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和儿子间的三种病态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和儿子间的三种病态关系
作者:罗静
来源:《中华家教》2017年第02期
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母亲是孩子未来关系的理想典范。
母亲就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的人生参照物。
心理学家发现,人的性格会随着年龄与环境有所变化,但总体的趋势却是越来越像自己的母亲。
相对于女儿,母亲对儿子有着更特殊的影响。
尤其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中国式母子关系更多了一层复杂性。
以下就聊一聊母子关系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建议。
妈妈强势、严厉、干预过多,导致儿子缺乏自我与自主,以及男性力量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当一个家庭中,母亲过于强势,父亲处于弱势,这个家庭中的男孩也极有可能变成一个充满依赖的、退缩的男人。
我见过很多爱操心的妈妈。
当操心过度,她们就会万事亲力亲为。
一方面,她们可能会对孩子照顾得非常周到;另一方面,她们会对孩子自己的事情通通干预。
这种妈妈很贤惠,其实折射出的是自己内心的焦虑,她需要通过控制孩子来安抚自己内心的不安,填充自己内心的空虚。
如果这样的妈妈有一个女儿,女儿将会认同妈妈的样子,也变成一个很强势的女人;而如果是一个儿子,他则会倾向于认同爸爸的样子,压抑起自我,深陷于母亲的控制当中。
这样的男孩长大后,极有可能再找到一个非常强势的妻子。
在这里,需要介绍一下儿子对母亲的那份特殊情感——恋母情结。
很多妈妈听过“俄狄浦斯情结”,即便没有听说过,也一定听过“恋母情结”这样通俗的说法。
弗洛伊德提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
在这样一种特殊情感背景下,儿子几乎有一种本能,从小就开始寻找着母亲对自己的要求与标准,并努力让自己符合这个标准。
他们不能让母亲失望。
所以,儿子的焦虑源头其实来自于母亲。
焦虑不完全是坏事,在实现母亲期望的过程中,儿子得更加像个男人,更加符合社会期许。
但如果母亲的要求与标准过于严厉与苛刻,必然造成儿子的心理负担,最终成为长大后的心理隐患。
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中,母亲和儿子关系过密,儿子的性别认同发展很容易受到阻碍
父亲缺席是个老问题。
父亲角色缺席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往往会导致同一个结果,那就是母亲和儿子卷入过紧。
儿子迟迟无法把关注转向父亲,以顺利完成自己的性别认同,更无法走向真正的独立。
我见过有些男孩,进入青春期了却很肥胖,学习等各方面表现也差强人意。
这种男孩一般就属于家庭中父亲角色缺席而与母亲卷入过密。
他们虽然早到了该独立的年纪,却仍然活在和母亲的共生关系里,拒绝长大。
他们通过用过多的脂肪(女性化特征)、缺少上进心(弱化男性的攻击性)等方式,去压抑自己的男性特征,以便继续留在母亲的身边。
对此,妈妈们需要留意:如果孩子爸爸平日很忙,对于家庭属于顾不着不问,顾得着就问一下的类型,且他们对自己的儿子非常严厉。
这种情况下,母亲不要去充当孩子的挡箭牌,总把孩子揽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父亲管教孩子的方式妥否且另当别论,母亲如果在父亲教育儿子
的时候总是站在儿子一边,那么就是在用行动明确地拉拢自己的孩子:你爸不如我疼你,不用管他,有我在。
另外,如果父亲因为客观原因长期出差,母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变得爱恨交织。
为何如此呢?其实是母亲把孩子变成了自己的假性爱人。
她把对丈夫的情绪情感都置换到了儿子身上。
这样,儿子身上承受着母亲过多的关注和控制,很难真正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男人。
所以,即使父亲不在,母亲也必须要有自己的事业、喜欢的事情、亲人和朋友等,而不是把全部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
只有妈妈和儿子的单亲家庭,也同样需要慎重处理这个问题。
母亲持久恋子,会导致家庭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不是孩子依恋父母,而是父母依恋孩子。
我见过很多离不开儿子的母亲。
孩子小的时候也罢。
但是当孩子3岁以后,母亲持续和孩子同睡、共浴的情形,也大量存在。
有些中国式家庭中,母亲要和孩子一起睡到孩子很大的时候,父亲却常常是过厅或小房子里的睡客。
如果恰巧家庭中的父亲个性较弱,就可能被这种稳固的“母子同盟”边缘化、孤立化,弱势的父亲需要靠讨好母子来维持他在家庭中的位置,或者索性离家庭更远,比如经常忙得不着家。
而当这个母亲的儿子长大、成家立业之后,问题则会延续到那个新的家庭当中。
只要母亲不成长,她对儿子的依恋就会持续升级。
在她荣升为“婆婆”,并遭遇到了“媳妇”的竞争之后,她对儿子的依恋甚至会变本加厉。
于是,婆媳关系又称为纠缠不清的一地鸡毛。
但说到底,所有婆媳关系背后都有一个成问题的母子关系。
这是个典型的中国式问题。
在中国,母子关系非常特殊。
家族制度和“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让中国家庭中的夫妻缺少爱情,或者缺少表达爱的能力。
基本格局是:男主外、女主内。
这直接造成父亲在家庭中的缺失。
女人虽然社会地位并不高,但很神奇的是,一旦她生了儿子,家庭地位就会逐渐升高,正所谓“母以子贵”。
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不是儿子需要母亲,是母亲更需要儿子。
虽然如今女性日渐独立,但是母亲对儿子的过度依恋仍然大量存在。
尤其在夫妻关系不甚和谐的家庭中,这种情况尤其普遍。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母亲,请随时反观你和儿子之间的关系。
审视你的内心,看到自己内在的缺失。
否则,你不仅自己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也很可能会亲手毁掉儿子的幸福。
如果你是一个母亲的儿子,一个女人的丈夫,你孩子的爸爸,你必须要在你自己的小家庭中起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作用。
你需知道,一个男人真正的成熟,是从离开母亲、走向独立开始的。
不用拿“孝顺”做借口,企图永远在母亲和妻子中间做个“和事佬”。
尤其是婆媳矛盾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没有亮明态度的“和事佬”姿势,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你必须要站在妻子一边,告诉母亲:你的家庭,你们自己做决定。
这样,才是对自己的家庭负责。
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也才是真正的孝。
(罗静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积木宝贝国际早教首席教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