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代持法律效力分析
股权代持的法律规范及财税处理
股权代持的法律规范及财税处理一、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司法解释及九民会议纪要第三十条规定,在未出现违反效力性强制规定导致股权代持合同无效情形下,均对股权代持倾向于认定有效。
《公司法解释(三)》用三个条文专门规定了实际出资人(隐名股东)和名义出资人的股东地位问题、相互关系问题。
通过这些条文,可以看出在实际出资人和名义出资人内部关系上,《公司法解释(三)》主张按照合同关系或者债权关系进行处理,如果司法要承认实际出资人获得相应股权的主张,必须满足公司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的法定条件。
就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的外部关系而言,司法解释更偏重于按形式说进行处理,即公司债权人可以直接诉请名义股东承担责任,而无须查明或照顾是否有实际出资人的存在。
当然,名义股东承担出资责任后可以向实际出资人进行追偿,同时,当名义股东对外处分其名下股权时,虽可比照善意取得制度处理,但名义股东因处分股权而造成损失时要对隐名股东给予赔偿。
应该注意的是,司法解释认为,实际出资人主张获得股权须获得公司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此处的股权应是大股权的概念,不仅包括共益权还包括自益权。
所以隐名股东要想有利润分配请求权这一自益权,同样应获得公司其他股东过半数的同意。
如果不能获得过半数同意,则隐名股东不应享有公司的利润分配请求权,对其投资利益的保护,则主要通过其与名义出资人的债权债务关系体现出来。
在隐名投资情形下,实际投资人的投资权益应通过其与名义股东之间的约定实现,如果当事人之间就利益分配已经进行了约定,名义股东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支付义务;如果没有约定利益分配,则只有当名义股东已经从目标公司处获得收益的,实际投资人才能请求名义股东进行给付。
因此,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解决委托投资权益问题,与目标公司是否进行了盈余审计无关,只与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是否有利益分配约定以及无利益分配约定时目标公司是否进行了盈余分配有关。
代持协议法律效力
代持协议法律效力代持协议是指一方(委托人)将其名下的财产或权益委托给另一方(受托人)持有或管理的协议。
代持协议的签订对于委托人和受托人都具有法律效力,其具体效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代持协议具有约束力。
一旦委托人和受托人双方签订了代持协议,就意味着双方对协议中的内容和约定都应当严格遵守。
委托人有权要求受托人按照协议的约定进行管理和持有财产或权益,受托人也有义务按照协议履行管理和持有的责任。
如果一方违反了协议的约定,另一方有权利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因此,代持协议具有明确的法律约束力,能够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其次,代持协议具有证明效力。
代持协议作为一种书面协议,具有一定的证明效力。
一旦代持协议签订完成,双方都应当保留好协议的原件或复印件,以备日后可能发生的纠纷或争议。
在司法机关或仲裁机构进行调解或审理时,代持协议可以作为证据进行展示,证明双方的真实意愿和约定内容,有利于解决争议,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再次,代持协议具有执行力。
一旦代持协议生效,双方都应当按照协议的约定进行履行。
委托人有权要求受托人按照协议管理和持有财产或权益,受托人也有义务按照协议履行管理和持有的责任。
如果一方拒绝履行协议,另一方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强制执行协议的内容。
在法律的保护下,代持协议的内容具有强制执行力,保障了双方的合法权益。
最后,代持协议具有解释效力。
一旦代持协议的内容存在争议或不明确的地方,双方都可以依据协议中的解释条款进行解释。
如果双方对于协议的理解存在分歧,可以通过协商或者依法向有关部门申请解释,以明确协议的具体内容和约定。
代持协议的解释效力能够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在协议履行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代持协议具有明确的约束力、证明效力、执行力和解释效力,对于委托人和受托人都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
双方在签订代持协议时,应当认真考虑协议的内容和约定,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共同遵守协议的约定,确保协议的有效履行。
股权代持协议法律效力是怎样的
No matter what you are going through, please don't give up lightly, because there is never a kind of persistencethat can be disappointed.(页眉可删)股权代持协议法律效力是怎样的股权代持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只要整份协议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就受到法律的保护。
其实,公司有一部分的股东就属于名义股东,这些名义股东并不是实际的出资人,实际出资人因为身份或者其他各种原因要和名义股东签订代持协议,不过要注意防范代持协议的风险。
一、股权代持协议法律效力是怎样的?股权代持协议有法律效力,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四条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
前款规定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名义股东以公司股东名册记载、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二、股权代持协议要点有哪些?第一、只要不违反合同第五十二条规定,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签署的股份代持合同即属有效协议,并成为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
因而,需要注意的事项就有两个:一是需要保证股份代持协议是有效协议,否则,实际出资人将无法依据该协议来确定自己实际出资人的地位,也无法通过该协议来主张权利。
二是在该协议有效的条件下,就会成为界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因而关系重大,合同条款应该慎重斟酌、不可草率行事。
代持协议能免责吗法律
一、代持协议的基本概念代持协议是指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约定由名义出资人代为持有实际出资人股权的协议。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如避税、规避法律限制等,实际出资人可能不直接持有公司股权,而是通过代持协议委托他人代为持有。
二、代持协议的法律效力1. 代持协议的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以下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只要代持协议符合上述条件,就具有法律效力。
2. 代持协议的免责条款在代持协议中,双方可以约定免责条款。
免责条款是指约定在特定情况下,一方不承担责任的条款。
以下是对代持协议免责条款的分析:(1)免责条款的有效性免责条款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如果免责条款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背了公序良俗,则该条款无效。
(2)免责条款的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六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但违约责任不得超过合同约定。
因此,在代持协议中,免责条款应当合理,不得超过合同约定的范围。
三、代持协议能免责吗?1. 免责条款的适用范围代持协议中的免责条款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1)因不可抗力导致代持股权无法履行或无法实现预期收益;(2)因名义出资人的过错导致代持股权受到损失;(3)因法律法规变更导致代持股权无法履行或无法实现预期收益。
2. 免责条款的效力如果免责条款符合法律规定,且在代持协议约定的范围内,则该条款有效。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出现免责条款约定的情形,名义出资人可以依据免责条款不承担责任。
综上所述,代持协议能免责,但需满足以下条件:(1)免责条款符合法律规定;(2)免责条款在代持协议约定的范围内;(3)免责条款的适用范围限于代持协议约定的情形。
在实际操作中,双方在签订代持协议时,应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合理约定免责条款,以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
股权代持协议的性质及其法律效力
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故第三人得向被代理人主张权利; 同时,享 有股东权利的前提是取得股东资格; 就代理制度中被代理人的介入 权而言,由于法律明确规定即使实际出资人的身份得以披露,其仍 需经由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方可确认资格,故实际出资人并不能取 得介入权。可见,将股权代持协议的性质界定为代理合同是有失偏 颇的。
股权代持协议的性质及其法律效力
翁梅红
(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公司的法律制度日趋完善,但仍存在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在实践中,许多争议的发生 都与股权代持协议有关,其中法律效力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厘清该类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需要先 厘清其性质。股权代持协议是以股权代持为标的的无名合同,若不存在其他无效事由,股权代持协议对实际出资人和名义股东双 方均具有约束力。而这类协议的法律效力包括对内效力和对外效力,前者是针对协议的双方当事人而言,后者是针对名义股东与 公司之间、实际出资人与公司之间而言。此外,股权及其转让条件也会对法律效力产生影响。
关键词: 股权代持协议; 实际出资人; 名义股东; 法律性质; 法律效力
一、问题的提出 股权代持是指实际出资人与他人签订的以股权代持为内容的协 议,约定由合同相对方以实际出资人的名义代为行使股东权利并履 行股东义务,合同相对方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也被称为隐名股 东。[1]股权代持主要分为以下情形: 其一是名义股东持股时表明自 己是代他人持股; 其二是名义股东持股时并不表明自己为他人代持 的事实,并且以自己的名义来持股。[2] 本文讨论的是第二种情形。 许多学者以 “隐名股东” 来称呼 “实际出资人”,但实际上,这一 表述不甚妥当。 “股东” 这一表述可视为对股东这种身份资格的肯 定。但是依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实际出资人获得股东资格的条件之 一是公司超过 一 半 以 上 的 其 他 股 东 同 意, 在 满 足 这 一 法 定 条 件 之 前,实际出资人并没有获得股东资格; 此外,从我国法律的表述来 看,法律的表述亦为 “实际出资人”,并未采 “隐名股东” 这一表 述,故以 “实际出资人” 称之较为合理。 山东长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刘军股权转让纠纷一案的争议焦 点即股权代持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从法院的审理结果来看,虽然 原告与被告签订了股权代持协议,但就程序而言,被告作为争议公 司的股东,其对外转让股权的前提条件是该事项通过了股东会的决 议并且其他股东放 弃 优 先 购 买。 因 此, 该 协 议 因 程 序 不 合 法 而 无 效。此外,在姚剑磊与汪东红股权转让纠纷案中,对于案件系争焦 点———股权代持协议的性质问题,法院认为股权代持的法律关系表 现为受托人应委托方的要求代为持有股权,从内容上看,其符合委 托合同的要求,故其本质为委托合同。可见,实践中股权代持协议 的问题较为广泛,对于其性质及效力是存在争议的。故本文拟对这 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二、股权代持协议的法律性质 ( 一) 代理合同 从法律规定上来看,代理仅仅指直接代理,即我国的代理是指 狭义上的代理。这又分为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指第三人并不知 道被代理人的存在; 第二种情形是指第三人只知道被代理人的存 在,对被代理人具体是谁并不知情; 第三种情形是指第三人不仅知 道被代理人的存在, 而 且 对 第 三 人 是 何 人 是 知 情 的。 在 代 理 制 度 中,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独立为法律行为,如果没有超越其代 理权限的范围,则不需要另行约定,该行为的结果直接归属于被代 理人。但是,从股权代持协议的内容来看,通常需要明确地约定协 议双方即代理人与被代理人的权利和义务,即便实际出资人不履行 付款的义务而 对 名 义 股 东 违 约,名 义 股 东 仍 负 有 向 公 司 出 资 的 义 务; 且从合同的相对性角度来看,公司仅得请求名义股东出资的权 利,对于实际出资人并无请求权。在代理制度中,由于权利和义务
股权代持协议风险有哪些
股权代持协议风险有哪些⽬前,股权代持已成为⼤家熟知的⼀种直接持有股权的变通⽅式。
因其具有隐密性和灵活性,可以在⼀定程度上使投资⼈更便捷地做出适当的出资安排,但也存在着⼀定的风险。
那么,股权代持协议风险有哪些?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股权代持协议风险⼀、股权代持协议的法律效⼒被否定股权代持协议的主要⽬的是通过该协议实现隐名股东的投资⽬的。
法律或⾏政法规可能禁⽌或限制隐名股东实施投资⾏为或投资于特定⾏业。
如果隐名股东属于被禁⽌或限制实施投资⾏为的⼈,或者其拟投资的企业所在的⾏业属于法律或⾏政法规禁⽌或限制投资的特定⾏业,则股权代持协议可能被认定为具有⾮法⽬的。
此时,尽管股权代持协议本⾝并不为法律或⾏政法规所禁⽌,但却可能因为其⽬的的⾮法性⽽被认定为属于“以合法形式掩盖⾮法⽬的”的⾏为,从⽽被认定为⽆效法律⾏为。
⼆、显名股东恶意侵害隐名股东权益在⼀般的股权代持关系中,实际出资⼈隐于幕后,名义股东则接受隐名股东委托,在台前代为⾏使股东权利。
⾯对各种诱惑,显名股东很可能违反股权代持协议之约定,侵害隐名股东利益,其主要情形包括:名义股东不向隐名股东转交投资收益;名义股东滥⽤股东权利(重⼤决策事项未经协商);显名股东擅⾃处置股权(转让、质押),等等。
三、隐名股东难以确⽴股东⾝份、⽆法向公司主张权益虽然《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五条原则上肯定了股权代持协议的法律效⼒,但投资权益并不等同于股东权益,投资权益只能向名义股东(代持⼈)主张,⽽不能直接向公司主张,存在⼀定的局限性。
隐名股东如果想从幕后⾛到台前,成为法律认可的股东,光凭⼀纸代持协议是不够的。
必须经过公司半数以上股东同意,实际出资⼈⽅可向法院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
之后,隐名股东才能够成为显名股东并向公司主张股东权利。
四、显名股东债权⼈针对代持股权强制执⾏在股份代持结构之下,股份登记在显名股东名下,其在法律上将被视为显名股东的财产。
代持股权继承法律问题探析
代持股权继承法律问题探析
代持股权是指股东将自己的股权交由他人代为持有,一般以协议的方式进行约定。
股权继承是指因股东去世或其他原因,其股权需要被继承者继承。
代持股权继承涉及法律问题的探析如下。
代持股权的合法性。
根据我国《公司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股东可以将股权转让给他人,但必须经过公司同意。
如果转让时未经过公司同意,或者转让协议违反法律规定,代持股权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
在代持股权之前,股东应当与公司进行协商,并经过正式的程序和程序。
代持股权可以继承吗?根据我国《继承法》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被继承人的所有财产,包括股权,都可以被继承。
代持股权可以作为被继承财产的一部分进行继承。
如果代持股权的协议中明确规定了该股权不可继承,或者协议违反法律规定,可能影响继承人对代持股权的继承权益。
代持股权继承涉及的法律问题包括代持股权的合法性、代持股权是否可以继承、代持股权继承的条件以及代持股权继承后的效力等方面。
股东在代持股权时应当与公司进行协商,并经过正式的程序和程序。
继承人在继承代持股权时应当依据协议或者遗嘱的规定,或者根据《继承法》的规定进行继承。
在继承后,继承人可以行使股东的权益,但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
代持协议是否合法
代持协议是否合法代持协议是指一方(甲方)将其名下的股权、财产或其他权益委托给另一方(乙方)代为持有或管理的协议。
代持协议在商业交易中被广泛应用,但其合法性却备受争议。
那么,代持协议是否合法呢?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代持协议的合法性进行探讨。
首先,代持协议的合法性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代持协议在未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一般是合法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代持协议中的委托行为必须是合法的,不能违反法律法规。
例如,委托人不能将违法违规的股权或财产委托给代持人进行持有或管理。
其次,代持协议的合法性还需考虑其是否符合公序良俗。
代持协议作为一种合同协议,其内容和形式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道德风尚,不能违背社会公共秩序。
因此,在签订代持协议时,双方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平等自愿、公平交易的原则,不得损害他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
再者,代持协议的合法性还需考虑其是否具备必要的法律效力。
代持协议作为一种合同协议,其必须具备合同的基本要素,包括合法的标的、合法的目的、真实的意思表示和法律上的形式等。
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要素,代持协议才能具备必要的法律效力,受到法律的保护。
最后,代持协议的合法性还需考虑其是否符合特殊法律规定。
在特定领域,如金融、证券等领域,代持协议可能会受到特殊的法律规定和监管。
在签订代持协议时,双方需仔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代持协议的合法性。
综上所述,代持协议在一定条件下是合法的,但其合法性需要符合法律规定、公序良俗、具备必要的法律效力,并且需遵守特殊的法律规定。
在签订代持协议时,双方应当慎重考虑,确保代持协议的合法性,以免发生纠纷或法律风险。
希望本文能够对代持协议的合法性有所启发,谢谢阅读。
代持协议有法律效应吗
代持协议有法律效应吗
代持协议一般是指一方委托另一方代为持有、管理、处理某种财产或权益的协议,可
以涉及股权、债权、房产等各种财产或权益。
代持协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双方之
间的权益和义务,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具体而言,代持协议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发挥法律效力:
1. 合法性:代持协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例如代持的财产或权益必须是合法的、合规的。
2. 合同的成立:代持协议必须满足合同的成立要件,包括意思表示、合法对象、合法
形式等。
3. 代持事项的明确:代持协议必须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包括代持事项、代持期限、代持费用、违约责任等。
4. 不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代持协议不能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违反的部分将被认定
为无效。
如果代持协议符合上述条件,一般情况下可以认定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双方当事人
可以依据协议的约定,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包括起诉违约方、要求赔偿等。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代持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也应当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
保代持行为的合法性。
如果代持协议违反法律法规,可能会导致协议的无效或产生法
律责任。
因此,在签订代持协议之前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确保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股权代持问题及解决方式
股权代持问题及解决方式“股份代持”问题是企业首发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中都会常常碰到的问题,而且常常会拖慢项目进度。
在企业上市进程中,该问题的显现可能会侵害到拟上市公司股权的清楚性,进而可能引发很多的利益纠葛和法律纠纷,所以证监会对此一直是明令制止的。
同样,对于拟挂牌新三板的企业来说,全国股转系统也明确要求企业清算好股权代持问题。
一、股权代持的原因分析关于股份代持的原因,中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迎西律师为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1)某些人的身份当时不合适做股东,通过代持间接向企业投资;(2)实际投资者人数太多,将一个团体的股份放在一个人身上,既保证了工商程序的简便也便于员工治理;(3)为了相互担保银行融资,通过代持的方式设立多家非关联企业;(4)为了规避法律的某些强制性规定,采取代持情势完成投资或交易。
二、股权代持的法律效率及风险1、股权代持的法律效率我国《公司法》目前没有明确规定关于股权代持的条款,关于股权代持的法律效率主要规定在最高院的司法说明中。
《公司法司法说明(三)》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率产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
”本文由公众号:“Q版E版新三板场外市场总同盟”编辑整理,欢迎关注!该规定说明股权代持协议只要不违背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应当是有效的。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具体规定为:“有下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方以敲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侵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侵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情势掩盖非法目的;侵害社会公共利益;违背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同时,《公司法说明三》对于托付持股安排中易引发争议的投资权益归属、股东名册变更、股权处罚等事项也进行了规定,这从侧面认可了托付持股本身的合法性。
股权代持协议法律效力
股权代持协议法律效力股权代持协议是指一方(委托人)将其持有的股权委托给另一方(受托人)代为持有或管理的协议。
股权代持协议在商业交易中被广泛应用,其法律效力备受关注。
本文将围绕股权代持协议的法律效力展开讨论。
首先,股权代持协议的法律效力受到法律的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股权代持协议是一种合法的合同形式,具有法律效力。
委托人和受托人在签订股权代持协议时,双方应当遵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其次,股权代持协议的法律效力受到司法机关的支持。
一旦股权代持协议发生纠纷,委托人或受托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纠纷,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会依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审查股权代持协议的内容和签订过程,对纠纷进行公正、合法的裁决,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再次,股权代持协议的法律效力受到监管部门的监督。
在股权代持协议的履行过程中,监管部门会对受托人的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其依法履行委托人交付的股权管理职责,保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监管部门会对股权代持协议的签订和履行进行监督和检查,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进行处理,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股权代持协议的法律效力需要双方共同遵守。
委托人和受托人在签订股权代持协议时,应当遵守合同的约定,诚实守信,共同维护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双方应当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股权代持协议的顺利履行,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综上所述,股权代持协议具有明确的法律效力,受到法律、司法机关和监管部门的保护和支持。
委托人和受托人应当共同遵守合同约定,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维护股权代持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股权代持协议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商业交易和投资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和保障。
股权代持协议的性质与法律效力
股权代持协议的性质与法律效力一、概述在现代商业实践中,股权代持协议作为一种特殊的合同安排,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和投资者的青睐。
股权代持协议,即实际出资人与他人约定,以该他人名义代实际出资人履行股东权利义务的一种股权或股份处置方式。
在此类协议中,实际出资人(或称隐名股东)并不直接出现在公司的股东名册上,而是通过代持人(或称显名股东)的名义间接持有公司的股份。
股权代持协议不仅涉及到出资人和代持人之间的权益关系,更对外部投资者、公司以及其他股东的利益产生深远影响。
正确理解和把握股权代持协议的性质和法律效力,对于保护各方利益、维护市场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股权代持协议的性质和法律效力,从合同的法律基础、协议双方的权益与义务、以及协议的对外效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同时,结合相关案例和法律规定,对股权代持协议在实际操作中的常见问题及风险进行剖析,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指导。
1. 股权代持协议的定义股权代持协议通常包括双方的权利义务、股权的行使方式、代持期限、代持费用、风险承担、协议终止条件等条款。
其核心在于明确代持人和实际出资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确保双方权益得到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股权代持协议虽然具有其独特的法律效力,但也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如代持人的信用风险、实际出资人的权益保护、公司治理结构的复杂性等。
在签订股权代持协议前,各方应充分理解其法律性质,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的意见,以确保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股权代持协议,又称股份代持协议、股权代理协议或隐名投资协议,是指实际出资人(又称隐名股东或实际股东)与名义股东(又称显名股东或挂名股东)之间签订的,约定由名义股东代实际出资人持有目标公司股权,并由实际出资人享有投资权益的合同。
在这种安排下,实际出资人并不直接持有目标公司的股权,而是通过名义股东来间接享有和行使股权。
这种安排通常出于特定的商业目的,如规避某些法律限制、保护个人隐私、方便资本运作等。
代持股协议书合同效力
代持股协议书合同效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代持股协议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常见。
代持股协议,顾名思义,就是指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的一种协议,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这种协议在实际操作中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从代持股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其风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代持股协议的法律效力1.代持股协议的合同效力代持股协议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其合同效力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
根据合同法的原则,只要代持股协议是由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作出的,并且意思表示真实,协议的内容合法,不违背公序良俗的,那么代持股协议就具有法律效力。
2.代持股协议与《公司法》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是规范公司组织和行为的基本法律,对于代持股协议这类涉及公司股东权益的协议,应当遵循《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
二、代持股协议的风险尽管代持股协议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的效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代持股协议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际股东的风险实际股东在代持股协议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风险:由于实际股东在法律上不是公司股东,不能直接行使股东权利,可能无法对公司决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 信用风险:实际股东将资金交给名义股东,存在被挪用或拖欠的风险。
(3) 纠纷风险:代持股协议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因名义股东的违约行为导致实际股东权益受损,产生纠纷。
2.名义股东的风险名义股东在代持股协议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信任风险:名义股东需要承担实际股东的资金安全责任,如果发生资金亏损,名义股东可能面临信任危机。
代持股份只签署代持协议就行了吗(两篇)
代持股份只签署代持协议就行了吗(二)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代持股份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注意事项。
然而,代持股份只签署代持协议真的就足够了吗?本文将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并引导读者了解更多有关代持股份的知识。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代持股份的定义。
代持股份是指一方将其股份委托给另一方进行持有和管理的行为。
这种安排通常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使用,例如公司重组、股权转让和股东之间的合作等。
代持股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股东之间的权益保护、风险分担和资源整合等目标。
1. 参与人的身份信息:代持协议应当明确指出参与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和法定代表人等基本信息。
2. 股份的标的和数量:代持协议应当明确规定委托人将其持有的哪些公司的股份委托给代持人进行持有和管理,以及这些股份的具体数量。
3. 代持期限和费用:代持协议应当规定委托期限的起止时间,并明确约定代持人是否有权要求委托期间的管理费用或报酬。
4. 代持权益和义务:代持协议应当详细说明代持人在代持期间享有的权益和承担的义务,包括但不限于行使委托人所持股份的表决权、认购权和转让权等。
5. 代持风险和责任:代持协议应当明确约定代持人在代持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和责任,并规定委托人和代持人之间的相应责任分担机制。
除了代持协议,代持股份安排可能还需要其他补充文件或措施。
这些文件或措施的选择和具体内容将取决于实际情况和各方的需求。
下面是一些可能需要考虑的因素:1. 股权转让协议:如果代持股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股权转让,那么除了代持协议外,委托人和代持人还需要签署股权转让协议。
股权转让协议应当明确约定双方的转让义务和约束,以确保股权在代持期结束后能够顺利地转回委托人。
2. 保密协议:如果代持股份涉及到商业机密或敏感信息,委托人和代持人可能还需签署保密协议,以保护双方的商业利益和重要信息不被泄露。
3. 代理协议:如果代持人在代持期间需要代理委托人进行某些事务,委托人和代持人可能还需签署代理协议,明确代理范围和代理权限。
代持合同协议书有效吗
代持合同协议书,顾名思义,是指实际出资人与他人约定,以该他人名义代实际出资人履行股东权利义务的一种合同。
这种合同在商业实践中并不少见,尤其在股权投资、家族企业传承等领域。
那么,代持合同协议书是否有效呢?以下将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代持合同协议书的效力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1.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代持合同协议书的签订方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即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
2. 当事人各方意思表示真实且一致:代持合同协议书应当是基于当事人真实意愿的,任何一方的意思表示都应当是自愿的,并且各方对协议内容达成一致。
3. 协议内容与签订程序均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代持合同协议书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社会公德和善良风俗。
4. 协议形式合法:代持合同协议书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且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签订程序。
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代持合同协议书是合法有效的。
以下是对几个关键点的详细解释:- 合法有效性:依法成立的代持合同协议书,自成立时生效,对协议各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具备上述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有效的。
- 对外效力:在对外关系上,名义股东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即使存在代持协议,名义股东也不能以协议为由对抗善意第三方。
- 内部效力:在代持协议的内部关系上,实际出资人和名义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应按照协议约定执行。
然而,代持合同协议书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法律风险:如果代持协议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者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可能导致协议无效。
- 操作风险: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代持协议没有明确约定各方的权利义务,或者代持人违反协议约定,可能会引发纠纷。
总之,代持合同协议书在符合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真实意愿的情况下,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规避风险,确保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同时,建议在实际操作前咨询专业法律人士,以确保协议的完善和执行。
股份代持协议是否有效
股份代持协议是否有效简介股份代持协议是一种股权交易方式,由股东将其持有的股份委托给一家代持人进行管理,以实现特定的目标和利益。
然而,股份代持协议是否有效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股份代持协议是否具备法律效力。
法律规定在多数国家,股份代持协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才能有效。
具体规定因国家而异,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规定事项:1.书面形式:股份代持协议通常需要以书面形式订立,双方必须签署并互相保留一份原始协议。
2.代持人资格要求:代持人必须合法注册并获得授权,以履行其代持职责。
3.年限限制:一些国家要求股份代持协议在一定年限内生效,超过规定年限的协议可能被视为无效。
4.权利义务明确:协议中必须清晰明确代持人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委托方的利益得到保护。
5.公正第三方见证:某些国家要求股份代持协议由公证机关进行见证,以确保其合法有效。
注意:以上仅为一般性规定,实际的法律规定因地区和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具体情况中,请咨询相关法律专业人士以获取准确的法律意见。
有效性判断标准除了法律规定,股份代持协议的有效性还需根据以下标准进行判断:自愿性股份代持协议必须是双方自愿达成的,没有任何形式的强迫、欺骗或误导。
合法目的股份代持协议的目的必须合法,不能违背法律法规。
相对平等股份代持协议双方应处于相对平等的交易地位,没有明显的不对等情况存在。
保护利益股份代持协议必须能够保护委托方的利益,代持人的行为不能损害委托方的权益。
清晰明确股份代持协议应该是清晰明确的,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规定。
考虑交易的公平性股份代持协议交易过程应该是公平的,没有违背公平原则的情况存在。
举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股份代持协议的有效性,下面将以一个具体示例进行分析。
假设甲公司和乙公司达成一份股份代持协议,甲公司将其持有的2000股股份委托乙公司管理和代持。
根据协议,乙公司有权在代持期内行使甲公司所持股份的投票权,并收取一定的代持费用。
首先,该协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在该国家,股份代持协议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并满足其他相关法律要求。
股权代持的18个法律要点(附范本)转需
股权代持的18个法律要点(附范本)转需一、股权代持的定义股权代持,是指实际出资人与他人约定,以该他人名义代实际出资人履行股东权利义务的一种股权或股份处置方式。
又称隐名投资。
二、股权代持的法律依据股权代持协议有法律效力,取决于签订协议的具体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若股权代持协议符合以下条件,则具有法律效力:1. 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 意思表示真实;3.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三、股权代持的法律风险1. 代持人恶意处分股权的风险;2. 股权被继承或赠与的风险;3. 代持人债务风险;4. 股权被查封的风险;5. 股权被转让的风险;6. 股权被稀释的风险;7. 代持人泄露商业秘密的风险;8. 代持人死亡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风险;9. 代持人违反公司章程的风险;10. 代持人利用股权进行违法活动的风险。
四、股权代持协议的主要内容1. 当事人的基本信息;2. 股权代持的原因;3. 股权的数量、性质和比例;4. 代持人的权利和义务;5. 实际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6. 代持期限;7. 代持费用的支付;8. 违约责任;9. 争议解决方式;10. 协议的生效、变更和解除。
五、股权代持协议的签署与公证1. 签署:股权代持协议应由实际出资人与代持人双方共同签署,并留存各自签字的协议原件。
2. 公证:为了确保股权代持协议的法律效力,建议办理公证手续。
六、股权代持的解除与终止1. 代持期限届满;2. 双方协商一致解除;3. 实际出资人行使解除权;4. 代持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死亡;5.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七、股权代持的税务处理股权代持涉及到的税务问题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实际出资人与代持人应根据税法规定,依法纳税。
八、股权代持的注意事项1. 了解股权代持的法律风险;2. 签订书面股权代持协议;3. 办理公证手续;4. 关注股权代持的税务处理;5. 明确股权代持的解除与终止条件;6. 如实向公司及其他股东披露股权代持关系;7. 注意保密股权代持协议的内容。
关于股权代持协议的性质及法律效力探析
关于股权代持协议的性质及法律效力探析摘要:股权代持协议的提出本是为了推进双方发展,并使双方的投资安排更加灵活。
然而,我国相关法律对于股权代持协议的解释并不完善,这种情况很可能导致协议签订后形成一系列风险,大幅限制协议的签订意义。
为了切实规避以上问题的发生,本文以股权代持协议为核心,直接提出协议性质、认定以及法律效力,以期为相关人员予以帮助。
关键词:股权代持;协议性质;法律效力前言:股权代持协议指的是实际权利人通过名义权利人签字或实际支付公司定金,名义权利人代表实际权利人行使股东权利,履行股东义务。
自然权利人也称为隐性股东,名义持有人称为名义股东。
股权代持协议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包括规避特定法律法规等,如外国投资者进入限制或禁止的行业、保护商业秘密和隐私,以及规避执法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对股权协议的性质和法律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股权代持协议的性质股权代持主要是建立在名义股东与隐名股东之间的信托关系之上,而这种关系是以间接持股合同为基础。
因此,隐名股东授权名义股东代表自身投资和持有股票,投资收益和损失实际由名义股东所有和承担。
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关系仅基于自愿的契约关系,不同于“代理人”,因为在代理人的法律关系中,代理人必须代表委托人行事;这种关系也不同于“信托关系”,因为在信托的法律关系中,双方无需向某些实体“隐瞒”信托关系,信托的受托人具有一定的投资决策权[1]。
二、股权代持协议的认定1.股权代持关系认定在司法实践中,不能仅根据条约的名称或对条款性质的描述来判断条约的性质。
有些协议虽然在形式上类似于股权转让协议,但根据签署时间的不同,如果双方同意不转让股份,原股东将继续持有股份,除非该股份已经上市。
公司上市后双方转让股份的情况不予披露,双方将视情况按比例分享公司股份的利润。
这种情况的性质一定是代理人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而不是股份转让。
当然,双方也可以正式约定转让股份和股本,但受让方只是名义上的股东,而转让方保留实际存款人或实际受益人的身份。
代持股协议是否合法
代持股协议是否合法代持股协议是指一方(被代持方)将其持有的股权委托给另一方(代持方)代为持有或管理的协议。
在实际操作中,代持股协议通常用于解决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公司治理、股权激励等问题。
然而,代持股协议是否合法却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就代持股协议的合法性进行探讨。
首先,代持股协议是否合法要看具体的法律规定。
在中国大陆地区,代持股协议的合法性受到《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约束。
根据《公司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股东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应当按照其持有的股份比例平等分配。
而代持股协议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股东权益的不平等,违反了《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因此,代持股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法律风险。
其次,代持股协议的合法性还需考虑其是否损害了公司的利益。
代持股协议一般会涉及到股权的转让、投票权的行使等问题,如果代持方利用其持有的股权损害了公司的利益,那么代持股协议就可能存在违法行为。
尤其是在公司治理中,代持股协议的滥用可能会导致公司决策的不公正,损害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
另外,代持股协议的合法性还需考虑其是否符合公司章程和股东协议的规定。
在公司章程和股东协议中,通常会对股东行为、股权转让等方面进行规定,如果代持股协议违反了这些规定,就可能构成违约行为,导致协议的无效性。
综上所述,代持股协议的合法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法律、公司治理、合同约定等多个方面。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涉及代持股协议的签订和执行,建议相关各方应当谨慎对待,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确保代持股协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总之,代持股协议是否合法,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在实际操作中,相关各方应当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公司治理的公平公正。
同时,建议相关各方在签订代持股协议之前,应当充分沟通,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避免后续的纠纷和风险。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对代持股协议的合法性有所启发,为相关各方在实际操作中提供一定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权代持法律效力分析股权代持,或称委托持股,是指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达成以下约定:名义出资人作为名义股东,在股东名册等公司工商登记信息上出现,而实际上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商业交易的保密要求以及灵活安排的需求不断上升。
在此背景下,凭借其本身所特有的隐秘性和灵活性,股权代持已被广泛应用在商业交易行为中,例如,为规避公司股东人数上限而进行的职工持股会代持安排,为开展中国境内有限责任公司员工虚拟期权计划而由大股东代持员工股权的安排,在投融资交易中因商业考虑而进行的股权代持安排,等等。
与此同时,由股权代持安排引起的纠纷和争议也越来越频繁。
下面通过一起投融资交易中股权代持安排引发的诉讼案件,对股权代持的法律效力问题加以分析梳理,并进一步探讨有效降低或防范这一领域重大法律风险的途径和手段。
一、案情还原在本案中,原告和被告均为自然人,第三人为一家中资有限责任公司。
被告作为第三人的早期投资人,持有第三人的部分股权。
原告获悉第三人正准备开展新一轮融资,便与被告协商,希望能从被告处以较低价格受让其持有的第三人部分股权。
在此过程中,原告成为这部分受让股权的实际出资人,但名义上它仍由被告持有。
被告与原告协商后签署的《代持协议》约定:被告将其持有第三人的部分股权以低于同期融资价格的价格转让给原告;在第三人的股权在公开市场流通前,由被告代原告持有该部分股权。
之后,由于经营不善,第三人股权的估值大幅度降低。
此时原告实际持有的第三人股权的市场价值已低于之前从被告处受让股权时的价值,由此导致原告投资失利,该笔投资处于亏损状态。
于是,原告希望不再履行《代持协议》,并要求被告将之前从原告处收取的股权转让款全部返还。
这一要求遭到被告的拒绝,原告遂将被告起诉至法院,请求法院确认《代持协议》无效,并判令被告将其从原告处取得的股权转让款全额返还。
这份《代持协议》的法律效力究竟如何?是有效合同、可撤销合同,还是效力待定合同?抑或根本就是无效合同?这是本案中双方争议的主要焦点,也是这一类股权代持协议法律关系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二、股权代持法律效力分析1. 概述股权代持安排的协议通常包含两种民事法律行为:一是实际出资人和名义出资人关于委托持股的民事法律行为;二是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关于股权转让的民事法律行为(即名义出资人将其持有的股权转让给实际出资人)。
因此,要判断股权代持安排的协议是否有效,需要分别分析委托持股和股权转让这两个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效力。
《合同法》第52条列出了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一般来说,股权代持安排的协议由实际出资人和名义出资人自愿签署,属于正常的商业交易行为,没有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也不存在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形。
因此,正常的股权代持安排协议通常不存在《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合同无效的前四种情形。
至于是否存在第五种情形,即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则有着进一步讨论分析的空间。
在法律实务中,由于对“强制性规定”的解读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使得该条规定成为多数股权代持安排争议的焦点之一。
以下将主要从委托持股和股权转让这两个法律行为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这一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2. 委托持股行为的法律效力分析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公司法解释三》”)出台之前,委托持股行为一直位于灰色地带,无任何法律法规对其做出明确规定。
而《公司法解释三》第25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
这一规定正式肯定了委托持股的法律效力;同时,《公司法解释三》对于委托持股安排中易引发争议的投资权益归属、股东名册变更、股权处分等事项也进行了规定,这从侧面认可了委托持股本身的合法性。
在投融资交易中,多数公司的最终目的是上市,公司如果希望在中国境内资本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则需遵守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首发办法》”)。
《首发办法》第13条要求,“发行人的股权清晰,控股股东和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持有的发行人股份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
由于委托持股会影响发行人股权的清晰度,且存在潜在的股权纠纷风险,所以从目前证监会的监管口径看,委托持股是不允许的。
据此,有人认为,由于委托持股违反《首发办法》中的有关要求,会实质阻碍公司上市,从而损害公司和公司中其他股东的利益,所以委托持股协议应属无效。
然而实际上,《证券法》《首发办法》及其他与企业上市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并没有规定委托持股这一行为本身无效,监管部门为确保股权清晰而适用的监管审查口径也只是要求公司对委托持股的行为进行清理,而并未否认委托持股本身的合法性。
3. 股权转让行为的法律效力分析很多情况下,实际出资人从已经持有公司股权的股东处受让部分股权,并由后者代其持有。
出于这种股权代持安排,该股权转让行为不会进行工商变更登记。
根据2006年版《公司法》第72条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在实践中,该类股权转让协议往往并不向第三方披露,自然也就没有履行《公司法》第72条规定的股权转让程序,即违反了《公司法》第72条的规定,从而使得该股权转让行为的法律效力存在瑕疵。
这个瑕疵是否会导致该股权转让行为无效呢?前文提及的案件中,原告恰恰就是以股权转让行为违反《公司法》第72条的规定作为主张其无效的理由。
判断股权转让行为以及股权代持安排的协议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公司法》第72条规定是否属于《合同法》第52条中提及的“强制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中的第14条规定,《合同法》第52条中提及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但该解释并未对“效力性强制规定”做进一步说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则明确规定,“违反效力性强制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合同无效;违反管理性强制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具体情形认定其效力。
”并指出,“强制性规范规制的是合同行为本身即只要该合同行为发生即绝对地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合同无效。
”不难看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实质特征是规范损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行为。
具体而言,其规范的是法律及行政法规明确规定违反该类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的行为,或虽未明确规定违反之后将导致合同无效,但若使合同继续有效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不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规范范围的则由“管理性强制性规定”加以规范。
对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适用范围的限制,有利于实现维护《合同法》、鼓励和保护交易等重要目的。
结合上述对“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分析可见,违反《公司法》第72条规定的行为,仅仅损害了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并没有损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
因此,《公司法》第72条规定应理解为“管理性强制性规定”,而非“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故股权转让行为及股权代持安排协议并不会因为违反《公司法》第72条规定而当然无效。
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明确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股权“转让方、受让方以侵害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为由请求认定股权转让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但该规定仅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
当然,这对于内资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也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公司法》第72条规定不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分析。
在司法实践中,虽然各地人民法院通常不会将《公司法》第72条规定理解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但对股权转让行为属于效力待定还是可撤销仍存有一定争议。
例如,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12年在其官网发布的《民商事审判实践中有关疑难法律问题的解答意见》中提出,未经有限责任公司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的股权转让合同一般应认定为效力待定的合同;根据2007年《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关于公司纠纷、企业改制、不良资产处置及刑民交叉等民商事疑难问题的处理意见》,目前审判实践中较为通行的观点为:未经有限责任公司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的股权转让合同不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其效力始于成立之时。
前述案例涉及的股权转让合同不应被认定为效力待定的合同,而应属于可撤销的合同。
一般来说,效力待定是因为合同当事方主体资格、能力存在瑕疵,具体而言,《合同法》规定的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代理权、超越代理权、代理权终止后以及无处分权人签订的合同为效力待定,而股权转让行为中的转让方和受让方通常均不存在上述主体资格欠缺,唯一的瑕疵是未履行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的程序,从而损害了第三方(即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
因此,作为权利受损害方,其他股东可以请求撤销转让方和受让方之间的股权转让合同,但是在行使撤销权之前,该股权转让合同是有效的。
三、结论及建议综上,就股权代持安排协议而言,如其中无其它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的条款,则其中的委托持股行为及股权转让行为均不存在《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合同无效的情形,也非属于效力待定,应属于有效。
该案判决书认为,委托持股行为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故而合法有效;《公司法》第72条之规定应理解为“管理性强制性规定”,而非“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根据该规定,其他股东如果认为被告转让股权的行为侵害了其优先购买权,可以据此请求撤销股权转让协议,而原告作为股权受让方,并不能代替其他股东行使该权利。
因此,《代持协议》应认定为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代持协议》未被认定为无效,但如前文对违反《公司法》第72条规定的股权转让行为的法律效力的分析所述,如果其他股东主张该股权转让行为损害了其优先购买权,则其可据此请求撤销《代持协议》。
因此,《代持协议》的效力状态仍然存在不稳定性。
建议在实务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关技术措施,以弥补股权转让程序上的瑕疵,从而补强《代持协议》的效力,以防范后续可能产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