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7《朱子语类》三则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7《朱子语类》三则

教学设计【课程介绍】:教者将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与我校的诵读经典课程相结合,每周一节,课上师生一起研读经典,课下我们有一周的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大量的查阅资料,筛选、理解和消化信息,这个过程会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理解经典,中国文化经典的精髓也会持久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

《<朱子语类>三则》收录在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

《朱子语类》共140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收录的朱熹晚年精要语较多,可以纠正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是研究理学的重要典籍。

而天理与人欲是理学思想核心问题,教者在设计本课教学之前,研读了大量的关于天理人欲的论作。

在对朱子理学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之后,来把握本课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师生汇集资料,了解程朱理学,疏通了三则语类的文意。

课下我们留了研究性学习的作业,要求学生将课上所学绘制成思维导图,老师给出儒家关于“天理人欲”相关的言论,布置学生课下查阅、搜集、整合资料,形成理解性文字。

本课为第二课时,主要是分享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师生共同加深对这三则语类内容的理解,尤其是攻克第二则“天理”“人欲”的难点问题,并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讲练结合,由读到写,锤炼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1、思辨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言阅读能力。

3、锻炼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

4、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环节】一、导入:同学们,上周我们经典诵读课介绍了程朱理学,疏通了朱子语类三则的文意。

课下,我们留了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同学们经过一周的研究性学习,对这篇经典的学习任务完成的都不错,现在我总结一下课文知识点的思维导图。

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并结合复习。

(上周经典诵读课的作业:整合课文知识点,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把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点、每则内容概括及相关名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

)在成果展示环节中,复习并强调一些文言知识点,达成每则内容的共识。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我们越来越需要了解和学习传统哲学思想。

朱熹是中国传统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学术思想留下深远的影响。

其著作《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本篇文章将分享三个教案,以探索如何在高二选修课程中教授《朱子语类》。

教案一:《朱子语类》入门目标:了解《朱子语类》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思想步骤:1.引入:介绍朱熹及其学术思想,如朱熹思想的来源、特点等。

2.重点讲解:将学生引导钻研《朱子语类》第一篇《杂言》。

讲解其中的主要脉络和关键思想:物我两忘、格物致知、致良知等。

3.活动:请学生自行挑选一段《朱子语类》的内容,并针对其主题写出个人见解。

4.总结:让学生讨论和分享各自的见解,进一步理解朱子思想的实质和精神内涵。

教案二:探索《朱子语类》的理论体系目标:了解《朱子语类》的整体理论框架步骤:1.引入:让学生从“物我两忘”、“格物致知”、“致良知”等关键词入手,梳理出朱子思想的总体框架。

2.重点讲解:将学生分小组研究某一篇《朱子语类》,深入探讨其中的主要思想和相关理论,如人性论、教育论等。

3.辅助材料:请学生阅读相应的论述和历史背景资料,以更好地理解《朱子语类》的整体框架。

4.总结:各小组向全班介绍其所研究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朱子语类》的理论体系及其最核心的思想。

教案三:运用《朱子语类》中的思想进行创新目标:巩固并运用《朱子语类》中的思想进行创新思考。

步骤:1.引入:让学生了解朱子学派的后继者及其对传统文化、现代社会的解读和发展。

2.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朱子思想和现代社会相结合,包括如何应对当今社会的困境和挑战。

3.活动:让学生自主寻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利用朱子思想进行思考和解决方案的设计,例如如何应对当今社会的道德缺失、个人主义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朱子语类》三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研习第二则,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上的基本思想。

2、通过联系现实,引导学生们对“人的欲望满足与社会的道德规范”的关系进行辨析,并形成正确认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在必修三,我们学过鲁迅的《祝福》,提到《祝福》,想必大家对“祥林嫂”记忆犹新。

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凄惨死去,可以说跟鲁四老爷的关系最大。

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来重温《祝福》里的描述:“……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理学的毒害如此之大吗?一个人“讲理学”就会如此冷漠无情?不独鲁迅借小说批判理学,被梁启超称为“前清学者第一人”的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也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尚有怜之者;死于理,谁复怜之?”作为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该承担“以理杀人”的最大责任吗?今天我们开始第七单元的学习——《天理人欲》。

二、学习目标:1、研习第二则,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2、联系现实,正确看待“人的欲望满足与社会的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

三、自主学习:读P61(一、二),结合课下注释,归纳概括朱熹“天理”“人欲”的概念:天理:是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理智四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妻等伦常,是善的。

是一种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

人欲:是外在所求,表现为追求超越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生活,是道德败坏的标志,是恶的,是只顾一己私欲的思想行为。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三、研读文本:1、诵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思考:如何在行为上去贯彻“天理”,克制“人欲”?作者是如何论述的?践行方法天埽除打叠克喻证:大路、小路(形象阐释)理己圣人明理以先之分类贤人(区别对待)人复中人欲勇猛以行之“理”引证承担、坚持(如何用功)小心、谨慎(板书设计)四、读写训练: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级。

《朱子语类》三则 精品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 精品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教学目标】1.读懂原文。

2.把握朱子思想。

3.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

【教学重难点】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

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家代表人物。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1 / 7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朱子语类》三则 教学设计

《朱子语类》三则  教学设计

《朱子语类》三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研读《朱子语类》三则中的第一则,讨论并把握朱熹关于读书的方法问题2、研读《朱子语类》三则中的第二则,讨论并把握朱熹在天理和人欲问题的思想。

导语: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屈原洞中苦读,梁代刘绮燃荻读书,汉末李密牛角挂书,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司马光警枕励志,陆游书巢勤学,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位儒学大师,领悟他关于读书方法、为人处世、天理与人欲问题的一些精辟教诲作者介绍:1、朱熹,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家代表人物。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教学过程:一、迎接挑战(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第一则实词1、数过:2、略晓:3、厌:4、着意:5、得趣:6、愦愦:第二则实词1、芜秽:2、交战之机:3、战战兢兢:4、仁:5、自家:6、大段:7、以为:二、合作探究第一则: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明确:精读,反复读,深思,不贪多,要勤奋。

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

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

还特别指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哪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三、合作探究第二则:1、文中的“大路、小路”各喻代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用原文回答,并作简要解释)2、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间各是怎样选择的?3、本段引用曾子的话,有何目的?四、理学的发展概况五、拓展训练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当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7《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7《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7 《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朱子语类》的内容和意义;2.学习朱子的思想,掌握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3.形成学习经典、领悟人生的意识和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选读《朱子语类》三篇:(1)《知识解如(上)》、《知识解如(下)》主要内容:注意名实关系,善于比喻,以辞达意,宜知所养。

学习任务:① 速读全文,初步了解朱子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② 仔细阅读,理解作者的观点,掌握文中重点词汇、成语和典故;③ 分组讨论,探究文章的主旨和意义,并解释其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格物致知》主要内容:格物,即从具体事物出发,通观宇宙、人生;致知,即求知识和真理。

学习任务:① 快速浏览全文,寻找文章的重点和主题;② 仔细阅读,理解朱子的格物与致知思想,分析文章中的论证过程;③ 在课堂上进行感悟交流,探讨格物致知的影响和意义。

2. 思想解读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分析,探究朱子思想的根源和内涵。

学习任务:① 详细了解朱子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典故;② 总结朱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和思想体系;③ 对比当代社会的一些现象和朱子思想,思考现代人应该如何实践朱子思想。

3. 课外拓展1.研究《朱子语类》中的其他篇章,加深对朱子思想的理解;2.到图书馆或者线上搜索相关资料,对朱子思想进行深入研究;3.听取文化名人或者专家学者对朱子思想的解读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 互动讨论在阅读文本和分析思想过程中,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同学交流,拓宽思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课堂演讲分组设计课堂演讲,学生可以就朱子思想的某一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3. 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入了解朱子思想的实质,例如:出门考察,实地观察,回报家乡等。

四、学习评估1. 课堂测验采用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培养的文化素养进行检测。

朱子语类教学设计和学习设计

朱子语类教学设计和学习设计

《朱子语类三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思想。

并和当今社会核心价值观结合,找出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1、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和内容一、导入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这首诗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二、作家、作品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又独立发挥、完善,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天理”“人欲”是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3、理学发展情况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

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主要的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

《朱子语类》三则 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   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思南县第九中学高二年级组蒲心珍 2014/3/5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1、作家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书。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1、产生时代背景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

高中语文 7.7《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7.7《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4.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义”置于谓语“喻”后。 品德高尚
的人懂得理义。
4.状语后置句。状语“以先之”置于谓语“明理”后。
这(就要求)必须先明白事理,(然后)勇猛地去做。
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 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 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答案:介词,等到/动词,到达/动词,比得上/介词,和、与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 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 3.乃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
答案:连词,却/连词,于是、就/副词,才/表示判断,为,是的意思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二、一词多义
穷得多少义理( ) 1.穷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 答案:动词,推究、追究到底/形容词,困厄,处境艰难/动词,穷尽、走 到尽头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 2.及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
读书首先要明辨义利,是“为人”还是“为己”,是为了成圣成贤, 还是趋于愚昧不肖,这是读书的原则。所以,整段语录也是和读书密切 相关的,他说的是读书的一个原则性问题。
【探究平台】 《朱子语录》集中体现了理学的思想,阅读下面材料,概括理学思想的 进步之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河南省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朱子语类三则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河南省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朱子语类三则1

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背诵文中名句;2、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3、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思想。

学习重、难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简介1、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谥文公。

朱文公生于闽,长于闽,终老于闽。

19岁中进士,授徒讲学近50年。

专研考证注释经、史、文及讲学,建立唯心论,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朱熹提出“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程序,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所以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

为了认清理之所在,他指出“格物致知”的理论,从考察客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品格。

他创立了闽学(即朱子学),博大精微,阐孔孟之道,成为了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和《小学》。

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中国元、明、清各代近700年之久,成为官方哲学,被视为儒学正宗,而且也成为14 世纪后东方文化主流,在朝鲜和日本都被视为国学,奉为主要道德信条。

近代,朱子学传入欧美,对西方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朱熹(文公)荣登千禧名人录,被选进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50名杰出人物之一。

2、《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是朱熹长期讲学的记录稿。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的讲学问答。

《朱子语类》由黎靖德在南宋度宗成淳六年(1270)编辑出版,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记录稿。

高中语文朱子语类三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朱子语类三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

《朱子语类》三则学案第一部分课前热身一、阅读下面一首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回答后面问题: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

其二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朱熹被称为“理”家宗师,这两首小诗看似写景,实际上都含有言外之意,富含理趣。

那么你能从两首诗中分别读出什么景象?又分别能悟到什么道理呢?其一:其二:2、这两首小诗在表现手法的使用和风格特征上有什么样的共同之处?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

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

所以贵虚无(注)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说苑》)(注)虚无:虚心、谦虚的意思。

①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2分)②故曰巧伪不如拙诚(2分)③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2分)④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2分)三、作家作品1、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谥文公。

朱文公生于闽,长于闽,终老于闽。

19岁中进士,授徒讲学近50年。

专研考证注释经、史、文及讲学,建立唯心论,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朱熹提出“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程序,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所以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

为了认清理之所在,他指出“格物致知”的理论,从考察客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品格。

他创立了闽学(即朱子学),博大精微,阐孔孟之道,成为了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子语类》三则 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朱子语类》三则 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3.第3则中,门人向朱熹问的是关于读书的问题,而朱熹回答的内容却是义利之辨,是否答非所问?
4.探讨《朱子语类》的语言艺术。
5.谈谈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建设的今天,应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与“人欲”。
阅读文本,思考讨论
PPT课件展示问题题干
展示点评
参与讨论和辩论,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作品。点拨明确:
1.并非答非所问。义利之辨关系到读书的目的,与读书密切相关。
独立思考,积极参加小组交流,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完成学案,达到对文本内容的初步了解
PPT课件展示答案关键词
第二层级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深度探讨
鼓励学生朗读文本,引导学生讨论:
1.第2则中,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如何?该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
2.朱熹有关读书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表达的?
朗读文本,思考讨论
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版本模块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课题
《朱子语类》三则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
2
上课日期
年月日
授课老师
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解读
1.积累“过、穷、引、机、流”等文言实词的含义,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2.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3.流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本内容。
4.把握朱熹在理欲、义利、读书等问题上的基本思想,以及李贽赞赏“童心”的原因,并能就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主张。
1.第1则中,朱熹讲了怎样的读书方法?
2.在儒家看来,应该怎样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3.除了读书方法,朱熹还教给我们什么“为学功夫”?
朗读文本,围绕问题思考讨论
PPT课件展示问题题干
自我核对

《朱子语类》三则 精品课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 精品课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
【教学目标】
1.读懂原文。 2.把握朱子思想。 3.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
【教学重难点】
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教学来自程】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
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 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
4/7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在市场经济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 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 出抉择时,我们仍须把守住心中道德的底线,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 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正如去年 5 月份的四川地震,8 月份的北京奥运,9 月份的三鹿 奶粉,其中有很多人很多事让我们不齿,也有很多人很多事令我们感动。 4.课文回顾: 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 第二则:天理、人欲 第三则:义、利 四、合作探究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 欲”? 7 月 17 日报道 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 2226 万元, 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 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该案将择期判决。 今年 1 月 14 日晚,重庆南岸区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而该业主不在家, 保安不能擅自进入他人住宅。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 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 管爆了,物管开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生间有 8 个矿泉水纸箱,用胶带密封着,但被水 浸泡,已经打湿。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把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 的一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钞,总计为 939 万元。这一案件很 快被移送到重庆市纪委。钱的主人很快明确:它们都属于一位名叫晏大彬的男子。检察机关 查明:晏自 2001 年底担任县交通局局长到 2007 年底,在巫山长江大桥及该县各公路建设项 目中,层层捞钱,63 次共接受建筑承包商送钱 2226 万元---这一金额,相当于当地年财政收 入的 20%强。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 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华文化经典研读”《读圣贤书,明君子理:朱子语类》三则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朱子语类》三则选自于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部分。

出自于先秦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先生的讲学记录《朱子语类》。

三则语录分别围绕读书的方法,天理人欲之间的关系和读书的意义三个方面来论述。

学习这一课,既可以让学生获得读书方法方面的指导,也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了解历史上真正的“理学”与“天理人欲”的观念。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目前已经完成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部分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较好,对于先秦时期的文化也有所了解。

同时《论语》部分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选篇与《孟子》部分的《王何必曰利》选篇所涉及到的古之学者的“义利观”也与本文中所提到的朱熹的“义利观”有一脉同源的关系。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思维发展与提升:总结朱熹的读书方法并与自己的读书收获相结合。

3、审美鉴赏与创造:由文及己,从中获得启发,在义利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朱熹的“天理人欲”思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总结朱熹的读书方法并与自己的读书收获相结合。

2、教学难点:由文及己,从中获得启发,在义利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设计思路】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找到多则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本次的教学中,打破了教材原有的文本顺序,以“读书”为设计主线,按照读书的意义、读书的价值和读书的方法这一逻辑线,将三则语录连接起来。

因为是学校选择课本之外的选修教材,在课前给学生印发了相关的课文原文,并印制了导学案,介绍文本的相关创作背景和作者朱熹的相关知识。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播法。

【学习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很多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我们已经不记得是什么味道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们的骨头和肌肉。

高中语文 (朱子语类)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案

高中语文 (朱子语类)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案

《朱子语类》教案详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难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设想理解分析掌握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具体研习1、齐读2、分析课文第一则老师读第一则翻译读书应该读到手不释卷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

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

人心的性灵,由天理决定,勤用心才会更明白事理。

朱子语类教案

朱子语类教案

朱子语类教案教案标题:朱子语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朱子语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朱子语类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3. 培养学生对朱子语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朱子语类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2. 培养学生对朱子语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2. 帮助学生理解朱子语类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1. 朱子语类的相关文本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板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朱子语类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向学生介绍朱子语类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二、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或板书,向学生详细介绍朱子语类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2. 结合具体的例子,解释朱子语类的深层含义;3. 引导学生思考朱子语类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朱子语类的理解和分析;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进行交流和辩论;3.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个人思考(10分钟)1. 要求学生个人思考朱子语类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2. 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并准备分享。

五、展示和总结(15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2.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3. 总结朱子语类的重要性和意义,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朱子语类;2.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自己对朱子语类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朱子语类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分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朱子语类教案

朱子语类教案

朱子语类教案教案标题:朱子语类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朱子语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朱子语类的基本用法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对朱子语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 提高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朱子语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学会运用朱子语类进行思辨和批判性思考。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朱子语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提高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朱子语类相关的文本和资料;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引入一些朱子语类的经典名句,激发学生对朱子语类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讲解朱子语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介绍朱子语类的定义和起源;2. 解释朱子语类的特点,如简练、深刻、富有哲理等。

Step 3:分析朱子语类的表达方式和运用方法1. 分析朱子语类的常见表达方式,如对句、对仗、排比等;2. 通过示例解读朱子语类的运用方法,如运用对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Step 4:学习朱子语类的经典篇章选择一些经典的朱子语类篇章,进行逐句解读和深入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和哲理。

Step 5: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朱子语类的创作和演讲,鼓励他们发表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辨和批判性思考。

Step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鼓励学生运用朱子语类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时,引导学生拓展思考,探索朱子语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2. 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关的作业,检查学生对朱子语类的理解和运用;3. 学习成果展示:鼓励学生进行朱子语类的创作和演讲,并评价他们的表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朱子语类的经典著作,拓宽视野;2. 组织学生进行朱子语类的写作比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3. 引导学生运用朱子语类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两者选一)1、回忆《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2、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1、产生时代背景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

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

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

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他学派。

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发展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

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

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认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儒学思想。

可以说,理学的整个发展都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

全祖望在《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中从学术史的角度赞扬朱熹,说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

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这是说,朱熹的学问极其广大,极其精微,是宋代以前百代学术思想的总结。

当时江西的陆九渊,浙东的叶适,他们的学问虽然也很突出,但与朱熹相比,总是有所偏颇。

这个说法虽然是过去学者的评价,多有溢美之词,但朱熹是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地位非陆九渊、王守仁所可比拟,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承认的。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

儒家经典《易》《诗》《书》《礼》《春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

另外,在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泛的学术兴趣。

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和《孟子》并列,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去世前还在修改。

朱熹在《四书集注》当中,不重训诂,重在义理,以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他的理学思想,把《四书》纳入了程朱理学的轨道,如他的门徒李性传所说,这是一部“覃思最久,训释最精,明道传世”之作。

此外,朱熹还留有《文集》一百余卷,其中保存了他的一些学术论著、讲义、政治文件、序跋、书信以及诗词等。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这些资料也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依据。

2、发展概况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

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主要的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

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四、具体研习第一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略晓:大略通晓厌:通“餍”,满足得趣:明白其中旨趣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2、分析课文(师设疑)(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

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

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对你学习的启示有哪些呢?(学生说)然后在轻松的下面两首诗的朗读中结束教学。

于潜僧绿筠轩【宋】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无题【今】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

第二课时一、导入第二则的学习。

一天有人问朱熹:“平时做事时知道哪是天理哪是人欲,可是行动时却往往被人欲引了去,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朱熹是怎样回答的。

二、朗读第二则,多种方式并用(一生读,齐读,自己大声朗读)三、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仁:实现仁德自家:自己大段:仔细以为:以……为四、朗读并思考理解文意(师设题生回答)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大路:天理小路:人欲“无克己工夫”(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圣人:自然存天理贤人:先分辩再行动普通人:克制私欲(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朗读二则三则。

第三课时一、导入朱熹的弟子问他:“现在应当读什么书?”那么他是怎样指导他读书的呢?到底应当读些什么书呢?让我们来学第三则。

二、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切身说话:说教睹:察看剖(pōu)判:辨别,分析喻:明白不肖:不才,不正派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三、理解文意。

1、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义利问题2、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

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四、朗读全文,师简单总结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第二则:天理、人欲第三则:义、利五、合作探究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

该案将择期判决。

今年1月14日晚,重庆南岸区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而该业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进入他人住宅。

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

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开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生间有8个矿泉水纸箱,用胶带密封着,但被水浸泡,已经打湿。

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把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的一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钞,总计为939万元。

这一案件很快被移送到重庆市纪委。

钱的主人很快明确:它们都属于一位名叫晏大彬的男子。

了检察机关查明:晏自2001年底担任县交通局局长到2007年底,在巫山长江大桥及该县各公路建设项目中,层层捞钱,63次共接受建筑承包商送钱2226万元——这一金额,相当于当地年财政收入的20%强。

参考发言: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

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

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义。

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都废除了。

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

一个贫困县,挖出大贪官。

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位巨贪,某家刊物还曾专题报道了他的“清廉勤政”事迹。

今天,我们重提朱子的学说,不光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更重要的是,合理继承古人的精神遗产,为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存?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