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题(三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2021届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Word版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材料中富民思想的出现,是士阶层提出的一些思想主张,是对社会发展要求的反应,说明社会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故选D项;材料仅是部分思想家的主张,体现不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中提出民本思想的人是知识分子,不是统治者,排除B项;富民思想的出现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不能通过新思想的提出就使社会阶级矛盾得到缓和,排除C项。
]2.(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A[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而不是正式形成,排除B项;当时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超脱现实,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排除D项。
]3.(2019·茂名一模)《礼记·礼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C.民贵君轻D.仁者爱人B[据材料“夫礼……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可知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君权神授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礼治,而不是君民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仁,排除D项。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古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汉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内容主要集中在儒学思想(古代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诉求)及通过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论语》的内容不在“五经”之中)考查文明的传承。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的关系需要重点关注。
汉代儒学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备考时,应明确汉代儒学在儒学发展演变中的地位,理解儒家思想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百家争鸣(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1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2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3.荀子(1)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影响(续表)(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12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13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措施(1)政治上:重用儒生。
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思想上: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14德政,推行教化。
“15天人感应”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教育上: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影响(1)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16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人民版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28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作业人民版1.历史学家郭沫若指出,“社会的转变”促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里“社会的转变”是指( )①分封制崩溃及井田制瓦解②士阶层的迅速崛起③各种治国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中央集权制在秦朝才建立,所以④不符合题意,①②③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的表现,故选B。
答案:B2.(xx·辽宁沈阳质检)1948年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过程中,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成“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 )A.礼B.义C.仁D.忠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宣言第一条主要体现出人的自由、平等、良心、兄弟关系等,这与孔子“仁”的思想观点具有一致性,体现出人际关系的平等、和睦相处和爱人。
答案:C3.(xx·西安模拟)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实施仁政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解析:本题考查孔子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材料中“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说明统治者要有“五常”,材料中描述的是五种首先的规范,不是人际关系。
C、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4.(xx·上海模拟)有一种学说,主张“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
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I)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第35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I)1.(xx课标Ⅱ,25,4分)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xx重庆文综,1,4分)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3.(xx山东文综,9,4分)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4.(xx北京文综,37,6分)(节选)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1.(xx海南单科,1,2分)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2.(xx海南单科,2,2分)“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3.(xx海南单科,2,2分)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4.(xx天津文综,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7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通史版
课时规范练7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2021·四川广元三模)孔子提出了“君子”的概念,他认为“君子”对公共事务有着宽阔的视野,不会因个人私利而影响其对事物的判断。
他还认为只有把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和有责任心的人充实到政府各部门,才能建立起一个好政府。
孔子的这一理念( )A.体现了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冲击了周代的礼乐制度C.影响了各朝代的治国模式D.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要2.(2021·江西重点高中联考)孟子在解释“武王伐纣是否弑君”的问题时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的解释主要是基于( )A.法治学说B.兼爱学说C.德治学说D.性善学说3.(2021·四川凉山州二模)《论语》里孔子的弟子子贡讲了一段话。
他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下面哪种说法与子贡上述言论的思想一致( )A.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B.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
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C.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D.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4.(2021·陕西二模)有学者指出,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局面,儒家坚信“礼乐文明”的路线,法家推行以战争取胜为基本追求结果的改革路线。
这反映出当时儒法分歧的着眼点是( )A.君主权力的强弱B.应对现实的路径C.文化重建的力度D.兼并战争的规模5.中国古代,儒家注重道德自律,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治国的出发点;道家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主张从自然规律中汲取治国的智慧;而法家则更注重于制度规范,以法的严密强化为治理的出发点。
三者治国思想体现的核心精神是( )A.强调德治,平易亲近B.温和调节与冷酷强制相结合C.切合人事,实用理性D.自然探索和社会实践相促进6.春秋战国时期,忠与孝分离,君可以选择臣,臣亦可以选择君;汉代宣扬忠孝一体,并将行孝对象在父母长辈之外又衍生出君主和师长。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作业-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专题十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政策的引导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社会的剧烈变动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解析:公元前6世纪至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当时中国的学者和思想家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故C项正确;统治者政策的引导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正在形成中,故B 项表述错误;D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故D项排除。
答案:C2.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
稷下学宫()A.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B.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解析:根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选A 项;稷下学宫繁荣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排除B项;根据材料“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成为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排除C项;根据材料“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成为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是百家争鸣的平台,排除D项。
答案:A3.孔子曾说,用麻布制礼帽,符合传统的礼;现在用丝料,比较省功,我赞成。
又说,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礼,与其注重仪式的完备,不如真正悲戚。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A. 增强中央政府的自主权B. 儒学维系统治次第C. 促进小农经济动摇开展D. 防止社会两极分化2、唐初,御史崔仁师审青州谋反的囚犯,他下令脱去犯人刑具,给予饮食、沐浴,只处分了带头作恶的人,其他免罪释放,此事失掉皇帝赞赏,时评〝杀人断脚,也都有礼可循〞。
该案例表达了事先刑罚〔〕A. 重礼轻罚B. 严惩谋逆C. 仁爱宽恕D. 以礼入法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假定四时,通类也。
〞这句话反映的是〔〕A. 〝大一统〞实际B. 〝免除百家〞C. 〝天人感应〞D. 〝暴政〞思想4、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自在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那么天是出色的政治家,赞颂商鞅,一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上述资料反映了李贽〔〕A. 支持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 支持〝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礼教C. 废弃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5、在有关惩治糜烂的效果上,甲说:〝不用管糜烂分子,消费力水平提高了,糜烂现象自然就没有了。
〞乙说:〝一定要依法惩罚糜烂分子,抓一个糜烂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对糜烂分子,要用‘德’‘礼’来教育感染。
〞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才干的人去管理糜烂。
〞以下与上述四位同窗的说法相吻合的学派是〔〕A. 儒、墨、道、法B. 道、法、儒、墨C. 道、墨、儒、法D. 道、法、墨、儒6、小明同窗偷吃了学校果园的果子,被班主任知道并通知了家长,假设小明的家长置信孟子的言论,他们能够会以为〔〕A. 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需好好教育,孩子会矫正错误B. 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只是一时懵懂C. 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需严峻惩罚使他惧怕,以防再犯D. 孩子犯错并非本性形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7、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作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详细方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官方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预。
高考历史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题含答案1.[2022·湖南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
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2.[2023·安徽淮南二模]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被游离出来。
在生存压力之下,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
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旨在说明()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百家争鸣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C.礼崩乐坏的时代变化推动了士的崛起D.士再就业的压力促成百家争鸣的局面3.[2023·全国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
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
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4.[2023·贵州毕节三模]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韩非子认为“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各派思想相互吸收B.百家争鸣局面形成C.需要重建社会秩序D.政治思想异常活跃5.[2023·蚌埠市二模]管仲和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
管仲主张执法者应当“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韩非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思想主张。
由此可知当时()A.法治思想盛行B.仁政观念深入人心C.政府以民为本D.社会公正受到关注6.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2.“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应出于(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3.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A.强调法治 B.强调德性修养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4.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C.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D.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5.对于管仲,孔子认为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赞赏他“如其仁”;孟子抨击他背弃旧主、不知礼仪。
这说明了( )A.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C.战国时期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D.儒家思想得到新的发展6.《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7.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 )A.主张“因材施教” 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 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8.《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2021届人民版高三历史一轮考点练习卷: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2019·四川绵阳高二期末)西汉初年“布衣将相”状况不同,东汉初年创业集团大都出自“士族大姓”。
以光武帝君臣而论,基本都是南阳、河北地区的士族大姓,往往同时具有“士人”和“大姓”的双重身份。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衰落B.东汉政治重心向东转移C.儒学独尊后的社会变化D.贵族等级制的不断发展2.(2019·安徽马鞍山二中高二期末)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尚书》《春秋》等七部经典。
七部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B.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3.(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
这表明,当时儒学()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4.(2019·湖南期末)荀子“一方面认为‘君子’和‘小人’有共同的本性,是可以相互对换的。
而另一个方面又主张,君子与小人、贵与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界限。
”“《荀子·富国篇》又说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力者,德之役也。
”这一思想()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反映儒学理念深入人心C.符合了社会转型的要求D.推动儒学成为主流思想5.(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
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
通史版2021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时作业课件
解析:战国末期社会更加动荡,而法家“刑法”不仅可以 禁乱,还可以强化君主的权威,正是法家思想顺应了此政治形 势,才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故答案为 A 项。B 项,法 家的“刑法”思想虽有利于促进古代法律的发展,但不能说促 进了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C 项,采取“刑法”是统治者意 志的体现,而非广大民众,不能说明“深入人心”,排除;D 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社会矛盾 激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刑法”思想,排除。
7.(2020·山东淄川中学高三月考)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 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 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 观点。这表明当时( C )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韩非子、墨 子等人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强调 人的主体意识,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没 有体现唯物思想的初步形成,A 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 识增强,没有体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信息,B 项错误。材料反映 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思想家们的主张存在相似的地方,但 不能说是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D 项错误。
解析:材料反映了不同学派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都进 行了抨击,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绝对权威尚未树立,故 D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排除 A;材料 仅仅反映了不同学派反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无法体现诸 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排除 B;孟子和韩非子都代表地主阶级, 故 C 错误。
课时作业8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2020·新化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 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史记·秦本纪》载, 秦孝公元年(前 361 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宾客群 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据此 可知战国时期( D ) A.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B.法家思想已取得了独尊地位 C.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 D.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训练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训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2015·福州模拟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在《论孔子》中认为,“孔子是真正的圣人,他自视清高,是人类的立法者,绝不会欺骗人类。
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
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思想影响了启蒙运动B.孔子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丰碑之一C.孔子思想是最有用的思想D.孔子思想有利于解决人类的现实问题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材料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的言论,因此A 正确;由材料可知B、D正确;C“最有用”说法太绝对,故C错误。
答案C2.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
这说明( )A.周天子强化统治,孔子难以生存B.“仁”“礼”思想不合时宜C.当时兴办私学为官府所禁D.当时战乱不断,思想萧条解析春秋末年,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轮番称霸,A项不正确。
当时“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C项不正确。
社会大变革催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思想界十分活跃,D项不正确。
孔子之所以不被重视,主要在于其思想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选B。
答案B3.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
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
’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
’如其言,果愈。
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经》放在病人枕边可以治愈病患,这显然是不可实现的,过于夸大儒家经典的作用,使其神圣化。
答案A4.战国时期有一个学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这个流派应是( )A.墨家B.道家C.法家D.兵家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法家思想。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练课时作业提升练 七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作业提升练七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这种变化表明编著者( )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对社会形势变动有所意识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解析】选C。
从材料中《国语》主要记载公卿之“语”,《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反映出史书编著者对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士阶层兴起的形势有所意识,故C正确。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思想,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解析】选D。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小农力量壮大,民众的力量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故选D。
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主流思想,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C。
3.《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这一记载反映了( )A.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B.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C.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D.国君巡狩应成为常态【解析】选C。
据材料“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可知强调的是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C符合题意。
材料与礼崩乐坏无关,A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对民本的重视,与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无关,B排除。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练史论阐释:专题三 3.7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析·史论阐释一、百家争鸣的争论焦点1.人性善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及法家认为“人性恶”。
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1)关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
(2)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从“人性善”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君轻民贵”的观点;荀子从“人性恶”的理论出发,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3.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庄子提出人应顺应自然。
4.治国理念: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用“仁义”“王道”施政;法家实行“法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提出“兼爱”与“尚贤”。
二、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1.(2018·全国卷Ⅱ·T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
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选A。
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 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6·浙江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的思想主张【解析】儒家学派主张“仁”,注重德性,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符合材料中的主张,故①正确;墨家学派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与材料主张不符,故②错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斯多亚学派埋头苦干,为人类谋幸福,履行社会义务,为社会而生,有益于人类,适宜于培养善人,故③正确;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与材料主张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符合题意。
【答案】A3.(2016·上海单科·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习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2021河南洛阳一模)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
这一现象()A.促进了官僚政治的产生B.加速分封制的解体C.催生了新兴阶层的出现D.推动了文化的活跃2.(2020哈师大附中一模)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都是以“其学易天下”。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3.(2020东北师大附中二模)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时期,玉器主要服务于礼仪活动。
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佩玉替代礼玉成为风潮。
这体现出()A.儒家正统地位确立B.礼乐制度逐渐完善C.崇德重教渐入人心D.玉器制造技术进步4.(2020广西南宁一模)有人因为孔子谦虚自己是“述而不作”,就说他只是全盘接受了西周周礼中蕴含的思想,是保守派。
下列各项能反驳这一观点的是()A.克己复礼为仁B.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名不正则言不顺D.有教无类5.(2020安徽淮北二模)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即保证授予普通人民一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墨子提出统治者必须采取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这表明当时()A.以民为本思想成为主流B.各家思想逐渐融合C.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D.政府支持农业发展6.(2021山东临沂期中)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反映了当时()A.私人教育的盛行B.人才培养的标准C.社会人伦的秩序D.新兴阶级的愿望7.(2020湖北调研)荀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
分何以能行?曰:义。
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3“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时提升作业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3“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时提升作业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史记·田齐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
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之士复盛。
”这说明当时“士阶层”的主要作用是()A.宣传了本学派政治主张B.扩大了本学派的社会影响C.改变了社会的统治基础D.提升了诸侯国实力和影响【解析】选D。
结合题意可知“士阶层”被宣王重用,为齐宣王出谋划策,故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宣传本学派主张,扩大本学派的影响,A、B不是主要作用,故A、B错误;统治基础的变化是随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变化,C不是“士阶层”受重视带来的影响,故C错误;“士阶层”被统治阶级重用,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良策,有利于诸侯国实力的提升,故D 正确。
【拓展延伸】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对社会发展的贡献(1)士为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所作的贡献。
在春秋战国政治力量大改组、社会结构大调整、生产关系大变化中,士为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或酝酿方案,规划蓝图;或陈说利害,制造舆论;或发号施令,身体力行,恪尽职守。
(2)士为一统天下所作的贡献。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从来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至高无上的共同意志和理想追求。
春秋战国历经数百年的兼并争战,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广大士人看到了统一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历史前进的趋势,他们虽然殚思竭力各为其主,但无不希望由自己辅佐的国家来最终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这是他们择明主而臣的出发点和归宿。
(3)士为文化、教育和学术的繁荣发展作出的贡献。
由于这一时期社会处于大变动、大改革的环境之中,生长于斯的士得以清醒客观地剖析社会历史,对于现实生活也有较为深刻的体验与认知,各国对于人才的期盼、智谋的渴求和自由意志的尊重,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形成了良好的氛围,造就了学术得以滋生繁荣的沃土,因此诸子蜂起,学派林立,辩疑驳难,议论风生,出现了中国学术上第一次“百家争鸣”的蓬勃兴旺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三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018·绍兴测试)《说苑·政理》中说:“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与这一说法相一致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子D.韩非解析:选D 从“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认为应该论功行赏,赏罚分明,这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所以本题选择D项;A、B两项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C项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争鸣,有学派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上之所非必皆非之”,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要求集中统一到中央,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韩非C.老子D.墨子解析:选B 依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故B项正确。
3.先秦某位思想家谈到人性时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该思想家还提倡( )A.“事异则备变”B.“无为而治”C.“仁政”D.“制天命而用之”解析:选D 依据材料“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可知,该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要求建立相应的礼制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是荀子的思想。
A项是法家韩非的思想,B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孟子主张,均排除;D项为荀子主张,故选D项。
4.(2018·镇海中学月考)在君臣关系上,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韩非则认为君臣之间“非父子之亲”“君操之(指赏罚)以制臣,臣得之以拥主”。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礼乐秩序趋于瓦解B.儒家学派受到压制C.君主专制体制形成D.儒法思想走向融合解析:选A 依据材料可知,孔子、韩非的主张体现了君臣的关系符合礼的规范,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因此二人提出的治国救世主张,对君臣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秩序趋于瓦解,故A项正确。
5.冯友兰评论某一学派时说:“中心问题本来是全生避害,躲开入世的危险。
……谨慎地活着的人,必须柔弱、谦虚、知足。
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为刚强的方法。
”下列属于该学派思想的是( )A.“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B.“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兼相爱,交相利”解析:选B 由材料可知该学派为道家学派,A项是儒家思想,B项为道家思想,C 项为法家思想,D项为墨家思想,故选B项。
6.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 )A.对天人关系有所研究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注重于现实政治诉求D.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解析:选C 材料中将道家、墨家、儒家进行比较,儒家不信鬼神,讲人道,主张运用伦理道德维持社会秩序,主张积极入世、注重与现实政治的联系,故C项正确。
7.墨子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 )A.打倒封建阶级B.加速社会流动C.推动士阶层兴起D.保障社会平等解析:选B 材料的意思是官吏和百姓的地位贵贱不应该长久保持不变,有能力的就举荐为官,没有能力的就被免官为民,墨子的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加速社会流动,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
孟子的这些观点( )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B.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C.强调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D.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解析:选D 孟子主张父子、君臣的秩序和仁义观念,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
9.(2018·温州九校联考)董仲舒被历代称为“醇儒”。
下列言论属于他的是( )A.“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D.“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解析:选D A项是王阳明的观点,B项是老子的言论,C项是黄宗羲的言论,D项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故D项正确。
10.《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解析:选B 材料主张通过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材料主旨相符,故B项正确。
11.吕思勉先生说:“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
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彰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表彰儒学之后诸学皆绝B.学识佳者皆成为官员C.儒学由此得以发扬光大D.百家争鸣从此时结束解析:选C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这与材料中“经汉武之表彰罢黜”相符,故C项正确。
12.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这反映出董仲舒( )A.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C.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解析:选A 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故A项正确。
13.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行’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
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解析:选C 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防止暴政,故C项正确。
14.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
为此,他建议汉武帝( )A.实行察举制B.“独尊儒术”C.颁布“推恩令”D.兴办太学解析:选D 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是从汉文帝开始的,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和等第,故A项错误;“独尊儒术”目的在于推崇经过其改造之后的儒家思想,不是“养士”,故B项错误;“推恩令”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措施,故C项错误;太学是董仲舒为了培养统治人才而建议汉武帝兴办的,故D项正确。
15.易中天说:“从____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____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____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____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横线处依次应为( ) A.孔子 墨子 孟子 韩非子B.孔子 孟子 墨子 韩非子C.墨子 韩非子 孔子 孟子D.墨子 孔子 韩非子 孟子解析:选B 据材料“爱心”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正气”依据所学,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热血”依据所学,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强调无等级差别的爱;“冷眼”依据所学,法家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坚持以法治国。
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1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摘编自《孟子》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摘编自《荀子》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
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
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
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摘编自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3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
(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得出人们都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反映了孟子“人性善”的伦理观,政治上主张仁政;根据材料二信息得出人们生而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主张,反映了荀子“人性恶”的伦理观,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
第(2)问,从人性论与政治主张两方面概括即可。
第(3)问,依据第(1)、(2)问综合回答。
答案:(1)不同之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共同之处: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都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3)看法: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的一面。
见解:通过教化弘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扬善,保护公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