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的李白(上)
纸上李白阅读理解
纸上李白阅读理解一、整体感知《纸上李白》是一篇介绍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重要文章。
作者通过对李白的诗歌、生平、思想、艺术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全面展现了这位伟大诗人的才华和魅力。
二、主题思想该文的主题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李白的诗歌艺术:作者通过对李白诗歌的分析,揭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技巧。
李白诗歌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表现了其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2. 李白的生平经历:作者详细介绍了李白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游历生涯以及政治遭遇。
通过这些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李白的思想和创作,感受到其人生命运的坎坷与不凡。
3. 李白的思想内涵:作者深入挖掘了李白的思想内涵,包括其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看法,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对权贵名利的淡泊等。
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李白的艺术成就:作者通过分析李白的诗歌、散文、书法等作品,展现了其在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
李白的作品充满了创造力、想象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写作特点该文在写作上具有以下特点:1. 内容丰富:文章涵盖了李白的生平、思想、艺术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 语言优美:文章语言优美,表达准确,读来令人感到舒适愉悦。
3. 结构清晰: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各部分内容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 深入浅出: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李白的各个方面,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诗人。
四、阅读建议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李白的人来说,《纸上李白》是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佳作。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李白的诗歌艺术:关注作者对李白诗歌的分析和评价,理解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技巧。
2. 李白的生平经历:了解李白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游历生涯以及政治遭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和创作。
3. 李白的思想内涵:深入挖掘李白的思想观念,包括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看法,对个体自由的追求等。
纸上的李白
纸上的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既有豪放奔放的风格,又有诗情画意的柔美,深受后人喜爱。
《纸上的李白》是一篇小说,通过主人公杨爱民与李白之间的对话,展现了李白的独特魅力和诗歌的精髓。
小说开始,杨爱民瞪着桌子上的李白画像,表示自己对李白的不理解。
李白却突然跳进纸页里,称自己是为了证明自己,《将进酒》就是他的最佳代表作之一。
杨爱民听了后,甚至不屑一顾。
李白不为所动,接着念起了《将进酒》。
他的嗓音铿锵有力,气势恢宏,让杨爱民感到震撼。
在李白的朗诵下,那一杯又一杯的美酒,那一句又一句的豪言壮语,那座山那条河,仿佛都一一呈现眼前。
李白对杨爱民解释说,《将进酒》是他当时失意之余,热爱生活,向往自由而创作出来的。
他把自己比作浪迹天涯的饮者,用酒表现了自己的激情,表达了自己的才华,也体现出了对生命的坚持和追求。
杨爱民被李白的诗歌征服了,感叹道:“我竟然低估了你!”李白却说:“你并没有在低估我,而是在低估整个诗歌。
”他告诉杨爱民,诗歌是有魂的,它超越了语言和文字的表面,它深入人心,打动灵魂。
他说,诗歌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人类文明的智慧和情感,反映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反映出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在李白的带领下,杨爱民又听到了《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春夜喜雨》、《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经典诗歌。
他逐渐理解了诗歌的美妙之处,诗歌语言的深远影响力,以及李白对自由、人性、生命的深刻思考。
在小说的结尾,李白对杨爱民说:“我已离开人世多年,但我留下的诗歌却是永恒的。
”他希望杨爱民能够通过他的诗歌,理解人生的真谛,感受生命的意义。
他对杨爱民说:“你不妨试着用心去感受我的诗歌,或者创作属于你自己的诗歌,这样你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感受自己的生命与世界的联系。
”《纸上的李白》是一篇以李白诗歌为主线的小说,通过对话展现了李白的诗歌魅力以及诗歌的精神内涵。
小说中的杨爱民也从不理解到逐渐感受和理解了诗歌的真谛,这也提示着我们,我们可以通过诗歌来探寻人生的意义,找到自己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拥有更加充实的人生。
纸上的李白
纸上的李白《纸上的李白》是一部描述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生平及诗作的传记小说,作者是当代作家林语堂。
小说以虚构的方式,将李白的一生、思想、情感和诗歌融为一体,展现了李白的豪迈、浪漫和超越时空的个性,让读者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他出生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诗作以豪放、豪迈、浪漫、激昂的风格著称,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纸上的李白》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李白的一生。
小说首先描绘了李白年少时的心路历程,他从小就酷爱诗歌,并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向往和追求。
在父母的期望和现实生活的限制下,李白不断努力学习,但他对诗歌的热爱始终如一,不愿放弃自己的梦想。
最终,他离开家乡,踏上了追求诗歌梦想的旅程。
小说中还生动地描绘了李白的风流倜傥、豪情万丈的形象。
他酷爱酒和美女,常常以咏酒、抒怀、吟咏为乐,以“诗酒趁年华”为己任,放浪形骸,行走天涯。
他游历天下,饮尽江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留下了许多震撼人心的诗篇。
小说通过对李白的情感和心理的描写,展现了他对人生的豪迈态度和对诗歌的热爱。
他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化为诗歌,唱响了自己心中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诗作不仅表现出浪漫豪放的个性,更蕴含着对人生的真挚感悟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还回顾了李白的一生中的得失和成长,展现了他在不同阶段的心境和情感。
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风雨,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诗歌和人生的热爱。
即使在生活中屡遭挫折,但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著,展现了他艰难环境下的坚韧和豁达。
小说中还具体展现了李白的部分诗篇创作过程,描绘了他创作诗作的灵感来源、心境和情感。
通过对他的诗作的分析和赏析,读者更能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创作风格。
李白的诗作以豪放、豪迈、浪漫、激昂的风格著称,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
纸上的李白
纸上的李白《纸上的李白》是明清小说《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故事。
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被誉为“高古风流天下闻”,直到现在仍被广泛的传颂。
但是,在《聊斋志异》中,李白的形象被作者以小说的形式将他笔下的形象变得扭曲、神秘而又深沉。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在一个清明节的夜晚,一个青年人梦中与李白来到了一座商家的庙堂上。
他在梦中看到了一个面积广阔的书房:墙上挂着一些篆刻,桌子上放着一些古玩,还有摆放整齐的书籍。
还有一位老者在那里满头白发地正在读书,面前还有一床纸张,他正认真地将他的赋诗写在上面。
那位老者就是李白。
看到李白写诗,那个年轻人也动起笔来,不料他的笔未入纸心,便见纸上的字出现了拓本一样的字迹,纸上写满了李白的诗句,那个年轻人也不由得发出一声惊呼。
这个故事围绕着一个简单的思想:纸上的李白比李白本人更加神秘、更加深沉。
故事的中心在于把李白的诗歌形象转化成一种超自然的、玄而又玄的存在,在幽深的书房中,他与另外一个人物共处于某种意义上的幻境之中,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神秘性和神奇感。
此外,在这个故事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插曲和细节,例如书桌上放着的一只“小鸟”。
这个细节并不是没头没脑的,而是代表着小说的一个关键点: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总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因此,小鸟可能是代表着李白诗歌中描写自然的理念,由此可以推测出,李白的诗歌表现出了他对自然观察到的美感的深刻理解。
在近现代文学中,李白的诗歌形象也被广泛运用到了各种文学作品中,例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和忆异的小说《玫瑰的名字》等。
这些作品均对李白和他的诗歌进行了高度理解的深刻阐释,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总之,《纸上的李白》是一则被广泛传颂、开启着诗歌界的经典故事。
通过本故事的紧凑、合理的结构和独特的手法,强烈地折射出了李白的诗歌以及人物形象的神秘性和深刻内涵。
至今,这个故事仍在社会上引起着广泛的关注和赞誉,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佳作之一。
纸上的李白(上)
——祝勇纸上的白〔上〕写诗的理由完全消失这时我写诗——顾城【一】很多年中,我都想写白,写他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
我去了,没有遇见白,也没有看见长安。
长安与我,隔着岁月的荒凉。
岁月篡改了上的事物。
我无法确认,他曾经存在。
【二】在中国,没有一个诗人像白的诗句那样,成为每个人生命记忆的一局部。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中国人只要会说话,就会念他的诗,尽管念诗者,未必懂得他埋藏在诗句里的深意。
白是“全民诗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艺术家〞,忧国忧民的杜甫反而得不到这个待遇,善走群众路线的白居易也不是,他们是属于文学界、属于知识分子的,唯有白,他的粉丝旷古绝今。
白是唯一,其他都是之一。
他和他以后的时代里,没有报纸杂志,没有电视网络,他的诗,却在每个中国人的耳头心头长驱直入,全凭声音和血肉之躯传递,像传递我们民族的精神密码。
中国人与其他东亚人种外观很像,精神世界却有天壤之别,一个重要的边界,是他们的心里没有住着白。
当我们念出白的诗句时,他们没有反响;他们搞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抬头看见月亮,低头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乡。
所以我同意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话:“〔古代的〕‘中国’并不是没有边界,只是边界不在地理,而在文化。
〞白的诗,是中国人的精神护照,是中国人天生自带的明。
白,是我们的遗传基因、血液细胞。
白的诗,是明月,也是故土。
没有白的中国,还能叫中国吗?【三】然而白,毕竟已经走远,他是作为诗句,而不是作为肉体存在的。
他的诗句越是真切,他的肉体就越是模糊。
他的存在,外表具象,实际上抽象。
即使我站在他的脚印之上,对他,我仍然看不见,摸不着。
谁能证实这个人真的存在过?不错,新旧唐书,都有白的传记;南宋梁楷,画过《白行吟图》——或许因为画家自己天性狂放,常饮酒自乐,人送外号“梁风子〞,所以他勾画出的是一个洒脱放达的诗仙形象,把白疏放不羁的个性、边吟边行的姿态描绘得入木三分。
描写李白的话题作文1000精选五篇
描写李白的话题作文1000精选五篇李白的诗,能让我们感受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千古豪情;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描写李白的话题作文1000精选五篇,欢迎大家阅读!我的偶像李白一千多年前,唐代最鼎盛的时候,诞生了一个不凡的人。
他戏剧的一生,创作了无数的诗歌;他豪放的风格,立起了辉煌的丰碑。
他,就是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自幼随父迁居,年少便才华横溢。
才华横溢的他,虽被玄宗赏识,却不予重用;傲视权贵的他,酒醉令高力士脱靴;身患重病的他,在晚年写下《临终歌》便逝世,享年62岁。
他的一生虽短暂匆匆,却无比传奇!活出了意义,活出了价值,令我敬佩不已。
一世诗篇他被誉为“诗仙”,他的诗与裴旻的剑舞,张旭的狂草合称为“唐代三绝”。
他年少作诗,年少轻狂,许多都成了不可超越的经典——《将进酒》、《侠客行》、《行路难》……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出了他的豪迈;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他的乐观。
他的诗大多如雄瀑激流奔放激昂,大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可也不乏浪漫主义色彩的诗篇,他的诗在我们懵懂未开之时,便耳熟能详。
我们遨游其中,快意其中。
一斗美酒他爱酒,更爱饮酒。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他是多么的放荡与潇洒呀!可有时候想起朝廷腐败、权贵奢侈、百姓困窘之时,他也会举杯消愁,与酒分享他的愁苦。
虽一路坎坷,可他依积极乐观,他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那自信的心态,怎能不使我崇拜?一曲长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的长歌,如这飞瀑流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再难,哪能挡住他的脚步?他一路高歌过来,飘逸无比,是他的长歌,使我知道了,面对挫折不要退缩,敞开心扉,高歌一曲,勇往直前!一剑天涯很多人只知道李白是诗仙,是文人,却不知他还是一代剑仙,“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侠客行》表现了剑客高超的剑术,而在现实中,李白的剑术也毫不逊色,仅次于裴旻,居唐朝第二。
纸上的李白
纸上的李白李白,又称“诗仙”,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坛巨擘”,他的诗歌流传至今,备受世人喜爱,被誉为诗歌之神。
然而,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李白的诗歌创作,而是他在纸上的形象。
纸上的李白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行踪浪迹、不拘一格的文化巨子,也是一个风流倜傥、豪放不羁的人物形象。
在我们的印象中,李白常常是身穿锦衣、手持青铜酒壶,挥洒着无穷无尽的诗意;或是披饰着龙袍,走马扬鞭,驾驭着一匹黑骏马,驰骋在远古的大草原上。
纸上的李白并非一成不变。
每个时代的画家们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李白进行创新和发展。
在古代,许多书法家把李白视为宝贝,他们用自己高超的书法技巧把李白的诗歌写在纸上,让李白的风采以楷书行草的形式得以流传下来。
而在现代,艺术家们也把纸上的李白进行了深刻形象的刻画,他们通过绘画的方式将李白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不同的视角与风格。
在明清时期,许多画家都画过李白的形象,他们把李白画成了一个风采不凡的年轻人。
比如,明代的高鹗画《李白与刘婆婆》,这幅画中的李白穿着蓝袍,手扶青铜酒壶,万里长城倚翠,英姿飒爽;再比如,清代的文征明画《李白行吟图》、梁楷画《清明上河图》,这些画家都把李白塑造成了一个英勇豪迈、风流潇洒的人物形象。
而在现代,艺术家们对纸上的李白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风格,把李白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艺术中感受到了纸上的李白的生命力和魅力。
祖蒙画《李白斗酒图》、任相爱《李白千古情歌图》、仲秋《李白牛鼻岭步道》等,这些画家都把纸上的李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他成为了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文化形象。
总的来说,纸上的李白是一个传奇,他的形象被许多艺术家刻画出来,成为了大众熟知的文化形象。
在纸上的李白的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风采、他的形象、他的气质和他的生命力,它们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最后,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那些固定在纸面上的诗歌,透过那些文字,去了解、去体会、去把握那个伟大的文化巨子——李白!。
纸上的李白
纸上的李白
《纸上的李白》是一部描写唐代诗人李白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历史小说。
小说以唐代文学史学者杨纶的视角展现了李白的生活点滴,同时深入探讨了李白的诗歌创作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小说通过对史实的真实还原和对李白思想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位伟大诗人的生活与创作,揭示了他的个性、志向、意志、生活态度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挚爱。
在小说《纸上的李白》中,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历史和风俗的描写,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唐代社会的繁荣和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
小说以杨纶的视角展现了李白少年时期的成长历程,探讨了他乐观豁达、自由奔放的性格和对诗歌创作的热情与追求。
小说也通过对李白的生活琐事和人际关系的描写,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这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和性格特点。
小说在叙事手法上也极富创新,通过对史实的还原和对人物形象的虚实交错,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与情感的碰撞。
小说也通过对诗歌创作背后的故事的描绘,向读者展现了李白的诗歌创作过程和创作心得。
通过对李白诗歌作品的剖析,小说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这些诗歌的情感张力和艺术魅力。
通过对李白个性的描写,小说使得读者能够深刻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尽管李白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性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追求。
李白的个性魅力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使得他成为了唐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伟大诗人。
纸上的李白(四)
纸上的李白(四)作者:祝勇来源:《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12期《上阳台帖》所说的阳台在哪里,我始终不得而知。
如今的商品房,阳台到处都是,我却找不到李白上过的阳台。
至于李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状态下上的阳台,更是一无所知。
查一下《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发现《上阳台帖》(书中叫《题上阳台》)没有编年,只能打入另册,放入《未编年集》。
《李白年谱简编》里也查不到,似乎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年份,没有户口,来路不明,像一只永远无法降落的鸟,孤悬在历史的天际,飘忽不定。
没有空间坐标,我就无法确定时间坐标,推断李白书写这份手稿的处境与心境。
很久以后一个雨天,我坐在书房里,读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书中突然惊现一个词语:阳台观,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就在那一瞬间,我内心的迷雾似乎被大唐的阳光骤然驱散。
根据张彦远的记载,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奉唐玄宗的谕旨,一个名叫司马承祯的著名道士上王屋山,建造阳台观。
司马承祯是李白的朋友,李白在司马承祯上山的三年前与他相遇,并成為忘年交。
《海录碎事》里记载,司马承祯与李白、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王维、贺知章、卢藏用、王适、毕构,并称“仙宗十友”。
《上阳台帖》里的阳台,肯定是司马承祯在王屋山上建造的阳台观。
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一大批道士居此修道。
笃爱道教的李白,一定与王屋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白曾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里写:“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可能是应司马承祯的邀请,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冬天,李白同杜甫一起渡过黄河,去王屋山。
他们本想寻访道士华盖君,但没有遇到。
这时他们见到了一个叫孟大融的人,志趣相投,所以李白挥笔给他写下了这首诗。
那时,他刚刚鼻青脸肿地逃出长安。
但《上阳台帖》的文字里,却不见一丝一毫的狼狈。
仿佛一出长安,镜头就迅速拉开,空间形态迅猛变化,天高地广,所有的痛苦和忧伤,都在炫目的阳光下,烟消云散。
因此,在历史中的某一天,在白云缭绕的王屋山上,李白抖笔,写下“山高水长,物象千万”这样的文字,那份旷达,那份无忧,与后来的《早发白帝城》如出一辙。
纸上的李白
纸上的李白纸上的李白,一句简单的描述,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李白,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自然流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以及极具个人风格。
而“纸上的李白”这一概念,则意味着他的诗作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无法割舍的文学珍宝。
那么,纸上的李白所代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李白,生于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在他有限的一生中,留下了数百首诗作,内容丰富,风格独特。
他的诗作大多表现了个人豪情壮志、不拘一格的个性风采,以及对自然、酒、友情、爱情等多种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最为著名的当属《将进酒》、《庐山谣》、《塞上曲》、《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这些诗作,以其豪放奔放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李白的诗作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情感宣泄和文学创作,更多的是他对人生、世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表达。
纸上的李白,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更是一个文学时代的象征。
他的诗作,凝聚了唐代文化的繁荣与精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思想和情感,随着文字的纸面传承下来,成为了后人深刻品味和传颂的对象。
在当代,纸上的李白依然是我们心中的一位重要文学巨匠。
他的诗作,不仅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对人性、生命、自然等永恒主题的深刻探索。
纸上的李白,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和欲望,同时也激发我们对人生和世界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纸上的李白,并不仅仅是过去的事物、过去的文化遗产。
相反,他的诗作以及其所代表的思想和情感,依然对当代文化和精神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在诵读他的诗作,借鉴他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在他的思想和情感中寻找对当代社会和生活的启示。
纸上的李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文化符号,更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学力量,对我们的精神追求和情感需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纸上的李白以及他的诗作有着超越时代的永恒魅力,那么,更多的是他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和情感体验。
纸上的李白
纸上的李白《纸上的李白》是一部由中国作家贾平凹创作的小说。
小说以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为主人公,描述了李白在纸上所发生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做张玉的女孩,她在一次猎奇的探险活动中,意外地进入了一本名为《李白传》的书中。
她在这本书中遇到了唐代诗人李白,他卓越的才华和不羁的个性深深吸引了她。
在张玉的引导下,李白逐渐了解了自己与纸上世界的联系,开始了一段惊险刺激的冒险之旅。
小说通过描绘李白在纸上世界中的冒险经历,展现了作者对人类心灵深处的探索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人性、人生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富有内涵的文学作品。
小说中还描写了李白在纸上世界中的成长与改变。
在纸上世界中,李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并开始了一场守护纸上世界的冒险之旅。
这种成长和改变,不仅仅是对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丰富塑造,也是对人性与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除了对李白形象的塑造,小说中还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化元素。
通过对唐代社会、文化的描绘,以及对李白的生平事迹的再现,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荣与辉煌,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通过这种方式,也向读者展示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珍视。
小说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
作者通过将现实世界和纸上世界相互串联,使得故事不再局限于一种叙事模式,而是融合了现实与虚幻、历史与想象,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叙事风格。
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而有趣。
小说还通过对张玉的塑造,展现了女性的坚强与智慧。
张玉虽然只是一个现实世界的女孩,但她的聪慧和勇气帮助了李白完成了许多冒险。
她的形象充分展现了女性的魅力与力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纸上的李白》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古代诗人李白的再现,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历史文化、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为读者呈现了一部充满魅力的文学作品。
纸上的李白
纸上的李白《纸上的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全唐诗》中的一首诗,该诗是以李白的名字为题,描写了诗人面对逆境坎坷,仍然豪情壮志,风流倜傥的形象。
这首诗既展现了李白的豪迈之情,又流露出诗人超越世俗、超越苦难的胸怀。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纸上的李白》这首诗的背景、内涵和影响。
《纸上的李白》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时期。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人,其人生经历类似电影剧情,曾为宰相时代的戏剧观众,又追求诗酒之乐的生活方式。
李白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喜欢自然风光,钟情于酒和诗,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被誉为"诗仙"。
《纸上的李白》作为李白的一首诗歌,描绘了诗人揽镜独对,感叹时光荏苒,形势艰难,但诗人仍然超然而悲壮,豪情万丈。
这首诗以诗人自己的名字为标题,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苦难时的洒脱和豪情。
正如诗中所写:"庐山谁复见,沅水何时还?只有樽前月,与君共忘言。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离别苦难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与友人共饮的情谊之美。
在《纸上的李白》这首诗中,李白放声歌颂自己的气节和志向,以表达自己不凡的个性和超凡脱俗的情操。
他用诗歌来吟唱自己的豪情壮志,激扬文人的情怀。
这首诗被誉为具有深刻意义的诗篇。
《纸上的李白》这首诗的影响很深远。
它反映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超脱世俗的志向,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曾被无数学者和文人引用和赞美。
这首诗也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之一,对中国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成千上万的诗作中,《纸上的李白》堪称经典之作,不仅因李白本人的特殊地位,更是因为在这首诗中透露出的那股超然的心境和勇敢的气魄。
这首诗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在《纸上的李白》这首诗中,李白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命运的豪情壮志,表现了诗人不可解释的勇敢和豪迈,凸显了诗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
纸上的李白
纸上的李白《纸上的李白》是著名诗人杜甫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文共1000字,通过描绘李白饮酒失意、对人生苦闷的感触以及他独特的艺术追求,展现了诗人的个性和情感寄托。
本文以纸上的李白为主线,通过描写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内心冲突,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思念和景仰之情。
《纸上的李白》开篇即以李白饮酒失意为切入点,点明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彷徨。
诗人轻啸一声“李白”,然后顿觉痛快,仿佛与李白心酒相通,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同时也展示了李白的独特魅力。
诗人通过把自己和李白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李白的景仰之情。
接下来,诗人描写了李白饮酒失意后的心情变化,以及他对人生的苦闷感受。
李白醉酒后,心生豪情,以酒来抒发内心的愤懑,对现实的痛苦和自身的挫败感进行了反思。
他的潇洒不羁,恣意咏史,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无限向往。
作者通过诗人的心境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无奈。
诗人接着通过描绘李白的独特艺术追求,表达了对诗人的赞赏和景仰之情。
李白的诗作以豪放洒脱见长,他的笔触激情四溢,语言华丽奔放。
他能够借酒思故乡,通过诗歌表达对祖国的情怀和对乡愁的思念。
诗人对李白的赞美,是对他的才华和创作精神的赞叹,也是对诗歌艺术的崇敬。
然后,诗人又通过描绘李白的壮志豪情和艺术追求,表达了对李白的思念和景仰之情。
李白在诗作中,展现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成名的渴望,他的诗才超凡脱俗,引领了时代的潮流。
诗人对李白的赞美和思念,不仅是对他的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对自由的坚守和对人生追求的认同。
《纸上的李白》最后以思念之情作结,诗人对李白的神话传说和艺术追求,表达了对他的景仰和思念。
他用诗歌描绘了李白纸上的形象,使其在读者的心中永远存在,成为纸上的神明。
通过这首诗,作者表达了对李白的热爱和景仰之情,并希望将李白的精神传承下去。
纸上的李白
纸上的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充满豪情壮志,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被誉为“诗仙”。
纵观李白的诗歌创作,我们可以发现他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泛的知识储备。
他广泛涉猎古代文化、历史传说以及宇宙之道,这些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他热爱自然,喜欢行走在山水之间,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察世界,以诗人的笔触描绘人物形象,以诗人的感悟表达思想感情。
他的诗作包罗万象,既有山水田园的清新,又有历史人物的英雄。
他的诗歌语言瑰丽多彩,诗情画意。
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是《静夜思》。
这首诗写了诗人夜晚霜天一片明净,他独自坐在床上,思绪万千。
他观察到月光照在院子里的树影,留下一地的斑斑影子。
这景象引起了他深沉的思考,使他感叹世事无常,人生如梦。
他看到自己的影子,却不知道影子的真实性。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思念故乡的情感。
李白的诗中还有很多侧面反映了他的个人风采。
例如《行路难》以及《将进酒》等,都是他对人生奋斗和享受的思考。
在《行路难》中,他表达了他在人生道路中遭遇的困境和痛苦,但他依然保持乐观和坚定的信念。
他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前行的过程,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将进酒》则是他对享受人生的热爱与追求。
他将人生比作一场宴会,他提倡豪饮畅饮,并欲借酒消愁痛。
李白的诗中也有不少关于历史人物的描写。
比如《白日依山尽》中的唐太宗李世民,他是李白仰慕的人物。
李白通过描绘唐太宗亲征的场景,向读者展示了唐太宗的英勇和睿智。
他将太宗的事迹与自己的抱负相联系,表达了自己成为一代风流人物的愿望。
李白的诗歌丰富多样,内容广泛,令人陶醉其中。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他用自己独特的目光和感受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妙和人性的丰富。
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纸上的李白(三)
文/祝勇李白纸上的(三)李白的名声,大多来自他第二次去长安的时候,皇帝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此后“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
这段非凡的履历,被记载在唐代李阳冰的《草堂集序》。
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也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有同时代见证者在,我想李阳冰也不敢太忽悠吧。
李白的天性是喜欢吹牛,或者说,那不叫吹牛而叫狂。
吹牛是夸大,至少在李白看来,不是他自己虚张声势,而是他确实身手了得。
比如在那篇写给韩朝宗的“求职信”《与韩荆州书》里,他就声言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假如韩朝宗不信,他欢迎考查,口气依旧大得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李白的朋友,也曾帮助李白吹嘘,人们常说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就是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句子,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这事是否真的发生过,已经没有人追问了。
其实,当皇帝的旨意到来时,李白有点找不着北,他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等于告诫人们,不要狗眼看人低,拿窝头不当干粮。
李白的到来,确实给唐玄宗带来过兴奋。
这两位艺术造诣深厚的唐代美男子,的确容易一拍即合,彼此激赏。
唐玄宗看见李白“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一时间看傻了眼。
李白写《出师诏》,醉得不成样子,却一挥而就,思逸神飞,浑然天成,无须修改,唐玄宗想必都在内心里叫好。
所以,当兴庆宫里、沉香亭畔,牡丹花盛开,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深夜里赏花,这良辰美景,独少了几曲新歌,唐玄宗幽幽叹道:“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焉!”于是让李龟年拿着金花笺急召李白进园,即兴填写新辞。
那时的李白,照例是宿醉未解,却挥洒笔墨,文不加点,一蹴而就,文学史上于是有了那首著名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杆。
纸上的李白
纸上的李白这本书以李白的人生为主线,以诗歌为媒介,以历史为背景,将李白的一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再现。
从李白年少时的志向,到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他在政治、生活、情感上的经历和感受,都在这部书中得到了真实的呈现。
书中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对李白诗歌的解读,将李白从一个虚幻的传说,还原成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个体,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
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诗歌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艺术财富。
他的诗以豪放奔放、雄浑豪迈、壮丽豪放的气势而著称,朗朗上口,富有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
而在纸上的李白中,作者更多地从李白的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描绘出了一个更为丰满、立体的李白形象。
书中展现的李白,是一个有情有义、不甘寂寞、桀骜不驯、对命运充满期待的人。
从他的诗歌和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自由和真实的执着和追求。
在《纸上的李白》中,作者通过对李白诗歌的逐首解读,将李白的一生融入到他的诗歌中。
书中所呈现的不再是李白的诗歌本身,而是在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李白个人的真情实感。
通过诗歌的阐释和生活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的豪情壮志,他对人生的等待与期盼,对自由与独立的向往和追求。
这也使得李白不再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中的人物,而是一个真实而坚韧的生活在时代之中的人。
李白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每一首诗歌中都蕴含着他对人生的理解和表达。
在《纸上的李白》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诗歌与他的人生所密切相连。
无论是在他的诗中还是他的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到他对时代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对命运和自由的深刻体悟。
这也使得李白的诗歌成为了一种感情的流露和生活的记录,反映了他对自我的探索和对世界的认知。
《纸上的李白》中,还对李白的境遇和时代背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
通过对李白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分析和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他的诗歌和他的一生。
随着对他生活的描绘和对时代的还原,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李白的诗歌所蕴含的文学意蕴,更可以看到他与时代的对话和交融,以及他对时代和社会的理解和表达。
纸上的李白
纸上的李白李白的出生地我没有去过,却很想去。
吉尔吉斯斯坦北部的城市托克马克,在这座雪水滋养、风物宜人的优美小城里,大唐帝国的绝代风华想必早已风流云散,如今它一定变成了一座中亚与俄罗斯风格混搭的城市。
但是,早在汉武帝时期,这里就已纳入了汉朝的版图。
公元7 世纪,它的名字变成了碎叶,与龟兹、疏勒、于阗并称大唐王朝的安西四镇,在西部的流沙中彼此勾连呼应。
那块神异之地,不仅有吴钩霜雪、银鞍照马,还有星辰入梦。
那星,是长庚星,也叫太白金星,今天我们叫它启明星,它是天空中最亮的星。
《新唐书》说:“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就是说,李白的名字,得之于他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梦见了太白星。
因此,当李白一入长安,贺知章在长安紫极宫一见到这位文学青年,立刻惊为天人,叫道:“子,谪仙人也!”原来李白正是太白星下凡。
李白在武则天统治的大唐帝国长到五岁。
五岁那一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复位,李白随父亲从碎叶到蜀中,二十年后离家,独自仗剑远行,一步步走成了我们熟悉的那个李白。
那时候的唐朝,已经进入了唐玄宗时代。
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仅李白的行程,就值得我们惊叹。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李白诗歌里的纵深感。
他会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也会写“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假如他是导演,很难有一个摄影师,能跟上他焦距的变化。
那种渗透在视觉与知觉里的辽阔,我曾经从俄罗斯文学中——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作者 祝 勇75 印象大同 THE IMPRESSION OF DATONG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的作品里领略过,所以别尔嘉耶夫声称,“俄罗斯是神选的”。
但他们都扎堆于19 世纪,而至少在一千多年前,这种浩大的心理空间就在中国的文学中存在了。
虽然杜甫也是一生漂泊,但李白是从千里霜雪、万里长风中脱胎出来的,所以他的生命里,有龟兹舞和西凉乐的奔放,也有关山月和阳关雪的苍茫。
我眼中的李白作文8篇
我眼中的李白作文8篇我眼中的李白作文简介:我眼中的李白作文8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防止地要接触到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精心的我眼中的李白作文8篇,,欢迎大家阅读。
李白,您如今在哪儿?是青莲城?是碎叶城?还是仍在痴痴仰望天空中的那轮皎皎明月?寻遍天下,却找不到您。
哦,我忘记了,您根本不在这茫茫红尘间,而是居于九天之上。
您年少轻狂,寻访名师不见,“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就连极为普通的犬吠在您的笔下也变得超凡脱俗。
您渴望大醉一场,然而,千杯烈酒岂能消您心中之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大河东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舒卷往复。
您说,您会扁舟破浪,乱发当风,您会突然水遁,也许就在明天。
而今,您又去了何处?酒入愁肠酿成了月光,不负您一生痴痴地仰望。
您不是凡人,而是谪仙,红尘枷锁怎禁锢得了您?霞光乃是您朋,明月乃是您友,红尘终究未能将您挽留。
您说,凡您醉处,皆非他乡,贺知章誉您绝不为妄赞。
仙气太重,死因不明。
想去追踪,如何寻觅?那只傲慢的靴子还落在高力士手中,皇上亲烹的汤还微微散发着热气,毛笔留下的墨迹还没有干去。
您转身离去,发梢留下的酒香陶醉了万千文人骚客。
您举起酒杯与明月相邀,“相期邈云汉”,月光虽然盈满您的酒杯,但是月光还长老了您的白发。
您是风,春风拂过万物尽失色;您是风,夏风撩过催开万顷荷花;您是风,秋风吹过权贵皆恐惧:您是风,寒风刮过令人顿生惋惜……“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一位身着道服的诗人。
舞着剑,饮着酒,向我奔来。
后人将李太白称作诗仙,可不仅是因为他的容貌,他确实如世人所述一般,仙风道骨。
从远处走来,正有神明下凡之势。
但他的性情也是造就这称号的一大缘由。
蜀地的山峦正如他诗中所述一般“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虽难渡,但他却还要渡,迎难而上,这就是李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二字代表的中国文化密码——祝勇纸上的李白(上)写诗的理由完全消失这时我写诗——顾城【一】很多年中,我都想写李白,写他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
我去了西安,没有遇见李白,也没有看见长安。
长安与我,隔着岁月的荒凉。
岁月篡改了大地上的事物。
我无法确认,他曾经存在。
【二】在中国,没有一个诗人像李白的诗句那样,成为每个人生命记忆的一部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中国人只要会说话,就会念他的诗,尽管念诗者,未必懂得他埋藏在诗句里的深意。
李白是“全民诗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艺术家”,忧国忧民的杜甫反而得不到这个待遇,善走群众路线的白居易也不是,他们是属于文学界、属于知识分子的,唯有李白,他的粉丝旷古绝今。
李白是唯一,其他都是之一。
他和他以后的时代里,没有报纸杂志,没有电视网络,他的诗,却在每个中国人的耳头心头长驱直入,全凭声音和血肉之躯传递,像传递我们民族的精神密码。
中国人与其他东亚人种外观很像,精神世界却有天壤之别,一个重要的边界,是他们的心里没有住着李白。
当我们念出李白的诗句时,他们没有反应;他们搞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抬头看见月亮,低头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乡。
所以我同意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话:“(古代的)‘中国’并不是没有边界,只是边界不在地理,而在文化。
”李白的诗,是中国人的精神护照,是中国人天生自带的身份证明。
李白,是我们的遗传基因、血液细胞。
李白的诗,是明月,也是故乡。
没有李白的中国,还能叫中国吗?【三】然而李白,毕竟已经走远,他是作为诗句,而不是作为肉体存在的。
他的诗句越是真切,他的肉体就越是模糊。
他的存在,表面具象,实际上抽象。
即使我站在他的脚印之上,对他,我仍然看不见,摸不着。
谁能证实这个人真的存在过?不错,新旧唐书,都有李白的传记;南宋梁楷,画过《李白行吟图》——或许因为画家自己天性狂放,常饮酒自乐,人送外号“梁风子”,所以他勾画出的是一个洒脱放达的诗仙形象,把李白疏放不羁的个性、边吟边行的姿态描绘得入木三分。
但《旧唐书》,是五代后晋刘昫等撰,《新唐书》,是北宋欧阳修等撰,梁楷,更比李白晚了近五个世纪,相比于今人,他们距李白更近;但与我一样,他们都没见过李白,仅凭这一点,就把他们的时间优势化为无形。
只有那幅字是例外。
那幅纸本草书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李白写上去的。
它的笔画回转,通过一管毛笔,与李白的身体相连,透过笔势的流转、墨迹的浓淡,我们几乎看得见他的手腕的抖动,听得见他呼吸的节奏。
【四】这张纸,只因李白在上面写过字,就不再是一张普通的纸。
尽管没有这张纸,就没有李白的字,但没有李白的字,它就是一片垃圾,像大地上的一片枯叶,结局只能是腐烂和消失。
那些字,让它的每一寸、每一厘,都变得异常珍贵,先后被宋徽宗、贾似道、乾隆、张伯驹、毛泽东收留、抚摸、注视,最后被毛泽东转给北京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的书法,是法术,可以点纸成金。
李白的字,到宋代还能找出几张。
北宋《墨庄漫录》载,润州苏氏家,就藏有李白《天马歌》真迹,宋徽宗也收藏有李白的两幅行书作品《太华峰》和《乘兴帖》,还有三幅草书作品《岁时文》《咏酒诗》《醉中帖》,对此,《宣和书谱》里有载。
到南宋,《乘兴帖》也漂流到贾似道手里。
只是到了如今,李白存世的墨稿,除了《上阳台帖》,全世界找不出第二张。
问它值多少钱,那是对它的羞辱,再多的人民币,在它面前也是一堆废纸,丑陋不堪。
李白墨迹之少,与他诗歌的传播之广,反差到了极致。
但幸亏有这幅字,让我们穿过那些灿烂的诗句,找到了作家本人。
好像有了这张纸,李白的存在就有了依据,我们不仅可以与他对视,甚至可以与他交谈。
一张纸,承担起我们对于李白的所有向往。
我不知该谴责时光吝啬,还是该感谢它的慷慨。
终有一张纸,带我们跨过时间的深渊,看见李白。
所以,站在它面前的那一瞬间,我外表镇定,内心狂舞,顷刻间与它坠入爱河。
我想,九百年前,当宋徽宗赵佶成为它的拥有者,他心里的感受应该就是我此刻的感受,他附在帖后的跋文可以证明。
《上阳台帖》卷后,宋徽宗用他著名的瘦金体写下这样的文字:“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根据宋徽宗的说法,李白的字,“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与他的诗歌一样,“身在世外”,随意中出天趣,气象不输任何一位书法大家,黄庭坚也说:“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只不过他诗名太盛,掩盖了他的书法知名度,所以宋徽宗见了这张帖,才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原来李白的名声,并不仅仅从诗歌中取得。
【五】那字迹,一看就属于大唐李白。
它有法度,那法度是属于大唐的,庄严、敦厚,饱满、圆健,让我想起唐代佛教造像的浑厚与雍容,唐代碑刻的力度与从容。
这当然来源于秦碑、汉简积淀下来的中原美学。
唐代的律诗、楷书,都有它的法度在,不能乱来,它是大唐艺术的基座,是不能背弃的原则。
然而,在这样的法度中,大唐的艺术,却不失自由与浩荡,不像隋代艺术,那么的拘紧收压,而是在规矩中见活泼,收束中见辽阔。
这与北魏这些朝代做的铺垫关系极大。
年少时学历史,最不愿关注的就是那些小朝代,比如隋唐之前的魏晋南北朝,两宋之前的五代十国,像一团麻,迷乱纷呈,永远也理不清。
自西晋至隋唐的近三百年空隙里,中国就没有被统一过,一直存在着两个以上的政权,多的时候,甚至有十来个政权。
但是在中华文明的链条上,这些小朝代却完成了关键性的过渡,就像两种不同的色块之间,有着过渡色衔接,色调的变化,就有了逻辑性。
在粗朴凝重的汉朝之后,之所以形成缛丽灿烂、开朗放达的大唐美学,正是因为它在三百年的离乱中,融入了草原文明的活泼和力量。
我们喜欢的花木兰,其实是北魏人,也就是鲜卑人,是少数民族。
她的故事,出自北魏的民谣《木兰诗》。
这首民谣,是以公元391年北魏征调大军出征柔然的史实为背景而作的。
其中提到的“可汗”,指的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首诗里硬朗的线条感、明亮的视觉感、悦耳的音律感,都是属于北方的,但在我们的记忆里,从来不曾把木兰当作“外族”,这就表明我们并没有把鲜卑人当成外人。
这支有花木兰参加的鲜卑军队,通过连绵的战争,先后消灭了北方的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与南朝的宋、齐、梁政权南北对峙,成为代表北方政权的“北朝”。
从西晋灭亡,到鲜卑建立北魏之前的这段乱世,被历史学家们称为“五胡乱华”。
“五胡”的概念是《晋书》中最早提出的,指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在东汉末到晋朝时期迁徙到中国的五个少数民族。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五胡乱华”是大汉民族的一场灾难,几近亡种灭族。
但从艺术史的角度上看,“五胡乱华”则促成了文明史上一次罕见的大合唱,在黄河、长江文明中的精致绮丽、细润绵密中,吹进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旷野之风,李白的诗里,也有无数的乐府、民歌。
蒋勋说:“这一长达三百多年的‘五胡乱华’,意外地,却为中国美术带来了新的震撼与兴奋。
”到了唐代,曾经的悲惨和痛苦,都由负面价值神奇地转化成了正面价值,成为锻造大唐文化性格的大熔炉。
就像每个人一样,在他的成长历程中,都会经历痛苦,而所有的痛苦,不仅不会将他摧毁,最终都将使他走向生命的成熟与开阔。
北魏不仅在音韵歌谣上,为唐诗的浩大明亮预留了空间,书法上也做足了的准备,北魏书法刚硬明朗、灿烂昂扬的气质,至今留在当年的碑刻上,形成了自秦代以后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二次刻石书法的高峰。
我们今天所说的“魏碑”,就是指北魏碑刻。
在故宫,收藏着许多魏碑拓片,其中大部分是明拓,著名的,有《张猛龙碑》。
此碑是魏碑中的上乘,整体方劲,章法天成。
康有为也喜欢它,说它“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
也就是说,正体字(楷书)的端庄,已拘不住它奔跑的脚步。
从这些连筋带肉、筋骨强健、血肉饱满的字迹中,唐代书法已经呼之欲出了。
难怪康有为说:“南北朝之碑,无体不备,唐人名家,皆从此出……”假若没有北方草原文明的介入,中华文明就不会完成如此重要的聚变,大唐文明就不会迸射出如此亮丽的光焰,中华文明也不会按照后来的样子发展到后来,一点点地发酵成李白的《上阳台帖》。
或许因为大唐皇室本身就具有鲜卑血统,唐朝没有像秦汉那样,用一条长城与“北方蛮族”划清界限,而是包容四海、共存共荣,于是,唐朝人的心理空间,一下子放开了,也淡定了,曾经的黑色记忆,变成簪花仕女香浓美艳,变成佛陀的慈悲笑容。
于是,唐诗里,有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视野,有了《春江花月夜》那的浩大宁静。
唐诗给我们带来的最大震撼,就是它的时空超越感。
这样的时空超越感,在此前的艺术中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比如曹操面对大海时的心理独白,比如王羲之在兰亭畅饮、融天地于一体的那份通透感,但在魏晋之际,他们只是个别的存在,不像大唐,潮流汹涌,一下子把一个朝代的诗人全部裹携进去。
魏晋固然出了很多英雄豪杰、很多名士怪才,但总的来讲,他们的内心是幽咽曲折的,唯有唐朝,呈现出空前浩大的时代气象,似乎每一个人,都有勇气独自面对无穷的时空。
有的时候,是人大于时代,魏晋就是这样,到了大唐,人和时代,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