响弓网受流的质量[1-2]。

针对强侧风下接触网响应特性及弓网运行特性,可采用简单链型悬挂并将跨距缩小等建议以提高接触网防风性能[3-4]。

部分学者研究了风致振动及风偏对接触网的影响[5-8]。

采用小波分析法模拟水平方向脉动风速时程,可得到接触网横向风振影响,并得出平均风载是引起接触网横向偏移主要因素的结论,应增大接触网跨距作者简介:敖晓峰(1973—),男,高级工程师。

台湾海峡(全文)

台湾海峡(全文)

台湾海峡(全文)1.2021年1次沙尘暴事件对厦门岛大气中SO2等污染物含量的影响汪建君,陈立奇,张远辉,杨绪林,孙霞,李伟,詹建琼,徐国杰,WANGJian-jun,CHENLi-qi,ZHANGYuan-hui,YANGXu-lin,SUNXia,LIWei,ZHANJian-qiong,XUGuo-jie2.九龙江河口区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金贵娥,洪小燕,汪厦霞,姚文松,张俊艳,弓振斌,JINGui-e,HONGXiao-yan,WANGXia-xia,YAOWen-song,ZHANGJun-yan,GONGZhen-bin3.厦门海域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陈宝红,林辉,张春华,暨卫东,周秋麟,林力斌,卢美鸾,黄海宁,陈长平,高亚辉,CHENBao-hong,LINHui,ZHANGChun-hua,JIWei-dong,ZHOUQiu-lin,LINLi-bin,LUMei-luan,HUANGHai-ning,CHENChang-ping,GAOYa-hui4.台湾海峡湄洲湾中部水体石油类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年际变化趋势汪立宜,田春雨,王宪,WANGLi-yi,TIANChun-yu,WANGXian5.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可能来源分析蔡龙炎,CAILong-yan6.厦门湾浮游生物量和营养盐含量时空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颜秀花,蔡榕硕,YANXiu-hua,CAIRong-shuo7.2021~2021年厦门岛周边海域水体叶绿素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汤荣坤,贺青,暨卫东,王伟强,TANGRong-kun,HEQing,JIWei-dong,WANGWei-qiang8.一株深海耐嗜压菌的细胞毒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易志伟,汤熙翔,李宁,马群,王风平,YIZhi-wei,TANGXi-xiang,LINing,MAQun,WANGFeng-ping9.海洋青鳉鱼专用型基因芯片的设计及其在生态毒理学上的应用研究陈瑶,方志俊,郑金树,张琦,曾志雄,胡绍燊,杨梦甦,CHENYao,FANGZhi-jun,ZHENGJin-shu,ZHANGQi,ZENGZhi-xiong,HUShao-shen,YANGMeng-su10.原油水溶性成分对斜带髭鲷受精卵及仔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王振,郑森林,刘文华,陈彬,刘正华,黄浩,俞炜炜,马志远,WANGZhen,ZHENGSen-lin,LIUWenhua,CHENBin,LIUZheng-hua,HUANGHao,YUWei-wei,MAZhi-yuan11.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春季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王彦国,林茂,项鹏,王春光,王雨,陈小银,WANGYan-guo,LINMao,XIANGPeng,WANGChun-guang,WANGYu,CHENXiao-yin12.方斑东风螺早期发育阶段形态的观察黄瑞,黄标武,汤文杰,陈志聪,HUANGRui,HUANGBiao-wu,TANGWen-jie,CHENZhi-cong13.海南昌江沿岸海域石珊瑚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牛文涛,张潇娴,林荣澄,王初升,NIUWen-tao,ZHANGXiao-xian,LINRong-cheng,WANGChu-sheng14.台湾岛周边海域近16a来海平面变化研究阮海林,杨燕明,李燕初,陈海颖,RUANHai-lin,YANGYan-ming,LIYan-chu,CHENHai-ying15.泉州湾内洛阳江口涨落潮流不对称性的数值研究刘浩,许文姗,尹宝树,LIUHao,XUWen-shan,YINBao-shu16.广东流沙湾4个测站2个周日潮流观测的准调和分析张静,孙省利,吴灶和,陈春亮,张瑜斌,ZHANGJing,SUNXing-li,WUZao-he,CHENChun-liang,ZHANGYu-bin17.褐菖鲉鳃丝EROD生物标志物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陈清福,张玉生,郑榕辉,CHENQing-fu,ZHANGYu-sheng,ZHENGRong-hui18.可浮动自锁式深海气密采水器的研制李风波,杨灿军,黄豪彩,牛文达,LIFeng-bo,YANGCan-jun,HUANGHao-cai,NIUWen-da19.海洋生物固氮作用研究进展张润,陈敏,ZHANGRun,CHENMin20.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许翠娅,黄美珍,杜琦,XUCui-ya,HUANGMei-zhen,DUQi2.基于潮汐表数据同化的天文潮数值预报模型及其模拟预报效果王代锋,洪华生,商少平,陈金泉,谢燕双,魏艳3.西太平洋热通量变化及其与ZG夏季降水量异常的联系齐庆华,蔡榕硕,张启龙,李翠华4.北部湾沿海最大风速分布特征及工程设计风速推算苏志,范万新,黄颖,周绍毅5.东亚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对ZG近海生态的影响蔡榕硕,谭红建6.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极早期基因启动子筛选文库的构建林梵宇,徐丽美,杨丰7.大黄鱼肌肉组织cDNA全长文库的构建及EST分析黄伟,薛良义,李婷,杨斌8.哈维氏弧菌对条纹斑竹鲨4种酶活性的影响马骞,洪婧妮,蒋秋芬,苏永全,王军9.饥饿对方斑东风螺形态和组织生化成分的影响薛明,柯才焕,狄桂兰10.促激素及其受体在雄性半滑舌鳎脑垂体和精巢中的定位宋海霞,翁幼竹,方永强11.东太平洋ZG多金属结核区锰结核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叶光斌,王风平,肖湘12.应用光合色素标记物研究2021年2~6月厦门西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何学佳,高亚辉,彭兴跃13.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刺鲳种群生态学参数及其变动趋势杜建国,卢振彬,陈明茹,杨圣云,陈骁14.厦门海域游泳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钟指挥,林祥志,杨善军,王昭凯,陈水波15.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棘头梅童鱼资源的研究黄良敏,李军,谢仰杰,张雅芝16.台湾海峡海表气溶胶干沉降通量研究詹建琼,陈立奇,张远辉,杨绪林,李伟,林奇,杜俊民,林红梅17.北黄海水体的226Ra和228Ra王芬芬,门武,刘广山18.楚科奇海陆架有机碳埋藏研究何建华,余雯,尹明端19.同安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马丽,陆志强,陈维芬,林力斌20.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编制的若干技术方法探讨罗美雪1.台湾海峡南部水螅水母纲两新种形态特征黄加祺,许振祖,郭东晖,HUANGJia-qi,XUZhen-zu,GUODong-hui2.福建东山海域石珊瑚种类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台湾海峡李秀保,练健生,黄晖,杨剑辉,张成龙,周国伟,尤丰,LIXiu-bao,LIANJian-sheng,HUANGHui,YANGJian-hui,ZHANGChen-long,ZHOUGuo-wei,YOUFeng3.极地产适冷脂肪酶菌株的酶学性质研究陈兴麟,翁金樑,曾润颖,刘光明,CHENXing-lin,WENGJin-liang,ZENGRun-ying,LIUGuang-ming4.可口革囊星虫cDNA文库的构建及蚯蚓血红蛋白基因序列的分析王孟前,李晔,苏秀榕,李太武,贺静静,王中华,周君,WANGMeng-qian,LIYe,SUXiu-rong,LITai-wu,HEJing-jing,WANGZhong-hua,ZHOUJun5.福建海区石首鱼类数值分类研究苏新红,SUXin-hong6.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水叶绿素a含量时空变化特征康建华,陈兴群,黄邦钦,KANGJian-hua,CHENXing-qun,HUANGBang-qin7.闽江口海域氮磷营养盐含量的变化及富营养化特征郑小宏,ZHENGXiao-hong8.北黄海水体的~(224)Ra门武,刘广山,陈敏,黄奕普,MENWu,LIUGuang-shan,CHENMin,HUANGYi-pu9.泉州湾表层沉积物元素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官宝聪,雷怀彦,林炳煌,柳浩然,史跃中,林建宁,GUANBao-cong,LEIHuai-yan,LINBing-huang,LIUHao-ran,SHIYue-zhong,LINJian-ning10.互花米草对泉州湾盐沼表层沉积物输运的影响王爱军,叶翔,黄财宾,陈坚,李东义,WANGAi-jun,YEXiang,HUANGCai-bin,CHENJian,LIDong-yi11.华南海滩剖面沉积物粒度特征影响因子分析曹惠美,蔡锋,苏贤泽,CAOHui-mei,CAIFeng,SUXian-ze12.北仑河口的表层沉积物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房旭东,许江,FANGXu-dong,XUJiang13.港湾工程对海湾沉积环境的累积影响效应郑承忠,翁宇斌,ZHENGCheng-zhong,WENGYu-bin14.闽中南海岸风沙灾害的形成与年代周定成,王金坑,ZHOUDing-cheng,WANGJin-keng15.福建省海岛和海岸带遥感影像数据库构建与实现周刚,许德伟,刘贞文,杨燕明,ZHOUGang,XUDe-wei,LIUZhen-wen,YANGYan-ming16.源区黑潮热输送低频变异及其与ZG近海SST异常变化的关系齐庆华,蔡榕硕,张启龙,QIQing-hua,CAIRong-shuo,ZHANGQi-long17.吕宋冷涡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风应力的关系姜良红,胡建宇,JIANGLiang-hong,HUJian-yu18.闸坡站风暴潮增水与热带气旋登陆点及路径的关系魏晓宇,刘雪峰,WEIXiao-yu,LIUXue-feng19.海洋产油真菌的简便初筛秦艳红,叶德赞,QINYan-hong,YEDe-zan20.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测定海水中的IO_3~-和I~-林奇,陈立奇,林红梅,程鹏,郝春莉,LINQi,CHENLi-qi,LINHong-mei,CHENGPeng,HAOChun-li21.~(129)I的海洋放射年代学及其他应用研究进展刘广山,纪丽红,LIUGuang-shan,JILi-hong1.台湾海峡大气微量金属的化学特征及其入海通量张远辉,詹建琼,陈立奇,杨绪林,李伟,林奇,杜俊民,林红梅,ZHANGYuan-hui,ZHANJian-qiong,CHENLi-qi,YANGXu-lin,LIWei,LIQi,DUJun-min,LINHong-mei2.九龙江河口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和转,胡毅,陈坚,HEZhuan,HUYi,CHENJian3.早熟中华绒螯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卵巢发育的生殖调控作用陆剑锋,万全,吴旭干,杨筱珍,常国亮,赵维信,成永旭,LUJian-feng,WANQuan,WUXu-gan,YANGXiao-zhen,CHANGGuo-liang,ZHAOWei-xin,CHENGYong-xu4.裸体方格星虫和可口革囊星虫精子超微结构的比较分析陈慧,林国文,柯才焕,王兴春,陈武,CHENHui,LINGuo-wen,KECai-huan,WANGXing-chun,CHENWu5.文蛤多肽的体外抗癌活性研究范成成,张剑,康劲翮,邱乒乒,韩鹏,李文岗,陈清西,FANCheng-cheng,ZHANGJian,KANGJing-he,QIUPing-ping,HANPeng,LINWen-gang,CHENQing-xi6.文蛤多肽体外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康劲翮,任跃明,李华亮,范成成,张剑,邱乒乒,陈清西,KANGJing-he,RENYue-ming,LIHua-liang,FANCheng-cheng,ZHANGJian,QIUPing-ping,CHENQing-xi7.黑鱾血液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孙敏,徐善良,唐道军,SUNMin,XUShan-liang,TANGDao-jun8.花鲈PPARα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质粒标准品的构建方雯,钱云霞,FANGWen,QIANYun-xia9.不同水温、pH条件下一氧化氮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林彩,孙秀武,林辉,暨卫东,LINCai,SUNXiu-wu,LINHui,JIWei-dong10.福建沿岸不同海区夏季浮游植物的组成与分布王雨,林茂,林更铭,WANGYu,LINMao,LINGeng-ming11.长毛明对虾野生群体的杂合性研究张桂玲,黎中宝,王展林,陈锦,赵斌丽,雷光高,ZHANGGui-ling,LIZhong-bao,WANGZhan-lin,CHENJin,ZHAOBin-li,LEIGuang-gao12.闽南近海ZG团扇鳐和林氏团扇鳐肌肉中水分含量、灰分含量及能值的分析杜建国,陈明茹,杨圣云,DUJian-guo,CHENMing-ru,YANGSheng-yun13.北部湾出现苏门答腊金线鱼及其形态特征黄梓荣,王跃中,HUANGZi-rong,WANGYue-zhong14.深沪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次级生产力初步研究林和山,蔡立哲,梁俊彦,周细平,傅素晶,LINHe-shan,CAILi-zhe,LIANGJun-yan,ZHOUXi-ping,FUSu-jing15.海上化学品泄漏环境风险生态损害价值评估张继伟,杨志峰,汤军健,陈楚汉,ZHANGJi-wei,YANGZhi-feng,TANGJun-jian,CHENChu-han16.厦门湾海上溢油风险的评估与分析王君,潘伟然,张国荣,马腾,WANGJun,PANWei-ran,ZHANGGuo-rong,MATeng17.台湾海峡台风期间厦门湾潮流边界层特征研究潘伟然,骆智斌,张国荣,马腾,PANWei-ran,LUOZhi-bin,ZHANGGuo-rong,MATeng18.东山湾潮流动力特征研究郑斌鑫,廖康明,曾志,何佳,陈楚汉,ZHENGBin-xin,LIAOKang-ming,ZENGZhi,HEJia,CHENChu-han19.东海M_2分潮模拟中开边界条件的探讨程殿忠,颜秀花,蔡榕硕,CHENGDian-zhong,YANXiu-hua,CAIRong-shuo20.南海表层水温场的时空特征与长期变化趋势蔡榕硕,张启龙,齐庆华,CAIRong-shuo,ZHANGQi-long,QIQing-hua21.台湾海峡西岸地面风气候变化分析郑礼新,张少丽,陈德花,石顺吉,陈艳,ZHENGLi-xin,ZHANGShao-li,CHENDe-hua,SHIShun-ji,CHENYan22.《台湾海峡》期刊再次荣获福建省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3.GIS支持下近百年来闽江口海底地形地貌演变徐晓晖,陈坚,赖志坤,XUXiao-hui,CHENJian,LAIZhi-kun24.时变多径水声信道的仿真研究牛富强,杨燕明,郭长勇,刘贞文,NIUFu-qiang,YANGYan-ming,GUOChang-yong,LIUZhen-we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图4 箱室净空
箱体结构构造与箱内外各类设施、设 备布置协调。
2.2 通风与空调
2.2.1 功能 保证车辆在箱体内,空气及温度状况 满足规定标准的范围; 车辆堵塞时,应保证有效的通风功能; 火灾事故发生时,应具备防灾排烟、 通风功能,及保有安全可靠的救生通道。
2.2 通风与空调
2.2.2 配置方案 通风系统与空调系统宜优先采用通风系统(含活塞 风); 利用车辆产生的活塞风及内外气压差,达到自然通 风效果。当活塞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机械通风系 统; 本工程线路特长,为取得活塞风及机械通风、空调 系统的功能有效、合理发挥,在箱体顶部划分若干区域, 并设置相应数量的风亭(进、排风)、空调设施,在一 般情况下,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 箱内的通风与空调系统,按远期车辆最大通过流量 设计,但设备应按近期和远期分期方案实施。
图-1 立面
四、索塔基础抗震构造
索塔深水基础规模大,钻孔嵌岩桩基 础与沉井比较,是较易实施的基础形式, 对抗震能力而言,大直径钻孔嵌岩桩较小 直径桩更有效,根据目前技术设备能力采 用桩径φ5.0m。在强烈地震时基础桩似是 较易破坏的结构部位。
对此,在承台和塔座之间设置具有一 定摩擦力的隔离层构造(图-6)。当地 震发生时地震力超过了预设的摩擦力,则 整个塔座下隔离层被剪断,并塔座开始滑 动(预留最大滑移量5m),最后滑移量 ﹥5m时则撞在承台上的限位墙上,由此 释放了地震作用的能量。若地震力超过预 设的摩擦力,基桩、承台及塔座结构似是 安全的。同时,5m以下的位移对3500m 跨径的钢主梁、主缆、索塔等组成的柔性 结构是不会发生破坏,是可以接受的。地 震过程结束后,如有必要可沿塔座设置千 斤顶退回原处。
1.2桥梁布置规划
桥梁构造在水深40m一下,可采用梁桥、刚 构、拱桥、斜拉桥等形式; 水深在40m以上可采用悬索桥,其跨度不超 过3500m。 前者几类桥型在国内有成熟经验,后者有先 行的墨西拿海峡3300m经验可参考,本文着重 对悬索桥设计施工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 相应的构思及对策。
1.3主梁抗风变位控制
七、结语
海峡两岸之间通道将来肯定不止一条, 隧道和桥梁都可因地制宜进行比较。 本文提出10车道100km长的桥梁方案, 2小时即可到达彼岸的交通捷径工程,在 技术上虽有困难,但并不是太困难的方案, 以供参考。
台湾海峡大桥
-全天候通道方案
1 概论
《台湾海峡桥梁方案》提出了北线平潭-新竹桥位 方 案 , 桥 位 水 深 不 超 过 80m 的 浅 海 区 域 , 布 置 多 跨 3500m悬索桥方案(图-1、图-2、图-3),桥长约100 余km。从安全、使用、便于实施等要求出发,对主梁 在风力作用下变位的控制、索塔基础抗震、索塔深水基 础设计与施工、主缆防腐与换索等,设计、施工必须研 究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构思及对策,基本上获得 本工程在技术难题上可以克服的方案。本文在此基础上 提出过桥交通在浓雾、强风等恶劣气候条件下,能安全、 畅通的全天候通道方案:将车道从开口桥面移至箱梁内, 可不受浓雾、强风的影响。
台湾海峡台风频繁,悬索桥不仅要考 虑结构抗风稳定性,更要考虑如何保证桥 上车辆行车速度。 例如在塔珂玛风毁的摄影纪录中可看 到风毁时桥面倾斜可达到近40°,即使此 时结构不毁,但桥面40°的倾斜,能保证 每小时60km车速?所以采用什么构造措 施,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
1.4基础抗地震构造
近年来已有实施直径φ5.0m~φ6.0m 桩的技术设备能力,为大型深水基础形式 提供了更多选择。当受地震冲击力时,虽 大直径桩比直径较小的桩有更强的耐受力, 但仍是易受破坏的部位。如何保护基桩不 受破坏,是个重要问题。
台湾海峡大桥
-全天候通道方案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林元培
窦文俊

为全面叙述大桥方案,先介绍 “台湾海峡桥梁方案”。
台湾海峡桥梁方案
一.概论
1.1桥位方案
从大陆到台湾大致有三条线路: 北线 平谭——新竹 中线 莆田——台中 南线 厦门——高雄 北线跨海线路为100km左右,水深50~60m,但不 超过80m,为浅海地区,为跨越海峡的桥梁工程提供了 实施可能。据一些资料初步反映,北线区域埋藏的花岗 岩、页岩等岩层较为完整,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较少。 中线、南线的基本勘察资料目前了解很少,对其工 程实施的可行性尚难进行判断,因此暂以北线平潭—— 新竹跨越海峡方案进行研究。
三.主梁抗风变位控制
跨径3500m悬索桥采用多跨简支方案, 针对主梁抗风变位控制以满足安全顺畅的 行车要求,在桥跨构造总体布置图中采用 的结构构造措施主要有:
3.1钢主缆及斜吊杆
在桥轴线上方设置上下间距20m的两根钢主 缆,吊索的纵向间距为21m。因此,每隔21m 在横桥向钢主梁的两边吊索分别交汇在二根主 缆上(图-4),只要吊索变形很小,桥面的倾 斜转角也很小,这对整个结构抗风及行车的平 稳性起很大的作用。如与墨西拿比较(图-5), 主梁二边吊索垂直平行地分别悬挂在二根主缆 上,而这二根主缆可各自独立运动并有较大的 位移。因此可认为图-4的构造布置对钢主梁及 桥面的倾斜转角控制将更有效。
1.2 风
箱体内行驶的车辆不受强风的直接影 响,桥跨结构良好的抗风性能是抗风安全 的基本保证。
1.3 箱内设施
箱体交通管理:信号、标志标线、通讯、车辆运行监控; 箱内突发堵车、消防等事故的报警、救援及抗 灾措施; 环境:通风与空调、照明、供电、防水、给水、排水; 监控:设备与环境运行的监控系统; 充分考虑箱体通过主缆吊杆置于空间的条件,如全桥箱外顶 部约5.0km2 巨大面积,为箱内各项设施合理规划布置和降低能耗 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合理规划箱内通风与空调、照明、供电、防 灾与报警、给水、排水、防水及各功能设施系统的监控等设施, 具备安全、有效、快速反应等良好特性。现着重对如下设施进行 构思、规划: · 箱体构造 · 通风与空调 · 照明 · 消防 · 监控
图-6 桩基构造
五.索塔基础构造及施工方案
综合考虑我国大型深水基础和陆上深 基坑施工,深基础的成功实践经验,选择 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及海床平坦处为索塔 基础位置,采用直径φ160m的双壁钢围 堰φ5.0m钻孔灌注桩基础,基础构造布置 见图-6。
施工步骤: 预制φ160m双壁钢围堰,双壁间距5.0m,要求水密 性。并根据围堰受力,施工等要求布置隔舱、支撑、施工 平台等结构,保证安全; 钢围堰浮运。根据水深及浮运稳定性等条件,在双壁 内浇筑砼或加水,调整吃水深度; 围堰定位、下沉、达海床后双壁内继续浇注砼加压、 吸泥、清基。直至围堰刃脚切入海床一定深度达到稳定; 安装钻孔灌注桩钢护筒(钢护筒由钢与砼组合结构, 保证强度和稳定),定位、振动、吸泥、下沉,达到稳定 深度; 钻孔灌注嵌岩桩施工:桩孔达微风化岩层,清孔按嵌 岩桩要求实施; 浇筑水下砼; 抽水,切割多余的钢护筒、桩顶处理,浇筑承台; 承台顶面设置抗震剪力隔离层; 浇筑塔座混凝土; 围堰顶及围堰内外的防撞设施安装; 围堰内维修养护设施安装。
二.桥梁结构及总体布置
在水深﹤40m时,目前已建成的不同桥型结构跨越能力:简 支梁可达70m、连续刚构可达250m、拱桥550m、斜拉桥1088m。 可根据水文、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并综合施工技术设备能力 等,进行选择桥型布置孔径; 水深﹥40m时,跨径3500m悬索桥构造总体布置示意图见图 -1、图-2、图-3。 设计标准初步设想: 桥 宽 按双向10车道、中间设分隔带及两侧各设3m宽 紧急停车带,总宽48m 设计荷载 公路-Ⅰ级 挂-300 设计车速 60km/h 风 速 百年一遇基本风速: 平潭 51.2m/s 新竹 39.4m/s 抗 震 由地震局提出最终要求 通航孔梁底净高 暂按80m考虑
2 箱内车辆交通运行的主要设 施构思与规划
2.1 箱体结构构造
设计标准: 设计荷载 公路Ⅰ级 挂-300 设计车速 60km/h 风 速 百年一遇基本风速:平潭51.2m/s、新竹 39.4m/s 通航净高 80m 箱室净空 双向10车道,中间设2m隔墙(兼消防救 生梯道),形成单箱二室;车道右侧设紧急停车带、箱 室两侧均设0.75m检修道;各箱室净宽23.0m、净高 5.0m。 箱体外廓尺寸 高×宽=7.2m×57.0m(图-4) 箱体结构构造与箱内外各类设施、设备布置协调。
图-4墨西拿桥构造
图-5台湾海峡大桥构造
3.2钢主梁的水平风缆
在钢主梁两侧对称 地设置侧向水平风缆, 使桥面主梁横向水平 位移受到很大约束, 从而也起到了约束桥 面倾斜变化的作用。
图-3 断面
3.3主塔对主梁竖向变位控制
上述构造措施对钢主梁及桥面的水平 位移和倾斜转角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整个 桥面除索塔部位外只能上下垂直位移,保 证了结构抗风稳定及行车的平稳和顺畅。
1.5索塔深水基础设计及施工方案
桥墩基础构造及施工方案是海峡大桥成败的重要问 题。从上海东海大桥工程实践表明,在海上进行施工作 业一年中只有180天左右。为加快施工进度,分包给若 干承包商,各完成其中一段,使整个大桥工程能按期完 成;另一方面根据桥址海域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与 施工技术设备能力等综合考虑,合理确定桥墩基础构造 及海上施工方案,同样是很重要的。 位于深水区域的索塔基础,以其水深及规模而言, 现有50m左右实践,对50m以上水深的经验不足,需作 重点认真研究。至于悬索桥锚碇基础位置,在总体设计 时选择地质条件良好的浅水、浅滩甚至陆上,以取得良 好的设计、施工条件。因此本文仅以索塔基础为对象进 行研究探讨。
图1 立面
图2 横截面
图3 平面
1.1 雾
雾的形成一般是上层湿热空气与下面干冷的地面或水面接触, 使湿热空气降温造成水汽凝结成雾。按雾形成的条件可分为辐射 雾、平流雾、蒸汽雾、锋面雾、冻雾等类型。本桥桥址海域出现 的海雾是平流雾的一种。当海域上存在湿热空气,并有风速10~ 30km/h的风,可产生足够大的湍流混合空气,形成更厚的雾层。 把雾层厚度可延升到600m以上高度,同时风还可把雾吹得更远, 形成较大的覆盖范围,其持续时间不是由昼夜温度每天周期性变 化引起的,而是湿热空气持续被海面冷却的时间相关。因此这类 雾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会产生雾层厚度大、覆盖范围大、持续时 间长的情况。在桥址出现大雾时,对桥上行车产生较大的直接影 响。 如车道直接布置在主梁箱体内,则箱内外空气相互隔离,冷、 暖空气的温度、湿度缺少直接交换条件。因此即使桥址海域出现 浓雾天气,箱体内除出入口可能出现很小的局部影响外,不会出 现雾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