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沁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香沁脾
从事文字工作的我,在每天享受电脑随意浏览、快速书写和高效编辑的同时,也终于受电脑所累,颈椎功能快速退化,乃至近日竟不能左右摇摆、自由转动了。

迫于健康威胁,于是决心与电脑决裂两天。

这才发现,不面对电脑的时间竟有些无所适从了!蓦地想起被“高束焉,庋藏焉”经年的书籍来。

记得年少时,我曾徜徉遨游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深深地被孙少平勤奋刻苦、不屈不挠的昂扬奋斗精神所激励:“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也曾沉浸在琼瑶的爱情故事里不能自拔。

白天上课时,把课本竖起来把小说放下面“一叶遮目”偷着看;晚上回到家,快速写完作业早早上床,用被子蒙得严严的,用手电照明偷着看。

幻想着自己便是故事中的蓝采、巧眉、咏薇,陶醉于“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美妙意境,演绎一场轰轰烈烈而又凄美动人的爱情。

后来,年龄稍大了,参加了工作,离生活越来越近。

一本接一本的大部头成了我床前、案牍的手中物。

不感叹《红楼梦》中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甚至黛玉和宝玉不幸的爱情故事;而钟情于书
中那一段段精彩的情景描述、诗词歌赋、字字珠玑:“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打开书橱,昔日熟悉的味道席面而来,书香沁脾。

随手从书架上取得一本《鲁迅全集》来。

这是我十多年前从头至尾全部熟读过的书,发黄的书页里仍留有当年我读书时圈圈点点的墨迹。

看鲁迅文章,平常语言里透着深刻,简单段落里显示精华,嬉笑怒骂皆可为文。

许多经典至今我仍可脱口而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乃至后来写作文时,曾多次被引作经典。

今天重读鲁迅,我已年近不惑,竟别有一番景象,可谓句句经典:“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自然赋与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人们自己萎缩堕落退步的也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


生命的路,无论你如何选择,但都阻止不了它继续前进。

我走在这前进的路上,必不可逆势而为,自然应顺势而上。

先生的话,不禁给生活在物欲横流、浮华尘世里迷茫混沌的我以顿悟,感觉身体里充盈着上升的力量。

(刘庆路)
追求名,追求利,追求快乐,名,利,快乐,仿佛是高高吊起的诱饵,让世人疲于奔命,为了片刻的欢乐,我们愿意付出一世的艰辛,直到两鬓斑白,蓦然回首瞬间,突感时光已逝,两茫茫不知何去何从。

当初没钱的时候,跟朋友一起吃顿好的,就特开心。

现在呢,一顿饭,万余,却没什么快乐。

但,欲望,让他停不下来。

”那一瞬间,我望着他,只能沉默……
正如但往往,人们却被蒙蔽了双眼。

正所谓“无欲则刚”,
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

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让我们首先看第一条,“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

——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这就是老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生动写照,寥寥数语传达了先生豁达贤明,知命乐天的生死观和对亲朋好友的体贴和关怀。

当我们继续往下读到第六第七条的时候,先生作为父辈留给后代最宝贵的东西正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主张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这两条,不是自家人,以先生的做人,是万万不能对任何人说得。

先生一生奋争,什么样的事没经过,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他一生越是堂堂正正,就越免不了磕磕跌跌,时常还要吃亏上当,人间的炎凉他是深知的,我们洞察先生的一生,就会深切的知道这两条的背后,饱含着先生多少的血泪和痛苦啊!这两条是先生对人生现实的教训和总结,这些话他只能和自己的后代讲,他是一个多么细腻周详,体贴入微的老人啊!
读完鲁迅先生的通篇遗嘱,结合先生光辉战斗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到,我们通常熟悉的被外化的那横眉冷对的鲁迅,那扛着大旗的战斗着的鲁迅,实际上是一个因战斗而疯狂而忘我的鲁迅,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他的内在始终和普普通通的一般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有亲人,在这些方面,甚至比一般人更细腻,更感性,更实际,然而他的一生一直在和自己叫板,并痛苦地不屈不挠地在自己的轨道上的艰难攀升,因而他成了一个伟大的人,但他始终又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孺子牛。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让他老人家活得轻松些,真实些,让他和他的遗
嘱所展现的那样,回到现实中来,还鲁迅先生与普天下所有负责任的丈夫和慈祥的父亲一样的真性情!
这是我对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最深情的的纪念!
但字里行间却真实的向人们透视出一代文化巨匠在即将走完人生历程时,和普普通通人一样所由衷而发的那种真感慨,真性情。

他的一生虽然是一名所向披靡,拔弓弩张的民主文化斗士,一只坚守阵地,令一切黑暗和腐朽势力闻风丧胆的“孤狼”。

但他又是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家长丈夫和父亲,他对人生的体会,对时世的感慨,对人情世故及亲情关怀的细腻,对自身反省和后事安排的清醒,既体现着先生一生所身体力行,仗义执言的本质特征,又充满着作为一家之长所特有的那种瞻前顾后忧心忡忡的浓郁感情色彩。

先生首先是一个人,他用他的《死》向世人告示,他和普普通通的世人没有什么两样,在生命即将消失时,同样有抱憾,有愧疚,有教训,有担心,有对亲情的无限眷恋和关怀。

若我们将以上七条,再进一步逐一分析,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哪里是一名血性“斗士”和凶猛“孤狼”,这分明是一位有血有肉,和蔼可亲的慈善老人,丈夫父亲和家长。

让我们首先看第一条,“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

——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这就是老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生动写照,但后半部分文字据说是老先生听了别人的建议,后加上的,严格的做人原则和苛刻的要求中,还是给老朋友留足了面子,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

这第二条就更可以看出,老先生一生厚世薄己,厚人薄己,置自己身体于度外,心里装着全世界,唯独没有他自己的高尚情操。

“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越简单越神速越好,生怕自己的后事,给亲朋好友带来半点牵扯和麻烦,在那个厚葬遗俗盛行的年代里,作为一个长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寥寥数语传达了先生豁达贤明,知命乐天的生死观和对亲朋好友的体贴和关怀。

再看第三条,“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更让人感到先生是多么谦虚伟大啊!在当时的中国,鲁迅先生已蜚声海内外,他要求他的后人,在他死后,“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他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人民的孺子牛,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平头百姓。

他对自己永不满足,他的一生只有奉献,唯独不要回报,不要索取。

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人民对家人最大的情。

与其说,这一二三条体现的是是鲁迅先生高风亮节的本质特征。

那么后面几条,集中的反映出先生作为一个家长,丈夫,父亲,老人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时候,对家人对子孙后代情深意长的肺腑之言和无限真情。

第四条,“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这其中,有对自己一生的抱憾,有对
家人的歉疚,他叫后人忘记他,管自己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他不希望他的后代像他那样一辈子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不愿让他们重蹈他的覆辙,一辈子穷困潦倒,一句“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是对家人最恳切的戒训,一个多么仁厚,慈善而负责任的老人啊!
这第五条,就更直接,更情急意切了,“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

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这是父辈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总结,来谆谆教诲自己的后代啊!先生一生才华横溢,他的文学,他的绘画和木刻,都代表着新文化时期的旗手作,堪称名副其实的文学家和美术家。

但是他对自己的一生并不满意,甚至在教诲自己的后代时,用“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来自嘲自己,警示后代。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

”这句话更是意味深长,对第四条,“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不能不说是一个“具体”的说明和“详尽”的解释。

他老人家在最后的时刻多么希望他的后代不要和他那样一辈子和自己较劲啊!多么希望他们过上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啊!这是一个伟大慈善的父老临终时的肺腑之言啊!它充满着父辈对后代的无限关爱和眷恋,它的真切实在,如果有人在身边的话,一定会感动得声泪俱下,痛不欲生。

当我们继续往下读到第六第七条的时候,先生作为父辈留给后代最宝贵的东西正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主张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这两条,不是自家人,以先生的做人,是万万不能对任何人说得。

先生一生奋争,什么样的事没经过,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他一生越是堂堂正正,就越免不了磕磕跌跌,时常还要吃亏上当,人间的炎凉他是深知的,我们洞察先生的一生,就会深切的知道这两条的背后,饱含着先生多少的血泪和痛苦啊!这两条是先生对人生现实的教训和总结,这些话他只能和自己的后代讲,他是一个多么细腻周详,体贴入微的老人啊!
读完鲁迅先生的通篇遗嘱,结合先生光辉战斗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到,我们通常熟悉的被外化的那横眉冷对的鲁迅,那扛着大旗的战斗着的鲁迅,实际上是一个因战斗而疯狂而忘我的鲁迅,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他的内在始终和普普通通的一般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有亲人,在这些方面,甚至比一般人更细腻,更感性,更实际,然而他的一生一直在和自己叫板,并痛苦地不屈不挠地在自己的轨道上的艰难攀升,因而他成了一个伟大的人,但他始终又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孺子牛。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让他老人家活得轻松些,真实些,让他和他的遗嘱所展现的那样,回到现实中来,还鲁迅先生与普天下所有负责任的丈夫和慈祥的父亲一样的真性情!
这是我对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最深情的的纪念!
毕业生应好好补补这六门课
by 忘我山人
通过回顾和回味自己的大学和研究生时代生活,通过和不同学校毕业的各种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同事的共事,通过校园招聘的亲身经历,通过对所服务的客户里面的大学生新员工的接触和交流,发现中国的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在如下素质和技能培训中值得好好补补课:
1、沟通技巧(Communcation Skill)。

也许大家都会说话,都知道沟通很重要,但是能够很好沟通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这在相当程度上和我们的教育很有关系,从小到大,我们都必须言听计从于我们的老师,我们也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沟通理论和实践方面课程的训练。

实际上,当你毕业走上岗位时,专业并不是最重要的,沟通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任何工作的开展,任何项目的完成,任何事情的推进,都是需要人和人来完成的,因此沟通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沟通能力好的人事半功倍,沟通能力差的人难于上青天。

2、聆听技巧(Listening Skill)。

大多数人都喜欢说话,都善于说话,但很少有人会“听”,很少有人能听得懂他人所讲之话。

实际上,造物主在涉及人类的时候早就做好了这方面的安排。

君不见,正常人基本都是一张嘴巴、两只耳朵。

从数量上比较,耳朵的数量多于嘴巴,在相当程度上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多听少讲,只有听清楚了,才能说明白。

此外,从繁体字角度看更是一目了然,请看“聽”字,左上方是“耳”,下面有个“王”,简单套用就是“听为王”,右上方是“十四”,右下方是“一心一意”,联结起来就是“用十四个心去听”,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一心一意去听别人讲,“我有半杯水”和“我还有半杯水的空间”的差距就在于此。

3、归纳概括能力(Summing Up Skill)。

也许我们现在太过于强调英语的作用,
所以我们的大学生们的中文能力是在飞速的下降,有些孩子可能连基本的通顺的句子都难于写出来,更不用说正确的规范的标点符号的运用了。

即使有些人能够写出东西,但是能够一针见血点出要点、点出症结的却少之又少。

实际上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缺乏思维的训练。

依据本人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建议大家看论文或者文章时可以尝试着在看完之后做个小结,把它的主旨或者要点用几个点列示出来,当然能做成PPT是最好了。

只要你坚持下去,不出三个月定会有很好的疗效
4、演示技巧(Presentation Skill)。

实际上,无论你进入企业还是政府机构还是大学教书,演示文件或者方案总是家常便饭。

但现实中,更多的人宣讲PPT 时更多的时候是在“读PPT”,而不是“讲 PPT”。

读是照本宣科,是逐字逐句的念,可想而知这样的效果会多差!演示技巧高超的人士则相反,高低结合,主次分明,有选择性地宣讲重点。

比如某页 PPT讲述了某种方案的6种优势,那么一般着重讲前三种足以,其他点到为止即可。

5、团队协作(Teamworking Skill)。

一个中国人是龙,三个中国人是虫,这句话在相当程度上是正确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我们的教育中同样欠缺相应的元素来弥补。

实际上我们的哪项工作不需要多人、多个部门来配合共同完成。

因此,对症下药时,既要更新“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观念,更要通过拓展训练等多种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以活生生的例子和工具来改造我们的学弟和学妹们
6、Office能力。

一提Office,可能大多数人都自认为自己有几把刷子,但是千万不要小瞧了微软公司,那些技术天才设计出来的这套宝贝真的很有用很有价值呀。

如果你能熟练使用word、Excel和ppt等,实际上对于你日后的工作会带来
很大的便利和帮助。

因此,建议各位学弟学妹,不要好高骛远一味追求什么编程语言的学习(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而言),相反应脚踏实地学好上述三种程序的基本操作技巧,须知它们可都是商业语言的体现方式之一亚,特别是PPT!建议大家既可以参照我上段所提的方法,也可以看看诸如“用图表说话”等书。

纵观现今之中国大学,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甚至放眼MBA教育,在上述六个领域基本都是空白。

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学生就业无门,中国教育落后于商业发展的原因和现状的真实写照之一。

相信过不了多久,上述六门课程会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也相信会有相当的咨询公司或者咨询人士会投身到这一大事之中
如果时机合适,本人也愿意用自己的切身经验和大家作一分享!
做事要方做人要圆
为什么铜钱是内方外圆?这就是中国辩证哲学的集中体现,做事要方,做人要圆。

人活在世上,无非是面对两大世界,身外的大千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人,一辈子无非是两件事——做事和做人。

多少人一辈子都在哀叹做人难,难做人。

一:先说方,做事要方,便是说做事就要遵循规矩,遵循法则。

人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不为才可有所为”,就是“方”这个道理。

也就是做官绝对要奉守清廉的
原则。

为商要做到一个“诚”字。

做学问信奉耳朵是一个“实”字。

二:做人要圆。

这个圆绝对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通融,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

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时候你也不会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别人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的,这就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如是另样,凡内心孤独的人必喜虚张声势;内心弱小的人必好狐假虎威;心中有鬼的人必爱玩弄伎俩;没有自信的人必会尖酸刻薄,试问这样的做人又从何谈圆?
当然也不乏有人为了某种利益和目的不惜敛声屏息,不惜八面讨好,不惜左右逢“圆”。

但这种圆和那种圆绝对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圆”的后面是虚伪和丑恶。

做人圆,那也会有牺牲。

有时候要牺牲小我,有时候要忍辱负重,忍气吞声;还有更多的时候要承受屈辱、误解,甚至来至亲至爱的人的伤害。

能做到“方”“圆”的,同时却没有感到那是一种牺牲、痛
苦的才是大成功、大境界;能为了“方”“圆”去承受牺牲的是小成功、小境界;不愿牺牲也做不到“方”“圆”的是不成功。

如果截然相反,做事是圆,只要有利,不择手段、什么都敢干;做人是方,刁钻古怪,锋芒毕露,心狠手辣的话,那这个人一定会糟糕透顶,不能容于天下了。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转发评论
2007-06-05 05:42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

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

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

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

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

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
失意的终极表现。

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

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

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

这关键是一个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

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

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

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而我以为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的武则天。

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一字不着,尽得风流。

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同志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

明月清风,不劳牵挂。

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