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脏腑辨证(心与小肠病辨证)
脏腑辨证--心与小肠辨证
脏腑辨证--心与小肠辨证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
[标注红色五角星的为历年真题中出现的考点,需格外重视;标注褐色内容,表示为需要掌握的关键词;紫色椭圆形条框为总结,需牢记背诵。
]
【考纲】
1、心与小肠辨证: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心脉痹阻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小肠实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得分小妙招
1、脏腑辨证这一章整体就是为学习中内的辨病辨证打基础,且这一章的题目相对有难度,所以需要各位少侠反复地练习真题,吃透真题,不要有畏难情绪;
2、第一张导图中关于心的5个基础辨证,要能明白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在历年真题中为高频考点;
3、在本节中,心悸、怔忡、胸闷、失眠以及心烦出现频次较多,可尝试自己总结归类一下证型;
4、做题、做题、一定要做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有问题可随时私信。
心与小肠病辨证
14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 --- 心阳不振,鼓动无力 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时发时止 --- 气滞血瘀
若:
刺痛,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 瘀 闷痛,体倦肢重,舌苔白腻,脉沉滑 --- 痰 剧痛,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紧 --- 寒 胀痛,与精神因素有关,脉弦 --- 气(郁)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心胸闷痛,痛引肩背时作
实热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咳痰喘 + 实热见症
30
7、燥邪犯肺证
概念 燥邪犯肺证是燥邪犯肺,失于清润之证
机制
外感燥邪
肺
津伤失润
31
表现·分析
干咳,或痰少而粘,难咯出 -- 燥伤肺津, 清肃失职 或痰中带血 -- 燥伤肺络
燥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干咳或痰少而粘、口鼻咽干 + 表证见症
32
8、大肠湿热证
或自汗,畏风,易感冒 -- 肺气虚卫外不固
气虚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咳喘无力、痰清稀 + 气虚见症
20
2、肺阴虚证
概念 肺阴虚证是肺阴不足,虚热内扰之证
机理
久 咳
温病后期 情志化火
伤 肺
21
表现·分析
干咳,或痰少而粘,难咯出 --- 肺阴亏,清肃不利 或痰中带血 --- 虚火灼伤肺络
音哑 --- 肺阴虚咽喉失养
15
7、小肠实热证
概 念
小肠热盛,泌别清浊失常之证
机 制 心火下移小肠
16
表现·分析
心烦 --- 热扰心神
口舌生疮 --- 心火上炎,灼伤舌体
口渴 --- 热盛津伤 小便赤涩灼痛,尿血 --- 心火下移,灼伤肠络 舌红苔黄,脉数 --- 里热
中医辩证-心与小肠病辨证
中医辩证-心与小肠病辨证(一)生理功能:心:心居胸中,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又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体为脉,其经脉循肩臂内侧后缘,下络小肠,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小肠具有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
(二)病理特点:心病:主要病理为主血脉和藏神的功能失常,常见症状为: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健忘、精神错乱、神志昏迷,以及某些舌体病变等。
小肠病变:要反映在泌别清浊功能和气机的失常,常见症状为腹胀、腹痛、肠鸣、腹泻或小便赤涩疼痛、小便混浊等。
(三)常见证型心:虚证——多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及心阳虚脱证;实证——多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及瘀阻脑络证。
小肠:小肠实证有小肠实热证,虚证有小肠虚寒证,这里主要介绍小肠实热证。
1.心血虚证定义:指血液亏虚,心失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病因:多因劳神过度,或失血过多,或久病伤及营血引起;也可因脾失健运或肾精亏损,生血之源不足而导致。
证候:①心血虚,心失濡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②心神失养,神不守舍,则为失眠、多梦;③血虚不能上荣头、面,故见头晕眼花、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④血少脉道失充,故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症状共见。
2.心阴虚证定义:指阴液亏损,心失滋养,虚热内扰,以心悸、心烦、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或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病因: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或温热火邪,灼伤心阴;或肝肾阴亏,不能上济,累及心阴而成。
证候:①心阴虚,心失濡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②虚热扰心,神不守舍,故见心烦,失眠,多梦;③阴虚失滋,故口燥咽干,形体消瘦;④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故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心与小肠病辨证》课件
生活理
通过合理的生活调理,如 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适度的 运动,可以预防心与小肠 病辨证。
心理调节
合理的心理调节对于预防 心与小肠病辨证同样重要, 保持心态平和有助于健康。
中医养生
传统中医养生方法,如草 药泡脚、穴位按摩等,可 用于调理心与小肠,增强 身体健康。
了解哪些食物应禁忌、哪些食物有益,有助于调理心与小肠。
3 药膳推荐
合理地选择药膳,可以辅助治疗心与小肠病辨证,促进康复。
心与小肠病辨证的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心与小肠病 辨证具有显著疗效。
拔罐疗法
拔罐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可有效改善心 与小肠病辨证的症状。
心与小肠病辨证的预防措施与调理方法
心与小肠病辨证的临床表现
1
心火上炎
心火上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口干、口疮、心烦、失眠等。
2
小肠湿热
小肠湿热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泻、大便黏腻臭秽等。
3
心肠不交
心肠不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心悸、胃脘胀痛等。
卫生饮食与心与小肠病辨证的关系
1 饮食调理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改善心与小肠病辨证,促进康复。
2 食物禁忌
《心与小肠病辨证》PPT 课件
在这份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心与小肠的关系,详细介绍心与小肠病辨证 的基本理论,以及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防措施与调理方法。
病因与发病机制
了解心与小肠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五脏与小肠的关系
心与小肠的密切联系
心与小肠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密切相关的脏 腑,彼此互相影响。
五脏与小肠的相互作用
了解五脏与小肠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理 解心与小肠病辨证的本质。
小儿推拿医学之脏腑病辨证要点
小儿推拿医学之脏腑病辨证要点辨证,就是在综合分析四诊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疾病的病因,明确病变部位,确定病证的病机,判断邪正的消长、疾病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加以归纳概括。
儿科辨证方法基本与成人相同,但由于小儿疾病的特点,某些辨证方法在儿科更为常用,其证的临床表现也与成人有所差异。
本节仅介绍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
一、八纲辨证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以此来分析、归纳疾病的部位、性质的辨证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通过八纲辨证来概括病变的部位、性质,机体与病邪斗争的情况。
一般顺序是:先辨别表里,找出病变部位,然后辨别寒热、分清病变性质;再进一步辨别虚实,了解人体正气的盈亏与病邪的盛衰;最后再分辨阴阳,加以总的概括。
下面把八纲分成四组介绍。
(一)阴阳阴阳,即八纲的总纲,表、里、寒、热、虚、实都可以用阴阳二纲加以概括,是观察分析疾病发生变化的纲领。
一般来讲,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反之,阴虚则阳盛,阳虚则阴盛。
1.阴证是机体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出现的病证,以虚寒证为代表。
阴证的产生,有因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者,更多的则是因先天不足、后天虚损而出现的证候。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色苍白或晦黯,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语声低怯,呼吸表浅,喜热恶冷,形寒肢冷,纳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胖嫩,苔白润,脉沉迟无力或细弱,指纹沉而淡红。
2.阳证是机体阳气亢盛,脏腑功能亢进,导致阳亢热盛的证候,以实热证为代表。
阳证的产生,有外感热邪或风寒化热,有伤于热食、热药,或各类疾病脏腑阳气偏亢者。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红目赤,精神兴奋,烦躁不安,语声粗浊,喜冷恶热,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喜饮,大便秘结或有奇臭,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或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有力或洪大,指纹紫滞(二)表里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轻重深浅的两个纲领。
在人体,凡皮肤、毛窍、肌肉、经络等为外属表,凡五脏六腑、髓海为内属里。
中医护理学第八章辨证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八章辨证【重点难点】一、八纲辨证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种辨证纲领。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一)表里证候的辨证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趋向的二个纲领。
1.表证表证是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
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具有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的特点。
临床表现为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或痛,微有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2.里证:里证泛指疾病深入于脏腑、气血、骨髓所表现的证候。
里证多见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或见于内伤杂病之中,具有病位较深、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基本特征。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其基本特征是没有新起恶寒发热,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病证的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外感病中,恶寒发热同时并见者,属表证;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者,属里证。
表证多有头身疼痛及肺系的症状,脏腑症状不明显;而里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表证舌苔少变化,里证舌苔多有变化。
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
此外,辨别表证和里证还应结合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
(二)寒热证候的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1.寒证寒证是感受阴寒之邪,或阳虚阴盛所表现的证候。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恶寒喜暖,面色白,肢冷倦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2.热证热证是感受火热之邪,或阴虚阳亢,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恶热喜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口渴喜冷饮,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3.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二便、舌象、脉象等对寒证、热证鉴别最为重要。
(三)虚实证候的辨证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速记及歌诀
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速记及歌诀★脏腑辩证心与小肠病辨证一、心与小肠的生理病理心居胸中,心包络护卫于外。
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以濡养脏腑、组织、官窍的作用;心主神明,主管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是生命的主宰。
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二、常见证型(一)心血虚证1.含义心血虚证是由于心血亏虚,心失养,以心悸,失眠,多梦以及心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心悸,头昏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劳神过度而耗血,或失血过多,或久病伤及营血等引起,也可因脾失健运或肾精亏损,生血之源不足而成。
4.辨证要点临床以心悸、失眠与血虚共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中医阴血指物质,心血不足难养神,心神不安悸健忘,失眠多梦伴怔忡,面色不华唇舌淡,脉细结代气不匀。
(二)心阴虚证1.含义心阴虚证是指由于心阴亏虚,心与心神失养,虚热内扰所表现的以心烦、失眠、心悸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心烦,失眠,心悸,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或因温热火邪,灼伤心阴,或因肝肾阴亏,累及于心所致。
4.辨证要点临床以心悸、心烦、失眠与阴虚共见为辨证要点。
5.心血虚与心阴虚鉴别速记歌诀心阴虚证心悸烦,少寐多梦身潮热,口咽干燥盗汗出,舌红心热脉细数。
(三)心气虚证1.含义心气虚证是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所表现的以心悸、胸闷、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神疲,动则尤甚,伴见精神疲惫,气短,身倦乏力,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虚弱或结代。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或先天不足,脏器缺损,或年老脏器衰弱等原因造成。
4.辨证要点临床以心悸、胸闷及气虚证并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气阳可以指功能,心气不足难鼓动,面色淡白或自汗,神疲胸闷动加重,心慌气短而脉虚,或呈数脉结代送。
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
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心与小肠证治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血脉与主神志血脉证候:心阳虚,心阴虚,心血淤阻神志证候:痰火内扰,痰迷心窍在小肠方面常见的病症为心移热与小肠1、心阳不足(心阳不振)主证:心阳不振包括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衰。
其共有主证是: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舌淡,苔白。
心气虚:兼见倦怠乏力,面色晄白,喜出长气,舌胖嫩,脉虚。
心阳虚:兼见形寒肢冷,心区憋闷,心痛,脉细弱或结代心阳虚衰: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至晕厥昏迷,脉微欲绝。
病理:心气虚由于心气推动血脉动力不够,因此出现心悸、气短、脉虚等症。
心阳虚由于阳衰而见寒象。
心阳虚衰是心气不足,又兼心阳虚而病情比较严重,故见心悸、脉微细;阳气大虚,故大汗出,四肢厥冷;如再进一步便影响到神志可出现昏迷不醒等危象。
治法:心气虚宜补心气、安心神,可用四君子汤补气,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等药以养心安神。
心阳虚宜通心阳,可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如兼淤阻宜加失笑散以活血行淤。
心阳虚衰,宜回阳救逆,急用艾灸百会穴与足三里穴,或加灸涌泉穴,并急煎四逆汤加党参(或吉林参)灌服。
神经官能症属于心气虚的,可用补心气的治法。
心力衰竭属于心阳虚衰的,可用回阳救逆的治法。
心绞痛属于心阳虚的,不能单用补心阳法,应按照“通则不痛”的道理,方中加入通痰活血药。
同痰可用全瓜蒌、薤白(兼通阳气);活血可用蒲黄、五灵脂、丹参、延胡索等药;心律不齐,脉结、代的,一般用炙甘草汤加减;期前收缩,舌淡,苔白润或腻,脉结,是心阳为痰浊阻滞,宜用温胆汤加党参,以除痰通阳。
附药方: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桂枝,枳实,厚朴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桂枝,阿胶,生地,麦冬,麻仁,生姜,大枣温胆汤:竹茹,枳实,半夏,橘红,茯苓,甘草2、心阴不足主证:心阴不足可分为心阴虚与心血虚二种。
两者共有的主证是: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
心与小肠病辨证
4.3.1 心与小肠病辨证心病病因:邪气侵犯(风寒湿热,痰火瘀血。
);情志失调(七情损伤);饮食不节,劳逸不当;先天不足,久病重病,老年体弱;其他脏腑疾病的传变。
可归纳为:虚证—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伤心。
实证—痰聚,火扰,寒凝,血瘀,气郁。
心病主症:心悸怔忡,心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谵语。
心病证候:虚证有气血阴阳不足;实证有痰阻,气火。
小肠病主症:二便异常。
一、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1、概念:指心脏阳气虚衰,功能减退以及阳气暴脱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共同点:心动不安:心悸怔忡(心气虚衰,鼓动无力,心失所养,心动不安)。
气虚症状:胸闷气短(心气不足,宗气运转无力)。
活动后加重(动则耗气)。
不同点:心气虚:共同症为主,加面色淡白或白光白,自汗,舌淡脉虚等气虚见症。
心阳虚:共同症为主,同时出现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等虚寒证。
心阳暴脱: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舌淡紫青滑,脉微欲绝。
3、证候分析:心气虚证主要由于气少失于供养,心阳虚证是由于阳虚失于温煦,心阳暴脱证是由于阳气暴脱,失于固摄。
4、辨证要点:心气虚证是脏腑功能低下,软弱无力。
心阳虚证是虚寒内生,畏寒肢冷。
心阳暴脱是虚脱亡阳,大汗肢厥。
5、说明: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是心病虚证疾病由轻转重的三个阶段。
心气虚与心阳虚的鉴别:心阳虚证可兼心气虚,但心气虚证不见心阳虚。
心气虚较轻,病势较缓。
心阳虚较重,病势较急。
心气虚以少气无力的气虚症状为主,寒象不明显;心阳虚以畏寒肢冷的虚寒证为主,寒象比较突出。
二、心血虚与心阴虚1、概念:心血不足与心阴亏虚,不能濡养心脏而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共同症:心悸怔忡(阴血不足,心失所养)。
失眠多梦(血不养神,神不守舍)。
不同症:心血虚:共同症为主,兼血虚见症,如眩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色淡, 舌淡白,脉细弱。
心阴虚:共同症为主,兼阴虚见症,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脏腑经络辩证与遣药组方---心与小肠病辨证
脏腑经络辩证与遣药组方---心与小肠病辨证一、脏腑经络辩证与遣药组方来自百度图库脏腑经络辨证是由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所组成,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生理、病理特点为基础,通过四诊八纲,辨别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等变化的一种辨证方法。
经络辨证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对患者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经络病变的具体病位、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与腑互为表里。
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当人体发生病变时,体表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到内在脏腑,反之,内在脏腑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
由于经络脏腑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经络脏腑病变往往相互传变,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两种辨证方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临床上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必须结合运用,才能全面分析病机,明确诊断。
临床用药应在明确脏腑及经络病变部位的基础上,根据病证寒热虚实的不同进行辨证施治,遣药组方。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与遣药组方心病以心主血脉的功能素乱与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为主要病理变化,可首选归心经的药物。
①若心气虚、心阳虚证,常可选用人参、党参、黄苠,甘草、桂枝,附子、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牡蛎等以补心气,温心阳、安心神,代表方剂为养心汤、炙甘草汤;②心血虚、心阴虚证,常可选用当归、白芍、丹参、阿胶、地黄、麦门冬、天门冬、酸枣仁、远志、柏子仁、龙眼肉等以养心血、滋心阴、安心神,代表方剂为生脉散、归脾汤、人参养荣汤;③心阳暴脱证,常可选用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等以回阳固脱,代表方剂为参附汤、参附龙牡汤;④心火亢盛证,常可选用竹叶、黄连、栀子、连翘心,莲子心、黄芩、大黄、木通、淡竹叶、水牛角等以清心泻火,代表方剂为泻心汤、黄连解毒汤、朱砂安神丸、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等;⑤心脉痹阻证,常可选用桂枝、川芎、延胡索、郁金、丹参、三七、当归、蒲黄、五灵脂、薤白、瓜萎等以活血祛瘀,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⑥疲迷心窍证,常可选用半夏、陈皮、天南星、远志、石菖蒲、郁金、麝香、冰片、苏合香等以涤痰开窍,代表方剂为温胆汤、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苏合香丸;⑦痰火扰心证,常可选用贝母、胆南星、竹沥、天竺黄、石菖郁金、麝香,冰片等以清心豁痰,代表方剂为牛黄清心丸、礞石滚痰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与小肠辨证)
主讲:杨小桥
概述
脏腑辨证---以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 理变化为基础,根据四诊所收集的病理资 料进行综合分析,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 确定证候类型的一种方法。是中医临床辨 证论治的核心。 内容:五脏病辨证、六腑病辨证、 脏腑兼病辨证。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简述心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及常见症状: 小肠主受盛、化物,分别清浊。小肠病会出现二便 失常、腹胀、腹痛、疝气等。 一、心气虚证 概念:心气不足,心搏、血运无力,所表现的虚弱 证候。 成因:久病体弱,年老脏气衰败,先天不足,或暴 病伤气。 表现: 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动则加剧——心气虚 搏动无力。 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色淡,脉弱 或结代——气虚证。 辨证要点:心悸,胸闷,动则加剧,加上一般气虚 证的表现。
七、心火亢盛证
概念:心火内炽,上扰神明、下移小肠所表现的实热 证候。 成因:情志过激化火,或外感热邪内侵,或过食辛热 、温补而火热内生。 表现: 心烦失眠,狂乱,神昏谵语,口舌赤烂肿痛,吐 血衄血——心火上炎,扰乱神明。 小便短赤灼痛,尿频便结——心火下移小肠。 身热,面红目赤,口渴饮冷,舌尖红绛苔黄燥, 脉滑数有力——里热实证。 辩证要点:精神亢奋症状,舌疮,舌尖红,加上一般 里热实证。
五、心阴虚证
概念: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虚热 证候。 成因:热病、久病耗伤阴液;劳心太过,心 阴暗耗。 表现: 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心阴不足,心 失所养,心神被扰。 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咽干, 盗汗,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阴虚证。 辨证要点:心悸,心烦,失眠,加上一般阴 虚证的表现。
十一、小肠实热证
概念:热邪壅阻小肠,导致小肠分别清浊功 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心火下移小肠,或脾胃积热侵入小肠。 表现: 小便短赤淋涩,尿道灼痛,或尿血—— 热滞小肠,分别清浊功能失常。 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口舌生疮,舌红 苔黄,脉数——心火上炎。 辨证要点:小便赤涩灼痛,加上心火现的危重证 候。 成因:多由心阳虚证恶化而成,也有寒邪暴 伤心阳或痰瘀阻塞心窍而致者。 表现 : 冷汗淋漓,呼吸微弱,神志模糊、呆滞 ,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亡阳证。 心痛剧烈,口唇青紫,四肢厥冷等—— 心阳虚证。 辨证要点:心阳虚证加上亡阳证。
四.心血虚证
十、瘀阻脑络证
概念:瘀血阻滞脑络,而以头痛、头晕为主 症的证候。 成因: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血液瘀滞于 脑。 表现: 头痛如锥刺,痛处不移,头晕经久不愈 ,健忘,失眠,心悸——瘀血阻滞脑络,神窍不 利。 面部晦暗不泽,或肢麻,半身不遂, 或突然昏仆,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瘀血内阻。 辨证要点:顽固性头痛、头晕,加上血瘀见 症。
谢 谢!
八、痰蒙心窍证
概念:痰浊蒙蔽心神,导致以神志异常为主的证候。 也称痰迷心窍证。 成因:情志不遂,气郁生痰,痰气互结;湿浊酿痰上 犯;痰浊因肝风内动。 表现: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意识不清, 甚则神志痴呆,举止失常,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痰浊上蒙心窍,神明无主。 面色晦滞,脘闷食少,喉中痰鸣,或口吐涎沫 ,舌暗苔白腻,脉滑——痰浊内阻,痰随气升。 辨证要点:抑郁性神志症状,加上痰浊内阻见症。
九、痰火扰心证
概念:痰火内盛,扰乱心神,所表现的以神志异常 为主的证候。 成因:情志郁结化火,灼津成痰;外感湿热之邪, 蕴结痰火,扰乱神明。 表现: 心烦失眠,狂躁妄动,打人毁物,语言错乱, 不避亲疏,哭笑无常,力逾常人,或神昏谵语——痰火 扰乱心神。 胸闷,咯吐黄痰粘稠,或喉间痰鸣,苔腻脉 滑——痰浊内停。 面红目赤,口渴气粗,或发热,便秘尿黄,舌 红苔黄,脉数有力——里热实证。 辨证要点:亢奋性神志症状,加上痰火内盛见症。
六、心脉痹阻证
概念:由于血瘀、痰浊、寒凝、气滞等导致心脉阻痹不通的一类 证候。 成因:多因年高、久病、体弱、饮食不节、情志过激、劳累过度 等导致有形之邪阻滞心脉而形成。 表现:基本症状——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及 上臂 内侧,时发时止。 血瘀心脉——刺痛,面唇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 代; 痰阻心脉——闷痛,痰多体胖,身重体困,舌胖苔白腻,脉沉滑; 寒凝心脉——-剧痛暴作,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紫苔白滑,脉 沉紧; 气滞心脉——胀痛,发作与情志变化有关,胁胀,善太息,舌暗红 ,脉弦。 气滞心脉辩证要点: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为审证依据。 此四证可单独出现,亦可兼夹出现。本病发作时偏于实证,但 其形成均属本虚标实。发作严重而失治,可导致心阳虚脱。
二、心阳虚证
概念:心阳虚衰,鼓动、行血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 证候。 成因:多由心气虚证逐渐发展而来,也可因寒邪直接损 伤心阳而发生。 表现: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心痛,面唇青紫——心气 虚鼓动、行血无力,心血瘀滞。 面色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 淡紫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结代——阳虚内寒证。 气短自汗,神疲乏力,脉细——气虚证。 辨证要点:心悸,胸闷,心痛,加上一般阳虚证。
概念:指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虚 弱证候。 成因:思虑劳神耗血太过,久病伤血,慢性出 血,或脾虚生血不足。 表现: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心血不 足,心脏失养,心神不宁。 头晕眼花,面淡白无华或萎黄,唇爪色 淡,舌淡嫩,脉细弱——血虚证。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健忘,加上一般血虚 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