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地方政府激励及其行为变异
《中国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中国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这本书从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通过对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况的深入探讨,书中得出结论:分权可以激励地方政府增加投资以推动经济增长,但也容易导致地方政府的野心和行为失范,损害财政秩序和经济稳定性。
因此,要建立合理的财政制度和监督体系,实现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和有效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本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是一部研究中国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行为的综合性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和政治体制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这本书对于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从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视角出发,对中国财政分权的问题进行了多方位和深度地讨论和分析,同时探讨了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首先,作者在书中详细讨论了财政分权制度的历史背景、构成和演变。
通过对财政管理的历史梳理及现实情况的描述,尤其是对于现代财政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中国财政分权制度改革的进程和模式。
作者提出,财政分权制度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中央与地方经济分权的重要政策,可以有效地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然而,财政分权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在财政收入的分配和使用方面,由于地方政府主导的利益诉求,财政资源容易被过度地抽取和浪费,甚至会导致相应的财政危机。
此外,地方政府在实施财政政策时,也容易出现不合理行为,如任意征制地方企业、虚假收支记账以及产业扶持偏颇等,这可能会有损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利益。
在分析财政分权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后,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办法。
例如,通过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政调节机制和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源,防止过度抽取财政资源导致的财政风险和危机。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关系研究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关系研究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将一定范围内的财政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相应范围内享有财政自主权。
这种财政分权的做法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在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围绕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关系展开探讨。
一、财政分权的背景与意义财政分权在现代国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背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财政分权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具有较大差异,中央政府无法完全照顾到各个地区的特殊情况。
因此,将财政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可以使地方政府更加灵活地调控和使用地方财政资源,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财政分权可以促进地方政府的责权一致。
在中央政府授权的范围内,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更好地解决地方经济和社会问题。
这样一来,地方政府将承担更多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责任,也会更加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能。
财政分权的意义在于,它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大的财政自主权,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经济建设、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财政分权也有助于平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减少中央对地方的过度干预,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影响1. 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财政分权的核心是将财政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使其拥有更大的决策自主权。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特点和需求,自主决定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
这种财政自主权的提高,使得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地方民生问题。
2. 增加地方政府财政责任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承担了更多的财政责任。
地方政府需要自主决策并保障地方财政收支的平衡,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种财政责任的增加促使地方政府更加注重财政管理,加强财政监管,提高财政使用效率。
3. 加强地方政府与市场经济的互动财政分权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竞争的激励机制分析
制也 应从 现行 制 度安排 集 合 中寻求 根源 , 现行 制度 安 排 中影 响 地 方政 府 竞 争 行 为最 为 重要 的是 转 型 而 期 特 有 的财政 分权 体制 。具 体来 说 , 这种 制度 给追 求效 用最 大化 的地 方政 府提 供 了两种 强 烈 的激励 : 财 政激 励 和政治 激励 , 使地 方政 府加 快推 进本 辖 区经 济增 长 , 促 以获取 经济 增长 带来 的财 政利 益 和政 治 利 益, 在资 源有 限 的约束 下 , 必然加 剧 地方 政府 之 间的竞 争 。下 面将对 这两 种激 励 的具体 传导 机 制 和途 径
表 和公共 利益 等 因素 的约束 , 但作 为 “ 性 经济 人 ” 它 所 追 求 的是 自身 效用 的最 大 化 或政 府 预 算 的 最 理 , 大化 , 这将 导致 政府 行为对 公共 利益 最 大化 目标 的部分 或完 全偏离 。正是基 于 自身效 用最 大化 的追求 , 兼 之 资源稀 缺 的约束 , 在不 同层 次政府 之 间 、 同辖 区政府 之 问 以及 不 同政府 机构 之 间演变 出对 可 支 才 不 配 资源 的竞争 行 为 。本 文仅重 点分 析一 国内部地 方政 府之 间 的竞 争行 为 。 从地 方政 府竞 争理 论 的演 进 历 史 看 , 布 特 ( i ot15 ) 早 从 理论 上 阐述 了辖 区 间政 府 竞 争 蒂 Te u,96 最 b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的关系研究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的关系研究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的关系研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财政分权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将一定的财政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管理和运用财政资源。
财政分权的实施对于地方政府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的关系。
一、理论探讨1. 财政分权的理论基础财政分权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官员会追求自身利益,因此中央政府将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可以使地方政府更好地了解本地区的情况,更好地满足本地区的需求,并且可以减少中央政府的腐败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则认为,财政分权可以促进市场化改革,使地方政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2.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财政分权可以使地方政府更好地掌握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更好地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2)增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感。
财政分权可以使地方政府更加负责任,因为地方政府必须自行承担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所需的资金。
(3)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财政分权可以使各地方政府之间形成竞争关系,从而促进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创新和发展。
二、实践探讨1. 财政分权的实践历程19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实行财政分权制度。
在实践过程中,中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制度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财政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法》等,以规范和完善财政分权制度。
2.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实践影响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更加注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提高了本地区的经济水平。
(2)增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感。
由于财政分权制度要求地方政府自行承担本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因此地方政府更加注重本地区的利益。
财政分权_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行为_基于中国与俄罗斯的比较分析_洪丹丹
2012年12月第34卷第5期Dec.,2012Vol.34No.5Joum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山西财经大学学报财政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行为———基于中国与俄罗斯的比较分析洪丹丹(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020206)[摘要]基于中国与俄罗斯两个转型国家财政分权安排的比较分析,采用一个理论模型讨论了分权下的政治激励是如何影响地方政府行为和经济增长的,发现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强调政治激励的财政分权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有益的作用,而政治权力的分散化是俄罗斯转型前期经济绩效相对贫弱的一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财政分权;政治激励;地方政府行为一、引言“分而治之”是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和共性特征,不管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是市场发育完善的发达国家还是尚处于市场发展阶段中的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分权化改革。
在观察和分析转型国家的绩效时,“分而治之”更成为许多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分”指分权,其涵义是指中央政府把各种政治或经济等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其中包含着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的各种激励条件;“治之”的主体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相比,其更能接近居民需求,更能提供符合且满足需要的各种公共产品或服务。
尽管早期的研究大多强调了分权与其他经济要素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但转型国家的大量经验或事实表明,“分而治之”并不一定会带来有效率的地方政府行为,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一般假设存在一个“好”的政府(Bird,1999),不涉及分权下的激励条件如何影响地方政府行为及经济增长等问题。
直到中国和俄罗斯等经验事实受到重视之后,才将分权理论与分权下的激励条件、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等问题联系起来,形成了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的基本文献(Oates,2005;Weingast,2006)。
Jin、Qian和Weingast(1999)在研究中国政府间的财政分权时发现,地方政府能获得的新增收入数值比高达约0.8,即地方政府的财政自有收入增加1元钱时可以保留8角钱,只上缴给中央政府2角钱。
分权制的名词解释
分权制的名词解释
分权制是一种领导体制,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使其能够在自己管辖的权限内独立决定问题。
分权制旨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决策效率,促进政府改革。
在实践中,分权制可以分为地方分权制和财政分权制两种类型。
地方分权制是指中央政府将一些行政权授予下级政府,地方政府有较大的自治权和自主权的行政体制;而财政分权制是指中央政府赋予地方政府在债务安排、税收管理和预算执行方面一定的自主权。
分权制的优点包括:有利于就公共产品作出更科学的决策,鼓励政府间的竞争,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有利于地方公共服务方面的实验和创新,分权有利于税收征管等。
同时,分权制的缺点也包括: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过度放权会导致地方政府行为变异,从而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
在分权制的领导体制下,下级机关在自己管辖的权限内独立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
这种领导体制能够有效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决策效率,促进政府改革。
财政分权下的经济结构与地方政府行为
财政分权下的经济结构与地方政府行为-----一个经济转型的理论框架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变迁以及地方政府行为的不同入手, 提出了一个基于经济结构和地方政府行为的中国经济转型理论框架, 试图在同一个理论框架下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各地区市场化进程不一致的现象, 以及试点、增量、渐进等改革特征加以解释。
并通过建立相关理论模型,讨论了地区经济结构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机制及渠道, 得出各地区的经济结构的不同将导致各地区地方政府行为类型的不同, 而地方政府行为的不同又将导致各地区市场发育和生产者产权安全的差异, 从而表现为地区生产效率的差异和市场化进程的不一致性, 进而导致地区经济绩效的差异。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理论框架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各地区由计划向市场转型的进程不一致。
有些地区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体制, 而有些地区仍然处在计划与市场体制的矛盾交织当中。
在实行中央集权、历史背景基本相同的条件下, 不同地区的市场化进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差异?与此相关的, 人们通常用增量改革、试验推广、双轨制等来概括中国经济转型的特征(罗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转型特征的形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本质是政府管理经济方式的转变, 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重新定位, 而影响政府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国的财政制度, “财政决定改革的起因和路径”(张宇燕、何帆)因此, 从财政制度变迁和政府行为选择人手, 可能是探索上述问题答案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于于财政分权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的学者的结论却不尽相同。
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量, 认为财政分权导致了一个来自地方和基层的改革支持机制, 创造了允许不同地区进行改革试点的改革环境, 引人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机制, 硬化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约束, 同时也使得中央政府可以利用锦标竞争机制对地方政府进行有效激励(张维迎、粟树和),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财政分权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关系研究
许多地区从中获益。
这一时期主要实行高度的集权政策,
2.国内关于财政分权研究的两种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是单纯的行政
点
隶属关系,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一种观点是,财政分权促进了经济增 济体制。 1970 年以前,财政体制以统收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我国各级 长。林毅夫、林强(2000)使用 1970-1993 统支为主。从 1971 年开始实行收支包
党情国情������ DOI:10.16653/ki.32-1034/f.2017.09.004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关系研究
郭亦彤 李宏畅
摘 要: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最主要的关系 服务,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观点。20 世纪 经济体制发展而变化,各级政府间财政体
是财税体制关系。中国税收立法权和税收政策 80 年代以来,财政分权(Fiscal Decentraliza⁃ 制发展变化的过程也是财政分权形成和
央政府承担主要支出责任;对受益区域广
问题的决定,将财政视为国家治理的基础
的财政事权,比如跨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和重要支柱,提出了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
四、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 项目、环境保护治理等,根据财政事权外
相适应的制度,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 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财税管 理体制
行发布的《1997 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发 程度以及改革进程,大体可以将财政分权
展中国家的公共支出权发生了从中央政 分为三个阶段:
府向地方政府转移的现象,这使得中国、
1.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财政分权改
印度、拉丁美洲许多国家以及世界上其他 革(1950—1979)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来自省、市政府工作报告的经验证据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来自省、市政府工作报告的经验证据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来自省、市政府工作报告的经验证据近年来,中国在财政分权和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验证据,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中国式的财政分权和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管理的效果和影响。
一、财政分权的实施中国式的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将一部分预算权限下放给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决策和使用属地财政资源。
这种财政分权的实施,旨在激发地方政府的创新和活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
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财政资源。
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适合本地区的财政政策和项目。
另一方面,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吸引投资、培育产业、优化区域结构等,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管理的效果在中国式的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管理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通过省、市政府工作报告的经验证据,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与目标的明确性和实现性的提高。
首先,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地方经济增长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划和设定,如GDP增长率、就业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等,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和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其次,地方政府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新,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例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培育和扶持优势产业,吸引外资等措施都在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所体现。
这些努力不仅对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全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最后,通过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考核和反馈机制,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增长的目标也进行了监测和评估。
这种监测和评估不仅可以了解地方政府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可以为中央政府提供相关政策的参考和调整。
结语中国式的财政分权和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两代财政分权理论的评述
当前世界范围内,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包括各个不同的政府级别,并且在财政制度上大多实施一定程度的财政分权,这种制度在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影响的结果上却各不相同,但是依然为各国的政府行为、政府职能、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理论上一般认为财政分权主要包括了两个发展阶段。
对财政分权的研究主要起始于Tiebout 发表的一篇代表性文章——《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之后Stigler、Musgrave和Oates等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扩展,从而形成了以Tiebout、 Stigler、Musgrave 和Oates等为代表的财政分权理论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即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Montinola、Qian和Weingast依据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国情和中国发展的具体经验,并基于“维护市场的财政联邦主义”研究了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财政分权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一、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和评述(一)关于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的假设条件经济理论认为,社会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对于一个国家各级政府的管理方面来说,基层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公民偏好的掌握比中央政府更具有信息优势,所以在进行社会管理和向辖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效率更高,这是财政分权理论提出的最基本观点,也是其在西方民主国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所在。
Tiebout在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文章中分析了关于地方政府向本地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理想的理论模型。
文章首先对模型的建立提出一系列较为苛刻的假设条件,主要包括:国家存在各个不同的地区供居民选择生活;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能够自由流动,并且移居带来的成本有限,迁徙的费用为零;居民在各个地区可以享受公平的就业机会;居民对不同地区的福利和税收政策具有完全的信息;地区政府的管理者能够根据辖区居民的偏好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辖区公共部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存在一个最优的辖区规模,使得地方管理者可以在平均生产成本水平处给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为了降低服务的平均成本,辖区管理者通过有利条件可以不断地吸引居民加入,直到达到最优人口规模水平。
中国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中国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
成果文库)
中国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是中国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城乡经济发展,而且对于国家的经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中国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便为中国的城乡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实用的政策建议。
从财政分权的角度来看,中国财政分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良性的关系。
随着财政分权的加强,地方政府具有更多的财政自主权,因而可以更好地针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同问题提出多项政策措施,加大城乡经济结构调整、资源优化、服务业发展、就业促进等方面的投入,实现财政收支能力、经济增长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协调发展。
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起到了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推进宏观经济运行、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和提高生产率等方面,地方政府层级可以有效利用财政政策、贸易政策、货币政策和行政监管等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发展阶段,增加整体经济增长水平。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行为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结合财政政策和行政制度的改革,推动地方政府层级的改革,支持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投入,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中国经济有序发展。
中国式分权视角下的地方官员激励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式分权视角下的地方官员激励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中国式分权视角下的地方官员激励问题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作为政治、经济和社会三大领域之一,政治学研究内容的丰富度和复杂性不言自明。
其中,政治学关注政治行为的影响和影响因素,旗下的行政学则着重研究公共管理和行政行为。
我国的地方官员管理现状、发展状况和问题愈显重要,因此,对地方官员行为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
当前的研究中,思考地方官员为什么会收受贿赂,凌驾于法律之上,走上不归路等问题,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从分权制度的角度,地方政府具有不同于中央的财政支出权、决策权和管理权等多重权力,因此,地方官员的素质和能力、红利分配、激励体制设计等因素,将是地方官员行为研究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涉及地方官员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利益、家族、人际等,但其核心贪污渎职与职务贡献不对等问题,着实令人担忧。
因此,研究如何挖掘地方政府管理的潜力和提高地方官员质量,意义重大。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文本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式分权视角下,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政策、预算和财税等影响因素,探究地方官员激励问题的本质和机制,并针对不同的行政组织类型和地域区域的特点,提出激励策略。
研究计划: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现状和问题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中国式分权视角下地方官员管理体制2.1 管理体制的演变和特征2.2 行政力量的分配和协调机制2.3 财政体制与预算制度第三章地方政府激励体制与地方官员行为3.1 激励体制的理论探讨3.2 地方政府激励体制与地方官员行为3.3 指标体系设计第四章激励策略4.1 不同行政组织类型的激励策略4.2 地域区域的特点与激励策略4.3 实施效果分析第五章结论与建议5.1 结论5.2 研究限制与展望参考文献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将探讨地方政府激励体制与地方官员行为的关联,分析地方政府的治理机制和政策,指出激励机制需要考虑的各种工具和实施策略,以及其应给地方官员开出的药方,进一步促进地方官员激励机制的完善。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
(b)公共基础教育(师生比) 公共基础教育(师生比)
32 . 1978
33 .
34 .
35 .
36 .
1982
1986
1990
1994 年
1998
2002
2006
2010
(c)公共医疗卫生(万人拥有床位数) 公共医疗卫生(万人拥有床位数)
2012-3-30 7 第四章 公共支出结构
税基决定主体中央中央中央中央税率决定主体中央中央中央省地方中央省征收管理主体中央中央中央中央理由属于国际贸易税要素流动再分配性流动性稳定性再分配性中央省中央中央省地方省地方中央省省地方省地方省地方中央中央省地方中央省地方地方省省省省省省中央省地方中央省中央中央省地方省地方中央省省地方省地方省地方中央中央省地方中央省地方地方省省省省地方地方中央省地方中央省中央中央省地方省地方中央省省地方省地方省地方中央中央省地方中央省地方地方省省省省地方地方中央省地方社会保障
2012-3-30
14
第四章 公共支出结构
宏观经济稳定职能: (2)宏观经济稳定职能:
缺乏货币手段以及经济高度开放限制了地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缺乏货币手段以及经济高度开放限制了地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因而地方政府在促进经济稳定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 因而地方政府在促进经济稳定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 这种观点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 这种观点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认为宏观经济波动并非只是一种 全国性现象,而更多地呈现出地区化的趋势, 全国性现象,而更多地呈现出地区化的趋势,因而宏观经济稳定 的实现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协调( Shin,1998; 的实现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协调(Hess and Shin,1998;郭庆旺 贾俊雪, 2005),且地方政府也有能力实现地区经济稳定( ),且地方政府也有能力实现地区经济稳定 、贾俊雪, 2005),且地方政府也有能力实现地区经济稳定( Bahl,1984)。 Bahl,1984)。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行为也会对宏观经济稳定造成冲击,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行为也会对宏观经济稳定造成冲击,成为导 致宏观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郭庆旺、贾俊雪,2006) 致宏观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郭庆旺、贾俊雪,2006)
财政分权_地方政府行为扭曲与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_李祥云
—————————————————收稿日期:2013-09-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人口分布、教育成本与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研究”(70973144)作者简介:李祥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财政研究;魏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财政研究,联系方式di ao di ao 861@h o tm a il.c o m 。
一、引言及研究文献回顾学校布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学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结构,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状况密切相关,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空间分布和年龄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因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人口出生率下降,以及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的人口迁移,使得一些中小学出现学生生源不足、学校规模变小、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等现象,客观上需要对既有的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
针对这一现象,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自此,全国各地掀起了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热潮。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01年和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见图1),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实施十年来,中小学校(含教学点)数量从2001年的66.55万所减少到2010年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扭曲与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李祥云,魏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中国式财政分权缺乏“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约束,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最大化,试图通过学校合并产生规模经济来降低生均教育财政支出,是地方断章取义执行中央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主要原因。
以中国31个省2001-2010年的面板模型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度越高,地方政府合并中小学力度越大,学校数越少,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越低。
纠正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布局调整的行为扭曲,要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改进绩效考核指标,加强明文和程序约束。
增长共识、地方政府行为异化与收入分配差距——基于财政分权的视角
— —
基 于财 政 分 权 的视 角
马 万 里
内容提要 :收入分配与个人发展互为 因果 ,相 互作用 。当政府干 预措施 缺位 时,收入 差距 过大会导致 社
会 阶层加速分化 ,进而在代际间传递 ,由 “ 权利失衡 ” 演变 为最终 的 “ 结 构断裂 ” 。政府 干预 可 以有效
贫 富差距 的重要 根 源 ,因此 ,完 善农村 土地产 权 制度 、国有资 本经 营 收益分 配 制度 与矿 产 资源产
权制度能从制度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 问题。需要指出的是 ,上述文献使我们对于收入差距 的成
因有了充分 的认识 ,然而 ,仍然没有触及 中国收入差距 更深层次 的原 因。其 实 ,贾康 ( 2 0 1 0 ) 、 李稻葵 ( 2 0 1 1 )曾指出,现行财政体制是 引致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 的根源所 在,这为解决 中国收
一
、
收入差距 的财 政分权 因素 :分析 框架
遵循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收入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这势必会导致初次分配中的收入
差 距 问题 ,而政 府通 过再 分配 可 以有效 调 节初 次分 配 中的 收入差 距 ,累进 的个人 所得 税 和社会 保
障制度是政府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手段 。另外 ,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支出提高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
入差距 问题提供 了新 的线索 ,然而不足之处在于 ,两位作者并没有进一步分析通过什么样的机制 使财政分权影响收人分配。由于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问题 已经 引起各级政府 与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
因此 ,有必 要对 中国收入 差距 问题 进行 深 度透 视环 ,规避 “ 贫 困陷 阱” 。然而 ,由于 中国 式财 政 分权 特 有 的激励 机 制 与 中央 政府 责 任 “ 缺位 ”造成地方政府用 于调 节收 入差距 的支 出不 足 ,中央政府 自上 而下 “ 标 尺竞争 ” 和 “ 用 手投 票”
委托代理视野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变异原因及其矫正
“ 多宗教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关 系模式分析—— 以 ‘ 全 国文明村镇 ’洱源县郑家庄为例” ( 项目 号: 2 0 1 6 X T 1 9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1 2l ・
云南 大 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第1 5卷 ・第 6期
程 出 现 了 不 协 同性 ,理 论 未 能 超 前 于 改 革 实 践 , 发 挥指 导作 用 ,而是 被 动地 对 实 践 发 现 的 问题 进 行 分 析 ,带 有 “ 事 后 ” 描 述 的 性 质 。 早 期 的 研究学者杨再平 和林勉东 ( 1 9 8 8),他 们 认 为
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论坛
行 为 ,避 免 政 府 过 度 追 逐 自 身 利 益 , 这 一 体 制
应 体现 成 本 导 向和 公 众 满 意 度 导 向 ; 吕丽 娜
( 2 0 0 7) 则 认 为 ,应 平 衡 约 束 机 制 , 让 居 民 的 “ 呼吁 权 ” 和 “ 退 出 权 ” 落 到 实 处 ,应 充 分 考
委 托 代 理 视 野 下 的地 方 政府 行 为 变 异 原 因及 其 矫 正 米
梅 记 周
[ 衢 州 学 院 ,衢 州 3 2 4 0 0 0]
摘
要 :从现代官僚制建立 以来 ,政府不 同层级之 间的矛 盾和冲突就不断发生 ,政府 行为变异 现
象也随之产生 。现有研究认为地方政府行为变异是 因为财 政分 权 、制度 缺陷以及机制误 导等所致 ,而
中图分类号 :D 6 2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1 — 7 5 1 1( 2 0 1 6 )0 6— 0 1 2 1— 0 7
政 府 行 为 变 异 通 常 指 涉 经 济 领 域 中 存 在 的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近年来,财政分权已成为中国政府改革的热点话题。
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将部分财政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使其能够独立制定财政政策和使用自有资金支配地方事务。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则是评估地方政府履行职责的质量和效率的过程,是推动政府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关系密切,既需要分权,更需要科学评估。
1.财政分权加速了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进程财政分权的实施意味着地方政府具备了较大的自主权和独立的财政收支体系。
地方政府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依靠中央政府分配预算,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财政收支计划。
这样,地方政府的工作职责和财政责任得到了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分工。
同时,财政分权也促使了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进程。
地方政府需要自己负责自己的财政和行政管理事务,如何评估地方政府绩效成为了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因此,财政分权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变得更为迫切和必要。
2.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方法和标准需要不断优化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所使用的方法和标准对于政府改革和创新非常重要。
但是,如何确定具体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却是具有相当复杂性的问题。
绩效评估不同于对政府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它需要准确的判断政府的政策落实情况和政府的管理能力。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评估标准通常相对简单,评估指标的选取也较为随意,评估方法也较为简单、粗略,多数情况下并不能评估到位。
此外,政府的职责性质强烈影响了质量要求的不同,所以评估指标和方法应做到精细、准确和全面。
3.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合理有效的互动模式是必要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与财政分权之间的互动模式需要协同发力。
在评估指标和方法的选择时,需要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实际情况与政策需要,不能一刀切,更不能追求“数字游戏”。
在评估方法上,应当切实采用多维度、多层级的方法进行评估,尽量减少盲目性和偏见。
此外,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还需要发挥政策导向的功能,在推动地方政府重点工作和政策落实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地方政府在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更具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
中国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读后感
中国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读后感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广大领土和多民族组成的大国中,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行为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这本书通过对于中国目前的财力分配机制以及地方政府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旨在为财政分权改革的未来提供理论依据,并对于地方政府的行为做出评价。
首先,本书着重介绍了中国在财政分权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逐渐推行财政分权政策,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转移一部分财政收入和支出功,以此满足地方政府日益增长的行政开支。
这项政策的实行,不仅使地方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管理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而且也为中央政府减轻了一部分财政负担。
本书揭示了财政分权带来的好处是显著的,特别是对于弱势地区而言,财政分权政策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支持,有效缓解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其次,本书深入分析了地方政府在落实财政分权政策时所采取的行为策略。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财政分权政策的实行使他们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此,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地区经济发展和其自身的利益,经常采取“攀比”、“扩大规模”、“保增长”的经济行为。
这些行为的确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水平,但也有可能在长期内面临严重的隐患。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出现了许多负面的行为表现,比如疏通关系、逃避法律监管等行为。
本书利用详实、全面的数据证实了这些现象的存在,同时也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最后,本书对于如何改革财政分权政策和解决地方政府行为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对于财政分权政策,本书提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需要建立更加透明和协调的政策沟通机制,以此减少财政分权政策在实行过程中的不顺畅。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于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管,建立更加完备和有效的法律和制度约束机制,以此防止地方政府滥用权力。
对于地方政府行为的解决方案则是加强公众参与,增强社会监督力量,同时也需要强化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地区经济增长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地区经济增长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地区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有些地区经济腾飞,实现了快速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却陷入了经济困境。
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行为被认为是导致这种差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财政分权是指国家将一部分财政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自主权来管理本地区的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分权的出现源于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旨在提高地方政府的责任感和自主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财政分权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权力过分集中、资源分配不公平等问题,导致了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化。
其次,地方政府行为是指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所采取的行动和决策。
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负责投资、发展产业、招商引资等一系列经济活动。
地方政府的行为可以通过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和市场监管等方式来影响地区经济的增长。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短期利益或政绩,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给地区经济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
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行为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
首先,财政分权可以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促使其更加主动地推动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通过制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和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财政分权可以使地方政府更加了解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效率,进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然而,财政分权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无法有效地管理财政收入和支出,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其次,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和利益驱使,可能导致资源不合理的竞争和分配,进而影响到地区经济增长的均衡性和协调性。
再次,部分地方政府可能将短期经济表现作为唯一目标,并忽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 公 共 物 品方 面 比中央 政 府更 有 优 势 , 也更 有 效
率: 第二, 居 民可 以根 据 不 同地 方 政 府 提 供 的不 同
的公 共 物 品组 合 来 决定 是 否 离开 原 居 住地 , 迁 往 某 个更 能 满 足其 公 共 物 品需 求 的地 区 . 从 而 改进 地 方
财政分权 、 地 方政府激励及其行为变异
郑 延 冰
( 中国 社 会 科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 北京 1 0 2 4 8 8 )
摘 要: 改 革 开放 以 来 , 财 政 分 权 和 政 治 集 权 成 为 中国 经 济体 制 改 革 的 主要 特 点 。 财政 分 权使 地 方 政 府 拥 有 了对
一
、
引言和 文献 综述
财 政 支 出 的效 率 , 达 到 帕 累 托 效应 的 结果 , 也 即居
民通 过 “ 用脚投票” 的方 法 可 以实 现 地 方 财 政 支 出 效 率 的改 进 和社 会 福利 的提 高 。l 3 l 对 于 中 国的财 政
当今 世 界 , 财 政 分 权 已经 成 为 一 个 潮 流 , 无 论 发 达 国家 还 是 发 展 中 国家 大 都 将 财 政 分 权 作 为 其 政府 治 理 改革 的方 向 , 中国也 不 例外 。 中 国改 革 开
出拥 有 一定 的 自主权 。 2 0世 纪 7 0年 代末 , 中央政 府 面 临 着 严 峻 的 财 政 困 境 ,为 了缓 解 当时 的财 政 困
应 模 型对 中 国 2 8个 省 份 的相 关 数 据进 行 了计量 验
证 ,结 果 显 示 财 政 分 权 对 经 济 增 长 有 显 著 的正 影 响; 张 晏 和龚 六 堂 的研究 发 现 . 尽 管财 政 分 权对 中 国经济 的影 响具 有 跨 时效 应 ,即分 税 制 改革 前 , 财
难, 减 轻 中 央 财政 负 担 , l l 】 开 始 实施 财 政制 度 改 革 , 这 种 由财 政 压 力 引 起 的 制 度 变 迁 的 实 质 就 是 财 政
政 分权 对 经 济增 长 的影 响显 著 为负 , 而分 税 制 改革 后, 财 政 分 权 对 经 济 增 长 的影 响 显 著 为 正 , 但 总 体
激 励 等 三 重激 励 下 , 地 方政 府 的 行 为 发 生 了变 异 。
关键词 : 财政分权 ; 地方政府激励 ; 地 方政 府 行 为 变异 中 图分 类 号 : F 8 1 2 . 7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6 2 6 x( 2 o 1 5) O 1 — 0 0 5 9 — 0 6
分 权改 革 是 否促 进 了中 国经 济效 率 的 提 高 , 进 而促 进 了经 济 的增长 这 个 问题 , 大 多 数 文献 是 持 肯定 态
放 已经 有 3 0多 年 的历 程 ,中 国的 经济 发 展 和制 度
变迁 也 在 这 3 O多 年 间取得 了 巨大成 就 。在这 些 成 就 的背 后 , 有 一 个 重 要 的课 题 始 终 引人 关 注 , 这 就 是 中 国 的财政 分 权 , 因为 中 国 的改革 开 放 是 开始 于 财政 体 制改 革 的 。中国财 政分 权是 指 中央政 府授 权
结构理论研 究。
圄
2 0 1 5 年1 月
湖 经 济 学 院 学报
第1 3卷 第 1 期
的公 共 物 品 的供 给方 面投 入 不 足 , 进而 导致 供 给 不 足 。这种 供 给不足 不 同于微 观经济 理论 中讨 论 的 因 公 共 物 品具 有 外 部 性 导 致 生 产 公 共 物 品 的 私 人 边
国目圈
’ 期
J o u r n a l o f H u b e i U n i v e 湖 r s i t 北 y 经 o f 济 E c 学 o n 院 o 学 m i 报 c s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6 2 6 x . 2 0 1 5 . 0 1 . 0 0 8
度的 , 但 财政 分权 也带 来 了一些 问题 。
一
方面 。 财 政 分 权 提 高 了经 济 效 率 , 促 进 了经
济增 长 。林毅 夫 和刘 志强 的研究 利用 本地 财政 收入 的边 际分 成 率来 衡 量 财政 分 权 的程 度 , 通 过 固定 效
地 方 政 府 在 其 辖 区 范 围 内对 其 财 政 收 入 和 财 政 支
另一方面 , 财政 分 权 在促 进 经 济效 率 提 高 的 同
时, 也 带 来 了地 方公 共 物 品 的供 给 不 足 以及 宏 观经
济 不稳 定 , 主要 表 现在 : 第一 , 地 方 政府 在 有 关 民生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2 — 3 0 作者简介 : 郑延冰 ( 1 9 8 6 一) , 男, 河 南 平 顶 山人 , 中 国社 会 科 学 院研 究 生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 主要 从 事 公 共 部 门经 济 学 、 公 司 治 理
而言, 财 政分 权 对经济 增 长 的影 响显 著 为正 。[ 5 l 得到 类 似结 论 的文献 还 有很 多 .其方 法 也 大 同小 异 。 不 同的地 方 只在于 分权 变量 与控 制变 量 的选 取 。
分权 。 论 述 财政 分权 的文 献有 很 多 , 但 大 多数文 献
都强调两点 : 第一 , 地 方 政 府 比 中央 政 府 拥 有 更 多 的有 关 辖 区居 民偏 好 的信 息 , 因此地 方 政 府在 提 供
地 区 经济 发 展 的“ 剩 余 索取 权 ” , 为 其 带 来 强 的 财政 激 励 , 同时由于政治集权 , 地 方政 府 官 员 为 了晋 升 又 面 临 着 政 治 激 励 此 外 . 由于 寻租 行 为 的存 在 , 地 方 官 员还 受 到 个 人 经 济 利 益 的 影 响 。 在 财政 激 励 、 政 治 晋 升 激励 以及 个 人 经 济 利 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