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育中的适应与超越

合集下载

如何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如何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如何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哎哟喂,现在这教育发展真是像过山车一样,一会儿上天一会儿入地,让人眼花缭乱啊!我最近就被这新趋势整得有点懵,还记得前几天去参加一个教育论坛,一大堆专家学者在那里侃侃而谈,什么“人工智能”“个性化学习”“跨学科整合”……听得我呀,满脑袋都是浆糊,这都什么跟什么啊?不过,说真的,人家说的也挺有道理的。

这新时代教育,真的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以前上学,老师讲什么,我们就记什么,考试考的就是那些定式内容。

现在可不一样,孩子们接触的信息来源多了,学习方法也五花八门,光靠老师讲课,那可不行。

就拿我朋友家孩子来说吧,这孩子今年上初中,特别喜欢天文,整天捧着天文书籍看,还自己捣鼓个小望远镜,天天晚上对着星空观察。

有一次,我问他:“你这么喜欢天文,以后想当宇航员吗?”结果这孩子摇摇头说:“我想当天文物理学家,研究宇宙奥秘。

”当时我就愣住了,这孩子可比我小时候有目标多了!我突然意识到,现在的孩子真的是不一样了,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做老师的,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刀切地教学了。

现在的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我最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新趋势。

我发现,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尝试“项目式学习”,就是把知识融入到实际项目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比如,之前我参加了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式学习研讨会,会上老师们分享了很多精彩的例子,什么“模拟城市规划”,“环保主题演讲”等等,孩子们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团队合作精神,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式。

当然,这新时代教育也不是说完全摒弃传统的学习模式,只不过我们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调整。

说白了,就是“因材施教”嘛!就像刚才我朋友家孩子,他喜欢天文,那我就鼓励他多参与一些关于天文的活动,给他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帮助他实现梦想。

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_从适应到超越_许洁英

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_从适应到超越_许洁英

第26卷第7期2006年7月课程·教材·教法C URRIC ULUM ,TEACH ING M A TERIA L AND ME TH ODVo l .26,N o .7July ,2006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从适应到超越许洁英(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育教学活动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

因材施教被认为是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法。

在对个体差异的涵义和变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因材施教这种以适应为主处理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策略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要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前提下,以形成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在适应的基础上逐步超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适应与超越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6)07-0026-05*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大面积提高西北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实验研究”(课题批准号为DGA01024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060418 作者简介:许洁英(1968— ),江苏常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论。

自17世纪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而且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当前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但由于影响人的发展的多因素性和人的发展的复杂性,每个人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历程,具有个性差异性。

这就为以人为中心,特别是以现实的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带来了疑问和麻烦:在一个班级里,究竟以怎样的人为中心,如何以人为中心?多年来,因材施教被认为是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法。

但对一个班级来说,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对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效果如何?特别是当代社会,十分强调教育民主化,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学校生活适应概念的界定

学校生活适应概念的界定

1引言1.1学校生活适应的界定适应(adaptation)源自于拉丁文“adaptare”,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概念。

心理学中的适应也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一般指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协调关系。

关于适应的概念,国内有多种解释,许峰(2000)从社会心理角度,提出适应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社会生活适应过程形成的心理行为模式的能力。

贾晓波(2001)认为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学校生活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的概念,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学校适应”并没有统一的界定。

刘万伦(2004)认为学校适应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的学业行为、学校参与、情绪和情感、人际等方面的情况。

李辉(2006)等人认为学校适应是指,学生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并和学校环境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最后达到平衡状态,以保证完成学业,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

李晓(2009)等将大学新生适应界定为,个体在生活、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时,通过主动顺应,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认知和情感上的平衡,产生符合外部环境要求的行为。

陈瀛寰(2012)学校适应是学生通过积极的身心调整,和学校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顺利完成学业。

综合上述观点和已有文献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包括学业适应,主要指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内容加深、以自主性学习为主的学习任务,是否能胜任目前的学习;集体适应,主要指学生是否能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和各种规章制度;师生关系适应,主要指学生是否能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和谐相处;同学关系适应,主要指学生是否能与同学建立良好关系,融洽相处。

1.2学校生活适应的研究现状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文献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大学新生学校生活适应方面,而缺少将大学生学习生活适应作为一个长期过程加以研究的尝试。

教师的解放与超越简介

教师的解放与超越简介

教师的解放与超越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教师的解放与超越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实现教师的解放与超越成为了中国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教师的解放与超越,实际上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摆脱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价值,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强调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科书内容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而当下教师的解放与超越则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倡由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得到真正的成长和提升。

教师的解放与超越不仅关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关注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师的解放与超越也意味着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实现个性化发展。

教师的解放与超越离不开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支持和倡导。

教育部门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探索和尝试,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管理者应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课程设计,搭建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保障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空间。

教师的解放与超越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只有让教师真正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实现教学目标和价值的全面提升,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师的解放与超越而奋斗!第二篇示例:教师的解放与超越,是当今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是处于支配地位的一方,他们需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学校的规定去教授学生知识,而且很多时候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质疑和压力。

实施六大战略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实施六大战略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推行六大战略实现学校超越式发展孝感学院是经教育部赞同成立的湖北省属一般本科院校,迄今已有65年的151办学历史,在省市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经过近来几年的迅速发展,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升,师资水平和中心竞争力明显提升,校园面积和授课基本设施迅速增加,德育工作和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学校各项工作都获取了很大的成绩。

下一步,学校将连续推行六大发展战略,苦练内功、固本强基,积152极申硕、谋求长远,着力从内涵建设上实现“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为建设强实力、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大学而奋斗。

153154一、推行质量立校战略,全面提升教育授课水平155156学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一般化要求,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157时,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授课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牢固成立质量意识,的确加强授课基本建设,不断规范办学行为,使学校在升本5年时间即顺利经过教育部本科授课工作水平评估,并且经过以评促建,理清了办学思路,成立了本科授课工作规范,授课工作获取评估专家及全国同类院校的广泛好评。

158159一是牢固确立“质量立校”的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经历外延式扩大发展后,必定转移到内涵式发展上来,必定转移到提升人才培育质量上来,要牢固成立质量就是生命线的理念,确立授课工作的中心地位。

2000年,学校升本后,在全校上下睁开了两次教育思想大谈论,经过大谈论,经过拟定和完满本科人才培育方案,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加强实践授课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

2004年学校承办第四次全国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工作商议会,2005年学校接受并顺160利经过教育部本科授课工作水平评估。

同时,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校拥有40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1618大学科门类。

其中,省级重点学科1个,再建硕士点4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624个,省级优选课程5门,省级实验授课示范中心4个。

163164二是睁开专题建设活动,努力提升人才培育质量。

新形势下教师应如何适应教育发展

新形势下教师应如何适应教育发展

新形势下教师应如何适应教育发展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益加快.人类社会在工业革命后近200年间,第一个百年中知识总量大约是50年翻一番,而在本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知识以指数方式增加,最近30年人类新增知识的数量,已超过过去2000年人类所积累知识的总和。

国家、企业乃至个人的发展优势,愈来愈依赖于知识和科技.这既提供了依靠先进知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有利机遇,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应对WTO的挑战,推进教育事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广大中小学教师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资源群体以及培养更加具有开放性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新的课题。

为此,本文就中小学教师如何适应21世纪教育的需要谈几点粗浅想法。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应对WTO的挑战,教育不应该是筛选适应传统教育的少数人的工具,而要成为适合于所有受教育者全面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输已有的知识,而是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与开拓者;教育的成功不能以功利性的教育为唯一的价值判断标准,而要以为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为最高价值尺度,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素质教育.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广大中小学教师要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明确基础教育不仅包括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包括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现代文明意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包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和实践的能力等。

如果我们只为升学服务,把学生引入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歧途,就不可能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

“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中小学教师的职责是使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获得充分的发展。

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是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教育观念,才能彻底扭转传统教育的倾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相信学生都能教育好。

浅谈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大全五篇)

浅谈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大全五篇)

浅谈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大全五篇)第一篇:浅谈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浅谈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范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

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我国正逐步形成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的路子。

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渗透到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教育行业该如何面对和适应“互联网+教育”的科学模式,既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问题,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互联网+教育”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一)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变革“互联网+教育”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将教师专业发展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一方面,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相应要求,特别要提高使用多媒体等工具的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使教师专业发展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约束。

同时,数字化网络资源使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随时与同事、专家合作。

(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促成“人机结合”(人与计算机结合),人机结合也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多样化。

“互联网+教育”使学校形态变成了自组织的智慧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时间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和教育服务。

把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进行融合,通过位置感知、二维码等学习,让学习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互联网+教育”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已经成为数字化学习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教学模式多样化随着云技术、大数据的发展,教学模式从灌输式转向互动式。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与指导者,其从教学生知识转向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这一转化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增强。

高校教育改革的挑战与机遇

高校教育改革的挑战与机遇

高校教育改革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校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且利用好这些机遇,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育改革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挑战1. 高校招生政策的变化由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高校面临来自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要求扩大招生规模。

然而,高校的招生政策却面临一些困惑和挑战。

如何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确保教育质量,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2. 教学方法的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时代已经显得不够灵活和有效。

学生渴望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而传统的纸质教材和课堂讲授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多元化的学生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学生群体越来越多样化,包括不同的年龄、背景、文化和价值观。

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二、机遇1. 科技的发展科技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许多机遇。

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电子设备,高校可以提供在线教育和远程教学,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的人受益于高等教育。

同时,科技的应用还可以改进学习资源的分享和学生评估的方式,提高教育质量。

2. 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全球化的趋势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为高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高校可以吸引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教师,打破传统的教育边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通过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高校可以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3. 职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发展的快速变化,职业技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高校教育可以通过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提供与职业相关的实践机会和培训课程,帮助学生适应职业需求。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可以增加高校的社会影响力。

三、应对措施1. 改革招生政策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教育资源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政策。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高等教育在中国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繁荣和创新能力,也直接影响着每一位中国公民的未来。

然而,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机遇1. 政府支持的增加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提高财政拨款和政策支持,为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例如,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和重点领域。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持提供了资金和政策保障,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机遇。

2. 现代化的教育设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设施得到了大幅改善。

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教学楼等设施为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这些现代化设施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师生的学习和研究条件,也提升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竞争力。

3.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中国高等教育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和学者来华学习和研究。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丰富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优秀人才。

这种交流与合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二、挑战1. 教育资源不均衡尽管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但教育资源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分布不均衡。

一些发达地区的高校享有较多的教育资源,而一些贫困地区的高校则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

这种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并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

2. 就业市场需求与高校培养不匹配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就业市场的变化,高等教育面临着就业市场需求与高校培养不匹配的挑战。

一方面,一些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导致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就业岗位需要的技能与高校培养的学生技能不匹配,使得企业在招聘中面临困扰。

论教育超越

论教育超越

论教育超越作者:贾利帅吴锦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5年第05期摘要“超越”意味着不屈从于现实之流弊与规训,旨在寻求“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的境界。

教育超越是发展人之超越性的价值诉求,是教育突破病态社会适应论、反思工具理性主义的时代呼唤。

当前,教育之本真意蕴被工具理性主义所解构,人之整体性与丰富性被学科体制所规训,充满人文性与审美性的古典教育传统也遭遇失落,教育处于迷失之中。

要寻求教育之超越空间,须诗意教化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以提升教育学者的超越情怀、践行教育超越之理想。

关键词超越教育超越工具理性当前教育面临来自诸多方面的诘难与拷问,让我们不得不陷入批判性思考中。

什么是教育?这一对教育外延的疑问催促着人们将批判的目光投向当今教育现实,从而对伪教育进行解构。

教育是什么?这一对教育内涵的追问,直指教育本真意蕴,引导人们思考、追寻,重建心中理想的教育。

教育超越正是基于退一步而思的考量,用一种超越的视角审视教育现实,进而寻求本真的、相对超越的教育。

一、教育超越的意蕴《辞源》中“超”是指“越过、超出”,“越”指“度过、逾越、超出”,“超越”即指“超过”[1]。

超越具有一种不屈服于现实之限制、寻求超脱的意味,因此超越作为一种审美创作方式常见于艺术,艺术的审美创作具有对现实的超越性。

《文艺美学辞典》中指出:“艺术超越性来自创作主体的超越意识和超越手段。

超越意识带有主体的修养性,它的致用须要付诸超越手段。

”[2]教育也被尊称为一门艺术,一种以培育人的完美性为旨归的艺术,是否也应具有超越意识,进而达到“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的境界?1.教育超越以发展人的超越性为旨归德国哲学家马克思·舍勒(Max Scheler)有这样一句名言:“人就是能无限制地…向世界开放‟的X。

”[3]人是“向世界开放着的”存在,他自身永远潜藏着多种可能性,以备他实现自我的超越。

阿那克瑞翁(Anacreon)说“上帝赋予人以思想”。

大学教育是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大学教育是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大学教育是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并不是说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

一、市场经济以利益为导向,更加强调的是发展经济,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大学是一种教育,教育更要考虑的是整个国家素质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并不是就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现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而办学,我国的教育体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四、大学教育应该以培养人才为导向,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反方一辩)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希特说过,大学教育首先是培养人,唤醒是学生的力量。

培育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

大学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是传承文明、发扬文化、造就健全的国民,培植社会资源。

具体说,大学教育包括:一、人文教育;二、科学研究与创新;三、塑造人类精神家园。

人格完整的人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所在。

尤其重要的是,在大学,学习的不仅是一种静态的知识,而且是一种全面发展。

所以,大学教育非但要与商业化大众化保持距离,更要教育和引导社会向着理想的合理方向发展。

市场是商业性供求关系;导向是引导事物发展的纲领性标准。

那么假设,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的一套来治理大学,就意味着大学的一切,包括院系的设置、课题的选择、人事安排和聘用、职称评定,以及一切都得围绕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运行了。

那么大学教育就不能以文化传承和创造人文教育为指导,而变的急功近利,丧失文化殿堂的尊严和使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大学教育就得保持冷寂和自由。

哈佛大学校长2003年5月份来北大讲学时,讲到这样的话:“例如生物学研究,现在已经达到几千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但这种价值不是短短几年在市场力量的趋动下创造出来的,而是那些聚集在大学里最优秀的学者,美元任何束缚和导向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造和钻研的产物。

” 不应以市场为导向,而应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种伟大的精神为导向。

这种精神并非凭空而产生的,而必然根治于一个政治文化共同体,强烈要独立自主的精神中,这正是大学教育内在的一种真精神。

学生适应能力与教育环境的关系

学生适应能力与教育环境的关系

学生适应能力与教育环境的关系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生的适应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适应能力指的是个人在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和变革时,能够有效应对和调整自身行为和思维方式,以实现心理和社会的适应。

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应对学习压力,还涵盖与同学、教师,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教育环境则是指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包括学校文化、教育制度、教师质量、同伴关系以及家庭背景等。

学生的适应能力与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密切。

教育环境的不同特征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表现。

同时,学生的适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他们如何感知和响应这些环境因素。

因此,理解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环境的多样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学校文化是影响学生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个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提升自我效能感。

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学校对学习的重视程度,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这种情感的建立,使得学生在面临挑战时,更容易寻求帮助,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教师是教育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教学方式与情感支持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深远。

研究显示,教师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焦虑感,并提高其学业自信心。

教师的反馈和鼓励能够激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而不是逃避问题。

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伴关系也是教育环境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良好的同伴互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增强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

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既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还可以模仿他人的行为和应对策略,从而提升自我调整能力。

反之,负面的同伴影响,如排斥、欺凌等,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降低其适应能力。

家庭背景无疑是教育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论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困境及其超越

论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困境及其超越

探究高校生命 伦理教育 , 必须对高校生命伦理
教育 进行理 论梳 理 与理论 渊源追 溯 。追寻 理论应 遵
循“ 伦理一生命伦理一生命伦理教育” 的逻辑框架 ,
信, 用这样的方式使生命与它 的起点联系起来。基 于这样的神学思想 , 生命伦理学 由此创生L 。生命 1
收稿 日期 :0 9—1 20 1—2 修回 日期 ;0 0— 1 8 8 2 1 0 —1 基金项 目: 天津美术学院基金资助项 目“ 论高校生命 伦理教育 困境及其超越” 20 2 ) ( 09 9 。 作者简介 : 张鹏( 9 9 , , 泰安人 , 17 一) 女 山东 讲师 , 哲学博士 , 事生命伦理 学、 从 道德哲学研究。
生 命伦 理学 缘起 于 2 纪 2 代 , 端于 “ 0世 0年 发 托 马斯主义的 内心平静 ” 是神哲学的思考和玄疑催 ,
高校德育领域也在逐 步对生命伦理教育进行研究 , 认为生命伦理教育是 高校德育的一部分 , 出了高 提 校德育中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必要性与应用价值问 题 。我 们试 图从道 德哲 学角 度对 高校 自杀抑 或轻 生 问题进行思考 , 通过对轻视生命个案 的考量 , 对生命 的终极 问题进行 伦 理研究 , 以及 对生 命 、 特别是 对人
从而厘定高校生命伦理教育 的基本理路 。
众 所 周知 , 理是 指 人与人 之 间相互 关 系 的基 伦
象, 引发了人们对“ 高等教育怎么 了” “ 、 高等学校德 育怎么了” “ 、高等教育为什么不能阻止或干预高校 学生对生命 的亵渎 ” 问题 的思考。 目前 , 等 对这些
问题 的思考 和探 索集 中在 医学 与 心理 领 域 , 出对 提 自杀 抑或轻 生 问题 的 医学 防护 和 心 理预 防与 干 预 ;

高等教育应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高等教育应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高等教育应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高等教育应该如何适应这一变化?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当前社会需求的特点及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对策。

一、当前社会需求的特点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教育需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已经由大规模的扩张阶段进入到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新阶段,高等教育的供给量也在持续增加。

目前,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不少传统产业需要重新树立核心竞争力,同时新兴产业也有着高质量的特别需求。

因此,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高等教育应该因势而为,根据社会需求的不同方面来培养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以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社会对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不仅包括学生的学术能力,还包括个人品德修养、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同时,以优秀人才为关注对象的社会需求也日益明显,这种需求要求从教育的角度推动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

3.社会对产出结果的要求更高社会在对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对教育产出的结果要求越来越高。

高等教育应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促进教育实践与社会应用的紧密结合,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同时,应当适时对自身的教育质量进行自我评估和提升,以使“为市场服务”成为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目的。

二、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质量的不稳定问题。

在大量的扩招之后,高校缺乏师资和教学设备的问题逐渐显现。

其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不足问题。

虽然高等教育的供给量在不断增加,但受到学科开设、教学大纲和师资等因素的制约,不同高校之间的培养效果差异极大,容易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和社会需求出现不匹配的情况。

此外,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也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紧密相关。

浅析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适切性

浅析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适切性

浅析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摘要】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对学生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适切性。

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教学内容需要与实际需求匹配,以培养学生实用能力和职业技能。

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也是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结构。

适切性评估工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应用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论指出,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内容、适切性、多样性、匹配性、跨学科知识、整合性、适切性评估工具、多元化教学方法、学生发展、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效果。

1. 引言1.1 高等教育课程内容高等教育课程内容作为教育的核心,承载着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等教育课程内容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应当具有启发性、权威性、前沿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引领学生认识新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等教育课程内容也应当兼顾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

为了确保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质量和有效性,教育机构和教师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内容,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等教育课程内容还应注重国际化和跨学科融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

只有不断优化和提升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2 适切性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是指教学内容是否能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发展需要。

一个好的课程应该能够涵盖丰富多样的知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中的适应性与超越性

素质教育中的适应性与超越性

素质教育中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素质教育中的适应性与超越性是一对哲学意义上的互补关系,对教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完整及理性把握,是解读素质教育的适应性和超越性关系的前提。

人的两种存在状态与人的两种学习类型为这对辩证关系的存在提供了内在根据与条件,素质教育作为最本真的教育过程是适应性和超越性的协调、整合与统一。

教育具有超越性,教育的超越性就是教育超出既有现实规定性(物质或非物质上的限制)以及教育活动和内部诸要素在某方面超出的本质特性。

教育的超越性始于人的超越性,通过人的超越性,又归结于人的超越性。

人的超越性是教育超越性的出发点、连接点和最终归宿。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人所从事的超越性的活动,而且也是把人的超越性作为目的性的活动。

教育活动的超越性与人的超越性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在超越性的教育活动中,人的超越性不仅是教育活动的目的,而且也是教育活动的存在方式。

人的未特定化客观上要求人必须超越自身生理上的限制,人的自我意识使人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局限,人对未来的希望是人们勇于超越的永久动力,因此,人具有超越性,作为超越性的人的存在是教育超越性的逻辑起点。

教育的超越性在宏观领域主要表现为:教育对社会现实的超越;教育对时间空间的超越;教育思想的批判与超越;教育制度的变革与超越以及理想教育对现实教育的超越。

教育的超越性在微观领域的超越主要表现为:无我对有我的超越;无形对有形的超越;无法对有法的超越;无限对有限的超越。

教育的超越性还表现为: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超越;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超越,以及教育主体的自我超越。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客观上必然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产生一定关系。

教育的超越性的发挥以及发挥到何种程度有赖于人们超越意识的觉醒,有赖于人们对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尊重,更有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民主化进程。

教育的超越性是有限度的,无论是人的超越,还是基于人的超越性之上的教育的超越都不能以损害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教育也不能超越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更不能危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教育的超越起于实践,终于实践,是此岸世界的超越。

高校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高校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高校教育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教育的质量也逐步得到提升,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快速变化的时代需求,高校教育依然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涵盖高校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就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挑战1.1 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不匹配当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大多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学术领域中,而现实社会中却需要更多的应用性、实用性强的人才。

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不匹配已成为瓶颈。

1.2 科研成果转化难度大虽然我国高校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对于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以及社会化却还存在较大难度,这不仅会限制高校的发展,也会阻碍国家科技水平的提升。

1.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国内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但教育资源分配仍然不够合理,导致高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同时,一些顶级人才更愿意去名校任教,这会加剧人才和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

二、机遇2.1 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用人环境的更替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高校应该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将人才培养的重点转移到与未来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领域,例如全球化、信息化、绿色化等方面,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2 深化产学研合作高校应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实现产学研互惠互利。

这不仅能促进高校科技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加强。

2.3 推动教育公平高校应该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教育理念,弱化优势学科和学校,在政策上给予较弱的高校更多扶持力度,逐步缩小高校之间的差距。

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的扶持,创造公平和多元的学习环境。

三、建议3.1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当紧跟社会和市场需求,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2 积极参与产业研究与开发高校应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开展科研合作,协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促进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教育元宇宙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超越

教育元宇宙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超越

1992年,美国小说家尼尔·史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雪崩》 (Snow Crash)中首次提出了“元宇宙” (Metaverse)概念,将其描绘为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人类可在其中自由创造、生活和娱乐的网络虚拟空间。

[1] 2021年,马克·扎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宣布将脸书(Facebook)改名为“Meta”,引发了全世界对元宇宙的关注,这一年也被称为“元宇宙元年”。

所谓元宇宙,从字面意义上理解,“meta”即“元”,其含义为“超越”“在……之上”,表示一种超越性、更高级的状态;“verse”即“universe”,其含义为“宇宙”“空间”,含有全面性、广泛性的意味,二者合拼为“Metaverse”。

从表意来看,元宇宙为超越当前现实世界的、具有更高维度意义的新型世界。

从本质上分析,元宇宙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有机联结与交映的、现代及未来数字技术高度集成与融合的全新社会生态。

随着信息技术融合与教育程度的提升,信息技术从影响教育发展教育元宇宙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超越● 刘身强 王 飞摘 要:教育元宇宙是元宇宙与教育领域交互联结形成的,具有全面交互性、高度自由性、深度沉浸性的全新教育生态,其通过重构教育生态前进路径、变革教育环境发展方向,将为教师专业发展建构精准化和个性化的科学成长路径,完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教师研训体系,推引全程性和自由性的实践成果验证,但同时也面临着教师角色危机凸显,教师信息素养失衡,潜在伦理风险滞碍以及技术差距矛盾激化等现实困境。

为优化教育元宇宙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政策扶持机制和管控措施;构建良好生态,建设优质合作制度和交流机制;认清角色身份,自主建构专业发展体系和路径。

关 键 词:元宇宙;教育元宇宙;教师专业发展课题来源: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研究方法论变革研究”(项目编号:21YJC880035)的研究成果之一。

浅谈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浅谈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浅谈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论文论文摘要: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实验、实习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

本文针对提高实验、实习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实习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教学改革实验教学质量当前,科学技术飞论文摘要: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实验、实习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

本文针对提高实验、实习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实习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教学改革实验教学质量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人。

如何适应在新形势下教学的改革,如何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以重视素质教育为指导原则,以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为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能够帮助学生转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固化学习思维模式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如何实现“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确立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标下,因材施教,加强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等一系列问题,是摆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主要对如何提高实验、实习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一、实验、实习教学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

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践巩固和加强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如采用演示性实验、论证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模拟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等。

首先使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时,能加强对理论知识掌握和理解,再进行实验、实习,便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实验、实习教学对工科来讲,尤为重要。

如果工科类的教学缺少或消弱了实践这一环节,就如人走路缺条腿一样,是不健全的,对于教学来讲就是不完整的。

它会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减弱,创新能力不足。

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加大实验、实习教学力度,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校教育中的适应与超越作者:唐田田姚建刚史保萱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年第08期[摘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适应和超越这一永恒的发展规律,教育也不例外。

适应是忍耐,是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适应的目的是为了超越,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

适应不只是形式上的迎合,更是本质上的自我转变,以达共存共进的状态。

高校教育既要适应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更要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既适应教育新常态,又超越现状实现突破,推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高等教育;环境适应;超越自我[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8-0004-02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类的生存法则。

适应是对无法摆脱的环境无力改变的现状的一种暂时的妥协,如果不适应人为的去碰撞注定失败。

每个人不是单独的存在。

生活困境、人际关系、地理条件限制,人不可能随心所欲。

高等教育中不断出现的教育问题,检验着教育者的耐心,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减少来自社会各界的内外部压力,大学生面对从学校到社会关键人生转折点,在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上将有很大改观。

教会大学生各种知识固然重要,培育大学生适应新环境挑战的能力更重要。

高校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机械模式,改变惯性思维与僵化教学,应对越来越严重的大学生难教、课难上的现象。

一适应与超越是发展的呼唤教育服务于社会,社会在不断的变化中进步,高校教育理所应当地紧随其后,尽可能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距离。

如今高校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十分严重,知识学历高但实践能力差。

陈旧的教学方法,机械的教学形式,以文凭为目标,灌输为主导的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要求。

大学生学习因兴趣丧失厌倦学习又不得不应付,在被强制压抑的环境中学,效果可想而知。

大学生追求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渴望依靠教育得到全面发展,时代要求与大学生的迫切愿望倒逼高校教育改革。

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实现能力价值最大化,大学本来是大学生快乐学习的幸福乐园,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生活,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实现自我服务社会的生命价值追求,然而现实教育与理想相差甚远。

高校教师应当反思寻找问题的根源,教师与学生徘徊在迷茫困惑中,需要重新审视“教与学”“学与用”的关系,一切学习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就要在适应的环境中展现,高校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充分了解自己树立自信。

二适应是超越的前提高校学生的个性、生长环境、遗传基因存在很大的差异,高校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首先高校教师要学会适应学生,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各种思想汇聚左右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又喜欢接受新鲜事物。

高校教师要掌握住教育的真谛和方法,用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高校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合理的引导,正确的指导,减少不良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

其次,大学生要适应时代,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生就努力去争做,所思所学皆为达到这一目的。

现代教育是自由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重视提高人才质量不单是理论知识的丰厚,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的能力与品格相得益彰。

高校教师要为大学生考虑,大学生也要换位思考,理解教育者的良苦用心,完成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实现教育的现状突破,教育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大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展现的是个人才能,实现的是社会价值,其鲜明个性与内存潜力,只有脱离机械的教学才能显现,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主体地位,大学课堂才能丰富多彩。

1 认清目标,活出自我人的目标有高低大小远近之分。

高校学生的人生目标,是建立在自身能力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

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育要唤醒人的内在潜质,认识知识探索道德。

[1]目标确立很简单,但要实现目标却要巨大的付出,必须注意目标与自身能力相结合,好高骛远是高校学生的大忌,人生道路上充满着各种困难挫折,阻碍着人生目标的实现。

只有将人生目标确立在能力范围之内,正确地认识自我,适应环境超越自我,创新创业建功立业。

大学生要坚持不懈的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夯实发展基础。

培养自己高雅的兴趣,丰富的情感,爱祖国爱社会,爱惜自己尊重生命,努力提升自身高远的生命境界,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有正确的立场,充分展现自我的特殊个性是不失自我的兴趣特色,在人生目标的引领下,百折不挠,活出精彩。

2 正视现实,调整自我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

理想只有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如果脱离现实,理想就是空想。

为了实现理想,大学生要在现实教育中最大限度地调整自我,化解矛盾减少阻力,亦步亦趋向目标靠近。

现实状态是社会政治经济的缩影,每个人都受其影响,丰富多彩的生活并非事事如人所愿,培养高校学生的适应能力非常重要。

高校学生要不断的适应课堂,适应学习,适应新的生活才能在成长中逐步完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高校学生了解世界容易,了解自己困难,改变自己更难。

不断调整自我心理,意志力的坚持,承载力的加强,学习方式的改变,为人处事的技巧,干事创业的能力,都是适应性改变的重要方面。

不学会适应,困难会越来越多,阻力会越来越大。

调整不仅是一种机械的操作技术,更是一种发自于内心深处人性化的艺术功能。

调整是一项长期的自我改造过程,不是朝夕能完成的事情,面对随时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只有不断在调整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最终达到相互适应目的。

3 积极乐观,完善自我达尔文说:“能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出现矛盾解决矛盾中进步发展的。

高校学生要不断地寻找差距,在不断完善自我中迎接各种困难的挑战,生活中的矛盾学习上的困难以及步入社会面临的各种压力,高校学生需要有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用坚定的思想信念,充分的思想认识,在马列主义思想指导下,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应对。

积极乐观的态度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人的一种优良品质。

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自信完善自我。

“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特征。

”[2]在这个以改革创新为主旋律的时代,教育显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

三超越是不满足于现状的突破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教育改革需要大刀阔斧的勇气,要实现教育的突破,离不开正确的路线政策方针,只有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整契合。

高校教师要实现教学突破,需要有超常卓越的教学技能,能力是综合的不是单向的,是教师长期学习积累实践形成的,表现为生活工作处事解决问题等诸方面。

高校教师要有勇于打破现状的精神能量,借助有效的教育形式施展自身的教学技能,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改革中实现教学超越。

高校学生也是一样,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1 进步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超越就没有发展进步,教育要保持旺盛的教育活力,就要不断激发教育内部动力,依靠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断的教育改革和完善合理的教育制度。

社会的贫富悬殊影响到教育的公平,教育发展就是要消除差别,提高生存质量,教师只有实现本质上的超越才能永续发展。

大学生也不只是形式上的超越,但现实往往只是偏重于单向的部分实现,智育的培养容易把教育引入极端,忽视德体美劳的素质教育,学生难以成为优秀的人才。

高校学生要超越现状首先要超越自我,自我认识提高是实现发展的基本要素,但自我情绪不可过于浓厚,自以为是可能导致学生片面发展,追求短期效率及眼前利益难以有长足的进步,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教育追求的是与时俱进,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不断突破阻碍教育发展的种种瓶颈,适应教育规律,尊同教育为人民的主题,把握教育发展机遇,实现教育大步跨越。

2 自信追求必然跨越自信不是自负,是对自身能力的充分肯定。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其他目的的人去应用。

”[3]教师自信来源于对教育理念的把握以及教育实践的掌控,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职业道德,合理运用专业技能,全心全意投入教育才具有了巨大的动力源。

自信心的树立是事业成功的保障,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提升教师自信和能力。

学习者也一样,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几近相似,其学习效率成绩却有天壤之别,一方面在于用心程度,另一方面在于对学习目标的确立以及学习自信心的树立,帮助大学生确立准确的学习目标,掌握最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萧伯纳说:“一个理智的人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想改变环境适应自己。

”大学生只有理性自信才能实现进步跨越。

3 开辟常态下的教育新境界常态一般是指人们习惯了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

人应该知足但不能满足,教育要实现跨越必须突破现有阻碍发展的种种藩篱,化解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

高校教师与学生要实现密切互动,避免教与学脱节事件发生,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自主能力增强,课堂不再是大学教师展现自我知识的平台,大学生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主人,大学课堂成为学生吸收知识的学习乐园。

高校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寻找突破新常态的机遇获的成功。

教育需要理性更需要热情,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开辟教与学新的境界,实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1]亚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93.[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卷:382.[3]蔡元培.教育独立主义[M].中华书局,1984,4卷:1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