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
一、劳动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劳动者为获取劳动报酬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社会劳动。
2特点:
(1)主体为劳动法中的主体;
(2)目的为获取劳动报酬;
(3)性质为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行为;
(4)形式为社会劳动。
二、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征(重点)
1概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若干称谓:雇佣关系;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
2特征:
(1)主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2)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从属性
(3)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4)兼有平等和不平等性质,但不平等性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
(5)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人身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
(6)兼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
3类型:
(1)所有制类型的劳动关系
(2)劳动者身份类型的劳动关系
(3)产业类型的劳动关系
(4)工作时间类型的劳动关系
(5)劳动合同方式的劳动关系
三、劳动法的概念、地位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
1、劳动法的概念(广义和狭义之分):
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特征
(1)公法与私法的结合;
(2)保护法与管理法的结合;
(3)协调法与标准法的结合;
(4)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
3、性质
劳动法是兼有公法与私法双重性质的法律,属社会法范畴。
社会法(广义和狭义)
4、劳动法的体系(重点)
(1)劳动法总则
(2)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3)劳动基准法:工时法、工资法、劳动保护法、劳动安全卫生法
劳动法各章重点要点
劳动法各章重点要点
劳动法各章重点要点
劳动法各章重点要点
绪言
(一)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二)劳动法学的研究范围;(三)学习劳动法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一)我国劳动法的概念;(二)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三)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四)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五)我国劳动法的本质和作用;(六)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劳动法的历史
(一)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劳动法。
第三章国际劳动立法
(一)国际劳工组织;(二)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和内容;(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批准了哪些劳工公约。
第四章劳动法律关系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涵义和特点;(二)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三)劳动法律事实。
第五章劳动就业
(一)劳动就业概述;(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概念;(三)劳动就业服务机构。
第六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一)劳动合同的涵义、特征和作用;(二)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和程序;(三)劳动合同的内容和形式;(四)劳动合同的效力;(五)劳动合同履行的涵义和原则;(六)劳动合同的变更。(七)劳动合同的解除;(八)劳动合同的终止;(九)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十)集体协商的涵义、特点及意义;(十一)集体合同的涵义和内容;(十二)集体合同争议处理。
第七章工资
(一)工资概述;(二)工资总量宏观调控的涵义及必要性;(三)最低工资
制度;(四)特殊情况下的工资;(五)工资保障。
第八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一)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概念;(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法律调整的意义;(三)工作日和休息休假的种类;(四)延长工作时间的主要规定。
劳动法重点知识
1.劳动者:年龄16周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
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没有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3.竞业禁止:竞业限制也称竞业禁止,竞业避止.竞业限制条款是指劳动合同当事人约定限制或禁止雇员从事或参与从事与用人单位同业竞争的活动的合同条款。
4.劳务派遣:劳务派遣也称劳动派遣、人力派遣、劳动力租凭,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由被派遣劳动者向用工单位给付劳动的劳动关系。
5.集体合同:集体合同也称集体协议或团体协议,指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雇主)或其他组织之间就职工的劳动报酬、各种劳动条件和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事项达成的书面协议。
6.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7.工资支付预警制度:是指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通过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信息的监控,对用人单位出现拖欠劳动者工资的情形,依法发出警示,并强制其在法定期限内补发拖欠工资的制度。
8.标准工作时间: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在正常情况下劳动者从事工作的时间。标准工作时间是最常见、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工作时间的形式,是确定其他工作时间的基础。
9.综合计算工作时间:是指分别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的工作时间制度。
10.三同时制度:是指我国境内的一切生产经营单位的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法律制度。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重点整理
第一章劳动法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劳动法概述
2.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1)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
A.劳动具有“从属性”
B.劳动具有“契约性”
C.劳动具有“职业性”——长期性、持续性、稳定性
D.劳动具有“有偿性”
E.劳动目的具有“社会性”——提供劳动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满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而是为了实现雇主的经济目的,满足社会需要
F.劳动实现方式具有“社会性”——劳动者提供劳动,雇主提供生产资料,二者结合的过程具有社会性
(2)劳动法的概念
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法律
(3)劳动关系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提供劳动报酬
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特点
A.人身性与财产性的兼容:形式上的财产性,实质上的人身属性
劳动关系在形式上是劳动力的使用权和雇主的财产所有权的交换,在形式上是商品买卖,具有财产属性
但劳动力的存在与劳动者的人身不可分离,且劳动力所有权交换过程以及交换的目的
具有人身保障性,故劳动关系具有实质上的人身属性
B.从属性与平等性的兼容:形式上的平等性,实质上的从属性
a.平等性表现为:a1.
作为交易标的的劳动力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其被转化为一般的劳动力,最后劳动
者获得一般等价物
a2.且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形式具有契约性
b.从属性表现为(人身属性决定了劳动关系实质的从属性):
b1.人格从属性
雇主通过支付劳动报酬获得劳动力的使用权,负有给付义务的劳动者基于用人单位明示、默示或依劳动的本质,在约定期限内,对自己的生活内容和时间不能自行支配
劳动法律知识点大全
劳动法律知识点大全
作为一名劳动者,了解劳动法律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保障我们的合法权益,还可以帮助我们在职场中更好地维权。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劳动法律的各个知识点。
一、用工形式
用工形式是指雇佣关系的形成方式。在我国,用工形式通常包括劳动合同制、聘用制、委托代理制等。其中,劳动合同制是最常见的一种用工形式,它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主要方式。
二、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应当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假、社会保险等内容。劳动合同的签订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双方均应履行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
三、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是劳动者通过提供劳动所获得的报酬。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应当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并按时支付。在计算劳动报酬时,应当考虑到加班、夜班等因素。
四、工作时间与休假
工作时间与休假是劳动者享有的权益之一。根据《劳动法》,劳动
者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同时,劳动者还享有带
薪年休假、婚假、丧假等特殊休假权益。
五、劳动保护
劳动保护是保障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措施。用人单位应当提供
必要的劳动防护设施,确保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同时,劳动者在工
作中遇到的职业病、工伤等问题,也应当受到相应的保护与权益。
六、劳动争议解决
劳动争议解决是指在劳动关系中产生的纠纷,需要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来解决。在劳动争议解决过程中,双方应当依法行
使自己的权益,并在相关法律机构的指导下进行协商或争议解决。
七、离职与辞退
45个劳动法常识大全
45个劳动法常识大全
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它对雇主和雇员的行为和
权益进行了规范。熟悉劳动法律法规,对于维护自己的权益和避免违
法行为至关重要。以下是45个劳动法常识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合同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内容应包括双方的基本情况、劳
动条件、工作内容、工作时间、试用期情况、工资及其支付方式、社
会保险等方面。
2.用人单位招用新员工前必须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未签订
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3.员工被录用后,应当参加入职培训,用人单位应将有关劳动法规、安全生产等事项进行讲解和说明。
4.同时在入职协议中规定试用期的工作内容、期限和标准,并与
员工签订书面试用合同。
5.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实习生和见习生试用期不得超过三个月。
6.试用期满后,应当与员工重新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新合同内容
应明确规定工作职务、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等。
7.女性员工在怀孕、生育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其合法权益,
给予必要的休假和保障措施。
8.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为员工提供带薪休假、婚假、丧假、病
假等法定假期。
9.用人单位不得与员工约定少于法定年休假天数的带薪年休假,
也不得以工资形式代替年休假。
10.用人单位应当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时间,不得
违反国家规定。
11.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员工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
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
12.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向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
13.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劳动法知识点归纳
劳动法知识点归纳
劳动法作为一门法律学科,涉及到劳动关系的建立、维护和解决劳动争议等方面的规定。以下是一些劳动法的知识点归纳:
1.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础,包括劳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和地点、薪酬待遇、工作休假等。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等各方面的规定。
2. 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劳动者因劳动所得到的经济利益,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劳动法规定了劳动报酬的支付方式、时间、标准和保障。
3. 劳动时间和休假:劳动法规定了正常工作时间、加班、休息日和法定假日等方面的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 劳动保护: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安全保护和职业卫生等方面的规定,要求雇主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职业卫生设施,并采取预防措施,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和身体健康。
5. 劳动争议解决:劳动法规定了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和方式,包括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等。
6. 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劳动法的核心法律,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等各方面的规定。
7. 劳动法律意识:劳动法律意识是劳动者应具备的法律意识,包括了解自身权益,了解劳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等。
总之,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体系,通过了解和遵守劳动法的规定,能够使劳动者在工作中享受到应有的保护和权益。
劳动法总结重点
概述
劳动力【为人所具有的,并在生产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人身性、储蓄性、储存短期性、不可间断性、不可分割性、可重复和不可收回
劳动的分类:1职业劳动【报酬是主要来源除外:义工,无偿工】2受雇劳动【受雇人的身份】3集体劳动【由雇主组织指挥,以雇主的名义从事的劳动】4从属性劳动【受雇主约束,从属地位,意志受雇主支配】5自由劳动【虽受雇主支配,但具有人身自由】
劳动关系【劳动力所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认定标志:实质: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关系,即劳动力由用人单位使用的关系形式:劳动合同,工作证,员工名册等
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1劳动关系的客体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劳务关系的客体是作为产品的劳务2劳动关系属于生产要素组织关系,劳务关系属于产品交换关系3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和组织成员有组织上的从属关系,在劳务关系中劳务提供方不是劳务接受方的成员,在组织上无从属关系。4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有义务转让劳动力的使用权,表现为给付劳动行为,有权获得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劳务提供者有义务给付劳务行为的成果或使用价值,有权获得劳务费
——劳动合同法7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劳动合同的,应当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起订。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用工之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劳动合同法11条规定【劳动合同未规定劳动者工资的,按集体合同。集体合同未订立的或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劳动法重点知识点
劳动法重点知识点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法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劳动合同、工资福利、劳动保护、休假制度等方面。以下是一些劳动法的知识点重点:
一、劳动合同
1、劳动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必须具备法定的条款和内容。
2、劳动合同的期限可以分为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三种。
3、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但需提前通知用人单位。
4、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变更劳动合同,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工资福利
1、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工资。
2、劳动者的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不得拖欠。
3、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4、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和设备,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三、劳动保护
1、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劳动环境,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伤亡事故。
2、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利。
3、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享有基本的人身权利和尊严,用人单位不得侵犯。
四、休假制度
1、劳动者享有法定节假日和年休假等休假权利。
2、劳动者因病或者非因工负伤需要休假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安排。
3、用人单位在法定节假日和年休假等法定休假期间,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工资。
总之,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劳动法的规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也应当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
一、劳动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劳动者为获取劳动报酬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社会劳动。
2特点:
(1)主体为劳动法中的主体;
(2)目的为获取劳动报酬;
(3)性质为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行为;
(4)形式为社会劳动。
二、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征(重点)
1概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若干称谓:雇佣关系;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
2特征:
(1)主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2)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从属性
(3)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4)兼有平等和不平等性质,但不平等性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
(5)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人身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
(6)兼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
3类型:
(1)所有制类型的劳动关系
(2)劳动者身份类型的劳动干系
(3)产业类型的劳动干系
(4)工作时间类型的劳动干系
(5)劳动合同方式的劳动干系
三、劳动法的概念、地位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
1、劳动法的概念(广义和狭义之分):
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特征
(1)公法与私法的结合;
(2)保护法与管理法的结合;
(3)协调法与标准法的结合;
(4)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
3、性质
劳动法是兼有公法与私法两重性质的法律,属社会法范畴。
社会法(广义和狭义)
4、劳动法的体系(重点)
(1)劳动法总则
(2)劳动干系协调法:劳动合同法、个人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3)劳动基准法:工时法、人为法、劳动保护法、劳动安全卫生法
劳动法基础(知识点整理)
劳动法基础(知识点整理)
1. 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就业关系。劳动关
系的形成包括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劳动者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两个方面。
2. 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书面协议。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必须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如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休假假期等。
3. 劳动合同的解除
劳动合同的解除有多种方式,主要包括到期终止、解除协议、
解雇和辞职等。
- 若劳动合同期满,双方没有续签或续签协议,则劳动合同到
期终止。
- 若双方达成一致,可以通过解除协议解除劳动合同。
- 用人单位有权在一定条件下解雇劳动者,如劳动者严重违反
劳动纪律、丧失工作能力等。
- 劳动者有权辞职,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4. 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劳动报酬的形式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劳动者有权按照法律规定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
5. 劳动时间和休假假期
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合理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休假假期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期间享受的休息和休假时间。
6. 劳动保护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用人单位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劳动保护包括工作条件保护、劳动安全保护、劳动卫生保护等。
7. 劳动争议解决
劳动争议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发生的争议。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解决。劳动者有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上是劳动法基础的知识点整理,劳动法还有许多复杂的具体规定和条款,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咨询专业人士或法律顾问以获得准确的法律意见和指导。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
1.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注明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社会保险等内容。
2. 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可以有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两种形式。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则没有时间限制。
3. 劳动报酬:员工的工资报酬应当保障基本生活需求,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4. 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员工每周的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44小时,工作日应当休息一天。加班应当按照规定给予加班费或调休。
5. 劳动保护:雇主应当采取措施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6. 福利待遇:雇主应当向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提供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
7. 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可以由雇主或员工在合同期满前协商解除,也可以因为双方协商一致或者因为违反劳动法规定而解除。
8. 劳动争议解决:员工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仲裁和诉讼等途径解决劳动争议。
- 1 -
劳动法知识点汇总
劳动法知识点汇总
1. 劳动合同
1.1 劳动合同的基本要素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订立的,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合同。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必须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协议双方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姓名;
•劳动合同的期限或工作任务的完成期限;
•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
•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劳动保护与劳动条件;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1.2 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
劳动合同的签订应当通过书面形式进行,并由雇主和员工双方在合同上签字确认。劳动合同的解除可以通过协商一致、一方解除、不正当解除、经济性解除等方式实现。
2. 劳动报酬
2.1 劳动报酬的构成
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为完成劳动任务而提供的劳动所得。劳动报酬通常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基本工资:根据劳动合同约定,确定的固定工资金额;
•绩效工资:根据劳动者完成的工作任务量或质量,额外获得的工资;
•奖金和津贴:根据劳动者的表现、工作贡献等,给予的额外奖励;
•加班费:劳动者超过正常工作时间工作时,根据法定标准支付的加班工资;
•年终奖金:一年结束时,根据劳动者全年工作情况给予的奖金。
2.2 劳动报酬的支付
用人单位应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方式和期限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支付应以货币形式进行,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保证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
3. 劳动保护
3.1 劳动时间和休假
•工作时间: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
•休假制度:按照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带薪休假、年休假等休假制度。
劳动法律法规要点整理
劳动法律法规要点整理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
- 平等原则:雇主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应当平等对待,不得歧视和压迫劳动者。
- 自愿原则:劳动者有权自愿选择工作,雇主不得强迫劳动者从事某项工作。
- 公平原则:雇主应当按照劳动者的工作贡献和劳动条件,提供合理薪酬和福利待遇。
- 保护原则:劳动者在工作中享有安全、健康和合理的工作环境,雇主应当提供必要的保护和救济措施。
二、劳动合同与劳动报酬
- 劳动合同:劳动者与雇主之间达成的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 劳动报酬: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约定或国家法律规定,获得的工资、津贴、奖金等报酬。
三、劳动时间与休假
- 劳动时间: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
- 小时工:工时不定的劳动者,其工时超出每日工时或每周工时的部分按比例加付报酬。
- 年假与带薪休假: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享受带薪年假休假。
四、社会保险和福利
- 必须购买:雇主应当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
- 可选福利:雇主可自愿为劳动者提供其他福利待遇,如住房补贴、交通津贴等。
五、劳动关系调解和争议解决
- 调解:劳动关系调解委员会可以协助双方就劳动争议进行调解。
- 争议解决:劳动争议可通过仲裁、行政诉讼或司法诉讼等方式解决。
六、劳动法违法行为和处罚
- 劳动法违法行为:如未支付劳动报酬、超时工作、不提供安全保护等。
- 处罚措施:对违法行为的雇主可以处以罚款、停业整顿等措施。
以上为劳动法律法规的要点整理,旨在帮助你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权益,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人士或法律咨询机构。
劳动法基础知识点汇总
劳动法基础知识点汇总
1. 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础,用于规定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 劳动合同应包括双方的基本信息、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等关键条款。
- 劳动合同可以是口头的或书面的,但建议书面形式以便于维护双方权益。
2. 劳动时间和休假
- 劳动法规定了每周工作时间和工作日的最长工作时间。
- 长时间工作应当享受额外的加班补偿和休息时间。
- 雇主有义务为员工提供带薪假期,包括年假、病假、节假日等。
3. 工资和福利
- 员工的工资应当符合最低工资标准,雇主需要按时足额支付工资。
- 劳动法还规定了加班工资和加班补偿的标准。
- 雇主应当为员工提供合适的福利,如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4. 劳动保护和安全
- 雇主有责任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
- 员工有权享受劳动保护,包括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 雇主还需要遵守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的要求,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
5. 纠纷解决
- 如果发生劳动纠纷,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调解或仲裁等方式解决。
- 受害的一方可以向劳动仲裁机构或法院提起诉讼。
- 雇主应当遵守法律和合同的规定,尊重员工的权益。
以上是劳动法的基础知识点汇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需了解更多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劳动法法规。
劳动法知识点重点
劳动法重点
第一章劳动法基本理论
( 1 )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广义)
劳动法是指由国家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 1994 年 7 月 5 号通过并于 199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狭义)
( 2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即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实现其经济利益的社会关系。
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基于劳动关系,政府部门、工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介入其中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主要为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与劳动关
1
系当事人之间发生的关系。此外,这些关系还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互助而形成的社会保障关系。
劳动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参加社会劳动并按照其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
1
量取得相应的报酬或收入的权利。其核心内容包括自主择业权、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职业培训权和职业保障权 6 个方面。
劳动权即生存权,公民需要通过劳动建立社会关系和获取
报酬;劳动权即就业权,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公民具有得到职业培训和工作岗位的权利;劳动权即保障权,公民需要持续收入和健康的基本保障。
第四章劳动合同法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用人单位提前通知或者额外支付解除、经济性裁员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