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小肠辩证

合集下载

《心与小肠辩证》课件

《心与小肠辩证》课件
诊断依据
通过观察心与小肠的生理病理变化,结合四诊合参 ,综合分析,以确定病位、病性、病势等。
心与小肠辩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80%
临床研究
现代临床研究证实了心与小肠辩 证在多种疾病中的指导作用,如 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100%
实验研究
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等方法 ,深入探讨心与小肠辩证的机理 和作用机制。
八纲辩证法
八纲辩证法是中医辩证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根据疾病的性 质、病因、部位等因素,将病情分为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八类,以此为依据制定治疗方法。
在心与小肠辩证中,八纲辩证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心与 小肠疾病的性质、病因、部位等方面的分析上,如心火亢 盛属于阳证,心气虚属于阴证等。
03
心与小肠辩证的临床应用
80%
跨学科研究
将中医心与小肠辩证与现代医学 理论和技术相结合,开展跨学科 研究,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
心与小肠辩证的未来研究方向
完善理论基础
进一步深入研究心与小肠的生 理病理机制,完善心与小肠辩 证的理论体系。
创新研究方法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创新 研究方法,提高心与小肠辩证 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小肠
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部分,负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并将消化 残余物传输到大肠。
心与小肠的生理功能
心的生理功能
维持血液循环,调节血压和体温 ,产生荷尔蒙。
小肠的生理功能
分解食物,吸收营养,分泌胆汁 和酶。
心与小肠在人体中的位置和作用
01
02
03
04
心的位置
位于胸腔中部偏左,肺叶之间 。
小肠的位置
拓展临床应用
将心与小肠辩证的理论和方法 应用于更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中,提高临床疗效。

辨心与小肠病方法

辨心与小肠病方法

辨心与小肠病方法脏腑病辨证是指运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阴阳及病因的相关理论,分析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以辨明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

简言之,即以脏腑的相关理论为依据,辨别脏腑疾病证候的辨证方法。

藏象学说是脏腑病辨证的理论依据。

因为每一个脏腑都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又相互联系,故脏腑功能失常时,就会形成不同的病证。

因此熟悉和掌握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是掌握脏腑病辨证的基础。

脏腑病辨证主要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

是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断基础。

其内容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和脏腑兼病辨证。

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病辨证的核心内容。

心居胸中,心包络护卫于外,为心主之宫城。

手少阴心经循臂内侧后缘,下络小肠,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开窍于舌。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主血脉,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的作用;另则是主神明,为人体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

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动功能的失常,心神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异常。

所以,临床以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志错乱、脉结代或促等为心病的常见症。

此外,某些舌体病变,如舌痛、舌疮等症,亦常归属于心。

心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

虚证多由思虑劳神太过,或先天不足,脏气虚弱,久病伤心,导致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气郁、淤血等原因,导致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蒙心神及痰火扰神证。

此外,由于脑为神明之心,故将瘀阻脑络证也一并归于心病证候中讨论。

一、辨心气虚证心气虚证是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久病失常,或年高心气衰微所引起。

【临床表现】心悸或怔忡,动则尤甚,伴见精神疲惫,气短,身倦乏力,自汗,面色淡白。

舌淡苔白,脉虚弱或结代。

【机制分析】本证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因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

心气虚,鼓动无力,故见心悸。

气虚卫外不固,故自汗;功能活动衰减,故气短、神疲。

中医辩证-心与小肠病辨证

中医辩证-心与小肠病辨证

中医辩证-心与小肠病辨证(一)生理功能:心:心居胸中,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又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体为脉,其经脉循肩臂内侧后缘,下络小肠,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小肠具有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

(二)病理特点:心病:主要病理为主血脉和藏神的功能失常,常见症状为: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健忘、精神错乱、神志昏迷,以及某些舌体病变等。

小肠病变:要反映在泌别清浊功能和气机的失常,常见症状为腹胀、腹痛、肠鸣、腹泻或小便赤涩疼痛、小便混浊等。

(三)常见证型心:虚证——多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及心阳虚脱证;实证——多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及瘀阻脑络证。

小肠:小肠实证有小肠实热证,虚证有小肠虚寒证,这里主要介绍小肠实热证。

1.心血虚证定义:指血液亏虚,心失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病因:多因劳神过度,或失血过多,或久病伤及营血引起;也可因脾失健运或肾精亏损,生血之源不足而导致。

证候:①心血虚,心失濡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②心神失养,神不守舍,则为失眠、多梦;③血虚不能上荣头、面,故见头晕眼花、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④血少脉道失充,故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症状共见。

2.心阴虚证定义:指阴液亏损,心失滋养,虚热内扰,以心悸、心烦、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或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病因: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或温热火邪,灼伤心阴;或肝肾阴亏,不能上济,累及心阴而成。

证候:①心阴虚,心失濡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②虚热扰心,神不守舍,故见心烦,失眠,多梦;③阴虚失滋,故口燥咽干,形体消瘦;④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故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六字诀辩证施功处方(心与小肠病)

六字诀辩证施功处方(心与小肠病)

心与小肠病辩证施功处方(一)心实证1·心火上炎:舌尖红,舌体糜烂或溃疡,口渴唇裂,心悸,心烦失眠,小便黄、苔黄,脉数。

若心移热小于肠,则小便短赤,刺痛,尿血等。

心火上炎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口腔炎、神经官能症及泌尿系感染等疾病。

施功处方:六字真言先练两遍,然后按实则泻其子方法练习,先练呼字十八次,再练呵字三十六至六十次、吹字十八至三十六次。

按呼长吸短方法练习。

配合练习揉按百会与丹田、洗脸、梳头、旋足、平卧调息法等。

2·心血瘀阻:心悸,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闷痛,痛势剧烈或牵引肩背,或循手少阴心经向左上肢放散,时作时止,严重时疼痛不安,指甲青紫,汗出,四肢厥冷,舌暗红或舌边有淤斑,苔少而润,脉涩或止代。

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病可见上述临床表现。

施功处方:六字真言先练两遍,然后练呵字三十六至六十次,再练唏字十八次。

按呼长吸短方法练方,配合练习洗脸、旋肩、旋足、揉按膻中穴(心区)拍打四肢等。

根据经验,发觉心绞痛时马上读呵字,一般读二十次呵字,疼痛症状即可得到缓解。

(二)心虚证1·心气虚、心阳虚:心慌、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舌淡、苔白、脉细弱而数或结代,为基本症状。

若兼见倦怠乏力,面色白,喜出长气,舌胖嫩,则为心气虚;若兼见形寒肢冷,心区憋闷疼痛,脉细弱或结代,则为心阳虚;若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等症的,则为阳脱。

阳脱与心阳有关外,与肾阳也有密切关系)。

如心脏病、心力衰竭、休克等病可见上述临床表现。

施功处方:六字真言先练两遍,然后按虚则补其母的原则练习,先练嘘字十八至三十六次,再练呵字三十六至六十次、唏字十二次。

按呼吸基本相等方法练习,心动过速者按呼长吸短方法练习。

经常揉按内关穴与神门穴,配合练习揉按百会会与丹田,平卧调息法,效果良好。

2·心血虚,心阴虚:心悸、心烦、失眠、健忘,为基本症状。

若兼见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或结代者为心血虚;若兼见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口干、或口舌生疮、舌红少津、脉细数者为心阴虚。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与小肠病辨证心居胸中,心包络围护于外。

其经脉下络小肠,两者相为表里,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证有虚实。

虚证多由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伤心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耗;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瘀滞等引起。

心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血脉运行失常及精神意识思维改变等方面,如心悸,心痛,心烦,失眠,神昏,精神错乱,脉结代或促等症常是心的病变。

小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清浊不分,转输障碍等方面,如小便失常,赤涩灼痛,尿血等。

一、心气虚证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或先天不足、脏器缺损,或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导致。

心气虚弱,鼓动无力,故见心悸、胸闷;气虚卫外不固,故自汗;机能活动衰减,故气短、神疲;动则气耗,故活动劳累后诸症加剧;气虚运血无力,气血不足,血失充荣,故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辨证要点】以心悸、神疲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成药】养心定悸胶囊、生脉饮、芪冬颐心颗粒、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通脉养心丸二、心阳虚证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鼓动无力,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㿠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证候分析】本证常由心气虚进一步发展,或由其他脏腑病证波及心阳而成。

心阳虚衰则推运无力,阳失温煦则虚寒内生。

心阳虚衰,鼓动、温运无力,心动失常,故轻则见心悸,重则为怔忡;心阳虚弱,宗气衰少,胸阳不展,故心胸憋闷,气短;温运血行无力,心脉痹阻不通,则见心胸疼痛;阳虚而阴寒内生,温煦失职,故见畏寒肢冷;阳虚卫外不固,则可见自汗;温运乏力,血脉失充,寒凝而血行不畅,故见面色㿠白或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脉或结或代而弱;舌质淡胖,苔白滑,为阳虚寒盛,水湿不化之象。

心与小肠病辨证-PPT课件

心与小肠病辨证-PPT课件

【鉴别诊断】 本证可由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 素引起,但相互兼夹而致病亦很常见,如气 滞血瘀、气郁痰凝以及气滞血瘀痰阻、寒凝 气滞血瘀等,尤以痰瘀互结更为多见,故必 须根据不同病因的证候特点,进行全面分析 作出正确诊断。
七、心火亢盛证
【基本概念】心火亢盛证是指心火炽盛,热扰心神所表现的证候。
一、心气虚证
【基本概念】心气虚证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乏力所 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诸 症加剧,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病因病机】久病体虚 暴病伤正 先天禀赋不足 年老脏气虚衰
【证候分析】 心气不足,鼓动乏力 —— 心悸、怔忡 心居胸中,心气亏虚,胸中宗气运转无力——胸闷气短 心神失养 —— 神疲乏力 动则气耗 —— 活动劳累之后诸症加剧 汗为心液,心气虚,肌表不固 —— 自汗 气虚运血无力,气血不充 —— 面色淡白、舌淡苔白、 脉弱。 【辨证要点】 以心悸与气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外感病以高热、痰盛、神昏;内伤病以心烦、失眠、 神志狂乱为辨证要点。
脏腑辨证 是指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的基础上,将四诊所获得的临床资料 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疾病的病因、 病机、病位、病性等,从而为临床诊 治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各脏腑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掌握各脏腑常见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和病机 2、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方法、意 义及运用范围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4、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的知识对临床 典型病例进行辨证。
【证候分析】 外感热病: 邪热内炽 —— 发热气粗,面红目赤,便秘尿黄 痰火扰乱心神 —— 躁狂谵语 邪热灼津,痰阻气道 —— 胸闷,痰黄稠,喉间痰鸣 内伤杂病: 痰火内扰心神,轻则心烦失眠,重则出现神志狂乱 —— 胡言乱语,哭笑无常,不避亲疏等痰火蒙闭心神之症 火属阳,阳主动 —— 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火内盛之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ppt)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ppt)
畏寒肢冷,心痛,面色 白或晦暗,舌淡苔白滑, 脉沉迟无力或微细结代
突然出现冷汗淋漓,四肢 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 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 或昏迷。舌质淡紫青滑, 脉微细欲绝
病例分析
男,68岁,干部。
阵发心悸、气短年余,加重1周。1年前因 胆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感体力不如以前, 逢劳作后出现短阵心悸、气短、汗出、乏力, 休息后可缓解。近1周因搬家劳累,上述诸证加 重,自感倦怠,精神疲惫,懒言,语声低微, 食少,查:面白、舌淡、脉缓无力。试用脏腑 辨证分析之。
实火-面赤口渴,身热,便秘溲赤, 苔黄,脉数,迫血妄行、吐血
心-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口 舌生疮,或舌尖红赤生芒剌
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灼、痛
[辨证要点] 心烦、口舌生疮、尿赤+实热证
病例分析
王某,女,51岁,干部。反复发作性舌疮 伴心烦、便秘10余年,加重1周。近10年来, 每逢工作紧张、或加班睡眠不足时,即发舌疮, 少时1~2个,多则5~6处,疮面可达1cm2大小, 舌红,舌疼,影响吃饭和说话,伴心烦,手足 心热,便秘,尿赤,喜冷饮。查:舌尖红,舌 尖、舌边有3处烂疮面,苔薄微黄,脉数稍弦。 试述: 心的生理、病理
1 主血脉 2 主神明 3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4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病特征性表现(定位):
心居胸中---胸闷、胸痛 手少阴心经循上臂内侧---痛引肩臂内侧 心主血脉---心悸、怔仲、心痛 心主神志---失眠、多梦、健忘、神昏
谵语、神乱(癫、狂、痫)
(二)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
七福饮
1、心血虚 概念:是心血不足,心失濡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耗伤阴血
劳神过度,心血暗耗
临床表现:血虚证 + 心失濡养

心与小肠相表里的体现

心与小肠相表里的体现

心与小肠相表里的体现
在中医理论中,心与小肠是相表里的脏腑。

这意味着这两个器官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通过调节和影响彼此的功能来维持人体的健康。

具体来说,心与小肠的相表里可以从以下方面体现:
1. 心主神明,而小肠藏神。

心相当于人体的控制中枢,主管身心活动,思维意识等,而小肠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心神的藏宝库。

这也意味着两个器官之间的关系具有互动性,心的功能也会受小肠的影响。

2. 心开窍于舌,小肠与口有关。

在中医中,心的开窍部位是舌头,而小肠经与口腔有关,因此,舌的状态与小肠的健康有关。

如果小肠有问题,可能会导致舌头出现异常。

3. 心与小肠的气血交感。

心主血脉,小肠负责将所需的营养和废物分离出来。

因此,两个器官紧密相连,血流过程中往往包括心和小肠等多个器官。

基于这些中医理论,如果人体心与小肠出现问题,那么这通常会
通过诸如舌头状态,心理问题以及食欲等方面的体现来表现出来。

心与小肠辩证课件

心与小肠辩证课件
浊—浊者为糟粕下注大肠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小肠的这种功能称为“受盛化物”
心与小肠辩证
心与小肠病辨证
The Differentiation of Heart and Small Intestine Diseases
心与小肠辩证
心病辩证
• 心病辩证 心病的辩证有虚实之分。 虚证多由先天不足或久病伤心,或思虑劳神太过导
心气虚
心阳虚
心阳暴脱
心与小肠辩证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鉴别
证候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舌象 脉象
心气虚证 心阳虚证
心阳暴脱 证
心悸怔忡,胸 闷气短,活动 后加重为共性 症状,但三者 间程度不等, 一般来说,心 气虚证轻,心 阳虚证中等, 心阳暴脱证重
精神疲惫、自汗乏力、 舌淡
面色淡白
苔白
畏寒肢冷、心痛、面 舌淡胖 色苍白或面唇青紫 苔白滑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与小肠辩证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 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的方法结合脏腑的病理反映来分 析病症,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心与小肠辩证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
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的含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 身的功能。脉是血液运行的通路,心、脉、血三者共同组成一个循环全 身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心起着主导作用。心主血脉的功能是由心气 的作用来实现的。 *(1)心气旺盛、血液充盈: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生理) *(2)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可出现:脉搏细弱或节律不整,面色苍白(病理) *(3)血行瘀滞:脉涩不畅,面色青紫等症状(病理)

心与小肠相表里,疏通小肠经,肠通,气通,吸收通!

心与小肠相表里,疏通小肠经,肠通,气通,吸收通!

心与小肠相表里,疏通小肠经,肠通,气通,吸收通!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心脉属心,下络小肠,小肠之脉属小肠,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

二者经脉相联,故气血相通。

在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亦通于心。

在病理情况下,则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时,除表现口烂,舌疮外,还有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证和证候,叫做“心移热于小肠”。

若小肠实热,亦可顺经上于心,则可出现心烦,舌尖糜烂等症状,治疗上即要清泻心火,又要清利小肠之热,相互兼顾,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打通心经和小肠经的好处1.心华在面,面白无华,心气不足;面色青紫,心脉瘀阻。

2.心为舌之苗,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心脉瘀阻,则舌紫,瘀点瘀斑。

3.心主神志,异常可见舌强直、舌卷、失语等。

4.汗为心之液,心气虚,为自汗;心阴虚,爱盗汗。

5.有中医大夫说,心经最好少碰,心不舒服,尽量打通心包经。

但皇森经络养生顾问认为,心经里如果有瘀堵的痛点,也应该揉开,不过手法要柔和些。

做经络时,同样也讲究个心情。

好的心情,气场好,效果也好;又急又躁时,劝您还是先调平心气,再动经络。

手太阳小肠经(运行时间:午时13:00-15:00)小肠的一个主要功能叫,分清泌浊,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食物经胃消磨,最后营养的吸收是在小肠里,比如猪肉蛋白要变成人肉蛋白是在小肠里完成,纤维素、维生素的吸收也是在小肠里完成的。

小肠在食物的化学反应转换过程中,有很多蛋白酶、脂肪转化酶等作为催化剂。

酶的最佳工作温度是37℃,此时酶的工作能力最强,营养吸收的就好。

如果吃了过多寒凉食物,一摸小肚冰凉冰凉的,那是小肠的温度下降了,酶的工作能力下降,甚至不工作了,食物的营养吸收功能减弱,甚至还会有一部分变成有害物质。

实验证明,腹部温度每下降一度,代谢就会减少12%,血液循环差,血液里杂质污染就会增加,免疫力减少30%,所以,常说过食寒凉东西,伤了脾胃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诊疗 心与小肠辨证

中医诊疗 心与小肠辨证
1、通痹止痛:用于胸痹心痛彻背,背痛彻胸; 2、理气化痰:用于各种痰证。 [用量] 10-15g。
痢疾:薤白15g,黄柏10g,水煎服。
药同 物
不同点

其他

主治证
功效
黄芩
肺热咳喘, 善清肺火 咳痰色黄
黄连 黄柏
清热燥湿 善清心火
泻火解毒 、胃火
善清肾火
心火上炎, 口舌生疮; 胃火炽盛, 口臭,牙龈 肿痛出血
心火上炎的咽痛,尿赤等; 2、通经下乳:用于产妇无乳或乳少。 [用量] 5-10g。
产后乳汁不通:木通,漏芦,王不留各 10g,同猪蹄炖服。
竹叶
[药物来源与加工]植物淡竹的叶子。秋冬采收,晒干, 生用。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心、肺、胆、胃经。 [功效主治]
1、清热除烦:治疗热病心烦; 2、生津利尿:治疗热病小便短赤、津液受损。 [用量] 10-15g。
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梢 黄连各等分(各6g) 【煎服法】加竹叶6片,水煎服。
处方解析
君:黄连——清心火; 臣:生地——凉血滋阴,清心火,补充受损之津液;
木通——上清心火,下导小肠之热; 佐:竹叶——清心除烦,治疗心火烦躁;利尿生津,
治小便短赤,补受损津液; 使:生甘草稍——清热,直达茎中而止痛。
方歌与现代应用
[性味归经]苦、酸,平。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
1、补肝肾,强筋骨: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 2、活血通经:用于瘀血引起经脉不通的疼痛; 3、引火(血)下行:为下肢疾病引经药。 [用量] 10-15g。
注:牛膝15g,麝香1g,入产道可堕胎 有妊娠需要者避免应用牛膝。
瓜蒌
[药物来源与加工]植物瓜蒌的果实。表皮白粉变黄时 采收,通风处晾干。

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速记及歌诀

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速记及歌诀

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速记及歌诀★脏腑辩证心与小肠病辨证一、心与小肠的生理病理心居胸中,心包络护卫于外。

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以濡养脏腑、组织、官窍的作用;心主神明,主管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是生命的主宰。

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二、常见证型(一)心血虚证1.含义心血虚证是由于心血亏虚,心失养,以心悸,失眠,多梦以及心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心悸,头昏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劳神过度而耗血,或失血过多,或久病伤及营血等引起,也可因脾失健运或肾精亏损,生血之源不足而成。

4.辨证要点临床以心悸、失眠与血虚共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中医阴血指物质,心血不足难养神,心神不安悸健忘,失眠多梦伴怔忡,面色不华唇舌淡,脉细结代气不匀。

(二)心阴虚证1.含义心阴虚证是指由于心阴亏虚,心与心神失养,虚热内扰所表现的以心烦、失眠、心悸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心烦,失眠,心悸,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或因温热火邪,灼伤心阴,或因肝肾阴亏,累及于心所致。

4.辨证要点临床以心悸、心烦、失眠与阴虚共见为辨证要点。

5.心血虚与心阴虚鉴别速记歌诀心阴虚证心悸烦,少寐多梦身潮热,口咽干燥盗汗出,舌红心热脉细数。

(三)心气虚证1.含义心气虚证是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所表现的以心悸、胸闷、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神疲,动则尤甚,伴见精神疲惫,气短,身倦乏力,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虚弱或结代。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或先天不足,脏器缺损,或年老脏器衰弱等原因造成。

4.辨证要点临床以心悸、胸闷及气虚证并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气阳可以指功能,心气不足难鼓动,面色淡白或自汗,神疲胸闷动加重,心慌气短而脉虚,或呈数脉结代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施护措施
2
情志 护理
3
辨证 施食
4
对症 处理
41
脏腑辨证讲座
心病的护理措施
生活起居 :“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 应做到住处安静,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情志护理:“喜伤心”、“悲哀忧愁则心动”
辨证施食 : 饮食防过饱过饥,夜餐尤应忌 过饱,俗话说“胃不和则寐不安”
对症处理 : 便秘者每日晨起、睡前顺时针按摩脐 及下腹部,口舌生疮者用喉风散喷创面
脏腑辨证讲座
张某,男,21岁,农民。因郁怒积于胸中, 心烦, 彻夜不寐,妄见妄言,继则弃衣裸体, 扛越妄动,胡言乱语,骂詈不避亲疏。病5天, 送院就诊。途中打伤其父眼睛和腰部,护送人 将其捆缚于柳树上,竟将柳树连根拔起,查面 赤气粗,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脏腑辨证讲座
本病乃精神刺激,怒而未发,郁积胸中, 郁气生火,火热故津成痰,痰火互结,内扰神 明,初则较轻,症见心烦,不寐 , 妄见妄语, 但病情发展迅速,继则痰火郁闭加甚,而神乱 增重,则弃衣裸体狂越妄动;胡言乱语,骂詈 不避亲藐,以致在送往医院诊治途中伤其父, 被绑缚中,连柳树根亦拔起,此乃力逾常人之 举,为痰火闭神之实也,面赤气粗,便秘尿黄, 舌红为热象,苔黄腻,脉滑数是属痰火表现。
太过导致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 虚、心阳爆脱证。 实证多由寒凝、淤血、气郁、痰阻、火扰等 导致心脉痹阻、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心 火亢盛等证。
脏腑辨证讲座
(一)心病辨证
1、心气虚与心阳虚
由于老年脏气 日衰
病因
因汗、吐、 下太过
各种损伤气血 的原因
脏腑辨证讲座
心气虚证
概 念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之证
有“悸”无“痛”不能说明心脉有“瘀” 。
脏腑辨证讲座
心脉痹阻证的主要症状:
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时作时止,重者有面唇 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暗红或见紫色瘀斑,苔少脉 微细涩。
*辨证:心血瘀阻 *立法:通阳化瘀 *方药:瓜萎薤白半夏汤 瓜萎薤白半夏汤的组成: 瓜萎、薤白、半夏
脏腑辨证讲座
病案分析
冷汗淋漓,四肢厥冷,
呼吸微弱,面色苍白, 口唇青紫,神志模糊
舌淡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或昏迷
脉虚 脉微细
脉微欲 绝
脏腑辨证讲座
*辨证:心气虚
*立法:补心气 *方药:养心汤
养心汤组成: 黄芪 茯神 茯苓 当归 川芎 半夏曲 炙甘草 柏子仁 枣仁 远志 五味子 人参(或党参) 肉桂
脏腑辨证讲座
*辨证 心阳虚
*立法 温通心阳 *方药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萎 薤白 白酒汤组成:瓜萎 薤白 白酒
脏腑辨证讲座
忧思郁怒——气机不畅 上扰清窍 肝风挟痰
脏腑辨证讲座
痰迷心窍
• 病因: • 情志不遂,气郁不舒,气滞生痰,痰浊凝聚所致,心神为
痰浊所蒙。 • 痰迷心窍的主要症状: • 意识模糊,甚则昏迷不省人事,口吐痰涎或喉有痰声,舌
强语言不清,苔白腻,脉滑。 • 辨证:痰迷心窍 • 立法:涤痰开窍 • 方药:导痰汤 • 导痰汤的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南星、枳实
*辨证 心阳虚脱
*立法 回阳救逆 *方药 四逆汤 四逆汤组成:附子、干姜、甘草
脏腑辨证讲座
心气虚与心阳虚两证在病理上的联系
心气与心阳都属于心阳机能的范畴,心阳更 有热能的含义。心气主要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心 阳主要是指心脏的阳热功能,具有温煦血脉,抗御阴寒 病邪的作用。心阳旺盛,阴寒之邪不易内侵心脏,血液 运行不易阻滞,心气充足则心功能正常。
脏腑辨证讲座
2.主神志(主神明)
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灵枢·本神篇》云:“所以任务者谓之心” 精血是神 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为心所主。心的气血充盈,则 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如果气血不足常可 以导致心神的病变可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 心神不宁等症状。
脏腑辨证讲座
3 开窍于舌
脏腑辨证讲座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鉴别
证候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舌象 脉象
心气虚证 心阳虚证
心阳暴脱 证
心悸怔忡,胸 闷气短,活动 后加重为共性 症状,但三者 间程度不等, 一般来说,心 气虚证轻,心 阳虚证中等, 心阳暴脱证重
精神疲惫、自汗乏力、 舌淡
面色淡白
苔白
畏寒肢冷、心痛、面 舌淡胖 色苍白或面唇青紫 苔白滑
生地、竹叶、木通、甘草稍
脏腑辨证讲座
心脉痹阻证
概 念 心脏脉络阻痹不通之证
机制
情志不遂 久病体弱 饮食不节 感受外邪
脏腑辨证讲座
心脉痹阻证
瘀血 痰浊 寒邪
不通则痛 ——心胸憋闷疼痛,痛引
心脉痹阻
肩臂内侧,时发时止。
气滞
血不养心 ——心悸怔忡。
以“痛”和“悸”共见为辨证要点,注意辨识原发病证 有“痛”无“悸”不能说明“瘀”在心。
脏腑辨证讲座
2、心血虚与心阴虚
由于血的生化 不足
病因
继发于失血 之后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主要证状
心悸 气短 易惊 失眠 健忘
心血虚: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 脉细弱。
心阴虚: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 脉细数。
脏腑辨证讲座
心血虚证
概 念 心血亏虚,濡养失职之证
机制
脾胃
化源

失血
心血
久病 忧思
耗血
脏腑辨证讲座
痰火扰神证
概念
指火热痰浊侵扰心神,表现神志异常为主症的证候。
机制
外感——湿热——蕴成痰火 ——火热——灼津为痰
内伤——情志刺激 炼液为痰 气郁化火 痰火扰心
脏腑辨证讲座
4.痰火扰神
病因:
情志不遂,气郁化痰,炼液成痰或痰浊日久化热化火或外感热邪灼 液成痰。 痰火扰神的主要症状: 若外感热邪引起,可见发热面赤气粗、口渴、痰黄、喉间痰声、狂 躁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若内伤引起,可见失眠心烦,或 见神志错乱,哭笑失常,狂躁妄动,甚则打人骂人。 辨证:痰火扰火 立法:涤痰泻火 方药:礞石滚痰丸 礞石滚痰丸的组成:大黄、黄芩、礞石、沉香
浊—浊者为糟粕下注大肠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小肠的这种功能称为“受盛化物”
脏腑辨证讲座
心与小肠病辨证
The Differentiation of Heart and Small Intestine Diseases
脏腑辨证讲座
心病辩证
• 心病辩证 心病的辩证有虚实之分。 虚证多由先天不足或久病伤心,或思虑劳神
脏腑辨证讲座
心火亢盛
多见于情志 之火内发
过食辛辣食品
病因
六淫内郁化火 过服温补药物
脏腑辨证讲座
概念
心火亢盛证 心火内炽,扰心、炎上之证
机制
情志失调
心火亢盛证
饮食不节
外感热邪
脏腑辨证讲座
心火亢盛的主要症状: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舌糜烂而疼痛、口渴、 舌红、脉数。 *辨证:心火亢盛 *立法:清泻心火 *方药:导赤散(丹) 导赤散的组成:
机制
先天禀赋 年高体弱 久病或暴病
脏腑辨证讲座
心阳虚证
概 念 心阳不足,鼓动、温煦无力之证
机制
表现
心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参“心气虚证” 心气虚证 + 虚寒证
脏腑辨证讲座
心阳暴脱证
概 念 心脏阳气骤然亡失之证
机制
心阳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参“心阳虚证”
表现 心阳虚证 + 亡阳证
脏腑辨证讲座
心气虚与心阳虚的主要证状
患者,刘某某,年届40余岁。形体肥胖,常有 肢体沉重,困倦之感,某日生气后,出现胸部胀闷 疼痛,痛引左肩背之内臂,时轻时重,伴心慌,情 绪紧张,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
心脉痹阻证(气滞痰阻心脉)
脏腑辨证讲座
痰蒙心神证(痰迷心窍证)
概念
指痰浊蒙蔽心神,表现以神情呆滞为主症的证候。
机制
湿浊之邪——阻碍气机 气滞痰结 上扰心窍
*辨证:心血虚
*立法:养心血、安心神 *方药:四物汤 四物汤的组成 熟地、 川芎、当归、白药、
*辨证:心阴虚
*立法:滋养心阴、安神定志 *方药:补心丹 补心丹组成:
酸枣仁、柏子仁、人参、元参、丹参、天冬 当归、生地、远志、茯苓、桔梗、麦冬
脏腑辨证讲座
病案分析
王某,女,31岁。素体虚弱,常感头晕心慌, 记忆力减退。近数月来,因工作劳累,心慌加重, 失眠多梦,面色淡白,月经量少色淡,查唇舌色 淡,脉细无力。
脏腑辨证讲座
脏腑辨证讲座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 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的方法结合脏腑的病理反映来分 析病症,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脏腑辨证讲座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
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的含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 身的功能。脉是血液运行的通路,心、脉、血三者共同组成一个循环全 身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心起着主导作用。心主血脉的功能是由心气 的作用来实现的。 *(1)心气旺盛、血液充盈: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生理) *(2)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可出现:脉搏细弱或节律不整,面色苍白(病理) *(3)血行瘀滞:脉涩不畅,面色青紫等症状(病理) 《素问·六节藏脏论》云:“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脉。
狂病 痰火扰心证
脏腑辨证讲座
附: 小肠实热证
概 念 小肠热盛,泌别清浊失常之证
机制
心火下移小肠
脏腑辨证讲座
小肠病辨证
小肠实热 心与小肠相表理,心火亢盛可移热于小肠 可见: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甚则尿道灼热疼痛,
口腔溃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