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皮竹茹汤6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竹茹汤32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竹茹汤
竹茹汤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
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
32种“竹茹汤”的组成
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八。
组成:青竹茹(锉)1升,芍药2两,芎3两,当归3两(切,焙),桂3两(去粗
皮),甘草(炙,锉)3两,黄芩(去黑
心)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效:吐血、溺血、衄血。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组成:青竹茹(鸡子大)1块,生地黄半两(拍碎)。
功效:伤寒鼻衄不止。
用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
组成:生竹茹2两,生地黄2两(切,焙),黄芩(去黑心)各2两,蒲黄1两,芍药1
两,麦门冬(去心皮)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效:热盛所致衄血、汗血。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来源:《三因》卷十七。
组成:人参1两,橘皮1两,白术1两,麦门冬(去心)1两,甘草(炙)1分,白茯苓半
两,厚朴(姜制)半两。
制法:上锉散。
功效:妊娠择食,呕吐,头疼,颠倒痰逆,四肢不和,烦闷。
用法:每服4本盏,水1盏半,加生姜、竹茹1块如指大,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组成:竹茹1分,桂(去粗皮)1分,甘草(炙,锉)1分,桔梗半两(锉,炒),犀角半两
(镑),黄耆(锉)半两,栝楼根半两。制法:上为粗末。
功效:喉中肿痛。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来源:《证治汇补》卷五。
方剂学方剂总汇目录
目录
宇文皓月
第一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
1.麻黄汤1.麻黄加术汤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3.大青龙汤4.三拗汤5.华盖散
2.桂枝汤1.桂枝加葛根汤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3.桂枝加桂汤4.桂枝加芍药汤
3.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
4.香苏散1.香苏葱豉汤2.加昧香苏散
5.小青龙汤1.射干麻黄汤2.小青龙加石膏汤
6.止嗽散金沸草散
7.正柴胡饮
第二节辛凉解表
1.银翘散银翘汤
2.桑菊饮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
4.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汤
5.升麻葛根汤1.竹叶柳蒡汤2.宣毒发表汤
葱豉桔梗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
1.败毒散1.荆防败毒散2.仓廪散
2.参苏饮
3.麻黄细辛附子汤1.麻黄附子甘草汤2.再造散
4.加减葳蕤汤1.葱白七味饮2.千金葳蕤
第二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
1.大承气汤1.小承气汤2.调胃承气汤3.复方大承气汤
2.大黄牡丹汤1.清肠饮2.阑尾化瘀汤3.阑尾清化汤4.阑尾清解汤
3.大陷胸汤大陷胸丸
第二节温下
1.大黄附子汤
2.温脾汤1.三物备急丸2.三物白散
第三节润下
1.麻子仁丸(脾约丸)五仁丸
2.济川煎
第四节逐水
1.十枣汤控涎丹
2.舟车丸
3.疏凿饮子
第五节攻补兼施
1.黄龙汤新加黄龙汤
2.增液承气汤
3.承气养营汤
第三章和解剂
第一节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柴胡枳桔汤
2.大柴胡汤厚朴七物汤
3.蒿芩清胆汤
4.达原饮1.柴胡达原饮2.清脾饮
第二节调和肝脾
1.四逆散1.柴胡疏肝散2.枳实芍药散
2.逍遥散1.加味逍遥散2.黑逍遥散
3.痛泻要方
第三节调和肠胃
1.半夏泻心汤1.生姜泻心汤
2.甘草泻心汤3.黄连汤
第四章清热剂
第一节清气分热
方剂学考试模拟题含答案
方剂学考试模拟题含答案
1、蒿芩清胆汤与橘皮竹茹汤二方均有的功用是
A、清热化痰
B、清热化痰、和胃降逆
C、和解少阳
D、和胃降逆
E、健脾养胃
答案:B
2、"补气活血,主治"因虚致瘀",半身不遂的方剂是"
A、补阳还五汤
B、桂枝茯苓丸
C、复元活血汤
D、内补黄芪汤
E、补中益气汤
答案:A
3、患者,男,12岁,便脓血,赤白相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数,选方宜用
A、黄连解毒汤
B、犀角地黄汤
C、败毒散
D、芍药汤
E、白头翁汤
答案:D
4、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比较,前者作用较峻的一项是
A、温补肾阳
B、补益气血
C、温里散寒
D、甘温益气
E、补虚散寒
答案:E
5、五苓散的功用
A、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B、健脾利水、益气祛风
C、利水渗湿、通淋泄浊
D、清热利湿、行气消肿
E、利水渗湿、清热养阴
答案:A
6、具有凉血止血功用的方剂是
A、十全大补汤
B、桃核承气汤
C、增液承气汤
D、大承气汤
E、十灰散
答案:E
7、五苓散的组成药物中不含有
A、白术、泽泻
B、茯苓、猪苓
C、猪苓、白术
D、桂枝、茯苓
E、滑石、阿胶
答案:E
8、苓桂术甘汤的君药是
A、茯苓、桂枝
B、甘草
C、桂枝
D、白术
E、茯苓
答案:E
9、牡蛎散与玉屏风散均含有的药物是
A、小麦
B、防风
C、黄芪
D、牡蛎
E、白术
答案:C
10、芍药在小建中汤中的作用是
A、养阴和里
B、调和气血
C、益阴缓急
D、敛阴和营
E、和营养阴
答案:C
11、济川煎的功用为
A、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B、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C、润肠通便,补肾健脾
D、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E、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答案:B
12、现代煎药用具选用何种为宜
中妇方解
1. 先期汤《女科证治准绳》
先期汤中胶艾汤,三黄香附知母良,先期量多血热尝,凉血固经效力强。
功用:清热凉血固经
主治:血热之月经先期过多。
方解:黄芩、黄柏、黄连、生地、知母清热凉营,当归、芍药、阿胶、甘草养血止血,香附调气,川芎调血,更加艾叶反佐,以免苦寒留瘀。
2. 奇效四物汤《校注妇人良方》
奇效方中用四物,胶艾黄芩共加入,妇人崩中属血热,清热止血有奇功。
功用;清热养阴止血
主治:治肝经虚热,血沸腾而崩久不止。
方解:四物汤养血,黄芩、阿胶清热养阴止血,艾叶反佐,用量宜小,以此配合,主要是清血中之火而达到止血之目的。
3. 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清经散中黄柏用,青蒿茯苓与白芍;熟地丹皮地骨皮,先期量多服之宜。
功用:滋水清火
主治:水火俱旺经行先期量多
方解:丹皮、青蒿、黄柏清热凉血泻火,地骨皮、熟地清虚热而生水,白芍敛阴,茯苓
渗水宁心,总使火泻而水不伤。
4.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简明固经用栀芩,二地龟胶甘草需,地榆棕蕅及牡蛎,清热滋阴止血进。
功用:清热凉血,固经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之崩症。
方解:该方系以李氏固经丸发展而来,方中用生地、生藕节、生甘草、黄芩、焦山栀、地骨皮清热凉血,炙龟板、牡蛎、阿胶滋阴固经,陈棕炭、地榆固经止血。
5.保阴煎《景岳全书》
滋阴清火保阴煎,山药芩柏合芍药,生熟二地续断联,血崩胎露总相宜。
功用:清热凉血,补肾安胎。
主治:血热胎漏、胎动不安;阴虚血热,恶露不尽。
方解:生地、黄芩、黄柏清热凉血,熟地养血滋阴,白芍养血敛阴,山药补脾肾,续
断,甘草益肾止血安胎。全方清热养血,益肾安胎。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降气)——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降气)——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一、组成
橘皮二斤(12克)、竹茹二升(12克)、大枣三十枚(5枚)、生姜半斤(9克)、甘草五两(6克)、人参一两(3克)。
二、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歌括
1.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治逆呃,参草姜枣效最捷。
2.《济生》橘皮竹茹汤
《济生》同方加苓半,再添麦冬枇杷叶。主治呕哕不能食,总因痰滞胃虚热。
3.新制橘皮竹茹汤
原方减去参枣草,又加柿蒂亦相得;此乃鞠通新制方,胃气不虚即可啜。
四、功用
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五、主治
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干呕。
六、方解
呃逆之证,皆因胃病而起,但有寒热虚实之分。本方所治乃属胃虚有热,气逆不降所致。胃虚宜补,热则宜清,气逆宣降,
故立清补降逆之法。方中橘皮行气和胃以止呃;竹茹清热安胃以止呃,并用大量,共为君药。人参补气扶正,与橘皮合用,行中有补;生姜和胃止呕,与竹茹合用,清中有温,共为臣药。甘草、大枣助人参以益气和胃,并调药性,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补胃虚,清胃热,降胃逆,且补而不滞,清而不寒,对于胃虚有热之呃逆、干呕,最为适合。如由于实热或虚寒而致者,则非所宜。
七、附方及方论
1.橘皮竹茹汤(《济生方》):赤茯苓、橘皮去白、枇杷叶去毛、麦门冬去心、青竹茹、半夏汤洗七次,各一两(30克)、人参、甘草,各半两(15克)、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姜五片,水煎服)。功用:降逆止呕,和胃清热。主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
2.新制橘皮竹茹汤(《温病条辨》):橘皮三钱(9克)、竹茹三钱(9克)、柿蒂七枚(9克)、姜汁三茶匙(冲)水煎服。功用:理气降逆,清热止呃。主治:胃热呃逆,胃气不虚者。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温胆汤12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温胆汤
温胆汤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
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
12种“温胆汤”的组成
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回春》卷四。
组成:人参、白术(去芦)、茯神(去皮木)、当归(酒洗)、生地黄(酒洗)、酸枣仁
(炒)、麦门冬(去心)、半夏(姜汁
炒)、枳实(麸炒)、黄连(酒炒)、竹
茹、山栀(炒)各等分,甘草3分,辰砂
5分(临服研末调入)。
制法:上锉1剂。
功效:内有痰火,惊惕不眠。
用法:加生姜1片,大枣1枚、乌梅1个,水煎去滓,入竹沥调辰砂末服。
来源:《三因》卷九。
组成:半夏(汤洗7次)2两,竹茹2两,枳实(麸炒,去瓤)2两,陈皮3两,甘草1
两(炙),茯苓1两半。
制法:上锉为散。
功效:痰热内扰,心胆气虚,心烦不寐,触事易惊,或夜多异梦,眩悸呕恶,及癫痫等。用法:每服4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7分,去滓。食前服。
来源:《三因》卷八。
组成:半夏(汤洗去滑)1两半,麦门冬(去心)1两半,茯苓2两,酸枣仁3两(炒),
炙甘草1两,桂心1两,远志(去心,姜
汁炒)1两,黄芩1两,萆薢1两,人参1
两。
制法:上锉为散。
功效:胆虚寒,眩厥,足痿,指不能摇,躄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虚劳烦扰,因惊
胆慑,奔气在胸,喘满,浮肿,不睡。
用法:每服4大钱,用长流水1斗,糯米1升,煮蟹眼沸,扬2000-3000遍,澄清,取2
盏,入药在内,加生姜7片,煎7分,去
滓。不以时服。
来源:《外台》卷十七引《集验方》。
组成:生姜4两,半夏2两(洗),橘皮3两,竹茹2两,枳实2枚(炙),甘草1两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专家讲座
前胡 降气又化痰,助苏子降气化痰
肉桂 • 温阳化气,温肾纳气,通畅血行
当归
•
配合肉桂,治气调血,预防气病及血,润 燥
佐
生姜 苏叶
药引子,散表
大枣 (姜枣)调气血,和营卫
甘草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 补气安中,调和药性
第27页
苏子降气汤
• 配伍特点:上下并治,标本兼顾,治上治标为主。 • 加减改变:
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可酌加沉香以增强 纳气平喘之功; 兼表证者,可酌加麻黄、杏仁以宣肺平喘,宣散外 邪; 兼气虚者,可酌加人参等益气。 • 使用注意:肺肾阴虚喘咳以及肺热痰喘之证,均 不宜使用。
• 使用注意:湿热下注疝痛,不宜使用本方。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
第19页
暖肝煎
• 出自《景岳全书》 • 组成:
当归二钱(6g) 枸杞子三钱(9g) 小茴香二钱(6g) 肉 桂一钱(3g) 乌药二钱(6g) 沉香一钱(木香亦可)(3g) 茯苓二钱(6g) •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 主治: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睾丸冷痛,或小 腹疼痛,疝气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 煎服法:水煎服。
第23页
第二节 降气
• 适应病证:适合用于肺胃气逆不降,以致 咳喘、呕吐、嗳气、呃逆等症。
• 代表方: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半夏汤、 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
中医教材方剂学方歌
中医教材方剂学方歌
本文转载自侯海泉《中医教材方剂学方歌》
中医教材方剂学方歌
——侯海泉2012年6月3日整理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华盖散:
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白皮;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麻黄加术汤:
麻黄汤中加白术,湿困身疼总能医。
麻杏苡甘汤:
还有麻杏苡甘剂,风湿发热亦可祛。
大青龙汤:
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热此为良。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桂枝加葛根汤:
加入葛根治项强,又兼汗出与恶风。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汤加厚朴杏,降逆平喘有殊功。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大羌活汤:
九味羌活去白芷,再加独活防己知;还把黄连白术入,大羌活汤散热湿。
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把石膏配,咳喘而烦效更佳。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辛凉解表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银翘汤:
鞠通更有银翘汤,竹草麦冬生地黄;阳明温病寒下后,脉浮无汗服之康。
麻杏甘石汤: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
《方剂学》PPT课件:11-理气剂
等; ★食郁偏重,宜重用神曲,并加山楂、麦芽、莱菔
子等; ★痰郁偏重,加半夏、南星、瓜蒌等。
枳实薤白桂枝汤
[主治症病机]
胸 津液失布 阳 不 振 聚而成痰
阻滞气机 胸满而痛
气结胸中 甚或彻背
痰
浊
喘息咳唾
内 肺失宣降 阻
短气
阴寒之 气从胁下
气上逆 上冲心胸
君:香附──行气解郁(治气郁)
川芎──活血祛瘀(治血郁)
行
并助君药行气解郁
气
臣 佐
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
解 郁
苍术──燥湿运脾(以治湿郁)
神曲──消食导滞(以治食郁)
[临床运用]
★如气郁为主,宜重用香附,并加木香、陈皮、或 枳实、厚朴等;
★火郁偏重,宜重用栀子,酌加黄芩、黄连; ★湿郁偏重,宜重用苍术,并加茯苓、泽泻、白豆
臣:代赭石──镇冲降逆 小量以防伤胃气 半夏──祛痰散结除痞,降逆和胃止呕
佐
和胃降逆止呕
生姜 宣散水气以祛痰
制代赭石之寒性
人参
佐 使
炙甘草 大枣
益气补中,又防代赭石 苦寒质重伤胃气
降逆化痰 益气和胃
水泛为饮:肢体浮肿
[治法] 降气祛痰,止咳平喘兼以温肾纳气
[方药配伍]
君:紫苏子---降气平喘,化痰止咳 臣:半夏---燥湿化痰并降逆气
《方剂学》方剂组成
A解表剂一辛温解表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
香薷散:香薷白扁豆厚朴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生姜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二辛凉解表
银翘散: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芍药甘草柴葛解肌汤:柴胡干葛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
三扶正解表
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参苏饮: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陈皮甘草
再造散:黄芪人参桂枝甘草熟附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生姜
加减葳蕤汤:生葳蕤生葱白桔梗东白薇淡豆豉苏薄荷甘草
B泻下剂一寒下
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桃仁瓜子芒硝
二温下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三物备急丸:大黄干姜巴豆
温脾汤: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
三润下
五仁丸: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陈皮
济川煎: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四攻补兼施
黄龙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
增液承气汤:玄参麦冬细生地大黄芒硝
五逐水
十枣汤:芫花甘遂大蓟大枣禹功散:黑牵牛茴香
C和解剂一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蒿芩清胆汤:青蒿脑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芩生枳壳陈广皮碧玉散
二调和肝脾
四逆散:甘草枳实柴胡芍药逍遥散:甘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生姜
痛泻药方:白术白芍药陈皮防风
三调和寒热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方剂学第十一章
橘皮竹茹汤
【方解】 君:橘皮 —行气和胃止呃, 竹茹 — 清热安胃止呕 两药相配,既能降逆止呕,又能清热安胃 臣:人参—益气补中 生姜—和胃止呃 佐使: 佐使:甘草,大枣—益气和胃
橘皮竹茹汤
【运用】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呃逆或干呕,舌嫩红,脉虚数. 本方是治疗胃虚有热,气逆不降证的常用 方.
类方比较: 类方比较
苏子降气汤——定喘汤 定喘汤——小青龙汤 苏子降气汤 定喘汤 小青龙汤 相同点: 相同点: 三方均有降逆平喘,祛痰止咳之功.用治痰 涎壅肺,肺失宣降之喘咳证.
苏子降气汤
本方所治之喘咳证,乃因寒痰壅肺,肺失宣 降(上实)为主,且有肾虚不纳气(下虚) 而致,属上实下虚之喘咳证,故以降气祛痰 平喘,温肾纳气立法,临证以喘咳痰涎壅盛, 痰多清稀,胸闷,呼多吸少,腰酸脚软,苔 白滑,尺脉偏弱等证为特征.
理气剂
三,使用注意 1,辨清虚实; 2,理气药多芳香辛燥,易伤津耗气; 3,辨明气病的兼夹(兼热,寒,湿,痰), 适当配伍; 4,气滞而兼气逆者,宜行气与降气并用; 兼气虚者,则需配补气之品.
理气剂
越鞠丸 (《丹溪心法》)
越鞠丸
【组成】苍术 香附 川芎 神曲 栀子 【主治】气郁所致的六郁证. (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证) 血行不畅(血郁) 肝气不舒 胸膈痞闷 郁久化火(火郁) 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脘腹胀 脾气郁滞 (痰郁,湿郁) 吞酸呕吐 食不消化(食郁) 饮食不消
理气方之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橘皮12克,竹茹12克,大枣5克,生姜9克,甘草6克,人参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降逆止呕,益气清热。
【主治】:胃虚有热。症见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不思饮食,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方解】:呃逆之症,有寒、热、虚、实之分。本方所治乃久病或吐利伤中,耗气劫液,虚热内生,胃失和降,气机上逆之症。呕逆或干呕,舌质红嫩,脉虚数为其主症。胃虚有热,其气上逆,则做呕逆。虚烦少气,口干,舌质红,脉虚数等,均为胃中有热之症。据胃虚有热,气逆不降的病机,治宜补益、清热、降逆。
方中橘皮辛苦而温,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竹茹甘微寒,善除胃热,止呕逆。两药相伍,既能降逆止呕,又可清热安胃,且用量俱重,共为主药。生姜为呕家之圣药,助主药以降胃逆;人参益气补中,与橘皮相合,则行中有补,同为辅药。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养胃,合人参补中以复胃气之虚,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兼作使药。诸药合用,共奏降逆止呕,益气清热之功。
本方以甘寒之竹茹与辛温之橘皮、生姜配伍,则清而不寒;
以益气养胃之人参、大枣、甘草与行气和胃之橘皮相合,则补而不滞。
【按语】:本方以干呕、呃逆、苔薄黄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下垂呕吐较甚者、膈肌痉挛、胃癌、妊娠恶阻幽门不完全性梗阻呕吐、腹部手术后呃逆不止等。如胃气不虚,可去甘草、人参、大枣;痰多者,加茯苓、半夏;胃阴不足而见舌红少苔者,加石斛、麦冬、呃逆不止者,加柿蒂;呕哕不止者,加枇杷叶。
凡由实热或虚寒所致呃逆、干呕者,不宜使用本方。
【同名方】:
中药方剂汇总
中药方剂汇总
四方剂学
P89-105为方剂表格字体缩小些后打印了用
方剂分类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
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方1481
方1481
雷击散
【方源】:《蒲辅周医疗经验》
【组成】:猪牙皂、北细辛各10.5克,朱砂、雄黄各7.5克(二药另研细末),藿香9克,枯矾、白芷各3克,桔梗,防风、广木香、贯众、陈皮、薄荷、法半夏、甘草各6克。
【用法】:共研细末,和匀,贮瓶中备用。如遇急症,取0.6~0.9克吹入鼻中;再用3~6克,姜汤冲服,安睡片刻,汗出而愈。
【功效】:开闭豁痰,祛风杀虫,避恶除邪。
【主治】:专治瘟疫,并治发痧腹痛,肢厥吐泻,呻吟不已,手足厥逆,面色青黑。亦可用于蛔虫症。
【方解】:本方多行气止痛、芳香开窍之品,临床主要用来治疗突发急症,如痧胀腹痛等。方中猪牙皂,细辛开窍豁痰;朱砂,雄黄祛风杀虫;藿香、枯矾、白芷杀虫祛温;桔梗、防风、广木香、贯众、陈皮、薄荷、法半夏祛痰避恶除邪。此为应急之方,中病即止,待病情缓解稳定后,再仔细全面检查,治疗原方病。
越鞠丸
【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各等分。
【用法】:研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6~9克,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行气解郁。
【主治】:气郁所致之六郁症。症见胸部痞闷,脘腹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方解】:人以气为本。气和则上下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而无病。故凡忧思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等各种诱因影响气机舒畅,使冲和之气失常,往往导致肝脾之气郁而不畅,甚至变生诸症。脾主运化,喜燥而恶湿,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导致脾胃不畅,升降失常,脾不胜湿则湿郁痰生而致痰郁,脾不能运化水谷则食郁。痰、湿、食三者壅滞中焦,则胀满不食,吞酸呕吐诸症丛生。气郁影响血行可致血郁,气郁不解又易生热化火。其中气、血、火责之肝、湿、痰、食三郁之脾胃。故病气、血、痰、火、湿、食之分,实际上就是肝脾郁结所致,且以气郁为主。
方剂学课后答案和重点,类方比较(打印版)
总论
1、何为方剂、方剂学?方剂学与中药学有何区别?
方剂: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依照组方基本结构,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剂型及用法,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应用学科,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学与中药学的区别在于中药学研究的是单味药物的功效,而方剂学研究的是多味药物组方之后的功效,不是简单的药物相加,其中还蕴含着很多的中医药物的基本理论。
2、如何理解“以法统方”?
一般说,在临诊时运用中医理论,确定主证完成「辨证」以后,就要进行「论治」。论治首先是「立法」(确定用何种治法),把治「法」确定以后,就要根据「法」去选方、用药。前人把这种方法称做「以法统方」,意思是说要根据治「法」的要求去选用方剂及加减药物。
3、从总体而言,配伍的目的是什么?
①增强药力;②扩大治疗范围;③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④控制多功效单味药中药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
4、方剂组成的原则是什么?其基本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君臣佐使原则是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1.辅佐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中医综合考研方剂学趣味记忆
中医综合方剂学趣味记忆
1、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药物,配伍成一定的剂型,用于临床治疗。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方剂学在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方剂学发展简史:先秦《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是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被推崇为方书之祖,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陈延之《小品方》,晋人刘娟子《刘娟子鬼遗方》为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药》是继孙氏二书之后,唐代有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首开本草附列医方的先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堪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金人成无己之《伤寒明理论》开方论之先河。明《普济方》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方剂大全,明吴昆《医方考》是第一部方论专著。近代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历代方剂96592首。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2、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治法是方剂的理论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运用.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橘皮竹茹汤6方1《济生》卷二。
组成:赤茯苓(去皮)1两,橘皮(去白)1两,
枇杷叶(拭去毛)1两,麦门冬(去心)1两,青
竹茹1两,半夏(汤洗7次)1两,人参半两,甘
草(炙)半两。
功能主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体强新病,未
经苦寒攻下,或误投热药滞药,脉见洪数滑实,
呃逆声重相连者。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
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麻症集成》卷四。
组成:竹茹、麦冬、建曲、鲜斛、炙草、橘红、
沙参、谷芽、茯苓、杷叶。
功能主治:麻疹胃虚羸瘦,呕逆不已。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3《金匮》卷中。
组成:橘皮2斤,竹茹2升,大枣30枚,生姜半
斤,甘草5两,人参1两。
功能主治:伤寒病后虚羸,哕逆不已;或吐利
后,胃虚膈热呃逆;或产后呃逆;或四时伤风咳
逆。
用法:以水1斗,煮取3升,温服1升,日3次。
4《寿世保元》卷三。组成:陈皮(去白)3分,人参2钱,甘草(炙)
1钱,竹茹1钱,柿蒂1钱,丁香5分。
功能主治:因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呃逆者。
用法:上锉1剂。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
温服。
5《金鉴》卷六十二。组成:橘红2钱,竹茹3钱,生姜1钱,柿蒂7个,
人参1钱,黄连1钱。
功能主治:溃疡,胃火上逆气冲,以致时时呃
逆,身热烦渴,口干唇焦,此热呃也。
用法:水2钟,煎8分,空心温服。
6《活人书》卷十六。组成:橘皮2两,竹茹1升,甘草2两(炙),人
参半两,半夏1两(汤洗)。
炮制: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哕逆,呃逆,妊娠恶阻。
用法:每服5钱,加生姜6片,大枣1枚,以水2大
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