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分类市民化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
行为方 式 转 型 ,指进 城农 民的思想 观 念和 民化 是农 村人 口的现代 化 。一般 来说 ,人
行为 由农村的传统方式转变为城市的现代 们在 狭义 层次 使用 市 民化概 念 ,除非 特别 方式 ,进城农民与城市市民完全同质 , 成 说 明 。
经济和社会内涵。第一 ,职业转型,进城 神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和扩散 ,最终使农 农 民由过去从事农业 ,转变为从事非农产 村 被 城市 “ 同化 ” ,实 现城 乡 一体 化 ,具
业 。职业 转 型是农 民市 民化最 初始 、最本 有 同等 的物 质 和精神 文 明水 平 ,即共 享 现
的,核心是经济和社会权利 。 社会身份转 概念 :从 狭义 上说 ,市 民化是 指进 城农 民
型就是 指 农 民进城 成 为城 市居 民 ,核 心是 在职 业 、生活 方式 、社会 身份 和行 为方 式 拥 有 城 市居 民的经济 和社 会 权利 。第 四 ,
等方面向城市居民转变 ;从广义上说 ,市
移人 口的市 民化 。
一
民 的市 民化 是 一 个 科 学 概 念 吗 ?我 们 认
般来 说 ,市 民化 是农 村人 口转 变 为 为 ,经 济社 会 发展 的本 质是 城 乡共 同创造
城 市人 口的过程 。但是 ,市 民化 并非 仅仅 和共享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 经济社会发 指农 村 人 口的空 间转 移 ,而 是具 有 丰 富的 展 的过 程是城 市 代表 的现代 物 质文 明和精
原的变化 。 第二 ,生活方式转型 , 指进城 代物质和精神文明。从这个意义来看 ,市
农 民的 日常生 活 和消 费方 式 由过去 的农 村 民化 是一个 现 代化 概 念 ,即农 村人 口的现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与对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农村地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减少,导致农 村经济发展滞后。
农村社会结构变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留守儿童、空巢 老人等问题凸显。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
0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社会不平
等现象可能加剧。
社会稳定性风险增加
保障。
完善土地制度
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土 地权益,允许土地流转或退回 原集体。
建立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取消城乡户籍限制,实现 人口自由流动。
住房保障政策
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住房补贴 或公租房等住房保障措施。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和能力
总结词
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技能 和综合素质。
城市规划和管理滞后
城市规划和管理滞后,未能及时适应农业转移人 口市民化的需求,导致他们在城市中面临各种问 题。
0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人口压力增大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 人口数量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住房等需求也随之 增加,给城市发展带来压力。
城市经济发展动力
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在城市中接受教育的 机会和质量普遍较低,存在教育不公的问 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1 2 3
制度障碍
现行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存 在制度性障碍,限制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 程。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市民 化进程存在差异。
来源。
0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低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韩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主副主任课程前言很高兴第二次来到长安讲坛,今天这个题目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十八大报告里边的一句话,十八大报告里面讲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十八大里边的一个重大的判断,也可以叫做农民工的市民化,只是这个提法第一次写入党的文件和党的报告,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和政策问题。
我想结合最近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跟大家汇报一些想法。
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够思考一些问题。
一、农民工问题的有关背景(一)农民工的概念首先讲一下农民工有关的一些背景。
农民工这个概念是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
经济学的教科书里边找不到这个概念,国外也没有这个提法。
这个概念跟中国所特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它是联系在一起的。
其实这个农民工是一个很庞杂的群体,它不是“铁板一块”,只要是有农村户口,只要在城里还没有落户,无论你在农村务工经商还是到城里来务工经商,我们都给它贴了一个标签——“农民工”。
这个群体也非常庞大,去年农民工的总量是2.53亿人,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1.59亿人,还有在本地务工的农民工,包括务工经商,从事非农产业的接近9500万人,我们现在城镇的常住人口当中每4个城镇常住人口当中就有一个是外来的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工。
我是记得2008年,我参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这个文件起草的调研,我们到山东青岛一家企业去座谈,这个企业的董事长写了一封给国务院领导的信,他当时就建议取消农民工这个称呼,因为他说这个称呼是一个不科学的用语,也带有一定的歧视性,这位董事长就讲,他这个企业里边有500多个工人,他也不知道谁是农民工,工人之间彼此也不知道谁是农民工,他当时说得很形象。
他说农民工这个词就是你们写文件、搞研究的给他它出来的。
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下,最近广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同志明确地讲,广东要加快研究并实施出台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措施,广东是最大的一个农民工的流入省,中国最大的一个农民工的输出省的省委书记卢展工,最近也跟汪洋书记相呼应,他们两个遥相呼应,卢展工书记讲工农商学兵,它是根据职业来划分的,农民工这个称呼对农民是一个极大的不公,他也呼吁尽量不要使用这个概念。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业经济城镇化的本质是农业人口城市人口,转换的过程。
和城市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城市化率,即在该地区永久城市居民的比例。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
在蓝皮书的城市2013年的年度预测,到2013年,总共3亿农业人口转移的城市化进程[1]。
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问题1.1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不全面我国城镇化已处于高速发展并逐步完善阶段,近些年来,我国城镇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人口机械增长成为城镇化的必由之路,主要包括农业失地人口及农村剩余劳动力。
而当中农业人口的迁移和访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及对策研究李志鹏(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150028)【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同时构建各级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加快居住证制度全覆盖,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让城市群充分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而各级政府作为新型城镇化政策制度的发起者和执行者,在社会治理工作中占据核心位置,其职能履行的好坏直接决定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Study on the citize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in theprocess of new-type urbanizationLi Zhipeng(School of fi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150028)[Abstract]The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o take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s the main body,and at the same time construct the urban patter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small towns at all levels to promote the citizen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of the state council in2017points out that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to realize more than13million people become urban residents,speed up the complete coverage of the residence permit system,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small towns,promote a batch of qualified county and super-large city town,radiating and driving play give full play to urban agglomerations.And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s a new initiator and practitioner of the urbanization policy system,as a core part in the social governance,the stand or fall of its functions to perform directly determine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Key words]new-type 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urbanization现代农业研究农业经济问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同时还是像这个城市常住人口统计。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法规类别】财政综合规定【发文字号】黑政发[2017]4号【发布部门】黑龙江省政府【发布日期】2017.03.09【实施日期】2017.03.0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黑政发〔2017〕4号)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2016〕44号)精神,加快我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黑龙江振兴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一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等重要战略部署,适应公共服务管理改革新形势,强化市、县政府尤其是人口流入地政府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体系,将持有居住证人口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创造条件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大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
创新公共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将持有居住证人口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使其逐步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2.坚持上下联动。
强化市、县政府主体责任,加大省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形成合力,推进改革。
3.坚持精准施策。
综合考虑农业转移人口特点和地区间财力差异,建立奖励机制,完善转移支付政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坚持权益保障。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自主定居权利,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享有的既有权益,为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合法权益的流转创造条件。
(三)改革目标。
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实现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强化激励约束,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使全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明显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挑战及相关建议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挑战及相关建议作者:任静陈蓉川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07期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推动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本文从农业转移人口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出发,剖析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遇到的困难,并提出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建议,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使这部分新兴群体摆脱城市边缘,做国家的“主人”。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平等化一、农业转移人口定义及基本特征(一)农业转移人口的定义农业转移人口包含两类:一类是地域上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农民群体;另一类是工作上从从事农业生产转移到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群体。
[1]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中东部地区,第二类群体较为常见,而第一类群体大多表现为“失地农民”,较多存在于正处于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地区。
(二)基本特征1、农业人口特征传统的农业人口依靠土地,以农业生产为生,具有浓烈的“乡土”性质。
晏阳初先生曾指出:我国农民的四大根本性缺陷为“愚、贫、弱、私”,他提倡要将农民从这四大根本性缺陷中救出来,一个“救”便体现了农业人口问题的严峻性,直至今天,农业人口的生活虽有所改善,但仍有大部人分依旧未摆脱这四大根本性缺陷。
2、农村社会关系农村的社会关系首先是以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为基本的社会关系,这种特有的关系起着维系社会秩序和促进村民之间相互合作的作用,但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农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距离,限制着农村社会成员的生活范围和生活方式。
它的另一特征表现为注重伦理和等级次序,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序性。
在农村社会中,人们交往中还注重人情和感和面子,尤其表现在农村男性之中,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
3、农村人口的社会流动在农村,由于落后的思想观念,生产技术的缺乏,使得农民们认为多生孩子,是一条改善生活的道路,然而,大量的生育使得农村人地关系紧张,农村逐渐负荷不起如此多的人口,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中简单的农业劳动已不能满足农业人口的生活需要。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业人口市民化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业人口市民化作者:暂无来源:《民生周刊》 2015年第21期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李中斌曹瑞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进程无法回避的课题,也是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的必然途径。
在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引起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
农业转移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必然要在产业和地区间流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获得工作岗位、实现职业转变的基础上,最终获得城镇永久居住身份,平等享受城镇居民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全面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实现经济立足、社会接纳、身份认同和文化交融的过程。
农业转移人口是我国独特的一个人口群体,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的规模、频率也增势明显。
2012年底,我国已经有2.6亿农村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考虑到统计覆盖范围的现实局限性,整个农业转移人口的数量应远远多于2.6亿。
根据有关部门推测,到2020年,我国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规模将达到3.2亿。
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按户籍人口计算仅约为35%。
从2002年到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
从城镇化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目前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农业转移人口增长对城镇化率提高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拉动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力量。
城镇化不仅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将成为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但农业转移人口不能真正转变为城镇居民,势必会阻碍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
推进城镇化发展,首先必须妥善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
问题与障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素质不高。
农业转移人口中初中学历占多数,且未受过正规技能培训,与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影响就业质量,在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政策涵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政策涵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政策涵义一、引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相应的政策涵义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背景、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和政策的涵义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
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化进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的生活、工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遇到了诸多困难,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三、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1. 定义: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是指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各方共同分担其带来的各项成本,包括生活成本、医疗保障、教育支持等方面的支出。
2. 目的:建立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够顺利融入城市生活。
3. 机制建立: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主要包括政府补贴、企业承担和个人自我负担等多种方式,其中政府在其中扮演着主导和协调者的角色。
四、政策的涵义1. 社会保障政策:在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中,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和住房保障等方面,这将有助于缓解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压力。
2. 就业政策: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包括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政策,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工作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3. 教育政策: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相关政策应当加大对其教育的支持力度,确保他们获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机会。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相应的政策涵义对于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和促进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碗镇化进程巾莪国农业转稿人口市民化问题砜究
●彭小文
兰
东
胡仁群
(中共吉安市委党校,江西吉安343000)
【摘要】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其本质就是人口向城镇集中,亦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但 是。目前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政策和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 影响。应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促进农业转移人17在城镇稳定就业;建立覆盖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逐步 将农业转移A,.17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农业转移A.17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 保障农业转移A.17依法享有民主权利。 【关键词】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均等化
其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作为考核评估的
重要依据。坚持日常考核与定期测评相结合,领导考评与群众 评议相结合,督促整改与考核测评相结合。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行政机关效能建设 机关效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从体制到
机制,从宏观到微观,从决策到执行,从效率到效益,都是重
点关注的领域。一是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 织分开。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 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二是努力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 行政决策是提升效能的基础,科学决策决定了行政的合理性,
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为农民
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农民在城里有长期稳定生存的 手段。虽然目前局部地区出现农民工短缺,但总体上我国农 村劳动力仍是供大于求,仍然有3.4亿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 农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 间。据预测,2006年至2030年期间,如果农业劳动力转移 速度每年保持在2%,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0.7-o.8个百分 点,到2030年,我国菲农就业比重将达到73%,城镇化水 平将提高到61%,这期间城镇人口将净增3亿多人。即使 这样,我国届时仍将有5.6亿多农村人口和2亿多农业劳动 力。所以,任务。 2.建立覆盖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给他们 平等的市民待遇。基本公共服务具有普遍性特点,要求政府 在提供公共服务时,不能人为地割裂人群,必须对户籍人 口、流动人口一视同仁,将他们作为城市居民的一部分,把 其家庭对教育、医疗、安全、娱乐等公共服务的需要纳入城 市整体规划统筹考虑。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的问 题,政府应将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城市教育规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政策及思考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政策及思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村劳动力流失到城市并成为城市居民的过程。
在中国,这一现象已经持续多年,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以下是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政策及思考的探讨。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1.规模庞大:根据统计数据,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数量已经达到数亿人之多。
农业转移人口主要来自农村劳动力,他们通过进入城市工作、务工、经商等途径实现了市民化。
2.居住状况较差:由于城市房价高企,农业转移人口通常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区,住房条件较差。
很多农业转移人口生活在简陋的出租房、集体宿舍等地方,没有稳定的居住权益。
3.社会保障不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由于户籍制度限制,他们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
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补贴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给农业转移人口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1.解决户籍问题: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户籍问题,包括放宽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落户条件、推行户籍制度等。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保障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合法居住和就业。
2.提供社会保障:政府也逐渐增加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包括国家医保、养老保险等。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补贴政策,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
3.促进教育发展: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供义务教育、减免学费、提供就近入学等,以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益。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思考1.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乡结构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需求。
2.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待遇:政府要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政策扶持力度,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提高他们的待遇。
同时,要加大对边缘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
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认识和理解
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认识和理解经济学博士邱鹏旭2013年03月13日14:2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建国以来,我国对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人口的称谓经历了多次演变。
其中,“农业转移人口”是在近几年的人口城镇化进程中逐步产生的,其内涵与之前的称谓有了一定的差别。
当前,农业人口转变为农业转移人口的过程已经基本没有了阻碍,但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过程却仍然存在许多障碍。
这些障碍是我国相关制度改革滞后、农业转移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以及市民对其缺少足够的包容、关心、帮助和支持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结果,要彻底消除绝非易事。
因此,在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难中之难。
何谓“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称谓的产生和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会议明确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而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以及国家部分领导讲话中多次出现,并已经成为我国“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核心任务。
要充分理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必须首先全面认识“农业转移人口”这个群体。
从文字所包含的内容看,在“农业转移人口”中,“农业”是指包括农、林、牧、渔在内的第一产业,与“人口”搭配反映出这一群体的身份,即为我国户籍划分中的农业人口;“转移”体现了该群体所在地域的转换,即由农村转移到城镇,且既有就地转移,也有异地转移;而“转移人口”既包含想要从农村迁移至城镇就业居住的农业人口,也包含在农村和城镇之间来回流动的农业人口。
从称谓比较看,相对而言,“农业转移人口”较为含蓄和中性,关注的重点在于农业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进而逐步成为城镇居民的过程;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多个称谓直接体现的是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份和职业,在日常使用中始终带有一定的歧视色彩,难以被进城务工农民坦然接受。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入有限供给。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我国的乡城人口转移模式独具中国特色,体现为从农民到市民的职业转换和地域转移的非同步化、非合一性和非彻底性,人口的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土地的城镇化进程等特殊现象。
“十八大”以后,我国针对上述粗放型的城镇化模式,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但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却面临着巨大的成本问题,即农业人口由农民转变为市民不仅是户籍身份的转变,而且是公共服务内容和水平的提升,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因此,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央政府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等机制”,体现了政府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决心和所面临的困境。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特殊性及市民化成本巨大的双重挑战,在分析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及市民化成本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一个系统可行的、多元主体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最终促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的有序转移,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顺利进行。
本文从上述研究背景和目的出发,围绕研究主题,按照层进式研究思路,在内容上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研究前提和理论基础部分,包含绪论、国内外文献综述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三章;第二部分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产生的历史与现实基础的研究,是文章的第四章部分;第三部分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是什么的分析,探讨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产生的原因、特征及测算规模等;第四部分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影响的分析,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利用扩展的家庭联合迁移模型,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市民化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是为什么进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的原因分析,主要解决成本分担的原因及成本分担机制是如何演化的问题;第六部分是如何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研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与对策
0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讨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放宽落户条件
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落户 门槛,打破户籍壁垒,促进人口
自由流动。
实行居住证制度
推行居住证制度,使农业转移人口 在城市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权益。
简化户籍迁移手续
简化农业转移人口户籍迁移手续, 降低迁移成本,提高迁移效率。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01
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他们享
受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待遇。
提高保障水平
02 逐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城市居民
实现均等化。
完善跨地区转接制度
0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跨地区转接制度,保障农业转移人
口在流动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权益。
增加教育资源供给
01
扩大教育资源总量
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城市教育资 源总量,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子女 教育需求。
02
促进教育公平
03
提高教育质量
取消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入学的户 籍限制,确保他们平等接受义务 教育。
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学校的 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 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0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户籍壁垒
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以实现 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机会。这一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面临许 多挑战和机遇,需要采取相应对策来促进其市民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
人口规模
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庞大,已成为城市人口增长的 重要来源。
地域分布
农业转移人口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部分地区出现集聚现象。
哈尔滨市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分类市民化
2017年第12期作者简介:朱立丽(1973.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农村建设研究所,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本文DOI :10.16675/14-1065/f.2017.12.012哈尔滨市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分类市民化□朱立丽摘要:哈尔滨是农业大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51.7%,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使农村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
然而,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的现实,日益成为提升哈尔滨新型城镇化质量与速度的羁绊。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度,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已经成为目前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转移人口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2-0015-01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6;F299.2文献标志码:A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农村建设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0)1现阶段哈尔滨市农业转移人口的现状1.1年龄特征在年龄结构上,哈市农业转移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居多,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转移人口,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主要处于19—59岁年龄段,约占86.2%;第三类转移人口主要处于60岁以上的年龄段,约占9%;第四类转移人口主要处于15—18岁年龄段,约占5%左右。
可见,第一、第二类转移人口占绝大多数。
1.2性别构成:男性居多,女性增速明显至2015年,全市农业转移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7%,女性占43%,男性占多数。
与2012年相比,转移人口中男性和女性分别约增加1和1.5倍,中青年女性流入人口增速明显快于男性。
1.3转移模式:家庭转移模式逐步增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流转的全面铺开,以随迁家属身份进城的人口逐步增多,特别是学龄人口。
据教育部门统计,2015年哈市随迁子女就读小学的约增长10.5%,读初中的约增长6.2%。
这表明,人口转移逐步转变为家庭化的模式。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现状报告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现状报告2014年03月17日桓秋来源:中国水运网论坛进城落户、子女教育、房屋租住、社会保障、看病买药……近年来,对于约2.4亿进城农民工而言,这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实现起来却那么难。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城镇化就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主要是农民工的市民化。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口与就业年鉴等相关数据,2012年,我国城镇约有2. 4亿的农业转移人口,占城镇人口的1/3,其中约有1.56亿的外来农民工,约占农业转移人口的65%,其余为本地农民工、失地农民及其他人口。
农民工市民化就是指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在经历城乡迁移和职业转变的同时,获得城镇永久居住身份、平等享受城镇居民各项社会福利和政治权利成为城镇居民的过程。
不过,农民工市民化并不等同于取得城镇户籍,其更深层次的要求,是农民工在取得城镇户籍的基础上,在政治权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市民)同等待遇,并在思想观念、社会认同、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
因此,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2013年3月,《中国经济周刊》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发布《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并推出全国286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排名。
今年,根据最新最准确的2012年数据,我们再次联合发布《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报告(2012)》,用数据分析展现农民工现阶段在公共服务、经济生活、文化素质、政治权利四大方面的基本情况。
此次评价,由于政治权利方面的数据比较缺乏,因此在评价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变化时,政治权利指标不考虑在内。
最终数据显示,其他三大项可得数值的指标总体得分比201 1年下降了0.47个百分点。
2012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止步不前。
农民工市民化总体进程:2012年止步不前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程度究竟如何?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镇化质量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组(下称“课题组”)曾采用2011年数据,对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进行了评价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第
12期
作者简介:朱立丽(1973.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农村建设研究所,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本文DOI :10.16675/14-1065/f.2017.12.012
哈尔滨市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
分类市民化
□朱立丽
摘要:哈尔滨是农业大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51.7%,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使农村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
然而,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的现实,日益成为提升哈尔滨新型城镇化质量与速度的羁绊。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度,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已经成为目前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转移人口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2-0015-01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6;F299.2文献标志码:A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农村建设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1现阶段哈尔滨市农业转移人口的现状1.1年龄特征
在年龄结构上,哈市农业转移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居多,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转移人口,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主要处于19—59岁年龄段,约占86.2%;第三类转移人口主要处于60岁以上的年龄段,约占9%;第四类转移人口主要处于15—18岁年龄段,约占5%左右。
可见,第一、第二类转移人口占绝大多数。
1.2性别构成:男性居多,女性增速明显
至2015年,全市农业转移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7%,女性占43%,男性占多数。
与2012年相比,转移人口中男性和女性分别约增加1和1.5倍,中青年女性流入人口增速明显快于男性。
1.3转移模式:家庭转移模式逐步增多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流转的全面铺开,以随迁家属身份进城的人口逐步增多,特别是学龄人口。
据教育部门统计,2015年哈市随迁子女就读小学的约增长10.5%,读初中的约增长6.2%。
这表明,人口转移逐步转变为家庭化的模式。
1.4文化结构:文化素质总体偏低
哈市农业转移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相当于初中没毕业的水平,其中,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的人口分别占2%、35.6%,50.5%,10.4%和1.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8.1%。
2哈尔滨市农业转移人口分类市民化的对策
哈市农业转移人口规模大、市民化程度低,面临着社会融入难、收入呈非持续性且总体偏低、社保参保率偏低、城乡公共服务差异大等困境,通过整群的方式和统一的路径难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型。
因此需要通过分层次、分类型、多途径推进哈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1关于第一类群体
(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总体来看,第一类转移人口基本实现了经济市民化。
一方面,对这类群体进行就业培训,引导其规范就
业,提升收入水平和预期。
要特别注重符合市民化发展需要的非农产业的技能培训,使其有能力从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并且收入稳定的工作,提升其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另一方面,建议政府适当承担这类转移人口在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成本支出,降低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
2.2关于第三类群体
(老龄化人口)此类老龄化转移人口在经济市民化和人的市民化两个方面均需要做出转变。
经济方面,应建议或鼓励其参与社会保险,或者政府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特殊的老龄化群体进行生活补助,减轻转移人口家庭的经济负担。
对于仍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增加家庭的财富积累。
从人的市民化方面来看,此类老年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是需首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可以通过政府宣传、社区教育、培训等,在最大程度上使其改变原有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尽可能使其接受现代的观念,尽早的融入现代城市。
2.3关于第四类群体
(城市出生的农民工)这类农民工群体具备了经济市民化的基础,处于人的市民化阶段。
在其市民化过程中,应通过教育宣传增强其社会认同感,减小在城市生活的心理落差。
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培养其自尊自强和公民平等意识,树立城市主人翁意识,使其对城市的期望与城市对他们的接受程度接轨。
目前哈市城镇化建设处于关键节点,由追求规模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升已迫在眉睫,其中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关键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而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的参与和努力。
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防止过度市民化,也要防止市民化不足,从而持续健康地推进市民化进程。
理论探索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