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习试题: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新高考历史大复习知识点总结强化练习卷: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2020届高三新高考历史大复习知识点总结强化练习卷: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位思想家认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何以“明”之?曰( )A.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C.道法自然D.加强君权2.(2019·德阳一模)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这一主张传承了( ) A.孔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治国思想C.孟子的义利主张D.墨子的兼爱思想3.(2019·武汉高三检测)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

这反映了韩非子(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D.认为儒家思想影响力较小4.(2019·合肥高三检测)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这主要反映了( ) A.统一逐渐成为共识B.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C.兼并战争过于频繁D.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6.(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7.(2019·茂名一模)《礼记·礼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2020版高中历史(课标人民)3年高考2年模拟一轮复习第23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2020版高中历史(课标人民)3年高考2年模拟一轮复习第23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考点一
栏目索引
思维启迪 “仁”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大家 猜猜看,“仁”字的含义是什么?孔子的“仁”指什么?“仁”体现在政 治上,要求统治者怎么做? 提示:“仁”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教材补遗 敬德保民 “德”是“天”的至善性,“敬德”就是“敬天”,“保民”是“敬 德”的必然结果和具体表现。“敬德”和“保民”是周王朝政治路线 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前者是理论基础,后者是实践表征。
墨家学说的主旨是⑩“ 兼相爱、交相利 ”;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 主张
考点一
栏目索引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 思想解放 运动,是中国学术文 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易错辨析 孔子之“仁”与孟子之“仁”的不同 孟子提倡的“仁政”不等同于孔子提倡的“仁”。孔子的“仁”是一 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 的“仁”的精神出发,把它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 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考点二
栏目索引
3.太学的出现 汉武帝设立⑦ 太学 ,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 统。 图解历史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
思维启迪 有人认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原因是新儒学
考点二
栏目索引
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提示:该观点不正确。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 于它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董仲 舒宣扬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教材补遗 太学 太学,汉代的最高学府。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 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易》 《诗》《书》《礼》《春秋》)博士,置博士弟子50人。西汉末年增至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5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5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考点规范练25.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某一思想流派时整理的示意图,这一思想流派是( )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2.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如“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所属派别依次为( )A.法、儒、道、墨B.法、儒、墨、道C.墨、儒、道、法D.法、墨、儒、道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4.古代某一学派曰:“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下列符合这一学派的思想是( )A.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C.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D.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5.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

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孔孟之道的影响B.老庄哲学的影响C.韩非思想的影响D.墨家学说的影响6.西方园林体现人工美,布局对称、规则、严谨;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7.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习题

(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习题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 “有教无类”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③ 2.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A 韩非子B 庄子C 孟子D 墨子3.老子“无为”思想的目的是A 统治者要无所作为B 统治者要满足被统治者的要求C 统治者要注意发展生产D 统治者要顺乎自然,通过无为而“无不为” 4.萧何是汉初一位很有作为的相国,他死后,曹参为相。

曹参整日饮酒,无所事事。

他对萧何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不做任何改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

曹参的做法主要体现了A 推崇萧何B 贪图安逸C 无为而治D 能力较低5.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开始于A 汉武帝继位后B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C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后D 太学建立后6.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相比,程朱理学更加强调了A 应以仁政统治社会B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C 封建社会的纲常礼教D 要格物致知,掌握天下之理7.曾长期执教于白鹿洞书院的是A 程颢、程颐B 朱熹C 陆九渊D 王阳明8.明末清初产生进步思想的主要原因是①满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②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③明清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④ 利马窦等西方传教士将民主思想传入中国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②③D ①②③④9.有助于提高儒学社会政治地位的措施是①“焚书坑儒”②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建立太学④实行科举制度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10.关于王夫之的说法,正确的是A 精研天文、算学和地理,是浙动东学派的创立者B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C 否定儒学的权威,认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D 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11.观察下图(图选自三联出版社蔡自忠漫画),结合有关史实回答:回答:三幅图各代表哪三种学派?其政治主张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12.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训练 汉代儒学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训练  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歌谣:“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这一典故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 )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2.西汉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②目的是劝说汉代皇帝要行仁政③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④儒家思想维护着君主统治A. ①②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3.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

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

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已。

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4.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计21人,22人次,考其出身地域,其中齐鲁人合计7人,8人次。

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 B.儒学的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加C.察举成为人才选拔主要途径 D.黄河下游成为政治文化中心5.即位之初,汉武帝虽然遭受挫折,但在选取贤良方正时,留意收揽儒生,授以官职。

同时,鼓励学者研读儒家典籍,使五经传习更有系统。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武帝彻底摆脱了汉初的“无为”治国思想B.儒家思想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得到加强D.儒家思想只符合西汉国家统一的发展需要6.董仲舒认为,天是有道德属性的人格神,人是上天按照自己面貌创造出来的,天人之间通过五行之气等中介互相感应。

这种思想即( )A.君权神授 B.天人合一C.三纲五常 D.顺应自然7.尊儒兴教,将教育、考试、选官三者结合起来,是汉武帝时代的大创造。

【2020高考历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高频考点

【2020高考历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高频考点

解密06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角度难度 2019新课标Ⅱ,25 汉代儒学 以文字材料形式考查汉代儒学 中等 2019北京卷,13 汉代独尊儒术 以历史现象考查汉代独尊儒术 容易 2019海南卷,6 孔子思想 以文言文材料切入考查儒家思想 容易 2019天津卷,12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非选择题材料形式考查了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中等2018北京卷,1题 儒家思想 通过历史现象考查儒家思想 中等 2017北京卷,4题朱熹和孔子的思想通过设置材料考查朱熹思想与孔子思想的比较中等 分析解读高考对这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方面,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涉及。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和汉代董仲舒的主张及其反映的时代特点,以及汉代独尊儒术的原因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备考复习时要注意三个结合:一是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常见的事物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二是结合某一阶段的时代特征分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三是结合政治史、经济史的相关内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2019年天津卷,1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8分)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三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分考点知识整理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三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分考点知识整理

三、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祸福相互转化(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2、汉代儒学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2)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起用儒士为官;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五经);兴办太学;兴办地方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考点3、宋明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

(1)程朱理学宋代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理学。

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

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

当时的自由讲学( )A.均主张社会转型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C.否定了传统观念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2、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

这主要是因为儒家( )A.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B.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C.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D.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材料中“改造了儒家思想”主要指汉代学者( )A.宣扬“君权神授”,否定王位世袭B.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C.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D.从根本上否定了仁政思想4、“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

”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 )A.仁者爱人尊君爱民B.崇尚贤能厉行节俭C.奖励耕战与民休息D.厉行赏罚崇尚法治5、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6、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

这种“礼制”( )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B.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D.儒家天命思想学说开始确立7、唐朝前期,担任国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48人,基本上都是大儒。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2 课后限时集训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人民版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2 课后限时集训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人民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

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D.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A[根据材料“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可知,作者认为诸子百家同根同源,故A项正确。

] 2.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

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

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D[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再到汉代的“三纲”均把君臣父子关系作为必然的关系,即家庭国家关系结合在一起,故D项正确。

]3.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

这表明儒家思想( )【导学号:62160124】A.主张建立礼乐制度B.深受宗法制的影响C.认同情感的积极性D.提倡人文理性精神B[根据题干信息,儒家要求人应该讲情义,主张建立礼乐制度是要求人应该遵守等级名分,故A项错误;宗法制讲究血缘亲情,故B项正确;儒家要求人们认同情感的存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情感的作用,故C项错误;人文理性精神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和人的作用,故D项错误。

]4.孟子对孔子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天命为性,性赖于心,“心弗取不出”,这就必然归结到“教使然”。

高考历史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题含答案1.[2022·湖南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

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2.[2023·安徽淮南二模]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被游离出来。

在生存压力之下,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

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旨在说明()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百家争鸣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C.礼崩乐坏的时代变化推动了士的崛起D.士再就业的压力促成百家争鸣的局面3.[2023·全国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

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

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4.[2023·贵州毕节三模]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韩非子认为“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各派思想相互吸收B.百家争鸣局面形成C.需要重建社会秩序D.政治思想异常活跃5.[2023·蚌埠市二模]管仲和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

管仲主张执法者应当“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韩非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思想主张。

由此可知当时()A.法治思想盛行B.仁政观念深入人心C.政府以民为本D.社会公正受到关注6.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附答案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附答案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绵阳一模)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2.(2019·惠州一模)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

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独尊儒术推行B.宦官外戚专权C.中央集权加强D.重文轻武实施3.(2019·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

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4.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6.(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带答案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重难点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古代中国思想

古代中国思想一、选择题1.“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A. 以德治民,反对苛政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有教无类D. 维护周礼,贵贱有序2.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表明儒家A. 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 以“仁”为思想核心D. 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3.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孟子重心性,强调“独善之心”,荀子重群分,强调“君道隆礼(注:有别于周礼,含法的内容)”;孟子推崇“王道”,荀子推崇“王道”但不排斥“霸道”,主张礼法连用;荀子还吸收道家“天道自然”的思想。

据此,可以推知荀子①奠定了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②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③深化儒家关于“礼”的思想内涵④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4.《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不两适。

”这反映当时的学者们A. 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 重视规则和秩序C.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 强调变革和法律5.“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是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重要思想主张。

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是A. 推进了各国变法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C. 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了礼乐文明的社会D. 推崇夏朝的政治,立天下最贤之人为天子6.中国古代某思想家主张:“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26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26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26“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某学者评论道:“不顾人情,视斯民饮食男女之欲,为人生所不能无的,都以为毫无价值而不足恤。

”此评论针对的是( )A.“人之性恶”B.“三纲五常”C.“清心寡欲”D.“存天理,灭人欲”2.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具有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

这一现象( )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3.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4.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但他认为通过礼法改造人的本性,可以达到人“群”有序的目的。

韩非子认为人性的恶没有改变的可能,对其教育感化也是无用的,只能通过法律对其管束。

据此可知( )A.两者思想呈现出完全的对立性B.韩非子否定教育的功能C.构建稳定社会秩序是时人追求D.荀子提倡“礼法并用”5.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于“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该做法( )A.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6.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7.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一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都是父死子继。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绵阳一模)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2.(2019·惠州一模)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

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独尊儒术推行B.宦官外戚专权C.中央集权加强D.重文轻武实施3.(2019·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

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4.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6.(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7.(2019·茂名一模)《礼记·礼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C.民贵君轻D.仁者爱人8.(2019·蚌埠一模)《淮南子》记载,“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

该记载认为儒、墨两家( )A.注重传承传统文化B.把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C.主张维护礼乐制度D.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9.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位思想家认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何以“明”之?曰( )A.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C.道法自然D.加强君权10.(2019·德阳一模)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这一主张传承了( ) A.孔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治国思想C.孟子的义利主张D.墨子的兼爱思想11.(2019·武汉高三检测)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

这反映了韩非子(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D.认为儒家思想影响力较小12.(2019·合肥高三检测)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这主要反映了( ) A.统一逐渐成为共识B.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C.兼并战争过于频繁D.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材料一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

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1)根据材料一,归纳荀子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15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10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

有鉴于当前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一批中国学者提出儒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可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

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

……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请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学”关系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绵阳一模)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A [材料体现了儒家思想统一,进一步强化了大一统思想,故选A项;“消除了”一词绝对化,故B项错误;并没有影响儒家的地位问题,故C项错误;“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没有涉及学术研究问题,更强调教化,故D项错误。

]2.(2019·惠州一模)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

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独尊儒术推行B.宦官外戚专权C.中央集权加强D.重文轻武实施A [材料表明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增多,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家确立正统地位,故选A项;宦官外戚专权,中央集权削弱,与材料中强调的重点“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增多”无关,排除B、C两项;宋代实施重文轻武,排除D项。

]3.(2019·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

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B [由材料可知该思想融合且同化了其它思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融合了阴阳五行家思想,故选B项;先秦儒学中的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一主张并未融合其他思想,排除A项;北宋二程倡导“格物致知”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没有融合其它思想,排除C项;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也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没有融合其它思想,排除D项。

]4.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C [孔子地位由凡入圣,主要是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故选C项;仁政是孟子的观点,排除A项;儒家思想神学化主要还是由于经过改造后的儒学思想官方化,排除B项;经学之士推动有促进孔子神化的作用,但相对于官方来说,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 [材料中富民思想的出现,是士阶层提出的一些思想主张,是对社会发展要求的反应,说明社会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故选D项;材料仅是部分思想家的主张,体现不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中提出民本思想的人是知识分子,不是统治者,排除B项;富民思想的出现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不能通过新思想的提出就使社会阶级矛盾得到缓和,排除C项。

]6.(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A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而不是正式形成,排除B项;当时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超脱现实,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排除D项。

]7.(2019·茂名一模)《礼记·礼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C.民贵君轻D.仁者爱人B8.(2019·蚌埠一模)《淮南子》记载,“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