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规律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规律”的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物理规律”的有效教学策略第一篇:浅谈初中“物理规律”的有效教学策略浅谈初中“物理规律”的有效教学策略摘要: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教学理论、教学价值观的不断扩充而发展、变化。
物理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本来就存在难教、难学的情况。
物理新课程标准仅仅对学生学完某一章或某一学期之后提出了学业标准,对教师如何具体施教没有一个限定,这便使得物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缺少一条知识传输的桥梁与纽带。
文章通过寻找“物理规律”的教学现状与有效教学间的差距,并通过查阅文献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物理规律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物理;有效教学;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一、课堂教学的一般教学过程思考一节完整的物理课堂教学,大致由六步构成:组织教学、复习检查、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1.组织教学:组织教学也叫课堂调控,分为课前组织教学和课中组织教学。
课前组织教学是检查上课人数,检查学生的课本及文具准备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
课中组织教学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维持学生纪律,环顾四周,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以良好的纪律和饱满的精神听课,以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2.复习检查:是指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所学过的与本节课所讲内容有关的知识进行复习与回顾。
可以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也可以用做简短练习题的方式,既检测了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又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与回顾。
3.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是教师讲授新课前的导言,即用简短的话语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讲述的新课题上来,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去听课。
导入新课的方法众多,要根据所要讲述的新课内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情境中,知识体现出其价值,尤其是与生活、与人的生命活动之延续密切相关的应用价值,可以激活存在于人体内的解谜、求取真相、知难而上的好奇与冲动的‘类基因’”,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的欲望。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内在联系,提示了事物的物理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所遵循的过程。
物理规律是物理理论的基础,它与相关的物理概念一起构成了逻辑上和谐的知识体系,即物理理论。
物理规律的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因此,要抓好物理规律的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效率的关键。
一、物理规律的类型和特点1、物理规律的类型物理规律在教学中通常表述为物理定律、物理定理、物理原理以及物理法则、公式和方程,等等。
这些规律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理定律和物理定理。
其中,物理定律一般是指在物理实验观察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思维方法所获得的结论。
如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折射定律等。
物理定理一般是指从已知命题出发,用演绎推理等思维方法指导出来的结论。
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
实际教学中,有人又把物理规律分为3种类型,即实验规律、理想规律和理论规律。
所谓实验规律,是指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规律。
物理学中绝大多数规律都属于实验规律。
如牛顿第二定律、焦耳定律、帕斯卡定律等。
所谓理想规律是指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或者达不到所需的实验条件,但是具有足够多的实验事实的规律。
它们是在对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所谓理论规律,是指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规律。
如电流和电压分配定律等。
2、物理规律的特点一般而言,物理规律有3个显著的特点:(1)物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了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内在联系。
既然物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意去创造规律。
也就是说,人们只能通过大量的生产实践和观察实践去发现规律,而不能凭主观意志去创造规律。
物理课堂中的规律
物理课堂中的规律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
它是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
因此,规律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
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研究,总结出了规律教学的一般规律。
一、物理规律的类型1、实验规律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
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气体实验三定律等。
2、理想规律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
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
如牛顿第一定律。
3、理论规律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
如动能定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来的。
又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经过科学推理而发现的。
二、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还要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
为此,对不同的物理规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实验规律的教学方法(1)探索实验法探索实验法就是根据某些物理规律的特点,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使学生得出: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加速度、外力和质量间的关系,得出牛顿第二定律。
采用探索实验法,不但能使学生将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更重要是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
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一、物理规律的分类:初中教材涉及到的物理规律可分为:实验规律、理想规律、理论规律。
实验规律,是从对事物、现象的多次观察、实验出发,在取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得到的,教学时侧重于知识的探究过程;理论规律,以己知的事实或物理理论为根据,进行演绎、推理,得到在一定范围内的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新的论断,教学时注重的是数学和逻辑推导;理想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教学时注重的是学生信息的接受和储存。
二、物理规律的教学: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都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创设情境.为了形成科学问题,教师需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即充分展示相关的物理现象,激励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启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确定出所要认识和解决的科学问题。
所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环境,真实、可感,尽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物理规律。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采用实验分析归纳法、实验分析归纳法、控制变量法、先定性、后定量分析法、理想实验法、启发讲授法等不同的科学方法进行教学,系统地讲解物理知识,揭示事物的矛盾,讲解问题的关键、要害。
第三,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
对规律建立的事实基础进行分析、研究,对文字表述的本质有一定认识,弄清文字表述中关键词语的含义,了解公式是怎样建立起来,公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第四,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
用典型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其中,创设情境至关重要,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减轻学生畏惧物理的心理,从成功的、有趣的实验现象开始,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开始,去探索去推导物理规律,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初中物理教案:探索现象,解读规律
初中物理教案:探索现象,解读规律物理是一门探究自然世界规律的学科,涉及到力、能、运动、电磁学等多个领域。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初步接触到物理学的概念和实验方法,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认识自然现象,理解自然规律。
初中物理教学需要注重探索现象,解读规律。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初中物理教案的设计和实践。
一、探索自然现象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直观的体验和感性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
在物理实验中,学生需要自主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提出问题,并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解决问题,得出规律和结论。
物理实验是一个探索自然现象,发现规律的过程。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实验之一是“弹簧振子实验”。
学生需要从延长弹簧下端紧挂一个小球,在小球下方放置一个标尺,并取下小球使之振动。
学生可测量小球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时间,重复几次得到数据,并计算出它们的平均值。
通过多次实验和数据分析,学生能够探究出弹簧振子的振动规律,理解振动周期和频率的概念,掌握弹簧常数的计算方法等。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眼观、耳听、手摸来感受和体验弹簧的振动,而且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探究、发现弹簧振子的规律,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解读自然规律物理实验的结果是一些数字或数据,要求学生通过数据的分析来发现规律,找出本质,以此进行知识的推广和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到了有关密度和浮力的知识。
在落体实验中,学生测量球从不同高度落地时的反弹高度,计算球的密度,再与水的密度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球是否沉于水中的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掌握物体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认识密度与物体沉浮的关系,并进一步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在推广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帮助他们建立逻辑思维,形成自己的思考习惯。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浅谈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浅谈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公式等)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物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
一、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物理规律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第二,物理规律反映了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任何物理规律,都是由一些概念组成的,通过语言逻辑或数学逻辑表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第三,任何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由此可见,作为近似反映物理对象、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物理规律的建立,离不开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也离不开物理思维,是三者相结合的产物。
丰富的感性认识是建立物理规律的基础。
二、掌握建立规律的思维方法中学生在建立物理规律时,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四种:第一,实验归纳。
实验归纳即直接从观察实验结果中分析、归纳、概括而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具体的做法有:第一,由对日常生活经验或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第二,由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归纳和必要的数学处理得出结论。
如掌握力矩的平衡条件、胡克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气体的实验定律等;第三,先从实验现象或对事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出定量的结论;第四,在通过实验研究几个量的关系时,先分别固定某些量,研究其中两个量的关系;然后加以综合,得出几个量的关系;第五,限于条件,无法直接做实验时,可通过分析前人的实验结果,归纳出结论。
例如掌握光电效应公式。
第二,理论分析。
理论分析就是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思维或数学推理,得出新的物理规律的方法。
常见的有理论归纳和理论演绎两种。
理论归纳就是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经归纳推理,得出更普遍的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
第三,类比。
类比方法在物理学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
首先,类比是提出物理假说的重要途径;其次,在物理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着的模型化方法,实质上包含着类比方法的应用。
搞好初中物理规律教学浅谈
搞好初中物理规律教学浅谈初中物理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心理领域的交流。
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探究的主体。
因此,物理规律的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新课标强调的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浅谈在初中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在提出问题的教学中创设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情境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学开始阶段要创设好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情境。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联系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理现象或借助于演示实验(也可让学生亲自作实验等),使学生通过体验获得探索物理规律所必要的感性知识,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在探索规律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建立规律中学物理实验规律的教学中,通常使用如以下三种实验方法进行教学,即实验探究法、验证实验法以及演示实验法。
1.实验探究法实验探究法是根据某些物理规律的特点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然后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这种方法不但能使学生将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验证实验法验证实验法是采用证明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具体实验时,可先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再将物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分析有关现象和实验结论验证物理规律。
3.演示实验法演示实验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根据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这种实验要求老师事先要精心准备实验,确保实验现象明显。
三、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讨论,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注意物理规律之间的联系有些物理规律之间是存在着相互关系的,比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物体惯性虽有联系,但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初中生如何掌握物理现象与物理规律
初中生如何掌握物理现象与物理规律要学习掌握物理现象与物理规律,初中生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时间。
以下是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和建议:一、理论知识学习1.理论知识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初中生应该认真学习教材,了解各个物理概念的定义和相关知识。
要多阅读教材,理解物理现象的发生原因和物理规律的内在逻辑。
2.制定学习计划,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每日、每周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保证每个知识点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解和记忆。
3.多做例题,掌握物理问题的解题方法。
做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理解物理规律的应用方法。
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逐步提高解题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操作1.利用实验的方式,亲身体验物理现象与物理规律。
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观察物理现象,了解物理规律的实际应用。
可以在学校实验室或家里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培养实验操作的能力。
2.学习使用物理仪器,掌握实验技能。
物理学习中会用到各种仪器和设备,初中生可以学习使用电子天平、显微镜、望远镜等物理仪器,掌握实验技巧,提高实验效果。
三、思维训练1.培养逻辑思维,理清物理问题的关系。
物理学习需要进行逻辑思维,初中生可以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理清物理问题的思路,快速解决问题。
2.多与同学讨论交流,互相学习。
物理学习中有些知识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初中生可以与同学一起讨论学习,互相解答疑问,共同提高物理学习的效果。
四、拓展学习1.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物理学习。
互联网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平台,初中生可以利用互联网物理相关知识,查找视频资料,进行在线学习,扩大物理知识面。
2.参加物理科普活动,增加物理知识见识。
初中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物理科普活动,参加物理竞赛或展览,拓展对物理学科的了解,增加物理知识见识。
总之,初中生要掌握物理现象与物理规律需要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思维训练和拓展学习相结合,不仅要加强课堂学习和练习,还要注重实验、讨论、互动等实践活动,培养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物理学习的效果。
物理规律教学
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一般来说应当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与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讨论规律和运用规律的过程。
因此,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一、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规律,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首先要创造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
一般通过如下三种途径:一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二是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引申和逻辑展开中发现问题;三是从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
其次,创造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如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知识和数据;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
第三,创设的物理环境还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带领学生在物理环境中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物理规律在中学阶段,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实验归纳法、理论分析法、假设——验证法。
具体做法分别论述如下。
a、运用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b、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新规律的方法;c、提出假说,检验和修正假说,得出结论。
三、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对规律的讨论,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讨论规律的物理意义,包括对文字表述含义的推敲,对公式和图象含义的明确。
2讨论和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与范围3讨论规律与有关概念、规律、公式间的关系。
另外,在讨论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对这一物理规律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四、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一是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结合对实际问题讨论,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运用规律的练习。
三是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规律独立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小设计和小制作,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第一篇范文:初中物理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摘要: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通过分析教学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并以实际教学案例为例,验证了这些策略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规律;学科素养初中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成为了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教学现状分析1.知识传授过于注重理论,缺乏实践性。
2.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发现和探究的精神。
4.教学评价过于注重成绩,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策略1.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物理规律。
例如,在教授“重力”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日常生活中物体受到重力的例子,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2.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采用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及时回应。
同时,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权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例如,在教授“欧姆定律”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流、电压、电阻之间会有这样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究欲望。
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科素养。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
一、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方程和法则等。
物理定律大多是在大量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而后又进一步经过实践检验而确立的,例如帕斯卡定律、阿基米德定律、欧姆定律等。
物理定理则是根据物理定律或理论运用数学方法推导出来的,如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和串联电阻的关系、并联电路总电阻与并联电阻的关系、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等。
二、物理规律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和数学推理相结合的产物;物理规律是反映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主要有三种途径:实验归纳,理论分析,提出假说
1.实验归纳即直接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归纳、概括而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2.理论分析就是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通过逻辑推理或数学推导,得出新的物理规律的方法。
3.物理假说就是物理研究者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物理原理和事实,通过思维加工,对未知的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规律所做的一种假定性说明和解释。
四、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探索总结规律、规律的表述、运用规律和规律的再认识五个阶段。
五、进行物理规律教学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物理环境
(二)进行思维加工建立物理规律
(三)理解物理规律明确使用条件
(四)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第一篇范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环节。
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自觉性1.创设生动有趣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讲解光的折射定律时,可以引入“水中筷子变弯”的实验,让学生在惊讶之余引发对光的折射现象的探究。
2.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自觉性。
如在教授杠杆平衡条件时,可以提出“如何在杠杆两端添加物体使其平衡”等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杠杆平衡的规律。
二、注重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1.讲解物理概念时,要突出其本质特征,让学生准确理解。
如在讲解速度概念时,要强调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让学生明白速度的物理意义。
2.讲解物理规律时,要揭示其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如在讲解欧姆定律时,要引导学生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掌握欧姆定律的实质。
三、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1.运用实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规律。
如在研究声音的产生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发声体振动”的实验,观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产生的规律。
2.运用归纳法,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如在教授力的作用效果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引导学生归纳出力的作用规律。
四、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思维习惯1.鼓励学生猜想与假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讲解重力加速度时,可以让学生猜想重力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进而进行实验验证。
2.引导学生开展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如在讲解能量守恒定律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不同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关系,引导学生发现能量守恒的规律。
五、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合作精神1.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规律。
如在研究光的传播规律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出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规律。
简论物理教学中的规律分析
简论物理教学中的规律分析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
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一般来说应当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与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讨论规律和运用规律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自觉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其科学素质。
本人在十多年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下面就物理规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1 物理规律及其分类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它反映了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露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中学物理规律主要有:(1)物理定理: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等。
(2)物理定律:如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等。
(3)物理定则: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等。
(4)物理方程: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
(5)物理学说:如分子运动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等。
2 注重物理实验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是实验规律,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
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气体实验三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等。
(1)探索实验就是根据某些物理规律的特点,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使学生得出: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加速度、外力和质量间的关系,得出牛顿第二定律。
在胡克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的弹力的关系,从而得出胡克定律等。
采用探索实验法,不但能使学生将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更重要是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浅谈物理规律课教学
浅谈物理规律课教学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它反映了运动变化中各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露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
物理规律的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学习物理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它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特殊认识与一般认识反复结合,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
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得出结论,然后将结论运用于实际。
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上述复杂的认识过程。
基于上述认知过程,怎样在课堂上有效进行物理规律教学呢?笔者浅谈自己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一般步骤。
1. 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情景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
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创设良好的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情景。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物理情景最常用的方法是联系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理现象,如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如何使湿衣服干得快,使学生置身于物理世界中,获得探索物理规律所必要的感性知识,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
在这一阶段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创设的物理情景既能提供探索物理规律的感性材料,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对于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以及探索规律的实验设计方案,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
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我们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①保持电阻R不变,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为此使R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增加,记下每次的电压值和电流值。
②保持电压U不变,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为此,改变电阻R值,记下每次电阻值和电流值。
这些实验结果都是学生进行科学抽象的素材。
至此,教师便创设了良好的探索物理规律的课堂情境。
浅谈物理规律教学
浅谈物理规律教学一、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情景环境,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始于问题,物理规律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规律的内涵,首先必须确定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为了形成科学问题,教师需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即充分展示相关的物理现象,激励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启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确定出想要认识和解决的科学问题.所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环境,真实、可感,尽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环境的创设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模型展示法:即利用物理模型来创设情境。
例如磁生电。
(二)情境再现法:即利用课本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或视频来创设情境,此法的优点是能突破时空限制.(三)语言描绘法:即利用语言来描述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等,丰富生动的语言是一种优良的情境创设手段。
(四)实验演示法:即利用实验的现象、结果来创设情境。
这几种手段也可以结合使用。
二、带领学生在物理环境中探索物理规律,促进知识构建物理规律教学设计中科学探究的组织,首先要确定建立规律的基本途径,即“实验归纳”或“理论演绎",并在探究过程中恰当地体现科学探究的要素,灵活设计和安排学生的猜想、计划、操作、推证、评价、交流等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探究建构”过程,不宜一味地强求探究模式的完整。
对科学问题的研究要重视定性探讨,这对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规律教学要尽可能结合物理学史做一些拓展,并在评价环节反思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
学生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个探究要解决多个问题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让学生先分析、讨论该探究要解决哪些问题,每个问题有哪几种解决的方法,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探究的要求,各应选择哪几种方法好,然后根据这些被选中的方法确定需要什么实验器材,按这些方法的逻辑关系构思出操作步骤。
当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找到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如实验是否精确,器材是否普及,操作是否简单等。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物理教学规律有哪些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物理教学规律有哪些?你认为哪几个规律处理得比较好?选其中之一谈谈你是如何处理的?哪几个规律处理时有困惑?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物理教学规律初二主要是:声音的特性;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物态变化规律;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电压特点、电阻特点;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功的原理;电功、电功率的计算。
初三主要是密度特性、力的作用效果;滑轮的特点;压强和浮力的计算;机械效率;电功、电功率的计算。
这些物理定律、定理、原则、公式等是物理学科知识的核心,是物理知识结构的骨架。
它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物理教学规律中,力的作用效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欧姆定律都处理得比较好,如力的作用效果,使我们认识了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我采取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我给课桌上的橡皮泥一个力,让学生观察,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并用弹簧演示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2: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3: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如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时,我经常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先让学生利用光具座测出放大镜的焦距或者事先告诉他们凸透镜的焦距,在通过实验发现此时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然后在光具座上依次得出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有时间的话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连续变化规律,加深对该规律的理解,最总结得结论。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要用实验来演示给学生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处理时有困惑;焦耳定律、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功的原理等规律的处理时还存在许多困惑,主要是讲起来较为抽象。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物理教学规律有哪些?你认为哪几个规律处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物理教学规律有哪些?你认为哪几个规律处理得比较好?选其中之一谈谈你是如何处理的?哪几个规律处理时有困惑?一、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物理教学规律有:1、八年级物理中的规律: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可逆原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水的沸腾现象、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安培定则。
2、九年级物理中的规律: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力跟质量的关系、摩擦力跟哪些因素有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关系、杠杆的平衡条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物体浮沉条件、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转化和守恒定律、功的原理。
二、我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等、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我在处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是这样做的:拿出两张已经设计好的可以自由下垂的A4纸,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向中间吹气,空气的流动速度将如何变化?(学生答:变快)那么纸将向两边飞开还是向中间靠拢?(这时大多数学生会回答:向两边飞开)这时,我通过演示,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就会发现:吹气时纸向中间靠拢。
然后请同学预习并思考原因,学生很快就会得出结论: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
三、我觉得比较困惑的水的沸腾现象、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因为在实验的结果和理论会有很大的差别,动能,重力势能,功的原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这一类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讲解时比较困难,实验也不太容易做,大多数学生理解困难。
浅谈物理规律的教学
浅谈物理规律的教学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
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
因此,规律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研究,总结出了规律教学的一般规律。
1.物理规律的类型1.1 实验规律。
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
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气体实验三定律等。
1.2 理想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
1.3 理论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
如动能定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来的,又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经过科学推理而发现的。
2.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还要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
为此,对不同的物理规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1 实验规律的教学方法2.1.1 探索实验法探索实验法就是根据某些物理规律的特点,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2.1.2 验证实验法验证实验法是采用证明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具体实施时先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将物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分析有关现象、实验结论、验证物理规律。
2.1.3 演示实验法演示实验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根据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物理规律教学
一、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1.人们最终要通过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
2.与理解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相辅相成
3.学习物理规律是发展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的主要途径
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
1.实验归纳
(1)理论归纳 (2)理论演绎 (3)假说方法
三、如何进行规律教学
(一)、提出问题,创设物理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常见方法有:
A.观察法
B.联想法
C.比较法
D.推理法
E.实验法
(二)、进行思维加工,建立物理规律
(1)实验归纳法:
(2)逻辑推理法:。
(3)理想实验法:(4)图像法:
(5)假说方法2.总结物理规律要遵循简单性原则,这也是物理学的美学原则之一3 .怎样总结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 三 ) 、理解物理规律 , 明确适用条件
( 四 ) 、运用物理规律 , 解决物理问题
四、学生学习物理规律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1 、感性知识不足
2 、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观点干扰
3 、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
4、不会用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