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它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用人单位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以下是劳动法的重点知识总结。
一、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书面协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劳动合同的名称、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或名称和住所;2.劳动合同的期限或者工作任务的期限;3.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4.劳动报酬和支付方式;5.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6.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7.劳动纪律和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变更等事项;8.劳动合同的签订日期和生效日期。
二、工资工资是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所应当获得的报酬。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并及时足额支付工资。
用人单位还应当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三、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规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劳动的时间。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得强制劳动者加班,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的部分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加班工资支付。
劳动者有权享受带薪年休假、带薪病假、婚假、丧假等休假制度。
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利,不得违反国家规定限制或者剥夺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利。
四、劳动保护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安全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用人单位应当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和变更应当依据法律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履行解除、终止和变更劳动合同的程序和义务,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六、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产生的纠纷。
劳动争议应当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履行仲裁或者诉讼裁决,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以上是劳动法的重点知识总结。
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重点整理劳动法一、劳动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劳动者为获取劳动报酬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社会劳动。
2特点:(1)主体为劳动法中的主体;(2)目的为获取劳动报酬;(3)性质为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行为;(4)形式为社会劳动。
二、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征(重点)1概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若干称谓:雇佣关系;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2特征:(1)主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2)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从属性(3)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4)兼有平等和不平等性质,但不平等性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5)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人身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6)兼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
3类型:(1)所有制类型的劳动关系(2)劳动者身份类型的劳动关系(3)产业类型的劳动关系(4)工作时间类型的劳动关系(5)劳动合同方式的劳动关系三、劳动法的概念、地位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1、劳动法的概念(广义和狭义之分):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特征(1)公法与私法的结合;(2)保护法与管理法的结合;(3)协调法与标准法的结合;(4)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
3、性质劳动法是兼有公法与私法双重性质的法律,属社会法范畴。
社会法(广义和狭义)4、劳动法的体系(重点)(1)劳动法总则(2)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3)劳动基准法:工时法、工资法、劳动保护法、劳动安全卫生法(4)劳动保障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劳动监督法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1)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保护弱者;倾斜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最新《劳动法》相关法规整理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促进就业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第五章工资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第八章职业培训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第十章劳动争议第十一章监督检查第十二章法律责任第十三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第五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第六条国家提倡劳动者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鼓励和保护劳动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第七条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
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第八条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
劳动法期末重点整理精华版
一、劳动法概述1、含义:是指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特征:劳动法内容:(1)调整对象的特定性;(2)规定内容的广泛性;(3)调整方法的综合性:劳动法形式:(1)公法与私法兼容;(2)劳动者保护法与劳动管理法的统一;(3)劳动关系协调法与劳动标准法的结合;(4)实体法与程序法的配套;3、调整对象:劳动关系(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4、体系:(1)综合立法——《劳动法》;(2)劳动关系标准方面的立法:职业培训法、就业促进法与劳动力市场管理法、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法、社会保险法;(3)协调劳动关系的立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法、工会与职工民主参与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劳动监察法;5、劳动法偏重保护劳动者的表现:(1)劳动法对劳动者是权利本位,对用人单位是义务本位;(2)劳动法对劳动者利益规定了最低标准,而对用人单位的利益未作规定;(3)劳动法对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性条件和禁止性条件,对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未规定限制性条件;(4)劳动监察的对象是用人单位是否遵守劳动法,而不监察劳动者。
6、劳动法律关系: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
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2)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属性;(3)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征。
二、劳动合同1、含义: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特征:(1)劳动合同的主体特定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2)劳动合同时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3)劳动合同的内容是劳动权利和义务;(4)法律属性:诺成性;附合性;双务性;有偿性;继续性;有效要件:合同主体必须合格;合同内容必须合法;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合同形式必须合法;订立程序必须合法;2、劳动合同的订立:订立原则:(1)公平合法原则;(2)平等自愿原则;(3)协商一致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订立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法考备考中的劳动法重点知识点解析
法考备考中的劳动法重点知识点解析在法律考试备考中,劳动法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
劳动法作为一门独特的法律学科,涉及到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是保障劳动者权益和维护劳动秩序的重要法律基础。
本文将对法考备考中的劳动法重点知识点进行解析。
一、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中最基础的法律文书,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法考备考中,对于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是重要的考察内容。
1. 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的原则。
劳动合同应当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资、保险等具体内容。
在劳动合同的订立中,用人单位不得歧视劳动者的性别、年龄、国籍、宗教信仰等,劳动者也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
2. 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应当依法进行,不能随意解除。
劳动合同的解除可以分为无效解除和有效解除两种情况。
无效解除指劳动合同被违法或者违反约定的方式解除,劳动者可以要求继续履行合同或者要求赔偿。
有效解除是根据法律规定的情形进行的,如双方协商解除、一方提前通知解除等。
二、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劳动法的核心目的之一是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在法考备考中,对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是重要的考察内容。
1. 工资支付与保障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工资支付应当以货币形式进行,不能以实物代替。
对于规定工资标准的行业,用人单位不得低于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此外,用人单位还应当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确保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2. 劳动时间与休息休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应当按照法定工作时间进行安排,不得超过规定的工作时间。
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的休息和休假权益,确定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等。
劳动者在法定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工作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给予报酬或者安排补休。
三、劳动争议的解决劳动法律关系中难免会出现劳动争议,如合同约定的权益纠纷、劳动条件变更引发的争议等。
劳动法知识点
劳动法知识点引言:劳动法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的学科,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规范劳动关系而制定的法律体系。
笔者将从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争议等方面,介绍一些劳动法的基本知识点。
一、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础,是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约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1. 合同双方的基本信息:包括雇主和劳动者的名称、地址等。
2. 劳动合同期限:劳动合同可以有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两种形式,需双方协商一致。
3. 工作内容与工作地点:明确劳动者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场所。
4. 工作时间与休假:规定劳动时间、休息时间和法定假期。
5. 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的支付方式和标准。
6. 劳动保护:明确劳动者享有的权益,如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
7. 劳动纪律:规定劳动者在工作中应遵守的规定。
8. 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和方式:规定双方解除合同的情况和程序。
9. 合同附加条款:双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加一些特别约定。
二、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劳动者劳动所得的经济回报。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者的工资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 工资标准:劳动者的工资需要按照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2. 工资支付方式:工资可以以现金、银行转账等形式支付,但不能以货币之外的方式支付。
3. 工资支付时间:根据劳动合同约定,工资应当按月支付,且不得拖欠。
4. 工资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可以根据工作表现、劳动密集度等因素进行提高。
5. 工资条:雇主应向劳动者提供工资明细的工资条。
三、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指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预防和减少工伤事故,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
以下是一些劳动保护的要点:1. 工作环境和设备的安全:雇主需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符合安全标准的工作设备。
2. 劳动防护用品:根据工作场所的特点,雇主需要提供适当的劳动防护用品。
3. 劳动安全教育:雇主需要进行劳动安全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
4. 劳动休息制度:雇主应规定适当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合理安排劳动者的劳动强度。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
一、劳动法的概述
1.1 劳动法的定义
1.2 劳动法的目的和意义
1.3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二、劳动合同
2.1 劳动合同的定义和要素
2.2 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变更
2.3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2.4 劳动合同的违约和补偿
三、劳动报酬
3.1 劳动报酬的确定和支付
3.2 加班工资和绩效工资
3.3 工资支付的时间和方式
四、劳动时间和休假
4.1 劳动时间的安排和调整
4.2 法定休假和带薪休假
4.3 法定节假日和加班调休
五、劳动保护
5.1 劳动者的权益保护
5.2 劳动安全和职业卫生
5.3 特殊劳动保护和女职工保护
六、劳动争议解决
6.1 劳动争议的种类和解决途径6.2 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争议诉讼
6.3 劳动争议的调解和裁决
七、劳动监督和法律责任
7.1 劳动监督的机构和职责
7.2 劳动法律责任的种类和承担方式
7.3 劳动违法行为的处罚和赔偿
八、劳动法的最新动态
8.1 劳动法的修订和更新
8.2 劳动法的适用和解释
8.3 劳动法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以上是对劳动法重点知识的总结和概述,从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开始,逐步深入探讨了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和休假、劳动保护、劳动争议解决、劳动监督和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劳动法作为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对于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关系的变化,劳动法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
了解劳动法的重点知识,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法考备考中的劳动法重点知识点
法考备考中的劳动法重点知识点在法考备考中,劳动法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
作为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法律学科,劳动法关乎亿万劳动者的权益,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法考备考中的劳动法重点知识点。
一、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明确权利义务的书面协议。
在劳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双方应当自愿、平等、依法订立,并明确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等内容。
同时,劳动合同的解除也需要遵守法定程序和法定条件,双方应当履行合同约定的解除手续,并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二、劳动合同的变更和终止劳动合同的变更指双方在劳动关系持续的过程中对合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的行为。
变更时应当经过双方协商一致,并且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而劳动合同的终止则包括合同期满终止、一方提前解除、协议解除等多种情形。
双方应当依法履行解除程序,终止劳动关系。
三、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劳动法的核心目的之一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法考备考中,重点关注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工时制度、休假制度以及社会保险、福利等方面的保护。
劳动者应当按照法律规定享受正当的劳动报酬,用人单位不得拖欠工资、降低工资标准或者克扣工资。
同时,工时制度应当符合法定标准,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合理的休假制度,并按照法律规定缴纳社会保险。
四、劳动保障监察与争议处理劳动保障监察是指国家对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保障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的行为。
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工时制度等进行检查,并对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
劳动争议处理主要包括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多种方式。
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可以选择适当的争议处理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之,劳动法是法考备考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掌握了劳动法的核心内容,对于备考、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以更好地应用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劳动法重点知识点
劳动法重点知识点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法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劳动合同、工资福利、劳动保护、休假制度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劳动法的知识点重点:一、劳动合同1、劳动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必须具备法定的条款和内容。
2、劳动合同的期限可以分为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三种。
3、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但需提前通知用人单位。
4、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变更劳动合同,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工资福利1、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工资。
2、劳动者的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不得拖欠。
3、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4、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和设备,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三、劳动保护1、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劳动环境,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伤亡事故。
2、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利。
3、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享有基本的人身权利和尊严,用人单位不得侵犯。
四、休假制度1、劳动者享有法定节假日和年休假等休假权利。
2、劳动者因病或者非因工负伤需要休假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安排。
3、用人单位在法定节假日和年休假等法定休假期间,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工资。
总之,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劳动法的规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也应当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劳动法重点知识点劳动法重点知识点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撰写:1、劳动法的概念和特征: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的主要特征包括以宪法为基本法,以劳动合同制度为主,具有浓厚的社会法色彩,以保护劳动者权益为主要目标等。
2、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主要是指对哪些主体产生法律效力的问题。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重点 05151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重点整理名词解释:1、劳动法:是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同时也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
2、劳动关系: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3、劳动权:也称工作权,是指人们享有的从事社会劳动及其劳动保障,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4、劳动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并且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权利。
5、津贴,是对在特殊情况下工作的职工所付出的额外劳动消耗和生活费用进行合理补偿的附加劳动报酬和物质鼓励,是劳动报酬的一种补亢形式。
6、集体谈判:是指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雇主组织或者其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7、失业预警制度:失业预警机制就是为了加强失业调控,而建立的失业动态报告,其主要目的是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
8、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9、劳务派遣: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动者签订派遣合同,经派遣劳动者同意,派其到被派单位在其管理下从事其指派的劳动。
10、安全技术规程:是指以防止和消除劳动过程中伤亡事故的技术规则为基本内容,旨在保护劳动者安全的法律规范。
11、违反劳动法法律责任:指用人单位等行为人违反劳动法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12、工资基准:是指国家立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在核算和支付劳动者工资时所应遵守的最低标准。
13、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的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当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14、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又称职业安全卫生基准、劳动保护基准,是指保护劳动者在劳动或者工作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基准制度。
15、特殊劳动保护制度:是指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保护制度。
16、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劳动法知识点重点
劳动法重点第一章劳动法基本理论( 1 )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广义)劳动法是指由国家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 1994 年 7 月 5 号通过并于 199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狭义)( 2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即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实现其经济利益的社会关系。
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基于劳动关系,政府部门、工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介入其中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主要为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发生的关系。
此外,这些关系还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互助而形成的社会保障关系。
劳动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参加社会劳动并按照其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取得相应的报酬或收入的权利。
其核心内容包括自主择业权、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职业培训权和职业保障权 6 个方面。
劳动权即生存权,公民需要通过劳动建立社会关系和获取报酬;劳动权即就业权,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公民具有得到职业培训和工作岗位的权利;劳动权即保障权,公民需要持续收入和健康的基本保障。
第四章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用人单位提前通知或者额外支付解除、经济性裁员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 1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 2 )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 3 )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的。
( 4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劳动法基础(知识点整理)
劳动法基础(知识点整理)1. 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就业关系。
劳动关系的形成包括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劳动者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两个方面。
2.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书面协议。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必须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休假假期等。
3. 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有多种方式,主要包括到期终止、解除协议、解雇和辞职等。
- 若劳动合同期满,双方没有续签或续签协议,则劳动合同到期终止。
- 若双方达成一致,可以通过解除协议解除劳动合同。
- 用人单位有权在一定条件下解雇劳动者,如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丧失工作能力等。
- 劳动者有权辞职,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4. 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所获得的经济收益。
劳动报酬的形式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劳动者有权按照法律规定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
5. 劳动时间和休假假期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合理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休假假期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期间享受的休息和休假时间。
6. 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用人单位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
劳动保护包括工作条件保护、劳动安全保护、劳动卫生保护等。
7. 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发生的争议。
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解决。
劳动者有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上是劳动法基础的知识点整理,劳动法还有许多复杂的具体规定和条款,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咨询专业人士或法律顾问以获得准确的法律意见和指导。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劳动法是一门涉及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关系的法律科目,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并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具备了解劳动法的重点知识,不仅有助于劳动者维权,也有助于雇主合法经营。
本文将深入探讨劳动法的几个重要方面,并为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一、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管理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它规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和义务。
以下是一些关于劳动合同的重点知识:1.1 合同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明确约定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合同应当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条款。
劳动合同应当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自愿订立,不存在强制性要求。
1.2 合同期限劳动合同的期限通常分为固定期限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合同两种。
固定期限合同是指约定了劳动合同有效期限的合同,而无固定期限合同是指没有设定特定期限的合同。
无固定期限合同订立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有任何一方均可以提前终止合同。
1.3 合同解除劳动合同通常会在以下情况下解除:双方协商一致、劳动者提前通知、达到合同约定的目标或期限、劳动违纪、劳动者严重不适应岗位等。
解除劳动合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履行解除手续,并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二、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劳动者劳动所得的回报,合理的劳动报酬既能够满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又能够维持劳动关系的平衡。
以下是与劳动报酬相关的重点知识:2.1 工资支付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方式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支付,并不得以商品或劳务形式支付。
工资支付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并遵守劳动法规定的支付周期。
2.2 加班费加班是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时间,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为加班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加班费的支付标准一般为工资的一定比例,如果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加班费,劳动者有权要求支付。
2.3 经济补偿当劳动者的劳动合同解除时,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法律法规要点整理
劳动法律法规要点整理一、劳动法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雇主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应当平等对待,不得歧视和压迫劳动者。
- 自愿原则:劳动者有权自愿选择工作,雇主不得强迫劳动者从事某项工作。
- 公平原则:雇主应当按照劳动者的工作贡献和劳动条件,提供合理薪酬和福利待遇。
- 保护原则:劳动者在工作中享有安全、健康和合理的工作环境,雇主应当提供必要的保护和救济措施。
二、劳动合同与劳动报酬- 劳动合同:劳动者与雇主之间达成的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 劳动报酬: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约定或国家法律规定,获得的工资、津贴、奖金等报酬。
三、劳动时间与休假- 劳动时间: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
- 小时工:工时不定的劳动者,其工时超出每日工时或每周工时的部分按比例加付报酬。
- 年假与带薪休假: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享受带薪年假休假。
四、社会保险和福利- 必须购买:雇主应当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
- 可选福利:雇主可自愿为劳动者提供其他福利待遇,如住房补贴、交通津贴等。
五、劳动关系调解和争议解决- 调解:劳动关系调解委员会可以协助双方就劳动争议进行调解。
- 争议解决:劳动争议可通过仲裁、行政诉讼或司法诉讼等方式解决。
六、劳动法违法行为和处罚- 劳动法违法行为:如未支付劳动报酬、超时工作、不提供安全保护等。
- 处罚措施:对违法行为的雇主可以处以罚款、停业整顿等措施。
以上为劳动法律法规的要点整理,旨在帮助你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权益,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人士或法律咨询机构。
劳动法笔记(自己整理)
劳动法笔记(自己整理)第一章劳动法概述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狭义的理解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第八次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的理解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劳动法的解释的共同点:(1)、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是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独立的部门。
(2)劳动法与工厂立法有密切关系,是工厂立法逐步发展而形成。
(3)劳动法还要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现代劳动法的起源:1802 《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一部工厂立法。
第二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⑴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要素: A主体:a 劳动者:是指依照劳动法律好劳动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获取相应报酬的自然人。
劳动者的资格条件:① 年龄:16-18 不能从事有毒有害的工种16 最低劳动年龄 (童工<16 未成年工:16-18 未成年人:<18)②劳动能力:与特定工种相符合的能力条件。
③要有基本的行为能力(实习生不是劳动者)b 用人单位:是指具有用人资格,运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单位。
用人单位的类型:劳动者的范围① 企业排除:公务员(不适用劳动法)适用公务员法② 事业单位农村劳动者(纯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③ 国家机关家庭保姆④ 社会团体现役军人⑤ 个体经济组织享有外交特权好外交豁免权的外国人B 客体:劳动行为⑵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也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①管理劳动力方面的关系;②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③处理劳动争议所发生的某些关系④工会组织与单位行政之间的关系;⑤有关国家机关对执行劳动法进行监督检查而发生的关系。
劳动法全文:2024年版劳动合同法
劳动法全文:2024年版劳动合同法本文档旨在整理和阐述2024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内容,以便于各方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疑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宗旨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发展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第三条劳动者权益保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尊重劳动者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劳动者进行侮辱、诽谤、虐待、体罚或者变相体罚。
第四条劳动合同制度国家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和格式。
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第五条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第六条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1. 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2. 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3. 劳动合同期限;4. 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5.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6. 劳动报酬;7. 社会保险;8. 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9.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订立劳动合同的方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后签订。
第八条劳动合同的生效劳动合同自双方签字或者盖章之日起生效。
劳动合同的生效,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第九条履行劳动合同的原则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劳动法知识点重点
劳动法知识点重点关键信息项:1、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订立的形式和要求解除的条件和程序2、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标准工作时间加班的规定法定节假日、年休假等休息休假制度3、工资支付与福利待遇工资的计算与支付方式最低工资标准福利待遇的种类和规定4、社会保险与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的种类和缴纳规定劳动安全卫生制度职业病防治与工伤认定5、劳动争议处理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程序和要求举证责任的分配11 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111 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和要求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等必备条款。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订立劳动合同。
112 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和程序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包括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严重失职等。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包括提前通知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等。
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如提前通知、支付经济补偿等。
12 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121 标准工作时间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 8 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 44 小时的工时制度。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 1 天。
122 加班的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 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 3 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 小时。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加班工资。
123 法定节假日、年休假等休息休假制度劳动者享有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法定节假日的休假权利。
劳动者连续工作 1 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此外,还有病假、婚假、产假、丧假等休假制度。
13 工资支付与福利待遇131 工资的计算与支付方式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完整版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点
完整版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点1. 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应书面化,并包括劳动双方的基本信息、工作内容、工时、薪酬等关键条款。
- 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可以被解除的情况包括双方协商解除、达到合同期限、经济补偿等。
- 合同违约责任:当一方违反劳动合同时,应承担违约责任,包括支付赔偿金、承担法律责任等。
2. 劳动保护法- 工作时间和休息:员工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且应享受正常的休息和休假。
- 劳动安全:雇主有责任提供安全工作环境,防止职业病和事故的发生,并提供相应的劳动保护设备。
- 工资待遇:雇主应按时足额支付员工的工资,不得任意扣除或拖欠。
3. 用工制度- 用工形式:员工可以以全职、兼职、临时工等不同形式被雇佣。
- 试用期:雇主可以与员工达成试用期协议,以在一定时间内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
- 劳动关系调解:劳动者与劳动雇主之间发生劳动纠纷时,可以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
4. 劳动保险和社会保障- 劳动保险:劳动者和雇主应共同参加劳动保险并缴纳相应的保险费用,以获得一定的风险保障。
- 社会保障:员工应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获得相应的福利待遇。
- 生育保险:女性员工应参加生育保险制度,享受产假和其他相关福利。
5. 劳动纠纷处理- 调解:双方可以通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平台进行调解,寻求争议解决的方案。
- 仲裁:如调解无效,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由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
- 诉讼:如仲裁裁决不能满足一方的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由法院作出判决。
以上只是劳动法律法规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具体的适用范围和细则请参阅相关法律文件。
在劳动关系中,雇主和员工应共同遵守法律法规,维护雇佣双方的合法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主体:政府、代表组织、企业和劳动者
五、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关系
所属范围不同
意志关系 上层建筑范畴
生产关系组成部分经济基础范畴
形成依据不同 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 在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范围内
以劳动为前提依据 发生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
内容不同
法定权利义务双方必须依法享有权 劳动者提供劳动力、 用人单位使用劳
条件。
( 2)劳动法对 劳动力市场 的作用
a.确认劳动者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使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劳动力供方主体的法律地位;
b.要求劳动关系必须以合同作为其法律形式, 为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相互选择和劳动力作
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提供法律条件
c.实行统一的劳动标准并确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 使劳动力在使用和流动过程中得到基本保
b.劳动法是人权保障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 4)劳动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作用
四、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形成的实现劳动过程的
权利义务关系。
2、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 ( 1)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
( 2)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
( 3)具有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性
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条件;
c.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力
系统中的能动作用;
d.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要求不断完善劳动条件,从而使劳动者在生产力系统的运
行Hale Waihona Puke 能正常地发挥作用;e.劳动法要求合理组织劳动过程,巩固劳动纪律,从而为提高生产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创造组织
障,并且使劳动力再生产不论劳动力供求状况如何变化,也不论劳动力使用是否中断,都能正
常进行,从而保障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供给; d.建立职工参与、集体谈判、调解仲裁等劳动关系协调制度,为保障劳动力市场顺利运行提供
一套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矛盾的有效机制。
( 3)劳动法对 人权保障的 作用
a.劳动立法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权理论的落实
利并承担义务
动力、形成劳动力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六、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客体 主体的三个层次:政府(劳动行政主体) ; 代表组织(劳动者团体、用人单位团体、劳动服务主体) ;
企业、劳动者(市场主体) 客体: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
基本客体 --- 劳动行为; 辅助客体 --- 劳动条件(生产资料、安全生产、工资、福利、保险、休息、培训等) 七、劳动者及其团体 1 广义劳动者 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但并不一定参与劳动关系)的公民 例:就业人员 ---- 《就业促进法》 职工 ---- 《工会法》 2 狭义劳动者 劳动者(狭义) ---- 《劳动法》 《劳动法》规定的狭义劳动者的范围(重点) ( 1)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 2)与个体工商户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 3)与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 4)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 5)新增:民办非企业 劳动法排除的劳动者范围 公务员;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农民;现役军人;家庭保姆。 我国劳动者范围存在的问题:范围还较窄且不明确;劳动者缺乏分类:高级管理人员与一般劳 动者 八、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重点) 1、劳动者的权利: ( 1)参加劳动的权利 ( 2)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 ( 3)休息的权利 ( 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 5)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 ( 6)享受劳动福利的权利 ( 7)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 ( 8)参加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 ( 9)保护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权利 2、劳动者的义务: ( 1)劳动给付义务 ( 2)忠实义务:服从管理;遵守劳动纪律;保守商业秘密等; ( 3)派生义务:因违反上述义务所承担的义务 PS:劳动权(≠劳动者的权利)的体系 工作权、团结权、集体协商权、集体行动权、社会保险权、工作环境权 劳动三权,又称劳动基本权:团结权、集体协商权和集体行动权。 九、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重点) 1、用人单位的权利: 录用劳动者方面的权利;劳动组织方面的权利; 劳动报酬分配方面的权利;劳动纪律方面的权利。 2、用人单位的义务 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安全卫生义务; 帮助义务;使用义务; 培训义务;制度保障义务。
( 2)协调劳动关系原则
劳动法在调整劳动关系及其附随关系时,通过各种机制和方式对劳动关系进行协调,促使劳动
关系实现和保持稳定。
6、劳动法的作用(重点)
( 1)劳动法对 生产力发展 具有促进作用:
a.劳动法保障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使劳动力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趋向高效率,从而提高全社
会的生产力水平;
b.劳动法保护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促进劳动力资源开发,从而为生产力系统的运行和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
一、劳动的概念与特点 1 概念: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劳动者为获取劳动报酬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社会劳 动。 2 特点: ( 1)主体为劳动法中的主体; ( 2)目的为获取劳动报酬; ( 3)性质为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行为; ( 4)形式为社会劳动。 二、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征(重点) 1 概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若干称谓:雇佣关系;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 2 特征: ( 1)主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 2)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从属性 ( 3)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 4)兼有平等和不平等性质,但不平等性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 ( 5)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人身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 ( 6)兼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 3 类型: ( 1)所有制类型的劳动关系 ( 2)劳动者身份类型的劳动关系 ( 3)产业类型的劳动关系 ( 4)工作时间类型的劳动关系 ( 5)劳动合同方式的劳动关系 三、劳动法的概念、地位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 1、劳动法的概念(广义和狭义之分) : 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特征 ( 1)公法与私法的结合; ( 2)保护法与管理法的结合; ( 3)协调法与标准法的结合; ( 4)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 3、性质 劳动法是兼有公法与私法双重性质的法律,属社会法范畴。 社会法(广义和狭义) 4、劳动法的体系(重点) ( 1)劳动法总则 ( 2)劳动关系协调法: 劳动合同法、 集体合同法、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法、 职工民主管理法、 劳动争议处理法 ( 3)劳动基准法:工时法、工资法、劳动保护法、劳动安全卫生法 ( 4)劳动保障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劳动监督法 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 ( 1)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 保护弱者;倾斜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