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制度与近代中国西部农地资源开发(1)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资料1. 西部大开发的背景西部大开发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加强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和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自1999年开始,西部大开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西部地区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土地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流向。
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不平衡的地区发展: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资源优势: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人口流动:近年来,中国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许多人选择前往西部地区寻找发展机会。
2.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举措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举措主要包括:2.1 资金投入为了支持西部大开发,中央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1999年至2020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超过4.5万亿元人民币用于西部地区的项目建设和扶持。
2.2 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大量的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启动和完工,极大地改善了西部地区的交通和物流条件。
2.3 招商引资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西部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
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设立了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了投资企业的税负。
同时,西部地区加快了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服务,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
2.4 生态环保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补偿政策,鼓励企业和居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同时,加强了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管,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3. 西部大开发的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西部大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3.1 经济增长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增速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地区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总结
1. 太平天国(1851年):《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按人口平均分配。
该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但它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
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而且,《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并未付诸实施。
2. 旧三民主义(1905年):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3. 新三民主义(1924年):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 《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5. 《兴国土地法》(1929年4月):1929年4月,毛泽东、邓子恢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是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重庆沙坪坝事业单位笔试真题及答案2024
重庆沙坪坝事业单位笔试真题及答案2024(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由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近期在乌干达翠鸟油田项目应用成功。
A."地壳"1.0正循环回转导向B."前进"循环回转钻孔C."璇玑"2.0旋转导向D."梦想"3.0螺旋导向【答案】:C2.2024年1至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11.5万辆和209万辆,同比分别()。
A.增长20.2%和31.8%B.增长28.2%和25.8%C.增长25.2%和31.8%D.增长28.2%和31.8%【答案】:D3.2024年3月15日从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推介暨中外企业交流会上了解到,第二届链博会将增设()展区。
A.数字科技链B.先进制造链C.供应链服务D.智能汽车链【答案】:B4.2024年3月8日,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在珠江口盆地发现我国首个深水深层油田——(),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02亿吨油当量,是我国在深水领域自主发现的最大油田。
A.开平南油田B.克拉玛依油田C.南海西部油田1/ 13D.塔里木油田【答案】:A5.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持续巩固提升()成果。
①脱贫人口就业保障;②“三保障”;③饮水安全保障;④“六保障”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D6.关于被誉为空难“见证人”的飞机黑匣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具有极强的抗磁干扰能力B.是航空飞行记录仪器C.通常安装在飞机中部位置D.外壳采用绝热、防冲击保护材料【答案】:C7.当乘坐升降电梯上楼时,从电梯开始启动到最后停下来,身体所处的状态先后分别为()。
A.失重正常超重B.超重正常失重C.超重失重正常D.正常超重失重【答案】:B8.经济学认为,稀缺是人类面对的永恒话题。
经济学讲的“稀缺”指的是()。
A.人生有限,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B.相对于人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总是有限的C.任何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D.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总有一些资源是无法提供的【答案】:B9.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可以分为四个环节,即准备工作、调查工作、研究工作和()。
江苏初三初中历史中考模拟带答案解析
江苏初三初中历史中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下列主张属于“孔子的智慧”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C.顺应自然,“无为而治”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朝农作物平均亩产约1.5石,而宋代平均亩产约2石,比唐代高约30%……而且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
宋朝较唐朝农业更发达的原因不包括()A.宋朝政府注重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和引进B.宋朝人口数破1亿,劳动力有增加C.宋朝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工具的改进D.宋朝社会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苦3.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
下列选项不能够印证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历史发展线索的是()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B.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密切汉藏交往C.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促进南洋经济发展D.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4.《复兴之路》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表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材料中的“国耻”指的是()A.鸦片战争失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B.甲午战争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C.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辛丑条约》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攻占北京城5.下表是在不同时段《新青年》杂志刊发的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
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度最高,其原因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B.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6.某电视剧中有这样的场景:“1934年12月2日,红34师阵地淹没在敌人的炮火中……师长陈树湘率全师殊死鏖战4天5夜,终于保证红军主力全部过了湘江,但全师却从6000多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文献综述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文献综述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
土地改革不仅意味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更代表了对农村社会经济制度的全面改革。
本文将综述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文献资料,揭示其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实施过程及影响。
一、历史背景建国初期的中国农村,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度严重剥削农民阶级的社会,农村土地所有权完全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农民没有土地,只能以佃农的身份被奴役和剥削。
国共内战结束后,新中国成立,解放了中国农民,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关系,建立了农村土地改革的基本政策。
二、主要内容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以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为主要内容。
具体措施包括: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和生产工具,分配给农民;废除租佃关系,实行耕者有其田;确立农田归农民所有的制度;发展农村合作社,推行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土地普查,确立土地分配标准。
三、实施过程土地改革由农村基层组织负责组织实施,主要通过开展群众性运动推进。
首先进行土地普查,确立土地所有权关系,确定没收地主土地的范围和分配对象。
然后进行群众性的土地革命斗争,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
最后进行土地分配,平均分配土地给农民,确立农民的所有权。
四、影响中国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彻底打碎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民,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加速了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
实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有效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为实现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开端,其影响深远,对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土地改革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中国农村发展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西部开发: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原则
第2 2卷第 3 期
20 年 5月 12 1
经
济
地
理 12 1
E 0 0M【 0 C c CE a 删
文童编 号 :(O—s 6 ( ̄r13— 36 3 I ] , 2 2 2 o 0 5 —0 K , x
赋、 技术装 备、 投资环境 、 动力素质 、 劳 知识 水平和社会 结台 , 更少 有从 生态环 境角 度来 考虑 制度 的创 新与模 积累等这些显 性 因素外 , 度供给 与创新 是 一个 非常 式 ; 二 , 村 土地 产 权 制 度 的模 式 与 实 施 主 要 围绕 经 制 第 农 重要和关键 的因素 。西部 土地 资 源开发是西部 大开发 营 权 , 承 包 经 营 权 的 制 度 模 式 . 对 所 有 权 研 究 较 即 而 的基础 , 土地 资 源 开发 的关键 也 在 于产 权 制 度创 新 。 少 , 对 所 有 权 的 研 究 总 是 有 意 无 意地 在 排 斥 个 人 或者 西部待开发 的土地 等 自然资 源丰富 , 在整 个 国家 的 自 主体基础 上 , 围绕 集体 或 国家 而不 敢有所 突 破。这与 然资源总 量 中 占有非 常大 的 比重。据有 关统 计 ,90 人们 对 企 业 产 权 制 度 改 革 关 注 所 有 权 程 度 ( 终 极 所 19 对 年 全 国待 开 发 耕 地 约 1 ,3 万 亩 , 西 部 地 区 ( 9 49 而 西南 和 有 权 和法 人 所 有 权 的 争论 ) 成 了鲜 明 的 反 差 ; 三 , 形 第 西北) 占了 5 . %(0 9 9万 亩 ) 待开 发 园地 占 了 绝大多数探讨 农 村土地 产权制 度创 新 的理论 和 实践 , 就 6 5 1.8 , 3 .%, 开 发 林 地 占 4 . %. 开 发 草 地 占 7 实 质 上 是 关 于 狭 义 农 村 土 地 , 22 待 21 待 2 即耕 地 的 产 权 问题 , 农 而 2 l这些待开 发 土地 , 于开发 周期 长 和制 度 的不 村 其 它 类 型 的 土地 产 权 问 题 被 有 意 无 意 的 忽 视 了 , %。】 由 或 确定性 , 投人 产出的 比例不清 楚 , 少有人 问津 。所 以通 者 被 一 笔 带 过 。 过土地产权 制 度的创新 , 引导人 们来开 发 就显 得很有 本文立足于西 部 土地 资源 的具 体情 况 , 不 同的 从 必要 。另一方 面 , 西部 地 区 生态环 境先 天 缺 陷与后天 角 度 探 讨 了西 部 土地 产 权 制 度创 新 的 原则 。 破坏严重 , 使西部生态 环境 已经 变得非 常脆弱 , 土地开 发不仅不能 以牺 牲生态 环境 为 代价 , 而且 应 以此为契 机对生态环境进行治 理和改善 。而农村 土地 产权制度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 生态环境 。
第3章 土地经济学 土地产权理论(7版)
城市、城市之外的有规定的
集体土地所有权
农村除了规定属于国家的
第二节土地产权体系
二、中国土地产权体系的构成
(二)土地使用权
1、概念:(关键词)依法、使用、占有、收益、 处分
2、特征:(关键词)派生、功利、有限、稳定…… 3、主要的土地使用权 (1)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使用权、三权分置、
流转] (2)建设用地使用权[城市、多样、丰富、限期、
市场交易] (3)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村集体、无偿、
无限期、承包、流转]
第一节产权与土地产权 第二节土地产权体系 第三节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
第四节土地产权理论对中国农村土地 制度改革的指导作用
土地产权权能
第三节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
一、土地产权权能理论
成
土地承包经营权
承包权 三权分置
经营权
图土
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权
地 土地使用
产 权(狭义)
权
农村建设用地使用
体
权
宅基地使 用权
资格权 使用权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 权(广义)
系
集体公益性用地使用权
土地租赁权
他项权利
土地抵押权 土地地役权
土地发展权
第二节土地产权体系
二、中国土地产权体系的构成
(一)土地所有权
法律角度 经济学角度
• 对财产进行利用、收益及转让的权利 • 人与物的关系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被认可的行为关系
产权起源 现代产权起源
• 财产性质与社会秩序——私有制——财产归属的秩序
• 市场经济——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 置权——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财产权等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西部大开发简介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市、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71.4%。
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5%。
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
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5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奠定基础阶段从2001年到2021年,重点是调整结构,搞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教育等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体制,培育特色产业增长点,使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初步改善,生态和环境恶化得到初步遏制,经济运行步入良性循环,增长速度达到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加速发展阶段从2021年到2030年,在前段基础设施改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进入西部开发的冲刺阶段,巩固提高基础,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跃进;现代化阶段从2031年到2050年,在一部分率先发展地区增强实力,融入国内国际现代化经济体系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快边远山区、落后农牧区开发,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
“十五”计划时期,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特色旅游业;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特别是要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从根本上改善这些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要集中有限力量,精心规划,组织建设一些关系西部发展全局的标志性工程。
力争用5到10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确保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文献综述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文献综述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土地改革,新中国试图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解决土地问题,打破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在这一时期,土地改革成为国家的重要政治议题,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本文将对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探讨这一时期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影响和成效。
第一篇:《中国土地改革史》作者:陈毅这本书是中国著名的土地改革历史学家陈毅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本书中,陈毅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进程和成果。
他对中国土地制度的分析显示,旧中国的土地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封建地主制度,农民在土地上没有真正的所有权,这导致了农民长期以来的贫困和艰辛。
他认为土地改革的实施,为农民赢得了土地所有权,解决了农民的生计问题,也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还指出土地改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社会主义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本书为我们全面了解中国土地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第二篇:《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功过》作者:刘德这篇文章主要评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的历史功过。
作者指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是非常成功的,成功地消灭了土地豪绅阶级,给了农民一定的土地所有权。
但作者也指出,土地改革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土地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土地改革工作不够彻底等问题。
作者倡导,要引以为戒,避免土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土地制度,尊重农民的意愿,给予他们更大的决策权,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第三篇:《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作者:李大钊李大钊在这篇文章中认为,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必然,它使得中国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使得中国农业有了稳定的发展基础。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打破了旧社会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得中国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产权,增强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土地改革也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于中国土地政策的书籍
关于中国土地政策的书籍中国土地政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一环,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我将介绍三本与中国土地政策相关的书籍,并简要分析其内容和观点。
1. 《土地制度改革:中国案例》本书是中国土地政策改革方面的经典之作,由中国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编。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原因和影响。
此书通过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结合大量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初衷、目标以及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同时,本书还探讨了土地制度改革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以及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此书适合对土地政策感兴趣的学者、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阅读。
2. 《中国乡村地方政府土地政策研究》本书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海撰写,专注于中国乡村地方政府的土地政策研究。
书中通过对中国乡村地方政府土地政策的历史背景、政策目标以及政策实施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乡村地方政府在土地政策领域中的作用和责任。
此书紧密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乡村土地政策的优化方案,并针对问题和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该书适合对中国乡村治理和土地问题感兴趣的读者。
3. 《中国土地政策与农村建设》本书由北京大学教授魏振林主编,综合了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书中全面介绍了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历程、政策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农村建设的影响。
此书阐述了土地政策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减少农民贫困等方面的作用,并引用具体数据和案例,深入分析土地政策的实际效果和挑战。
该书将土地政策与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为读者提供了较全面的视角和分析框架。
适合对中国农村发展和土地政策感兴趣的读者。
综上所述,以上三本书籍都是关于中国土地政策的研究经典之作,内容涵盖了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乡村地方政府土地政策和土地政策与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历程、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对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名词解释西部大开发
名词解释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是指中国政府在2000年以后,为了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政策,重点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是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在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经济的投资和支持,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实现全国各地的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政府将大量资金用于修建公路、铁路、机场、电网、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以提高西部地区的交通和能源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由于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因此政府在大开发的过程中,也要求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再次,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西部地区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因此政府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此外,还有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的投入,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升西部地区的综合实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过去的几年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GDP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都有较高增长。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同时,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教育科技等方面也有了较大改善。
然而,西部大开发战略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西部地区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
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压力和生态问题仍然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和治理。
因此,西部大开发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更好的区域协调发展。
2012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项目清单
城市化进程的海岸带生态安全和风险调控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对策
江苏省科技厅 22 23 2012GXS2D021 基层科技创新组织与管理体制研究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012GXS4D083 江苏创新资源整合共享的模式与机制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市科技局 24 2012GXS4D115 服务于技术创新的科技金融耦合机制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
西安市科技局 67 2012GXS4D117 基于可持续利用下的农地流转制度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甘肃省科技厅 68 2012GXS4D102 农产品价格波动对策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
青海省科技厅 69 2012GXS4D104 城市化进程中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 青海大学 究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 70 71 72 2012GXS2D025 宁夏科技规划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2012GXS3D041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信息 研究所
云南省科技厅 62 63 2012GXS2D023 桥头堡建设中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科技支 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撑体系研究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
2012GXS4D100 专利转化实施统计监测体系建设研究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 64 2102GXS2D030 与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相适应的全 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 国科技援藏模式创新和长效机制研究
2012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项目清单
序号 北京市科委 1 2 3 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产权制度研究——以中 2012GXS4D073 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试点政 北京决策咨询中心 策为例 2012GXS5D142 科研机构改革与发展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2012GXS6D161 外国政府创新管理新趋势及借鉴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关于中国土地政策的书籍
关于中国土地政策的书籍中国土地政策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着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以及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
本文将介绍几本与中国土地政策相关的重要书籍,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土地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1.《中国土地革命史》《中国土地革命史》是由毛泽东等人编写的一本经典著作。
该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概述了中国土地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从封建土地制度到土地革命运动的兴起,再到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实施,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历程。
2.《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问题研究》是由王建民教授撰写的一本权威著作。
该书分析了中国土地问题的根源、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和城市土地使用政策,作者提出了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具体建议,并探讨了土地政策对农民收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3.《中国土地制度发展史》《中国土地制度发展史》由贺禹教授撰写,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现代土地制度的建立。
该书探讨了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土地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作者对中国土地政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有益的思考。
4.《改革开放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该书由胡兴邦教授撰写,深入研究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
作者比较了不同地区的土地政策实施和农民收益的差异,分析了土地流转、集体经营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利弊。
该书帮助读者了解农村土地政策改革对农民收入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5.《城市土地政策与城市发展》《城市土地政策与城市发展》是由杨凤山教授编写的一本研究型书籍。
该书综合分析了中国城市土地政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土地使用规划、用地审核和土地拆迁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该书对中国城市土地政策未来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综上所述,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国土地政策不同方面的内容,从历史、现实到未来发展,从农村到城市,给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和思考土地政策的机会。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毕业论文是学生修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后,结合已学过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结合已有的工作或社会实际,就某些感兴趣的专业问题,在进一步查阅资料、实地访问与调查后,撰写一篇精炼的、有理论、有观点、有数据、有说服力的论述文章。
下面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提供以下7个方面的参考说明:1. 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评价、土地评估与土地利用规划(1)土地利用调查它是根据国家生产任务和土地管理要求而对一个区域面积进行有关土地的资源性和资产性的调查与制图的系统专业工作.调查的手段与技术有地形图和常规简易测量,也有“三S”技术。
调查后的后续工作有土地评价、区域性的土地利用规划及专业设计等.(2)土地评价(land evaluation)土地评价一般主要依据是土地的自然性状,如土地本身的质量及其与土地资源利用的有关自然资源(如水资源、气候资源……)的平衡,偶合关系,其中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如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联合国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FAO的土地人口承载潜力评价,我国有关农用土地评等定级等)。
(3)土地评估(land assessment),土地评估是考虑到土地的经济特性,其中特别是经济区位因素。
最有名者为美国的LESA模式,即土地评价与区位评估(Land Evaluation & Site Assessment),它是将土地的自然特性评价和其经济区位结合来考虑的,比较实用。
(4)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全国自上而下,即从其宏观总体规划到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等一个系统组合,这是合理利用资源所必须的,绝不能个别区域而自行其事,必须尊重上一级的总体规划,这是具法律性质的,必须在一级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落实区域土地利用分区限制的原则,特别像我们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更要如此。
当然,这并不是限制某些区域的具体发展,只是考虑到土地资源的总体性与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XX会议手册XX1019
XX会议手册XX1019会议指南目录欢迎辞 - 1 - 主题及组织机构 - 2 - 大会日程安排 - 5 - 分会场及论坛议程 - 8 - 西南大学周边交通与酒店信息 - 8 - 大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名单 - 8 -欢迎辞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正值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周年之际,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与西南大学主办的“2010年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学术年会”于10月22日至23日在西南大学盛大举行。
中国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能源、矿产、土地等资源,但同时也是中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区域之一。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促进经济进展方式转变,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与可持续进展,为新阶段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理论根据,已成为各个领域关注的焦点。
同时,以“两江新区”与“五个重庆”建设为契机,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与城乡统筹进展的直辖市,也需要我们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进展中找到科学合理的策略。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发起的此次主题为“谋划西部加快进展,推动资源科学创新”的学术年会具有重大意义。
本次年会力求聚集国内自然资源领域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对西部大开发与资源开发利用、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进展、资源学科领域的重大问题等展开深入研讨,为促进资源科学创新并推动重庆与西部地区进展做奉献。
此次年会共有来自80多所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的约400多名名专家学者与学生代表参加。
在此,衷心地祝愿各位与会嘉宾与代表在重庆停留期间工作顺利、生活愉快!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大会组委会二○一零年十月一、会议主题及组织机构学术年会主题:“谋划西部加快进展推动资源科学创新”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西南大学承办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协办单位: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南大学研究生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大学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操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地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市国土资源与房地产学会重庆市地理学会大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孙鸿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石玉林(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程国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刘昌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郑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九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颖(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教授)李小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李佩成(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刘纪远(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成升魁(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善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进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福锁(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陈曦(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郑凌志(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研究员)高琼(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长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副主任、研究员)尹光志(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谢德体(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教授)罗兹柏(重庆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学院院长,教授)赵小鲁(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院长,教授)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刘纪远(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小佳(西南大学校长、教授)秘书长沈镭(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王建力(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副秘书长叶苹(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廖与平(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所长、教授)许江(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安全系系主任、教授)姚治君(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地理与水土资源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闵庆文(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姜鲁光(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二、大会日程安排三、学术年会议程四、分会场及论坛议程4. 钟太洋(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讲师)报告题目: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执行不到位的耕地流失效应评估五、大会闭幕式西南大学地理位置及周边交通起点终点乘车方式及费用重庆火车站(菜园坝)西南大学出租车约需100元;站前广场的公交车503路 3.5元;乘坐出租车到牛角沱(约8元),转乘坐501路大巴车10元。
西部大开发
编辑ppt
6
• 2008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068亿美元, 是1999年的近8倍,年均增长23.2%;进 出口总值占全国比重由1999年的3.8%,上 升至2008年的4.2%%。10年来,西部地区 “引进来”快速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由1998年的23.51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 66.19亿美元,增长181.54%。实施西部大 开发10年来,中国西部呈现区域合作、全 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编辑ppt
42
谢谢
编辑ppt
43
30
编辑ppt
31
编辑pptຫໍສະໝຸດ 32编辑ppt33
编辑ppt
34
你知道吗?
• 1、为什么要选择到西部创业? • 2、西部创业有什么优势? • 3、已经采取了哪些行动? • 4、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编辑ppt
35
西部大开发 谢霆锋
• 想到岩石有花草 • 泥路有珠宝 • 能期望在西部找得到 • 情绪那么好 • 情爱想不老 • 如期望在沙漠出土
编辑ppt
7
西部土地资源
• 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西部不仅 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而且拥有较 高的人均耕地面积和绝大部分草原 面积。西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 71.4%,人均占有耕地 2 亩,是全 国平均水平的 1.3 倍。耕地后备资 源总量大,未利用土地占全国的 80%,其中有 5.9 亿亩适 宜开发 为农用地,适宜开发为耕地的面积 1 亿亩,占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 57%。西部草地 面积占全国的 62%,西南部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特色农牧业和生编物辑ppt资源开发利用前 8
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
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近代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论文
近代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论文近年来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发展演变的研究日见升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论文,欢迎浏览。
近代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论文篇一内容提要:农地制度改革已成为中国社会共识,但在如何改革上却存在严重分歧,导致农地制度改革滞后,社会矛盾激化。
本课题组在有限样本调研基础上发现:刘易斯拐点正在逼近并在一些地区已成为现实;中国耕地并不短缺,关键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粗放经营严重;农民的小块承包地无法承担他们的社会保障任务;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意愿强烈。
因此中国的农地制度改革应加快速度,但也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政府应尽快废除城乡二元户籍体制,加快农地确权,有条件地转正小产权房,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同价同权,为最终实现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创造条件。
:农地制度改革核心分歧刘易斯拐点耕地红线〔中图分类号〕F3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2-0029-08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恶化,中国国内要求深化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官方高层智囊机构,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2013年底推出的“383”改革方案进一步推高改革预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①在“383”改革方案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土地制度和住房体制改革,企图以折衷方案突破地权瓶颈的束缚,为中国的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开辟新路。
然而,即使是这种折衷的改革方案也遭到维持派与激进派的激烈批判,前者认为改革幅度太大,会导致耕地红线的失守和城市流民的增加,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②后者则认为改革幅度太小、不彻底,阻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和农民城市化,最终也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③尽管对于农地制度改革的争论已经持续多年,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与利益的冲突,各派一直难以取得一致意见。
随着落后的农地制度日益成为中国继续现代化的瓶颈,早日解决各方之间的分歧,达成农地制度改革的共识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ppt课件
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促进产业 集群和产业链的形成。
新兴产业发展
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济和现代服务 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
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 复,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和环境质
量。
节能减排
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减少污染物 排放,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社会建设。
06
未来展望与建议
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针对西部地区的企业,制定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降低企业税负, 促进企业发展。
加强金融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西部地区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低息贷款、融 资担保等金融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优化营商环境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 的服务。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 动力,人才培养则是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强科技创新 和人才培养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
关键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培养高素
质人才等。
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是指以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为主要形式,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 的综合性产业。
业和个人提供更好的风险保障。
土地政策
土地利用规划
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障西部地区发 展的用地需求。
土地流转政策
鼓励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 利用效率。
土地征收补偿
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保障被征收土地的农民的合法权益,维 护社会稳定。
05
西部大开发的成功案例
关于中国土地政策的书籍
关于中国土地政策的书籍中国土地政策是指国家在土地使用、管理和保护方面所实施的政策,它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政府调控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保护以及农民权益保障具有重大意义。
以下是几本关于中国土地政策的经典书籍。
1.《中国土地法概论》(朱之栩著)《中国土地法概论》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土地法相关内容的书籍。
该书详细解析了中国土地法的形成过程、基本原则、权益保护措施等内容,对于了解中国土地政策及其制定、实施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政策研究》(李晓凡著)《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政策研究》是一本分析中国土地政策现状与问题的研究性著作。
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政策的历史演变、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土地政策改革的建议,对于了解当前土地政策存在的矛盾与不足,探讨改进土地利用和保护的途径具有指导意义。
3.《中国土地制度研究:理论与实践》(李同春著)《中国土地制度研究:理论与实践》是一本系统研究中国土地制度的专著。
该书主要从法律、经济和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探讨了中国土地制度的形成、演变过程以及其对农村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土地保护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土地制度背后的机制与逻辑,提出了对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4.《中国土地资源政策变迁与展望》(巩建强著)《中国土地资源政策变迁与展望》是一本对中国土地资源政策进行历史回顾的研究性著作。
书中详细追溯了中国土地资源政策的演变过程,从土地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到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政策调整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中国土地资源政策的历史变迁进行归纳总结,对未来土地政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与建议。
以上推荐的几本书籍从不同角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土地政策的相关内容。
通过深入研读这些书籍,可以加深对中国土地政策的认识,为围绕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决策、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
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正文:---------------------------------------------------------------------------------------------------------------------------------------------------- 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二00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为体现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点支持,国务院制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
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制定政策的原则和支持的重点(一)制定政策的原则。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和艰巨的历史任务,既要有紧迫感,又要充分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防止一哄而起,反对铺张浪费,不搞“大呼隆”。
要加快转变观念,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搞好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把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同各方面支持结合起来。
(二)重点任务和战略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特色旅游业;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
力争用5到10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到21世纪中叶,要将西部地区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西部。
(三)重点区域。
西部开发的政策适用范围,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权制度与近代中国西部农地资源开发
(1)
本文所说的“西部”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意指边远欠发达地区,而不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
近年来,边疆经济史学家都对近代边疆经济的开发史作了总结性的研究工作,多以客观叙述为主,其中不乏资料详备、实事求是的力作。
但农业经济方面涉及不多,尤其缺乏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及同今日西部开发的对照和联系。
本文则拟从现代经济学角度来讨论一下产权制度对于近代中国西部农地资源开发的历史作用。
今日西部开发,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对于历史上的开发而言,也应是这个原则,但在半个世纪乃至1个世纪之前,边疆地区人口稀少,如黑龙江和吉林省当时的人口不过相当于今天的百分之一,因此,生态的压力远不如今天这样严重,而若从中国人口大规模增长的角度看,即今日中国人口已相当于三十年代初的三倍,更不用说一些边疆地区人口已增长了几十倍,可知当时边疆地区大规模的农地开发确是必要的,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西部开发,古已有之,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大规模的西部开
发活动,例如汉代的赵充国河湟屯田、朔方10万移民以及隋唐时期河西、陇右的屯垦等。
这些活动多带有军事性质,因而多为今人所诟病,其对后世的客观影响,较难予以确切评价。
但自清末以来的西部开发的实际效果却不应低估。
例如,120年前,内蒙地区的耕地与人口之数均不过百万,黑龙江与吉林两省农地亦均不过百万亩,人口则各仅二三十万,而120年之后,黑龙江、吉林与内蒙的农地平均增长了100倍以上,吉、黑两省的人口也增长了100倍以上。
昔日三省区的不毛之地早在50年代即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农牧业和粮食基地。
显然,变化是巨大的,对此,我们不应冷漠视之,否则,任何于我们今天西部大开发有益的甚至是宝贵的历史经验都只会被尘封在故纸堆里。
本文仅以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农地开发为例论述之。
东北土地的开垦约可分为三个时期:自17世纪末的康熙时期至19世纪20年代的道光初年计140余年是军事屯垦时期,道光年间至光绪三十年是部分开放时期,自1904年起至九一八事变前是全部开放时期。
内蒙古地区的土地开垦与东北相比,
大同小异,1902年以前基本是私垦和部分开放时期,1902年以后是全部开放时期。
据粗略统计:至1908年,东北全境共开熟地10801420垧,约计为1亿亩左右。
[1]1910年至1918年又增加约7000万亩。
[2]而有统计数字表明,至1927年,东三省的垦地至少又增加约9000万亩。
据珀金斯估算,东三省1933年的耕地面积比1873年增加了约亿亩。
[3]所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东北三省新辟农田约增加2亿亩,还是较为实际的估算,而这一增加主要发生在后30年,另据统计:1902—1908年内蒙古共放垦土地7571331亩。
[4]续至30年代,新放垦土地,据估计又达千万亩之多。
在这一土地开发的高潮中,不仅创造了数以亿亩计的新农田,而且创造了大批新的水利工程和新的农田灌溉区。
据山西省1933年统计:该省80个县共有水渠419道,其中光绪之后修建的达207道,当年实际灌溉面积达7569058亩,占全省当年灌溉面积的61.5%。
而这当中的绝大多数又都为民国时期所修。
[5]近代西北水利最足称道的是黄河后套地区和陕西关中地区。
后套地区自19世纪下半期起共开大干渠9道,小干渠30多道,共长1700余里,可灌田200余万亩。
陕西在三四十年代共修成泾惠、洛惠、渭惠、梅惠、黑惠、
涝惠、沣惠、泔惠等关中八惠和陕南汉、褒、滑三惠以及陕北定惠,与后套黄灌工程一样,均成为近代水利史上风采独具的篇章。
陕西全省各县的小水利工程之中的近半数也都是19世纪下半期以后的半个世纪内所修。
假如把近代中国西部农地资源开发实效同清季以来的内忧外患、战乱政争联系起来,可知这样的实效是尤其值得重视的。
假如要问这样大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这主要在于私有产权。
这样一种解释是有充分历史根据的。
最根本的就是移民获得了以土地所有权为中心的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各种产权,农民有了自己支配的生产要素,因而就有了开发动力。
有学者以为在近代边疆土地的放垦中,农民取得的只是“租佃权”,如彭雨新认为:“清末的放荒,性质上是国有土地对农民的出租。
皇朝是大地主,千百万农民是皇朝的佃农。
押租钱所起的作用是永佃权的保证,农民交了押租之后,可以长期耕种下去。
但只有租用权,而非‘永准为业’的土地所有权。
”[6]
其实在西部土地开发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开发者取得了土地所有权,一种是取得了永佃权,而后者又往往在民国时期
更大规模的土地私有化中转而变为土地所有权。
以下试析之。
第一种情况可以东北和察哈尔地区为例。
东北地区本为清政府封禁之地,但早自清初始,即有经政府准许的一般人民所有的土地,称作民地。
民地中最多的是民赋地。
这是民人私产、准许民间自由买卖转移的赋税地。
如辽宁一带清初即有民地。
康雍之际称为“红册地,”吉林称作额征陈民地。
另外还有一种出旗民人随带地,也算作民地。
清政府对民地一直是采取限制发展的政策。
早在1650年就颁布“旗民不交产”的禁令,严禁将旗地典卖与民。
但是由于满人不善耕作,所以旗人招汉人佃耕旗地的越来越多。
嘉庆以后,旗人更发展到典卖土地。
19世纪前期,旗人典卖土地的情形已很普遍。
清政府屡次阻止,甚至“官为赎回”,但由于下层旗人穷困者日多,甚至“官为赎回”后,不久又复卖去,因此到晚清时期,旗地制度已几近破产。
很多旗地多通过典卖而转人民人手中。
另外也有内地流民流人东北私垦,在特殊情况下,被授予土地所有权,例如1793年(乾隆58年),吉林将军奏河北饥民流入1.5万人,不得已载之红册,令纳丁银。
1807年,拉林河流民千余户,亦载入红册,征收田赋。
这一方面是关内大饥,另一方面也由于当时吉林闲旷土地太多。
上述两种情形均是东北土地全面开放之
前汉族农民取得土地所有权的途径。
关内移民大规模且合法地取得东北土地所有权是在1904年清廷全面开放东北土地之后。
此前在部分开禁时期,清政府在东北基本上长期实行“旗招民垦”或曰“旗领民佃”的政策,即由各旗旗丁作为出名人,领取土地,然后再出租给汉人,大多数汉族农民只有佃租权,而无土地所有权。
但是这种办法,“行之日久,毫无功效”,原因是旗人对领荒开垦本无积极性,虽然他们以自己的饷钱抵领了荒地,并“招民代垦”,但往往他们连地在何处都不知道,“东佃两不相认”,根本不加经理;还有的旗人“包揽大段荒地转卖于民”,在实际上已破坏了“旗招民佃”的政策,而地权仍不免逐渐落于民人之手。
更由于实垦地不多,官府也未充分收到“垦地筹饷”的实效。
因此在1904年全面开放土地之后,黑龙江将军达桂等经奏请清廷批准,采取“变通办理”方策。
针对省城旗营屯站的旗产地、柞树岗地和通肯地区旗人散产所领之地,分别制定:①代垦民户未代其东家旗户交押租者此次须每饷地交纳京钱6吊300文,则所佃耕之地即作为代垦民产自己私产;②代垦民户已代交押租者,此次每垧再交京钱4吊200文,即作为代垦民户自己私产;③旗人已卖地与民人垦户者,不问买卖当时各出价多少,皆按新定押租6吊300文减半追交,即民户须每垧再交3吊150文,发给地照,即
作为民户自己地产。
[7]此后,东北土地放垦基本都仿效这一政策。
也就是说,东北土地全面开放之后,不论旗民,只要每垧地交押租6吊300文,即可报领,享有完全的土地所有权。
到了民国时期,更是实行彻底的卖地政策,推行全面的土地私有化,但也由此造成了很多私人大地产,走向另一个极端。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