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内经_脏腑风证与临床

合集下载

从_内经_病机十九条看中医临床思维方法_张珺

从_内经_病机十九条看中医临床思维方法_张珺

从《内经》病机十九条看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张珺,沈津湛,吴元洁,王键(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合肥230001)摘要: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思想是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审证求因的构建过程,从临证的角度说,《内经》尤其是病机十九条是其集中的表现。

病机思维源于中医整体观的哲学思想的指导;其归纳的模式是直觉判断;运用的工具是意象思维,类象逻辑;方法是取类比象,司外揣内,以譬尽意;借助的是理性推导,注重的是病理联系,强调的是整体效应,谋求的是身心平衡———对立统一,重感觉,重表象,重时间中人的动态。

关键词:中医临床思维;《内经》;病机十九条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43(2014)02-0069-02*基金项目: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09165);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0367);2013年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30901)。

作者简介:张珺(1980-),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乳腺疾病。

中医的基本特色是什么?当然是其核心思想和思维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思想是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审证求因的构建过程。

何谓“审证求因”?其意首见《伤寒论》。

张仲景在太阳篇中言及桂枝汤证“坏病”时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张仲景要审的是“太阳坏病”的脉证,寻求的是此坏病的病因(机),然后随证治之即辨证施治[1]。

这一类表述已经牢牢地抓住了中医临床思维的实质,临证首抓主证,然后围绕主证展开思维。

1病机的中医内涵何谓病机?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机要、机转,机为机要,指重要和机密的,从临证的角度说,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关键,是用审证求因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归纳出的,病机从分析临床证候群开始,是高度概括的临证抽象,它规范了相应治则、治法和方药,是理法方药的依据。

病机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所在。

它不是着眼于局部的、微观的病理变化,而是从整体宏观角度把握疾病本质的要领,病机综合了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诸要素。

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辨体用药

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辨体用药

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脾运障碍。在临床上 , 胃痛一 病虽有多种原因所得 , 但由于肝 胃不和或肝火犯 胃 所致 者十居 五六 。故治疗上 首先应 调节肝 的疏 泄功 能 。笔 者常用 疏 肝和 胃, 肝扶脾 法治 疗消 化 系统 抑 疾病 , 收到 良 好效果。可见“ 见肝之病 , 知肝传脾 , 当 先实脾 ,实 为千古名训 。 ”
经云 :三焦者 , “ 决渎之官 , 水道 出焉”故三焦 , 为人体水液运行之道 , 盖人体水液代谢和周流 , 依 赖诸脏腑之密切合作 。固然以肺之宣肃 , 脾之运化 传输 , 肾气之开合。但水液 自上而下排出和 自下而
上 蒸发 , 不经 过三 焦之 水道 。然 而三焦道 路 之通 莫 调需 要肝之 疏泄 。肝 的疏 泄正 常 , 三焦气化通 利 , 水
( 收稿 日期 :0 0 0 — 7 2 1- 1 0 )
道通调 , 从而保证功能正常运行 , 若肝失疏泄 , 三焦 气机不畅 , 水道闭阻不 通 , 水液代谢障碍 , 遂致水 肿、 水、 溏、 腹 便 小便短 少等证 。一患 者 因家事 不和 ,
两 日来未 曾进 食 , 渐致 全身 浮肿 , 按之 没指 , 医按 风 水治 疗 ,剂乏 效 。又 闻胸 闷憋气 , 3 即按 肝失 疏泄 气
而各有所异。 如停滞于胸则胸痛 , 停滞于胃则 胃痛 , 停滞于腹则腹痛 , 停滞于胁则胁痛等。 若疏泄太过 , 使 藏血 不 固 , 吐血 、 血之 证再 所难 免 , 临床此 类 衄 故
病证多采用平肝凉血法治疗 , 收效甚佳。一女病人 自遇精神因素便来月经 , 且伴 口臭、 牙龈 出血 , 屡有 发生, 用丹扼逍 遥散治 疗 , 悉 除。 诸症 总之 , 肝是人体重要脏器 , 疏泄又是其主要生 理功能 , 但其作用发挥 , 必赖其他脏腑密切合作 , 需 要 肾水 滋养 , 土 栽 培 , 血灌 濡 , 金 制约 , 遂 脾 营 肺 方 条达 之性 , 这也 充分 体现 了祖 国医学脏 象 学说 的整 体观念 。

略论《黄帝内经》喘证理论及临床应用

略论《黄帝内经》喘证理论及临床应用

略论《黄帝内经》喘证理论及临床应用孙景环;周天寒;李远梯;刘驯【摘要】《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喘证描述详细,但其内容较分散且仅有病而未有治法.笔者根据《内经》原文,对喘证的病因病机进行归纳,因六淫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痰饮瘀血等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而发.根据相关原文,总结喘证在五脏和胃肠二腑不同证候的症状、治则、治法,根据临床运用经验进而列出其治疗方药.故总结了《内经》对喘证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完善了本病的中医治疗理论,为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11【总页数】3页(P1446-1448)【关键词】《黄帝内经》;喘证;辨证论治【作者】孙景环;周天寒;李远梯;刘驯【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 402260;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402260;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 402260;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 4022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12喘证是指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

临床也多为某些急慢性疾病的主要症状。

其根源发于《内经》[1],其对喘证就有较多论述,称其为、喘、喘息、喘呼、喘逆、肩息等。

《内经》对喘的记载奠定了其理论基础,自古以来都在指导和启发临床,现将其对喘证论述进行探讨如下。

1.1 六淫对于六淫致喘,《内经》提到了风、寒、暑、湿、燥、热邪。

寒为阴邪,外使腠理闭塞、内令肺气郁遏而致喘息。

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甚则腹大胫肿,喘咳。

”风热为阳邪,其感于风热者,内犯于肺,肺气壅实,清肃失司。

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

”《素问·太阴阳明论》:“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因暑为阳邪,其性炎上,易伤津耗气,肺为姣脏,不耐其热,上扰气道为喘,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

论_黄帝内经_脏腑分证论治疾病的思想

论_黄帝内经_脏腑分证论治疾病的思想
例如《素问·痿论》: “帝曰: 何以别之? 岐伯曰: 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 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又如《素问·风论》: “帝曰: 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 何? 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 肺风之状,多汗恶
作者单位: 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 2010 级 ( 广州 510006) △指导老师
《内经》中的脏腑分证论治以五脏为中心,注重整 体观念,但重五脏,轻六腑,多是五脏、六腑分开独立论 述,六腑基本没有独立的病证,脏腑之间通过表里关系 传变,未能看到现代常用的如肝胃不和、肝胆湿热等脏 腑复合证。如上述痿病有五脏热产生的五痿,风病中 有五脏风,除了胃风,并没有提到其他的五腑风。此外 对2]。 2 不同的脏腑病变可见同一病证 但病机各异,治疗 不同
风,色 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 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 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 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 汗 恶 风,身 体 怠 堕,四 支 不 欲 动,色 薄 微 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 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 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 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 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 大……”。
脏腑各有不同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内经》中对 各脏腑的特性,作了描述和归纳,形成了脏腑具有特征 性的证候,这是脏腑辨证的理论基础。具体到各个病 证时由于各脏腑有不同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五脏应 五色,五脏各有所主,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脾 主肌肉,肾主骨,因此每一脏、腑的病变各有其特殊证 候,发病时出现一些与脏腑相应的表现,就可以作为鉴 别的依据。

六淫与内生五邪之辨

六淫与内生五邪之辨

六淫与内生五邪之辨六淫与内生五邪之辨六淫,是指自然界“六气”变化异常而成,属外感致病因素;“内生五邪”又称“内生五气”,因其名称与病理变化、病证特点与六淫有雷同之处而名之,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1.病因与病机概念之别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是古人对一年四时正常气候变化的高度概括。

六气是自然界万物生长的条件,而人类在其长期生活过程中亦适应之。

但如六气变化出现太过或不及,或因人体适应调节能力下降,则可致人发病,此时则称之“六淫”。

《内经》认为,六气是外感性疾病的主要病因,指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由此,“六淫”是一个病因学概念,泛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致病邪气。

内生五邪,又称“内五气”,是由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的病理变化。

因其类似于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病起于内,故称“内生五邪”。

可见“内生五邪”是一个综合性的病机概念。

它反映了中医学在认识人体病理变化过程中,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为主导,借助“援物比类”的方法,以自然界的某些现象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所以,“六淫”与“内生五邪”虽然从认识过程来看有着相同之处,但在概念上却有本质区别,一为病因概念,一属病机范畴。

2.病证与临床表现相异六淫与内生五邪从发病机制上、病机之表里虚实变化、症状表现上多有不同。

外感六淫属外邪,致病首先袭于表,侵犯途径由外而内,故所致病证称外感病。

内生五邪是机体自身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致为病,病由内生,属内伤杂病。

从病机特点看,六淫致病初期多见表证,如恶风(寒)、发热、鼻塞、头痛、脉浮等,多属实证;内生五邪致病,由于病起即为里证,因病变脏腑之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病机变化,如肝阳亢逆变动为风,脾肾阳虚寒从中生,脾虚不运湿浊内生,津亏化燥等内生诸证,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亦有实证,但一般无表证。

症状表现各有特点。

外邪致病,其病证表现一是具有表证特征,二是取决于邪气的性质。

六经辩证

六经辩证

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理论,特别是运气学说的七篇大论,我是特别推崇的。

今天就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方面谈谈我的看法和见解,来讲一讲六经六气的标本从化。

任何辩证,不管他怎么样去解释阴阳五行,最终要归纳到脏腑和经络的气机运行上,六经的经气辩证,是中医的精髓。

古人讲究脏腑之间是一种标本关系,既然有标本关系,就有阴阳关系。

既有脏腑的关系,又有经络的关系,又有脏腑和经络之间的关系。

风火暑湿燥寒是六个气,所谓的风火暑湿燥寒六气是由五行衍化而来,因为五行只有两对阴阳,有东南西北,没有与中相对立的一面,而设有上下阴阳和四季土的阴阳。

从五行的辩证思维看,通过五行可以在临床辩证脏腑气机盛衰,在临床的调理和治疗上,六经的经气辩证实际上包括了五行辩证,也包括了它的辩证思维和治疗法则。

古人把六气看成临床研究五运六气的基本的基本。

六经之气以风火暑湿燥寒为本,以三阴三阳为标。

六是阴数,天为阳在天有六气,用阴数;五是阳数,地为阴在地有五行,用阳数。

此为阴阳揉合的道理。

男子二八天癸至,女子二七天癸至,也是阴阳气机揉合的道理。

如果没有阴阳气机的揉合,就不会有气机的交换,就不会有气机的升降与出入,生命就不可能存在。

实际上,在天的六气是由地而出,在地的五行是由天而降。

天上的五运包括玄天之气,丹天之气,素天之气,苍天之气等。

“本标之中见者”,其中就有脏腑的表里关系,“中见”讲的就是中气。

例如,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即胆和肝相表里,这里把脏腑的阴阳表里学说运用到六经六气的相对阴阳的概念之中。

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就是脾和胃相表里,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我们可以广泛地思维,就是足太阳和足少阴。

我们还要提醒大家,讲的是六个气,讲的是三阴三阳,伤寒论讲的是六经,他是以这个为基础。

在这里,提醒大家,不仅仅是足经,一定要考虑到手经,所以说,他们有表里关系,表里是相通的,脏腑之间的气机是相通的,脏腑和经络之间的气机也是相通的,经络的名称实际上就概括有脏腑的气,脏气或者腑气,他们之间互为中气。

中医诊断学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总)

中医诊断学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总)

临床表现:
肺失宣肃:咳喘,气粗,鼻翼煽动
肺热:胸痛,咽喉红肿疼痛
里实热:热、渴,二便,舌脉
辨证要点:
咳喘+里实热证
脏腑辨证
七、痰热壅肺证
脏腑辨证
涵义:
痰热交结,壅滞于肺的证候
病因病机:
外因:热——外邪化热,炼液成痰 痰热壅肺 内因:痰——宿痰化热
肺失宣肃 气机闭塞 肉腐血败
临床表现:
心火上炎下移+火热
神志异常+痰浊 神志异常+痰+火热 心悸怔忡+闷憋疼痛+痰瘀气寒 头痛,头晕+血瘀
肺病辨证
生理功能:皮、毛、悲、鼻、泪
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 通调水道:水之上源 肺朝百脉,主宣肃 主皮毛,主卫外司合
病理状态:
呼吸↓:咳、喘、痰;或胸闷,气短等 水液代谢↓:水、湿、痰、饮 卫外失司:自汗,易感外邪
失于滋润:口干咽燥,声音嘶哑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潮红,舌脉
辨证要点:
干咳,少痰或粘+阴虚
三、风寒犯肺证
脏腑辨证
涵义:
风寒之邪侵袭肺表,致使肺卫失宣的证候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
损伤卫阳,卫阳被遏 风寒表证 肺失宣肃 咳、喘、痰(寒)
临床表现:
表寒证 肺失宣肃:咳喘痰涕,鼻塞流涕,痰涕清稀
证候:
虚:久病→气虚,阴虚 实:外邪(风、寒、热、燥)
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等
脏腑辨证
一、肺气虚证
脏腑辨证
涵义:
肺气虚弱,功能(主气、卫外)减退的证候
病因病机:
久病咳喘→消耗↑ 脾虚失运→肺失充养
临床表现:
肺气虚弱
呼吸↓ 卫外↓ 布津↓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附:心阳虚脱
病机——亡阳虚脱 表现——冷汗淋漓,肢厥,息微,面色苍白, 心痛剧烈,神昏模糊,脉微欲绝。
心火亢盛证
概念:火热内炽,扰乱心神,迫血妄行,上炎口舌,下移小 肠,以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为主 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五志化火 火热内侵 嗜食肥甘 辛热温补 火扰心神,神不守舍——心烦、失眠; 若火热闭扰心神——则见狂躁谵语、神识不清。 若心火上炎——以口舌生疮,赤烂疼痛为主; 心火 若心火下移——以小便短赤,灼热涩痛为主; 内炽 若心火迫血妄行——则见吐血、衄血; 火热内盛,血行加速,伤津、炎上——发热、口渴、 便秘、尿黄,面赤、舌尖红绛,脉数有力。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肺的生理病理概述
生理特点:居胸中,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合称 肺系。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与大肠互为 表里。 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在 体合皮,其华在毛。 病理特点:呼吸功能失常,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及输布 津液失职,卫外不固等。其常见症状有:咳嗽、气喘、 咯痰、胸痛、咽喉痒痛、声音变异、鼻塞流涕、或水 肿等。尤以咳喘最为多见。
心阳虚, 心阳 寒邪暴伤 衰极 痰瘀阻滞 欲脱 失血亡津
辨证依据: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等表现为辨证的 主要依据。
心气虚与心阳虚的鉴别

心气虚 心阳虚 病机 心功能 减退, 鼓动无 力卫外 不固。 表现 心悸, 气短, 自汗, 活动后 加重。 病机 气血不荣

表现 面白舌淡脉虚
பைடு நூலகம்
温煦失职 心痛,形寒肢冷,面 虚寒内生 色晃白或青紫,舌淡 胖或紫暗苔白滑,脉 弱、结、代。
痰蒙心神
概念:痰浊蒙蔽心神,以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为 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内经》理论与临床应用讲解

《内经》理论与临床应用讲解
为这是隔世巨著。
因为它是理论原则……
语 必须用心读!用心感悟!正确运
用才行之有效。
结 欢迎批评!
谢谢!

2009-2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

属寒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

属于燥(刘完素 补)


三 病机定性

◆属火5条

诸热瞀瘛
经 ﹄ 理 论
诸躁狂越
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



三 ◆属热者4条

内 经 ﹄ 理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
水肿
应 用 举
风水也以肾为本,勇而劳甚肾汗出,逢 于风……
以肾为本,以肺为末,肾为胃之关

三 治疗
﹃ 内
平治于权衡,

祛菀陈莝,

微动四极,温衣,
理 论
缪刺其处,以复其形。
应 用
开鬼门,洁净府。



附相关经文


《素问》5、7、14、61

《灵枢》57







结语
《内经》
结 博大精深,学难,用亦难!因

寒气

病因 浊气

热邪

厥气

厥气在下

病机 寒气逆上
应 用
浊气在上



胀病的分证和表现
﹃ 内
“五脏六腑,各有畔界,其病 各有形状。”

脏腑辨证—中医诊断学

脏腑辨证—中医诊断学

痰黄稠量多咳吐脓 血腥臭痰(肺痈), 烦躁(神昏谵妄), 苔黄腻,脉滑数
8、风水相搏证
(1)定义: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泛溢,肌肤所表现的证候。
(2)证候特征:骤起眼睑头面先肿,随及遍及全身,兼表卫症状。
思考题:
1.肺病常见病机与临床症状是什么
2 . 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风寒表证,风寒犯肺证,寒痰阻肺证? 3.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分热表证,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 4.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
主统血——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各种出血
主肌肉四肢——脾失健运,清阳不布,营养不足——肌肉消瘦,痿软无力, 活动失灵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失健运— 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口甜,口腻 面唇淡白无华,甚则萎黄不泽 脾病常见病机——脾失健运 脾病常见证候——纳呆、腹胀、便溏
二、脾病常见病因与证型关系
虚证
脏腑辨证
第一节:辨心病证候 第二节:辨肺病证候 第三节:辨脾病证候 第四节:辨肝病证候 第五节:辨肾病证候 第六节:辨腑病证候 第七节:辨脏腑兼病证候
概说
一、何谓脏腑辨证:
脏腑辩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脏腑病变特点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四诊收集的症状、体征 及有关症情资料、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 归类方法。 简言之:即以腑腑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病 机
临 床 表 现
心悸,气短 面白,活动 后加重,自 汗
神疲、面 色淡白、 舌淡、脉 虚
转 归
日久发展 成为心阳 虚
可因某些诱因突 发心阳虚脱
(二)实证 1.心脉痹阻证,瘀、痰、寒、气四型鉴别
共同 病机 共同 症状 心 悸 怔 忡 , 心 胸 憋 闷 作 痛 , 痛 引 肩 背内臂, 时 发 时 止 病因病机区别 瘀阻心脉,瘀血内 阻,气血不通 痰阻心脉 痰浊停聚,气滞不 通 寒凝心脉 阴寒凝滞,气血不 行 气滞心脉 气机郁滞,血行不 畅 症状区别 痛如针刺,舌暗或青紫斑 点,脉细涩或结代 心胸闷痛(气滞),体胖 痰多,苔白腻,脉沉滑或 沉涩 痛势较剧,突然发作,冷 痛或遇寒痛剧,舌淡苔白, 脉沉迟或沉紧

以六经辨证为纲、脏腑辨证为目的诊疗模式

以六经辨证为纲、脏腑辨证为目的诊疗模式

光明中医2021 年2 月第36 卷第 3 期CJGMCM February 2021. Vol 36. 3• 353•以六经辨证为纲、脏腑辨证为目的诊疗模式$梁海1王谨敏2A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但目前现行的辨证体系较多,针对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辨证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及 缺陷。

针对中风病此类起病急、传变迅速的疾病,提出以六经辨证为纲、脏腑辨证为目的诊疗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关键词:六经辨证;脏腑辨证;中风病;辨证体系doi : 10. 3969/j. issn. 1003-8914. 2021.03.013 文章编号:1003-8914(2021) -03-0353-03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ixMeridians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Zang-fu VisceraLIANG Hai1WANG Jinmin2A(1. Grade 2018 G raduate,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3, C hina;2. Department of E ncephalopathy, the Second P eo p 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3 , China)Abstract: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 ent is the cor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 ent of disea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but there are many exist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stems. Differen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s have their own uniqu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different diseases. In view of stroke, which starts rapidly and spreads rapid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d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of the six m eridians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zang-fu viscera,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so as to better serve the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ix m eridian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zang-fu viscera;stro k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stem辨证论治是指以中医理论为依据,通过对病患临床 资料的分析,总结当前阶段的疾病特点,进而指导立法 处方用药。

5.1.1第五章脏腑之间的关系与临床

5.1.1第五章脏腑之间的关系与临床

心肾相交理论 心在上,属火;肾在下,属水。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助肾阳,共同 温煦肾水,使肾水不寒;肾阴(水)必须上济于心,以滋心阴,共同 涵养心阳, 防止心火太亢,这就是心肾相交,《周易》称这种 状态 为“既济”卦象,所以心肾相交又称作水火既济。
病理: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 称为心肾不交。
煎服特点:阿胶烊化,鸡子黄兑入。
体 脏腑之间的关系
藏 象
主治:心火旺——失眠、心烦 黄连——苦寒清心火 肉桂——温补肾阳,助阳化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下两济丹
出处:
陈士铎《辨证录·不寐门》。
主治:不寐。特点为昼夜皆不能寐。心肾两不相交。
组成:黄连、肉桂、人参、白术、熟地黄、山茱萸。
肺与脾
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
“土得木而 达”
“木赖土以培 之”
病理:
消化方面 血液方面
肝病及脾,肝脾不和——胁痛腹
胀、便溏泄泻。
逍遥散
脾胃湿热,熏蒸肝胆——纳少、
口苦、黄疸。
脾虚血少,肝血亦损——纳少、 腹胀、头晕、目眩、月经涩少等
脾不统血,引起出血,肝血亦亏
肝与肾
体 脏腑之间的关系
肾肝同源(乙癸同源)

象 乙木

癸水


生铁落饮
甘麦大枣汤
酸枣仁汤
精神调节与哪两脏关系密切,其病理如何?
四、心与肾
生理方面:
水火既济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 使肾水不寒
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 使心火不亢
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 互济互制
精神互用
心主神——神全可以益精 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

最新中医内科疾病分类 《内经》:按病机、病位分类; 《伤寒杂病论》:按病因病 -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中医内科疾病分类 《内经》:按病机、病位分类; 《伤寒杂病论》:按病因病 -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六淫致病的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区性 4。相兼性 5。转化性
风邪的特点 1。风为百病之长 (六淫之首) 2。风行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3。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 (风胜则动)
1。风寒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 他症:鼻流清涕,咳嗽,痰稀, 舌脉:苔白润,脉浮紧。 病机:风寒束表,肺未不宣。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荆防达表汤加减。(疏风散寒解表) 药:荆芥、防风、苏叶、白芷、橘红、杏仁、赤苓 生姜、葱头、炒建曲 加减:1。寒邪偏盛,加麻黄、桂枝以辛温发汗; 2。咳嗽加杏仁、桔梗以宣畅肺气。
2。暑热
主症:入夏时常发热,肌肤灼热,汗少;或午后热甚, 口渴引饮,食少,倦怠无力; 舌脉:苔薄白或薄黄,舌质微红,脉细数。 病机:暑热亢盛,耗气伤津。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清热解暑,益气生津) 药: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 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加减:1。热盛加石膏辛寒清热; 2。低热不退者,加青蒿、白薇等清退虚热。
1。寒邪侵表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 他症:身痛或骨节疼痛,痛处不移,得 热痛减,遇冷痛剧,筋脉拘急不 利; 舌脉:苔薄白,脉浮紧。 病: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治法: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方:麻黄汤。 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加减:1)可加苏叶、白芷、生姜助麻黄发汗解表,外散风寒。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
《内经》:按病机、病位分类; 《伤寒杂病论》:按病因病机分为伤寒、 杂病两大类; 《诸病源候论》:按病因、病位、症状分 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病因为依据, 归属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临床应用:以病因为依据,分外感病、内伤病。 本书:在病因分类基础上,立足脏腑分类。

中医诊断学 第七章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 第七章 八纲辨证
样适用(shìyòng)于对八纲的理解。
? (5)八纲的排列组合可以描述许多具体的
证候纲领。八纲辨证具有可行性、实用性,
临床上不管证候多么复杂、多变,都可以用
八纲进行概括。
2020/3/3
中医诊断学
8
第八页,共65页。
二、源流(yuánliú)
? 八纲辨证,散论于《内经》,运用(yùnyòng)于《伤寒杂病论》,形
紧等。
? 冷、白、迟、痛、收。
2020/3/3
中医诊断学
19
第十九页,共65页。
? 【证候分析(fēnxī)】
? 证候机理:寒邪郁遏阳气(yánɡ qì),或阳虚阴盛,形体失于 温煦(wēnxù)。津液未伤。
? 辨证要点:怕冷喜暖是其特征。 ? 证候类型:
? 实寒证: 寒邪侵袭,起病急,体壮实,符合实证寒证特点。 ? 虚寒证:阳气耗损,体弱久病,符合寒证虚证之特点。 ? 表寒证 :寒邪袭表,符合表证特点,以新起恶寒为主。 ? 里寒证 :寒中脏腑,或阳气不足,以内脏证候为主。
中医(zhōngyī)诊断学
17
第十七页,共65页。
二、寒热(hánrè)辨证
? 概念(gàiniàn):寒热是辨别和判断疾病性质的一对纲
领。
? 寒热主要反映疾病中机体阴阳(yīn yánɡ)的盛衰,病邪性 质的属阴属阳。
? 阳邪致病导致机体阳气偏盛而阴液受伤,或是
阴液亏损而阳气偏亢,均可表现为热证;阴邪 致病容易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 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均可表现为寒证。
普通(pǔtōng)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医(zhōngyī)诊断学
第七章 八纲辨证(biàn
王勇
2020/3/3

中医论“风”——百病皆生于风

中医论“风”——百病皆生于风

中医论“风”——百病皆生于风俗语:百病皆生于风。

《内经》专有“风论”篇,《难经》把中风列为伤寒之首,其云: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临床所见,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以风邪致病为多见。

因此,学中医需识风。

一、何为风?风为自然现象,气流动即是风,从繁体字来看,风字里面有个虫子。

风动而虫生,春风一流动,自然界的动植物就会繁衍生殖。

推之,风动则情生,情生而见万种态。

因此,“风情万种”由此而来。

《素问》云:“八风发邪气”。

风来自八个方向。

论“风”我们常言“风气”,风与气,其名异,其实则同。

在体外曰风,在体内则曰气。

凡寒、暑、湿、风等邪气伤人,先伤卫气,而皆因风而侵入人体;再者,风能夹寒、夹湿、夹火,其为患最烈。

体内之风即是气,气行不常,善行而数变,其病即为风证。

故善治者,当先识风与气。

风在自然之中流动,人亦生于天地之间。

因此,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风之和者,如春风能生万物;风之疾者,如秋风能扫万物。

生命离不开气的运动,若气机流动和畅,则血脉通利、经络舒畅、脏腑协调,此为气能养人;若气流过疾,则上犯高巅,中催脏腑,下损筋骨,善行数变,为患极大,是为风邪,成百病之长。

风邪无孔不入,最易伤人。

风气旺而百病易生。

《内经》开篇即提到:“虚邪贼风。

”贼风是指从孔隙透入的,不易察觉而可能致病的风。

《诸病源候论》论贼风候:“贼风者,谓冬至之日,有疾风从南方来,名曰虚风。

此风至能伤害于人,故言贼风也。

其伤人也,但痛不可得按抑,不可得转动,痛处体卒无热。

伤风冷则骨解深痛,按之乃应骨痛也。

但觉身内索索冷,欲得热物熨痛处,即小宽;时有汗。

久不去,重遇冷气相搏,乃结成瘰癧及偏枯;遇风热气相搏,乃变附骨疽也。

”张介宾注:“贼者,伤害之名。

凡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贼风邪气。

”俗语说:不怕狂风一片,就怕贼风一线!伤风不醒变成痨。

年前有篇热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中“岳父”起初就是吹了过堂风而得病的。

看来贼风伤人不浅。

因此,善诊者需重视辨风及治风,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防风,因为防风即是防病。

《内经》临床应用--翟双庆

《内经》临床应用--翟双庆


LOGO
报告结束, 谢谢!
2.《内经》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医家之宗” 的地位。
第一,《内经》充分体现了中医思维特点。 第二,《内经》是中医第一经典。 第三,《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第四,《内经》是古代百科全书。

一、学中医,搞临床,必须学好《内经》
《内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各家学 说的性质 。
《素问·刺禁论》云:“心部于表”。

三、依据不同学说、观点指导临床举隅
5、脏腑经脉与睡眠
心与睡眠
心主神
神静魂藏
安神之品

肝火扰心证
寐 常
痰热扰心证
规 辩
心脾两虚证
证 心肾不交证
心胆气虚证
龙胆泻肝汤加味 黄连温胆汤加味 归脾汤加减 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三、依据不同学说、观点指导临床举隅 5、脏腑经脉与睡眠
卫气与睡眠

三、依据不同学说、观点指导临床举隅
6、脏腑与魄门
大肠主魄门 五脏主魄门 《素问·五脏别论》云:“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逍遥散 痛泻要方

济川煎 四神丸
例:
脏腑与季节的配属
脾主长夏
脾为枢纽 脾主湿热
健脾除湿
脾不独主时 脾为后天之本 补脾益肾

二、临床运用《内经》的方法
1 基于《内经》确定临床治疗思路
例: 开鬼门 洁净府
水肿的基本治法
劳者温之 损者温之
阴阳之要 阳密乃固
重阳思想

◆经脉与时辰

三、依据不同学说、观点指导临床举隅 4、脏腑经脉与表的关系
◆肺与表 ◆膀胱经与表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知识(习题卷1)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知识(习题卷1)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知识(习题卷1)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73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直肠癌患者的大便常表现为A)胨状便B)鲜血便C)细条便D)柏油便E)白陶土便答案:C解析:细条便为直肠狭窄的表现,主要见于直肠癌等。

2.[单选题]题]发病的内在根据是A)邪气入侵B)正气不足C)津液亏损D)精气不足E)阴阳失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发病的内在根据。

人体疾病之所以会发病,主要关系到邪气和正气两个方面。

当人体正气不足,即正气相对虚弱时,无力抗御邪气的侵袭,又不能及时消除其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人体物质结构的损伤及其功能活动的紊乱,于是就发生疾病。

总之,人体正气强弱,可以决定疾病的发生与否,并与发病部位、程度轻重有关,所以说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3.[单选题]确立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施治原则的著作是A)《灵枢》B)《素问》C)《温疫论》D)《金匮要略》E)《巢氏病源》答案:B解析:《素问》,原书九卷,计81篇。

作为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古代医学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将人的生命活动置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中加以考察,于探讨人与自然的过程中充分汲取了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先进思想和研究成果,创建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神等各种医学理论,以演绎其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对人的生理与病理现象、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其预后转归等各方面均有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运动观念,确立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施治原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并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单选题]某男,36岁。

阳痿不振,伴心悸易惊,胆怯多疑,夜多恶梦,有被惊吓史。

舌苔薄白,脉弦细。

宜选用的治法是( )。

A)健脾宁心B)补脾益气C)疏肝解郁D)温肾纳气E)益肾宁神答案:E解析:根据患者“阳痿不振,伴心悸易惊,胆怯多疑,夜多恶梦,有被惊吓史,舌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辨证为阳痿之惊恐伤肾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第六章 八纲辨证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

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病位深浅—表里各种辨证的总纲领, 四诊所获的病情 病理性质- 寒热g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 ]邪正盛衰- 虚实!辨别归类病证类别- ――阴阳 1执简驭繁、八纲辨证源流1 丿《内经》无“八纲”之名,但已见散在内容,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 《伤寒杂病论》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王执中《伤寒正脉》 张三锡《医学六要》 明代为诸多医家重视接曼',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二纲六变”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八纲”名称,解放后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使八纲得到普及第二节八纲基本证候、表里辨证: (一) 何谓表里:表一一皮毛,肌腠,经络k 表里具有相对 里一一脏腑、骨髓、气血阴阳表具有相对(二) 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 1. 辨别病位 -表证——病较轻浅外内浅深里证一一病较深重2. 辨别病势的进退——外感病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i 病邪由里出表一一病势减轻,为势退(四)表证:所表现出表证证候的概括,主要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2•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以八纲为审证治病之法,.…一…一.1.定义:六淫 疫毒-等邪气正气*卫抗邪于肤表浅层口鼻体的初((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 3. 病机要点:卫气受遏,不得宣发一一恶寒*卫气郁而化热 I 发热+正气奋起抗邪*邪阻经络,气血不行一一头身疼痛 ■>正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 脉浮病未入里——苔薄白4. 表证特点:(1) 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 (2) 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 (3) 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4) 病多属实,较易治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基础】《内经》脏腑风证与临床赵海燕,郭雁玲,徐琴轩(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医务室,天津 300222) 关键词:内经;脏腑风证;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250(2005)0420304201 被历代医家推尊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对风邪致病的性质和特点做了较为系统的描述。

1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素问・风论》说:“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姚止庵注:“中者,脾胃也。

风久则木胜,木胜则入而伤土,是故风居肠藏则令水谷不分。

”王冰注:“风在肠中,上熏于胃,故食不化而下出焉。

飧泄者,食不化而出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张介宾注:“春伤于风,木气通于肝胆,即病者乃为外感。

若不即病而留连于夏,脾土当令,木郁相侮,变为飧泄也。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

”以上经文对飧泄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肝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感于风邪则肝气有余,横逆侮脾,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发为飧泄[1]。

因此,临床上在辨证治疗泄泻时选择加入一些祛风药,如葛根、白芷、防风、苍术、羌活、藿香、苏叶、柴胡等,往往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典型病例:王某,男,45岁,患慢性结肠炎5年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晨起即大便1~2次,稀便挟不消化食物。

每于饮食不当、受凉或精神紧张时腹泻加重,大便日5~6次,挟大量黏液,甚为黏冻样便,伴腹痛,里急后重。

服各种补肾健脾药物疗效不显。

患者形体消瘦,神疲纳差,舌暗红,舌体胖,苔白,脉弦。

辨证为肝脾不和,夹风夹瘀。

给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方药如下:陈皮10g,防风10g,白术15g,白芍12g,党参15g,木香10g,葛根6g,车前子(包煎)10g,鸡内金15g,苍术10g,乳香10g,没药10g,服药5剂后痛泻大减,以此方加减调治月余,多年的腹泻终告痊愈。

《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方中白术苦甘性温,健脾燥湿和中;白芍酸微寒,抑肝扶脾;防风辛温有香气,能散肝郁,醒脾气;加葛根疏风散邪,升提清阳;苍术健脾燥湿祛风,诸药合用,共奏扶脾疏肝、祛风化瘀、缓急止痛之功,使痛泻之疾痊愈。

正如清・喻嘉言所说:“风邪伤人,必入空窍,惟肠胃为最。

风既居于肠胃,其导引之机,如顺风扬帆,不俟脾之运化,食入即出,以故餐已即泄也……不知者以为脾虚完谷不化……反以补脾刚燥之药,助风之动由泄无已,每致束手无策。

”2 脏腑风证,数变无常《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风者,百病之长也。

”范止庵注:“善行者,无处不到;数变者,证不一端。

风之为邪,其厉矣哉。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游走不定,无处不到;数变是指病发突然,疾病的临床症状变化多端,病情变化迅速。

风邪可以从皮毛传入脏腑,也可直接侵袭人体的任一脏腑,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常,气机失调,形成脏腑风证。

《素问・风论》中说: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平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素问・太阴阳明论》又说:“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根据脏腑风证的特点,临床上在治疗一些疾病时要考虑到风邪致病的因素,要注意祛散风邪方法的使用。

典型病例1:刘某,男,32岁,患支气管哮喘7年余,患者于7年前槐花开放季节突发哮喘,经用止咳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但以后每逢该季节即发哮喘。

近3年来哮喘发作次数增加,在非槐花开放季节也时有发作,每次均需住院治疗,经用大量的激素及止咳平喘药物治疗后方可缓解。

近日患者哮喘再次发作,喘息有声,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时有阵阵呛咳,痰黏难咯。

查: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口唇紫绀,双肺满布哮鸣音、痰鸣音。

舌暗红,苔薄白,脉数。

辨证为外风引动伏邪,肺之宣降失常。

治以止咳平喘,祛风散邪。

方药如下:麻黄10g,杏仁10g,虫衣10g,地龙30g,荆芥穗10g,防风10g,川贝10g,僵蚕10g,五味子10g,百部10g,葶苈子10g,苏子10g,炙甘草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哮喘明显减轻,痰咳易出。

原方加减治疗半月余,喘渐平。

缓解期采用补肺益气、培补脾肾的方法,用玉屏风散合七味都气丸,炼蜜为丸,紫河车研粉吞服,服用3个月,后嘱其每于初春季节服用1至2个月。

随访2年,未复发。

支气管哮喘的特点是发病突然,来势凶猛,病情凶险,变化迅速,哮喘持续状态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往往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并且易反复发作,这正体现了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因此,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宜在止咳平喘的基础上,灵活使用祛风散邪药物,就显得更为重要。

典型病例2:杨某,男,45岁,每年于初冬季节即发咳嗽,常持续1个冬季,待来年春天天气转暖后,方可渐渐缓解。

适年冬季,患者咳嗽又发,用止咳化痰及抗生素抗炎治疗无效,咳嗽渐重,咽干、咽痒难忍,稍有刺激即引起阵阵呛咳,痰少难咯,时有自汗出。

查:咽轻度充血,双肺(-)。

舌质红,苔薄黄根 (下转第306页)(脾囊肿)。

31113 循环系统疾病 痰浊闭阻心阳(冠心病)、痰火扰心(惊悸)、心痰(心房黏液瘤)。

31114 泌尿系统 癃闭(前列腺肥大)等。

31115 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 痰湿蕴脾(肥胖症)、痰湿留伏(高脂血证)、痰湿蕴热(消渴)。

痰饮内伏于背(背冷作胀)。

31116 血液系统疾病 痰瘀夹毒(恶性淋巴瘤)、阴虚痰燥(白血病)。

31117 神经系统疾病 痰浊头痛(偏头痛)、痰饮上犯(美尼尔综合征)、痰浊闭阻中风(脑血管疾病)、风痰阻络(麻木)、痰厥(高血压持续状态)、痰扰神明(睡行症)、脑痰(神经胶质瘤)、胆寒痰扰(失眠)、多梦、神昏、汗病、郁病、癫、狂、厥、头风、颤病、痉病、痴呆。

外科痰湿疡(皮肤溃疡)、瘰疬(颈淋巴结核)、流注(多发性脂肪瘤)、痰浊瘀结(慢性前列腺炎)、岩(癌)、痰毒、肉瘿、乳疠、乳痞、乳核、了痈(阴囊痈)、了痰(睾丸结节)、毒蛇皎伤。

妇科痰浊闭塞胞宫不孕(不孕症)、痰涎阻碍胞宫(妊娠呕吐)、月经病、带下病、妊娠恶阻、滑胎等。

儿科:肝阳挟痰热内扰(儿童多动症)。

五官科:痰火上扰口中(口中碎痛)。

眼科:痰胞(眼袋)、痰浊上犯与云雾移睛、视物异形(炎性玻璃体混浊)。

男科:痰火充斥(阳强)、痰核流滞脉络(附睾郁结、附睾结核、阴茎海绵体硬结症)、痰湿阻滞宗筋(阳痿)。

4 中医痰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笔者曾在1998年提出了关于中医痰病诊断的基本原则。

中医对于痰病的命名主要是:根据病因+症状;脏腑+症状;部位+症状。

病因+症状:风痰、寒痰、湿痰、热痰、燥痰、酒痰脏腑+症状:心痰、脾痰、肺痰、肝痰、肾痰、脑痰、皮肤痰部位+症状:流注、痰胞这些论述得到了研究中医痰病学者的广泛应用,并被写在某些学术著作中,[3]可以作为建立痰病诊断的基本方法。

5 建立中医痰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中医痰病涉及到很多现代医学的疑难病症,而对痰病的诊断不仅要考虑现代医学的病名,同时要考虑中医学的特色。

应当规范科研设计与方法,在大量临床调研和数理统计的基础上,建立痰病的诊疗规范,建立不同痰证的诊断标准。

对于多个系统疾病的中医痰证进行多指标同步观察,应用医学统计学和循证医学的方法,使痰病和痰证辨证计量化、规范化。

因而可以用5~10年的时间使痰病和痰证的名词术语和诊断标准成为学术界公认,并可以操作的技术标准规范。

参考文献:[1] 刘艳骄.肥胖人痰湿体质与糖尿病、脑中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学位论文.1992.[2] 朱曾柏.中医痰病学[M].第4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 赵金铎.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收稿日期:2004204226作者简介:刘艳骄(19572),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睡眠医学的理论与临床、中医药防治变态反应疾病、疾病史、中医痰病等研究。

(上接第304页)部略腻,脉弦数。

考虑风邪犯肺,久而不去,郁而化热。

治以疏风清肺,化痰止咳。

方药如下:荆芥10,防风10g,紫菀10g,冬花10g,薄荷(后下)10g,僵蚕10g,蝉衣10g,生石膏30g,杏仁10g,百部10g,白前10g,桔梗10g,牛蒡子10g,白茅根10g,甘草1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咳嗽大减,咽痒明显减轻,上方加减继服6剂后咳嗽、咽痒消失。

《外科大成・诸痒》说:“风盛则痒,盖为风者,火之标也。

”手太阴肺经,入肺脏,循经喉中;咽喉是肺胃之门户,风邪犯肺,肺之气机不利,肺失清肃之功,风热循经上扰咽喉,故咽痒。

”患者咽痒难忍,提示有风邪为患。

该病例属于典型的肺之中风证,如果见咳医咳,见热清热,而忽视风邪直中肺脏,热乃风邪留连郁而化热,临床治疗很难奏效。

3 讨论风邪无处不到,侵犯人体脏腑血脉,引起各种疾病。

因此,在临床上要根据风邪致病的特点,抓住病因病机进行治疗。

《素问・风论》中说:“风中五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肺风之状……心风之状……诊形瘦而腹大。

”这一段文字对脏腑风证病情变化进行了系统描述,说明脏腑风证初起阶段,除较轻微脏腑功能失调,如“时咳短气,面庞然浮肿”的改变外,还伴有营卫失和“多汗恶风”的脏腑表证。

脏腑中风证的受邪基础是人体的正气不足,“邪不可独伤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由于饮食失调,劳倦所伤,导致人体的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调,正气耗伤,使风邪可以乘虚而入。

脏腑中风可以预测脏腑之虚实,各脏皆有表征。

这一阶段病轻邪微,及早治疗疾病能很快痊愈,正气得以恢复。

若失治误治,各脏又皆有里证,继而可以发展为多脏器之里证、多脏器之虚症、多脏器之虚实夹杂证[2]。

参考文献:[1] 王洪武,周波,王铁.浅谈《内经》论飧泄[J].国医论坛,2002,17(1):46247.[2] 韩涛,藤佳林.《内经》五脏风证理论与状态医学[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5):123.收稿日期:2004207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