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公共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整理-第六章-管理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整理-第六章-管理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整理第六章管理知识第一节管理概述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期高效的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一、主要管理理论及代表人物(一)古典管理阶段1.泰勒及其科学管理理论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代表人物(其主要贡献是将管理由一种经验发展为一门学科),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其研究的主要是如何提高管理的效率,进而提高整体的劳动生产效率)。

他提倡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

其主要著作有:《科学管理原理》(1911)、《科学管理》(1912)。

泰勒使管理由经验发展为一门科学。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内容: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每项工作选择“第一流的工人”(将每个工人安排到与其相适应的岗位,这样他才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实施标准化管理(想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挖掘工人潜力,这就需要将工人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进行归纳总结,腥草一种共性/规律性的东西,即标准化,这样在管理中就可以形成一种科学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就能将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工具和时间进行合理搭配,消除种种不合理因素,形成一种系统性的、共性的管理方法,再利用经验和技巧将其标准化,所有工人都按照这种模式进行工作,工作效率就能提高。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大家工作量的多少或贡献大小与工资匹配,提高工作积极性。

)”强调雇主与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改变劳资双方对彼此的态度,只有双方密切合作,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工人才能拿到更高的工资,资本家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主张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实行职能工长制。

2.法约尔法约尔是以大企业为研究对象,提出的是管理整个企业的理论和方法,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使用于其他各种组织,因而他的管理理论被叫做“一般管理理论”(因其理论不仅适用于一般企业,也适用于行政单位,具有普适性)。

公共基础知识都考什么

公共基础知识都考什么

公共基础知识都考什么公共基础知识是指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从事公共事务的人员必须掌握的一系列基本常识和技能。

这类知识通常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与社会知识、公共关系与服务、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等方面。

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简要介绍:政治理论:公共基础知识中的政治理论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政策等内容。

这些理论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法律法规:在公共管理中,法律法规是规范行为、保障公民权益的基础。

考生需要了解国家的基本法律,如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以及与公共管理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

行政管理:行政管理知识包括政府职能、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考生需要理解政府的组织结构、职能分工以及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经济与社会知识:经济与社会知识涉及经济学原理、社会政策、社会发展规律等。

考生需要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社会福利制度、以及如何通过公共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公共关系与服务:公共关系知识强调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和服务态度提升政府形象,增强公众满意度。

职业道德:职业道德部分要求考生了解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包括公正、廉洁、服务、奉献等基本要求,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践行这些规范。

文化素养:文化素养部分则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考试内容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方面,具体的考试范围和题型会根据不同的考试要求有所变化。

考试形式可能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

考生在备考时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并通过模拟练习来提高应试能力。

结束语: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关系到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公共管理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公共管理知识

公共管理知识第一章公共行政概述一、公共行政的含义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构为了公共的利益和目的,以公共权力和法律为基础,对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自身内部事务所进行的管理和服务活动。

二、公共行政构成要素(一)公共行政的主体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公共行政组织。

所谓公共行政主体,是指执掌公共行政权力、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

主要分为:(1)职权性公共行政主体。

一般为政府部门,有着结构严密、分级有序、分工协调的组织体系,管理着十分广泛的社会事务;(2)授权性的公共行政主体。

授权性行政组织是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而具有公共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主体。

(二)公共行政的客体公共行政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自身内部事务。

(三)公共行政的基础公共行政是以公共权力和法律为基础的。

(四)公共行政的目的满足公共需要,促进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平。

所谓的公共利益是为社会成员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公共利益的实现主要表现为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

(五)公共行政的功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一部分人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能阻止其他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

竞争性是指一部分人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能减少其他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

公共产品的涵义非常广泛,既可指有形的物品,如: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道路交通,也可指无形的产品和服务,如:社会治安、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

我国政府主要有五大经济职能:政策指导职能;宏观调控(经济调节)职能;培育、完善市场机制职能;检查监督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

3.文化职能我国政府的文化职能主要有以下四类: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发展教育的职能、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发展体育职能。

4.社会职能我国的社会职能主要有以下三类:社会保障职能、环境保护职能、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的主要职能党的十六大对政府职能又作了新的概括,指出政府主要承担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这四大职能,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认识。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管理学效应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管理学效应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管理学效应
1.手表定律:不能同时秉持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

2.羊群效应:从众心理。

3.刺猬效应:领导与下属保持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创作关系。

4.鳄鱼法则:遭受损失时应及时止损。

5.破富效应:不良效应如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6.马太效应:两极分化。

7.二八法则:帕累托法则(最重要差防占整体20%)。

8.晕轮效应:成见/光圈/光环效应。

9.棘轮效应:消费习惯形成后具有不可逆生。

10.木桶理论:劣势部分的重要作用.墨菲定律--变坏的可能总会发生。

11.彼得原理:晋升到难以胜任的职位。

12.帕金森定律:机构臃肿,效率越来越低
13.责任分散效应:旁观者效应,群体中每个竹体责任晓弱。

14.华盛顿合作规律:"三个和尚"的故事
15.幸存者偏差:只看到结果,没意识到过程,忽略了关键信息。

16.霍桑效应:当知道自己成为观察对象时,会改变自己的行为。

17.禁果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得到。

18.酒与污水定律:坏的部分及时处理掉,否则会造成整体的巨大损失。

19.邻避效应:集体反对行为。

公共基础知识电子版教材

公共基础知识电子版教材

公共基础知识电子版教材公共基础知识作为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公共事务的理解能力。

本教材将涵盖公共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重要原则、以及实际应用。

以下是电子版教材的主要内容概述:第一章:公共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的定义- 公共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公共基础知识的学科范畴第二章: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 公民意识的内涵- 社会责任的构成要素- 公民与社会的关系第三章:公共政策与决策过程- 公共政策的概念- 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 决策过程的步骤与方法第四章:公共资源的分配与管理- 公共资源的定义与分类- 资源分配的原则- 资源管理的策略与实践第五章:公共参与与民主治理- 公共参与的意义- 民主治理的基本原则- 公共参与的途径与形式第六章:公共伦理与职业道德- 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 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伦理冲突的解决策略第七章: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公共安全的概念- 应急管理的流程- 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第八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与地方性-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挑战第九章:公共信息服务与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公共信息服务的基本原则- 技术应用的伦理与法律问题第十章: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 国内外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公共基础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公共事务处理的实践技巧结束语: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过程。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建立起对公共事务的全面认识,培养出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的体现。

希望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够在公共领域中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教材到此结束,希望本教材能够成为读者在公共基础知识领域的良师益友。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

一、政治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3. 国际政治格局和我国外交政策;4.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5. 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等。

二、法律1. 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知识;2. 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程序;3. 法律法规的适用和解释;4. 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等法律程序;5. 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实施。

三、经济1.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2. 宏观调控政策、财政货币政策;3. 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4. 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5. 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

四、管理1. 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2. 公共部门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 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4.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5. 项目管理、风险管理等。

五、科技1.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2. 科技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3.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 生物医学、信息科学等。

六、历史1.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2. 世界历史、世界地理;3. 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4.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5. 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

七、公文1. 公文的基本格式、种类和写作要求;2. 公文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3. 公文处理流程和规范;4. 公文档案管理;5. 公文写作与交流。

八、人文与地理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2. 人文地理、文化地理;3. 艺术鉴赏、审美教育;4. 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5.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交流。

九、生活常识1. 医学、健康、安全等方面的知识;2. 日常生活技能、生活礼仪;3. 心理学、心理健康;4. 环保意识、绿色生活;5. 应急处理、自救互救等。

掌握以上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内容,有助于考生在各类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同时,考生还需关注时事政治,积累相关素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复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公共基础——管理知识

公共基础——管理知识

第四篇 管理知识 第一章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第一节 概述一、事业单位含义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二、人事管理概述(一)原则与方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

(二)管理方式与权限国家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中央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所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

(三)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制定或者修改人事管理制度,应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工作人员意见。

289公共基础知识系统讲义第二节 岗位设置及招聘一、岗位设置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岗位。

岗位应当具有明确的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

事业单位拟订岗位设置方案,应当报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二、公开招聘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但是,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等人员除外。

第三节 聘用合同一、聘用合同的订立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

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3年以上的,试用期为12个月。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提出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事业单位应当与其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

二、聘用合同的解除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不合格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或者连续2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事业单位提前30日书面通知,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类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类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类常识考生要了解管理类的常识才能备战公共基础知识考试。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类常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类常考题目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

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W、Taylor,1856-1915)、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Fayol,1841-1925)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Weber,1864-1920)。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为此,泰罗提出了任务管理法和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法约尔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提出了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他在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阐述了管理职能的划分,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五大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马克斯·韦伯在管理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在《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官僚组织体系理论,他认为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

上述三位及其他一些先驱者创立的古典管理理论被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

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是英国的厄威克(L、Urwick)与美国的古利克(L、Gulick),前者提出了他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条原则,后者概括提出了“POSDCORB”,即管理七项职能。

公共基础知识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阶段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

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Mayo,1880-1949)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D、M、McGregor,1906-1960)的“X理论-Y理论”等。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考点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考点

选择题: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A. 生产力的合理组织
B. 生产关系的正确处理
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正确答案)
D. 劳动关系的调整
下列哪项是管理的基本特征?
A. 目标性(正确答案)
B. 随意性
C. 无序性
D. 自发性
管理学中的“能级原理”主要强调的是什么?
A. 能力的差异与分工合作
B. 能力的平等与平均分配
C. 能力的层次与权力等级(正确答案)
D. 能力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下列哪项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
A. 领导(正确答案)
B. 决策
C. 规划
D. 控制
管理学中的“例外原则”是指什么?
A. 只关注特殊情况(正确答案)
B. 忽略常规事务
C. 事事都要过问
D. 常规与例外并重
下列哪项是管理学中“动力原则”的核心?
A.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正确答案)
B. 保持员工的稳定性
C. 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D.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在管理学中,“效益原理”主要关注的是?
A. 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正确答案)
B. 生产过程的优化
C. 市场需求的满足
D. 产品质量的提升
下列哪项不属于管理学中的基本原理?
A. 系统原理
B. 人本原理
C. 效益原理
D. 竞争原理(正确答案)
管理学中的“责任原理”要求管理者做到什么?
A. 明确职责,权责对等(正确答案)
B. 权力集中,统一指挥
C. 灵活应变,不拘一格
D.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公共基础知识公共管理

公共基础知识公共管理

公共基础知识公共管理公共基础知识公共管理1.管理的对象为人员、资金和物资。

2.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四大职能。

3.管理的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弹性原理、反馈原理、能级原理和动力原理。

4.古典管理学说的两大流派:美国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和法国的法约尔的组织理论。

5.行为管理学说是继古典管理学说之后发展起来的,大体可分为二个时期:前期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后期的行为科学。

8.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1)以目标为中心;(2)重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3)强调整体性、协调性管理。

9.激励理论分为三类:(1)需要型激励理论;(2)过程型激励理论;(3)状态型激励理论。

需要型激励理论是从动机——行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

该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起点——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足这样的过程来探讨、分析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导向一定目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

属于该激励理论的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终点——需要的满足与否或状态来探讨激励问题的。

它包括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组织文化具有如下功能:(1)目标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励功能;(4)创新功能;(5)约束功能;(6)效率功能。

11.行政组织结构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

在行政组织结构中,最重要的是纵向、横向结构,它是行政组织系统中的基本框架。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为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

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为职能式结构,是横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职能制,即同级行政机关和每级行政机关内部各组成部门之间的组合方式。

12.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

管理层次是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行政机关中设臵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

公基管理学

公基管理学

公基管理学
公共基础知识中的管理学主要涉及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管理职能、管理方法和管理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

其中,系统原理是指将组织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协调各个部分来实现整体目标;人本原理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责任原理要求明确各个管理层次和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效益原理则关注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职能涉及确定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并制定相应的计划;组织职能包括设计组织结构、分配职责和协调工作;领导职能关注激励和引导员工,以实现组织目标;控制职能则涉及监督和调整组织的活动,以确保其按照计划进行。

管理方法包括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教育方法等。

行政方法依靠行政权力进行管理;经济方法利用经济手段来引导和激励行为;法律方法通过法律规范来约束和规范管理活动;教育方法则注重培养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管理伦理涉及管理活动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它关注管理者的道德责任、诚信、公平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强调管理者在决策和行为中应遵循道德准则。

以上是公共基础知识中管理学的一些关键内容。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理解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在实际管理情境中做出有效决策和实施管理措施都非常重要。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重点行政管理是指在国家、地方政府、组织或机构中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作为公共基础知识的一部分,行政管理知识对于了解和参与公共事务以及管理组织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行政管理的相关知识点,包括行政管理的定义和目标、行政管理的原则和职能、行政管理的工具和技巧等内容。

一、行政管理的定义和目标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或组织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行政命令以及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等手段,对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规范控制和有效协调的一系列活动。

其目标是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二、行政管理的原则和职能1.公正性原则:行政管理应保证公正性,即依法行政,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2.服务性原则:行政管理应以服务为宗旨,为公众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3.效率性原则:行政管理应注重效率,通过科学管理和流程优化提高工作效率。

4.公开透明原则:行政管理应保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并及时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

5.责任追究原则:行政管理应明确责任,对工作结果负责,并依法追究责任。

行政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1.制定政策和行政法规:行政管理机关制定政策和行政法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2.组织协调资源:行政管理机关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协调,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实施管理控制: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对组织内部实施管理控制,确保工作按照规定进行。

4.服务公众:行政管理机关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满足公众的需求。

5.监督检查:行政管理机关对组织、个人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工作按照规定进行,防止腐败和不正当行为。

三、行政管理的工具和技巧1.管理信息系统:行政管理机关通过建立和运用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处理,提高管理效率。

2.绩效管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对行政管理机关和公务员进行绩效评估,激励和约束其工作表现。

3.决策分析:行政管理机关通过决策分析工具,对决策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方案的评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公共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公共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公共基础知识要点归纳一、法律常识1、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律的作用: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纠纷矛盾。

3、法律的分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

4、法律的效力范围:法律的效力范围分为空间效力范围和时间效力范围。

5、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政治常识1、政治的概念:政治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2、政治的基本形式:民主、专制和法治。

3、我国的政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政治的核心: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5、我国的国家机构:我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

三、经济常识1、经济的概念: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竞争、法制和开放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

4、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变量,以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

5、常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常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

四、管理常识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组织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协调、有控制的活动。

2、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

3、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职责。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公共基础知识是一门涵盖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对于许多考试和日常知识储备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一些重点笔记,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政治1、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辩证法:包括联系、发展、矛盾等观点。

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2、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提出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重要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法律1、宪法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民法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无效、可撤销等。

物权、债权、合同、侵权责任等。

3、刑法犯罪构成: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

刑罚种类: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4、行政法行政行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三、经济1、微观经济需求和供给:影响因素、均衡价格。

消费者行为: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生产者行为:成本、收益、利润最大化。

2、宏观经济国民收入核算:GDP、GNP 等指标。

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3、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优势。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知识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知识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知识常识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知识变得愈发重要。

尤其是对于公共基础知识,其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的知识常识。

什么是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公共基础知识管理是指对社会中的公共基础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利用和传播的过程。

公共基础知识指的是那些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性强、涉及面广的知识,如科学常识、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等。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高社会整体素质水平。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的重要性1.社会稳定:具备基础知识的群体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减少误解和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人才培养:公共基础知识是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基础,加强对这些知识的管理有助于提高人才素质。

3.科学发展: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传播,有效管理公共基础知识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进展。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的方法1.建立知识库:收集整理公共基础知识,建立起系统的知识库,方便查询和使用。

2.知识传播: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传播公共基础知识,如举办讲座、开展宣传活动等。

3.普及教育:加强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教育普及,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的挑战1.知识更新换代:公共基础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管理者需要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并及时更新知识库。

2.知识权威性:面对网络信息泛滥的情况,如何筛选出权威可靠的公共基础知识成为一大挑战。

3.知识流失:人员变动、信息遗漏等都可能导致公共基础知识的流失,需要加强知识管理的稳固性。

总结公共基础知识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对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公共基础知识的管理和传播,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希望本文对于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常识有所启发,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公共基础知识管理事业的发展与壮大。

2020山东省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内容

2020山东省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内容

2020山东省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
识》测试内容
一、政治经济学
1.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解。

2. 解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区别,并列举各自的优缺点。

3. 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二、法律法规
1. 请简要介绍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地位。

2. 解释法律的效力和适用。

3. 什么是行政法?行政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 请简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的劳动合同制度。

三、管理学
1. 请简要介绍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 解释“计划管理”和“控制管理”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3. 什么是团队管理?团队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四、社会学
1. 请简要介绍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解释“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3.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有什么应用?
五、心理学
1. 请简要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

2. 解释“情绪”和“情感”之间的区别。

3. 什么是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对个体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有什么影响?
以上是2020山东省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内容的题目,希望能够帮助你进行复准备。

祝你成功!。

公共基础知识-公共管理

公共基础知识-公共管理

公共基础知识-公共管理(总分:127.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67,分数:67.00)1.下列选项中的哪一组是关于行政行为从属性的正确理解?( )①行政行为的实施必须有法律依据②行政行为必须在行政机关首长指令的范围内实施③行政行为一经作出,相对人必须遵守和服从④行政行为是受法律约束的行为A.①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分数:1.00)A.B. √C.D.解析:我国提倡依法治国,行政行为自然也不例外,需要依法行政,可直接选出①④,而②将行政行为视为首长的个人意愿,③则不管行政行为是否恰当,是否合法,就要求相对人绝对的服从,这都是与依法行政相悖的,所以选B。

2.根据现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国家公务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但不包括其中的( )。

A.党群专职工作人员 B.工勤人员C.政府组成人员 D.国务院各部部长(分数:1.00)A.B. √C.D.解析:本题属识记内容,《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适用于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因此正确答案为B。

3.以下组织结构形式,能够有效结合组织的纵向垂直管理和横向水平管理的是( )。

A.直线指挥式 B.职能参谋式 C.事业部制D.矩阵式(分数:1.00)A.B.C.D. √解析:如果我们对矩阵式组织结构的概念理解的话,很容易选出答案。

它的定义是将职能管理人员沿纵向排列,同时将负责产品或独立经营单位的管理人员横向排列而形成的一种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因此它能够符合题干要求。

4.揭示公共部门管理人员具有“相互制造工作”特性;从而导致管理机构不断自我膨胀规律的法则是( )。

A.寡头政治铁律 B.“跳板”法则 C.彼得原理 D.帕金森定律(分数:1.00)A.B.C.D. √解析:我们先来了解以下定义:寡头政治铁律是指任何现代组织都将趋于集权化、官僚化、寡头化,最后为少数大众的“公仆”所控制。

跳板法则是指在保持命令统一的前提下,迅速而及时地解决一般事务,从而使组织最上层专注于重大问题。

公共管理基本知识有哪些

公共管理基本知识有哪些

公共管理基本知识有哪些公共基础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总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法律、行政管理、公文写作与处理等五大内容以及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知识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公共管理基本知识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吧。

公共管理基本知识有哪些政府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哪些?答: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是地方政府职能的具体化,由国家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予以规范监督。

内涵如下:1.地方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地方政府,即地方公共权力的载体和行驶者。

2.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辖区公民和各类团体的公共事务。

3.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在地方上的实施。

4.地方政府公共管理遵循宪政和法治原则,地方政府的各机构和公务人员均必须严格依法行政。

1、决策类型(1)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决策可以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2)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决策可以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3)根据决策条件(或称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度,决策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①确定型决策面临的是一种比较确定的自然状态,可选方案的预期结果是相对明确的,因而方案之间的比较和择优是不难做到的。

②风险型决策面临的是多种可能的自然状态,可选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结果不同,未来会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事前虽难以肯定,但却可以预测其出现的概率。

决策虽然带有一定风险,但决策者对风险程度有基本的预知。

③非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条件基本相似,不同的只是不能预测未来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因而不确定因素更多,决策风险更大。

(4)根据决策权限的制度安排,决策可以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5)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决策可以分为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2、行政决策系统行政决策系统是由参与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组成的一种组织体系。

从政府组织体制上说,决策系统可从纵横两个方向划分为若干分系统。

纵向上可分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权机关的决策分系统;横向上任何一级政权机关可大致分为国家权力机关决策分系统、政党决策分系统和政府(狭义)决策分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的管理学派1.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有美国的哈罗德•孔茨。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是由一些基本步骤(如: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所组成的独特过程。

该学派注重把管理理论和管理者的职能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目的在于分析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出一些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职能。

由于过程是相同的,从而使实现这一过程的原理与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

2.人类行为学派。

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阿普莱。

主要观点是:既然管理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该学派注重心理学,注重个人和人的动因,把人的动因视作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这一学派把管理看作是对组织行为的领导和协调,坚持认为抓好对人的管理是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3.经验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他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

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

他们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大企业的做法是最值得借鉴的。

因此,他们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和总结,找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为管理人员提供在类似情况下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技能,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4.社会系统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代表作《经理的职能》。

他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1.组织的实质──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整体的协作系统的一部分和核心。

这一协作系统由人的系统、物的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

2.组织要素: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的信息沟通。

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

他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并保持其畅通;保证其成员进行充分协作;确定组织目标。

3.权限接受论:(1)权力来源原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者。

(2)权力大小的确定:权力发出后被接受的程度,即不是上级授予,而来自下级接受的程度。

4.组织平衡论:(1)组织对内平衡:组织对个人的诱因要大于或等于个人对组织所作的贡献。

(2)组织对外平衡:组织内部效率产生外部效能,它与外部环境间的平衡。

5.系统管理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强调应用系统的观点,全面考察与分析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管理过程等,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他们认为,组织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工作着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

其中,这些要素可称为子系统。

系统的运行效果是通过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效果决定的。

组织这个系统中的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把握组织的运行过程,就要研究这些子系统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6.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伯特•西蒙。

主要观点是: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二者的解决方法一般不同;信息本身以及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现实中的人或组织都只是“有限理性”而不是“完全理性”的;决策一般基于“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组织设计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种制定决策的“人一机系统”。

这一学派重点研究决策理论。

片面地强调决策的重要性,但决策不是管理的全部。

7.管理科学学派。

代表人物是布莱克特和伯法等人。

该学派将管理作为数学模式或过程加以处理。

他们认为,由于管理全过程(计划、组织、控制)的工作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

把管理看成是一个类似于工程技术、可以以精确计划和严格控制的过程,因此也被称为技术学派。

其局限性:适用范围有限,不是所有管理问题都能定量。

实际解决问题中存在许多困难。

管理人员与管理科学专家之间容易产生隔阂。

此外,采用此种方法大都需要相当数量的费用和时间,往往只用于大规模复杂项目。

8.权变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有劳伦斯和洛尔希。

把管理看成一个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选择和实施不同管理策略的过程,强调权宜应变。

主要观点:权变主要体现在计划、组织与领导方式等方面:1、计划要有弹性;2、组织结构要有弹性;3、领导方式应权宜应变。

权变管理理论强调随机应变,主张灵活应用各学派的观点,但是,过于强调管理的特殊性,忽视管理的普遍原则与规律。

按权变的观点,管理者可以针对一条装配线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种适应于它的高度规范化的组织形式,并考虑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9.人际关系学派。

B.F.斯金纳(1904―1990)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是从60年代的人类行为学派演变来的。

这个学派认为,既然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么,对管理学的研究就必须围绕人际关系这个核心来进行。

这个学派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认为在人们为实现其目标而结成团体一起工作时,他们应该互相了解。

10.群体行为学派。

这一学派是从人类行为学派中分化出来的,因此同人际关系学派关系密切,甚至易于混同。

但它关心的主要是群体中人的行为,而不是人际关系。

它以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

它着重研究各种群体行为方式。

从小群体的文化和行为方式,到大群体的行为特点,都在它研究之列。

它也常被叫做“组织行为学”。

“组织”一词在这里可以表示公司、政府机构、医院或其他任何一种事业中一组群体关系的体系和类型。

有时则按切斯特•巴纳德的用法,用来表示人们间的协作关系。

而所谓正式组织则指一种有着自觉的精心筹划的共同目的的组织。

克里斯•阿吉里斯甚至用“组织”一词来概括“集体事业中所有参加者的所有行为”。

11.经理角色学派。

亨利•明茨伯格。

这个学派主要通过观察经理的实际活动来明确经理角色的内容。

明茨伯格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组织中5位总经理的活动,得出绪论说,总经理们并不按人们通常认为的那种职能分工行事,即只从事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而是还进行许多别的工作。

决策的概念和类型1.决策的概念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解决当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从确定行动目标到拟定、论证、选择和实施方案的整个活动过程。

2.决策的类型(1)按决策的重要性划分①战略决策:指与确定组织发展方向和长远目标有关的重大问题的决策。

具有全局性、长期性与战略性,解决的是“干什么”的问题。

②战术决策:为完成战略决策所规定的目标而制定的组织在未来一段较短的时间内的具体的行动方案,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

(2)按决策的重复性划分①程序化决策:又称常规决策,是指对经常出现的活动的决策。

②非程序化决策:又称非常规决策,一般指涉及面广、偶然性大、不定因素多、无先例可循、无既定程序可依的决策。

(3)按决策条件的确定性划分:可分为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以及风险型决策。

(4)根据决策的主体不同划分:可分为个人决策与团体决策。

组织理论的发展从20世纪初开始,大致经历了传统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三个阶段。

传统组织理论盛行于20世纪10~30年代。

它着重分析组织的结构和组织管理的一般原则,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组织的目标、分工、协调、权力关系、责任、组织效率、授权、管理幅度和层次、集权和分权等。

代表人物有:提出官僚制度理论的M.韦伯,提出一般管理理论的H.法约尔,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F.W.泰勒。

尽管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适用于企业组织,但其组织管理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行政组织管理和行政理论的研究。

此外,美国学者L.厄威克及时综合和传播了传统组织理论者的观点和主张,扩大了传统组织理论的影响。

30年代后产生了以人际关系为研究重点的组织理论,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该理论一反传统组织理论的静态研究方法,着重研究人和组织活动过程,如群体和个体行为,人和组织的关系、沟通、参与、激励、领导艺术等。

美国学者G.E.梅奥等主持的霍桑实验,C.巴纳德的均衡理论,H.A.西蒙的行政决策理论,A.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D.麦克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F.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是综合早期传统组织理论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的成果,并以系统观点来分析组织的一种理论。

其特点在于把组织看成一个系统,从系统的互相作用和系统同环境的互相作用中考察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目的是通过研究寻求组织在这种互相作用中取得平衡的方法。

美国行政学家C.巴纳德首先用封闭系统的观点来考虑组织;T.帕森斯、F.卡斯特、J.罗森茨韦克则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系统,即组织系统除了要维持本身的平衡外,还要维持与环境的平衡。

60年代后又出现了权变理论。

这是一种反对一般管理原则,主张相机行事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J.伍德沃德,美国的P.劳伦斯、J.洛奇和F.菲德勒等。

组织理论的发展过程表明了管理思想的变化和研究方法的变化,即经历了一个从注重“事”的研究到注重“人”的研究,进而发展到人与事研究并重,在方法论上则从规范研究转向实证研究。

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认识组织及其活动的规律的成果,使人们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一理论有效地管理组织,以适应人类自身的组织活动。

组织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至今还缺乏统一的概念构架和核心内容。

有些学者对组织理论是否成为一门学科还持有不同意见。

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理论介绍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传统权力(Traditional Authority):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超凡权力(Charisma Authority):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法定权力(Legal Authority):理性——法律规定的权力。

对于传统权力,韦伯认为:人们对其服从是因为领袖人物占据着传统所支持的权力地位,同时,领袖人物也受着传统的制约。

但是,人们对传统权力的服从并不是以与个人无关的秩序为依据,而是在习惯义务领域内的个人忠诚。

领导人的作用似乎只为了维护传统,因而效率较低,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而超凡权力的合法性,完全依靠对于领袖人物的信仰,他必须以不断的奇迹和英雄之举赢得追随者,超凡权力过于带有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神秘的启示。

所以,超凡的权力形式也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韦伯认为,只有法定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提供了慎重的公正。

原因在于:(1)管理的连续性使管理活动必须有秩序的进行。

(2)以“能”为本的择人方式提供了理性基础。

(3)领导者的权力并非无限,应受到约束。

理论特征有了适合于行政组织体系的权力基础,韦伯勾画出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Bureaucratic Ideal Type),具有下列特征:l、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