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我们越来越需要了解和学习传统哲学思想。
朱熹是中国传统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学术思想留下深远的影响。
其著作《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本篇文章将分享三个教案,以探索如何在高二选修课程中教授《朱子语类》。
教案一:《朱子语类》入门目标:了解《朱子语类》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思想步骤:1.引入:介绍朱熹及其学术思想,如朱熹思想的来源、特点等。
2.重点讲解:将学生引导钻研《朱子语类》第一篇《杂言》。
讲解其中的主要脉络和关键思想:物我两忘、格物致知、致良知等。
3.活动:请学生自行挑选一段《朱子语类》的内容,并针对其主题写出个人见解。
4.总结:让学生讨论和分享各自的见解,进一步理解朱子思想的实质和精神内涵。
教案二:探索《朱子语类》的理论体系目标:了解《朱子语类》的整体理论框架步骤:1.引入:让学生从“物我两忘”、“格物致知”、“致良知”等关键词入手,梳理出朱子思想的总体框架。
2.重点讲解:将学生分小组研究某一篇《朱子语类》,深入探讨其中的主要思想和相关理论,如人性论、教育论等。
3.辅助材料:请学生阅读相应的论述和历史背景资料,以更好地理解《朱子语类》的整体框架。
4.总结:各小组向全班介绍其所研究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朱子语类》的理论体系及其最核心的思想。
教案三:运用《朱子语类》中的思想进行创新目标:巩固并运用《朱子语类》中的思想进行创新思考。
步骤:1.引入:让学生了解朱子学派的后继者及其对传统文化、现代社会的解读和发展。
2.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朱子思想和现代社会相结合,包括如何应对当今社会的困境和挑战。
3.活动:让学生自主寻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利用朱子思想进行思考和解决方案的设计,例如如何应对当今社会的道德缺失、个人主义等。
《朱子语类》三则 精品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教学目标】1.读懂原文。
2.把握朱子思想。
3.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
【教学重难点】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
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家代表人物。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1 / 7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朱子语类》教案教学设计
《朱子语类》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名称:《朱子语类》教学目标:1.了解《朱子语类》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内容特点;2.理解《朱子语类》中的经典语录,掌握其核心思想;3.能够运用《朱子语类》的思想原则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4.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朱子语类》的核心思想和经典语录;2.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朱子语类》中的思想原则;2.培养学生运用《朱子语类》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研究、讨论和分享;2.课堂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朱子语类》的思想;3.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朱子语类》的思想原则。
教学内容和安排:1.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朱子语类》的作者朱熹和《朱子语类》的成书背景;2.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朱熹的生平及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3.学生回答教师问题,加深对朱熹思想背景的理解。
第二课:《朱子语类》的内容特点(1课时)1.教师向学生介绍《朱子语类》的内容特点,包括语录的形式、主要内容等;2.学生分组阅读不同章节的语录,提取关键词汇,并进行小组展示;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朱子语类》的内容特点。
第三课:《朱子语类》的核心思想(2课时)1.教师向学生解读《朱子语类》中的经典语录,重点介绍其核心思想;2.学生分组讨论并整理出《朱子语类》的核心思想,进行小组展示和交流;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朱子语类》的核心思想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启示。
第四课:运用《朱子语类》的思想分析问题(2课时)1.通过案例分析法,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朱子语类》的思想原则进行分析和解决;2.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分析和解决方案;3.教师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五课:学习方法与道德规范培养(2课时)1.教师与学生讨论学习方法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2.学生分组整理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遵守的道德规范;3.学生与教师共同制定班级的学习方法和道德规范。
《朱子语类》教案v
《朱子语类》教案-v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朱子语类》的背景,包括作者朱熹的时代背景、学术背景和思想背景。
1.2 课程目标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对《朱子语类》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1.3 教学方法介绍本章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等。
第二章:朱熹的哲学思想2.1 朱熹的理学思想介绍朱熹的理学思想,包括“理”和“气”的概念,以及“格物致知”和“诚实正心”的方法。
2.2 朱熹的道德思想探讨朱熹关于道德的思想,包括“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
2.3 案例分析:朱熹理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分析朱熹理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哲学思想融入现代生活。
第三章:《朱子语类》的编纂和结构3.1 《朱子语类》的编纂背景和过程介绍《朱子语类》的编纂背景和过程,包括朱熹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记录整理。
3.2 《朱子语类》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朱子语类》的结构和内容,包括各卷的主题和内容安排。
3.3 文本解读:选取《朱子语类》中的重要段落进行解读引导学生对《朱子语类》中的重要段落进行解读,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
第四章:朱子的教育思想4.1 朱子的教育理念介绍朱子的教育理念,包括“格物致知”、“诚实正心”等教育原则。
4.2 朱子的教学方法探讨朱子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问答、实践等。
4.3 案例分析:朱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的应用分析朱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教育理念融入现代教育实践中。
第五章:《朱子语类》中的道德教育5.1 《朱子语类》中的道德教育思想介绍《朱子语类》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包括“仁爱”、“忠诚”、“孝道”等道德价值观。
5.2 《朱子语类》中的道德教育实践分析《朱子语类》中的道德教育实践,包括朱熹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强调。
5.3 小组讨论:如何将《朱子语类》中的道德教育应用于现代社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将《朱子语类》中的道德教育应用于现代社会。
7《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7 《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朱子语类》的内容和意义;2.学习朱子的思想,掌握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3.形成学习经典、领悟人生的意识和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选读《朱子语类》三篇:(1)《知识解如(上)》、《知识解如(下)》主要内容:注意名实关系,善于比喻,以辞达意,宜知所养。
学习任务:① 速读全文,初步了解朱子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② 仔细阅读,理解作者的观点,掌握文中重点词汇、成语和典故;③ 分组讨论,探究文章的主旨和意义,并解释其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格物致知》主要内容:格物,即从具体事物出发,通观宇宙、人生;致知,即求知识和真理。
学习任务:① 快速浏览全文,寻找文章的重点和主题;② 仔细阅读,理解朱子的格物与致知思想,分析文章中的论证过程;③ 在课堂上进行感悟交流,探讨格物致知的影响和意义。
2. 思想解读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分析,探究朱子思想的根源和内涵。
学习任务:① 详细了解朱子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典故;② 总结朱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和思想体系;③ 对比当代社会的一些现象和朱子思想,思考现代人应该如何实践朱子思想。
3. 课外拓展1.研究《朱子语类》中的其他篇章,加深对朱子思想的理解;2.到图书馆或者线上搜索相关资料,对朱子思想进行深入研究;3.听取文化名人或者专家学者对朱子思想的解读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 互动讨论在阅读文本和分析思想过程中,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同学交流,拓宽思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课堂演讲分组设计课堂演讲,学生可以就朱子思想的某一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3. 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入了解朱子思想的实质,例如:出门考察,实地观察,回报家乡等。
四、学习评估1. 课堂测验采用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培养的文化素养进行检测。
朱子语类教案
朱子语类教案教案标题:朱子语类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朱子语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朱子语类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3. 培养学生对朱子语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 提高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朱子语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朱子语类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3. 运用朱子语类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学难点:1. 理解朱子语类的深层含义和哲学思想;2. 运用朱子语类的思想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朱子语类经典文本资料;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问题引发学生对朱子语类的兴趣;2. 引导学生回顾先前所学的相关知识,如儒家思想、朱子学等。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朱子语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分析朱子语类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3. 解读朱子语类中的经典文本,如《朱子语类》、《格言类编》等。
三、思考与讨论(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朱子语类的思想进行深入探讨;2.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对朱子语类的理解和思考;3. 教师引导: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展示,引导学生思考朱子语类的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
四、拓展活动(15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朱子语类中的对话和辩论;2. 朱子语类作品欣赏:播放相关朱子语类作品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哲理和情感。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总结:学生自主总结朱子语类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2.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评价和点评,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误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阅读作业:布置学生阅读相关朱子语类文本资料,进一步加深对朱子语类的理解;2. 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朱子语类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2. 在讨论和展示环节,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3.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朱子语类的思想。
《朱子语类》教案-v2
结合学生先前所学内容,起到回顾复习的作用。
将所学知识内容引入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
写作训练。
针对学生在进行事例分析时贴标签式的写法,有意识提醒学生要进行深入分析议论。
挖掘儒家经典的现实价值
附:作业设计。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结合朱熹对于“天理人欲”关系的论述,谈谈你对这则材料的看法。
议论段落需要有分析过程教学难点天理和人欲概念范畴的辨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方法课堂讨论写作训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程引入二天理人欲概念引入展示存天理灭人欲文字请同学谈理解和感受
《<朱子语类>三则》教学设计
教师:王韦授课班级:高三4班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朱子语类>三则》处在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中,单元标题为“天理人欲”,因为对于“天理”和“人欲”的概念范畴极其关系的理解和辨析,应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中国儒家经典思想传承中的重要一环,这部分内容也对学生梳理先前儒家的相关理论的发展,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起到“瞻前顾后”的作用。此外,朱熹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论述说理过程和方法,也值得我们去仔细体味和借鉴。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学问”;《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十二)
3介绍“天理”中的“道心”部分:(人性得之于天理,是纯然至善的,但由于气质不同而有差距)
道心乃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智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恻隐、羞恶、是非、辞逊
课堂讨论。
提炼出朱熹运用大路、小路来说明天理人欲交战的内在逻辑顺序,对事件的天理、人欲极其关系进行阐释。
朱子语类 教学设计
朱子语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朱子的思想和理论,并能够运用朱子语类的方法来进行思考和表达。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主要围绕朱子语类展开,包括其思想、理论、著作等内容。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介绍朱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引导学生对朱子的了解和认识。
可以通过简短的讲解和多媒体资料来进行导入。
2. 理论讲解主要介绍朱子的语类思想,包括其对言语和文字的重视、言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文字的作用和意义等。
通过讲解朱子的相关著作和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朱子语类的基本理解。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朱子语类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案例,结合朱子语类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朱子的思想和理论。
4. 互动讨论开展互动讨论环节,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朱子语类的理解和看法。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促进学生对朱子语类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5. 练习应用设计一些与朱子语类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
可以设计一些写作题目或思考题目,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和思考来应用朱子语类的方法和理论。
6. 总结反馈通过总结反馈环节,帮助学生将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总结。
可以设置一些小结题目或者问答题目,让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以便加深学生对朱子语类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手段:本次课程可以采用讲解、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练习应用等多种教学手段。
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料、教学文本、练习题目等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具体。
教学评价: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练习成绩、书面作业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朱子语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结语: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朱子的思想和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运用朱子语类的方法来进行思考和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朱子语类》教案v
《朱子语类》教案-v第一章:《朱子语类》简介1.1 《朱子语类》的背景与作者1.2 《朱子语类》的主要内容与特点1.3 《朱子语类》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第二章:朱熹的哲学思想2.1 朱熹的宇宙观与本体论2.2 朱熹的心性论与道德修养2.3 朱熹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第三章:《朱子语类》中的儒家经典解读3.1 《大学》与《中庸》的解读3.2 《论语》与《孟子》的解读3.3 《易经》与《尚书》的解读第四章:朱熹的教育思想4.1 朱熹的教育的目的与意义4.2 朱熹的教育的原则与方法4.3 朱熹的教育实践与影响第五章:《朱子语类》与当代社会的启示5.1 《朱子语类》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应用5.2 《朱子语类》对当代人的道德修养的启示5.3 《朱子语类》对当代人认识世界的启示第六章:《朱子语类》中的伦理道德观6.1 朱熹对儒家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发展6.2 孝道与家庭伦理在《朱子语类》中的论述6.3 君子与小人在道德行为上的区别第七章:《朱子语类》中的政治思想7.1 朱熹的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7.2 君臣关系与政治道德在《朱子语类》中的论述7.3 《朱子语类》对宋代政治的影响与评价第八章:《朱子语类》中的美学思想8.1 朱熹的美学观念与审美标准8.2 艺术与审美在《朱子语类》中的论述8.3 《朱子语类》对后世美学发展的影响第九章:《朱子语类》的传承与研究9.1 《朱子语类》的传播与影响9.2 历代学者对《朱子语类》的研究与评价9.3 《朱子语类》在现代学术界的地位与发展10.2 《朱子语类》在个人修养与学术研究中的应用10.3 拓展阅读推荐与学习方法指导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朱子语类》的背景与作者解析:《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记录,体现了朱熹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
理解朱熹的学术背景及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是理解其思想的关键。
重点二:朱熹的哲学思想解析:朱熹的宇宙观、心性论和认识论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
学生需要理解“理”与“气”的关系,以及“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
《朱子语类》三则 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思南县第九中学高二年级组蒲心珍 2014/3/5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1、作家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书。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1、产生时代背景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
朱子语录教案
朱子语录教案朱子语录三则教案《朱子语类》三则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原文2、把握朱子思想3、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家代表人物。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朱子语类教师用讲义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读书方法、理欲问题、义利问题等方面的基本思想。
3.初步了解宋明理学,既要继承其思想精华,又要批判其僵化、禁锢人性的一面。
教学重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语联曰:“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二,作家,作品介绍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七百年之久。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三,具体研习第一则.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略晓:大略通晓别:另外厌:通"餍",满足得趣:明白其中旨趣恁:指示代词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2,分析课文(师设疑)(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朱子认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领会其真味。
大凡读书,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
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
熟读了,自精熟。
精熟后,理自见得。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哪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不知义,等于嚼树皮。
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朱子语类教案
朱子语类教案教案标题:朱子语类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朱子语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朱子语类的基本用法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对朱子语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 提高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朱子语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学会运用朱子语类进行思辨和批判性思考。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朱子语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提高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朱子语类相关的文本和资料;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引入一些朱子语类的经典名句,激发学生对朱子语类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讲解朱子语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介绍朱子语类的定义和起源;2. 解释朱子语类的特点,如简练、深刻、富有哲理等。
Step 3:分析朱子语类的表达方式和运用方法1. 分析朱子语类的常见表达方式,如对句、对仗、排比等;2. 通过示例解读朱子语类的运用方法,如运用对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Step 4:学习朱子语类的经典篇章选择一些经典的朱子语类篇章,进行逐句解读和深入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和哲理。
Step 5: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朱子语类的创作和演讲,鼓励他们发表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辨和批判性思考。
Step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鼓励学生运用朱子语类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时,引导学生拓展思考,探索朱子语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2. 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关的作业,检查学生对朱子语类的理解和运用;3. 学习成果展示:鼓励学生进行朱子语类的创作和演讲,并评价他们的表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朱子语类的经典著作,拓宽视野;2. 组织学生进行朱子语类的写作比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3. 引导学生运用朱子语类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朱子语类教案
朱子语类教案教案标题:朱子语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朱子语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朱子语类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3. 培养学生对朱子语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朱子语类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2. 培养学生对朱子语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2. 帮助学生理解朱子语类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1. 朱子语类的相关文本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板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朱子语类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向学生介绍朱子语类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二、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或板书,向学生详细介绍朱子语类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2. 结合具体的例子,解释朱子语类的深层含义;3. 引导学生思考朱子语类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朱子语类的理解和分析;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进行交流和辩论;3.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个人思考(10分钟)1. 要求学生个人思考朱子语类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2. 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并准备分享。
五、展示和总结(15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2.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3. 总结朱子语类的重要性和意义,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朱子语类;2.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自己对朱子语类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朱子语类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分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朱子语类》三则 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4.探讨《朱子语类》的语言艺术。
5.谈谈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建设的今天,应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与“人欲”。
阅读文本,思考讨论
PPT课件展示问题题干
展示点评
参与讨论和辩论,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作品。点拨明确:
1.并非答非所问。义利之辨关系到读书的目的,与读书密切相关。
独立思考,积极参加小组交流,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完成学案,达到对文本内容的初步了解
PPT课件展示答案关键词
第二层级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深度探讨
鼓励学生朗读文本,引导学生讨论:
1.第2则中,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如何?该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
2.朱熹有关读书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表达的?
朗读文本,思考讨论
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版本模块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课题
《朱子语类》三则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
2
上课日期
年月日
授课老师
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解读
1.积累“过、穷、引、机、流”等文言实词的含义,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2.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3.流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本内容。
4.把握朱熹在理欲、义利、读书等问题上的基本思想,以及李贽赞赏“童心”的原因,并能就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主张。
1.第1则中,朱熹讲了怎样的读书方法?
2.在儒家看来,应该怎样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3.除了读书方法,朱熹还教给我们什么“为学功夫”?
朗读文本,围绕问题思考讨论
PPT课件展示问题题干
自我核对
朱子语类三则教学设计
工作案例课题:《‹朱子语类›三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经典文化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科目:语文教学对象:高二年级课时: 2课时提供者:单位:一、教学内容分析《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本文选取其中三则,希望让学生对于程朱理学有初步了解。
在之前我们学过的鲁迅等人的作品中,理学、理学家面常常以僵化可憎的面目出现,但实际上,理学最初只是一种哲学思想,延续了孔孟的学生。
应让学生正确认识理学。
而且本文节选的这三则能容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它不仅使用与当时的社会,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要教会学生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从中读出新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朱熹,初步了解程朱理学关于天理人欲的问题。
2、作为一篇文言文,强化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记识关键词,疏通文意。
3、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分析课文的内容,将课文中的理论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和现实相结合,思考朱熹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以及对我们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班学生为高二年级普通班学生,语文基础普遍不太好,阅读量小,并且学习习惯不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懂得把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但是,他们的思维很活跃,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会让人有意外的收获。
本课选自《朱子语类》,是学生们比较陌生领域,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将纯理论的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举出他们所感兴趣的事例,把他们陌生的话题转化为他们熟悉的内容,才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让学生体会小组合作探究的意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展示的是关于朱熹理欲的思想,是可以和学生们现在的生活密切联系的,又可以作为以后人生的指导,给予适当的引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迷惑,指明未来人生的方向。
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小组内部分工:收集材料、整理归纳、疏通课文、联系实际、成果展示、质疑讨论等。
《朱子语类》三则 精品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原文。 2.把握朱子思想。 3.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
【教学重难点】
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教学来自程】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
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 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
4/7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在市场经济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 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 出抉择时,我们仍须把守住心中道德的底线,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 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正如去年 5 月份的四川地震,8 月份的北京奥运,9 月份的三鹿 奶粉,其中有很多人很多事让我们不齿,也有很多人很多事令我们感动。 4.课文回顾: 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 第二则:天理、人欲 第三则:义、利 四、合作探究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 欲”? 7 月 17 日报道 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 2226 万元, 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 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该案将择期判决。 今年 1 月 14 日晚,重庆南岸区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而该业主不在家, 保安不能擅自进入他人住宅。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 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 管爆了,物管开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生间有 8 个矿泉水纸箱,用胶带密封着,但被水 浸泡,已经打湿。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把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 的一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钞,总计为 939 万元。这一案件很 快被移送到重庆市纪委。钱的主人很快明确:它们都属于一位名叫晏大彬的男子。检察机关 查明:晏自 2001 年底担任县交通局局长到 2007 年底,在巫山长江大桥及该县各公路建设项 目中,层层捞钱,63 次共接受建筑承包商送钱 2226 万元---这一金额,相当于当地年财政收 入的 20%强。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 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见教参
四、具体研习第一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略晓:大略通晓厌:通“餍”,满足得趣:明白其中旨趣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2、分析课文(师设疑)
(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
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
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者,须教有疑,有
口到。
(3)对你学习的启示有哪些呢?(学生说)然后在轻松的下面两首诗的朗读中结束教学。
于潜僧绿筠轩【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竹子【今】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
第二课时
一、导入第二则的学习。
一天有人问朱熹:“平时做事时知道哪是天理哪是人欲,可是行动时却往往被人欲引了去,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朱熹是怎样回答的。
二、朗读第二则,多种方式并用(一生读,齐读,自己大声朗读)
三、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杂草丛生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仁:实现仁德自家:自己大段:仔细以为:以……为
四、朗读并思考理解文意(师设题生回答)
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小路:人欲“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贤人:先分辩再行动普通人:克制私欲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朗读二则三则。
第三课时一、导入
朱熹的弟子问他:“现在应当读什么书?”那么他是怎样指导他读书的呢?到底应当读些什么书呢?让我们来学第三则。
二、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切身说话:说教睹:察看剖(pōu)判:辨别,分析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三、理解文意。
1、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义利问题
2、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
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
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
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苟利国家生死以,人生自古谁无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四、朗读全文,师简单总结
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第二则:天理、人欲第三则:义、利
五、合作探究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
该案将择期判决。
今年1月14日晚,重庆南岸区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而该业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进入他人住宅。
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
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开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生间有8个矿泉水纸箱,用胶带密封着,但被水浸泡,已经打湿。
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把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的一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钞,总计为939万元。
这一案件很快被移送到重庆市纪委。
钱的主人很快明确:它们都属于一位名叫晏大彬的男子。
检察机关查明:晏自2001年底担任县交通局局长到2007年底,在巫山长江大桥及该县各公路建设项目中,层层捞钱,63次共接受建筑承包商送钱2226万元——这一金额,相当于当地年财政收入的20%强。
参考发言: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
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
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义。
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都废除了。
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
一个贫困县,挖出大贪官。
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位巨贪,某家刊物还曾专题报道了他的“清廉勤政”事迹。
今天,我们重提朱子的学说,不光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更重要的是,合理继承古人的精神遗产,为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
德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存?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
因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
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
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
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六、课堂寄语: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
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