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2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水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教材中包含了家乡自然水域的方法、内容及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和观察能力,对于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方法和技巧上可能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同时,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水域,知道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2.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方法和技巧,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家乡自然水域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工具,如笔记本、相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家乡自然水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家乡自然水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家乡自然水域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内容,让学生对有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结果,教师点评,总结方法和技巧。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自然水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撰写报告,反思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仅供参考,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科版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的第七课,学生在学习了观察水的方法,学习了过滤、沉淀的基础上,让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环境,知道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水样的观察作出水是否被污染的判断,如果被污染了,要找出原因,要求学生提出治理的建议。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对于水污染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于水污染以及危害的认知还是浅层的。
至于如何考察自然水域,造成水污染的真正原因有哪些,污染对水生动植物以及周围居民和环境的影响有哪些,保护家乡自然水域应采取哪些措施等认识还是模糊的。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2.过程与方法:(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保护水环境的建议,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交流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提出保护水环境的建议并落实到行动中,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器材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实地考察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有关家乡水域情况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采集水样的瓶子(自带),放大镜10个、显微镜10个、烧杯10个、镊子10个、载玻片10片、滴管10支(学校提供)。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直接点题——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2.观看视频《山水贵客》。
提问:欣赏着这么美丽的山水风光,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说说吧。
(目的在于与水污染环节形成对比,为探讨家乡水域污染的话题作铺垫)二、实验探究1.为了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上一次课老师作了安排,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内反馈,然后派代表在班一交流。
说说你的考察的感觉。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分布、特点以及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自然水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对家乡的自然水域有自己的情感和认知。
但学生对自然水域的认识仅限于表面,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深入的探究。
此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分布、特点以及生态环境,学会对自然水域进行观察、和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家乡自然水域的热爱,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分布、特点以及生态环境。
2.教学难点:学会对自然水域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家乡自然水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实地考察法:学生走进自然,亲身感受家乡自然水域的美丽和重要性。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自然水域的观察、和分析。
4.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相关资料,制定考察路线和活动方案。
2.学生准备:准备好考察工具,如笔记本、画笔、照相机等。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家乡自然水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自己对家乡自然水域的认识和情感。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家乡自然水域的分布、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为学生实地考察提供理论指导。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按照教师制定的考察路线,对家乡自然水域进行观察、和分析。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科版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第七课,学生已经学习了观察水的方法,在学习了过滤、沉淀的基础上,让学生具体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环境,知道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制订考察计划,帮助学生理清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计划中有“注意事项”,强调要注意安全,这是不能忽视的。
第二部分,对课前考察带回来的水样进行观察。
第三部分,填写考察报告,考察报告详细列出了观察的内容,如要观察水中的微生物,要使用显微镜。
经过考察后,教材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作出水是否被污染的判断,如果被污染了,找出原因,结合上节课学习的污水处理的相关知识,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对家乡自然水域的治理提出建议。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并对水污染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于水污染以及危害的认知还是浅层的。
至于如何考察自然水域,造成水污染的真正原因有哪些,污染对水生动植物以及周围居民和环境的影响有哪些,保护家乡自然水域应采取哪些措施等认识还是模糊的。
另外六年级学生也已经具备一定的搜集资料、软件制作能力,能够用PPT、演讲、表演等方式呈现一些事实。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科学探究目标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3.对家乡自然水域的治理提出建议。
科学态度目标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将水污染的处理放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提前采集好的水样、标签、记号笔、放大镜、显微镜、有关家乡水域情况的图片资料和微课。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水域,了解其地理位置、特点和作用;2.培养学生对自然水域的保护意识,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调查、观察和分析自然水域的现状;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对身边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家乡自然水域的现状,他们可能了解不多,保护意识也不够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水域,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知道其地理位置、特点和作用;2.培养学生对自然水域的保护意识,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调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2.培养学生对自然水域的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观察、调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水域;2.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身参与调查、观察和分析自然水域的实践活动;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能力;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资料,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2.准备调查表,用于学生调查自然水域的现状;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器材,如望远镜、笔记本等;4.准备课堂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家乡的自然水域,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水域环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家乡自然水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对自然水域有初步的了解。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案一. 教材分析《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的状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建议,如调查家乡的水域、观察水域生物、了解水域的污染情况等,旨在引导学生深入实践,自主探究。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对于家乡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情况,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调查工具,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的状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的状况。
2.难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观察等方式,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
2.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协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
3.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域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水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调查表,用于学生实地调查。
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器材,如望远镜、摄像机等。
4.提前与学生家长沟通,取得家长支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家乡水域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水域。
–提问:“你们知道家乡的自然水域有哪些特点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水域调查表,引导学生了解调查内容。
–讲解调查表的填写方法,让学生明确调查目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调查点,进行实地调查。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填写调查表。
4.巩固(5分钟)–学生回到教室,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
教科版科学六下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案一. 教材分析《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是教科版科学六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材以探究家乡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现状,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观察、调查、访问等基本的研究方法,对家乡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自然水域的保护意识较为淡薄,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知道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特点。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及其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了解其生态环境。
2.调查法:让学生调查家乡自然水域的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
3.访问法:让学生访问当地居民,了解他们对自然水域保护的看法。
4.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保护自然水域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现状。
2.学生准备观察、调查、访问的工具,如相机、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家乡自然水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水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家乡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让学生了解自然水域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调查、访问,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现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调查、访问成果,总结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特点。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自然水域,让学生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自然水域的重要性。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j教科版六下科学教案)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科版六下科学教案)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教学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采集水样的瓶子,放大镜或显微镜。
【教学建议】本活动的开展最好是跟学校或者少先队取得联系,一起组织活动,特别要做好安全工作,并在后续活动中做好学生考察报告的撰写。
【教学过程】一、制订计划:1、谈话导入: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到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计划包括这些内容: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可参考教材84面的样稿。
二、实地考察: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
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近。
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三、观察讨论:1、回学校后,按照教材8面的“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
我的考察报告水域名称地点水域周围的环境有没有污水排到水里水中生活着什么生物水面上漂浮着什么杂物水质情况颜色气味是否浑浊水中杂物其他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案教科版
一、教材简析: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制定观察计划,帮助学生理清观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计划中有“注意事项” ,重申了要注意安全,这是不可以忽略的。
第二部分实地观察,提示了观察的内容,察看水样的内容在观察报告中已列出。
教材用插图提示取水样的方法。
第三部分,回教室后的察看和讨论,观察报告详尽列出了察看的内容,如要察看水中的微生物,要使用显微镜。
经过观察后,教材提出了几个问题,指引学生作出水能否被污染的判断,假如被污染了,要找出原由,要修业生提出治理的建议。
二、教课背景:学生对生活用水问题有所认识,他们已经学习了察看水的方法,学习了过滤、积淀,已经有了足够研究水的技术。
自然水域能够是河流、池塘或湖泊等。
目前,自然水域的水体变黑、变臭主假如人类污染造成的恶果,人类损坏环境的水污染行为有污水排放、垃圾倾倒、城建填河等等。
三、教课方案:(一)科学观点:●水污染主假如人类活动惹起的。
●水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科学词汇:自然水域污染观察积淀杂质教(二)过程与方法:学●检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状况。
学习观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目科学方法:观察标(三)感情 , 态度 , 价值观 :●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中心价值观:自然水域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要点:检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状况。
重难难点:学习观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点教具学具说明与提示放大镜,显微镜。
收集水样的瓶子(自 1. 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带),观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教学点。
准备2 、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 对学生观察后的信息需增强沟通教学流程制观察划→ 地观察收集水→ 回教室后的察和活程基个性一、制划:1.我看了好多有关水域染的料,也研究了垃圾理,可是我没有系地观察我身的自然水域的状况。
以你过去的看,从哪些象能够判断水域被染了?推测一下,染的原由是什么?我今日就一同来观察家水源的染状况。
家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遇到染?是什么原由造成了染⋯⋯要真实认识家的境状况,就要去地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以家乡的自然水域为主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家乡的自然水域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个陌生的概念,因此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家乡的自然水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乡的自然水域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
2.调查法:让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了解其特点、形成原因等。
3.访问法:引导学生向当地居民了解家乡自然水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
2.调查表:用于记录家乡自然水域的特点、形成原因等。
3.访问提纲:引导学生了解家乡自然水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出示家乡的自然水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提问:你们知道家乡的自然水域有哪些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呈现(10分钟)1.出示调查表,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家乡自然水域的特点、形成原因等。
2.学生分享调查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家乡自然水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自然水域的定义及分类;二是家乡自然水域的现状;三是如何保护自然水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自然水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保护自然水域的方法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家乡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水域的定义及分类。
2.使学生掌握家乡自然水域的现状。
3.培养学生保护自然水域的意识和行动。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水域的定义及分类。
2.家乡自然水域的现状。
3.如何保护自然水域。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家乡自然水域的现状,并提出保护措施。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保护自然水域的重要性。
4.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资料,包括自然水域的定义、分类,家乡自然水域的现状等。
2.准备考察工具,如地图、测量仪器等。
3.划分学习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自然水域进行考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生态环境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自然水域的定义、分类,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水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各小组汇报考察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强调自然水域的重要性。
5.拓展(10分钟)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保护自然水域的重要性,并提出保护措施。
教科版科学六下《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了解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自然水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考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自然水域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自然水域的深入了解还不够,特别是对人类活动对自然水域的影响认识不足。
此外,学生实地考察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知道自然水域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水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自然水域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地考察法:学生走进自然水域,亲身感受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观察人类活动对自然水域的影响。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讨论法:学生讨论考察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了解考察路线,准备考察工具,如望远镜、记录本等。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自然水域的基本知识,准备好考察所需物品,如水壶、帽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家乡自然水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水域的美丽和重要性,激发学生考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自然水域的影响,为学生实地考察提供理论指导。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观察、记录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到教室,分享考察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学案2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学案一、学习目标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三、导学问题1.制定计划(1)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2)小组讨论考察计划,计划应当包括哪些内?2.实地考察观察河道两岸或湖泊周围的排污口情况,是否是饮用水取水口?水体大致情况。
3.观察讨论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四、参考资料1.生活污水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排出的废水。
主要是粪便和洗涤污水。
城市每人每日排出的生活污水量为150—400L,其量与生活水平有密切关系人类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主要是粪便和洗涤污水。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如纤维素、淀粉、糖类和脂肪蛋白质等;也常含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无机盐类的氯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碳酸氢盐和钠、钾、钙、镁等。
总的特点是含氮、含硫和含磷高,在厌氧细菌作用下,易生恶臭物质。
污水处理过程中,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由于受磷污染,富营养化严重,国家环保局为控制和减低磷污染,对磷排放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标准。
化学强化生物除磷污水处理工艺以除去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和各种形态的磷为主,此污水处理工艺将化学除磷和生物除磷一体化,通过厌氧消化生物系统中活性污泥产生挥发性有机酸,作为聚磷菌生长的基质或称之为营养物,使聚磷菌在活性污泥中选择性增殖,并将其回流到生物系统中,使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工作在高效除磷状态;同时污泥在厌氧条件下产生的磷释放,通过化学除磷消除。
这是一种高效市政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满足了我国现阶段,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需要在常规二级污水处理基础上进一步除磷的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各地相差较大,经济发展滞后的城市还不能拿出很多资金用于污水治理,因此,怎样利用有限的资金,降低环境污染,是很多城市政府面临的问题。
六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我们居住的地球》中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分布、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水域,探索自然水域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自然水域的分布、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了解自然水域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分布、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会、观察和实验等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怀,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分布、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学会、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深入探究自然水域的奥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地考察等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自然水域的分布和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家乡自然水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水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自然水域的分布:让学生拿出地图,观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分布情况,引导学生发现自然水域的规律。
3.探究自然水域的特点: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自然水域的形态、水文特征等,引导学生记录和总结自然水域的特点。
4.探究自然水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访问等方式,了解自然水域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自然水域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案 教科版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教学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采集水样的瓶子,放大镜或显微镜。
【教学建议】本课活动的开展最好是跟学校或者少先队取得联系,一起组织活动,特别要做好安全工作,并在后续活动中做好学生考察报告的撰写。
【教学过程】一、制订计划:1.谈话导入: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计划包括这些内容: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可参考教材84面的样稿。
二、实地考察: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
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近。
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三、观察讨论:1.回学校后,按照教材85面的“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
我的考察报告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四环境和我们考察家乡自然水域》课教学设计2
城北中心校电子备课教课设计年级课时六年级一课时学科课题观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备课人学校学情剖析教课目的教课要点教课难点教课准备教课方法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察看水的方法,学习了过滤、积淀,已经有了足够的研究水的技术。
科学观点:水污染主假如人类的活动惹起的。
过程与方法:1、检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状况。
2、学习观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感情态度价值观:1、加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检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状况。
学习观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收集水样的瓶子〔自带〕,放大镜,显微镜。
检查法教课过程教课过程〔一〕、制划:1、入:家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遇到染?是什么原由造成了染⋯⋯要真实认识家的境状况,就要去地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一次,我将一同到去观察家的自然水域,地址就定在学校南面的小河。
2、:观察前我做些什么呢?观察要注意什么?〔确定观察主,观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制观察划。
划包含些内容:目的、地址、、器械、观察程序、观察内容、人分工、注意事⋯⋯可参照教材84面的稿。
〔二〕、地观察:1、学生地观察、取。
观察地址宜离学校近。
观察程律。
2、观察先看水域周是什么的境,有没有水排放;再看看水的色怎,水里有没有植物,水面有没有染物,最后取一瓶水,回学校行察。
3、采回的水一步察。
〔1〕把水静置一段后,看有没有积淀下来,是什么?〔2〕用微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的细小生物?〔三〕、察:1、回学校后,依据教材85面的“我的观察告〞提示察水,填写告。
我的观察告水域名称地址水域周的境有没有水排到水里水中生活着什么生物水面上飘荡着什么物色气味水状况能否水中物其余2、与自然水和生活水比,判断家的自然水域能否已被染?假如已染,剖析原由,假如未染,什么?作业设计学生就怎样保家的水境提一提建。
板书设计观察家的自然水域地观察自然水域:河流、池塘或湖泊观察方案:目的、地址、、器械、观察程序、观察内容、人分工、注意事⋯⋯收集水微我的观察告生活用水有所认识后,学生详细观察家的自然水域境,学生来很存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考察家
乡的自然水域 2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教材简析:
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制订考察计划,帮助学生理清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计划中有“注意事项”,强调了要注意安全,这是不能忽视的。
第二部分实地考察,提示了考察的内容,观察水样的内容在考察报告中已列出。
教材用插图提示取水样的方法。
第三部分,回教室后的观察和讨论,考察报告详细列出了观察的内容,如要观察水中的微生物,要使用显微镜。
经过考察后,教材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作出水是否被污染的判断,如果被污染了,要找出原因,要求学生提出治理的建议。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生活用水问题有所了解,他们已经学习了观察水的方法,学习了过滤、沉淀,已经有了足够研究水的技能。
自然水域可以是河流、池塘或湖泊等。
当前,自然水域的水体变黑、变臭主要是人类污染造成的恶果,人类破坏环境的水污染行为有污水排放、垃圾倾倒、城建填河等等。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水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科学词汇:自然水域
污染
考察
沉淀
杂质(二)过程与方法:●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科学方法:考察(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核心价值观:自然水域和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放大镜,显微镜。
采集水样的瓶子(自带),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对学生考察后的信息需加强交流教
学
流
程制订考察计划→实地考察采集水样→回教室后的观察和讨论活
动
过
程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计一、制订计划:1.我们看了很多有关水域污染的资料,也研究了垃圾处理问题,但是我们还没有系统地考察过我们身边的自然水域的情况。
以你们以往的经验看,从哪些现象可以判断水域被污染了?推断一下,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考察家乡水资源的污染情况。
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到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计划包括这些内容: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可参考教材84面的样稿。
二、实地考察: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
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近(推荐地点:如果临近河、湖可以选择河、湖的水样来考察。
也可以选择井水,或者小区周围的小溪。
)。
小组活动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取样时要注意安全,如果水平面比较低,可以选择用吊桶取样。
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
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三、观察讨论:1.回学校后,按照教材85面的“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
我的考察报告水域名称地点水域周围的环境有没有污水排到水里水中生活着什么生物水面上漂浮着什么杂物水质情况颜色气味是否浑浊水中杂物其他 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
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相关的环保小论文。
板书设计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实地考察
自然水域:河流、池塘或湖泊设计考察方案: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采集水样
显微镜我的考察报告课外活动 1.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
2.组织学生撰写相关的环保小论文。
生成预见让学生具体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环境很有现实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水污染严重影
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课堂评估1.能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被污染。
2.能分析水域被污染的原因并提出治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