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新编教科版(2024年春)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分析:探究压强原理

新编教科版(2024年春)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分析:探究压强原理

新编教科版(2024年春)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分析:探究压强原理科学是一门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发现和探索的学科,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的踪迹。

作为小学四年级的科学课程,相比于前几年学习了“万有引力”等内容较为抽象的知识,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则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带领孩子们进行一系列有趣的小实验,使他们在实践中get到科学本质,激发他们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

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物质的变化”,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固体物体压缩的道理,了解压强的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固体物体的压缩特性。

2、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力与面积的关系。

3、发展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固体物体的压缩特性;2、压强的概念与计算。

三、教学重难点:1、固体物体压缩的道理及观察和进行实验的能力;2、理解并计算压强。

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压缩过程中的柿子,提示学生要学习的主题为固体物体的压缩特性。

2、观察实验:(1)实验名:“用手指压定量的方糖”教学方法:让学生用手指压定量的方糖,记录下压缩的数量,并分组进行比较。

预测问题:用手指压定量的方糖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实验步骤:1)把数个定量的方糖放在桌上排成一排。

2)领取实验设备并组成小组。

3)用手指对定量的方糖进行压缩。

4)记录压缩的数量并分组进行比较。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固体物体的压缩特性。

(2)实验名:“压铁环”教学方法:让学生用种擦子将铁环擦一下,揉总成一个球形,用手掌压紧并观察其变形情况。

预测问题:当压紧一个铁环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实验步骤:1)领取实验设备并组成小组。

2)对铁环进行擦拭,揉总成一个球形。

3)用手掌压紧铁球,并观察铁环变形情况。

4)记录实验结果并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5)通过实验得出了固体物体的压缩特性。

3、理论知识: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固体物体的压缩特性,再向学生介绍压强的概念并进行计算。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春天的植物》:第1节《校园里的植物》、第2节《植物的生长》。

2. 第二章《电路》:第1节《电路的组成》、第2节《电路的连接》。

3. 第三章《磁铁》:第1节《磁铁的性质》、第2节《磁铁的应用》。

4. 第四章《声音》:第1节《声音的产生》、第2节《声音的传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教材中涉及的基础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连接、磁铁的性质、声音的传播。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电路的组成、磁铁的应用、声音的产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样本、电路实验器材、磁铁、音叉等。

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画图工具、实验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春天的植物(1)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让学生描述所见所感。

(2)例题讲解: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结合植物样本进行观察。

(3)随堂练习:让学生画出生长过程中的植物,并标注各部分名称。

2. 电路(1)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简单的电路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2)例题讲解:讲解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法,进行实验演示。

(3)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连接简单的电路,观察现象。

3. 磁铁(1)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磁铁的吸铁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2)例题讲解:讲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进行实验验证。

(3)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磁铁进行实验,探究磁铁的性质。

4. 声音(1)实践情景引入:敲击音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例题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实验演示。

(3)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声音的传播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植物:生长过程、各部分名称。

2. 电路:组成、连接方法。

3. 磁铁:性质、应用。

4. 声音:产生、传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8《岩石土壤和我们》说课稿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8《岩石土壤和我们》说课稿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8《岩石土壤和我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岩石土壤和我们》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和掌握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分类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面对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岩石和土壤的深入了解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分类,知道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分类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

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岩石和土壤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2.岩石和土壤的分类: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岩石和土壤,了解它们的特征,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3.岩石和土壤的性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如硬度、颜色、颗粒大小等。

4.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讲解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岩石和土壤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岩石和土壤在建筑、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6.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7.拓展与实践: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身边的岩石和土壤,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小学科学 教案:《食物中的营养》教材及学情分析

小学科学 教案:《食物中的营养》教材及学情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第二节内容。

前一节《一天中的食物》中,已组织学生调查、统计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并根据多种方式对这些食物进行分类整理,了解了食物的多样性。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主要内容分成三块:1.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3.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这些营养分别有什么作用、如何来鉴别食物中的营养等知识和方法,并促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在获取丰富食物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营养,从而建立饮食健康的意识,同时也为后面的均衡膳食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一天中的食物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认识。

此外,对于“身体成长发育都需要哪些营养?我们能从种类丰富的食物中获得什么?”这些话题,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已经得到一些相关的信息,这为顺利进入并完成本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但食物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学生掌握的有关信息不会很全面,对于水这种人体最基本的营养成分,也常常会被忽视;甚至学生会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例如糖类,学生已有的经验可能局限于白糖、水果糖之类。

此外,“营养成分”这个概念,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去鉴别食物中的营养……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课的学习,已经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分类、实验、讨论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是学习本课的能力基础,而且学生对于“食物和营养”这个贴近生活的话题也比较感兴趣。

相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重建、丰富本节课的概念。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1.1 水的用途1.2 水的组成1.3 水的资源与保护2. 第二章动物与人类2.1 常见的家畜2.2 动物的运动方式2.3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3. 第三章植物的生活3.1 植物的器官3.2 植物的生长3.3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4. 第四章玩具中的科学4.1 简单机械4.2 力与运动4.3 玩具的设计与制作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的用途、水的组成、动物的运动方式、植物的器官等基本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生命观念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组成、动物的运动方式、简单机械的原理。

2. 教学重点:水的用途与保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植物的生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用途吗?”引发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10分钟)介绍本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水的用途、水的组成等知识。

结合教材,讲解相关概念。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水的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了解水的组成。

4.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水的用途、动物的运动方式、植物的器官等知识。

结合教材,解答学生疑问。

5.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互评、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水、动物、植物的知识?”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二章动物与人类第三章植物的生活第四章玩具中的科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1 请列举水的三种用途,并说明原因。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5、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1全书导学、科学家这样做、第一单元导学22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种植凤仙花23种子长出了根、茎和叶24凤仙花开花了、果实和种子25种子的传播、科学阅读26凤仙花的一生、成果展示27复习第一单元(测试+评讲)28第二单元导学、电和我们的生活29点亮小灯泡、简易电路210电路出故障了111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导体和绝缘体212电路中的开关、模拟安装照明电路213复习第二单元(测试+评讲)214第三单元导学、岩石与土壤的故事215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岩石的组成216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岩石、沙和黏土217观察土壤、比较不同的土壤218岩石、土壤和我们、复习第三单元219复习一~三单元220学年复习考试23
四、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4、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人,经过几年的学习以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观察和思考问题,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在进行观察、提问、预测、调查、实验、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不过,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科学,实践运用也不尽如人意。还有少数学生不重视科学这门学科,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对立学生科学的意识,端正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教学中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2021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材分析

2021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材分析

2021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解读单元设计意图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

据估计现存大约有450000个物种。

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动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植物是熟悉的,他们知道每天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也是陌生的,学生们很少有目的地去观察植物,了解植物,对植物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形态与功能缺乏研究与认识。

小学生对植物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形形色色的植物,初步了解了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了解到植物的生长的基本需求。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基础上,从观察植物生命的某个阶段延伸到观察植物的一生,实现对植物生命历程的认识。

本单元精选了凤仙花这种既常见又各有典型特征的植物作为种植和观察对象,按照自然顺序编排内容,从播种到收获,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依次展开对其种子、根、茎、叶、果实形态的观察和作用的探究,最后抽象概括出绿色开花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

本单元既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单元设计思路单元主体活动:种植绿色开花植物,观察研究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

教材内容: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2.种植凤仙花3.种子长出了根4.茎和叶5.凤仙花开花了6.果实和种子7.种子的传播 8.凤仙花的一生种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种子内容组织建立: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内容选择基于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目标1.科学知识总目标:要求: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

2.科学知识学段目标(生命科学3-4级):要求:初步了解动植物体的组成部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课程内容——生命科学领域要求学生形成的主要概念(4个):概念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种子的传播》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种子的传播》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种子的传播》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子的传播》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7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不同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身边的花草树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2.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不同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种子、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植物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这些植物,还有哪些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值得我们去探究?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种子传播方式,并做好记录。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突出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4、灵活应对意外:在执行教学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摩擦并不产生静电。尽管同学 们的热情很高,使劲用塑料棒摩擦头发,摩擦衣服,或者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均不能吸起细 碎的纸屑或头发,我也感到意外,按照常规,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或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
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去接近头发,它们是会相互吸引。这到底是为什 么?同学们都感到茫然,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也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面对这 意外实验现象,该如何解释,也是引导同学们进行探讨的大好契机。我决定根据同学们已有 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进一步的探究。于是我问学生:“为什么 今天摩擦过的塑料棒不能吸起碎纸屑,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也不能吸起头发,而在冬天却很 容易吸起它们呢?”孩子们面面相觑,“哪是不是与天气有关啊?冬天天气怎样,现在呢?” 这下同学们向炸开了锅似的,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冬天天气又冷又干,我脱衣服的时候会 发出啪啪的响声,经常被衣服电到,现在是夏天,天气闷热潮湿,头发衣服都被汗浸湿了, 在夏天脱衣服时从来没被电过;摩擦起电是不是与湿度有关?同学们的意见不一。建议用实 验来证明,只要用梳子摩擦干头发和湿头发,就可以知道原因了。同学们发现长发女孩的发 梢比较干燥,就用塑料梳子摩擦发梢,结果发现头发发梢随着梳子飘起来,而用同样的方法 去梳出了汗的湿发却没有随梳子飘起来,用塑料棒摩擦其他的干燥物体也会吸引碎纸屑。通 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干燥的物体相互摩擦更容易产生静电。
课后,对此课我进行了反思,在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中,面对教学意外,教师要 积极引导学生对意外现象进行反思,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发他们 的好奇心,其实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挖掘探究的深度,往往也能使学生获 得意外的收获。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2 课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

每个单元有7课,一共28课。

本册内容由“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电”是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开始的。

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在寻找静电的生活体验中开始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带电,这虽然是浅层次的认知,但是建立了静电与生活用电的联系,对电的本质有了了解,这种“点到为止”的认识是后面探究活动的基础,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

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

先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

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第三单元“食物”,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

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

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4《茎和叶》优秀说课稿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4《茎和叶》优秀说课稿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4《茎和叶》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茎和叶》这一课是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植物的茎和叶对于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了解茎的形状、类型和功能,叶子的形状、结构和经济效益。

2.茎和叶的生长发育:掌握茎和叶的生长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植物的输导系统:了解植物体内的输导,以及它们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植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面还存在认知盲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植物茎和叶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功能及生长发育过程,掌握植物的输导系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功能及生长发育过程。

2.教学难点:植物的输导系统及其在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茎和叶。

2.探究茎和叶的结构:让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分析茎和叶的结构特点。

3.了解茎和叶的功能:引导学生探讨茎和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4.探究植物的输导系统: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让学生了解植物体内的输导。

5.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茎和叶结构、功能的理解。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说课稿、教案和教学设计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说课稿、教案和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说课稿【教材分析】岩石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也多种多样。

本课引导学生重点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三种岩石,从肉眼的初步观察到使用工具的细致观察,让学生不但知道三种岩石各自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学会观察岩石的视角与方法。

学生主要借助比较的方法认识三种岩石是否有纹理、分层、是否有斑点、小孔、光滑、粗糙程度、光泽、硬度、岩石成分的颗粒大小、成分是否单一等特征,同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知道比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研究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意义。

对于岩石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兴趣。

“花岗岩、砂岩、大理岩”这三种岩石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区分这三种岩石对于学生来说十分轻松,但在生活对岩石无意识的观察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特征认识。

四年级的学生对观察物体已掌握了一些方法,可作为本节课观察岩石的基础,但对岩石观察还有一些独特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但这正是本节课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特性,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用科学家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岩石。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会用感官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观察。

会使用简单工具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更细致的观察。

会用科学词汇描述、记录岩石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积极参加观察岩石特征的探究活动,保持对岩石的研究兴趣。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观察比较中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难点:学生对于岩石光泽的判断【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1个放大镜、1个手电筒、1枚钢钉、1把铜钥匙、活动记录手册,(以小组为单元,材料充足,可2人一组)。

【教学过程】一、聚焦:种类繁多的岩石(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3种岩石图片、三种岩石。

杭州市2022-202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2《种植凤仙花》教案

杭州市2022-202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2《种植凤仙花》教案

杭州市2022-202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2《种植凤仙花》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植凤仙花》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种植凤仙花的实践活动,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种植步骤和观察要点,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具体地进行种植和观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种植,并提醒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凤仙花的种植方法和生长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种植凤仙花的步骤和方法。

2.如何进行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种植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凤仙花的种子、种植工具和观察记录表。

2.准备相关PPT和种植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种植凤仙花。

2.呈现(5分钟)展示PPT,介绍凤仙花的种植方法和生长过程。

让学生初步了解种植步骤,为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3.操练(10分钟)发放种植工具和种子,引导学生按照PPT中的步骤进行种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种植步骤,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5.拓展(5分钟)播放种植凤仙花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种植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种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种植凤仙花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8.板书(随课堂教学进行)板书种植凤仙花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科版小学科学各册教材解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各册教材解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各册教材解析总体印象:每册四单元,三四年级每单元7课,五六年级每次8课。

相对来说三四年级教学任务较重。

课题目标指向性较强,如五年级的部分课题,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土壤中有什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等。

一、教材内容归类地球与宇宙:二、教材解析:1.物质世界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点,共有17个单元,占了约53%,这和物质世界的内容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以及小学生的接收能力有关,而且物质世界的内容每册都有,贯穿整个小学科学学习。

2.生命世界的内容明显呈现一个从点到面、从具体到一般、从单一知识到综合理解运用的特点。

在中年级主要通过对单个生命体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发现理解一些生命个体的常识,如观察蜗牛、养蚕、种凤仙花等,由这些活动触类旁通,逐渐建立与其相类似生命个体的特征,到了高年级,重点放在对生命世界共性特征以及差异性的研究,如归纳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点。

此外,高年级还紧紧将生命世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保护环境、污水处理、垃圾填埋、限塑令等。

3.地球与宇宙知识主要分布在高年级(三年级没有安排),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

该部分内容特点比较明显,即地球与宇宙的研究活动大部分是无法复制或短期内实现的,如火山喷发、地震、日食月食,需要运用好模拟实验、图解、演示等手段。

4.三大领域的目标按单元分布内容,非绝对按单元包含,相对独立,也有交叉包含的情况。

如《声音》单元中关于《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保护我们的听力》就有属于生命科学的内容;《能量》单元《能量与太阳》就涉及地球宇宙的知识。

三、三大课程目标领域内容解读(一)、生命世界1.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及分析分析:从内容框图可以看出,生命世界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内容:多样的生物、健康的生活、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

从教材编排看,整个小学阶段的生命科学内容的递进学习也是这样的,先是从小学生最常见的、最喜爱的动植物入手,如大树、狗尾草、蜗牛、凤仙花、蚕宝宝等入手,建立初步的动植物特征的认识,继而从动植物转向对我们自己人类的研究。

小学科学_食物的营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食物的营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二课,是在前一课调查、统计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基础上进一步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的基础。

因此,本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课。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教材中关于营养成分的作用是非常抽象的概念,这需要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

同样,本节课内学到的知识,可以指导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全课分为三部分:1.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3.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学情分析】1.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对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对一天中的食物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我们是通过食物获取丰富营养的,这是我们能顺利进入并完成本课的知识基础。

2.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课的学习,已经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调查、观察、实验、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是学习本课的能力基础。

3.在生活中,学生们对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的认识还相当有限,这是学习本课的障碍,同时也说明了学习本课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1.了解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以及这些营养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在认识食物营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用实验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3.知道人们每天吃的食物应该讲究合理搭配。

4.培养学生关注自己的健康,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以及这些营养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在认识食物营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用实验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教学准备】水、食用油、肥肉、花生米、棉签、白纸;碘酒、淀粉、馒头、土豆、白菜;滴管、烧杯、碘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展示学习目标三、学习新知(一)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1.预习检测及汇报展示 2.教师点拨补充(二)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1. 合作探究:回顾昨天所持的食物,思考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营养成分?2.思考:(1)在这些食物中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多种营养成分?(2)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 3.归纳演绎:(1)通过学习和探究你有什么收获?(2)在平时的饮食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三)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明确实验目的:(1)怎样辨别食物中含有脂肪?(2)怎样辨别食物中含有淀粉? 2.分步进行实验操作:(1)实验一:用涂压法检验脂肪(明确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适当扩大单元规模,使学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深入研究。

四(下)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大单元的模式,这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进。

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动,这对激发学生持续的研究兴趣、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以及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多元整合都是十分有利的。

大单元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持续一个月的主题学习中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学习活动能够向着更多、更广阔的领域拓展,获得更为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体验。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活动之间的结构联系,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以问题推动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

(二)、更加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方法不断丰富。

在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强调科学探究始于观察。

确实,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

科学上的发明、发现也往往正是由观察迈出的第一步。

所以把观察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方法加以强调是完全正确的,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自然应该得到不断丰富。

其中的猜想和推测,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

本册教材在这两方面就是有所侧重的。

随着探究方法的丰富,探究的模式也跟着丰富起来:如观察-统计-比较-分析-结论、观察-假设(推测)-验证(测量、实验)-分析-结论等。

(三)、加强对学习主体的研究,构建以儿童心理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探究体系。

本册教材是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构建的,所有的活动都在对儿童认识问题的规律和特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

具体说,就是活动设计充分遵循了儿童认识发展的顺序,从学生们可观察到的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四、教材分析:1、全册内容情况: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四册。

全册教材包括了“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由3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

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第一单元“电”共9课时,具体包括:电和我们的生活(1课时),点亮我的小灯泡(1课时),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1课时),电路出故障了(1课时),导体和绝缘体(1课时),我来做个小开关(1课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1课时),我们选择了什么(2课时)。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共7课时,具体包括:油菜花开了(1课时),各种各样的花(1课时),花、果实和种子(1课时),豌豆夹里的豌豆(1课时)。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1课时),萌发的种子(1课时),动物的卵(1课时),第三单元“食物”共7课时,具体包括:一天的食物(1课时),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1课时),吃什么和还吃什么(1课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1课时),面包发霉了(1课时),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1课时),食物包装上的信息(1课时)。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共7课时,具体包括:各种各样的岩石(1课时),进一步观察岩石(1课时),岩石的组成(1课时),怎样观察描述矿物(1课时)。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课时),岩石矿物和我们(1课时)。

3、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开始,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进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

专题一、电单元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教材简析第一:电和我们的生活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教材看似非常简单但是蕴涵着教材设计者深刻的思考。

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们关注“电”这个事物的开始,也许他们在以前也关注电,但是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关注电。

本课主要有“调查家中的电器”、“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两项活动。

调查家中的电器,这是一项比较容易开展的调查活动。

调查活动前,教师要强调注意安全,同时组织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多调查用电器,并且要求及时地做记录。

上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把自己的记录、想法与大家分享。

认识家用电器所用的电是不一样的。

教材中一个孩子指着家中的电器调查记录说:“我把他们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和有触电危险的两大类。

”是为了指导学生认识,电器可以按用电性质进行分类:使用交流电的、使用电池的、既可以使用干电池又可以使用交流电的。

必须指出,有些电器所用的电是有触电危险的,这些电是从电厂发出、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220V交流电。

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而干电池的电压很低。

只有1.5V,因此是没有触电危险的。

在调查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电的重要性。

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培养学生先进行个体研究后小组交流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电的资料,课堂内引导交流讨论。

交流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根据收集的资料来确定。

讨论可以围绕两大类内容:一是电的知识,让学生们思考他们所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二是安全用电的知识,要让他们初步认识1.5V、220V、5500V、等电压的意义。

用一节1.5V的干电池点亮小灯泡,并不怎么亮,但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

对人体来说,低于36V的电压是安全的。

而生活中,一般都使用220V 以上的电压,对人体来说都是不安全的。

因此,一定要注意电器的使用,不能接触电器的带电部分。

教材中两则关于安全用电的资料的展现,是对学生安全用电的警告。

第二:点亮我的小灯泡点亮小灯泡,对于成人来说很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是没有实际操作过的。

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点亮小灯泡。

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这是以前自然课与常识课中都没有的,意在后面的活动中体验电流是怎么流过小灯泡的。

也许学生们拿到电线、电池立刻就能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但是,他们还没有去认识电路的真正意义。

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材料及其结构进行观察认识。

在学生们尝试用这些材料组装简单电路时,每个学生都应动手试一试,让自己连接的小灯泡亮起来,可能有些学生没有成功,要鼓励他们再试。

小灯泡点亮了,学生们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这时要他们说说是怎样连接才使小灯泡发亮的。

在学会连接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用实物图的方式画在科学文件夹上,将有助于他们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

教师可以请学生用手势比划电是怎么流的,也可以在科学文件夹上请学生用箭头表述。

也许描述电流流动方向的说法各不相同,这是完全正常也是应该的,因为电是怎么流的我们看不见,我们只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测。

教师应该允许各种猜测,把各种猜测罗列出来,再来比较一下:被人们广泛认可的是哪一种猜测?哪一条最接近科学家的猜测。

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教材的第二部分分别选择了四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供学生思考:怎样连接才能使灯泡发光,怎样连接不能使小灯泡发光。

这四种连接方式比较典型,建议让学生都尝试连一连并且把它们画在科学文件夹里。

画的时候应要求把不能使灯泡发光的电路与能使灯泡发光的电路分开,比较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并说说哪种连接方式会使小灯泡发光?哪种连接不能使小灯泡发光?为什么?在电路连接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有一种连接方式会使电池或电线发热,这可能是造成了短路。

要告诉他们,当电池的两端直接通过电线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

不要以这种方式去连接,否则会损坏电池。

如果发生短路,必须立即断开电线,这样电池还可以再用。

短路现象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短路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的知识,只有让他们从实践中去尝试、体验,他们才会理解。

在这里,要求学生能区分断路和短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在这个课题的教学中试图让孩子经历让更多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提高在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先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的构造。

意在让学生理解制作的原理,明白这些材料在电路中起到的作用。

在教学中要确保每个学生都学会用电池盒、小灯座来组装电路。

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法。

小灯泡亮了以后,要让学生拿出科学文件夹,把电路用实物图画下来。

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们会觉得画实物电路图比较费时间,这时可以引入一种简单的方法即简单电路图。

要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符号,这样的教学设计便于学生下面课题的研究,也便于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这样组织这部分的教学,先提供给学生两个灯泡与一个电池以及导线,请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的连接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这样虽然能亮起来的但是真的比较麻烦。

这时教师可以逐个出现灯座、电池盒。

这样的教学也是比较生动的。

在学生们已经学会使用电池盒、小灯座之后,用这些材料来组建一个比较复杂电路的活动可以开始了。

点亮更多的灯泡,意味着要提供比较多的材料。

教材要求提供2个小灯泡、2个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1个、电线4根等,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开展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进来。

可以在小组内先讨论一下打算研究的内容。

比如:2个小灯泡怎样连接?有几种办法?在电路中只安装1个灯泡和2个灯泡,亮度是否相同?如果2个灯泡之间拿掉一根电线,灯泡还会亮吗?同时点亮3个小灯泡行不行?这些活动都需要学生们互相合作来完成。

当新的电路连好时,要让他们把这些电路画在科学文件夹上,以便讨论、交流时使用。

教师可以从这些图中,了解学生对电路的掌握情况。

活动全部结束后,应提醒学生对材料进行整理并放回原处,确保电路是不连接的。

交流汇报的过程相当重要,要让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电路连接方式,组里的一些设想、一些思考,使思维更加活跃。

第四:电路出故障了学生在接亮很多小灯泡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连接方法正确可是灯泡不亮的情况。

这就引出了“电路出故障”这个课题的研究。

怎么解释连接方法正确灯泡却不亮这个现象?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解释。

第一层面的解释是电路断路了;第二层面的解释是电路中哪个材料有可能坏了。

不同层面的解释是学生不同思维发展水平的体现。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进行解释。

教学中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教师可以准备多个好的和坏了的小灯泡,有电的和没电的电池等有结构的材料。

)让孩子们推测,整理出可能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

研究小灯泡怎么不亮了,需要让学生制定一个研究计划、查找原因、进行猜测,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分析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并做记录。

孩子们检查灯泡不亮的原因会有多种方法,比如材料替换法等。

这一课孩子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