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巩固练 含解析
【2年模拟】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第35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A组2018-2019年模拟·基础题组时间:20分钟分值:46分题组一百家争鸣1.(2018浙江稽阳联考,14)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争鸣,指的是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之间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局面②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③儒家和法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④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④2.(2018广东七校联考,13)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
”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仁者爱人、兼爱B.克己复礼、兼爱C.仁者爱人、非攻D.克己复礼、非攻3.(2018福建漳州一模,2)韩非子认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中央集权思想B.符合现代法治理念C.加强地方行政管理D.服务君主专制统治题组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2018河北邯郸一模,3)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董仲舒主张“限民名田,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
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据此推断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5.(2018北京西城普通校上学期期中,8)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消失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6.(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26)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39 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坐标][备考指南]考点39 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受到诸侯们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概况 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
这些学派针对动荡、变革中的时局,纷纷发表各自治国济世的主张。
他们之间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历史地位:春秋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 (1)思想: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2)政治: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3)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 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思维导图] 孔子的思想体系2.孟子和荀子 (1)主张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 (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提出“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
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
[名师解惑]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等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对对练:专题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Word版含解析
命题角度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2016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特点切入思考。
《尚书》中“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记载了包括虞、夏、商、周四代的历史。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汉代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项。
从材料看,《尚书》等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前就已存在,A项错误;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
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1.(2018河南豫南豫北联考)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条,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拜天地的典礼),不政以父母之丧。
废事天地之礼也。
”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直传儒学的独尊地位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条,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拜天地的典礼),不政以父母之丧。
废事天地之礼也”可知,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等级礼仪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关于儒学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而不是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百姓从上天接受到没有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含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反映出政治领域的变化。
思想的统一适应了政治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A项只适合春秋战国;C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体现了文化专制政策,但是手段相对温和,也没有禁绝其他思想学派,因此不能说“日益加强”;D项不适合秦代,因为秦代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C.士人官僚的“规谏”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儒生群体进入政权、士人官僚的“规谏、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造成的,即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造成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
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趋势:经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舞台的历史演变。
一.“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一)、历史背景: 社会大变革(根因)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诸侯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阶级关系: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学术下移,从“”到“”,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当时不受重视,但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1、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
他死后,言论被编为《》(2)主张和贡献: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进步性)②强调“礼”,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认为贵贱有序。
(保守部分)③主张“”,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伦理观:性相近。
整理古籍:整理“六经”《诗》、《》、《礼》、《》、《乐》、《》2、战国——孟荀——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蔚然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①治国理念: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②民本思想:提出“”,即“民贵君轻”③伦理观:主张“”,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2)荀子: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治国理念:施政用“”和“”,“以德服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
②民本思想: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但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④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哲学思想:A、 (唯心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知足寡欲;B、朴素辩证法(思想精华):世界万物在不停地运动,有无等矛盾对立的双方是,不断转化的。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第1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注释)1、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A.a: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陷入低潮B.b: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c:魏晋南北朝隋唐道、佛发展,儒学主导地位受到冲击D.d: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推动,儒学正统地位动摇【答案】D2、下列观点分别出自中国古代四位著名的思想家。
四个选项中的言论(按序号排列)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②“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③“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④“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A.韩非子、黄宗羲、董仲舒、孟子 B.董仲舒、荀子、黄宗羲、朱熹C.董仲舒、韩非子、黄宗羲、孟子 D.孟子、董仲舒、荀子、黄宗羲【答案】C3、《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B.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C.趋向“三教合一” D.强调“礼法并用”【答案】A4、《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
”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
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A.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B.存在有为与无为的较量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D.放弃休养生息政策【答案】B5、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表明儒家主张A.勤俭节约B.藏富于民 C.国富民贫D.忠孝为本【答案】B6、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这一思想的语句是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30“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E们v的a行lu为at保io证n“o仁nl”y.。 C(2re)孔a子te思d想w中ith的A仁s和p礼o是se什.S么li关d系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答的案一面仁。:是礼人:是内人C在外o的在p道y的r德i规g、h范修t、2养准0,仁0则4者,克-2爱己0人复1,1是礼A人,是s的人p自o的s觉外e自在P律他ty,体律L现,体td了现.孔了子孔思子想思积想极保
K12课件
12
自主学习•
二 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书•董仲舒传》:“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问]材料中“此”的含义是什么?为达到“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教化”措 施?对儒家思想有何影响?
[答案] 含义:统一思想有利于E政va治lu上a的ti统on一o。nly. C措官re施。a:影te设响d立:w太推it学动hC和了Ao地儒spp方学yor学的sige校传h.,播St 2l以、i0d儒发0e家展4s-经,f2o0典使r1.为儒1N教 学EA学成Tsp内为3o容中.s5,国eC从传Pli儒统teyn家文Lt学化tPd校的r.o中主fi重流le用思5儒想.2生。.0做.0.
C0o3pyr核igh心t素20养0•4-2011 As家p国o情s怀e:P中ty国传L统td文. 化的历史价值
04 专家史论•
斯塔夫里阿诺斯:儒学思想对中国文 明的影响
K12课件
1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要点探究+高考透析)12.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三模块 文化史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单元主题概述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2)加强君权:宣扬“_君__权__神__授___”,提出了“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学说。 (3)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推广 (1)政治: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 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2)教育 ①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 垄断。 ②中央:兴办_太__学__,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及其演变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早期儒学的形成
时期 代表
主张
地位和影响
(1)政治:①思想核心是
“_仁___”,即爱人;②“
德政”,即强调统治者“ 儒家学派创始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要点史实探究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要点一 诸子百家的思想 【史料】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 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 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 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 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 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 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分类汇编11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分类汇编一、单选题1.(2019•全国ni)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分析】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义廉耻,端庄娴雅。
材料中注重对佛像服饰的修饰体现的是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
经济发展水平与佛像服饰变化无关,A选项排除。
绘画技术与佛像造型和服饰变化无关,B选项排除。
政治权力干预佛教发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发展的准确把握,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
2. (2019・全国H)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考点】宋明理学【解析】【分析】〃四时佳兴与人同〃的意思是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时光与特殊盛景,这些都需要人去品味。
〃道通天地有形外〃指的是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务,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体现的是人与万物皆同理,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A选项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程朱理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 (2019・全国II)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2.代表人物 (1)孔子 ①提出“ 仁 ”与“ 礼 ”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 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 人事 ,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 有教无类 ”,注 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被编纂成《 论语 》 。
第1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2)庄子 ①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 自然无为 。 ②其思想集中体现在《 庄子 》一书中。 3.历史影响:老庄崇尚 自然 ,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 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1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三)法家思想 1.时代背景:战国的 法家 人物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 2.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和韩非 (1)李悝 ①推行“ 尽地力之教 ”, 提高农业产量, 增加国家田租 收入。 ②主张用严酷的 刑罚 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 以加强君权。 ③所著《 法经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专制主义 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 汉民族 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汉武帝起用 儒学 之士。
第3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2.内容 (1)董仲舒倡导 儒学 ,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2)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 是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 文化 的 “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3)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 太学 、表彰六经,使儒学地位 开始提升。
第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包括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形成 和陆王心学的形成。 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包括李贽 、黄宗羲、顾炎 武、王夫之、唐甄等反传统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意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5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作业】.doc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哈尔滨九中模拟)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解析:选B。
“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时间为汉初,信息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D项错误。
2.(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B.“大一统论”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性三品论”解析:选B。
董仲舒新儒学为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故B项正确;A项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但非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C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D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D项错误。
3.(2019·江西高三新课程教学质监)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
灾异,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
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解析:选B。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与材料中“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相符,故B项正确;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包括所谓祥瑞,不仅仅是材料中“灾异”,故A项错误;材料中“解救灾荒的措施”不等于环保意识,故C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人教版2019版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
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而儒学主张不
适应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2)秦朝受到压制:儒生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不能 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3)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增添了“大一
统”“君权神授”等内容,适应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的需要。
『史论链接』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
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 论”。 (3)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 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
1.从考查方式看,本专题一直是历
年高考的重点,选择题和非选择 题多有出现,尤其是高考第40题 在此命题较多,如2015年全国课
标Ⅰ卷、Ⅱ卷、2014年全国课标
Ⅰ卷、2012年全国课标都在此以 40题形式呈现。 2.从材料形式看,以古代文献材料
2.(2014· 课标全国Ⅰ,25)唐代儒学的发展变化 宋明理学
自主学习
对接高考
真题集训
考法1
诸子百家的思想
【考题1】 (2017· 四川眉山模拟)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
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
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
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自主学习
对接高考
真题集训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解析
第30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四川绵阳模拟)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这表明孔丘在当时()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解析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的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可知孔丘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而重建礼乐文明,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克己复礼”并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7·山东济宁模拟)《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这能够说明()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解析根据“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了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7·安徽淮南模拟)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主张“因材施教”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解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是孔子提出的,故A项错误;重视人民群众力量与“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与强调人(或者人民)向上的转变的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性善说只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意识,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但是世间皆有善恶之人,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项正确。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
课时作业8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新化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
《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
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D )A.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B.法家思想已取得了独尊地位C.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D.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解析:依据材料中“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士阶层借助社会变革之际,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阶层出现了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和明朝初期仍然有分封制;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法家思想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王室统治基础的动摇。
2.(2020·某某高三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
这一结果( A )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解析:战国末期社会更加动荡,而法家“刑法”不仅可以禁乱,还可以强化君主的权威,正是法家思想顺应了此政治形势,才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
故答案为A项。
B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有利于促进古代法律的发展,但不能说促进了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采取“刑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而非广大民众,不能说明“深入人心”,排除;D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刑法”思想,排除。
3.(2020·某某某某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第一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一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第1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3·江苏泰兴期中)亚洲许多国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韩国等国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特别重视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等方面的教育。
其体现的思想是( )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解析:修己爱人、诚信谦和体现了儒家的仁的思想,C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而法家主张集权、法治,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C2.(2013·广东六校联考)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属道家思想。
答案:A3.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
”黄仁宇评价的是( ) A.孔子“仁”的思想B.孟子的“性善说”C.墨子的“兼爱”思想D.陆九渊的“心学”解析:依据题目信息可知,此思想家主张以慈悲为怀,且认为这种慈悲出自人的天性。
孟子主张“性本善”,故选B项。
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爱护;墨子的“兼爱”指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答案:B4.(2013·长沙高三月考)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这说明儒家( )A.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B.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解析: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人教育的影响,据此可以联系到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本题选C项。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人民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1.“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
”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区别。
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家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故选B项。
2.下图漫画体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A.荀子B.墨子C.韩非子D.老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图中信息体现了老子的这一观点。
3.“这部分人已经完全遗弃了儒家学说的老一套保守传统,他们是第一批认同新社会秩序的人,……认识到只有统治者本人……才是真正的起作用和负责任的人。
”材料中的“这部分人”指的是战国时代的()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答案]B[解析]材料中“这部分人”“遗弃了儒家学说的保守传统,认同新社会秩序和统治者本人的作用”,这符合战国时代法家的观点。
4.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 A.“君权神授”思想B.“大一统”思想C.反专制思想D.理学思想[答案]B[解析]用主父偃谋实行“推恩令”,其实质是剥夺王国封地,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两者都体现了“大一统”的思想。
5.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
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
’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
’如其言,果愈。
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答案]A[解析]《孝经》可以治病,且其因是“正胜邪”,这体现了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儒学正统地位在西汉已经确立,排除B项;C 项不符合材料;D项不是故事反映的实质问题。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11单元 第23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时空坐标单元概览]时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内容思想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科技文艺科技:战国的“司南”文学:春秋的《诗经》、战国的《离骚》等;绘画:战国的帛画科技: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文学:汉代的汉赋;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成为自觉的艺术科技:隋唐时期发明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艺术: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科技: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画发展主旨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文学辉煌灿烂,书法、绘画、戏曲异彩纷呈第23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应学生用书第191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思想①思想核心:“仁”和“礼”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②政治主张: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③天命观念: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9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河北张家口期末)《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
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原因在于其()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解析:B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故A项错误;经孔子整理后的《春秋》能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所推崇,不可能起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故排除C项;由材料“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可知《春秋》是编年体史书;题干中《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它具有伦理教育的功能,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所以被后世统治者推崇。
2.(2017·湖北黄冈模拟)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B儒家的入仕是为了实践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更是强调一种社会责任意识,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选项都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
3.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解析:C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的是理学,A项错误。
材料中孟子的思想没有反映出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B项错误。
孟子指出天与人的内心一样,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这就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外在比照方式,D项错误。
4.(2017·广东深圳一模)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以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
该思想()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这是源自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思,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老子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排除B项;希望通过“礼”重建等级社会秩序的是孔子,故排除C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是顺应自然法的思想,故排除D项。
5.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并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
与当时儒家的思想相比,墨家更注重()A.区别等级名分B.维护血缘关系C.讲求实际功利D.强调重义轻利解析:C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孔子所说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A、B两项错误。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与儒家强调重义轻利是针锋相对的,C项正确,D项错误。
【新知生成】孟子对墨子的批判孟子对于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完全否定的,在孟子看来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对于宗法血亲社会的否定,缺乏社会基础和人性基础。
但另一方面,墨子的兼爱思想的思考点是恰恰作为儒家代表的孟子所不能理解的。
因此孟子曾批判墨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6.(2017·山西三地五校联考)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
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解析:A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是强调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这与强调只应有一个最高统治者的“一家二贵,事乃无功”主张一致,故A项符合题意。
B项强调“兵不厌诈”,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体现依法治国,反对贵族特权,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强调“保密思想”,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7.(2018·山西太原月考)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
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皆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
”董仲舒的这一思想()A.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B.论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C.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D.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解析:A董仲舒借用谶纬神学改造儒家思想, 使之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 从而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取得正统地位,A 项正确;材料中董仲舒说明了天人感应的观点,但是并未涉及天人感应为什么正确,B 项错误;决定后世儒学发展趋势的是儒家思想的不断与时俱进,C 项错误;董仲舒在继承孔孟儒学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并非背离孔孟学说,D 项错误。
8.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B对于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民贵君轻”,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认为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原始儒学和董仲舒思想关于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并没有涉及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且德治并没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9.(2017·河南郑州联考)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这体现了董仲舒()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解析:D据材料“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可知董仲舒主张用儒家的仁、义、礼来教化人民,故D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体现出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故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故C项错误。
10.(2017·山东潍坊一模)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
”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D.依法治国趋势出现解析:A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说明汉朝治国并非只是单纯用儒家思想,也包括法家理论,形成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故答案为A 项。
材料反映的是儒法互补,不是儒法对立,排除B项;C、D两项表述不能由材料推出,排除。
11.(2017·山东济南一模)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
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A.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D.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解析:C据材料“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可知这说明当时学习儒学经典,应用于治河、判决狱讼等实践,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故C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故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儒学获得独尊的地位,故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故排除D项。
12.(2017·河北石家庄二模)东汉时女子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
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
这反映了当时()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B.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C.地方官员懒政现象突出D.执法行为具有随意性解析:B材料“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说明县令在执法时顾虑到若对赵娥处刑则与儒家纲常伦理相悖,因而“拒绝受理此案”;又据“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这表明统治者在法律与纲常伦理发生冲突时,会偏重对纲常伦理的维护,体现出执法者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故B项符合题意。
A项表述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排除这两项。
二、非选择题13.(2017·河北衡水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秦时期,儒法两家虽共同认识到了官吏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但在选官层面上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如荀子所说:“虽王公大人之子孙也,不能成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法家则认为,个人素质、个人喜怒等因素都是主观任意的,靠不住的,严明的刑罚会使官吏望而生畏,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在官与官之间用“刑无等级”来严格约束,使官吏无任何非分之想,以“刑治”达“吏治”。
——龙昶等《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材料二龚自珍基于朝廷“而凡满洲、汉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者亦三十年”的现实,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
魏源认为要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关键在于要用“贤能之士”,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变法”必须“变人”,变人必须改革“官制”。
章太炎要求“在官者,非有过失罪状,为法吏所报当者,总统不得以意降调……总统与百官行政有过,及溺职受赇(贿)诸罪,人人得诉于法吏,法吏征之、逮之而治之”。
——阎青义《论近代思想家的整饬吏治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法两家吏治观的差异,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吏治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思想家们整饬吏治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